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2)
--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二)、經文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一段經文主要是提出實相觀的概念。實相,就是離四相後所得到的結果,也就是實際有一個相在那裡,你能夠觀這個相而不受它影響,沒有執著,這就是實相,如果你做不到,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了這四相,你的心貪瞋癡慢疑的毛病一定會發作;如果沒有這四相,你的瞋心起不來,像歌利王割截釋迦牟尼佛前世的身體時,衪就沒有瞋心,因為衪已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耶穌亦然,被釘在十字架上也沒有瞋心,這未來都有成佛的希望。修忍辱法,就是要離這四相,你只要能夠讀誦這一部經、受持這一部經,這裡講你就是如來,當然不是像釋迦牟尼佛那種如來位的如來,只是你的心已經可以證到解脫了。
(三)、名詞解釋
1.義趣
義趣者義理之趣向。佛陀所說的經典,依其對象的不同,所講述的義理亦有不同。對小乘人說戒律、去習,證我空理,趣聲聞果之義理,稱趨小乘義理之趣;對象為菩薩者說平等法,闡述空有不二之理,不執空有之中道理趣,如《大般若經》、《金剛經》是也。
第一阿羅漢的須菩提尊者,為什麼聽到這部經還會痛哭流涕?釋迦牟尼佛,當生衪的五陰身也還是跟一般人沒兩樣,衪也會流淚、傷感,只是衪隨緣發作,何況須菩提尊者!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也常會感受諸佛菩薩的悲心加持,讓我們今生能夠學習佛法,在心裡面長進,甚至能夠清淨內在一些不好的種子,這時你會感激不盡,痛哭流涕,但哭一下子就好了,我常常講哭可以流眼淚,但不要流鼻涕,流鼻涕就是動了凡情,一把眼淚、一把鼻涕,這樣不行,失去了正受的控制。我們潛意識那個我,它會傷感、會流眼淚,但是跟我的肉體好像沒有關係,不會流鼻涕,鼻涕流就是真動了凡心,所以你會眼淚、鼻涕直流;若是內在感激,感受到諸佛菩薩的悲心,我們只會流眼淚。
須菩提尊者從來沒有聽過那麼高深的佛法,涕淚交集,這裡他問了:「我從來就沒有聽到過這麼好的經典,所以提出這個《金剛經》的義趣。」什麼叫義趣?義理之趣向,每部經講的重要的道理是什麼?像《阿含經》是對初學的人講,講內心要如何清淨、清淨到什麼程度就有什麼果位;然後你要修戒定慧三學,念戒、念定、念慧、念佛,戒定慧這在大、小乘都要去學習的。小乘行者,從守戒律來得到定,從定中產生智慧,這都是修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最根本的四聖諦了解了,你就可以觀十二因緣,你在打坐修行,用四念處、四正勤、四正斷、五根、五力,最重要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有點大乘的思想,用智慧,小乘的智慧雖然比菩薩乘的智慧淡薄,也還是要用智慧,最根本的就是八正道,即便是世間法也要八正道、出世間法更是要朝八正道去修,世間法就通菩薩法一樣,觀一切法「實相,即為非相,是為實相」這些道理一樣。
每一部經,它都有一個真正趣向你要達到目標的道理、意趣。佛陀所說的經典,都有其對象,對小乘的行者,講《阿含經》,小乘到大乘之間講《方等經》,根基比較紮實的講《般若經》,《般若經》講的差不多,就講更上一層的唯識《解深密經》,《唯識三十誦》是後來人寫的,《解深密經》重要在最後一品,心怎麼發起神通變化,《般若經》教你如何解脫,一邊聽《金剛經》學解脫的道理,一邊聽《解深密經》學用佛的心通,怎麼攝受眾生、怎麼跟眾生的心和合在一起?同學學佛十幾年了都不會用或者不敢去嘗試,有時候碰到家裡的人有病,你要去試一試你學的法,如何攝受、如何觀想、如何清淨?無中生有、萬法唯心造,你會感覺這樣有點效,唯識裡面其實都在講這些。
當然再上去是陀羅尼門,咒語實在是無量無邊,我們現在是一個咒、一個咒在學,若是證到八地菩薩通十方虛空,這些咒語很快就會學到,就進到你腦筋裡面來,諸佛菩薩要讓你學的。進入陀羅尼門以後,什麼咒語都要能講、能背,很多咒語是無量恒河沙諸佛所共同宣說,你看密教裡的經典,不是只有一位佛會講,成佛的都會,都宣說同樣的咒語,那個時候才是行菩薩道比較有利時。各個階段你喜歡聽什麼經、學什麼法,都有它的義趣,所以講述的對象不同,講的經典不一樣,當然義趣、義理也都不同。
所以對小乘人所說的戒律、去掉內在的惡習,證我空理,這是最重要的理念,讓他先自我解脫,如果趣聲聞果之義理者,稱趨小乘義理之趣。對象為菩薩者說平等法,無相觀,闡述空有不二之道理,《般若經》就在闡述這個道理,「實相者,即是非相,是為實相」,你要練這個道理:「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密」、「一切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為佛法」,這些都在讓你學習空有不二的道理,不執空有之中道理趣,講這些道理最典型的是《大般若經》,《般若經》還有很多,最完整的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或者是《大般若經》裡面第五百七十七卷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至於佛陀對於大眾要說什麼法,是依其四意趣(catvārobhiprāyāh)而說,catvāra是四衢道,abhiprāyāh是意趣、志向、密意、深心所願,可以決了一切之所說。即指:平等意趣(samatā-abhiprāyāh)、別時意趣(kālqntara- abhiprāyāh)、別義意趣(arthqntara-abhiprāyāh)、別補特伽羅意趣(pudgalqntara - abhiprāyāh)。由此四意趣及四祕密,即可決了一切佛意。梵字samatā 是平等意,antara是異、別之意,kala是時,artha是事,pudgala是有情、眾生、凡聖等意。
佛陀對於大眾要說什麼法,不是像我們現在拿一部經來說,今天要講什麼經,釋迦牟尼佛衪在世時,講經三百會,都是看大眾的機緣,衪依內心佛性去感覺,今天要說什麼經?根據對象、時間、眾生根機的成熟度來決定要講什麼經,講出來以後,才說這一部經是什麼經名,你們要信受奉持,所以佛陀是依其四意趣(catvārobhiprāyāh)而講這部經。catvāra是四衢道,十字路口,你要走向那一條路?當下衪以神通觀眾生因緣,用衪的密意,透過某個人起來發問,abhiprāyāh是意趣、志向、密意、深心所願,可以決了一切之所說。三百會之間,一會不是只講一天,有時候會講好幾天,像《華嚴經》從頭到尾在七個地方講,天上、人間這麼講算一會,一會還分好幾次講完,你看《大般若經》六百卷,要幾會多少次才講得完?這些都是因緣成熟,佛陀根據與會的對象、大眾的根機,由衪心裡面的密意來決定應該講什麼經。
這四種意趣分別指:平等意趣(samatā abhiprāyāh)samatā平等,abhiprāyāh意趣,就是等於《般若經》的平等法,去掉第七意識的執著。別時意趣(kālqntara - abhiprāyāh)kāla時間,antara不同,abhiprāyāh義趣、別義意趣(arthqntara-abhiprāyāh)artha各種事情、事業、所做的事,antara義理不同。別補特伽羅意趣(pudgalqntara - abhiprāyāh)pudgala就是我們所謂的中陰身意趣,到底要出生哪裡?這中陰身也可以是我們們的識神,你可以出生到畜牲道、出生到人道或者出生到聖人的小乘阿羅漢、或者辟支佛,甚至補特伽羅可能就是菩薩胎,要成為菩薩的,釋迦牟尼佛觀到這些,就知道要跟你們講什麼法?觀照到與會大眾都有菩薩種子,就跟他們講《般若經》。由此四意趣及四心祕密,佛就可以決定衪要講什麼經!梵字samatā 是平等意,antara是不同的,各別的,kala是時間,artha是事,pudgala是有情、眾生、凡聖等意。
(1)平等意趣,又作法同意趣。有通、別二義:例如釋尊於說法時表示昔時之毘婆尸佛即今釋迦佛,此乃就二佛所證之法身平等而言,稱為通平等;而就二佛之因果、恩德之平等而言,則稱為別平等。此二者即是平等意趣。
這四個意趣是什麼意思?進一步講釋迦牟尼佛心裡面要講什麼經時,平等意趣,又作法相同的意趣,這裡面有通、有別。通,是義理通達各個經典;別,是有別於各個經典,就是不一樣。譬如釋尊於說法時表示昔時之毘婆尸佛(過去七佛之一),為什麼說現在釋迦牟尼佛在講經說法,衪也通於毘婆尸佛?因為佛佛相等,雖然衪現在在講這部經,以前毘婆尸佛也講過這部經,其他的諸佛也會講這部經,就像我方才提到釋迦牟尼佛講的什麼咒語,過去的千萬億佛也講這個咒,共同所宣說。通,就是佛佛相等,釋迦牟尼佛說法,衪隱喻自己就是過去的毘婆尸佛,甚至於也可以說衪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衪蓮花化身,每一個世界化一個佛,三千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有衪的化佛,釋迦牟尼佛講起來是衪的化佛。通,就是共通,大家一樣都是佛,如果各別的,才講過去的毘婆尸佛,現在的釋迦牟利佛。有時候你看經典就了解,也許我們這些人,無數劫後就叫同一個名字,你有沒有看過千萬億的人同時成佛,名為什麼佛?如果你不解,為什麼大家成佛都叫同一個名字?那是因為你太有分別心了。千萬億佛跟一佛其實沒有兩樣,都是一樣的,我們用凡夫的腦筋在思考,分別這個佛跟那個佛是不一樣的,其實有時候衪們都是這麼一直在變,像你現在在學佛,未來也可以成佛的話,也許你的名字也叫釋迦牟尼佛,這在經典上很多例子,像日光燈佛、月光燈佛,很多都叫同樣的名字,都是通別之稱。此乃就二佛所證之法身平等而言,佛佛平等,只要你真的證到法身清淨的佛,都一樣。你不要去分別阿彌陀佛比較大,釋迦牟尼佛比較小,沒有,都一樣地平等,所證的道理都一樣、所學的法、能講的經、能說的咒都一樣,稱為通平等;而就二佛之因果、恩德之平等而言,這些佛各個德行都不一樣。像釋迦牟尼佛修忍辱、修布施,肉體布施,衪看到一隻大老虎和七隻小老虎好久沒有吃東西、都餓壞了,大老虎如果再不吃到鮮熱的血肉,可能會把小老虎也吃掉了,於是衪就可以捨身餵虎。菩薩這種觀念有時候我們很難理解,如果你想我這個肉體死了,馬上又出生換一個肉體,或者到天界去出鞥了,那你就不怕死,就已經悟道了,菩薩便是如此。為什麼我們看釋迦牟尼佛那麼勇敢,可以犧牲肉體?因祂已悟到這個肉體是假的,但是裡面那個慈悲心,那個會發起慈悲心的它是真的,衪充分認識這個道理,所有衪死生很簡單,像衪這樣布施肉體、布施錢財、布施國土城池、布施妻女、什麼都布施,一定會成道的。每尊佛成什麼佛不一定,像未來的彌勒佛,最擅長唯識,衪是修這個心,雖然衪在幾個兄弟中最慢成佛,但衪成佛,不須像釋迦牟尼佛般還要修六年,衪只修了兩、三個月就成佛了,這些都是每個佛的因不一樣,所要成佛的果及其恩德也不同,這就是別、各個不同,所證的法身平等那是一樣的,你修什麼法,到最後結果,真的成佛時都是一樣的,此二者即是平等意趣。釋迦牟尼佛會以此觀眾生根機,決定講什麼法。
(2)別時意趣,又作時節意趣。譬如稱多寶佛名便可決定得無上菩提,由唯發願便可往生於極樂之說,乃為勸懈怠者,而就別時利益說之,非謂即時可直得之;好心依一錢而說,日後可得百錢,係就別時而說,故稱別時意趣。
別時意趣,又作時節意趣。衪要講什麼經、闡述什麼義理的時間、季節不一,譬如稱多寶佛名便可決定得無上菩提,如果你不斷地唸南無多寶佛,你未來一定可以得到無上菩提,這是從前多寶佛的願力;我以前跟你們講寶螺髻如來,簡稱寶髻如來,衪發願度下劣的畜牲道眾生,如果你慈悲心重,就對著畜牲道眾生觀想稱唸這位佛的名字,它們就能升天。為什麼?因為這是寶髻如來的願力。稱唸多寶佛,你未來一定可以得到無上菩提,有無上菩提,就快成佛了。你認識哪尊佛,衪發願的功德如何,你可以充分的來利用。譬如阿彌陀佛,衪發的願是,你一心一意稱唸其名,未來衪就可以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能淡薄感情,不太罣礙周圍的親人,那你可以稱唸阿彌陀佛,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再回來度他們,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由唯發願便可往生於極樂之說,乃為勸懈怠者,而就別時利益說之,因為時間不同,你這個人要得無上菩提,還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發願不一樣,諸佛可依時間不同、對象不同而生所說之法,非謂即時可直得之,現在這樣講了,未來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是未來會得到無上菩提,那不是佛講的當下你可以得到,是未來的事情,這時間又不一樣。好心依一錢而說,日後可得百錢,當下講時只有一塊錢,一塊錢雖少,但一日一錢,累積下來最後就可得到一百錢,也就是諸佛菩薩現在所講的法,你聽懂了,實際去做,累積到最後你就可以得到如來菩提,甚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現在講你就可以做到。釋迦牟尼佛神通比較廣大,衪講若是斷三結,就可以得到須陀洹果,當下眾中有人馬上就斷三結,悟到須陀洹,這是釋迦牟尼佛衪有這些不同的過去因所種得的功德相,我們要了解。係就別時而說,故稱別時意趣,講的當下你還沒得到,只是指引你一條路,你去做了,可以得到什麼,而最後真得到那個結果的時間跟講時是不一樣的。
(3)別義意趣,又作義中間意趣。即一切法無有自性,不可執文取義,當離文字相,而別求義趣之義。譬如以「逢事恆沙之諸佛,方能解大乘法義」一語而論,所說似乎只在了解大乘之教義,然其意實在顯示證得大乘實理之艱難;蓋欲了解大乘義理,凡夫能知,然欲證得其理,則須十地以上之菩薩始能為之;如此,文詞所說與所指涵義各別,故稱別義意趣。
別義意趣,又作義中間意趣。也就是一切法本無自性,若你以文取義,就是執取文字相,當離文字相,而別求義趣之義。譬如我們前面講的實相,要觀實相觀,結果你不客觀看待眼前所起的法,你去抓「實相」這兩個字,那你是執取文字相,實相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頭,我要你看月亮,你卻把我的手指頭當月亮,不是的。佛法聽了、懂了後忘記最好,如果是很自然的這個境界起來,你對著它,沒有什麼實相不實相,我既不去執著、也不去逃避,它自歸它,我自歸我,這樣你就很自然的做到實相觀;反之,事發後你才想起「實相」,那就差一點,也就是犯了執著名相,而忘記它背後真正的義意。禪宗公案「如標指月」,月亮代表我們的佛性,你要看的是手指頭所指的月亮,而不是抓住手指頭本身,比方說讀到南泉斬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斬貓」上,心裡直犯嘀咕,斬貓豈不是殺生?這是犯戒啊!這就是盯著手指頭看,住在文字相上,沒有看到月亮了。
譬如以「逢事恆沙之諸佛,方能解大乘法義」一語而論,所說似乎只在了解大乘之教義,然其意實在顯示證得大乘實理之艱難,唯逢無量恒河沙的諸佛,才能夠跟你解說大乘法義。你要遭逢一尊佛,有時要等好幾千萬劫才會遇上,這是形容要聽到大乘佛法的不簡單。別義,不同意義的義趣,雖然跟你講了這些佛教的義理,你要經過無量恒河沙諸佛,才能了解大乘經典的法義,亦即諸佛難遇,大乘經典更難了解、更難值遇,有緣遇上了,今生要好好學;欲了解大乘義理,凡夫能知,然欲證得其理,則須十地以上之菩薩才做得到。聽道理要懂比較簡單,但要證得又是另外一回事。先不要提大乘義理,就說小乘,叫你要斷三結、淡薄三毒、斷五下分結、除五上分結,這些名相你都懂、內容都懂,但你做得到嗎?今生可以做到嗎?做不到。義理聽懂了,要證卻實在不簡單,要到十地菩薩以上才能做到。《金剛經》講你要得四果無有四果想,得菩薩地不要有幾地菩薩想,你不想還好,你一說我得到什麼果位、得到什麼菩薩地,那你實際上沒有得到,你說你得到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應該咒語源源不斷一直來,不學自然會,但你學幾個咒語都要學好久,也搞不清楚是什麼意思,這像是八地菩薩嗎?
修行本來就不是很簡單,境界、能力不容易馬上能得到,但是內心的清淨卻是自己比較能掌握的,你要把心清淨,才能夠產生神通變化,神通變化後面這部分你不要去想它,起碼前面斷內心的習氣這部分是你可以掌握的。我貪心重嗎?還是瞋心重?你從最粗重的習氣切入,把它轉過來,一百八十度把它翻過來,如果做不好,就思維我為什麼還執著這些?為什麼放不下?光一個「我執」,要把它翻過來就不簡單,狀況好時、氣通一點、理智清楚一點,什麼事情都不計較,都好都好,我執看似不見了;哪一天障礙來了、哪一根筋不對勁了,這個毛病又出來了,又執著了,我要這樣、要那樣,以為已經沒有了,怎又冒出來?根深蒂固的,修行實在很難!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說法,很多弟子聽一聽就證得無生法忍,什麼都放下了!什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沒有了,馬上證得無生法忍,多痛快啊!末法時期很無奈,冤親債主一大堆,另一半、兒女、老人家,一大堆都放不開,親情都捨不得,要怎麼解脫?你們能出家的快出家,比較可以放下一切,不要管那些情不情的,不然大家都繫掛一串情在那裡,怎麼能夠證到心清淨?很難啊!要成就無上道,就要有出離的心,沒有出離心怎麼證到心清淨?但有的人身體已經出離了,髮也落了,衣服穿的也不同,這個心卻還在掛礙老菩薩、掛礙家人、甚至兄弟的小孩,我們為什麼不能平等觀,觀有親無親、有情無情各個平等?這是私情還重!我們看那些親疏無別、心空坦蕩的人,要成就小乘果位或菩薩境界,都比較快一點,這與生俱來感情的習氣不同,急也急不來的!像這種文詞所說與所指涵義各別,其字面意義與所隱喻的涵義不同,就稱別義意趣,這是在講佛的密意。
(4)補特伽羅意趣,又作補特伽羅意樂意趣、眾生樂欲意、眾生意樂意趣、順眾生心意趣。補特伽羅意趣,謂隨順眾生之意樂而作種種說法。譬如先對一眾生讚歎布施,見其人已樂欲布施,則毀訾布施;如此,讚之係為除其人慳貪之心,毀之則為更勸學無漏之勝法,二者皆係隨順眾生之意樂而說法。此四意趣可對治八障中之輕佛、懈怠、輕法、小善生足等四障。
補特伽羅意趣,又作補特伽羅意樂意趣、眾生樂欲意、眾生意樂意趣、順眾生心意趣。由於眾生意趣各異,喜歡欲界天境界的人,就會偏好做善事,希望學到世間初、二、三、四禪的境界,那是他的意趣,喜歡修小乘解脫道的,在四禪之間再去學佛法,斷內心的執著、習氣,那你才可以得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位。講禪定,你不要說禪定都一樣,世間的禪定跟佛禪名稱雖同,內容是不一樣的,你可以由世間禪加上佛禪,去除內心的不清淨,得到果位。大乘菩薩他要學大乘,那是他有大乘的意趣,今天與會大眾想走大乘路線的多,佛就根據大眾的心意講大乘經典,如果今天聚集在一起的都是金剛菩薩,佛就顯現由其清淨圓滿之意智所生之真言密意。補特伽羅意趣,謂隨順眾生之意樂而作種種說法。譬如先對一眾生讚歎布施,見其人已樂欲布施,則毀訾布施。剛開始很讚歎他人布施,你布施很好,鼓勵他布施,等到這個人一頭栽進去,布施個沒完沒了時,你就叫他不要再布施了,應該再往上修,修學無住相布施或者根本不必要布施,要更進一步去修戒律、去修忍辱、修精進,教他新的法門。不同補特伽羅的根性,你要依不同的時間點去讚歎或毀訾其法門。剛開始讚歎之,是為了引導他上路,後來有需要時又毀訾之,係為除去他對這個法門的執著。貪吝淡薄了,很樂意布施時,就開始毀之,讓他知道布施有天的福報,這福報有什麼缺點,天壽盡了還是要再輪迴,不如學一些解脫法,勸學無漏之勝法,有漏的福報法,種了根基不錯了,你要讓他學無漏法。二者皆係隨順眾生之意樂而說法,眾生某件事已經做得差不多,因果報應成熟時,他若來問你,我是不是這件事不必再做了?你就順其緣,讓他轉換跑道,次第向前,這樣隨著它補特伽羅內心裡那個種子去轉,而不是只以一法教化所有的人,這樣不是菩薩,你自己智慧不夠,你行菩薩道,要有這種知見。
此四意趣可對治八障中之輕佛、懈怠、輕法、小善生足等四障。「輕佛」,看不起佛的人就是無知,不知道佛的境界,如果你看過佛的神變,你當然不會看不起佛。很多修到阿羅漢境界的人,他也有五神通,他不知道自己的五神通,只是限制在一個範圍裡面;而佛的神通是擴及無量無邊無界的虛空和無始無終的時間裡的眾生,如果懂得話,當然不會輕佛,會輕佛就是緣起於無知,自己認識不夠,內心不清淨。我們對佛要尊敬供養,對你有好處。你如果有一世真的成佛的話,佛佛平等,你那時候當然了解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連十地菩薩都不能夠看得到,衪居住在哪一個淨土也看不清楚,衪的神通力有多廣大,連十地菩薩的神通力也觀不到,你若了解這些,你就不會輕佛了。
「懈怠」,懂了一點,就不想用功。譬如小乘修內心,修得好一點、打坐得了定,就不想學其它的,這樣一生、幾十年耗完了,那很可惜,為什麼不能抱著在有生之年什麼都要趕快學的心態?唸佛,你天天就是唸佛,如果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也好,你這個心要堅定,不要再想其它,沒有旁騖,專心唸佛,要捨報時,這個心要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莫要在緊要關頭又捨不得我家那口子、丟不下一群小兒女們,那你就完了!其實你們修行也暫時不要說你要去哪裡,就是要天天用功,不要得少為足,得了一點定,你就覺得夠了,什麼也不想學,也不深入經藏,天天晾在那裡,一晃眼幾十年就過去了,等到要往生時,一下子又迷糊掉,什麼定也沒了,捨不得親情、放不下這個娑婆世界,那今生不是全泡湯了,又要重頭來過嗎?懈怠,希望大家不要犯。
懈怠的相反是精進,六波羅蜜裡面有一個精進波羅蜜。精進波羅蜜,釋迦牟尼佛在《阿含經》裡面講的那個八正道,八正道裡面有一個正精進。什麼叫正精進?精進跟正精進意思不太一樣,精進,你也許以為早上三點鐘就起來,唸咒、誦經、禮佛、拜佛,一直用功到晚上九點安單,這夠精進吧!你誦經、唸咒、禮佛、拜佛是為了什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正精進,講起來有幾個意義,一個是目標,找對了沒有?目標對了,你才能夠朝那個目標去做,如果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天天唸佛唸佛,唸到不唸而唸,連睡覺時腦筋自己也在唸,唸到什麼親情、感情都放下了,心空法了,這是正精進,目標對了,用功的方法也對了;又或者你要求今生自我解脫,那你從內心裡去斷掉身見、戒禁取見、疑心病、貪、瞋、癡,去捨掉對色界、無色界的禪定功夫的執著,也能控制了自心的妄想掉舉跟感召他心的妄想掉舉了後,再把我慢心去除了,最後根本無明就斷了。你的目標設定了,就正確認真的去做,而不是結了手印,在那裡修兩小時、四小時、六小時就是精進,這六小時在幹什麼?不知道!要開悟,開悟要做什麼?也不知道!目標都不清不楚,怎麼精進也是事倍功半,這是下精進,不是正精進,方向沒有搞對。
算來算去世尊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以前印度的外道他們也很精進,不吃、不喝、修苦行,什麼都來,但是目標不對。你學佛法,到底要修小乘的自我解脫,還是菩薩道的自利、利他,你要把目標找對,然後精進。譬如你要修小乘法,就修內心的習氣毛病,一個一個把它拿掉;你要修大乘法,自己智慧的累積,眾生病苦的濟助,二者雙軌運行,在磨練之間學到智慧,這也就是在心地上用功。正精進,方向跟方法要先弄清楚,然後持之以恆的去耕耘,這才是正精進。補特伽羅到底是什麼種性?你要常常聽經聞法,去修證你自己,不懂要問,你不是開悟的人,沒有那種無師之智,不要自以為是。其實無師之智,講起來也不是沒有老師,他的老師是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或文殊師利菩薩這些大菩薩,衪們不示現,但是,衪們的心都永遠跟你們在一起。一切眾心、若干種心,釋迦牟尼佛都無所不知。為什麼無所不知?因為衪就跟眾生心合一,衪當然知道,你在修大乘法、修《金剛經》、你要修菩薩道,這個人在修小乘道,衪都讓他們滿足他們的緣,這是講到懈怠,我們不要去犯,不要迷迷糊糊浪費這一生。
「輕法」,最簡單的法其實是最銳利的法,你不要看不起唸阿彌陀佛,你不要說唸阿彌陀佛太淺了,我打坐八小時,多難啊!簡單的法,所有眾生都可以用的,這才是不簡單的法,如果要打坐八小時,幾個人能做到?這種法是比較狹窄的法,當然法法相等,唸佛也要唸得對。嘴巴唸著唸著,把自己的氣都吐光了,那怎麼唸也沒有用,唸不到頭部去。專心唸,一邊唸一邊觀想梵字,把意根牢牢抓住,這個法非常好的,而且你往生時,抓住一句佛號,不會胡思亂想,那過去所造的業不會現起,抓住佛號很重要,不管大乘法或者是外道法,都是法,你要隨喜讚嘆。這隨喜功德很重要,不要批評別人,不要說你現在在聽《金剛經》,是大乘經典,就輕視外道法、天道法、或小乘法。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我們希望每個人來聽比較好的法,你已經親近過千萬億佛,今天才能夠坐在這裡聽《金剛經》,都是因緣,如果他們善根具足,今生三級跳也有可能,要看每個人的智慧跟因緣,所以不要輕一切法。
「小善生足」,做一點善事就滿足了、得到一些小境界就滿足了,得少為滿足。你知道嗎?釋迦牟尼佛告訴你們,得什麼果位不要有什麼果位想,這其中就含有一種把你推向更高境界的深義,你不要去想你得到什麼?因為你不知道你得到什麼,你才會一直用功、一直認真的修下去。待今生走到盡頭時,捨報了,才來決定你大概有什麼境界,有什麼境界但沒有成佛,下一世再來,勿以小善為足,這是一種自我修行上的大障礙。
2.慧眼
五眼之一,慧眼梵語prajñā-caksus。指智慧之眼觀看的,以心會意的,所以慧眼能照一切種,若色、非色等所有諸法。慧眼為二乘所證之眼,為三眼(肉眼、天眼、慧眼)、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了知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稱慧眼。因其照見諸法真相,故能度眾生至彼岸。《大智度論》卷三十三云:「為實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
慧眼,我們常聽到「慧眼識英雄」這句話,其實識英雄的慧眼也還是世俗的眼,不是此處在說的慧眼。這裡的慧眼是什麼法都能觀空,愈能夠空一切相,你才愈有慧眼,也就是說你看待思考事情時,才能夠客觀,才不會感情用事,不會用你的主觀情見去判斷事情、做出反應。無相觀,證到空的人,就有慧眼,須菩提尊者解空第一,他是慧眼第一。
什麼叫慧眼?是般若眼,用智慧眼觀看的人,此眼是五眼之一,慧眼梵語prajñā- caksus。慧眼就是空掉一切相,不要有執著,內心空了、沒有執著了,自然能夠隨緣容納接受一切,這樣就是無我,無我做到了,就有慧眼。智慧產生於空,你如果沒有證到空,都是用你的主觀意念在判斷事情,那種世間智慧是靠不住的,如果你心空法了時,境界現起、事情來了,當下你很自然的就能夠對機而應,這就是生於空性的智慧所起的作用。
譬如有親人患病,該怎麼處理就先怎麼處理,既然已經處理了,就不要再去罣礙,你把心空掉,觀這個病、觀這場病的業緣、甚至觀這個患者本身皆猶如鏡花水月般虛妄,實無所有、了不可得,讓境自去轉,這就出不了大差錯,甚至有時這無妄之疾莫名而來,也會莫名而去;有的人定力不夠很罣礙,甚且哭哭啼啼,那是沒有慧眼,你哭哭啼啼反而害了患者,大家的心念一塊兒去和業緣牢牢相吸相應,轉不開來。你能心空法了,反而可以幫助患者,讓他淡定、安靜,他反而可以得到好處,給他一個空的、無相的佛性,可以助其轉業力,你們要行菩薩道的,這一些世間法還是要注意。
這智慧之眼是無形的、用心會意的,所以慧眼能照一切種,種子也好或者是一切形相,不管是有色、非色等所有諸法。有色就是有物質形相,非色是沒有物質形相,好比心;心,你看得到嗎?你看不到,但是,可以用我們的空性來感召他人的心,這個人心慌慌的,你就感覺到他的心慌亂不安,甚至他的心不在。怎麼知道他心不在?心沒有一個形相,你怎麼知道他心不在?魂魄也沒有一個形相,你都要用慧眼去感召到他們所有的法,色、無色所有法,你都要用慧眼觀到它。慧眼為二乘所證之眼,心空法了,就有阿羅漢的境界,有阿羅漢的境界就有慧眼,當然真正阿羅漢有慧眼外還要有五神通、六神通,有五神通是阿那含,如果你有一點慧眼可以感覺事情,可以看人的心,但是為什麼沒有神通?就是心還不夠清淨。慧眼,當然不是要完全空才會有,能夠降低對一切相的執著,沒有強烈的主觀意念,你的慧眼就會開始慢慢的產生出來,看事情就會比較精準。
慧眼為三眼(肉眼、天眼、慧眼)、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慧眼是五眼的前三個裡最高的,要講法眼就是菩薩以上,慧眼則是阿那含、阿羅漢以下的小乘行者所有。阿那含、阿羅漢有五神通,四禪天的天眾也有五神通,但四禪天的天眾只有修禪定所得的天眼。講到這個天眼,阿那律陀尊者祂眼睛瞎了,世尊教他練「爍見照明金剛三昧」,他就開發出半頭天眼,可以看三千大千世界,他就好高興了。
在《維摩詰經》裡,有一回維摩詰居士示疾,世尊讓阿那律陀尊者去問疾,結果他不敢去。世尊問:「為什麼不敢去?」阿那律尊者回答﹕「我的天眼可以觀到三千大千世界,有一次維摩詰居士問我,你這個天眼所觀見的三千大千世界,到底是作相還是無作相?若是有生滅造作之相,那你的天眼與外道的五通有何異?若你觀的是離卻有無、生滅的無作相,那是無為法,本來心是空、虛空是空,你作無相觀就不應該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我當下一時語塞,被考倒了,所以我不敢去。」像維摩詰居士這種補處佛,修證很高了,你犯什麼毛病他都能一一指出,所以世尊點名許多人去問疾,大家都不敢去,最後還是由文殊師利菩薩去問疾,大菩薩對大菩薩,展開一場精彩的對話。
法眼是五眼的第四個,就像用眼睛來觀一切法一樣,你一看就能洞悉一切,當然要先得慧眼之後,你才能夠產生法眼。一切法均能洞見,這個人、這件事、這個情境,是有什麼樣的因?怎麼發起的?當然觀宿命通那是另外一個境界,這裡是菩薩所具有的,修心清淨所生的觀一切法的眼。當然,不是說阿羅漢就沒有法眼,他的法眼沒有像菩薩那麼大,因為他的法還不能了,他只空掉我相,我空理悟得很高,但是「法」他沒有完全空掉,他還執著空。我們學《金剛經》空有不二的道理,「實相者,即是非相,是為實相」,這種功夫練得好的話,法眼就有希望了,法眼是菩薩以上的人才有;佛眼更不得了了,衪除了洞見虛空一切佛剎土、有情、無情眾生一切因緣果報外,當然具足前面的四眼,佛眼是具佛一切種智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之眼。
慧眼,了知諸法平等。何謂平等?空就是平等!若此物以空觀之,彼物亦以空觀之,如此兩物是否平等?你說不平等,那是因為你還在看世間相,當然不一樣;若是你看到的是它的本質空、體性空,那就沒什麼不同。慧眼,就是證到諸法平等觀。你看到好人、壞人,好壞是你自己在分別,其實這倆人體性空是一樣的,你這樣去觀一切法,就不會看到壞人就嫉惡如仇、看到好人便惜良如子。如此去建立你的平等觀,不要偏激、不要執著一己的所知所見,隨緣去開導人家、破解人家的執著病處,要有這種能力,就要先空掉你自己,你不空掉自己,怎麼能夠客觀的去開導所有眾生?眾生的毛病多不一樣,你要先空掉你自己,得到慧眼後,你才能夠觀出眾生的毛病,對症下藥去破解,讓他們能夠信服你。所學、所證並非是不可改變的定律,度眾要能應機施教,而非一條藥方走遍天下。如果你是一位菩薩的話,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佛法,達到目的就是好的法。不要執著,你不執著就有慧眼。了知諸法,可以了知是非、善惡、對錯,亦了知一切法性本空,因此不要去執著是非、善惡、對錯,這就是智慧,這種智慧就叫慧眼。慧眼是從無中生有,性空而起之智慧,故稱慧眼,因其能照見諸法真相。你空悟得的話,你就可以觀照到諸法的實相,因為你要觀也沒有一個什麼可以觀,這不是像我們一般觀有為相,是用你的心直接去觀,其實在我們還沒有觀以前,它已經映現在我們的八識心田裡,只是我們不能直接看到它,但是我們可以用心眼的感知,照見諸法的真相,故能度眾生至彼岸。你有慧眼,有性空的智慧,依你的智慧之眼,面對眾生的困難,由自性空中起用生法,見招拆招去化解眾生的苦厄,他們就可以度到彼岸去。
《大智度論》云:「為實相故,求慧眼」,《金剛經》這一分也在講實相,什麼叫實相?用慧眼來觀這個相,就是實相。有這個相,你要觀它不是一個相,這樣才是一個實相,就是以慧眼來觀這個實相;你要求慧眼,要學到空,你沒有空,怎麼會有慧眼?故為求實相,而求慧眼。得慧眼,不見眾生相,慧眼是空,你不見有眾生相,不見有一切相,故盡滅一異相。一相是空,異相是有、有相,不執有、不執著空,就是慧眼、就是實相;捨離諸著,你不要沾黏,任一件事、任一個人,不受一切法,不好的法不要影響你的心生厭離,好的法也不影響你的心起貪愛,保持一個平等性,你自然就能夠悟到慧眼。
修到這裡已經告訴你們許多次了,一直叫你們捨捨捨,捨到最後,你得到什麼?就是《佛地經》裡所講的,成所作智的功夫、大圓鏡智的功夫,受用和合一味事智,由彼產生一切神變,空無的心跟眾生心合一,不必動一法卻可以讓眾生離苦得樂。現在《大般若經》叫你捨,小乘法叫你空,大乘法叫你空有不二,有一法在那裡,你不受其影響,用空無的心觀照它,就是慧眼;到果地時,世尊就告訴你怎麼從空之間去產生神變,唯識的《解深密經》就在講這些。智慧自內滅,智慧產生也不執著,為什麼叫你要滅掉呢?懂得愈多的人愈要內斂,不能講、不能自我認可,一講、一認可就執著了,是沒有慧眼!這慧眼是空,不必先預知,你從內心感召不論是真是假的一切法、一切業緣、一切聲像,都不要在意,讓它滅掉,事情真發生了再來處理,你若在意就沒有慧眼、沒有學到空,沒有用你的空性去看一切相,當然這慧眼就沒有!慧眼外其他的五眼,我們以後會再詳談,這裡先講慧眼,須菩提尊者因為是慧眼第一,所以這個名相先出現。
(2006.05.27.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