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05.13.   第 16 講(15-4)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五)如何依經文來修行(續)

4.「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我們前面講到「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為佛法」、「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為一切法」的概念,要把般若波羅蜜觀空,觀其無所有、不可得,這樣才是般若波羅蜜,才見到般若波羅蜜的實相。般若波羅蜜是一個心法,是無相的,現在世尊把這三段式的實相觀運用在有相上,而問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剎土,一個佛所弘化的三個大千世界,等於3x109那麼多的銀河系,每一個銀河系有一個世界,這個數量看起來已經很多了,那麼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所有微塵,是為多不?光我們這個地球就有多少微塵了?如此3x109那麼多世界的微塵是為多不?當然很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有相,大如世界,我們觀它非世界,如此方為世界;小如微塵,觀它非微塵,如此是為微塵,也就是說你不要去探討微塵是什麼?不要去想微塵是有七個極微塵的塵來聚集在一起為一微塵,想這些就動了名相,動了名相你就進入世間相裡去。聽到微塵,不必起心動念,觀它非微塵,能有這種修證的話,那這個微塵,才叫做微塵,否則你動了凡情,微塵加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那這個微塵就不是一個微塵,就會轉成其他自己的概念了。

我們凡夫會動世間情見,如果人家說這個人是好人,對我來說就只是聽到一句話,我不去想他有多好或是好在哪裡?沒有這些妄想相隨,聽一句話、看一個人、對一件事都不動心,不動心的話微塵就是微塵,我不去研究探討它是什麼意義?這樣觀它非塵微,那它就是微塵。同理,不管是一個世界或是三千大千世界,你觀它非世界,它就是一個世界;你一起心動念,就進入凡夫界、世間相,你不起心動念,住在空寂,一切相你都不相應,不是沒有看到、聽到,而是聽到、看到後不執著,不起心動念,就不會進入凡夫界,這個虛空之間就沒有你的相。

在禪修中觀誰在動妄想,誰一打起妄想,諸佛菩薩就知道,如果你心眼開了,你就可以觀出哪一個人起了心念,因為哪個人一動念,他的影相就會在虛空中現出來。為什麼?因為他起心動念,一起心就進入世間相裡,不起心動念則與虛空一體、無相。雖然肉體在這裡,但人家看的是你裡面那個神我身、那個影相身。你們天天胡思亂想、分分秒秒打妄想,不知道這種事的厲害,有個虛空公案就是在講這個。金碧峰禪師捨報期已至,黑白無常奉命來拘提祂,但禪師禪定工夫高,一入定黑白無常就找不到他神我身。黑白無常就去請教土地神,土地神就說祂有一喜愛物──皇帝所賜玉鉢,只要您們能找到此鉢並弄響它,祂一定會掛礙而起念現形。終有一次他被黑白無常找到了,因為他在定中忽然打了一個妄想,罫礙起皇帝送給他的一個心愛的玉缽,就進入了世間相,就被黑白無常找到了神我身。他悔悟不該貪戀世間物,立即把玉缽砸壞了,又馬上重新入定,消失前留下一首偈﹕「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若是為別人的事情煩惱,起忘想倒還情有可原。上禮拜談到《佛地經》裡面所講的一切法真如,二障清淨相,自想,為自己的事情煩惱、起心動念,其實自己有什麼好想的?要受報就受報、該怎樣就怎樣,沒有什麼好想的;菩薩則是為他人想,想的都是眾生,當然也是因緣結得比較深的關係。有些信眾很護持道場,勞心勞力,這樣的話連護法神韋陀菩薩都會罣礙,如果他們身體違和或有障礙,衪不動心救助也不行,菩薩動心就是為別人、為眾生。為眾生動心叫做為他想,這雖比自想好些,但也還是不好,因為我們不是菩薩、不是佛,為他想畢竟還是妄想,會障礙我們清淨的自性,我們要學諸佛菩薩這麼不動心,衪的清淨法身可以跟一切眾生融合在一起。我們想也是白想,不如直接去做!怎麼做?就是如如不動的讓法身擴散,覆蓋需要的人的身體、內心,就這麼以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不用一法,眾生受用了,自然就得到好處。佛有何物?沒有!你要常常念佛、念菩薩,你憶念衪們,就會受用,不是用口,用心想,這樣身心的煩惱蓋障都可以得到清淨。

修行要少說話、少動心,有煩惱何必到處打電話向人吐苦水?多觀想諸佛菩薩、憶想諸佛菩薩,把諸佛菩薩的清淨法身拿來自受用,受用和合,讓我的煩惱跟諸佛的清淨身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清淨。佛法需要學這些嗎?如果你做不到生不生、不可得,那何妨學一些方便法求諸佛菩薩的法身與你相應,得到清淨!你們學佛法學這麼久,不會用這個心,那是白聽了。不要鑽進名相的死胡同裡,要會觀想,要學習用你的心,這個心很靈的,就怕你自亂陣腳,把自己的心搞亂了。你把心清淨一下,想一想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是諸佛才有的,衪的清淨法身給你受用,你不會受用,豈不可惜了?

我們上次講過三身、四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諸佛的光隨時普照一切眾生,無有分別。你是好人,你的心清淨,就應該很容易接受到佛光,佛光一接受到了,你的心就清淨,就不會執著,一定有改善,除非是大奸大惡之人,他自己不接受佛光,那就沒辦法。佛是普遍法身清淨,佛光是普照的,你如果自己的心不靈,那就接受佛光、接受諸佛的無相清淨法身,那你的身心都會安穩,這就是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諸佛菩薩是這麼慈悲,你要充分運用祂如如不動的清淨法身。你聽了會不會用?能用到什麼程度?那是個人的智慧,自己去用用看,為眾生也好、為自己也好,靈光一閃之際這樣用可以、那樣用也可以,講佛法,也可以引申到心法,跟佛菩薩的清淨法身融合。

回到解脫的知見,觀微塵,不要有微塵想,那微塵就是微塵,就是眼前現起的一法而已;觀世界,不要有世界想,不要去想這世界多大、直徑多大、圓周多大,不用去分別這些,世界就是一個世界,就這樣!觀世界,不是一個世界,就是一個世界;如果你把世界看進去,動了凡情,攙入了個人情見,那你就會鑽牛角尖,你見到的世界就不是實相,煩惱就這麼來了。無論是三十二相、微塵,還是大到一個地球那麼大的一個世界,甚至三千大千世界,你要看它就看它,看了也不要執著,境歸境,你不去抓那個境,過去了就不去想,不要再去熏,都是煩惱。微塵,你觀它非微塵,就是觀空,觀空不是去否定那個東西的存在,而是你不去起心相應,能夠做到就是所謂的微塵;看到觀世音菩薩相現起來,它現自它現,它滅自它滅,你要觀觀世音菩薩,非觀世音菩薩,是為觀世音菩薩。《金剛經》一直在告訴你如何修中道?就是這麼修的。當然這是累劫修來的智慧,每個人不一樣,剛開始你心不清淨也許很難,就要一次又一次的訓練自己心安不住,讓自己能夠很客觀的從各種情境中抽離出來,沒有那個因緣的牽扯,事情很快會過去,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階段性的發生,這是因緣,發生了,該做的就去做,其他的就不要動心、不要去煩惱。

世尊為再引申般若波羅蜜多義,以所說《金剛經》文問須菩提尊者,世尊有所說法嗎?當然以般若波羅蜜智觀世尊所說法為無所說。現在世尊再以般若波羅蜜智,來觀修證中可能看到的世界相與世界相中之微塵,還是要觀其似有若無,不即不離,以顯所證般若波羅蜜智。

世尊為要再引伸般若波羅蜜多義,以所說《金剛經》文問須菩提尊者說,世尊有所說法嗎?怎麼沒有所說呢?從開始叫你要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叫你要度一切眾生,無有一切眾生想、叫你要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叫你要布施,但要無住相布施,叫你要不住六塵布施、叫你要觀一切相非相、叫你要觀一切法非法,講了那麼多的道理,怎麼無所說呢?因為這些都是方便說,因為你不懂才需要說,懂了就不必說了,你到最後也沒有學到什麼。不要說你學了《金剛經》、學了什麼佛法?沒有!無一法可得!但是,我們面對境界,要能用,要能馬上會用。很多人喜歡來問我:「要怎麼做?」我都說:「不必做什麼,放下!」放下不是很簡單嗎!如果你真能放下,一切人事物因緣,兩天、三天就轉了、就過去了,要用「微塵,非微塵,是為微塵」、「世界,非世界,是為世界」的中道觀,來轉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大小事。

這是以般若波羅蜜智觀世尊所說法為無所說。現在世尊再以般若波羅蜜智,來觀修證中可能看到的世界相與微塵相,無論其形質大小,都要觀其似有若無,不即不離,充分顯現所證般若波羅蜜智。你要隨時去訓練,當一個念頭起,不管這個念頭牽涉到自己、某人或是無中生有的因緣法,那是你靈性感召外境的法,你是馬上不動心的觀著它?還是抓它來想了幾個念頭才放下?還是一直迷糊下去,整個晚上都睡不著?修證功夫的高低就顯現在此。如果念起你不動心,就這麼看著它,這念頭是無根浮萍,很快就低伏下去。能做到這樣,才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做不到的話,退而求其次,你要立時警覺,求菩薩,及和合受用融合佛菩薩的清淨法身。

修行是真槍實彈的,要這麼面對你的起心動念去修,沒有祈請,沒有求諸佛菩薩來做你的後盾,這樣你才真的學到《金剛經》裡自我解脫的般若波羅蜜智。如果實在不行,也不能強求,這與每個人的宿緣有關,但既然你聽到佛法了,就要開始去做、去訓練。聽聞到《金剛經》這麼高深的佛理,連證空第一的慧命須菩提都要痛哭流涕,我們今生有幸也聽到《金剛經》,更要知道怎麼去用它,就用在你的起心動念處。如果你能夠用般若波羅蜜智,觀「微塵,非微塵,是為微塵」、觀「世界,非世界,是為世界」,那你這個解脫的智慧,雖然沒有滿五分的法身,起碼有四分。如果一開始做不到,也不要迷糊進去,要求諸佛菩薩幫忙或自己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去執那個境,我們的心隨時都跟眾生的因緣在攪和,你要從中去學習,趕快長進,增長我們這個清淨法身現起。

三千大千世界是3x109的世界體,其組成世界相的微塵數量應是相當多的。前述微塵是七個「極微」所組成的一微塵,不管微塵或世界相,修行者若有能力觀其細相,或擴大視野能觀宇宙中一佛剎土三千大千世界,都要觀其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執取自己有此能力,不要執取真如性用的功能,這樣以般若波羅蜜智觀事相大小都能無執,才能完全脫離心中證量,求得真實空有不二修證,得中道觀之佛知見。

三千大千世界是3X109的世界體,這個銀河系算是很多的,而其組成世界的微塵相,其數量更是多的不得了。以我們現有的天文知識倒還能了解這個世界觀,而釋迦牟尼佛可是在二千五百年前講世界相,與會的這些聖人都看過,那時候沒有現代科技他們怎麼看?每一位都是打坐入四禪看到這些世界,他們有神通可以觀照世界相,起碼都能看到一個佛剎土裡面的一大千世界到三千大千世界。行者若有能力觀小至微塵之細相,或大至宇宙一佛剎土三千大千世界,不要去探討研究,都要觀其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執取自己有此能力,不要去用它,因為這不是佛性清淨的自性,只是你的真如性的功用,這是天神或一切世間禪定的行者應該要學習的。

《金剛經》一直在訓練你這一點,不要執取真如性用的功能。真如性用在每一階段都有它的功用會發生,一個凡夫也有十八種真如性用,即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成十八處,這是最基本的真如,除了這十八種真如性用外,還加上你的邪真如,邪真如就是你養成的習氣、個性、妄執,修行不能用邪真如,要儘量客觀的去修,這樣才能夠以般若波羅蜜智觀事相大小而無執,觀內在煩惱及所感召的因緣而無執。第一念是真如覺知感召因緣所知,第二念起了分別名相,你才會去分辨好壞。如果一個因緣起來,一念覺後,你暫時放下,不要去煩惱,好、壞都不執著,事情來了再去處理,這樣才能完全脫離心中證量,所謂證量就是你的自性覺知感知因緣所現的那個境,它知道了,但真正的佛性是不會用語言、文字的,除非修到宿命通,有宿命通就能夠知道過去你講過什麼話、現在會講什麼、未來又會講什麼。諸佛菩薩有那種能力,但是我們沒有那種能力,我們了解自己裡面那個佛性它感知了,可惜它與我這個凡夫身溝通不來,因為我們沒有那五通,這些就叫做證量。你要脫離它這證量,客觀的完全脫離心中的證量,亦即觀「微塵,非微塵,是為微塵」、觀「世界,非世界,是為世界」,觀「心所感知之相,非為一個相,是為心所感知之相」,當下不要去煩惱,事後發生了該處理就去處理,這樣做就是求得真實空有不二之修證,以空的體面對不空的境,你能夠脫離它的證量、它的覺知、它超過一切凡夫的能力所感知的事情,這空有你都不去執著,就解脫了,這是自己的解脫。

幫助別人的解脫也是一樣,當然是有一些配合的措施,心愈空效用愈大,至於大問題就要求菩薩,為什麼叫你們要「以密為用」心中心法有的人會用了,還有其它密法,我們透過諸佛菩薩的清淨法身、諸佛菩薩的光,請衪來放光、無量光,清淨道場、清淨一切眾生身,這是有為法的部份。有為法是用在度眾生、救助眾生苦難用的,現在在求自我解脫,要解脫,就要這麼修,真實的證到空有不二的修證,這樣是得中道觀之佛知見。中道觀,就是觀「微塵,非微塵,是為微塵」、觀「世界,非世界,是為世界」、觀「般若波羅蜜,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簡單講,有法無執,不去執那個境,訓練你自我解脫、圓滿佛性,就是要這樣。

 

5.「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五段意義也差不多,上述不執著世界相、微塵相,你們能接受,那你們會不會執著如來的三十二相?這當然也不好!三十二相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到的,不是菩薩、阿羅漢就可以看到的。像優婆多尊者就沒有看過佛的三十二相,他度天魔波旬時,叫波旬化一個佛的三十二相給他看看。現在你不執著微塵、不執著非常大的世界相、不執著你心裡的般若相,那你執不執著講經說法給我們聽、我們非常敬愛的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一般人還是會執著。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三十二好相,以這三十二好相來見如來,可以嗎?當然學中道觀的、學解脫的,即使好相如佛的三十二相,也不能以此來見如來。除了觀「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為三十二相」以外,三十二相也不見得就是如來,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不能看到一個人有三十二好相,就說他就是如來。當初釋迦牟尼佛出生後具足三十二相,最圓滿的是衪的受用身、報身,有一位仙人前來算命,告訴衪的父王,這個王子如果不出家修行,起碼可以當轉輪聖王,如果出家修行,一定會成佛。這段故事是告訴我們,不要以有相見如來,更不能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為什麼呢?在求解脫時,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有相不執,一執著就動了凡情,不要著相,好、壞都不要著相。

若行者對大如世界相,小如微塵相等都能知見,有此能力時當以般若波羅蜜智觀之,不能執著此等相。進一步說,行者雖不執著某些外相,但可能會對於教化我們的如來身相、莊嚴報身相而加以執取,執取之因由,或源於感恩、或源於如來卅二好相之莊嚴,行者面對卅二好相(實境相)時,應觀卅二好相為非相(空),是為卅二相(客觀實相)。

若行者對大如世界相,小如微塵相等都能悉知悉見,有此能力時當以般若波羅蜜智觀之。般若波羅蜜智,就是如實的了知、並且做到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而不執著外相。進一步說,行者雖可能不執取某些外相,世界相不執著、微塵相不執著,但可能會對於教化我們的如來身相、莊嚴報身相等加以執取。如果你能夠對於如來的卅二好相不即不離,不去執著也不去逃避,讓它自起又自滅,這樣你就有般若波羅蜜智慧,如果你當下如如不動,事後邪真如發動,你又執取了相,這樣還是不及格,例如一講出來就是執著了

執取之因由,可能源於感恩,或源於如來卅二好相之莊嚴,行者面對卅二好相(實境相)時,應觀卅二好相為非相(空),有相不取、有法無執,要觀它空,其實觀它空也有語病,它在那兒就在那兒,與我無礙,這是相對的空,我的心完全與它搭不上關係,那麼這種空,才是卅二相(客觀實相)。說說比較容易,但是要做是不容易做到,如果路邊看到一個跟你沒關係的人,就很容易做到實相觀,但若是有關係或有因緣的人,難保不起心動念,想執取那個境。這些道理你懂了,怎麼去修空有不二的中道觀?觀微塵、觀世界、觀三十二相、觀般若波羅蜜智,都要觀它們為非相,這樣才能見到它們的實相。

十方諸如來都具有卅二好相,雖是莊嚴相好,但要以般若波羅蜜觀之,不要執取其好相。有關佛陀生身之殊勝,溯自釋尊在世或滅後不久都具有卅二相,世以釋尊非為常人,其身超越常人而圓滿、清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並具有殊勝之能力(十力、四無所畏)。所以修行者有見如來報身相,不能以卅二相說是見如來,如來者有自性身、受用身、法性身等相,若執取其受用身,就著色相,若真執取其相,就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另《大般若經》云,魔亦可化成佛卅二相、八十種隨好,所以更不能以卅二相觀如來,而轉輪聖王亦有卅二相,亦不能以卅二相見如來。

十方諸如來都具有卅二好相,雖是莊嚴相好,但要以般若波羅蜜觀之,不起心動念,好相如此,非好相亦然。我們常常會做夢夢到蛇,你可以試試看,在半醒不醒之間,你是不是可以如如不動的觀它們無所有、不可得?能夠不取相,就能擴大菩薩心量,慢慢的從人開始,畜牲、鬼神道,去度一切眾生。

有關佛陀應生身殊勝,溯自釋尊在世或滅後不久都具有卅二相,釋迦牟尼佛的肉身也有三十二相,但世尊非為常人,所以具滿三十二相,其身超越常人而圓滿、清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講到肉身的部分;法身,則具有殊勝之能力(十力、四無所畏),當然智慧裡面的四無礙辯、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等,都是佛的法身所具足的,所以修行者見如來報身相,不能以卅二相說是見到如來,有形的相不是真如來。

真正的如來是衪的法身,如來者有自性身、受用身、法身等相,自性身是清淨法身,法身無相,從法身產生一種自性身,自性身在清淨法界化成了化身,自受身就感召衪三十二的莊嚴相,自受身也感召衪的自受用佛土,衪在華藏世界裡一個報身所居住特定的淨土。受用身有兩個,一個是自受用身,衪產生三十二相,然後感召清淨的佛淨土;另一個是他受用身,是要給眾生用的。衪已經具足了一個清淨無形的相,哪一個眾生要和合、要用,就拿去吧!

以前還沒有讀到這些經典,有時候人家會問你成佛要做什麼?那時候的錯誤觀念,成佛,入涅槃,多愉悅,好像成佛就沒事幹,不是。成佛,是具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衪是虛空法界遍滿,任一眾生衪都遍照,衪有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衪想讓你用,就怕你不用。你病了,要觀想佛的法身清淨,跟我有病的身合在一起,你觀想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或藥師佛,你天天看衪,雖然衪是一個有形的木雕,但也代表衪的一個報身,如果你觀想衪,你要觀想虛空之間一切清淨的、無形的、如來的法身,進到我身中,融合在一起,有病慢慢病就好了、心煩慢慢就意平了,不必去麻煩別人。

法、報、化身,自性身就化一切相,化身;自性身,是從清淨法身界裡,因緣感召化出來的,受用身,佛衪有自受用,等於衪報身具三十二相感召,再感召一個衪居住的清淨佛剎土;他受用身,隨眾生、千萬億眾生、萬萬億微塵數的眾生,若要和合衪的法身,讓大家都可以用,若執取其受用身,這是衪的報身,就著了色相,執取其相,有相、有身相、有三十二相,就是犯了有我相、人相、眾生相。為什麼不能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因為真正佛的法身是無相,三十二相不是衪真正本來的相,我們不要視衪的報身三十二相為如來,因為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另外《大般若經》云,魔亦可化成佛卅二好相、八十種隨好,所以你看到的如來,也有可能是魔化的;再者,轉輪聖王亦具有卅二相,所以也不能以卅二相見如來。總歸一句話,不管這三十二相有多好、是真或是幻化的,都要觀它不是三十二相,這樣才是所謂的三十二相。

依佛陀所說,不能以色相見如來,不能以音聲求如來,這樣都不能見到如來。所以一個修解脫道、菩薩道者,不能執取有相身為如來。有相,看到了不執取,無相,你說從來也沒有看過佛現給我看,那也不要氣餒,你心清淨就可以跟如來的法身相應;你要是看到佛相,也不一定就真的看到佛相。真要見如來,要以法身見如來,法身是無形無相,不青、不黃、不白、不黑,你真能修到佛性的話,沒有相、心清淨、安詳,這樣差不多有點見到如來的樣子了。法身者(dharma-kāya),乃佛之所以為佛之根據,沒有一尊佛沒有法身,如果你沒有法身,就表示你還不是佛,也有可能不是地上菩薩。而且這個法身是遍十方虛空一切世界,十方虛空一切世界的任一地方,發生了什麼事情,衪都會知道,我們法身還不清淨,沒有那個能力,貪瞋癡慢疑的毛病沒有斷盡,沒有法身是應該的。我們應該要自己反省、內視,我在執著什麼?我在堅持什麼?這些都是毛病,這些毛病沒有拿掉,法身不會現出一分的清淨,修行就是做這些工作。

法身就是理佛,非肉眼所能見之理佛,理佛是空,此法身與生身合稱為二身。世尊還在時,衪有肉身,衪也有法身,現在肉體入滅了,衪有應化身,我們看不到;法身只能去感覺,而受用身,他受用身、他受用土看你會不會用?要拿來用!如何見法身佛,就是上一堂課所講的五分法身。有部(佛教後來分了二十種派別,裡面有一個叫做有部)解釋這法身,有分五等分,你證一分就有一分法身,你要依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去學。戒定慧有了,解脫就有,解脫有了,還要有解脫進一步的解脫知見,不是只有解脫,此五身證一分得一清淨法身,證兩分得二分法身,…,解脫知見證得即得完美五分法身。所以阿羅漢應該還要用解脫的清淨身來產生一切的神通變化,那法身就有能力去利益一切眾生。

怎麼利用?舉一個例子,一個人剛開悟,他的心會出離,但是他沒有定,你去看他,也不必用什麼法,你的法身就跟他的法身,合成一個法身,這樣你的清淨法身可以讓他不清淨的心慢慢安詳一些,這是實際上的他受用身施與,過一陣子,也許你還要再去他家一次,把自己的無形東西再收回,像這種不可思議化度眾生的現象,你要去學,要去體會,你本身有那種能力,只是要去認識。喔!原來無用一法,這樣子去幫一個人得到定力,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因為你本身有定,不會胡思亂想,這兩個不同的身合一時,他學習到你的定,慌亂的心慢慢靜下來,然後你再還給他,這就是法身他受用的例子。

法身不是修來玩的、法身是修來給與眾生用的,如來證到清淨法身後,是每一個眾生都可以拿去用,衪很忙,忙中衪又不動,衪忙,是眾生跟衪之間的法身這麼交往,衪是在如如不動中。如來是最忙的,因為衪可以使遍十方一切眾生都受益。再來是大菩薩、中菩薩、小菩薩,再來是地前菩薩,再來才是我們。以前以為成佛就是舒服的坐在涅槃裡,現在才知道,佛菩薩衪們很忙,因為祂們本尊不離於座,法身讓眾生拿去用,要度盡一切眾生是這麼度的。

本經開始的第三分就講「如來發願,度盡一切眾生,實無有一眾生可度者」,你要感嘆如來的慈悲心有多大,我們還有分別心,這傢伙心不淨、這傢伙不用功,有時還幫的不太情願,雖說是能力有限,沒有如來那麼大的神通力,但慈悲心和如來相較,實在差太多了!如來是一律平等,無論有恩、沒恩、有緣、無緣,要用就拿去用吧!這是我們要去學習的。

如來不在乎有緣、無緣,只要能救度,衪當然救度,如此佛等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法亦稱為法身。從後面這三三昧以後,佛所具足的這些功德相,都可以說是衪的法身他受用所變化的。後面講眷屬般若,有一說是眷屬般若是以般若智所成就的道果。我們講五分法身,這裡再加一個四加行(不算是法身,是五法身的前面)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加上五分法身,這些都是因為你用般若智去修行,所得到的一些修行的境界,是為眷屬般若。

(2006.05.13.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