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4.22. 第 16 講(15-2)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五)如何依經文來修行(續)
再者談到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之差別相,(1)世間般若:係指諸菩薩惟依讀誦、書寫、聽聞修學,初得般若智後,進而為他人演說三乘中道觀之教,勸說正修行,以滅除自己煩惱惑業,因此非實相真實的般若智,乃為有見、有相之世間智,故有取、有著,是稱為世間般若。(2)出世間般若:係指諸菩薩精勤修習菩提道時,隨力實行般若波羅蜜智,為他人演說三乘般若正法,自己亦能證得心中猶如虛空,平等寂滅,離諸名相,故無所取著,是為出世間般若。
談到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之差別相,修行是有境界之別,般若智也有不同的層次:
(1)世間般若:係指諸菩薩惟依讀誦、書寫、聽聞修學,初得般若智後,進而能夠為他人演說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這三乘中道觀之教,中道觀即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之教理。自己能夠聽、能夠寫、能夠讀、能夠思惟,也能夠為他人演說,勸說正修行。很多人都說我在修,外面一些跟鬼神打交道的人也常勸人:要修、你要修,某某神或菩薩要你修!然而修什么?怎麼修?語焉不詳!要向人言說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讓人知道修行原來是要斷內在的習氣,培養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的能力,這樣就是在修行!這才是正修。
有的人對外境可以觀一切無所有、不可得,這做得到,但是裡面的垃圾、習氣卻沒有清掉,那也不對!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對內能夠滅除自己的煩惱惑業,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煩惱、習氣、毛病是無所有、不可得,不與之相應;對外於天界的境界或種種真如性所現起的光怪陸離的能力,也要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執著這些,越是執著,越是在強化你的這種能力,就走錯路了,很多人喜歡玩弄異能,就迷糊在其中!
同樣的讀《金剛經》,為什麼不能理解: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果這四句話確實懂了,就前兩句經義,你應該可以否定一切相,不去執著有為相,而要能否定外在的一切相,起碼要能夠斷內心的執著,譬如貪愛的心。有神通的人可以一手拿下月亮,然而為什麼要去把月亮拿下來呢?月亮好好的掛在那裏!為什麼要去動這個心念,去印證我有這種能力把它拿下來?是沒有必要!這人顯然內在還有一種貪神通的煩惱在,把貪愛的心拿掉,就不會生起去印證自己有什麼能力的心念。修行本來就是平淡至極的一件事,如果你不甘寂寞,那就與修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背道而馳!
不要看到一個人、聽到一件事,就一直執著在那上面,這是內心沒有清淨,又或者受到外境的引誘,不管發生的是好事、壞事,都去與它相應,這樣怎麼會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在一個人修般若波羅蜜智慧的過程中,什麼事情都是很平淡的、沒有甚麼好罣礙的,因此這是非實相、真實之般若智;又因為是修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所以還不能做到實相般若的境界。什麼是實相般若的境界?就是五根對六塵而不往心裡去,眼前看到一個人,無論是男是女,我根本不起心動念去觀她,她好不好看、氣質好不好、身材好不好,這跟我都沒關係,她是她、我是我,那就是實相般若的境界。
而在此階段還沒有做到實相真實的般若智,猶是有見、有相之世間智,還有一個可看進去、可聽進去的這種知見在,還有一個相對的相在你的周圍、在你的心中,這就不是出世間智,還是屬世間智,故有取、有著,是為世間般若。
(2)出世間般若:係指諸菩薩精勤修習菩提道時,要磨練出世間的智慧,隨力實行般若波羅蜜智,為他人演說三乘般若正法,自己亦能證得心中猶如虛空。心中猶如虛空就是習氣毛病沒有了,對善境界的真如性所產生的異能,也不去執著,不然可以看到光就執著光,可以看到天宮就執著天宮的美麗,發現起心動念可以成就一切事,就天天去玩這個,你怎麼能心如虛空?沒有辦法!所以喜歡去玩這種心的能力的行者,就與般若智背道而馳!玩這些性用就沒有辦法證到心如虛空,所以要解脫除了一定要斷掉內在的習氣毛病外,也要破除你對外境與真如性所產生的神通變化能力的執著,這樣才能心如虛空。
平等觀一切法寂滅,寂是寂然的體空,滅是有那個境在那裡,我不去執著它,就是對待的滅那個境,是離諸名相沒有名相,我看到一個人、聞到一股味兒、嚐了一樣東西,我知道有一個人的影像在那兒、有股味兒傳來、有食物入腹,至於這個人是誰?是男?是女?這股味兒是香?是臭?吃的是什麼?好吃還是難吃?離諸名相!不加以分別,故無所取著,是為出世間般若;這是第一步的小乘解脫。
本段既然世尊言,要能以金剛般若智來正確認知(波羅蜜)一切法實相,所以縱使佛所說的般若波羅蜜,亦要觀成非般若波羅蜜,如此以客觀心理觀般若波羅蜜智,此般若波羅蜜智才能稱為般若波羅蜜。若行者一聽世尊講般若波羅蜜,即執取名相、文字般若波羅蜜,則執取一法(般若波羅蜜)為有為法,就不能稱為般若波羅蜜;這是世間智所引生的學一切有為法境,可以稱為世間般若智。此世間般若有所謂的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因未究竟顯實相般若蜜智故,所以還是屬於世間法範圍。
在這一段經文中說世尊言,要能以金剛般若智來正確認知(波羅蜜)一切法實相,從一開始佛就講要離四相,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要離四相,就要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樣對嗎?不對!不要有一個要離(四相)的心,沒有那個執著四相的心,這樣才是離四相,也才是認知四相;而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般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也逼樣;四相即非離四相,是為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這種說法意思為何?第一階段有相在眼前,第二階段我觀這相不是一個相,我雖與之相對而無所住,如此方是第三階段所言,此相方名為實相。培養般若般若蜜的智慧就是這樣,可以知而不覺,可以覺而不住,這才是真正般若波羅蜜,所以即使是佛所說般若波羅蜜,也要觀成非般若波羅蜜,要觀它空,如此以客觀心理觀般若波羅蜜智,沒有一個我在用無所有、不可得的佛法,在破一切相的這種念頭,只是平實的去面對那個境,不起心動念,這樣就是在行般若波羅蜜!
做得到這樣,才是真正般若波羅蜜。本來就是般若波羅蜜,你不去執著它,此般若波羅蜜智,才能稱為般若波羅蜜,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一旦起心動念,起了煩惱了,你再提醒自己要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時你已經動了情見,就不能稱為般若波羅蜜,這就不是第二階段的非般若波羅蜜,你已失了先機,沒有觀它是空,所以這三階段的訓練,是在培養我們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能力,對待一切相都應是如此,包括後面要談到的世界相、微塵相,你都要練習這種三段論,實相觀它非實相,如此方名為實相的道理。
若行者一聽到世尊講般若波羅蜜,即執取名相、文字般若波羅蜜相,則執取一法(般若波羅蜜)為有為法,你把般若波羅蜜往心裡去了,取為己用,一有拿起來用的想念,就把它變成了有為法;若是一個障礙來,覺知面對這個障礙如如不動,不與它相應,這障礙即非障礙,是為障礙,沒有生起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的心,你就沒有執著般若波羅蜜,這障礙就不是你的煩惱,是跟你沒有關係的障礙,這樣就不成為一個障礙,只是一個法(現象);若是這個法你很在意,就會變成一種煩惱法。
現在一個念頭生起,不管是受考試或者潛意識裏生起一個念頭,明天會出車禍!比方說生起這種念頭,出車禍就出車禍,不去想這是真還是假,不起第二念,就這麼看著它!又或者明天沒錢花了、欠人家一大筆債、明天要還了,也不去執著明天是否能還?不去在意它!這就是你不把這債務當成是一種債務、不把這災禍當成是一種災禍,這樣債務也好、災禍也好,跟你有什麼關係?只是一個法在那邊,跟我沒有關係,明天到了再說。
於世間智所衍生的,去學一切有為法境,可以稱為世間般若智;此世間般若有所謂的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去觀察世間裏的一切相,才是用你的覺知來觀照。你起碼要有觀照的能力,若是修到現在,連心裡面的起心動念,它在為好?為壞?在煩惱什麼?你都搞不清楚,那就太離譜了。剛開始觀時,可以觀照你還有什麼習氣?還有什麼念頭冒出來?譬如要生氣時,那個瞋心就像水快燒開了似的一直冒泡,你可以去觀它!
到後來習氣淡薄了,對什麼事情都沒有明顯的好、惡,沒有什麼脾氣可以發了,那你這個心會開始感召很多事情,所感召的都是周圍眾生的事,如果你任它自起自滅,不去觀照它,你的心就常在那裡晃,變成一種掉舉!因為修到一個境界時,你的心與眾生的心都是同一個心,眾生在想什麼?在罣礙什麼?也許你常會感覺到,眾生有所感你就起掉舉,念頭紛起紛滅,你若是任由它這麼起滅,你自己也會散亂!要不要去斷掉它?
阿羅漢要斷五上分結,對於色界天境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都不與之感召,否則就會生到彼處;對於無色界的境界也要擺脫,所以這兩個毛病一定要斷;其次就是我慢,有一點修行功夫的,還不完全清淨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境界高於別人,一走出來後面就跟了一大堆的信眾,嘿!感覺輕飄飄的,我慢心就起來了!有我慢心就不能成就阿羅漢道。
從前四祖優婆崛多尊者的徒弟,有很多證到三禪、四禪的境界,有位徒弟沒有證到阿羅漢,自詡是阿羅漢,尊者就出一個題目,考驗他是否為阿羅漢?當時正在鬧旱災,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下雨了,大家都來求優婆崛多尊者:行行好、救救我們!請你祈求上天下雨!尊者加以婉拒,請他們去找這徒弟求雨。其實尊者也會求雨,他是故意推脫,信眾真的去找這這人求雨,他答應幫忙,就施法、唸咒,不久真的下雨了!過後大家都很佩服他:「請優婆崛多祈雨都沒辦法,而請這一位他做到了!」這人聽到了心裡面很高興:「我比優婆崛多尊者行!」
犯了這種我慢心,微細嗎?很微細!但是你已經不是阿羅漢了,所以阿羅漢沒有證到我慢心滅,就沒有阿羅漢果。阿羅漢是什麼心地上的毛病都沒有了,非常自在的!不要去講很多習氣,我慢心是第三個毛病。再來第四個是掉舉心,你的心可以與眾生之間的心感應時,是否就讓它這麼上上下下、起起落落?你感知了眾生的心,雖然不會去煩惱,但是讓它這麼起落下去,掉舉久了人會亂!不要讓它去想下去,把這掉舉心控制了!快到成阿羅漢時,因為他是感召十方虛空的一切心,不是他自己在動,是別人的心動、他也跟著動了,隨著人動,自己久了也亂了,所以把這掉舉心也要控制住。
到最後第五個,把根本無明滅了,五上分結一斷,則阿羅漢成就了,所以自己要清楚自己迷糊在哪一點上,不管是煩惱、欲望、瞋心,還是不明瞭因果或者受困於人與人之間心的相互糾纏,把這因果的道理搞懂了,根本無明破了,就是阿羅漢的境界,不再來人間受生了。
早期修行的觀照,還是屬於在世法裏,因未究竟顯實相般若波羅蜜智故,所以還是屬於世間法的範圍,你會觀但還做不到脫黏,初學者有的人可以做到觀妄想習氣的心,你的覺知與它對立起來,不要隨之起舞,是要學這個。文字般若讀《金剛經》懂了、聽講懂了,你在觀時,用不即不離、觀它無所有、不可得,要這麼去觀,不要迷糊進去!
若行者以般若智,觀般若波羅蜜,非般若波羅蜜,即能以般若智觀一切法為非法、非相、非般若波羅蜜,所以就有證得非般若波羅蜜智慧,此是獲得出世間般若波羅蜜智行者;此行者能以般若波羅蜜智證得境界般若波羅蜜(真如性用現起)而能不取其境,這行者係悟得小乘解脫知見。
若行者以般若智,觀般若波羅蜜,非般若波羅蜜,你在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也就是這個無所有、不可得的智慧,去觀你的心對這個境時,不要起我要用無所有、不可得來對治這個法的念頭,也就是不要騎馬找馬、頭上安頭!即能以般若智觀一切法為非法、非相、非般若波羅蜜,就證得非般若波羅蜜智慧,我在用般若波羅蜜是很自然的用,是坦蕩蕩地面對這個境,無論是煩惱境或是善境界,都不去執著它!
是自然就可以做到這樣,我沒有提醒自己,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必這樣!對這個性境、善境,我不去執著它,這樣你是否把它觀進去?并沒有!沒有觀進去,就是真正把它觀成非般若波羅蜜智,此是獲得出世間般若波羅蜜智的行者;所以面對一切境不要起心動念,不必想用什麼法,去對一切法,坦蕩蕩地面對這個心念、這個境界,它滅就滅,它起就起,這樣就做到了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為一切法,這裡在講般若波羅蜜,觀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
用無所有、不可得的智慧在觀一切境時,不要有我在用般若波羅蜜想,那這三段論你就做到了,所以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這樣才是真正般若波羅蜜;若說我在用般若波羅蜜,在控制那個所看到的法,這樣就沒有做到般若波羅蜜。
此行者能以般若波羅蜜智,證得境界般若波羅蜜(真如性用現起),初禪有初禪的境界、二禪有二禪的境界,初禪是有覺有觀,用覺知觀內心的起滅,你都清清楚楚,你是否能夠觀?若觀不起來,表示真心與妄心還沒有脫黏,兩者還狼狽為奸,綁在一起、不能相對待、分主賓,要怎麼觀?觀不起來!初禪為未到地禪,初禪你就有這種能力,人家罵你一句話,心裡不痛快時,這個瞋心就一直要冒起來,你不同它攪和,它沒有根就伏下了,你要這麼觀!反之,人家送你一頂高帽,你就得意起來了,心裡面高興著,你就這麼看著它高興,高興什麼?你不攙和進去,這高興心就下去了,沒有什麼好高興的,這樣就是初禪的境界。
二禪境界,眼睛的見性慢慢可以發展出去,可以看到光,甚至看到天上的哪一天,這是境界不要把它看進去。有的人不知道佛法是在修什麼?以為是修打坐、修外道,看到光亮,青色光說是青色菩薩,是坐落在兜率天,或許有兜率天天界的境界,你就可以看到青色光;黃色光自在菩薩,是住在欲界第五天的化樂天,化黃色光也許你就看到化樂天的天界;發紅色光,你可能就看到他化自在天的天界,因為經典有講到,赤色觀世音菩薩是住在他化自在天裏面教化眾生。如果你看到白色光,就像日光燈這種白色光、太陽光,那就是初禪以上的境界。
喜歡去看光,又執著這些光,那就出師未捷亡於此了,這是所謂的真如性用現起,每一個修行過程之間都會現這些境,因為無知貪戀這些光,你就生到該天去了,也許是欲界天,也許是色界天裏的初禪天。若是師父今天打坐發黑光,弟子就全部都穿黑衣服,明天發了紅光,弟子全部換穿紅衣服,這就是所謂的見境著境,發什麼光與解脫有何關係?沒有關係!但是一執著,可能就感召生到那一天去,所以都不能去執著,該如何?就用般若波羅蜜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這是所謂的境界般若波羅蜜。
身體產生很多氣,氣充滿了色身時,就有三禪的境界,如果天天在搞這個氣,你會執著這個氣,死了以後可能感召到三禪天去,這都不能去執著!修行過程間都有它的境界,若證到阿羅漢的解脫境界,就去執著阿羅漢的我空,豈不是死在阿羅漢裏,不會迴小向大要去行菩薩道?或執著神通變化,就死在識陰魔相裏面,他化自在天的天神很會變化,這些境界般若波羅蜜,除了修證果位的境界以外,還有禪定之間的一種境界,身、心真如所現的種種境界,都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因為你是要求解脫,不是去學這些能力!能不取其境,境界不黏了,這行者係悟得小乘解脫知見,如果黏了就要生天了。
若悟得境界般若波羅蜜智後,迴心向大,除單修般若波羅蜜外,互修六度波羅蜜,也就是能以眷屬般若波羅蜜智,單修或合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波羅蜜,最後悟得實相般若波羅蜜,這是菩薩的修證,也就能入出出世間般若波羅蜜智,得圓融的空有不二、中道觀。
若悟得境界般若波羅蜜智後,迴心向大,這是已經證到內心清淨的阿羅漢、辟支佛,迴心向大者除單修般若波羅蜜外,還要配合修持其他六度波羅蜜,此即謂眷屬波羅蜜。眷屬波羅蜜並非所有的眷屬都來修波羅蜜,不是的!所謂眷屬波羅蜜就是六波羅蜜裡,布施與般若波羅蜜一起修,或布施、持戒、般若波羅蜜一起修,這麼雙修、三修或者六個全部一起修,是謂眷屬波羅蜜,這是《大般若經》裏面所講的,一對修、三個一組修、四個、五個、甚至六個一起修,這是所謂的修眷屬波羅蜜。
若是單修布施,不搭配般若波羅蜜一起修,布施有布施的功德就有福報,那你果報會生欲界天去了。倘若修布施,然後用般若波羅蜜觀它,我所布施的功德是無所有、不可得,也就解脫了!你不會去生天;持戒有持戒的善功德,也可以生天,用持戒與般若波羅蜜一起修,就觀持戒功德是無所有、不可得,亦不會感召天界的果報。
修忍辱波羅蜜,你會忍得很痛苦,若是與般若波羅蜜一起修,就覺得忍辱忍得很心平氣和,是謂安忍了,而不是遇境心裡面很痛苦,說因為我要修行,只好強忍下這口氣。若是用般若波羅蜜觀來,遇到不如法的、侮辱你的,都能夠自在、不去怪對方!沒有一個可以忍的對象,沒有一個可以忍的我,沒有一個可以忍的法,三輪體空就是般若波羅蜜智。所以眷屬波羅蜜,就是這六個波羅蜜互相搭配來修。
沒有單一在修的,若是單一修般若波羅蜜,你會進入小乘的解脫,要進入大乘的出世間、完美的出出世間智,你就要六種波羅蜜共修,也就是能以眷屬般若波羅蜜智,搭配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波羅蜜;禪定也是一樣的,在修打坐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所現的真如境界,都以般若波羅蜜觀它,不要執著那個境,一執著就死在那裡了,感受到初禪天,就會生到初禪天,感受到二禪天就會生到二禪天,所以你用般若波羅蜜觀它,不要執著真如所現的境界。
甚至於那一天的天神站到你身邊,說:我迎接你到我的天上來!你不說好、也不說不好,就是這麼不理他;很多同學有這種經驗,有一個心念起來,就跟他一問一答。有一位同學說他唸阿彌陀佛,心裡面起了一個聲音叫他要唸觀世音菩薩,他心裡說:我為什麼要唸觀世音菩薩,我唸阿彌陀佛還不是一樣嗎?這些都是多餘的!所以行者為什麼有時會被修理,因為你和它有應有答,並唱起反調來,你不聽它的,它就修理你,你唸阿彌陀佛,起了一個念頭:你要唸觀世音菩薩!你完全不理睬,也不跟它一問一答,照樣還是唸阿彌陀佛,幹什麼要一問一答?一問一答就沒有般若波羅蜜的功夫!
很多同學會很煩惱也就是如此,喜歡與這些鬼神、冤親債主一問一答打交道,甚至有的沒有因緣也要來找你:你幫我去寫超度,或者幫我做什麼!為什麼我從來沒有遇到來找我幫它寫超度的?因為你就喜歡一問一答!我知道它在動什麼念頭,我都假裝不知道!這就是般若波羅蜜!你說幫它忙也算是做好事吧!這樣真的好嗎?你心空法了來影響它,對它好處更大,因為它也可以從你這兒學到無為法、空性。為什麼不能用真正的空性去感召它,讓它能轉煩惱為菩提?煩惱沒了還有什麼可超度的?所以喜歡一問一答的人,是心不定,是沒有辦法裝聾作啞!
有些同學被不曉得什麼無聊的東西壓床,因為你身上沒有光,它當然可以壓上來,修到一個境界,它要壓床也壓不上來,它靠不上您身來怎麼辦?就只能站在你的床邊踢你一腳,這樣它也高興。你被碰了一下就翻個身,當作不知道,繼續再睡,它不知道你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若是你被碰了一下後馬上反應:你幹什麼?那不是與它相應了嗎?怎麼是般若波羅蜜?什麼蜜都沒有!所以要裝聾做啞,修般若波羅蜜就是這樣修,要裝傻!此即祖師大德常講的:要如聾啞!如盲如啞一般,其實真不知道嗎?清清楚楚的!
這裏講到眷屬波羅蜜,最後能悟得實相般若波羅蜜,最重要的是你不管是什麼法,都要得到實相,實相是有一個東西在那裡,我不把它看進去、聽進去,也就有實相,《金剛經》裏面所講的: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有一個法在那裡,我不把它看進去、聽進去或抓進來,這樣才稱為實相,如果一個實相,你抓來用、抓來煩惱、抓來妄想,這實相就不是相,是你的東西了,就不是原本的實相了!
這個東西是實相,如果我看進去了,這是黑色的,我討厭黑色,這不是實相了,因為你討厭的心起來,你看進去黑色;看這樣子不好,這已經不是本來的樣子了,是已經加上你的觀念、情緒、好惡,摻和情見進去了,這怎麼是實相?這不是實相!佛法就是這麼簡單!要如何做到面對一法不起喜怒哀樂想?就要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這樣才有辦法悟得實相般若波羅蜜,這是菩薩的修證,也就能入出出世間般若波羅蜜智。
出出世間就是從出世間裏面跳出來,空、有都能夠圓融,世間智、出世間智都能圓融了,是為出出世間智;如果會世間智,有世才辯聰,沒有解脫的智慧,你是有世間智,有世間智不去做壞事,去追求善的這一部份,善有善報也不行,壞事不做、善事多做,但是又以出世間的智慧觀所做的善事,這樣才能從世間法裏面跳出來,進入解脫的知見,解脫知見又偏屬於我相空的理念,這也沒有辦法圓融,所以還要從裡面再跳出來,這是世間、出世間圓融,就是出出世間的般若波羅蜜智,你就可以自在的接受一切法,但不會受它們影響,也就能得圓融空、有不二的中道觀。
這一段很重要,你聽了這些要運用在生活上,培養你的般若波羅蜜智慧,怎麼客觀的去對待一切的人、事、物?《金剛經》都在講這些道理!
(2006.04.22.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