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4.22. 第 16 講(15-1)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四)、經文大意(續)
「須菩提!再進一步探討不同次元的相,就以如來成佛的肉身與報身來說,你的看法如何呢?若是見到已具足福德的三十二相身(肉身與報身),能說已見如來嗎?」須菩提尊者說:「不可如是言說!世尊!不能以見到有相的如來三十二相身,即說是已見到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說一切相(實相),即是非相(空觀),是名一切相(中道觀)。所以您才會說到如來的三十二相,即是非卅二相,所以才可稱為三十二相。」
「須菩提!再進一步來探討不同次元的相,兩度空間是平面的,三度空間是立體的,四度空間一般人進不去,是大修行的人才得以進入;而某些密法,例如時輪密續,可以依時間和空間的混合變化而進入四次元、五次元,甚至n次元的空間,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問到彌勒菩薩時,彌勒菩薩讓他進入重樓裏去,重樓裏像鏡子層層疊疊,交織進入,都弄不清楚有多少次元了?這是要有神通變化的心識始能!
這裏探討的是不同次元的相,就以如來成佛的肉身與如來已經圓滿的報身來講,你的意思如何呢?已具足福德的三十二相身是報身相(肉身與報身),祂在苦修還未成佛以前,并沒有具足三十二相,見到此卅二身能說已見如來嗎?」以色相見如來,能見如來嗎?如來是有個形象的(應化身佛),有清淨法身(無相佛)這一部份的,你要見哪一如來?經文後面也會講到,如果用三十二相可以見如來,那轉輪聖王就是如來,因為轉輪聖王也具足這三十二相,現在這裡只是在講色身,能以色身見如來不?
須菩提尊者說:「不可以這樣說!世尊!不能一見到有相的如來三十二相身,即說是已見到如來。」無論是在法會或是在定中,若是現起一如來像,即說我看到如來,那不是真如來,真如來法身本是無形無相的,所以要見一個人是要用心去感,不能全用眼睛去看。在第二十六品所講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講一切有為相、一切世間相,只是因緣聚合所現的一個形相,那不是真的如來,如果你要以眼睛看到一個如來像,才說是看到如來,或是用聲音去求如來,這根本沒有辦法真正體會到如來的法性身,是要用心去感覺,是安詳而沒有相,這是最高的境界。
須菩提自問自答,不能以色相見如來,要怎麼樣呢?為什麼我如是說呢?因為如來曾經說過一切相(實相),即是非相(要觀空),是名一切相(中道觀)。我看到如來色相,但是不把它當成是色相想,這樣才是如來的色相。這是重覆一下,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是三十二相者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如來的三十二相以因緣而得見,我看是看了並不起念、更不能執著,這樣才是真正見到如來具足的三十二相,也才可以稱為是三十二相。
這兩、三段都一直在薰習我們這種知見,從般若波羅蜜的無形智慧,談到微塵、如來的有形應化肉身相、報身相,對此不要以這圓滿的三十二相來觀如來相,你可以看,不要起心動念說我看到佛像,一起了看到佛像的心,那你就已經看進去了,這樣是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沒有做到不即不離的境界。
「須菩提!總結上述所說,以心相、世間相、如來應化肉身相(包括眾生無實質形相)、如來報身相等,都不能執取其相,所以對於一切法不能著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執著其布施相,就不是菩薩,其福德也不會多。但反過來說,若復有人能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德就甚多。」
「須菩提!總結上述所說的,以心相、世間相、如來肉身相(包括眾生無實質的形相)、如來的報身相等,看到這些相都不能執取其相,才是所謂其相,所以對於一切法不能著相,這就回到《大般若經》開始所講的,般若波羅蜜要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要去培養這種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要得到中道觀,要求得解脫知見,又有神通能力,就要這麼去學習。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然執著其布施相,就不是菩薩,以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去布施,你執著這些布施,那就不是菩薩。為什麼呢?沒有觀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沒有觀布施者即是非布施,是名布施,你沒有做到就不是菩薩,是已經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執著有布施相,除了不是菩薩以外,其福德也不會多,要觀福德即非福德性,是名福德,這樣福德才會多。最後再提出能增長慧命的福德,以恆河沙的東西布施了,縱然不去執著它,這樣你是一位菩薩,福德也是很多。但是反過來說,若復有人能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或為他人解說四句偈、講述《金剛經》,其福德則更多得多。
一個人如果救人一命,只是救護一個人一期的生命而已。我們一個人有兩條命,我們的命是肉身的命,另一個是智慧的命,是所謂慧命,是要增長我們的慧命,慧命是累劫所修下來的智慧,這智慧就是你今生已經可以聽到《金剛經》,可以學習《金剛經》中這種三段式的思維去觀一切相,觀相即是非相,是名實相,這樣是中道觀,這種智慧可以圓融的去處理應對世間的一切人、事、物,而在超世間或者往生後,如菩薩般十方國土來去,到處去化度眾生,憑藉的也是這種智慧,所以給人家這種慧命,較諸你去救一個人一條肉身的命,這功德焉能相比?救人慧命讓他悟道了,他可以再講經說法讓別人悟道,把他的智慧再傳給別人,這樣一燈點千萬燈,薪傳無盡!
兩相較之,救人一命,雖然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就是七層塔廟,造塔妙的功德很大,但還不及你用四句偈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進而如何修持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且能於《金剛經》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或為他人說四句偈、《金剛經》,闡釋這些道理讓人家證得,則這種功德、福德才是多!提一下浮屠,浮屠梵語 buddha 之古譯,新譯為佛陀。我國最古之浮屠祠,據傳為東漢末年笮融於徐州地方所建,其中供有外表塗金之銅造佛像,為我國最古之金銅像。
我們第一個首先要懂《金剛經》的道理,第二個要在內心裡去印證這些道理,第三個要論及做到了多少?做到了融會貫通以後,就可以向外闡揚這些道理,所以有一天福德因緣具足,你也可以上台去講經說法,為他人說四句偈、《金剛經》,哪怕是只講《金剛經論》裏的四句偈,也是增加他人的慧命,讓他們從痛苦中、從罪惡中解脫出來,跳離三界,成為菩薩到處化度眾生,最後還是會成佛,這福德當然是多了!
(五)如何依經文來修行
1.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這裏面提到《金剛經》的名稱,再者如何奉持?怎麼去做、去執行?每部經都有每部經的因緣與受益對象,若是過去世已供養過無數萬億佛的行者,就能有此因緣來誦讀、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以行者先當了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義,然後依信、解、行、證的道理去行持。
世緣中每部經都有每部經的因緣與受益對象,《阿含經》有阿含道的追求者,喜歡當生成就解脫的,他可以去修學阿含道,是觀《阿含經》,雜阿含(sa3yuktqgama)、中阿含經(madhyamqgama)、長阿含經(d1rghqgama)、增一阿含經(ekottarikqgama)等,去學裏面的大道理,主要是修四聖諦、四念處、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觀,怎麼成就自我解脫!當生能夠證道,當然最根本還是以戒律為主,受持出家戒,去修這些解脫佛道;喜歡修大乘法,是已經具足過去修行阿含道的境界。你可以看再來的菩薩,大多心地柔軟,他過去世有修過阿含道,雖然脾氣是有,但不會太離譜,等到聽聞到佛法以後,更知道這瞋心、脾氣是不對!
光是講《金剛經》,如果不去列舉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內心毛病,你不知道要修什麼、斷什麼?不知道修行的次第。剛剛所講的觀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就這麼去觀嗎?那是上上智慧的人才這麼觀的!觀我內心的脾氣要起,我不讓它發起來。脾氣是這樣的,如果心眼開了,心情不好有脾氣一直要冒出來,你可以看著它!一般人生氣是馬上相應,寫在臉上、顯現在嘴巴上,臉色一變,破口大罵,馬上發作!
修行人也是會生氣的,但是我們就看著這一股氣在內心裏面冒!冒了一半,你不跟它狼狽為奸,沒有意念摻合進來,它後繼無力就會下去了!修行真正能夠觀心者,此時知道內心還有瞋心的種子。一般人脾氣要發就發了,發脾氣容易,要修忍辱法就不簡單。一切法、一切賢聖,無我得成於忍,要修去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不開這個「忍」字,脾氣發了就造業了、結怨了,而內修是內傷沒有錯,有的人沒有禪定力量,光一直忍,忍到最後心理不健康、神經衰弱了,這樣也是不好。修行人要忍,忍到最後,沒有一個人在忍的樣子,這樣就是自在的安忍!
忍辱波羅蜜不是祇有一種忍,從欲界到色界、到無色界,每一個境界都在修忍,有大忍、小忍,總共有十四種,真的從經典去找,可能還不止十四種忍,如果能夠全部忍到,已經成佛了!而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也是從「忍」字修來的,忍內心的習氣、忍要發作的脾氣、忍貪愛的心、忍無明的心,你都能夠這麼一路去忍,就能夠成就佛道了。
在《金剛經》裏為什麼六波羅蜜中只提到三個波羅蜜?一直在講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等這三個波羅蜜,這是成就菩薩道、如來菩提的鐵三角;布施是儲存眾生之間的因緣福德,以後你要度眾才有辦法、有對象,布施是與大眾結緣,也能捨掉自我的慳貪心。再來《金剛經》的重頭戲,就在培養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成為金剛智(vajrabodhi),要成就金剛智就是要去忍辱,這個忍辱修得好,就有金剛智,所以一切法還是從忍字得出來的,能忍就能成就無我,無我就可以破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進而培養無上的智慧。
這一部《金剛經》是對大乘菩薩所講的,這裡面也有剛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也有大菩薩,主要還是針對這兩個層次在講,因為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在講如何斷內心的習氣毛病?如何用忍辱波羅蜜度到彼岸?如何廣結善緣?去掉我們的慳貪心,以及供養諸佛菩薩的福德,這就是要行布施。
若是過去世已經供養過無量無邊、無數萬億佛的行者,就能有此因緣來誦讀、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以行者先當瞭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意義為何?然後依信、解、行、證的道理去行持,依它起信、瞭解、訴諸於行為、再去證得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意義為何?要信、要瞭解,要多唸誦!要行、要實際去印證,證到後心地就有「觀一切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的這種能力,做到這樣了,才是所謂的行持、奉持。
然而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甚多因緣,一者順緣取得此經,但因緣不成熟,尚不能讀誦,更不用說奉持。二者因緣稍成熟,取得此經即能誦持,誦持中就能淨心意、去煩惱,進而了解諸法不執,諸相皆空,中道觀一切法,即得佛性如如,善於修菩薩道。三者心眼已開後,有因緣接觸此經,更能勢如破竹般,於心地上獲得無量心證。行者要了知金剛義,懂得諸般若波羅蜜義,懂得到彼岸諸法,懂得用方便法行一切波羅蜜,然後當得度到彼岸。
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甚多因緣,一者順緣取得此經,但因緣不成熟,尚不能讀誦,更不用說奉持;有的因緣不成熟,如果人家跟你講:你回去誦持《金剛經》!起了懷疑心,誦持有效嗎?有用嗎?在那裡猶豫,那就是因緣不成熟。所以你要做善事也是一樣的,講出來也是隨心講出來,應該是八九不離十,但是聽的人懷疑,你看在眼裏,知道這個人善根還不具足、還得磨!為什麼?心裏面的業力還在攪和,你講的他聽不進去!當然你有功夫了,菩薩心大點,用一些有為法幫助他,也是可以的,但是你付出的代價就更大;如果是順緣,教你持誦《金剛經》,回來就早晚兩部認真的持誦,因為你以前持誦過了,所以誦持了以後也不會懷疑。
在後面也講得很清楚了,持誦《金剛經》以後還受到人家的侮辱、欺負,是你藏識裡還有下三道的種子,哪一世還要到地獄道、畜牲道、餓鬼道去兜轉,好在你今生持誦了《金剛經》,旁人污辱你、輕賤你,都是在消你的業障,業障消完了,最後就能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持誦這一部《金剛經》時,碰到障礙不要去懊惱,要坦然去承受,修忍辱波羅蜜,這樣就能悟得無上正等正覺;若是因緣不具足,或業障很重,經典後面有講到,你不信或甚至於持誦到這一部經典會發狂,經義是不可思議!果報業力也是不可思議!在這裡所講的你到底是逆緣?還是順緣去接觸到《金剛經》?照道理來講,你們反正是聽經聞法都在這邊用功,自然快成熟了,就聽到這一部經典。
因緣不成熟,尚不能讀誦,更不用說要奉持,連讀誦都有問題了,何況是要受持?你不懂、並且相信這一部《金剛經》的威德力還不夠,當然就不會去受持,如果你真的去受持了,用在事業上、用在斷業障上、用在修行上,都是觀一切法即是非法,是名一切法,以這種心去磨練,就是在受持了!
二者因緣稍成熟,取得此經即能誦持、能奉行,誦持中就能淨心意、去煩惱,這就要有點智慧了,心煩惱了把它清淨掉,起什麼煩惱把它清淨掉,用什麼去清淨?就用《金剛經》裡面的句子,譬如煩惱起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執著它,「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清淨的自性,當下就是!或碰到冤親債主來障礙你修行、障礙你安詳的心,你可以背一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可以暫時去掉你的煩惱。
若執著有相,看到佛、看到菩薩、看到鬼神、看到光,你就想:「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思及此偈語,你就不要去執著那個相,即使佛出現我也不在意,魔出現我也不驚嚇,因為有時候佛、魔很難去分清楚,魔可以變佛,有時候佛變魔來考驗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搞不清楚,而正、反都是要讓你修行,只要讓你沒有恐怖心。
進而瞭解諸法不執,身體的、心理的、甚至於影像,對一切法都不去執著它是真、是假,諸相觀它皆空,因為要修到清淨自性,要空一切相,比如我們身體氣很旺,也不要去執著這個氣。有時候是外來的鬼神給你灌氣,覺得今天氣很旺,旺到晚上睡不著覺,你知道就好,要睡覺時就身體動一動、手腳動一動,讓血氣通順,你就可以睡得著。如果不在意,其實一個晚上不睡覺也沒關係,鬼神給你灌氣,腦筋漲滿了氣,靈性就高,就可以感覺這邊有非人、有鬼神、有什麼的,甚至於眼睛也可以看到什麼,這些都不要去執著它,要觀它一切相都空。
有能夠觀一切相都空的能力,稱做中道觀,可以感覺外相、眾生相,但是不會去執著它,是謂中道;如果你不知不覺,那根本是凡夫一個,而有能力感覺虛空之間或周圍之間有一些眾生,它給你順的因緣,讓你安詳、讓你高興、讓你所求皆遂,那也不要高興就這樣隨緣,要警覺;如果障礙你生病、心不清淨,甚至於製造一些因緣讓你出事,也要用平常心地去對待這些逆緣,有這能力是謂證到中道觀。初學的人沒有這種能力,一跟人爭執就很懊惱,回到家愈想愈不甘願,這又不是我的錯,於是進入煩惱境界,搞得晚上都睡不著睡,這就是沒有修證到中道觀;中道是要有體性現起來面對一切境,能夠不會被它影響,那才是證中道觀的能力。
用中道觀,觀一切法,這一切法包括順逆、正邪、好壞,都不要有這些分別心,都要以中道的觀念去看一切法,即得佛性如如,這樣你自己的佛性才能夠如如,修解脫的人就是要做到這樣。這不是在於氣強、在於超能力,這些氣盛、超能的法都跟解脫沒有關係!要瞭解有神通變化的,不見得能夠得解脫!因為四禪天的天神就有五神通,欲界第五天化樂天的天神就會變化,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神,可以把第五天的天神所變化的接收過來,坐享其成,變成他化自在天,他們的心都可以變化,有變化也沒有解脫,還是要再輪迴的,除非祂們有修佛法、解脫道。
要證得佛性如如,一定要用佛法經典裡所講的,第一個心要清淨,心清淨就要在小乘聲聞乘這部份去清淨,去斷掉貪瞋癡、斷掉所有的隨煩惱(八大隨煩惱、二中隨煩惱、二十個小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你才有辦法學到佛性如如去面對一切境。
再者還要善於修菩薩道,菩薩道就是最後要證得如來菩提的道路。小乘的自我解脫證得後得阿羅漢果,但還不是究竟,只是學習到我空。沒有我相了,肉體不執著為我,心裡面一切沒有我的觀念,想到的都是別人,這樣則有菩薩的境界。菩薩境界要累劫修,修幾大阿僧祇劫以後,哪一世就會成佛。成佛就無事可做、入涅槃了嗎?不是這樣!像我們講的大圓鏡智、成所作智,佛得到這種智慧以後,祂可以在各類眾生之間,化很多與眾生一樣的相,生生滅滅來加以化度眾生,如來一心就是要化度眾生,不是成佛就沒事幹。
菩薩當然很忙,如來是無形無相的,從清淨法身化無量應化身,還是在度一切眾生。善修菩薩道,是未來要求成佛的,成佛的功德,你可以看大乘經典裡面的那些神通變化無量、智慧無量、以及祂所知見的十方一切佛剎土的世界或者這裡面的一切眾生,都可以清清楚楚的了知,有這種力量,這是佛的境界。
第三個講到怎麼依《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去修呢?第三種人是心眼已開了,已經開悟的,有因緣接觸到這一部經,因為他心眼開了。心眼開有兩種,一種只是開,還沒有打破黑漆桶,第八意識沒有完全顯現出來,真正禪宗所講的大徹大悟是要打破黑漆桶,第八意識潛意識的種子全部都瀑現出來、要大翻種子,如此行者一定有無量的智慧,又接觸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他就有勢如破竹的這種智慧!讀到這裡他馬上知道,今天碰到了一件事,要用哪一段經義來對治它?
剛開悟時心很敏感,可以感知很多因緣,逆因緣來時要觀一切相是虛妄不實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裡面的句子馬上就出現,是真的也要觀它是假的、假的,這種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般若波羅蜜我們都知道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觀一切相不真、不實、不假,不要去管它真假,反正我都不理它,用中道觀這麼去觀一切相。
於心地上獲得無量心證,心地上不清淨要加以清淨,或有所覺知,你可以觀一切相,怎麼從煩惱裡面解脫出來,冤親債主來障礙你或者後來讓你生病,如何好好去生病?不要怨他!或是有心利益於眾生,又怎麼去幫他?大菩薩可以修「無我得成於忍」之法,無我觀要得成於忍辱波羅蜜,不是去修什麼通的,是修忍辱,能夠修忍辱就可以降伏對方,也可以利益有情眾生。或許會覺得很奇怪,無為法為什麼可以利益眾生?你心裡面清淨、不執著,就能體會這些能力!
無量心裡面所證得的東西,每個人從佛性裡面自己現起來,當然先決條件心眼要開!心眼不開就沒辦法有這種能力,心眼開了卻又執著在枝微末節的超能力上,那你就走邪了!應該要回到清淨自性,不要去執著那些,不會跟欲界天的天神結緣,甚至於色界天的禪定,初禪、二禪、三禪的眾生,你也不跟他們結緣,這樣才能夠把握你自己!
無量心裡面所證得的東西就是學佛,這不是文字上的學佛,是真正從心地裡面去學佛,故而要從身體去打破,讓心眼開了,才能論及後面這一段的第三種情況,為什麼會接觸到《般若波羅蜜經》,有的人先開悟,開悟以後再來讀《金剛經》,他就可以運用經典裡的經義,來修證心到底有什麼能力?佛性有什麼能力。
行者要了知金剛義,何謂金剛?金剛表徵堅固、無所不摧,我們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也是如此,斷煩惱如金剛斷一切物。般若波羅蜜又是什麼?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這六個字。面對一切順、逆境界,觀這個法無所有、不可得,就有金剛的智慧,抱持金剛的智慧,你就可以次第向前走,不會被欲界天所感召,因為觀一切無所有、不可得,就能不被感召!不要看到光心生欣慕,就到玉皇大帝那邊去了,或者看到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些天神都會變化,你就執著,那你就可能跟他們結緣,到他們那裡去了,你沒有度到彼岸,是到另一條路上的哪一站去了。
要到彼岸就是解脫的對岸,一定要觀過程之間所現的境界,無論是什么殊勝境界都觀為無所有、不可得。天上每一天界都很殊勝,不是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殊勝。生天都是很享受的,所以不會想修行,因為太享受了,而我們人在承受肉體的痛苦、心靈的痛苦之際,才會想要解脫出來,才一直在學佛法,學佛法要度到彼岸,要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度到彼岸。
最後度到彼岸,就是有阿羅漢的境界,今生沒有辦法得到阿羅漢,那起碼要有阿那含,沒有阿那含,起碼要做到斯陀含,還不行則要往生的前幾年就要趕快用功,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唸往生咒,要認真唸佛;要往生兜率天,要趕快唸彌勒菩薩的咒,觀想彌勒菩薩內院的殊勝、完美,就可以出生到那裡去,到五億多年以後祂下生,你也跟祂下生證道成阿羅漢。
或者下一世還是要來人間當菩薩,因為你受了菩薩戒以後,生生世世都是菩薩,當然菩薩有時候會生到人間,有時候可能會進入畜牲道,甚至進入地獄道,因為哪一世無明時造了一個業,這個業受報時,也許會進入地獄道,但是菩薩心已經比較自在了,所以六道裡面怎麼輪迴,也不會生天道去,都在下三道輪轉,當然主要是在人道、畜牲道,偶爾去餓鬼道,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菩薩道中什麼道都去過了。我們一生到最後才決定要去哪裡?現在儘量學!心裡面貪、瞋、癡、慢、疑的毛病要儘量去斷,斷一分就有一分的法身清淨,斷五分(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等五分)則法身完全清淨,今生聽經聞法,是要斷內心的習氣毛病!要怎麼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這部經?這是很深的道理。
2.「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上節世尊言,要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稱呼此經內容義理。佛弟子知學佛中,般若慧之重要性,若無般若智則不能解脫,無般若智不能成佛。何謂般若智?就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對一切境都能不即不離,有此能力即是得般若波羅蜜智。何謂波羅蜜?就是有正確的概念,並已經證得此概念,就叫做波羅蜜。此般若智的學習過程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境界般若、眷屬般若、實相般若等歷程,行者得以方便智行上述五種般若波羅蜜,而先證得小乘解脫知見,得我空智入偏空理,進而得出世間智。但出世間智非為究竟,所以行者當迴小向大,遍修六波羅蜜(六度),當得菩薩正解脫知見,得出出世間智。
上節世尊言,以其內容義理,要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稱呼此經,總結一句話,即是金剛智慧。這金剛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是什麼?是觀心裡面或五根面對六塵境,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修行過程之間的境界更是要如是觀,不可執著它,不被它感召了,我們修行人最怕就是感召天上,因為不究竟,一生天就很有可能再淪墜,若是世世行菩薩道的話,自有諸佛菩薩為你安排。
何謂波羅蜜?是度到彼岸之意,其實真正的意思不是到彼岸,以前我們解釋用智慧度到彼岸,根據梵文的意思是正確的認知有這個概念,什麼概念?就是有般若智慧的概念!般若智慧的概念是什麼?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亦是禪宗所講的觀一切法:「不即不離」,看到一個菩薩相現,你不執著它,看到一個羅剎相現,你不執著它。
有的同學說修法時聞到異香,也不去執著它,因為天龍八部中乾闥婆gandharva這一類的眾生是吃香的,吃了香祂的身體就會有香味,祂也是佛教護法神之一。你在修法時也許祂路過了,你會聞到香味,但你不去執著它,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或聞到臭的,也不要執著怎麼有一股臭味?屍體的臭味是不是溺斃了?還是動物的體臭,是不是動物靈?這些都要感知即止,不要再深入去分析,有智慧的人就是聞到香、聞到臭,僅如此而已,甚至於連我現在聞到香、聞到臭的這種想法都沒有,如如不動,這是上根基的。
第二種根基的,像阿羅漢這種根基的,如向阿羅漢,這是還沒有到阿羅漢境界,正往阿羅漢、往阿那含或者斯陀含走的這些人,他們還會起念,感知什麼境、看到什麼境,還會有一個名相出現,譬如看到觀世音菩薩,內心裡就會起念是觀世音菩薩,一起了法性,就隨之起了名相,動了分別心,這是第二等人;而上等人就不起心動念,菩薩相現、菩薩相滅,起、滅由它自心都不起念。
至於第三種人,看到觀世音菩薩,就想: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第二念:怎麼現這個菩薩相給我看?第三念:好高興!菩薩慈悲!第四念就對佛法產生信心,第五念:這是菩薩鼓勵我,我要加緊用功,第六念、第七念無數的念一直起來,念念不絕,進入胡思亂想的境地,這樣就迷失掉了。
要懂得《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意思,就是確實認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是什麼?還要養成有金剛的樣子,因為般若波羅蜜有很多種層次,像天界的眾生、行者,他也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起碼傷天害理的壞事不會去做,但是他執著好的事情,執著要去幫助一切眾生,去掉不好的卻執著好的,是以生天,因為一執著好就會生天,般若波羅蜜是不執壞也不執著好,什麼都不執著,才能度到彼岸,才能成就阿羅漢道或者才能累劫修菩薩道。
佛弟子知學佛中,般若慧之重要性,般若智慧是最重要的,看《大般若經》、看《金剛經》,剛開始就已經告訴你,般若慧只有六個字,以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無所有」,觀一切法「不可得」,有這種智慧的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你們聽了、懂了,不管順逆、善惡境界,都要用這智慧去對治它,若無般若智則不能解脫,我們學佛法是要求解脫的,不是要去感應生天的,感應到色界天是很無奈的事情,為什麼今生不能得到阿羅漢或者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初果、二果?這不簡單!要六根對六塵境不執著,才有一點須陀洹的境界,所以不管證到哪裡,與每個人的智慧、因緣果報都有關係,若沒有般若智就沒有辦法得解脫,則心裡面會煩惱,若心裡面煩惱起來,就要馬上警覺,把般若智拿出來用!
阿羅漢要證到什麼心淨程度?要斷五上分結,要去掉色界天的感召,我們說要感召懸絕,不要求感應,因為佛法在求「感召懸絕」,把它斷絕掉,這樣才不會與人家心心相應,或與哪一有緣眾生心心相應,下一世他出生做人,你也出生做人,又結為夫妻,若是鹣蝶情深,豈不又迷糊掉?現在有幾位單身的同學,因緣不知道要怎麼轉?該不該結婚呢?碰到冤家怎麼辦呢?結婚又不能再繼續修高段的佛法,要我幫他出主意,怎麼出主意?我既不能逼著你出家去,也不能要你去結婚,這是你的因緣!自己決定。
這個智慧我們隨時要能夠警覺,沒有這般若智,那更不能成佛。佛只是一覺者,能夠證到等覺位,也是金剛菩薩或者十地菩薩。妙覺位是真正的如來佛,我們還排不上成佛,因為賢劫千佛出現四位了,未來星宿劫千佛,加起來未來還有一千九百九十六位佛出現,我們會排在裡面嗎?也並非絕不可能!即使我們知道機會渺茫,要累劫修以後才有可能,但起碼我們行菩薩道,就有一天會成佛。
般若智的大小、高低都有不同的層次,要慢慢去培養!何謂般若智?以三段論的邏輯可以是:「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而般若智的六字大明咒則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至於對一切境「不即不離」,則是禪宗的四字大明咒,這雖是搏君一笑,卻也是認真的譬喻!
「不即不離」與「無所有、不可得」的意思一樣,禪宗講的不即不離,就是有相生起、有念頭起來,你不要去抓它就不即了,不要逃避它就不離了,那不正是如如地面對那個境?與觀它一切「無所有、不可得」的意思一樣,如如佛也是這樣,而在《金剛經》裡面也出現很多次,觀一切相無所有,就有佛的這種樣子,也就成佛了,一旦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佛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觀這個法不偏有、不偏空,它就是一個法顯現在那裡,你不去執著它、也不逃避它,有這種能力就是有佛的能力,當然這佛是小佛,不是釋迦牟尼佛這種果地佛,但就是要學這種智慧,有此能力即得般若波羅蜜智。
何謂波羅蜜(paramita),有時候加一個多ta字成為波羅蜜多,或為波羅蜜地(paramiti)?就是有正確的概念,並依經義證得此概念,波羅蜜所指的是要有這種概念,什麼概念?般若的概念,般若就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而你有沒有做到?還沒有做到就不能稱為般若波羅蜜,因為你只是懂了還沒有做到,有正確的概念而已,要證得才能稱做波羅蜜,其實也等於是到彼岸了;在過程之間,任它種種風光或件件障礙,你都不受其影響,這麼安然地度過去,不就到彼岸了?有了正確的概念,並依經證得此概念者,才能稱做波羅蜜,同時也可以說是度到彼岸了。
此般若智的學習過程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境界般若、眷屬般若、實相般若等等的這些歷程,每個人解釋「般若」都一定要以這五種來講,但這五種般若的各自境界都是不一樣的,行者得以方便智行上述五種般若波羅蜜,而先證得小乘解脫知見,就是去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樣就無我了!
證得無我觀的行者,就一定有阿羅漢的境界,若是沒有神通現起,還不是正式的阿羅漢,起碼也有小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有九個層次,後面真正的阿羅漢有六級,所以講阿羅漢道是有許多層次,真正的慧解脫阿羅漢、俱解脫阿羅漢,才是真正的阿羅漢,這種阿羅漢一定要有六神通。若說我可以看開一切事,我什麼事情都無所謂,那是有一點阿羅漢的樣子,但是只要還沒有神通,還不能講是真正的阿羅漢。
以方便智慧來做到般若波羅蜜,真正的小乘解脫知見,得我空智入偏空理,就是沒有我了,沒有這個肉體、沒有我的執著,進而得到出世間智,不會在世間裏面輪迴了,出世間智就有空的理念,對一切法不去執著。但出世間智並非究竟,就是小乘的解脫而已,對法的解脫還沒有做到,只是做到我空解脫而已,所以行者當迴小向大,這時候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要遍修六度波羅蜜,於行菩薩道之中,當得菩薩正解脫知見,空、有不二的道理都能夠做到了,即證得出出世間智,從出世間智裡面跳脫出來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空、有不二的道理圓融時,就是得到出出世間智。
上面這五種般若波羅蜜,第一個是文字波羅蜜,文字是白紙黑字,怎麼有般若?沒有般若!文字雖非般若,但是文字可以書寫出經典的道理,像《金剛經》,你為什麼知道般若的智慧是無所有、不可得?因為在《大般若經》裏面是這麼詮釋的,而藉由文字,就可以知道原來般若波羅蜜是說要對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並且可以確實做到這種境界的,就有般若波羅蜜。先由文字般若去瞭解,但你一時還做不到,能夠做到就是最後一項:實相般若了,在這過程中要慢慢去學。
先從文字閱讀或聽經聞法去學習,這就是文字般若,文字雖非般若,但能方便詮釋般若,又能使人體會生起般若智,這就如文字雖非月,但可以是指月的手般,故稱之為文字般若。若光言般若,我們不知般若智是什麼?所以世尊於《大般若經》闡述對一切法能觀其無所有、不可得,即般若波羅蜜智慧已經生起。
每個人都是慢慢學習的,所以初習佛法者,般若智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去執著一切境,不要去執著一切相,剛開始不能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常常會遇境著境、遇境黏境!很簡單的,看這個人穿這件衣服,好看就說很好看,不好看就不客氣的批評一番,這就是遇境黏境,好看、不好看都看了便罷,不必去講、去批評!就因為一下子還做不到,於是方便般若智生焉!行者可以用方便般若智,漸進地做到般若波羅蜜的境界。沒有一個人天生下來就可以做得到,就是開悟也要慢慢的修證到內心清淨,才有辦法一個念頭來,可以考得過!
對於初學佛法的行者,文字般若、方便般若與般若波羅蜜,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般若波羅蜜是我們所要學的,文字般若是讓我們去認識般若波羅蜜的詮釋工具。由文字波羅蜜入手,一開始我們做不到般若波羅蜜,便用方便波羅蜜來漸次地修!譬如怕死,這個念頭起來:我要死了!如果你很怕死,執著它,那就糟糕了,心裡面七上八下,妄想不斷,於是遇境黏境;若你看著這個「我要死了」的念頭,不要起第二念、第三念去攪和下去,這個死的念一下子就沒有了,也不會著境、黏境,而學習佛經,就在培養這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2006.04.22.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