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4.15.   第 16 講(14)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經文大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虔誠地稟白佛說:「世尊!依本經文義,當要以何名稱來稱呼此經?我們學大乘法、無上菩提者,要如何來奉行修持此經文、經義?」世尊即告須菩提尊者言:「這部經名稱可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因是經文義理有如金剛,能壞諸煩惱,得無上諸般若智,以此智度到彼岸,所以你們當用此名字來奉持。即是要用金剛心來斷一切煩惱障,用金剛智來離一切所知相,觀一切相無所有、不可得,以奉持此金剛心、金剛智得能度到彼岸。為什麼金剛般若波羅蜜有此功德呢?因此經有地前菩薩的十種金剛心,有地上菩薩的十種金剛智,所以能度到彼岸。須菩提!從此部經文中,學習對一切法不即、不離的大道理,此種智慧就是所謂的般若波羅蜜智慧。」

爾時,須菩提虔誠地稟白佛說:「世尊!依本經文義,當要以何名稱來稱呼此經?要用什麼經名來稱呼這一部經典,才符合本次法會所開演的內容?我們學大乘佛法、無上菩提者,要如何來奉行修持此經文、經義?」世尊即告須菩提尊者言:「這部經可以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是無上的智慧,就像金剛一樣,可以摧毀內在的煩惱、習氣,又能突破修行過程之間所現的一切善境界,你只要不執著一法,就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可以斷掉內心的一切煩惱,突破業緣的障礙與糾葛,斷掉修行過程之間三界的果報因緣。這些煩惱都能殺得片甲不留了,就恢復到清淨自性,也就能度到彼岸,這一部經的經名其旨便在此。

有的初學者內心的煩惱還放不下,還會去抓煩惱法時,這就是還沒有具足般若波羅蜜智。我們一般在修第一關空觀時,常常會否定一切境界,觀一切法空、業障空、內心的煩惱也是空。然而這金剛不是只有摧破。到有點基礎了,智慧更銳利時,它還可以對境不執著,有那個境但不執著,進入空、有不二的境界,觀般若波羅蜜不是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這種空、有不二的修證就是最高的金剛智。

若是金剛只有摧毀、破壞之意,那等於只學到空觀,所以要修空、有不二的境界,才是「金剛智」的真實義,也就是對境不迷,可以把持這個境,有如如不動、覺而不住、住而不覺的功夫,於是境也知道了,再用般若智慧,觀它無所有、不可得,空、有都具足,這是《金剛經》全名的真實義。若把金剛般若波羅蜜說成是斷一切相,那等於是在毀謗釋迦牟尼佛;又或去觀一切相為相,根本就沒有辦法解脫,那是初學者才這樣,所以圓融後的智慧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

得無上諸般若智,般若智有很多,無上智是沒有比這個更高的,這無上智就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對禪宗而言則是對一切法不即不離,又如《華嚴經》、《大乘起信論》所講的,以如實空的體,面對如實不空的境,能夠如如不動,那也是大般若的智慧,反正是實相現起時,都不要去執取它,不要被它黏上了,不隨之起舞,不隨妄想流轉,讓真性主行,這就是般若的智慧。

佛來也好,魔化成佛也好,都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就算是魔也騙不了我!真的佛來,我也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佛會嘉許你:這個傢伙還不錯,沒有動心,就為你加持吧!因為這個智慧就是無上的般若智慧,是用這種智慧度到彼岸的,而不是用世智辯聰。我們有的同學打寫修法報告,前面還在講,我要證到般若智慧,要怎麼解脫?到了後面話鋒一轉,又談起我身體又發光、身體怎麼樣了,自己在那兒一問一答,何謂地藏?或心地裡面所產生的如來藏?或是不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己在那裡胡思亂想,是已經著了境了!

我就老實不客氣地批道:講比較容易,現在境界上來,你有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是否看得開?不去起心動念!一問一答會著魔、會發神經病的!念頭起,怎知道是你的念頭?還是別人的念頭?不要去相應、不要去跟著起哄!人家給你騷個癢:「何謂地藏?」你就開始胡思亂想起來,這就是在考試,有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你面對考題,不管出什麼文字相、出什麼影像、誘發出你的什么期望心、煩惱心,你都不要去接招,那不是就有無上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小乘的行者,譬如地藏這兩個字,他心跟著說地藏,但是他不再起心動念,第三念他不起,小乘的行者是如實的知道,這心裡在起什麼念?但沒有迷糊掉;大乘菩薩更是不簡單,就看著「地藏」這兩個字,不去說是地藏、也不說不是地藏,就看著它!沒有因緣在其中攪和,這地藏兩字就自然下去了,連去動心、去分別都沒有,這是上上根基的,有無上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你要做到這樣!不要起分別心跟他念地藏,再接著想地藏是什么意思?第三念的妄想就來了!起心即錯,動念即乖,就沒有密教所講的大手印、大圓滿的修證,也沒有達到顯教所講的:以如實空的體,面對如實不空的境,如如不動!

口頭講很簡單,你去磨練一下!能不能不動?這還只是內心的境界!外面的境界,五根對六塵的境界你能否自在?這智慧是讓你度到彼岸的,為什麼要度到彼岸?就是在過程之間的善、惡因果關係,都黏不上你,如此你才能度到對岸去。如果度過了人的境界,跑到天上去,那你沒有到彼岸;度過了天上的境界,跑到色界禪定天裡面去,你也沒有到彼岸;度過了色界的禪定天,跑到無色界的空處定裡面去,也還是沒有度到彼岸,還是在世間三界輪迴裏。

要突破一切境都不執著,修證到什麼境界你可以體會一下,但是境來,魔的境界、人的境界、心的境界、或自性所現的一切真如性用,無論什麼境界,都要殺得片甲不留,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這樣才能度到彼岸,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正是此意,以此智度到彼岸,現在世尊告訴我們這些聽《金剛經》的人,當用這個名字、名稱來奉持。

即是要用金剛心來斷一切煩惱障,用金剛智來離一切所知相,觀一切相無所有、不可得,以奉持此金剛心、金剛智得能度到彼岸;如果你懂得這個名詞,已經悟道了,就這樣天天來持誦,光持誦還不夠,還要真的用此心地裡面的般若法門去度你的煩惱、去度一切的境界,這才是所謂的奉持,一定要去做才是奉持,以金剛般若波羅蜜來斷一切境,這才是奉持。

「佛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實相),是一實相者,但菩薩要能在用此般若波羅蜜智時,觀自己不是真正在此般若波羅蜜對治一切法相,這即是觀般若波羅蜜為非般若波羅蜜(非相),這樣用般若智觀一切法能無所住,當下菩薩又無有用般若波羅蜜智想,即是名為般若波羅蜜(中觀)。所以佛說菩薩要能觀一切法為非法、非非法。」

「佛所說的般若波羅蜜(實相),是一實相者,因為一切有為法,都是一個實相,你現在用般若波羅蜜智,破解外境或者破解內在的業障、煩惱,用這個法、實際的一個法,來對治煩惱、外境、逆境,甚至於破解外來加害我們的邪師、密咒,都用這般若波羅蜜智來觀它,它是一個實際的法,所以說實相,但菩薩要能在用此般若波羅蜜智時,觀自己不是真正在用此般若波羅蜜去對治一切法相。

在觀一切法空、不即不離、超越一切境時,不要認為我用般若波羅蜜在超越這些,因為一有所執著就變成真有其相,有一個我,若沒有辦法去除掉四相裡最基本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定也去不了。而我現在正用般若波羅蜜智,卻無有用般若波羅蜜智想,因為當一個人面對一切境,如如不動時,不會去想我現在在要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對治一切境,只讓我的心安住,不會去起這個念頭,只是很安詳的用覺知去觀照那個境,當下都沒有念頭,這就是觀般若波羅蜜為非般若波羅蜜(非相),在用一法,但沒有一法想,這就是觀般若波羅蜜為非相,非相是空。

一開始我在用,那是有,現在用中也不要執著我在用,在你心中沒有想到一個般若波羅蜜的心念,其實這也不太可能去想,因為你心裡面已經如如不動的對那個境了,怎會想到般若波羅蜜?這個對境如如不動的境界,就是在用般若波羅蜜智,所以不管外境是什麼都可以如此以對,看到種種不合理的人或事,不會勾起內心的厭惡,就這樣用般若波羅蜜智對那個境,卻沒有我用般若波羅蜜智來觀照它,沒有這種想法。

對於根基不深厚的、般若波羅蜜智還沒有完全具足的,或許你會迷糊掉,看到有人行為很不合理時,沒有修行的凡夫看得很不舒服,就一般見識,甚至吵起來;若是有一點般若波羅蜜智,但使不上力的人,這時就要提醒自己:看到這個境我不能生氣,我一生氣瞋心起來了,那就是六根入六塵還在執著有相,這不對!現在要用無所有、不可得來觀它!要提醒自己一下,這就是般若波羅蜜智還不是很堅強的情形會發生的。

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的般若波羅蜜,是有層次高的,也有剛開始的。像諸佛菩薩那不用講,祂們已經滿足了各種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大小事項祂都可以自在無礙的面對。初學者不行,一定會迷糊一陣子,不斷提醒自己,找一個佛法來對治,找來找去最好的就是般若波羅蜜智,對治煩惱、對治外境的人、事、物,而不受其影響,練了一陣子後自然就有那種心空法了去面對一切境,看到種種不合理的人、事、物,甚至於很違反社會道德的,你都可以心平氣和的面對那個境。

如果我們心都沒有執著的話,人身或心就能自在。就拿看電視來講,好的、壞的都能看,若是看到有人講話霸道、不合理,就起煩惱,把電視轉台了,那就是般若波羅蜜智還不是很成熟,沒有辦法心平氣和的面對那個境。而同樣叫做般若波羅蜜,這種以不黏的智慧度到彼岸,也還有很多不同的層次,我們在運用、在薰習這種般若波羅蜜智時,也有分階段的,第一階段若是不行則先修空觀,把它觀成非相。

這樣用般若智觀一切法能無所住,當下菩薩又沒有用般若波羅蜜智想,對一切法在無所住之間,也沒有一個我在用什麼有為法與其對抗想,我卻是了了覺知這個法、境,但沒有起心動念,可以清楚的面對它;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迷糊掉,念頭起時,掉舉的心也起,不管這掉舉心是被外在因緣感召的或是內心妄想所起的,都是無法觀它跟你自己的真我毫無關係,以至於迷糊掉,跟這個念頭一起想下去,如此便沒有做到觀掉舉是一個法在那邊,沒有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沒有把內心的妄想念頭,看它這不是我,跟我沒關係!執杖牧牛妄想心起來時,你要警覺!

對於有一點境界的人,感知了一些事情,究竟事情是真、是假,是真的有感召?還是又是在妄想?橫豎是搞不清楚,你就使力提起一念,觀照這掉舉心,也許它就不會想了,回到用般若波羅蜜智去觀一切法,掉舉心起是感召的有為法,不是外境,是你內心的境界,所以你不要太在意,太在意讓它胡思亂想,是永遠沒有辦法清淨。

修到一個境界以後,你太放縱這個心就會迷糊掉;但不放縱這個心,把心管得死死的,要感召一切境的那個靈力又沒有了,為什麼待到建立了空觀的基礎以後,要稍微放鬆一點?放鬆一點則這個心可以感應外境、感應大家的心、可以感應虛空之間有因緣的這些眾生心,然後觀眾生的心所現的因緣,也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心的靈力才有大用!

我們最困擾的是,到這時候哪一個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搞不清楚!所以第一階段一定要先用般若波羅蜜智觀一切法為「非相」;等到修得差不多了,不再會一個念起,又跟著第二念、第三念迷糊下去了,有這能力時,你可以清淨的觀這個心的起滅,到這境界觀外在一切法,就有一點我沒有在用般若波羅蜜法的觀念,這樣心自己就會起滅、起滅,也就是第三段所講的中道觀,即是名為般若波羅蜜(中觀)

中道觀是有一個法,我用般若波羅蜜觀照它,但是沒有般若波羅蜜想,猶如人自然呼吸而沒有覺得我在呼吸想,能達到這種境界你已然悟到中道了,空、有不二的境界就是中道,就是有法,對我自己來講,我不是用一個法在對治它。第二個是我以覺知心面對那個境,如如不動的這種境界,就是我們佛法所在修習的中道觀,大乘佛法的精髓就在這裡!

這三段,第一次出現:「用般若波羅蜜,沒有一個般若波羅蜜想,這樣就是所謂的般若波羅蜜」。所以佛說菩薩要能觀一切法為非法、非非法,第一階段一定要修非法,能夠做得到了,再觀非非法就是有;有時又不能執著,可以用覺知的心清清楚楚面對那個境,而沒有煩惱、沒有我的妄想相應時,就是觀它非非法。

在這一段裡就在闡述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本意,金剛般若波羅蜜不是只有摧破一切業障而已,是要觀一切境、有那個境,卻不影響我的內心,可以覺而不住,這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若覺了以後又迷糊掉,這般若波羅蜜智慧沒有,金剛的意義也沒有;覺了以後能夠不被它影響,這樣才有金剛的意義。

「須菩提!再問你是何看法,你了解佛法多少?如來說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樣是否有所說法呢?有在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道理嗎?」須菩提尊者稟白佛說:『世尊!我等依如來開示,觀如來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義,但不能執取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義,這就是如來說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義,由此種無上義說,我等無所學,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再問你是有何看法,你瞭解解脫佛法到底有多少?如來說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樣是否有所說法呢?第三段也在闡述金剛般若波羅蜜的精神,我講《金剛經》給你們聽,這是一個法,聽了以後你有沒有聽進去?聽進去就執著了,那你有所聽,好像釋迦牟尼佛有所說,這種觀念就不對了,釋迦牟尼佛是因為你們不懂,所以才說法給你們聽,你們懂了則釋迦牟尼佛便無所說:「說法者,無所說,是為說法。」這是後面的經文所講的,這也是在闡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精神。

一般的講經說法,你懂了就放下,不要說這是有所說法。有的人常常會講,哪個師父講經說法說得很好,你也不能這樣講,他沒有在講經說法,如果他講經說法說得很好,這是外行人不懂佛法,何謂好?最好的法是沒有講而說!無上正等正覺無法可說,他要講是表示方便說,你不懂才方便講給你聽,你懂了或修到一個境界了,法,回到修行的清淨心以後,是無所執著的!這種理念上的智慧不必去記,只要懂了道理,以後要講經說法時也一樣可以講,講完了也忘記講了些什麼?釋迦牟尼佛說法也是如此!

現在釋迦牟尼佛考須菩提尊者,你對於解脫佛法懂多少?《金剛經》懂多少?講到現在第十三品分,你認為如來有所說法嗎?有在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道理嗎?你要去思惟,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如此問?因為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一切法,非一切法,是為一切法」。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不懂時需要聽,懂了以後就放下,有聽等於沒有聽;釋迦牟尼佛有講也等於沒有講,一切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都是如此。

從前傅大士應梁武帝之邀開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他一上去拿一把戒尺,往桌上一拍就下來了,一部《金剛經》就講完了!懂的就懂了,不懂的就傻眼了,懂了就是這個戒尺拍在桌子上,這是一個有為法,有為法則產生聲音,啪一下沒有了,下來了!

《金剛經》也是這樣,講了一大堆道理給你聽,你懂了,放手了,等於沒有講,如果不懂才要記:般若波羅蜜是無所有、不可得的智慧!以後還要再提到釋迦牟尼佛講不可說、不可說的道理。我們從前講的六種不可說,懂時,法生不可說,一切法的本質空,還沒有生起以前的自性是空,更是不可說,這兩種組成六種不可說的情況,如此還要再講什麼呢?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尊者﹕我講《金剛經》講到此,你認為我有在講《金剛經》嗎?須菩提尊者已經有很深的般若波羅蜜智,所以他當然瞭解。

須菩提尊者稟佛:「世尊!我等依如來開示,觀如來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經義,但不能執取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經義。」聽了、懂了不去執著,不去執著代表以後你有能力做到,當下就做到了。同學有的很罣礙,上課時我都聽得懂,回去了以後要回想一下上課的內容是什麼?都想不起來!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你不要擔心,正是要培養這種拿起以後就放下,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精神。你為什麼一定要記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的經文,若真每句記得清清楚楚,你也未必會用!還不到「無忘失法」境界時,這是必然的現象。

當然快證得如來地時,就有無忘失法,那是好的!無忘失就是看過的不會忘掉;我們這裡每個禮拜誦一次《金剛經》,有時候內心境界比較好時,它就自己從心裡唸出來,從頭開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自己這麼一直唸下去,剛開始你看著它唸,到最後你也加進去想:下一句是什麼?在那個境裡你如果起了分別心,干擾到你的自性,這心念心聞的心就不唸了,這是你八識心田所薰習的種子,您可以體會一下。

學一切法不是一定要去記,學了就放下,以後偶而要用,我可以拿出來馬上用,就是你已經懂了,不懂才會去背句子、背解釋意義。《金剛經》告訴你,學了《金剛經》等於沒有學到什麼!還有什麼可講?是要學那心地!面對一切境、面對一切法,沒有一切境、一切法想,如如不動的面對,有這個能力就有般若波羅蜜智,可以用在你的生活上去斷習氣,用在外境的人、事、物所產生的或大或小的順境、逆境,你都可以用般若波羅蜜智,坦蕩蕩的面對它。

最後的三十二品在講什麼?是要如何講《金剛經》?是要無住相的去講、如如不動的去講!就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麼去講!是短暫之間的一種現象,我們面對這個境,能夠覺知的面對它就好了!

須菩提尊者說:「世尊,你講到這裡是十三品分,還不到一半,觀如來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經義,但不能執取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經義,這就是如來說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經義。由此種無上義來說,我等無所學,如來亦無所說。」一個不學、一個沒說,這是已經悟道行者的狀況!釋迦牟尼佛當然是證道了,有所說而祂自己認為無所說,學的人就有不同的層次,對悟道的人是無所學;沒有悟道的,則是筆記記得密密麻麻,把聽到的法記得牢牢的,這是一種方便的過程,真正學到的是當下能夠面對一切境如如,你講、我聽了,法會完了也忘記了,但下一次我碰到人世間的境界來時,或冤親債主來時,可以坦蕩蕩的用空無的心去面對它,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雖然知道周圍有障礙,但不要有障礙想,有的人碰到障礙就心亂了、身體不舒服、頭痛、心慌意亂,甚至於想逃避,這些就是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這種智慧是我們要成就佛道的人所要學的,尤其是要修無上正等正覺者,就一定要學這種般若波羅蜜智慧。學的次第要空、無相、無願觀等三三昧,學的次第就是觀:「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這是先觀法為非法,訓練一陣子以後,有能力不被它影響,再觀是有這個法,但我可以不執著它為法,這就是中道觀,這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智。

在第一階段的非法,成就了般若波羅蜜智,那只是空的一部份而已,這還不能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智,是要再有能力觀這個法,也沒有我在用這個法想,不被這個境所左右、影響,這樣才是真正有般若波羅蜜智慧。所以要成佛,要進入十地如來地,要能做到這個境界。

在《金剛經》裡面也講了,能夠面對一個相,不執著它為一個相,此法無實無虛,能夠做到這樣就是佛。意思是你面對境能夠不黏那個境,你就有佛的樣子,還不是釋迦牟尼佛那種智慧無量、神通無量的如來佛,只是解脫的覺者,不被一切境黏上,起碼已經可以用你的菩提智慧,坦蕩蕩面對一切境而不迷!當你接受考試時,境界來了、心念起了,你可以這樣面對著那個境,真的都不動了!

又比如惡作,惡作有時翻成掉悔,惡作就是很悔恨過去所做的事。在心裡面,過去做了哪件不好的事,內心現起這件事情時,也許是一種考試,菩薩會讓你的心面對過去的錯誤,讓它現起來,沒有般若波羅蜜智,你馬上就進入懺悔、後悔的情見而起念不已。過去做的什么事,那是過去的事,過去做了這件事所起的這個念,這個念本身有什麼好不好?念就是念,有什麼好不好?沒有智慧的人就把當下這個念,跟過去所做的這件事結合在一起,所以要後悔、要懺悔,甚至於覺得這個念不好安心,要逃避、要把它去掉,那就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以後要再現起這個念,譬如你哪一次跟某人吵架,這個念再起來,你就看著它,沒有罪惡感,也無所謂好壞,就僅是過去的一個事件,到最後心不動,過一陣子它就下去了,這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當它有、是在那裡,但是你不觀進去就沒有罪惡感,沒有惡作,沒有悔厭,你不動、它也不動,看誰堅持的比較久一點?你不動心,它沒有根,到最後一定是它下去,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是要這麼來用般若智,是要這麼來修!

我們在沒有學佛法、沒有學《金剛經》前,為什麼會迷糊去輪迴?就是在彌留狀態時,許多過去所做犯戒的過失事現前,生出一種懺悔、後悔、罪惡感,這樣你就會被此感召!所以要練成對這種心念不去產生是非、善惡、對錯的情見,不要起心動念,自然的用般若波羅蜜智來觀這個念頭,而不去想我在用般若波羅蜜智,練到最後就是只有覺知的心面對著這個念,這麼看著它!你不起心動念跟它相應,那個念就沒有下文。一起了後悔的心念,這麼一鬆動的話,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無數的念起,你迷糊掉了,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沒有了,你就隨業流轉了。

用這種覺知心,去面對一切境、面對一切念,是要這麼去磨練,腦筋隨時要清楚一點,有時候佛菩薩、護法神會考你一下,你要馬上有這種智慧現起去面對它,不要內心有念頭起就迷糊掉。內心的念頭起都不要動,用覺知的心觀照它,你就能通過考試,如果考不過,必是胡思亂想迷失掉了,般若波羅蜜智不見,本來根基就不扎實!

要培養這種《金剛經》的智慧,要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離掉了,過去所做的好、壞諸事又如何?何謂好、壞?只是一個種子、一個念頭!若不是真的果報來的話,所起的心念,都是你自己的一個種子,你可以坦蕩蕩的面對它,要培養這種能力!很多喜歡打妄想的人,修起來就比較困難一點。其實只要一念覺,你就可以觀照它,當然這跟狀況有關,精神好點、氣順一點,也許這靈力比較強,對所起的妄想,可以不動的面對它;一旦感冒了、生病了,同樣的念頭來就迷失掉了,進入胡思亂想的散亂境界,沒有般若波羅蜜智慧了!

我們練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要練到縱然狀況不好、沒有氣機了,我那個心還是一樣的安祥,可以坦蕩蕩的面對那個境不動。剛開始學,都是氣與心合一的,氣有則心定,氣無心就不定,這種定力是世間禪裡的,這種定還不夠,要練到不假借這身體的氣機,也可以讓我的覺知心隨時都不動,內心的妄想習氣起或外在的逆境來,你都可以不動!這逆境有時候是真的,是冤親債主的障礙,有時候是諸佛菩薩的考驗,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要能夠有智慧去觀它的話,是真、是假,你都不會被考倒!

「須菩提!再問你以為如何呢?你了解佛法有多少?從法義上講,你可以了解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義,若從世間相上你能了解嗎?如來再問你:『一個佛剎土中的三千大千世界,其各世界中的所有微塵,這些微塵數到底是多不多呢?』須菩提尊者答說:『真的是很多的!世尊!』」「須菩提!從心法上言,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從諸世間相的微塵(實相)來說,如來說不能把此等微塵看成是微塵,這樣菩薩心中見此微塵非微塵想(空觀),才是能名為微塵(假有、中道觀)。同樣的道理來說世間一整合相,如來說此世界(實相),菩薩應觀此世界相為非世界相(空觀),如是菩薩心中不執取有所名為世界相,這才是真名世界相(中觀、假有觀)。」

「須菩提!再問你以為如何呢?你瞭解解脫佛法有多少?從法義上講,你可以瞭解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經義有很多層次,若從世間相上來看,你能瞭解嗎?世尊現在又把它導回來了,我講經講到這裡,你認為無所說,那你及格了!以了義來講,你具足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現在回過來討論世間相,世尊再問說:「一個佛剎土中有三千大千個世界,其各個世界裡面有多少微塵?我們娑婆世界的這個地球,那微塵有多少?這些微塵數到底是多不多呢?」須菩提尊者答說:「世尊,真的是很多!」

「微塵」在解釋名詞中已經講過了,七個極微才能夠集成一個微塵,微塵可以看得到,我們眼睛看不到的細微塵、是更細的,在土地上的泥沙、微塵,當然是很多,世尊又告訴須菩提尊者說:「須菩提!世間相的微塵數是那麼多,但從心法上言,用你的覺知觀照一切有為相,不要把它當做真的有那個相,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這又是在闡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智慧。

實相是實際有一個實體的相在那邊,我用眼睛看到這個相,但把它看成有看沒有到(心裡),這樣才是真正的實相。這是什麼意思呢?我看到這個相時,不起分別,不被它影響到我的心,你有這種能力,那這個相就不是一個相,唯其觀不是一個相,它才是真正的實相!一個實相,你把它看成是真的一個實相,那不是實相嗎?不是!這時你看到的相變成一個妄想相,因為你執著那個相的某些地方,它就改變了。那個相本來是一個相,但因為你心裡面對這個相的分別、執著、好惡,這些心裡作用一起,那個相就不是一個真實相,因為你自己把它轉換成你執著的、分別的、喜歡的、厭惡的一種特有相,那不是真正的實相!

看到一個人在眼前,我不用我的分別心、內心的標準去判斷他是好人、壞人,這才是真的一個人。如果看了這個人以後,你說他是壞人,因為你用行為上的標準去判斷他,行為不好、心地不好,所以你主觀意念起,認為這是壞人;而當你為好、壞下註解時,情境已經添加進去了,這不是實相,這不是眼前這個人的問題,是你心的問題,心有病,那個相就不是真的實相,你的心病就像是個哈哈鏡,會讓眼前的境扭曲變形,所以你看到的是你自以為是的實相,不是真的實相。

世尊一直在告訴你要客觀,看一件事、看一個相,就是看這件事情、這個相本身,不要添加你心裡面的喜、怒、哀、樂的這種分別心,去決定這是好人、壞人,這是好事、壞事,一件事情的發生也許開始看起來並不好,但是不好是在訓練你,業障的攪和看起來是不好,但若到最後也圓滿結局了,那怎麼是不好?

觀世間事,不是沒事就是好、衝突就是不好,衝突就是因緣具足了,該衝突一下,然後大家反省,各自改善內心的習氣毛病。如果沒有吵架,怎麼會反省呢?大家心裡面放著一個疙瘩,這個疙瘩永遠沒有智慧把它拿掉,若是有智慧,早就不會有這個疙瘩了,心裡有智慧的人,他看事情本來實相就是實相,不會以你的標準去判斷事情的好壞。這樣到最後大家心改善了,這衝突到底好不好?不是不好,但我也不能講好,講好又犯了沒有實相觀,它無好壞,就是生滅法,該這樣就這樣,所以事情發生了,不必耿耿于懷,放不下就沒有辦法做到實相。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要好好的去揣摩,你懂就懂了,不懂就要好好的去想,為什麼實相者是非相,才是實相?你把它觀空是非相,但把這個相真的看進去的話,你又是執著!如果觀空、有不二的話,那才是真實相,這個東西在此,若心還有善惡、好壞想,這個東西好我喜歡,那不是實相,這個東西不好我討厭,最好趕快消失,這也不是實相。你有能力觀一個實相在那裡,好像不是一個相,跟我沒有關係,它才是一個真正的實相在那裡。

當你觀一個人、一件事情,觀什麼都好,都要超越你內心所積聚養成的那套標準、價值觀,不要有這些知見,若這樣是在人的層次,這與學佛法是不一樣的。學佛法是要求超越、求解脫,學習面對這些境不要執著在上面,有了這種能力,它才是實相,第一個階段要觀這個實相非相、是空,因為它沒有影響到你,這個相才是實相,若影響到你,這實相就已經質變了,已經不是一個實相,喜歡的就從心地去做喜歡的解釋,那就不是原來的實相了。

「須菩提!從心法上言,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這代表世間一切相都是如此,能夠很客觀的去觀一切相,沒有內在的感情作用附加進去,沒有個性、觀念、習氣附加進去,事就是事,人就是人,沒有分別想,這樣才是實相,而從這個角度衍生到《金剛經》的各個意義,也是脫離不了這三句話: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用了般若波羅蜜以後又執著它,表示它不是空,你沒有把它看成非相,還是抓著一個般若波羅蜜不放,這還不是最高段的修持。

正用時沒有般若波羅蜜想,才是觀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從心法上的磨練,是要這麼去觀一切世間相,包括內心的種種起心動念、好壞念頭,都如實這麼去觀它,這樣還會有什麼好壞?而以前造了什麼業?這個業是什麼?你讓它實相的存在那邊,觀它是非相,那才是實相觀。如果你執著那個罪惡感、執著那個境,就會迷失掉,所以菩薩為什麼一念覺?什麼事情都不在意!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一部非常圓滿的法,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要這麼去磨練。

從諸世間相的微塵(實相)來說,如來說不能把此等微塵看成是微塵,如果在你心裡面也認為它是微塵,那是已經著了這個相,這樣菩薩心中見此微塵非微塵想(空觀),才是能名為微塵(假有、中道觀);就是我觀它有相,不執著它變成空相、非相,這樣才是微塵相,才是所謂的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微塵者即是非微塵,是名微塵。一切相都不要看進去,看是看了,不欣不厭,對人、事、物都不要有好、壞想,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因緣,對所發生的事情也不要做好壞想,這樣它才是實相。

這種理念清楚了嗎?到後面講來講去也還是都在講這些,是福德性即非福德性,是名福德性,是布施即非布施,是名布施,你做了無量無邊的事,度了無量無邊的人,都沒有這種做善事、度脫眾生的心想,那才是真正的在做布施、度脫眾生,這是《金剛經》的主要理念。

同樣的道理來說世間一整合相,如來說此世界(實相),菩薩應觀此世界相為非世界相(空觀),如是菩薩心中不執取有名世界相,這才是真正名為世界相(中觀、假有觀)。」看到地球出現在銀幕上,你就觀它是一個地球,不要去執著它,這樣慢慢的訓練在你的生活之間,在你內心的念頭起滅之間,都能以這種三段式的思維來觀一切相,才能夠慢慢得到中道解脫,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無上智慧。這與世間禪定不一樣,世間禪定是學習自性清淨、最好沒有進取的那種定力,而這種定力是會退轉的;若以智慧去觀這些相,這智慧不會退失,所以菩薩要學習這種智慧才可以解脫,這才是真正覺者的定。世間禪定是打坐時氣旺,真如性起來了可以觀十方世界,但這個氣是會退失的!

世間禪為什麼有壽命?因為你打坐的方法、心地與色界的哪一天感召了,就會出生到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只要生天就有壽命,有壽命就會盡,盡了時就是定力越來越退失,退到最後已經沒有定力了,剛好是要死了再去輪迴。所以學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到這裡應該要警覺了!佛法為什麼與世間禪定,在解脫境界認知上不一樣?因那是沒有究竟的解脫!佛法是用智慧去觀一切相,觀這個相就是一個相在那裡,而不添加我內心裡的種種情見,則這個相是非相,這樣才是它真正原來的實相,沒有被改變,一改變它就不是實相。由心地而言,你是會改變它,那是你心有病,不是這個相有病。

祖師大德常常講一句話:「萬境本閒,庸人自擾之」,一隻狗躺在街邊打瞌睡,這是一個境,你從旁經過,很多時候可能根本不會注意到;無聊的人、太閒的人、心不淨的人,就會從萬境裏面去抓這個境、抓這隻狗來胡思亂想,這就沒有辦法解脫。不是我們無情無淚,要解脫就是要練就這樣,練到有一點基礎了,要行菩薩道時,才能轉化。大菩薩大慈悲,大小諸事、有緣沒緣的都管,小菩薩有多少功夫就做多少事情,也不能像觀世音菩薩,每個看到的都要去救,是做不來的,我們的能力有限!

我們培養這種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實相就是實相,我把它看成是非相,非相並非這個東西就變了,是空的意思,是你內心沒有看進去,這才是實相。如果你內心看進去了,這實相已經轉變成你內心裡所認知的另一樣東西了,喜歡的就變成你喜歡的相,不喜歡就變成你不喜歡的相,不是原來那個東西,這怎麼還是實相?這不是實相!原來的東西還是原來的,是你自己心亂了,依你的好、惡去改變它,是你改變,它還是它。

「萬境本閒,庸人自擾之」,這個境本來什麼事也沒有,庸人自擾罷了!是你自己心理有問題,執取這個境來用你心裡面的習氣毛病去解釋、去想像、去好惡,那是你自己的事,境也不會跟隨著你一起搖擺,去變好變壞,所以回首過往,我們白費了多少力氣去對境生心?在心路上白走了多少冤枉路?如今識得不為冤!要去學習這種超然的心,這也就是《金剛經》所告訴我們的解脫智慧。

(2006.04.15.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