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3)
--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三)、名詞解釋(續)
3.實相
實相指真實無二之理,即真如、法性;以其無二無別,離諸虛妄,故稱一實相。實相者無相、非相,指宇宙萬象之真實相,乃離於相對差別之相,而為真實絕對者。此為凡夫迷妄所無法窺透之法界妙理。《無量義經》說法品云:「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所謂實相是指真實無二之理,它是絕對的、不能比較的、非經驗法則的、超越主體與客體的相對性,所謂的妙高峰頂,不通商量。實相對境來講不是一個境,對我們真如而言,是借那個相、不去執著它是一個相,自性能了知實相,但僅止於了知,不去分別,實相的法性存在實際的相,相自歸相,與我們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你能夠得到慧眼,證到空觀智,你就能夠觀實相,一個得實相之人就不好言談、不好執著,沒有善惡、是非、對錯等種種觀念,所以你們如果見到一個人口頭常講實相觀、實相唸佛、無相念佛,但著書立說時又諸多批評,這是沒有慧眼,沒有證到空,所知所見所行猶是虛幻、不實的妄想相,一執就是沒有實相觀。
實相者,以其無二無別,離諸虛妄,故稱一實相。不管是不是真有實法,實因緣有法之間,它也是一個因緣和合的相,你不去觀著它,即是一個實際的相,如此你所面對的這個實相,不會勾起你內心的好壞分別想;無二,為什麼沒有二?你的空體跟所現起的那個相的空體是一致的。這種觀念,沒有證到時可能比較難體會出來。你跟佛的空性相應,你就可以接受到佛的空性,這時你感覺到的是心平氣和、一切無礙,這就是我們感應到佛衪的他受用心,得到佛衪受用身的好處。同樣的,即使你還沒有完全清淨,但如果你修到了一個境界,你也可以用你的心,去讓別人受用一下,這樣幫助別人,也可以去除煩惱,多美妙呀。
有時你週圍的親友有人生病、心煩,身心不健康,由於你的體性本來與之無二無別。如果你沒有實相觀的話,你會起煩惱,甚至頭痛、身體不舒服,感召一些異狀,因為你還沒有成佛,沒有那種如如不動的功夫,你雖然體會了與眾生無二、無別、跟十方一切實相無二、無別的境界,但定力又還不夠,所以這時要多用功,打坐、結印、唸咒都好,一切法無常,這些異狀微恙,也許三天就過去了,這要慢慢去磨練心志。
若用實相去觀心念或外境,從空性這邊來講,你都跟它無二;如果你執著有相,這法它是一個實相,我的肉體也是實相,我的心也是一個實念,也是一個實相,那要怎麼無二呢?這是有二、有別之境,所以從有為法來講是說不通的!無二,一定是要講空,實相裡它有空相,我們的佛性裡面也有空性,這兩者才是無二。實相,若是外境,我心、我身是自己,二者沒有分別,這是性容虛空一切相,也可以說無二無別;如果有分別,那就是面對這個相,你看進去了,你的情見運作起來,生了相對應的妄心,你要超越一切法、超越相對的境界、超越你的妄想執著,我執、法執,自心的實相跟外境的實相才能夠合在一起,如此你才能住境不生心、住一切順逆、善惡境界不生心,才能觀到實相、證到絕對境界;做不到的話,你所產生的一切法,便都是你內心的執著,罣礙這個人、這件事,執著身體的大小病痛,這些都是虛妄之法,而虛妄正來自於你的妄想執著情見習氣。一個悟空的人,沒有這些好壞分別想,離諸妄想,這樣就真正做到實相觀,得到實相境。
實相者無相、非相,乃宇宙萬象之真實相,亦即宇宙一切有為法,都有它真正的相在,實相乃因緣和合而成,離於相對差別之相,而為真實絕對者,這短短兩三行就顯示出實相的道理或者《金剛經》主要的義理。實相是絕對的、非相對差別。得實相者,能觀其無相,觀它不是一個相,非相,這代表你內心已經沒有執著,清淨了,這樣才能講實相。前面許多品佛一直告訴你要修的法門,而這裡則提出要得到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這中間還有很多方便法,如果你做不到,那就是之前所講的無住相布施沒有做好、離四相也沒有做好,教你不要執著這個相、不要觀一切有聲之相也沒做好,教你不要顛倒妄想你偏偏要去分別,這樣當然做不到實相。
前幾分裡世尊所教的一切法,我們要去做,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都要從內心裡去超越一切不正當的心念執著,這些都做好了,實相觀就現起來了,就可以觀一切相為無相。另外怎麼做到無相?不是只有當下無相,事過境遷後也要能無相。譬如說當下看到一件事,不想去分別,也不想落於言詮,那是真正無相;若事後又翻出來分別懷想或道與人聽,那是當下是悟了實相,後來又迷了,不能說悟得實相觀。若證實相,就要永遠維持一個實相觀的能力,不要去觀那個境的真假,這些都要在心地上好好地磨練。
世尊在世時有些聖者,一首偈語就可以成就阿羅漢道,我們上了兩年的《金剛經》,你悟道了沒?聞而不思不修,亦是枉然。大部分的人都是我執很重,總認為自己的意見看法才是對的,不願意參考配合別人的意見而做調整;如果你沒有我執的話,為什麼不能順緣做些改變?既可讓對方高興,又可去我執,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在與人互動間,就可以看出你是往正面的成就佛道走,還是仍在執著自己的情見?後者是智慧不夠,不能做到實相觀的。
此為凡夫迷妄所無法窺透之法界妙理。你迷失了,無論是自心的念想或外境緣所起的相,你執著那個法相,你觀它時滲入了感情作用以及主觀意識,就無法徹底了解實相的微妙精義,這樣就是迷妄。每一個法都有它因緣果報形成的必然性,如果你不能客觀的去思考:為什麼有這件事、為什麼有這個因緣?那就是凡夫!就有執著。
把這個實相再進一步提出來解釋說明,《無量義經》是快成佛的人適合看的一部經,《無量義經》說法品云:「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既然是法,怎麼無相?不是否定這個法的存在,認知有這個法,但不去執著它是有,也不去否定它、認它為空,如此便是無相;「如是無相,無相不相」,如果你能夠做此無相觀的話,那麼事事物物於你而言,不過是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如實映照罷了,又豈會在意它的生滅、有無呢?「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而了去我法二執後所起客觀看待的法,才是真正的實相,此時空不礙有,有不礙空,法法無礙。若要舉例說明的話,就說感冒吧!感冒是一個法,你不要把它看成是有一個生病的相,如常上班做事,雖然有感冒這個法,但沒有一顆煩惱焦躁的心,如此身不擾心,心亦不礙身,便是真正的無相觀,是為實相,你如果能夠時時刻刻都保持這種心態去修的話,不用修太久,就可以悟得無生法忍。
《涅槃經》卷十四記載:帝釋天化現羅剎向雪山童子言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雪山童子聽了心生歡喜,寧捨身命求下半偈,終得聞:「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後二句,祂聽完後,悟道了,連生死都不在意了,便履行承諾縱身一躍捨身。諸法無常,既知無常,就不要執著它,看成無相;如果你最後能做到無相不相,不相無相,生滅滅已,生滅的心已經沒有了,就不用經過動、靜、根、覺、空、滅等這六結使的法,不需要次第去相應,你就直接能觀無相、實相,跳到寂滅為樂這最末句。
人家一首偈語,就可以悟到無生法忍,我們聽了多少年經文?修了多少年了?為什麼還是沒什麼長進?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言以蔽之,心有長物!你心裡但還有個東西在,這個實相就現不出來。這心裡的長物還分大小輕重,要境來磨才知道你到底解脫了多少?考你不罣礙的、不看重的,或許可以考一百分,考到在乎的、看不開的,大多不及格。為什麼不能傚法雪山童子捨命求法的決心?如果死前馬上悟道,觀實相,觀無相不相,不相無相,這種道理懂了,死了又有什麼關係?孔子也說「朝聞道,夕死可已」,活著就是想悟道,悟了道以後,死不死還不都一樣?不死,就是為眾生,要度眾生才留下來;入滅去的是沒有菩薩心,不能再上一層樓。
實相觀不是最終的,實相觀以後還要去學很多神通妙用,還有很多陀羅尼門、很多智慧要學,不是悟到實相等正覺就好了,要得妙覺,因為《般若經》在講實相觀、講解脫,不能說《般若經》搞懂了就好了,好像佛法就學成了;沒有!只學一半,要神通妙用,用自性產生神通變化、產生法身化成千萬億無量化身,這些都還是要學,但是實相未得,後面根本就不用講了。
實相梵語 dharmat2是指法的本質,根本法理等,原義為本體、法體、真相、本性、法爾、法如、正法等義;實相又有bh9ta-tath2t2之意,bh9ta-tath2t2 有真如、實真如、實性真如之義。bh9ta者真實之意,實存在之意;tath2是如此、這樣、那樣,tath2t2者為如、真如、如如、如實、真理。tathat2與tath2t2義同。
實相梵語 dharmat2是指法的本質,(dharma是法、達摩),根本法理等,如果是衍生出來的道理,那還不是最根本。原義為本體、法體、真相、本性、法爾、法如、正法等義。dharmat2裡面含有無量義,把它翻成中文,本體有空也有不空,兩個都是本體,最根本的本體就是空,由空產生不空的法,而法也有它的本體,法的本體還是空,空還是本來空。產生一切法的就是本體,本體又產生一切法,就變成法體,法體產生一個相,就變成有一個真實相,回歸來講本性跟本體一樣,等於又倒過來講,本體就是本性,本性有空、有不空,然後產生法爾,法爾就是產生法的一種動力,法爾就是產生了法以後,它如其法的在那裡,法歸法,跟你沒有直接的關係,你如實的見、如實的知,不起個人憂喜苦樂覺受,這就是實相。
實相怎麼修?從內心裡把垃圾倒掉,倒掉我的執著、法的執著,你就得實相。正法,讓你朝解脫的路上走的一切佛法是正法;實相,是正法的正法,能將你導入解脫之路、讓你學到真正實相的法就是正法。dharmat2梵文實相,就引申這些法的本體、法的緣起,這法,你對它不執著,它存留在那裡,最終當然法會滅,這過程之間你都沒有執著,這就是實相;實相又有bh9ta-tath2t2之意。大悲咒裡也出現bh9ta,義就是真實的,就是我們祈請了很多觀世音菩薩的名相,最後我說我所唸的、所做的如實的法、如實的名句,如實的唸到觀世音菩薩的名相、名號,請幫我成就、加持。tath2t2,是如此、這樣的、那樣的,法的本質,如、真如、如如、如實、真理。我們在講佛,就是tath2t2gata,如如、如實、真如的來,就是如來。bh9ta-tath2t2 有真如、實真如、實性真如之義。bh9ta者真實之意,實存在之意;tath2是如此、這樣、那樣,tath2t2者為如、真如、如如、如實、真理。tathat2與tath2t2義同。
故實相引申指一切萬法真實不虛之體相,或真實之理法、不變之理、真如、法性等。此係佛陀覺悟之義理內容,意即本然之真實,舉凡一如、實性、實際、真性、涅槃、無為、無相、光明、一相、法爾等,皆為實相之異名。因世俗認識之一切現象均為假相,唯有擺脫世俗認識才能顯示諸法常住不變之真實相狀,故稱實相。《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諸法之各別相皆為虛妄,一一皆可破可壞,如地之堅相、水之濕相、火之熱相都會變化破壞;相對於此,聖者無漏智所證之實相,則離諸虛妄相而平等一如,在妄情之中,實相皆悉不可得、無所有。
是故實相引申一切萬法真實不虛之體相,你說一切法都是虛妄的,《金剛經》前面所講的,你不能解脫時,要觀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現在又叫你回到實相觀,實相引申出來,一切萬法真實不虛的體相,體是空,相是有;真實的理法,理是空,法是有,不變的是空,它是理,如實的現緣起的法,那就是真如。有時候,我們講空的真如,它也是以空的形相現在那裡,空,如實空的體,面對如實不空的境,這不空的境,是因緣產生的法,它也如實的現在那裡,不管是空或是因緣產生的法,你對著它不相應,那你就做到了實相;你要了解這個法性,了解法的空性是如此、法的不空性是這般,問題在於你執著、不執著它,你一執著、看進去了,就沒有辦法超越這個相,就做不到實相。為什麼聖人可以解脫?他就是有覺有知的觀一切相、觀一切法,都跟我們一樣,但是,他內心有一種清淨,觀而不應,這不相應,不是我們主觀的意念,想不相應,就能不相應,而是很自然的可以面對這個境能不相應。
某一期的《慈雲雜誌》有篇文章,探討聖人修行過程之間,對相的脫黏,這個過程是些什麼現象?如果你做不到大乘的這種面對境,自然佛性現起,很自在的不去執著,那就去把那篇文章找出來看一看,它分述了不同的階段,一開始是有覺有知,開始覺得痛苦後,進入有在意又不是很在意的階段,到最後覺得什麼都沒有意義,它就是它,我就是我,根本都是脫黏了,整個身體很舒適的對那個境沒有感覺了,這是一般人磨練的過程;但開悟的人就容易多了,只要觀心,你的心想要去相應了,你看著它,它就伏下不相應了。你的心光如果沒有打開的話,你的心眼都是先看到自己的習氣,習氣很強,去執取那個境,生起憂喜苦樂等覺受,你超越不了這些覺受的話,就迷糊掉了,你忘記用你的佛性,你做不到實相觀。
此係佛陀覺悟之義理內容,意即本然之真實,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舉凡一如、實性、實際、真性、涅槃、無為、無相、光明、一相、法爾等,皆為實相之異名,萬法真實不虛的體性、理法是這個樣子。你能做到實相觀,這些名相每句話,都是它的一種德行狀態。譬如一如,你觀「空」和「有」都是一如的,為什麼要觀成空、有二相,以相對相的二如?空,你要讓它歸空,如果對於法產生的相,你還要看成有,這就把空、有看成兩邊,沒有辦法做到實相觀。實相,看空、看有都是一樣的,把有看成是空或是有看沒有進,有聽沒有到,這樣就是一如;實性,如實的它本來的性:是空性;如實的它本來不空所產生的法:是法性,因緣生你讓它逕自生,因緣滅讓它逕自滅,而不以一己的情見、覺受、習氣、毛病去隨它攪和。
實際是實相的異名之一,際,有過去、未來、現在三際,這個法於三際如實的現,過去所發生的、現在的或未來的。未來的,你修得好可以知道未來,諸佛、大菩薩衪們那種心通,知道你現在要講什麼,知道你過去講過什麼,也知道你未來哪個時候要講什麼話。聽起來很不可思議,未來我的心還沒動、話還沒有講,衪怎麼已知道!這就是他心通;如果沒有到這個境界,什麼叫他心通?現在一般所講的他心通,不過是能感知他人的心起、心滅,這只是很皮毛的他心通;諸佛菩薩盡三際如實的知道,你要說什麼!為什麼?因為衪有宿命通,知道過去的因,所以也知道一定未來你哪個時候會講什麼話。相對於諸佛如來的神力,我們的境界實在太低、懂得實在太少,所以愈是無知的人愈會犯貢高我慢、批評他人的毛病。你們已經上了兩年的《金剛經》,有沒有悟道?實相做到,就悟道了。修佛法不講世智辯聰,世間智是與解脫道背道而馳的,唯有實相觀才能引領我們走向解脫道。
真性、真如性、一如;真如性,你從空性裡產生一切境界之間的真如性用,你有善根的話,善真如,會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之間的真如性用,或者四空處定、無想定真如,又或其它種種陀羅尼現起真如。講到陀羅尼,我們學一個咒語要花時間去考證其咒義、音準及正確性,我們不能像諸佛菩薩或八地以上菩薩般,心通十方一切如來心,接收到虛空之間付與的一切咒語,然後便自然會唸,這是陀羅尼的真如性。
真如性,涅槃,一切法生起,因緣而生,你自性空,對境不執,便是涅槃境界;涅槃是自性的涅槃,不是從此就永遠沒有感知了,是知道有一個相在那兒,不受它影響,有相而不執著,這就是涅槃的境界。無為、涅槃無為、無相,無相是一相,一相無相,這些都是實相的異名。簡單來講,涅槃是偏向於自性的清淨、不執著;無為,是我對一切法,不生內心的念去跟它相應。我們修解脫,都是在修無為,有從咒語進去、有從誦經進去,持咒、拜佛都是有為法,如果真開悟了,你還要回到無為的境界,因為無為才能夠得解脫,才能夠脫黏一切境。這無為的境界還有深淺之別,待你在其中訓練到能夠做到絕對的空一切相時,再進一步觀無相,無相就是實相,有相而不立,心空無住,如此慢慢熏習空有不二的實相觀。
無相觀、實相觀,光明,如果你心可以發光,見性可以見光明,這光明是什麼?它代表一種心清淨,修行過程中偶爾所現的心光,是表示你修行的境界,不是寂滅、清淨就是有相,所以這光明也是有相;一相沒有二相,如果一個相在這裡,我看它就是一個相,我沒有生起我的二心、三心,那這個相只有一相,是我跟它共一相,如果我看進去了,生起差別相對之心,那這個心就是二相,就不是僅一相了。
譬如這裡有個攝影機,我不在意它的鏡頭向著誰、對著什麼角度?我做我的事,攝影機拍它的,那是我跟它一相;如果我因為有個攝影機在這裡,講話時就特別留意要口齒清晰,還要不時看著鏡頭,這樣就是有兩個心,是二相。真心,是不管這個法對我有沒有直接影響,我的心沒有分別,不在意它的存在,一相如常。法爾,你要有客觀的心體,產生的這種因緣所起的一些念(法爾),就是一相,你要觀法爾一相,亦即念起感知一些事,你不執著它的真假好壞,這就是一相,是有相,法爾的相。
名相雖有不同,但都代表實相的一種現象,就像我們講佛,成佛的人有十種功德相,佛就是佛,一個就好了,為什麼要講十種名相?每一種不同的名相,代表一種衪證得的德行,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尊之後沒有了,為什麼?因為世尊是世界裡面最尊貴的,世尊在時,彼時的人稱衪為世尊,我們也延用到現在,其實佛的十號只到佛,因為稱呼慣了,後面再加一個世尊。每一位佛,世尊講的這個佛是十號具足,那表示衪是證得妙覺位的佛,這十種德行衪都做到了。
涅槃的境界,如果光講涅槃是解脫了,無相、又或者無為、光明、一相、法爾,你不否認它的有,當它不相關、實相觀這些法,這才是真正的圓滿實相觀;如果用絕對空,絕對的空一切境,雖然也有解脫境界,但這還不是實相,因為你還有要把它空掉、排斥這個有、否定它存在的心態;如果你真正不執著了,很自然的相歸相,你歸你,相起,你完全不生心,沒有喜歡或不喜歡的想法,也沒有任何空的念頭,緣滅,它下去,自然下去,這就是實相觀。以上皆為實相之異名,但其中是在講空、有或空有不二的道理,你要了解。
因世俗所認知的一切現象均是假相,其實相就是那個相,然而在你還沒有見到真實相以前,於你而言,它可以是假相、可以是空相。這其實也是修行過程間一個難以避免的階段,因為當下做不到實相觀,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先觀假相、空一切相;如果當下可以一相觀之,不起心動念,觀一切法實相,又何必繞這個彎呢?唯有擺脫世俗的認識,才能顯示諸法常住不變之真實相狀,方稱為實相。你不去分辨它的真假、不去說它有、不去道它無,反正法就是這樣,這是大乘種性。
小乘修行人則需要先立一個名相,然後用修行的方法來破解它,先假設有一物,然後再用我的心,把它攻破,好似這樣才是在修行,大乘菩薩哪有這些葛藤?像密教的生起次第,先觀一個境生起,或佛或光或梵字不一定,觀起來以後再把它化空。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因為世人執著有,所以開始修行時配合世人的習氣,由有入手,從有入空。這些都是修行的過程,不同的法門配合不同根器種性的眾生,智慧銳利的、開悟的人直接觀實相,自性對境不生分別執著;做不到的,就先觀假相,然後再觀空性,最後再觀實相,分三階段這麼去修。
如果你能擺脫世俗認識,才能顯示諸法常住不變之空理的話,實相就證到了。《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諸法之各別相皆為虛妄,如果你把它細分下去,一切法,一一皆可破、可壞,因為它們無常。因緣無常,你破解因緣它也會壞,你不去破解因緣,最終它也會勢盡;再觀空性,你在面對困境時,不一定要去轉那個困境,你只要沉得住氣,那個困境就自然形成不是困境了,這是最高段的無為法。說起來容易,但不能自在時、做不到時怎麼辦?那只好退一步打坐或者唸佛,把心攝受下來,用些有為法讓氣通一點,最終事情都會過去,因為它無常,它會壞滅。
如地之堅相、水之濕相、火之熱相都會變化破壞,在變化過程之間就是走向壞滅。明明有為法沖著你來時,開始力道很強,覺得這邊不舒服、那邊也不舒服,變化過程之間就是在衰敗,你吃一些藥下去,慢慢地鼻涕就不流了,鼻子也通了,四肢血氣也順了,那你這個障礙,就不成為一個障礙,不必以心法相鬥。眾生無明,有時候業力感召,障礙你,你也要能自在。在這種一切性之間,它因為因緣的關係,都會再轉變,轉變的過程就走向衰敗,最終壞滅。
相對於此,聖者無漏智所證之實相,則離諸虛妄相而平等一如,已經證到沒有心病的人,他就觀一切法的實相觀,實相觀,遠離這些不實在的一切相,好壞都平等觀它一如,一如就是一樣。譬如身體因感召而不適,你心淨的話,事情很微妙慢慢就會轉,你愈在意它、愈是感情作用,哭哭啼啼,什麼事情都解決不了,因為你迷失自己,你不如趕快入定、趕快修法、趕快心空,也許這樣可以轉一切境。講是簡單,你叫我不要迷糊、要平等觀一切法,順逆境平等、好壞平等、病不病平等,我做不到!既然做不到,就用方便法對治,吃藥、看醫生、運動,練什麼都可以。證得無漏智的人,根本不需要用方便,所以最終你們還是要有這種無漏的智慧。無漏智慧,是要捨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相,要捨掉一切執著、拿掉那些心地裡面的執著,所謂的心地法門。
在妄情之中,實相皆悉不可得、無所有。在你妄想執著一切境,把感情領納作用投射進去,而產生了種種的煩惱時,你這實相就沒做到,如果用實相來觀一切境,都是無所有、不可得,有什麼煩惱?有什麼病痛?好境界有什麼可得?但有可得,就不是實相。不好的,觀它無所有;好的,觀它不可得!不要得!要得什麼?你有實相觀的話,就有般若波羅蜜智,就能觀一切法,包括順逆境界,都是無所有、不可得。
在鳩摩羅什尊者所翻譯中,「實相」亦包含「空」之意義。龍樹菩薩以來,強調實相為佛教真諦之內容。而「諸法實相」之說,為大乘佛教之法印─實相法印。法印蓋指如來所說諸大乘經皆以實相之理印定其說,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若有實相印,即是佛說,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
在鳩摩羅什尊者的翻譯中,「實相」亦包含「空」跟「不空」,如果沒有一個法,你觀什麼?觀空,空也是實相,那無空可觀,無法即無空性,有法空性始對待地發起,這是才能用上實相觀。什麼叫實相?不起心動念就是空了嗎?現在講實相,有一個實際的法產生,不管是物件還是形相在那邊,這是真的有法,有法是怎麼來的?是從空產生出來的。你不要光看一個空、或光看一個有,看實相就忘記空、看空就忘記實相,如果偏執哪一頭就是做一半。這個有實相,它是從空之間因緣產生的一個實相,我若以空來觀它,那就可以做到實相。鳩摩羅什尊者在翻譯《金剛經》的實相一詞中,義包含空、有兩種意義,並非如字面上所說的,我有什麼法相就是實相,而是我可以用不執著的心觀它,這才是實相,其中已包含空的意義在。不執著是什麼?是用我的空跟它的空相應,所以你那個空所產生的有相,等同是無相一樣的。
大乘佛法是龍樹菩薩發揚而起的,自龍樹菩薩以來,強調實相為佛教真諦之內容,只有大乘佛法才講中道、實相觀,小乘則觀一切法都虛妄不實在的。實相觀,觀它有什麼好處?你可以了解事實的真相,而不去罣礙就不會影響你的心,這是大乘佛法,可以講世界縣起,聖人可以讓一切因緣所產生的相存在那邊而不罣礙,這就是大乘佛法所強調的實相、佛教的真諦。而「諸法實相」之說,為大乘佛教之法印:實相法印。什麼是法印?法印蓋指如來所說諸大乘經皆以實相之理印定其說,實相理地是修行人一定要經歷到達的目標。釋迦牟尼佛說,說法者或修行人一定要用三法印來印證,說法的人不依此而說即非正法,如果說法的人沒有常常提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為樂」這三法印,那就是邪法,因為這三法印是走向解脫道的標印;我們反過來思維,現在很多修天道的,不求寂滅為樂,豈不是違背三法印?既然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還要升天幹什麼?因為有些人的根機不夠、智慧不夠,他的福德就在天道那裡。我們是已經供養過千萬億佛,才有辦法在這裡討論大乘佛法、金剛經義等。
實相法印,就是大乘法印,這觀念要記起來。我要修菩薩道,我就是要認知一切相存在那裡,體會可以但我不能動心,實相地觀物物事事、觀任一個法相。學大乘佛法的,末法時期不要問道于盲,總是要以這三法印來印證,以免錯認境界。如果你的心還有什麼通,可以知道很多事,不是自己的事也能感知,那你還在「覺」的結使上,根本「空」都沒有悟得;「空」悟得以後,你再進入「滅」的境界,把這「空」證再空去,那實相法印才會修證得到。動、靜、根、覺、空、滅這六結使,住「覺」開發出來時,心靈的神通力很大,這時知道很多、感應很強,你如果不能空掉的話,那你「空」沒有悟到,如何得根本解脫?是沒辦法解脫!空悟到了,你自然不會去感召,因緣來了才處理,禪宗祖師大德行止就是如此,古井不波,你不問他不答,你問了他就答,待你丟一個問題下去,它才起一些漣漪回答你,回答完了,井面仍是平靜無波,修實相觀就是如此。
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你如果證到實相觀時,外道法它不能滲透到你心裡來讓你煩惱,它就是控制你的身,你調理一下,它也左右不了你。沒有證到實相觀、修得不究竟的,如果又悲心比較重,難免面對干擾時,無法做到「外道不能雜」。天魔不欲人修行超越三界,他希望你不清淨,製造種種魔境來考你,卻不能破掉你這個實相觀,所以實相的法印是要經得起考驗的,要磨練到外道作法害你、天魔要來破壞你的德行,你都能夠自在無礙,不讓他破掉你的實相法印。
若有實相法印,則觀一切法起、法住、法壞、法滅,非相、無相,此即佛所說的大乘法印,若無實相法印說,即非佛說,而是魔說。魔說,魔是在說什麼?就是講神變、心力,不涉及解脫知見。不是講實相觀的就是魔說,講神通變化真如性用,怎麼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都是魔說。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因緣而生,法在那裡,無論好壞境界你都不要去跟它相應,好境界不執著,你就不會得到天報,自然就可以自在的學到大乘佛法的解脫智慧。我們真正的大乘佛法要修得實相觀,小乘佛法求得自我解脫學空觀,這都跟天道的善法不同。起點也許可以說是一樣的,開始時大家都修善行,然而天道修善是要去第一階段的欲界天,我修善是要走禪修、走聲聞、緣覺的自我解脫、然後要走到菩薩的實相觀、空有不二的中道觀,最終的目標是要成佛。
此實相印亦即相對於小乘佛教所立之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大乘佛教所立者稱為實相印。一切諸法之真實相狀,稱為諸法實相,其內容雖依各宗而異,然自其各宗之立場判斷,凡被視為最後而究竟者,俱以此「實相」語表示之。
此實相印亦即相對於小乘佛教所立之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大乘實相印,小乘三法印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為樂」,這是世尊在《阿含經》裡講的,佛說:如果背離這三法印,就不是我講的解脫法,是魔說的不出世法。為什麼世尊說法總在建立一個法後,又把它推翻掉?因為不要你執著,要你知道諸法無常,一切法都是階段性的,你懂得這個道理的話,沒有絕對法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有少法可得稱之,連一法都不可得,才是我們要修的無上正等正覺。
小乘是三法印,那大乘佛教所立者稱為實相印。大乘印就是實相印,在提出實相觀這個觀念時,才正式告訴你《般若經》要修的是什麼目標。修到這裡,一切諸法之真實相狀,稱為諸法實相,其內容依各宗之立場而判別,凡被視為最後而究竟者,俱以此「實相」語表示之。法,只有一個釋迦法。為什麼後來會有三論宗、有相宗、華嚴宗、唯識宗、…、等等各宗?因為舍利佛(大迦葉尊者)在世尊入滅後,集結一些人來討論,未究竟的佛真髓者,就像瞎子摸象一般,每一個人就自己所研究的經典,或所修證到的境界,認為這就是所謂的佛法,所以才有各宗各部之建立。好啊!你們各自去用功,用功到了最後,目標到了就離不開這個實相觀。說起來因果就註定要是這樣子,末法時期有誰能於一生中盡通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個法門?沒有!不管你修的是哪一宗、哪一部,走的是曹溪之路也好、生西之路也罷,最後一定離不開大乘的實相法印。
此實相之相狀,一般認為不能以言語或心推測之。在此一立場發展之下,至天台宗,則以最完全的自我發現,謂之諸法實相,亦即泯除本質(理)與現實(事)之差別,一切諸法完全調和之世界,於迷妄之凡夫中,亦可體現崇高之佛境界,表現出「現象即實在」、「差別即平等」之精神。禪宗以為諸法實相乃佛祖之現成或本來面目;淨土宗以阿彌陀佛之名號為實相法;密宗則有聲字實相之說。
此實相之相狀,言語道斷,心行處絕,一般認為不能以言語或心推測之。空,當然是如此;而實相,多了一個可以讓你認知的相,還是不能落於言詮,一講,就不是實相。真正修到佛法實相的人,沒有言說、沒有臆測,不落語言文字,如果不是要弘法,根本懶得去講這些。在此一立場發展之下,至天台宗,則以最完全的自我發現,謂之諸法實相。到底什麼是最徹底、最完全的自我發現呢?就在個「即」字!天台思想的樞紐就在這個「即」字上;現象「即」實在、差別「即」平等、心「即」佛。天台以「即」字泯除本質(理)和現實(事)之間的差別,直見實相。
實相觀一得本就沒有差別,如果還有對待相,那還有差別,就不是實相。天台「即」一切法,這個「即」字是動詞,就是劃上等號、讓理、事融合,即事即理。一切諸法完全調和之世界,就是理事不二,就是實相觀。再細分下去,本質,空來講,是一切法不生,跟我空性一樣,然後因緣起的一切相、一切法,你可以跟它們的空相相應,而不跟它們的法相相應;如果你的心不空,讓自己跟這個法相相應的話,就沒有辦法調和你自己的空性(理)、跟法相(事)之間的差別,也就是說不能夠圓融調和,就不得實相觀。
於迷妄之凡夫中,亦可體現崇高之佛境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實相以修而顯,但不以修而得,所以即心即佛,若要講得更白話些,你也可以說凡夫即佛,但無論說什麼,皆為止小兒啼哭,實相就是實相。天台的智者大師以「六即」來解釋成佛的六個次第: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由迷妄之凡夫開始修行,先後經過六個次第,這六個次第境界雖不一,但在這六個層次當中,都是佛。
修行先去感覺一個佛,佛是覺,有覺還不對,還要無相、實相觀,這是所設施的目標。你有一個佛性可以覺一切境,你要去追尋那個佛性,在這過程之間可以表現出種種現象,這是實在的,心感知一切境,它是實在的,但是,你要從境界裡超越出來,才能擺脫這些現象差別,你慢慢慢擺脫出來之後就是一如,就是實相。我們之所以會有種種差別相,就是心的平等性智還沒有建立起來,這是天台宗的語言,從理入手,歷經種種修證的差別相,擺平這些差別相,最後回到實相觀。
禪宗更簡單了,連這個「即」字都不必用,不必去做這個劃上等號的動作,諸法實相乃佛祖之現成,本來就是如此,本來面目就是這樣。慧明大德要搶六祖衣缽時,拿不動,這是六祖的心力,慧明就不要衣缽了,自稱為法而來。好,你既是為法而來,你現在澄心竭慮,「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不思善不思惡,就是對這個法不即不離,就是徹底的實相觀。這個實相,就是有善來我不思善,有惡來我不思惡,我不去執著善惡,也不執著所現的善境界、惡境界,我很坦然的去面對它,你本來的面目就是這個樣子,你的佛性本來就是這樣子,所有的佛跟祖師,他們也是這些現成的心地,這是實相觀的實際現象。這是要累劫修的,所以這些聖賢智慧皆高人一等,聽到一首偈語就可以悟道,見到本來面目,做到這種實相觀。
你們也不要一直說要懺悔、要懺悔,不思善、不思惡,惡心起真的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實相觀,我們要學的就是這樣;淨土宗以阿彌陀佛之名號為實相法,我在唸,唸中沒有念,我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嘴巴在唸、心在念,念一個佛號,好像也沒有在念,可以觀著它唸,剛開始你可以觀著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到最後連看也不看,反正它要唸就去唸,一句佛號可以入實相,這你們可以去揣摩;密宗則有梵字形、梵字義、梵字音,從形聲音裡面去找出它的實相之說。一切法從「阿」字起,「阿」就是沒有(無),阿狣字---諸法本不生,如果沒有「阿」這個基本韻母,你加什麼進來也產生不了一切法、產生不了一切聲的變化,所以說「阿」是最根本的音。華嚴四十二個字母,每個字母代表法界一個意義,你若觀那個字,就可以進入那個境界,這實相觀可以做到,每一個變化你都不要去執著它,每一個派別都有它殊勝的地方,最終皆能悉證諸法實相。
(2006.06.03.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