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6)
--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三)、名詞解釋(續)
6.第一波羅蜜(續)
一般人講的波羅蜜,是指(1)檀那(布施)波羅蜜(dāna-pāramitā),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2)尸羅(持戒)波羅蜜(śīla-pāramitā),持戒清淨不犯。(3)羼提(忍辱)波羅蜜(k0ānti- pāramitā),以忍去我相,究竟無人相、眾生相、壽者相。(4)毘梨耶(精進)波羅蜜(virya- pāramitā),精進朝涅槃道專修而不懈怠。(5)禪(靜慮)波羅蜜(dhyāna-pāramitā),攝持內意不外馳,自持內心不亂使心安於正定。(6)般若(智慧)波羅蜜(prajnā- pāramitā),開真實之智慧,曉了諸法實相,不執一切境緣,得實相觀。
再來一般我們講的波羅蜜,是指:
(1)檀那(布施)波羅蜜(dāna-pāramitā),就是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2)尸羅(持戒)波羅蜜(śīla-pāramitā),就是持戒,śīla就是持戒,能夠持戒清淨不犯,度到彼岸,得到心解脫。
(3)羼提(忍辱)波羅蜜(k0ānti- pāramitā),就是忍辱,這忍辱很重要,忍辱,忍心裡所起的煩惱、忍身體的病痛、忍你所學的一切法不執著為真,得無生法忍。這裡面內容太豐富了,小到兩個忍,多到六十四個忍,後面我們再略作解釋。忍功,不是只有你在那裡生氣要忍,別人欺負你、對不起你要忍,不是那種忍,那個忍太粗淺。我們這裡講的忍叫做法忍,法我的忍,法忍就是你得到好處也要把它捨掉,有什麼境界、有什麼異能都要把它捨掉,這種忍才是真的忍,佛法難,就難在這裡!不像一些外道、一些邪道,都是在練功夫,功夫愈練愈多、愈練愈精、愈練愈執著,那就走上歧途了。
學佛,你發不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要去掉一切的境界,這才發菩提心,《金剛經》就在講這種道理,你要度眾生,眾生度了,你也不要去執著;你要布施,做了布施,也不要去執著它。雖然沒有談到什麼境界,但一樣的精神,對於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八背捨、九處定,或者十遍一切處等等的境界及神通變化,你都不屑去執著,這就是發菩提心最根本的行止。發菩提心,很多人還搞不清楚發菩提心的意義在哪裡?菩提是什麼?覺悟!覺悟是用般若智,觀一切法空,如此一來你還有什麼執著?要有這個心態才是學佛,如果你一開始修,有這個境界就執這個境界、有那個心力就執著那個心力,那你的菩提根本是沒有了,你的菩提在哪裡?沒有!都是執著!跟菩提是背道而馳。忍辱,可以讓你內心先斷我的執著,這很重要,以忍去我相,這是第一步,究竟無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我相去不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不用談了;我相去了,那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沒有了,才有辦法除去其它法的執著,法忍是第二部份你要去除的。
(4)毘梨耶(精進)波羅蜜(virya-pāramitā),virya就是精進,精進朝涅槃道專修而不懈怠,這裡精進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選對正確要走的路,叫正知正見,再來是道路最後的目標是什麼,也要明確,然後上路去修行,一路上的枝枝節節都要把它斬斷,直接走到涅槃的那一岸,這才是精進。這要從那裡去做?從內心去做,而不在於你唸幾部經,拜幾千次佛、唸幾萬句佛號,這只是助緣,不是正修,不是正精進。真正的精進,是由內心裡依六波羅蜜去做達到涅槃的彼岸,這才是精進。如果你修了半天,都是在心外用功,沒有真正上路,沒上可以走到涅槃彼岸的路,那你這就不叫精進。每個人的智慧不同,沒有辦法勉強,有的人一講就懂,他就這麼去做;有的人執著,一生就抱著一部經,研究了半天,也還未必搞懂,這就不是真正的精進,精進是要有正確的目標、道路,筆直堅定地向涅槃斷煩惱處走去,這才是精進。
(5)禪(靜慮)波羅蜜(dhyāna-pāramitā),dhyāna禪(靜慮)波羅蜜,一個地前菩薩,甚至於地上菩薩,要有成就,不打坐是不行的,打坐才能夠有定,定中才會產生智慧,才能夠攝持內意不外馳,才能夠自持內心不亂、使心安於正定,這有兩個境界,地前菩薩三賢,他有色身上見聞嗅味觸的種種能力,但就是沒有打開心眼,即使如此也可以初步的修心;而地上菩薩已經打開黑漆桶,是直接觀照那個心,那更好修。
前者是小隱於野,可以到深山獨居修行,智慧比較淺薄;後者是大隱於朝,地上菩薩智慧銳利,每天生活在人群中周旋應接,修這種定功,這才是真正的大定。世間禪定那種定是假的,是氣壓腦筋,心動彈不了,以為自己什麼都看得開,但這種定是會退轉,氣消退失了,定力就沒有了。佛法修的是智慧的定、般若智慧的定,這種定磨練於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眾生,離不開世法,不離世間覺,面對外境時,你心能不能自在?你能夠面對它無所罣礙,這樣才是真正的定。試問哪個菩薩會獨居到深山野嶺去?沒有。都是在人群中應接眾生,遇事調伏而無有煩惱,這才是正定。
第五個dhyāna,就是禪波羅蜜,禪淨雙修是最好的,光念佛沒有境界的,是不修禪定,修禪定不入經藏猶恐走入邪道,所以要唸佛,這樣禪淨雙修一定走得順,禪可以讓你境界突破的很快,但是過程之中你抓著佛號,就不怕魑魅、魍魎這些鬼神來干擾,誘你走入邪道。
(6)般若(智慧)波羅蜜(prajnā-pāramitā),就是用智慧度到彼岸,開真實之智慧,什麼叫真實之智慧?你的自性,應緣然後起法,你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會去執著它為真,也沒有認它為假的念頭,很自在的觀它實相,這樣的話就是般若波羅蜜的真實智慧。你學佛法,要去培養的就是這種無所見、無所執的智慧。這無所見不是一般人心眼不開的無所見,而是你心眼開了,有所見時,又能不執取它,那才是真正的智慧。學佛法,講來講去,在還沒有悟到空以前都要捨一切法,我常講的「捨」字訣。《金剛經》叫做般若波羅蜜,能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不落於空、不落於有,講起來就是這麼簡單的三言兩語,你能做到嗎?怎麼做?要從內心去掉你的習氣,不要偏好什麼、逃避什麼,善惡都不起心動念,這樣子般若智慧就會慢慢形成。
修行者心裡經歷很多的過程,很多的法起滅,但你沒有心去講,很多人喜歡講靈通、心力,這就是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為什麼呢?因為你執著有法,我看到什麼、我有什麼能力、我幫誰成就了哪件事?你還有這種念頭,就是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還度不到彼岸。因為過程之間,所發生的大小事情,於你都煞有介事,這樣怎麼度得過去到彼岸?沒有辦法的,你的般若波羅蜜智不具足;沒有這些境界時,那就更不用講了,你門都還沒有進入。入門了、有境界了,發生了任何事也不想去講,這就是般若波羅蜜,懂得愈多的人,嘴巴愈嚴,愈無言說,這才是真修佛法。那修到最後怎麼辦?都死透了?學佛法就這樣嗎?不是。學到空、無相、無願時,就要進入陀羅尼門,開始學咒語、密法,用咒語去利益眾生。
未進入陀羅尼門,利益眾生都是用心力,這樣子是會很勞累,如果一天掛上三個號就不得了了,身心會很疲累,因為上門來的多半是很重的障礙;如果面對的是成百上千的眾生,你不用咒語怎麼行?到最後你一定要依諸佛菩薩的咒語,三業加持,只要教你唸這個咒,你就可以得到好處,就不必自己去用什麼心法,不必了。到上師或者菩薩境界時,就學這個咒語、手印,進入陀羅尼門。把你過去修的這些風風光光、光怪陸離的能力捨掉以後,到最後都是依咒語來成就,不是很簡單、很輕鬆嗎?諸佛都是懂得無量微塵數的咒語,我已經依序告訴你們修行的次地,我們現在學咒語,會障礙你解脫,不學咒語你又開不了悟,要怎麼修,你就自己看著辦!
有同學問我,老師你教咒語幹嗎?你教咒語我們就不能修解脫道,你要求解脫可以,我教歸教,你可以不用,因為有的人學了一、二十年了,永遠都沒有辦法自我解脫,你不求諸佛菩薩幫幫忙,怎麼辦?學咒語不是要求解脫,學咒語是要求打開你的色身,讓你開悟,求諸佛菩薩加持開悟,開悟以後,你還是要捨這些法,以前唸佛的把佛號丟掉、唸咒的把咒語丟掉,什麼都不想唸了,回到清淨自性空,以後要度眾生再拿來用。唸佛不是說開悟以後就會忘記,不會的,因為熏得太久了,過了那個階段心清淨以後,又會回來念佛,在夢中、在定中或者在氣比較旺時,佛號還是會自動現出來。學密咒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不是學真言就是金剛乘,如果習氣毛病一大堆,貢高我慢心不空,哪裡有金剛?金剛亮淨無暇、無煩惱可執、心空法了才是金剛,才是般若波羅蜜。
曉了諸法實相,實相,還是不要去執著這個相,不執一切境緣,境界、因緣,這個境、這個相,能夠任它在那兒,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它是它、我是我,做到了,你就是做到了般若波羅蜜。修行就是這樣,內心的境界,自己懂了想去講,牽涉到別人的境界也是一樣,不必去講,當下不講,事過境遷後也不會想講,要學的是我什麼東西都沒有,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什麼,想講出來,就代表你還有執著,這就沒有實相觀、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中云,就修布施等六度時,依凡夫、二乘、菩薩之別而分三種,又稱三種波羅蜜。即:(1)世間波羅蜜,謂凡夫執於「我、我所」,著「斷、常」二邊,欲求梵天等勝報而所行之有漏事六度。(2)出世間波羅蜜,謂聲聞、緣覺二乘但為自度,欣樂無餘涅槃之空寂所行之六度。(3)出世間上上波羅蜜,謂諸菩薩知萬法唯心,不住六塵,了悟自他同體而不捨一切眾生,為利樂此等故,遠離能施、所施等之分別所行之六度。此五種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有主從關係,由般若之功德,可得其他五種波羅蜜。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其實是在《大般若經》中,處於《金剛經》之後的經文,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波羅蜜,從五百七十八卷開始,每一品都在講一個波羅蜜。它裡面講,就修布施等六度時,依凡夫、二乘、菩薩之別而分三種意涵,又稱三種波羅蜜。剛剛我們講三種波羅蜜,其實也可說是凡夫、二乘跟菩薩的境界,凡夫、二乘是地前菩薩,三賢位就是跨於二乘跟菩薩之間,菩薩就是登地菩薩、真正的菩薩。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這麼解釋,(1)世間波羅蜜,像色界四禪天,無色界四空處定,甚至於無想定,這些修行人他也在用波羅蜜,但是,他們用的這些波羅密是世間的波羅蜜,是沒有解脫的,他修了半天,心比較清淨一點、煩惱少一點,但沒有究竟,所以叫世間波羅蜜。如果講的淺顯一點,叫世間的解脫,解脫的能力再加上一個世間,表示說比欲界天人的境界高一點,有點解脫、又沒有完全解脫出三界。安一個世間在前面,這還是凡夫,他還有輪迴,謂凡夫執於「我、我所」,有一個我,還有一個我的這些喜怒哀樂種種的心所法,有這樣執著的話,你就沒有辦法斷一切有相,沒有辦法守住空寂,一切法但有所受,不免著斷、常兩邊。
著斷、常二邊,欲求梵天等勝報而所行之有漏事六度,如果你落入斷、常的任何一邊,即使你也在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但不得波羅蜜多,是有漏的、是不究竟的。比方你執著一個有,這就沒有做到波羅蜜多,波羅蜜多是要走過去,無所得才叫波羅蜜多。你現在布施有了,但受天報;你持戒,持戒有了,更是色界天或更高的果天報;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些都是用有為心去修,當然沒有辦法究竟;但有些時,有功德總比沒有好,你不能跟出世間般若波羅蜜智相比,有一些人的根基就是這樣子,你叫他不要信天道或世間禪定的道理,你講了半天,他學空觀就是學不到,他很害怕沒有一個我,每個人的根基不一樣,有些人是大乘種性,就有這種菩薩胚子,他看了經典,很自然就這麼去做;有的人看到經典就會懷疑、害怕,像《金剛經》所說的,果報不可思議,有三惡道果報的人看到《金剛經》會發狂?因為你過去所學的背景不一樣,執著、業力都影響到你看《金剛經》的反應,所以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2)出世間波羅蜜,指聲聞、緣覺二乘人所證所得,但只為自度,非常喜歡禪定的快樂、非常喜歡寂滅心的快樂、非常喜歡無餘涅槃的快樂,所證得的空寂及所行六度,稱為出世間的波羅蜜。聲聞、緣覺先做到空、無相、無願解脫就在這裡。
(3)出世間上上波羅蜜,即是我們所說的出出世間的波羅蜜,這就是菩薩所修習者。菩薩不住空,祂可以從空中生法,不怕有為法,因為他有能力去玩心用。如果你學到空解脫,只要動一動心去玩有為法,就會覺得有點受不了,這個心,有為心用玩久了,似乎定力也要退失,因為你在斷煩惱時,心守得很緊,看到、聽到、感覺到什麼,打死它們,統統不執著,守得這麼嚴格當然沒有煩惱。現在倒回過頭來用一些有為心用,用完了後,有時又會去罣礙,這樣你就會覺得像是在走回頭路,要訓練在這個出世間波羅蜜或者出世間上上波羅蜜的階段,你要能夠從空之間去生一切法用,而且能夠自在,善惡都能夠自在。
濟公(道濟禪師),他是真正玩法的專家,他可以去創造因緣,要度一個人,正、反、順、逆怎麼變都可以,玩完以後他自己心也很自在,沒有什麼罪惡感,生氣就生氣,有的人說修行人怎麼能生氣?你看祖師大德為度眾生哪一個不生氣?有的還跟徒弟對打的,打完了也沒有罪惡感,喝茶去就去了。修小乘解脫的,不能生氣、不能犯這個戒,守戒守得很嚴格。大乘菩薩到了一個境界以後,要能夠超越這種善惡罪福的觀念,才不會執著在那裡。
菩薩心能自在、能夠起神變,能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如露亦如電,做了等於沒有做,這種就是心理的突破,當然不是因為自己的習氣發作,更不會是為了自己的享受、欲望去玩心用,是為了度眾生;如果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說什麼酒肉穿腸過,佛祖在心頭,說要看破順、逆、善、惡、戒律,那可能就是著魔了。為了利益眾生,使眾生上路,不拘順逆,你違背常理的隨緣去起一些法用,你都要能夠自在,沒有罪惡感,不要說脾氣發完了,心裡後悔,要來拜佛懺悔,那表示你的心還是怖畏這個業力、業報,還是不能自在。
這種出世間的上上波羅蜜,謂諸菩薩知萬法唯心,你要產生什麼心法,從心裡現起,不管現的是善法、惡法,只要是利益眾生的,做了以後,不住六塵,了悟自他同體而不捨一切眾生。真正開悟的菩薩,衪的心跟眾生的心是合一的,衪的身跟眾生的身也是合一,這就是《佛地經》裡面講的受用和合一味事智,這不是學來的,是你自然就有這個能力,你身體感召業緣、心裡感召不定,跟眾生同一心、同一體,但是,你要怎麼化解這些問題?你自身感召了以後化解了,眾生的障礙也跟著化解了,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哪一種是真正的佛法?不是用有為法、不必用有為法,你心空法了,自然就能轉一切境。
為利樂此等故,遠離能施、所施等之分別所行之六度。在行六度、甚至十度之際,為了要能真正利益眾生,自己的心要更清淨、無為,用有為法成就一切佛事,對眾生能起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之心,讓他們得利,這樣做完了以後,能施、所施都要放下。此五種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之間有從屬關係,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跟最後的般若波羅蜜,有一個是主要的、其他是附屬的,而般若波羅蜜是六度的眼目、十波羅蜜的眼目,這六波羅蜜之間要搭配著修,這樣修完了,都以般若觀它們無所有、不可得,這是最重要。由般若之功德,可得其他五種波羅蜜圓滿。
十波羅蜜者梵語 da0a-p2ramit2,是菩薩到達大涅槃所必備之十種勝行,全稱十波羅蜜多、十勝行、十度、十到彼岸。上述六波羅蜜外,再加上方便、願、力、智等四波羅蜜多,即成十波羅蜜多。即:(7)方便波羅蜜(up2ya-p2ramit2),音譯漚波耶波羅蜜,意譯作方便善巧波羅蜜、方便勝智波羅蜜。可分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二種。迴向方便善巧即以前六波羅蜜所集之諸善巧施與有情,並與有情共同迴向,祈求無上正等菩提;拔濟方便善巧則指方便利益濟度諸有情,以種種間接方法,啟發其智慧。(8)願波羅蜜(pra5idh2na-p2ramit2),音譯波羅尼陀那波羅蜜多,意為常持願心,誓願到彼岸並付諸實現。(9)力波羅蜜(bala-p2ramit2),培養實踐善行,判別真偽之能力。(十)智波羅蜜(j#2na-p2ramit2),音譯為若那波羅蜜,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分為受用法樂智與成熟有情智兩種。受用法樂智係由十波羅蜜中之前六度所成立之妙智,具此一妙智即能受用法樂無窮;成熟有情智則可成熟有情,有情依此智而得大饒益。
十波羅蜜者(da0a-p2ramit2),菩薩到達大涅槃所必備之十種勝行,全稱十波羅蜜多、十勝行、十度、十到彼岸,名稱不同,意義都一樣。上述六波羅蜜外,再加上方便、願、力、智等四波羅蜜多,即成十波羅蜜多。
(7)方便波羅蜜(up2ya-p2ramit2),是指方便善巧、方便勝智波羅蜜。方便為什麼加一個勝智在前?,這種方便波羅蜜,是屬殊勝的智慧,要有具足非常智慧的人才能運用自如,如果你的執著不是很重,就比較可能有方便智慧。如果一個人自稱是菩薩,但卻沒有方便智慧,在利益眾生時,可能反而造成眾生苦惱增加。
例如這個人不能吃素,如果吃素他的婚姻都不保了,你還強要他吃素?這種情況下,就暫時隨他的境讓他方便,教他唸南無寶髻如來後吹向肉塊,或往生咒淨化葷食,利益下三道的眾生。菩薩要懂得方便,自己做不到,要方便去做到;眾生做不到,你也要給他方便、分段去做到。目標不變,方法、手段可以改變,這就是方便。不懂方便的人,修行會很苦惱,你修行碰到障礙,方便休息一下是可以,但是,休息一下不是永遠的休息。這個方便非常重要,十度裡當然眼目是般若波羅蜜,如果你能觀它無所有、不可得的話,方便自然可以做到。不要執著,有所執著就不是般若波羅蜜,少一點主觀意識,讓人事物、因緣慢慢去蘊釀、兜轉,再看著辦,這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也是做方便波羅蜜。
方便波羅蜜可分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二種。在修菩薩道時,所有一切功德都要迴向,沒迴向你就沒有功德?不是!把你的功德迴向給需要的眾生,那你的功德更大,不要在意執著有什麼功德,因為般若波羅蜜,或者p2ramit2這句名詞,叫你要度到彼岸,度到彼岸了,還有什麼功德、不功德的?把所做的功德迴向給眾生,自己不會因為這樣就沒有功德,起碼可以成就你的菩薩智慧,未來能夠成就如來菩提。
迴向方便善巧即以前六波羅蜜所集之諸善巧施與有情,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波羅蜜,所得到的好處,你都把它迴向出去;善巧,就是說隨緣巧妙的,這麼把它轉傳出去,傳給有情眾生,並與有情共同迴向。密教裡很注重迴向眾有情,在他們三昧耶戒中,最基本的金剛乘十四根本墮,其中第五根本墮「畏難不度退菩提」,如果怕辛苦放棄眾生不度的話,是犯了戒律。到金剛菩薩地時,既然是菩薩,不捨眾生是最重要的。有時候你看上師行為好像不是很如法,你不要太在意,因為他只是專心要度眾生,你嘴巴要嚴密一點,不要去造業,否則又犯了謗師的第一根本墮。你把你的功德,所行六度的功德,方便善巧迴向給諸有情,祈求無上正等菩提,希望大家都能夠得到無上菩提,這是大乘菩薩應該具足的,我們修解脫道的人,這些概念比較不足,可以加強一點。
拔濟方便善巧則指方便利益濟度諸有情,用善巧方便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以種種間接方法,啟發其智慧。眾生智慧不夠,你要怎麼讓他開啟智慧或者階段性的教他怎麼走?你一下子講空、無我,他做不到,你教他從布施開始,持戒開始,一步一步來,像這樣你要依他的背景、能力,方便的開示。最好你自己有各種體會,你可以從最淺的講到最深的,應付各種根器的人;如果你只學一種法,那人家上門來了,法不相契,你也沒有辦法方便教他,這就沒有方便,每個眾生根器不同,你要有種種的方便法才能夠利益他們。
(8)願波羅蜜(pranidh2na願-p2ramit2波羅蜜),音譯波羅尼陀那波羅蜜多,意為常持願心,誓願到彼岸。你在因地菩薩位時,有些什麼功德?你未來要成佛時,你發什麼願?這不是一般小願,更不能是種種欲望、與你自己體性相背的願,不行,這裡的願,都是未來成佛時,我要什麼?像是我未來的佛土沒有三惡道,未來每一個見到我的人都可以悟到無上正等正覺,這種願才是一種力量,可以讓你達到彼岸,未來成佛,這個力量真的就會成就。
你看每尊佛,衪在發願波羅蜜時,都會成就衪不可思議的功德;譬如寶髻如來,衪發願如果你稱念衪的名號,這些畜生道眾生馬上超脫升忉利天,所以你要度一切畜牲道眾生,你就唸衪的咒或衪的佛號,那牠們就會升天去,這是衪過去世修菩薩道所發的願;又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你仔細看離不開欲界、色界、無色界種種禪天、種種境界,總共加起來四十八願,這是利益修禪定的色界天、無色界天一切眾生。還有藥師佛十二大願等,這是你在修菩薩道因地時,未來成佛要有什麼願求,這也是八地菩薩才能發的大願。七地菩薩以前的心都還不淨,自身難保,還不夠格發大願。這十波羅蜜,都已經到八地以後所修的,八地前的地上菩薩修前六度,八地後修方便、願波羅蜜,此願波羅蜜是很重要的一個波羅蜜,你要了解它的內容。
(9)力波羅蜜(bal力量-p2ramit2波羅蜜),是培養實踐善行,判別真偽之能力,這種力量不會因為碰到障礙而退轉,我們在修行過程間,在地前菩薩位三賢位時,證到十住位的第七位,是位不退轉;證到初地、登地菩薩之位,才是行不退轉;行不退轉,心還會退轉,但是有時候眾生痛苦無量,碰到每個人那麼多困難沒辦法化解時,難免會退轉;菩薩心要到八地菩薩才不退轉,因為祂沒有煩惱了,不管再多困難也會不退轉。八地菩薩是心不退轉位,你要常常迴向說要跟不退轉菩薩為伴侶,那是要八地菩薩以上,已菩薩心不退轉。
初開悟的人,自己心都還會退轉,你依靠他,那是跟他一起浮浮沉沉,不行。所以要以心不退轉位的八地以上菩薩為伴侶,八地以上的都是大菩薩。這個力波羅蜜,要如何得此力?是要培養一切善行,培養你往前得到無上菩提的力量,有能力判別真假、對錯,是正知見還是邪見?聽一個人講一句話或看一個行為就知道他的正邪,這種也是知見力量!有的人沒有這種能力,所以親近一些邪魔外道,外道還好,依止修後可升天;若依止邪魔,狼狽為奸,輪落魔道,這是很糟糕的!
你要學正統的正法,要知道,正在哪裡?要走向何處?目標是什麼?交通工具則不拘,無論你搭乘的是小乘、中乘、大乘的交通工具,道路都一樣。路跟目標是不會變的,只是你乘什麼工具,這跟每個人的智慧與福德有關,不要去分別它的好壞,但目標一定要正、行為一定要正、戒律要正,善行要做,其他波羅蜜要做,這些都是產生力波羅蜜的先決條件。
(10)最後無量智慧的波羅蜜,智波羅蜜(j#2na-p2ramit2),音譯為若那波羅蜜,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法之智慧。聽到、看到、感知一切法、一切相,就能夠如實知其內涵。讀大乘經典,釋迦牟尼佛講經,這一段在講什麼,你可以深入許多層次,這是一切智,有些菩薩祂在解釋佛經,可以洞悉法的基本道理,產生無量智慧而說。一切佛法都在學智慧,這薩婆若智(sarvaj#a)就是一切智,釋迦牟尼佛才有的能力,才能夠懂一切,時無前後、空無間隔以外,衪還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能夠證到十波羅蜜滿足,那是成佛階段,相當不簡單;但你開悟以後,多少可以稍微體會一下,什麼叫做智慧,你從這個智,可以度到彼岸,往後就能產生無所不知的智。這智波羅蜜可分為受用法樂智和成熟有情智兩種。受用,在《佛地經》分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就化做三十二莊嚴報身佛相,自受用土,是化一個清淨的佛土,這是佛因果報應感召的自受用;至於他受用,因為衪心清淨,衪的法身無相,於不用心間,眾生憶想衪,祂就可以化一應化身處,眾生就很自在的得到好處,這是他受用。
你學佛法,就要善於運用它的內涵,不要鑽進名相的死胡同裡。既然你懂得他受用,你就試試看,每天想著釋迦牟尼佛,祂的光發到十方一切佛剎土,特別普照我的身體,那你身體怎麼不會健康?你這樣想,雖然沒有現那個相,其實法是有在發揮作用,因為佛光是無所不照,你沒有感覺是因為你沒有神通,沒有神通沒關係,你就觀想它,佛從眉尖輪、發白毫相光,你哪裡痛,引它就照哪裡。
萬法唯心造,你要憶念佛也是這樣,要能夠利用衪的他受用身,這是受用法樂,這種智慧有的人會用,有的人不會用。像密教修密咒、手印,你結印、持咒、觀想你要成就什麼法,這是我們藉用佛清淨法身,淨身口意三密加持,當下與佛相應和合,如此哪一個法不會發揮威力?一定會發揮威力!其不可思議處即在此。修金剛密乘時,由於我們的力量還不夠,所以我們利用佛的他受用法身的能力來利益眾生,進入陀羅尼門、真言門,結手印、唸真言,建立佛慢(如來加持身加持後的自己)、觀想我自己就是佛,然後利益你要幫助的眾生。這種智慧,有的人不說就自然會去做,有的人聽歸聽,也不會想去做,佛的法身,就怕你不會用,你會用的話,是很受用的。
第二種智,是成熟有情智,是有調御丈夫相,釋迦牟尼佛跟一切如來都有這個法號,這個眾生的因緣還不成熟,先善導善誘,讓他一步步往前走。當初釋迦牟尼佛,從《阿含經》開始講正法輪,算是小學的程度,講戒律、修心,慢慢帶到大家修得心較清淨了,再講《方等經》大乘、小乘的經典,大眾聽得差不多,可以接受了,再講《般若經》,一切法都虛幻不實在,你修的功德也沒有,教你不要執著,到最後把你導入密乘的陀羅尼門,叫你行菩薩道,要有智慧能觀眾生根機,善導善誘,還要方便善巧等待因緣,除非他自己放棄,前提是你不能放棄他,只要他來求法,有因緣就教他一下,讓他知道他當下需要什麼法,如果他提出要求,要學不適合他的根器或此時因緣不具足的法,你還不能應允他,否則就犯了第七根本墮的三昧耶戒,「於未成熟宣密法」。
有這種成就一切有情的智慧,受用法樂智係由十波羅蜜中之前六度所成立之妙智,你修了前面的六個波羅蜜所成就的妙智,你就有受用法樂智,具此一妙智,即能受用法樂無窮,法化中而其樂,不是寂靜涅槃樂,能夠以佛的法身、他受用身,來滿足自己修行或度眾的需要;成熟有情智則可以成熟有情根器,讓他接受一切菩提法,沒有菩提心的使他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使他以菩提智慧觀一切法空、不執一法,證到解脫了,再飭使他學菩薩法,不能再繼續捨一切法,要回過頭來學有為法,這麼一步步的善導善誘,讓他慢慢成就一切菩提,有情依此智而得大饒益。一切有情,因為你這麼開導,讓他們慢慢也能成就菩薩道性,建立自他得力的菩薩道。
(2006.06.17.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