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4.8. 第 16 講(13)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名詞解釋(續)
9.金剛義(續)
地上菩薩十金剛心─華嚴經(55)離世間品所說菩薩十種堅固願心,以其堅固如金剛,故稱十金剛心。即:(1)覺了法性,菩薩發大願心,誓欲了解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之一切微妙法門,不使有任何遺餘。(2)化度眾生,菩薩以無上涅槃道,度脫十方無量無邊一切眾生,悉使出離諸趣。(3)莊嚴世界,菩薩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以諸佛國土最上莊嚴之具莊嚴之。(4)迴向善根,菩薩以種種修行之善根,悉皆迴向於無上之佛果菩提及法界眾生。(5)事奉大師,菩薩以所修之善根功德,事奉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悉使周遍無所缺少。(6)實證諸法,菩薩表於諸法實相之理,非實非虛,非有非無,悉皆真實證知。(7)廣行忍辱,菩薩被眾生呵罵,或楚撻,或被截手足、割耳鼻,如是悉皆能忍受,無有瞋恨。(8)長時修行,菩薩謂未來世劫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盡彼之劫,行菩薩道,教化眾生,永不疲倦。(9)自行滿足,菩薩建立妙行,以心為主,心體寂靜,則能圓滿一切功德善根,具足無上大菩提道。(10)滿足他願,菩薩自行既滿,慈悲之心轉更增上,故為求解脫者,教涅槃之道;為求佛法者,說大乘之法,悉使其願心滿足。
(6)實證諸法:菩薩表於諸法實相之理,非實非虛,非有非無,悉皆真實證知
地上菩薩有十種金剛心,金剛心一定有無量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面對一切境能夠不為境轉。「實證諸法」,如實的證知各種法,於禪、淨、密各宗,名相也許不一,但其實講的都是同樣的東西。像《華嚴經》所講的如來藏性、真如妙心,即是一個心面對一切法時,無有煩惱起;若是心還不淨,第一念覺,感知了一些境,但就被這個法誘現出你心裡的煩惱,這是還未真正證到涅槃境界的人,永遠都有的毛病。
涅槃妙心、真如妙心,這是顯教的人在講的,和密教裡黃教的大手印或紅教的大圓滿均是同一回事,也就是對一切法不起心動念,能夠應一切緣,能夠從你的自性清淨之間產生報、化身,報身圓滿然後化身無量,你愈不執著一切法,心不起一切法,無有妄想習氣相應就會有應化身出去。密教最早是印度的蓮花生大士,還有戒護大師這些人,在第八世紀時應藏王邀請,從印度到西藏去,把密教帶到西藏。後來紅教傳了幾代後變質了,許多喇嘛行為不正,於是宗喀巴大師倡導宗教改良,而有了復興戒律的黃教。無論是黃教的大手印或紅教的大圓滿,都是證到了佛性的空、有不二的境界,自然就有化身,報身的能力。
要實際去證諸法,菩薩於諸法實相之理悟得了,實相是面對境有那個相,但不去執著它。像《金剛經》所講的實相非相,你要觀雖有一個東西在哪裡,我不把它看進去、不被它所影響,這就是非相。你要有能力這麼去做,才能夠客觀,才能夠穩住心空的境界。這個實相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是非實非虛!別認它真,真的話你會執著,亦不是假,它確實是因緣所產生的一個相,不能說它沒有,總之,無論真假、有無,反正我不管它,這樣就會自在,心就會產生無量的能力去應付這些因緣。
修證到心清淨的人,有時候依這因緣就化身出去了,這些都是你要去實際體證的種種境界、種種的法,瞭解實相之理,實相者非實非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此法非實非虛,《金剛經》也是在講這個道理。
非有非無,實應該是有,但不能看成有,虛好像是沒有,卻也不能看成沒有,因為因緣所產生的法的確在那兒,所以不管外境如何,最基本你的內心清淨了沒有?你的妄想習氣到底減低了多少?修行初步的功夫就在斷這些,能夠斷這些才能夠進入深層的自性心裡面去,你才能體會到原來最高的法,於顯教所講的空、有不二的圓融境界,密教所講的大手印、大圓滿,無非都是這些現象。
悉皆真實證知,不是僅落於言詮。有些人講理論講得頭頭是道,卻不見得真懂,大多只是意解,以他的所知去推敲,自以為這就是了。有時候看各位的心中心報告,喜歡動腦筋的人,會寫一大堆打坐的境界,甚或打坐的境界也不是很多,卻寫出一大堆理論的東西,似是而非,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沒有實際去體會那個境界,若是以你的意識心去測度,這樣永遠沒有辦法證到金剛心。實證諸法,是要如實的去證知、去體會,去瞭解實相非實非虛、非有非無;若只是落於口舌﹐一旦境界來了就迷糊了,這算什麼?流於口頭禪並沒有用!
(7)廣行忍辱:菩薩被眾生呵罵,或楚撻,或被截手足、割耳鼻,如是悉皆能忍受,無有瞋恨。
一切法的成就都在忍辱,《金剛經》是在《大般若經》的第五百七十七卷裡,全經前面講六波羅蜜,後面在《金剛經》裡講的只有講三個波羅蜜: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無我得成於忍,無為法得成於忍,所以要廣行忍辱,這是真正的修佛法,不要去逞強、好勝,不要發脾氣,要修忍辱法。忍辱法修得好的,一定會有成就。對自己的身體病痛要忍辱、對他人要忍辱、逆境因緣來了要忍辱,要有「廣行忍辱」這個心,這是菩薩在修的,如此你就有這個金剛心。
菩薩被眾生呵罵、楚撻、甚至被截手足、割耳鼻,如是悉皆能忍受,無有瞋恨。這種大菩薩,我們想一想可能嗎?你做不到!地上菩薩的十金剛心就能做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祂沒有怨恨心,這未來會成佛!釋迦牟尼佛過去於五百世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這麼一道一道地割截身體時,祂也沒有瞋恨心!我們還沒有到那種境界,身體有問題進到手術房,無端端的割一刀你就覺得很痛,大菩薩受打罵、枷行或割截身體,都能夠看得開,沒有瞋恨心!
忍辱基本是沒有瞋恨心,此為安忍;若說要修忍辱法,所以我不能生氣,這個不能生氣,表示還有要生氣的心,這個種子還在。忍辱法,到底有幾種忍辱?我們以後名相解釋會講到,到時候我們再來仔細談一談。經典裡談到很多忍辱,記住!修心方面忍辱是擺第一,因為瞋恨心容易斷,貪欲心難斷;唯其瞋恨心易斷,你不斷則罪過就大;貪欲心本來就難斷,你沒有先斷貪欲心,這罪過小一些,這是在《菩薩善戒經》裡講到的。容易做的不去做、做不到,則這個罪過大;難做的沒做到,比較說得通,罪過也小些;話說回來,如果你做得到,那不就是大菩薩了嗎!所以這個瞋心一定要先斷!
心性要柔和一點,這樣、那樣,怎樣都好,最好保持平常心就不會有恨心、瞋心,如果做不到平常心也要轉,儘量克制自己不要去發作,不管外境的人事順不順你的眼、順不順你的心都好,忍辱法是很重要的!
(8)長時修行:菩薩謂未來世劫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盡彼之劫,行菩薩道,教化眾生,永不疲倦。
長時修行,在菩薩道上都是以阿僧祇劫來算的,要抱定一個未來會成佛的信念,但哪個時候會成佛並不知道!這麼永不厭倦的修行,而今生要儘量找時間去做功課。我們常講精進,何謂正精進?要把修行各階段的境界先弄清楚,這就像你要做一個長途旅行,總要先做足功課,把沿途的風土人情、地形地勢先打聽清楚,上路前心中已有個腹稿;而不是迷迷糊糊的這邊聽一點、那邊聽一點,總沒辦法見到修行次第的概貌。《大般若經》已經講了這麼多,它的名相就是你修行的次第,懂了就朝這個目標去做,譬如修內心,阿含道都是修內心的,解脫道裡的阿羅漢,都是修內心的清淨;菩薩是一邊己修、一邊度人,也還是在心地裡面修;所以把次第弄清楚後,你要花長時間去修。
修不是只有誦經、唸佛就是在修,如果唸了半天,在心地還是沒有辦法改進亦是枉然。要隨時隨地觀照你這個心!與人互動時,心起了什麼念頭?是善念還是惡念?要覺知清楚!不好的習氣就要轉,怎麼自己還有這個毛病?好的要保持,甚至到了後來,連好的念頭也沒有,好似這是如呼吸空氣般的理所當然而不自覺,做到了沒有什麼該高興的,做不到就要反省!清清楚楚一路上的種種過程、境界,隨時隨地的去觀這個心,長時間、確實的去做,這樣才是真正在修行。
菩薩道不是短期間能成就的,菩薩謂未來世劫無量無邊不可窮盡,都是在行菩薩道,就是完成菩薩道的修證了,那你的因緣要在哪裡成佛?你也不能如阿彌陀佛般無中生有地化就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你沒有這個能力,要等有緣的、以前接觸過的這些眾生的共業來化生一個世界,那你也許可以在那邊成佛;沒有這個因緣則十方國土來來去去的教化眾生,到了哪一世教化的夠多了、因緣成熟了、要成佛了,你未來要度化的這些人就能湊在一起,是以未來的世界在哪裡?未來的名稱是什麼?這些都與因緣果報有關係。於無數劫間、在行菩薩道之際,到底建立多少因緣?這條長時間修行的路不可窮盡!
我當盡彼之劫,行菩薩道,不管路途多遠,有多少個阿僧祇劫,都要永遠這麼行菩薩道,有人說三大阿僧祗劫成佛,好遠喔!其實根基比較差的還要六十劫成阿羅漢,阿羅漢以後的菩薩道更是無量無邊!所以六十阿僧祇劫並不嫌多,其實到大菩薩時,已經不在意時間的長短,因為無論在何方佛剎土都是在度眾生,不是永遠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十方國土這麼來來去去。大乘經典裡哪一佛在講經說法,十方國土的一切菩薩都會雲集,就是這樣子!以我們的眼光來看這時空如此久遠,成佛好像很難?你在忙著度眾生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
行菩薩道,教化眾生,永不疲倦,你真發起了慈悲心就不會言倦。這是智慧、能力具足了,自然展現的菩提心。菩提心是有智慧,菩提心能夠對眾生起慈悲想,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發起菩提心?你聽了那麼多《大般若經》,菩提就是覺悟,你有沒有覺悟的心?菩提心起了起碼能對諸法不執著,你有一點智慧了,對於順逆、甚至於種種的境界都不能去執著。
每個人聽歸聽,做不到!就像講忍辱法,我知道要忍辱,但是事情來了我就忘了,脾氣就發了,哪裡還有忍辱?等到脾氣發完了,才想到要忍辱,當下就是忍不起來,這就是菩提心還沒有發!菩提心發則智慧眼開,智慧眼若是開一點了,當下發脾氣的習氣起了,但一邊正發火,一邊卻覺得不對,怎麼可以發?那些發完了才在懊惱、懺悔的,是菩提心沒有發起來。
這菩提心是很微妙的,昨天我在電視上聽到,有人問西藏的上師,怎麼知道你發菩提心?他也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其實菩提心,除發心度眾生為首要外,就是要自己心從裡面去覺悟出來,你對事能否不沾鍋?不去面境生心?覺知是可以,但是不要用你的習氣去與它相應,這就有覺悟了,是初步的菩提心!若沒有覺,貪、瞋、癡、慢、疑全部犯了,即便天天拜懺,從八十八佛拜到大悲懺、水懺、梁皇寶懺、什麼懺都拜完了,也還是一樣的習性,這樣你是沒有菩提心!首先要覺,我起心動了這個念、碰到這個障礙時,我有沒有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如果有,三、五秒或幾分鐘就可以化解放下了!沒有,天天扛這些不如意的事,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把身體都搞壞了,這根本是沒有菩提心!
發了菩提心以後,你到底有沒有罣礙他人?或天天想的還是自己?如果天天想的還是圍繞在自己的舒適享樂上,從來都沒想到別人,這哪裡有菩提心?菩提心覺了以後,就要對眾生起慈悲心,不要在意一己的溫飽,要在意的是別人過得好不好?有沒有身陷苦難中?要關心周遭有緣的眾生!一時半刻做不到沒有關係,因為才剛發菩提心,所以要去調伏內心的不清淨,向伏心菩提邁進。是以發了菩提心後,於行菩薩道中要時時自我警覺,這菩提心慢慢的愈來愈有智慧,面對一切境愈來愈能克服,這樣就是長時的在修行。
(9)自行滿足,菩薩建立妙行,以心為主,心體寂靜,則能圓滿一切功德善根,具足無上大菩提道。
菩薩建立妙行,以心為主。要滿足什麼?當然剛剛講的是空、有不二的境界,如如不動的體,面對一切境都能夠不動,解脫了、涅槃了,你說是密教的大圓滿、大手印也行,你要能自己滿足了;如果未能自行滿足,就要從前面這些一項一項的做下來,把它成就了,以建立妙行。
殊勝微妙的道行,不是一般的善行,就是管你這個心,以心為主。如果心與性合一了,沒有妄想心,只有一個真心,真心與性是合一的,如果性沒有邪性、沒有邪真如性,或者雖有但很淡薄,你不讓它發作,這邪真如就起不了作用,但有一點不清淨,就是你要滿足的修行。
真心、自性、邪心、邪真如性,其實我們講的清淨自性,一定是最原始的,這其中有一些無始劫來所熏習的毛病,要能夠把它們拿掉,才能滿足修行、圓滿德行。等你滿足時,你的報身也會圓滿,報身的三十二相怎麼成立?前面我們講佛的三十二好相,都是祂修了很多的功德所成就的,慈悲心,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成立了,這菩薩的妙行就由此開始去做。
當然一開始心不淨,是以修心為主,心淨了要度眾生,要產生神變,也還是以這個心為主!要怎麼變?常常有的人心還不淨就想要變,若有一位菩薩心已經淨了,一開始他也不曉得要怎麼變?所以要等因緣慢慢學一切法,也許哪一個時候會接觸到某部經典,或哪一個時候會接觸某個人,這個人無意中提起一個法、提起什么,你就無心插柳柳成蔭!若不是付給你的法,就是送到你面前來,你也是對面不相識,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子!
要滿足心地的清淨,滿足顯教的教理,滿足密教的法,修金剛密乘不是只唸幾個咒、結幾個手印就是了,還要建立壇場進入另一個時空,在那裡可以看到毘盧遮那佛、所有的佛菩薩。這不得了!這個人心不淨,怎麼可以進入另一個時空裡面?所以金剛密乘不是一般人修的,起碼是要心清淨者!
金剛密乘有十個金剛心,十個金剛心都清淨、做到了,才可以登入金剛菩薩的境界,金剛菩薩其實就是如來地的境界,是以簡單的咒語、總持、幾句真言,濃縮代表三藏十二部經的理論,把佛的精神用幾句話表達出來。當修到最後心空法了、清淨時,大手印、大圓滿也好、或者空、有不二的境界也好,你可以感受到眾生的心與你同體的那種加持的力量,能夠做到這樣,自性清淨,別人唸你這個咒,也能夠得到心清淨,甚至於得到解脫。
自行滿足,是待有一天成了佛才滿足,福德、智慧都滿足了,而在成佛前過程中的心體寂靜,你要去體會業障、心病,這樣能夠圓滿一切的功德善根!這裡的善根不是指去做善事、布施的那種善根,而是滿足成佛的善根。成佛以前要滿足解脫的善根,稱做出世間的善根。至於你去捐錢、捐器官、謢持道場、供養法師的善根,是福報的善根、是世間的善根,做了以後你會生天,到欲界天的某一天;真正的佛法不講這個,只是你去做這些可以積福德,但要能不直取,真正佛法的功德善根,是一定要求解脫、一定要行菩薩道,證得如來的境界,哪一世成佛不管,反正我是朝著這個目標在走,圓滿了一切功德善根。
具足無上大菩提道,沒有比這智慧更大的!菩提就是智慧,我們要滿足無量無邊的波羅蜜,波羅蜜有那麼多?就是那麼多!要成佛就是要具足那麼多波羅蜜!每個過程之間的境界,都是要以波羅蜜度過去,所以波羅蜜有無量無邊的多。我們還沒有到佛的境界,是以智慧不具足、福德不具足、戒行也不具足,什麼都還不具足!修佛法就一定要滿足,這樣才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正等正覺就完了嗎?也還沒有!這只是等覺位,等覺位是自己能體會到一切因緣法的起滅,可以不受它的影響,但是佛有無量的智慧,你有嗎?佛是十方一切佛剎土都看得到,你看得到嗎?佛對於十方一切有情、無情眾生的因緣果報都能夠知道,你清楚嗎?大圓鏡智,這是佛的境界才有的,我們連一個小圓鏡都做不到,對於過程之間的因緣來去總是後知後覺,甚至有的人是全程稀里糊涂、朦朦懂懂,根本是不知不覺隨著業緣在轉!所以還沒有到佛的妙覺位,還要進一步的去滿足一切德行!
(10)滿足他願:菩薩自行既滿,慈悲之心轉更增上,故為求解脫者,教涅槃之道;為求佛法者,說大乘之法,悉使其願心滿足。
要自己成就菩薩道,自己的內心清淨、自己的種種修證要做到以外,所有的資糧是要滿足他人的,就如早期的釋迦牟尼佛還沒有成佛前行菩薩道一樣,要去行布施。釋迦牟尼佛把自己所有的財產、國城、妻女、婢奴、甚至身體都布施出去,祂為了七、八隻肚子餓的母子獅子,可以把身體佈施給牠吃!這一般人做不到!因為我們很執著這個肉體!若是徹底沒了身見,對這個肉體不在乎,就可以做到為別人犧牲肉體!
早期的五比丘會聚在一起都是有因緣,從前有一世釋迦牟尼佛與五比丘憍陳如等,一齊出海去找珠寶,結果碰到了惡劣的天候,船沉了,於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就想犧牲自己來救他們五個人,怎麼救?祂知道大海裡的海神、海龍王,不喜死屍留在海中染污海水的清淨,無論如何會將死屍飄到海岸邊,於是祂要憍陳如等五人抓著祂的身體絕不鬆手,並用刀子劃破自己的喉嚨,流血而亡!結果這五人就真的緊抓著祂的屍體,被海浪飄打上岸獲救了!除了這一世外,其間還有好幾世的因緣,釋迦牟尼佛與這五人所結的因緣是很深的,是以釋迦牟尼佛一成佛了就要度這五個人,所以在菩薩的眼裡是只有別人,「滿足他願」不簡單,小菩薩是滿足小部分人,大菩薩是滿足眾生的願望。
觀世音菩薩有四十隻手眼,每一隻手眼都可以滿足每一眾生的要求,觀世音菩薩念了大悲咒後,以大悲咒的威神力馬上化成二十五位菩薩、又化成千手千眼!每一位菩薩有四十隻手眼,二十五乘以四十就是一千,成為千手千眼,這時你但有所願,就去修相關的法,譬如想求升官,修保運法可能就會升官,每隻手都持有一個三昧耶的形象,不同的法器表徵不同意義的定,所以菩薩就是這麼滿足你的願。
有的小乘認為密教怎麼都在搞這些、不修心?這是對比較淺基的、欲望還很多的眾生,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教他好好的修心沒興趣,教他生意做得好、賺大錢,他倒很願意,讓他先滿足這貪欲心,與佛教結一個善緣,以後哪一世再慢慢度他!而我們沒辦法如菩薩般滿足所願,但也可以去修學諸佛菩薩的咒語,利益眾生。
金剛心有了、定力也夠了,就要去滿足眾生的願,教他來修行、修心,他沒興趣:說等我退休了再來!這要如何勾牽?只好先滿足他的願,讓他要什麼得什麼,起碼今生結個緣。有的生意人很歡喜供養師父、護持道場,教他修行卻不願意,是因緣還不到,也有的過去世是有了,但今生不想修行,迷失掉了!因為眼前生活舒適,很自在!那種貪欲心、享受心還很熾盛,教他怎麼捨得放下?便只能暫且先這樣滿足他們!
菩薩自行既滿,自己修行的心都修得清淨了,每一個境界、層次都證到了,從初發菩提心開始修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菩薩、十地如來,這六十位階,每一地都要去證。如果不懂佛法又沒有人指導,卻有一點心的靈通力,就未得謂得,是犯了大妄語。最近有一位網友寫信來,他碰到一個人自稱是二地菩薩,可以看到彌勒菩薩!二地菩薩是地上菩薩了,算起來是五十二位階,十住菩薩走起路來,世界都會震動,而你自稱是二地菩薩?這位網友請我鑑定一下!我說:你可以把他看成是著魔了!看到彌勒菩薩又怎麼樣?魔都可以化成菩薩、化成佛,你去執著這有相幹什麼?
喜歡有相的要特別小心了,我們有幾位同學很執著有相,讓人很憂心!執著有相就在有為法裏打滾,浪費時間!哪個佛法不在講:觀一切相無所有、不可得,觀一切境界無所有、不可得,光聽我講就不知聽了多少遍了,但就是做不到!
第十個金剛心:「滿足他願」,菩薩自行既滿,自己已滿足了,再下來慈悲之心轉更增上,是對眾生的慈悲心可以滿足,當然這講起來是難!大菩薩才能夠滿足眾生的願,小菩薩自身難保,因緣多一點、病痛多一點,就應接不暇,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而真的要成為大菩薩,這密法一定要接觸,就是用咒語請菩薩來分擔利益眾生之事,不要總是用我的心力、我的身體來轉眾生的業。我教他一個咒語,他唸了,以菩薩的加持力解決他的病痛、他的不如意、他的煩惱,這不是很好嗎?這樣度眾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護法神越來越多,團體也越來越大,到底好不好?不要去評論他人,各人做法不一,但涉及密教還是要小心!
並不是念念咒語就是密教,有時候念咒語是趨鬼神辦事,難道這樣就是佛教了?事情是滿願了,但是他知道修心嗎?并不知道!到底把他導到哪裡去了?這只是一個方便接引他的方法,並非是目的,滿願了以後是否開始聞思修?是否要去受戒?都要跟著再導引下去!這樣你慈悲心就會越來越增上。若是有位還會退轉、行還會退轉、心還會退轉,那遇到困境慈悲心會越來越少,待到下一個瓶頸出現時,你該再修學個什麼法,把你的慈悲心再擴大!
故為求解脫者,教涅槃之道;若是遇到上上根基的,可以從心地裡去求解脫入手的,就要跟他講四念處、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四聖諦這些小乘的修行法門,讀誦了《金剛經》你還不能解脫,只是道理懂一些,基礎仍然不穩,所以你要回過頭來修小乘法,像四聖諦只是建立你因果的觀念,為什麼會受苦?為什麼會榮華富貴?都是過去的因!
對於苦、集、滅、道這四聖諦的道理懂了後,要怎麼去做?從身體下手,要破掉有身見就要修三十七道品裏的第一個「四念處」、修八正道;要有一點智慧的,就要加修七覺支,也就是七菩提支,七菩提支是七種菩提智慧,這三個法是比較重要的;其它如過程之間的四神足、四正勤、五根、五力,智慧不夠的三十七個都要修,從底下這麼一直修上來,用五根產生五力;智慧比較高的修四念處,觀身、受、心、法,一切都是空;用八正道把理念從內心裏解脫出來;修七覺支求解脫可以綽綽有餘了。若要求得如來菩提,這時候要再轉菩薩道,修六波羅蜜、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甚至於再修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
為求佛法者,說大乘之法,悉使其願心滿足;更進一步的解脫,我要修菩薩道;修阿含道的很容易得到解脫,不要去分別排斥什麼大乘、小乘,若是希望學大乘法,喜歡聽《金剛經》、喜歡聽《大般若經》,對於小乘的這些修行法門也不去排斥,因為這是最基本的,或許以前的哪一世你也學過了,現在能講經說法的人,也許世尊在時,你就是在學這些小乘的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觀,是以你一看就懂,因為以前學過了,這是過去所薰的法,而現世的根基已達大乘菩薩的境界,才會喜歡大乘佛法,所以不能去毀謗小乘的法。
大小乘間互相排斥的,都是無知者或是沒有正知見者。大乘法是為了要度眾生,所以它的方便法門太多了,不能說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是要能夠讓小乘的行者怎麼去做?很多人發函來問:要怎麼求解脫?這時就要告訴他:要證到須陀洹就要斷三結,要證到斯陀含就要淡薄三毒,要證到阿那含,除了五神通以外,還要修證到五下分結的身見、戒取見、疑心病、貪欲、瞋恚,斷掉這五個比較粗淺的毛病,到阿羅漢時則永斷貪瞋癡,擴而大之就是斷五上分結。
我們在講上、下時要分清楚!譬如講好的、九品蓮華往生,越高的是越好,上品上生是最好的,上品中生比上品下生好一點,上品下生就又比中品上生好一點;而講到不好的、要斷煩惱的這一部分,則恰恰相反,要先斷比較粗的、不容易斷的五下分結,然後再往上的五上分結,就是比較微細、裏面微細的毛病,所以阿羅漢要斷三毒以外,把它擴而大之就是斷五上分結。
何謂五上分結?就是在色界禪定之間所現的一切真如境界都要斷掉,要怎麼斷掉?就是用般若波羅蜜觀它無所有、不可得,才能度過去;或突破色身了,進入無色界的境界,有四空處定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些境界要用般若波羅蜜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樣超越了色界、無色界境界的毛病,叫去色界縛、無色界縛。一般不懂的人都在追逐這些超能,佛法剛好是要逃避它們的感召,不要出生到這些天或定裡去!
阿羅漢再下來就要斷我慢,在還沒有成就阿羅漢道以前,阿那含有一個毛病是我慢心,認為我有五神通了,佛有通、我也有通,他不知道自己的通是小通,佛的通,你怎麼跟祂比?你可以看一千世界或者更甚者看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只有這個佛剎土,佛可以看虛空之間的一切佛剎土;你懂得八萬劫以內眾生的因緣果報,佛可以看無始無終的眾生因緣果報,過去已經滅的、未來還沒有生的,祂都懂!你怎麼跟祂比?阿那含有慢心會起,是他的警戒心、知見不夠!
在經典上所講的,只要一提到你修證到哪一個果位?你就是有慢心!譬如說我是須陀洹,那你就是有慢心!只要說我是阿羅漢,即便你真的證到阿羅漢,但講了這一句話,你就不是阿羅漢,阿羅漢應該沒有阿羅漢想。第九品裏就是在講這些觀念,須陀洹沒有須陀洹想,斯陀含沒有斯陀含想,阿那含沒有阿那含想,阿羅漢沒有阿羅漢想,初地菩薩沒有初地菩薩想,十地菩薩沒有十地菩薩想,都不會去想我證到哪裡?都沒有了,是要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修!努力不懈斷掉你的習氣!勇往直前累積你的資糧!如此而已!不要說自己證到哪裡了,只有佛才可以給你印證,現在佛也不在,誰給你印證?那些突然間冒出來的證果念頭,只是魑魅、魍魎在作弄你。
以後誰要自認為是否證到什麼果位了?如果有神通現出一切境,來考考這個人就好了。阿羅漢沒有怖畏,從前四祖優婆崛多尊者有一位族姓的弟子,他修到四禪境界,自詡是阿羅漢,尊者就教他出去遊學。他到了一個森林時,尊者就化了五、六位商賈及一百多位強盜,強盜拿刀子追著商人砍殺,殺得片甲不留,這位自稱得到阿羅漢果的弟子,嚇得躲在大樹旁抖擻,他這一驚嚇,才驚覺我不是阿羅漢!阿羅漢應該沒有恐怖心的。
經過尊者一關一關的印證下來,到最後他連須陀洹果都沒有,被他師父考倒了,尊者化了一位女子,竟然曖昧不明的想去行淫,有這淫欲心,是連初禪的境界都沒有,還有什麼須陀洹果?於是師父就現身了,要他好好懺悔!然後再教他怎麼把內心的種種執著斷掉,才是真正成為阿羅漢果!阿羅漢還要配合五神通,有些人講阿羅漢沒有神通,阿那含都有五神通了,何況是阿羅漢?其實沒有神通的那些不是真阿羅漢,是所謂的九種無學位的聖人阿羅漢,不是真正的阿羅漢,算是權宜方便說低階的小阿羅漢;一定是要解脫、智慧具足的俱解脫者,才是有阿羅漢果,那就有神通了,可以神變!修密咒也可以有神通,可惜那神通不是你修證的!
修穢跡金剛咒,唸到四、五十萬遍時就可以變化,可惜那不是你的能力,是化佛助您所現的能力!我在「什麼人可以修密咒」一文裏講了一個觀念,是《阿含經》裡所講的,要修解脫道的人不能修咒語,修咒語就一定修不了解脫道,要去修忍辱法、修無為法,要這麼去安忍,痛也不怕,死也不怕,沒有恐怖心,什麼心都亡了,那才是阿羅漢!心清淨就會現起神通,既然是菩薩都要懂這些道理。
或沒有境界者也不妨,沒有那種實證的功夫,要去讀經典,我們並非是佛,也不是阿羅漢,但是好在有這些經典,讓我們瞭解什麼層次是什么境界,才不會走上歧途。否則動不動說自己是阿羅漢,阿羅漢又印證他的弟子是三果阿羅漢,三果阿羅漢又印證他的小師弟是二果阿羅漢,甚至連剛入門的小徒弟也是個初果阿羅漢,末法時代大家都是阿羅漢,可能嗎?哪裡有這麼簡單能修得!有時六根對六塵境也接受不了,嗓門一大、脾氣一發,想撈個須陀洹果都沒有!勿生果位想,勿生果位談,還是老老實實修這個心地如何清淨!
修小乘解脫道的要教他涅槃道,是要從內心裡面去解脫出來;要行菩薩道的要跟他講大乘法,明白這個心與眾生之間、心與空之間的關係,大小乘各自去體會,以上這是地上菩薩的十種金剛心。
(2006.04.08.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