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4.1. 第 16 講(12-2)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名詞解釋(續)
8.如來義(續)
是諸聲聞、是辟支佛,是通、是願,如來悉斷此諸戲論,以是無礙無畏力故,能於大眾作師子吼、現佛大音。
聲聞也有一點點如來的某些境界,辟支佛也有點,不管是如來證到了如來境界,菩薩眾證到了如來某些境界,聲聞證到了如來某些境界,辟支佛證到了如來某些境界,如神通或者是願力,如來都不對這些加以評論,為什么?聲聞、辟支佛、菩薩,與如來的境界當然都不一樣,聲聞有聲聞的如來性,辟支佛的境界再高些,菩薩的如來性又更高一等,這就像以小學生的數學程度是不會懂幾何,國中生不會懂微積分般的理所應當,有什么好去評論對錯、高低的?是以如來悉斷此諸戲論,不必流於口頭戲論!
有些無聊的人常常講,哪一位師父講哪一句話對、哪一句話不對,那一位師父修到那個境界,他所見所證的就是這樣,能說他不對嗎?千差萬錯,不對的是你自己!若是有如來的這種修證,怎麼會去爭論何者對、何者錯,沒有什麼對不對,如實的讓它有那個境,也就是如來的自性,依你的程度,讓眾生有如其知、如其見、如其相,讓境存在那兒就好了,如此對於你而言,自己可以修到有成就,對別人來說,也不會使之起煩惱。你若是開了口評論一番,就沒有做到如來的觀一切法如實知、如實見,讓境自存在那兒,而你所戲論的又讓人煩惱,因為他的境界比你低,他會鑽牛角尖、去煩惱這些!
一位聖人是不會讓眾生去起煩惱,也許有人寫出文章讓人煩惱,當事人並不以為意,只是一笑置之!很多他的弟子、他的護法在那裡跳腳:「師父!怎麼不開口或寫文章反駁?」師父已經如如地面對那個境了,徒弟還在那裏跳腳,因為境界不夠,所以要知道如來的心地是怎麼樣?要瞭解如來!
如來亦能於厭惡中生無厭想,淨不厭中生厭離想,又能俱離一心行捨,是名佛行、聖自在行,不共聲聞、辟支佛行。不共行者,餘無能及亦不能壞。所以者何?餘人智力不能及知,諸佛世尊,如是諸行若干分數,如是深遠,如是因緣,如是寂滅,如是安樂。如來諸行無行眾生所不能行。如來諸行一切聲聞及辟支佛非所能行,非所行者,非行非不行。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是法中本無行力。如來所行名無邊行,無邊行者,諸佛如來本所志樂無有邊際。是法不可以文字說,以文字說則離此行。是法名為義趣法門,能開六萬六千法門,皆令照明。
如來亦能於厭惡中生無厭想,淨不厭中生厭離想,又能俱離一心行捨。
如來亦能於厭惡中生無厭想,這是在講逆境,逆境之中不要有身處逆境想,人人討厭要躲避它,但是我卻沒有這樣的心;淨不厭中生厭離想,淨是大家都喜愛的,但是有修證的如來卻生厭離想,並不想永遠都要處在清淨之中,涅槃境界大家都喜歡,真正悟到涅槃的不愛涅槃,脫離生死了也不畏生死,只要有如來培養出來的特性,都要有這種功夫。
又能俱離一心行捨,俱是很多,不是只能單一捨棄一種。什么是捨?沒有好壞就是捨性。行捨,在行為上能夠捨,你的財物、你的所有東西,行為上能夠一心捨一切;心捨,就是平等,憂喜苦樂什麼法,如實的去觀它是實、如實的去見這個相,沒有分別想也就是有平等性,在心地上能夠捨一切,也就心清淨了。
是名佛行、聖自在行,不共聲聞、辟支佛行。
能夠做到這樣,是一種覺悟人的行為,是名佛行、聖自在行,這是聖人自在無礙的行為,是不共聲聞、辟支佛之行。為什麼不共聲聞、辟支佛行?聲聞、辟支佛是偏向於我空的修證,祂沒有我的執著,但是祂對法還偏執空,喜歡涅槃、沒有煩惱,不喜歡入世沾鍋,他不知道沾鍋歸沾鍋,能夠如如的去觀沾鍋,沒有罪惡、煩惱等分別,是更上一層樓!菩薩就有點這種能力,如來更具足這種能力。
不共行者,餘無能及亦不能壞。
在上面所講的這些如來功德相,是有點聲聞、辟支佛行,卻不共行者,是不共法、不共行,餘無能及亦不能壞,餘是剩下的,你沒有完全做到,做不到全部,或是不能夠壞,不能壞是空,因為你一直守著那個空,所以不能壞,為甚麼不能在有相之間再來破這個有?如果我起了一法、做了什么事,觀我做的這個事等於沒有做一樣,也就是如來住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如來不起一切法,但是起了法也觀它沒有法,聲聞、辟支佛乘沒有這種能力,不能觀它等於沒有,這種智慧不夠,有我的執著滅掉了,但是對法的執著還是偏執於空。
所以者何?餘人智力不能及知,
為什麼會如此呢?餘人智力不能及知,聲聞、辟支佛的智慧,不能知道諸如來的智慧,是不能及知。修行的境界是如此,位階低者不能認知高一層修證之人的心地與境界,所以說餘人智力不能及知。但高一層的人,確可以認知下一層人的心地與境界。
諸佛世尊,如是諸行若干分數,
以聲聞、緣覺、菩薩的境界來觀佛世尊的種種行為,能夠推敲出幾分?是完全不能去臆測的!上一次我們講到天竺四祖優婆毱多尊者降伏天魔波旬時,優婆毱多尊者用動物死屍,變成鮮花項鏈,拿去供養波旬,波旬看到很高興就戴上,一上了身就立刻現回原形,奇臭無比!波旬不能化解,連天神、天主都不能幫他化解!
魔在釋迦牟尼佛在時就常搗蛋,釋迦牟尼佛講法,可以讓每一個人都悟到無生法忍,所以波旬常去搗蛋,而以佛的威德力,為什麼不降伏他?因為佛太慈悲了,視魔如調皮搗蛋的不良少年般,捨不得修理他!等到迦葉尊者傳法信給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再傳到三祖商那修和尊者,再傳到四祖優婆毱多尊者,祂有神通觀出當初佛為什麼不降服魔?原來是佛的心太慈悲了!總是善導善誘,不想克制波旬,留待四祖來做降伏,所以他就出手了。
優婆毱多尊者的境界、證量,雖然不能與如來的十力相比,但是祂也是如來的十力弟子,所修的功夫不是一般天魔、天神可以相比的,波旬後來沒法子只好向他懺悔,波旬就抱怨:當初佛陀說法時,我也常去搗亂,佛陀對我都不加以責備,你為什麼不能容忍我?四祖回答:你太抬舉我了,把我和佛相比,我的能力就像芥子與佛的須彌相較!芥子小小的一粒,須彌山有多大?光高就有八萬四千由旬,我的智慧、我的能力,怎麼可以跟佛相比呢?我的慈悲和佛比起來,當然是天差地遠了!所以我降伏你是不夠慈悲,但能不讓您為非作歹。所以這些聲聞乘、緣覺乘行者的智慧,跟佛的德行比起來,真的是天壤之別、不可相提並論!
如是深遠,如是因緣,如是寂滅,如是安樂。
不管怎麼樣,若是修如來的德行,是如是深遠廣博,你沒有諸佛如來的德行,就往這方面去修如來的德行,如是觀、如是見、如是知,你種下這善因緣,如是因緣,未來也可以成就如來的境界,如是的修,可以得到如是的寂滅,如是的修,可以得到如是的內心安樂。
如來諸行無行眾生所不能行。如來諸行一切聲聞及辟支佛非所能行,非所行者,非行非不行。
不管如來行或者是沒有行,這兩部份的能力都不是我們眾生所能夠做到的。不行是忍辱功夫、無為法、無生忍、住境如如,如來所得此等不行之法,非菩薩、聲聞人等所能,後者等人有忍卻不夠深。如來所行即觀照、智慧、神通、變化等之行,又是菩薩、聲聞人所不能,後者等雖有慈、有悲,但不夠大,所以現不起如來有為之境界。
不要說是我們了,連聲聞及辟支佛都沒有辦法與如來相比。聲聞、緣覺除了不能之行以外,非所行者,也做不到。非行、非不行,要做,是做不到祂的境界,不做就是守空了,守空也守不到如來的那種境界,觀一切法如是的在那兒,無論做不做都比不過如來。
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是法中本無行力。
在一切如來法中,聲聞及辟支佛是沒有這能力去做到,菩薩還有一點樣子,但是學是學了,還沒有徹底學到如來的功夫與境界,而小乘的聲聞、辟支佛更是沒有那種行力。
如來所行名無邊行,
如來所行是無量無邊之行,質高深、量無限,祂要做就可以做如是的法,遍一切眾生的緣。祂不做就讓一切眾生、一切世界,依樣現在祂的心中,祂只是觀它如是的現在那邊,不起因緣法,所以行、不行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祂做起來就是無邊行。
無邊行者,諸佛如來本所志樂無有邊際。
如來之所以成為如來,你以為祂不住世就無事可做了?不是的!祂的成所作智是依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心而化現的,種種因緣都是為了度化眾生,所以你不要說釋迦牟尼佛不在了,不要有這種想法,釋迦牟尼佛隨時都在你、我心中,心怎麼想,祂就會怎麼樣!
是法不可以文字說,以文字說則離此行。
如來那種德行、那種修證、那種境界,是不能落於語言文字,你可以用心去學、去感應,但不能落於言語、文字,一講出來就隔了一層,就不真了,有些法可以存在心中、學了存在心中、感應了存在心中,講出來就不是。
是法名為義趣法門,能開六萬六千法門,皆令照明。
真正有它特殊的本意,趣向如來境界的這種法門,如果你能夠悟到這樣,即能開顯六萬六千法門,皆令眾生照明無闇。為什麼沒有八萬四千法門?只得四分之三!還沒有能做到八萬四千,但是已經不錯了,起碼這聲聞、緣覺乘的境界,能開六萬六千法門皆得照明,什麼法門你都可以懂得;我們很多人都只學一個法門,自學是可以,但成就以後要學千萬法門,起碼要能懂聲聞、辟支佛、菩薩等法門。
如來道場所得法者,是法非法亦非非法,我於此法智不能行,目不能見,無有行處,慧所不通,明不能了。問無有答,於此法中無受、無取、無垢、無淨。若我說是自所得法,若以相行行是法者,則皆迷悶。我於是法唯除諸佛無證明者,現身菩薩一生菩薩,於我是法亦不能證。聞如是法尚懷驚怖,況斯已下能證明者。
如來道場所得法者,是法非法亦非非法,
《金剛經》裏一直在講:「非法、非非法」,看那個相不是一個相,似是而非,不是一個相,就是有如來的心,如是的看到這個相,讓它住在那裏就好了,不要再加上你內心的好、壞分別想,讓它如是的知、如是的見,如是的住在那邊而不相礙,這就是如來修得的心態。道場者心地,如來心地完全清淨,所以道場堅固,能觀一切法非法,一切法也非非法。要觀法就是非法,就有動作、行為要做。要觀一卻法為非非法也行,心住無為相而包容如太虛。
我於此法智不能行,目不能見,無有行處,慧所不通,明不能了。問無有答,於此法中無受、無取、無垢、無淨。
因為你都看它似有,又似沒有,那要用什麼法?此法用智慧就不能行!目不能見,用眼睛看也等於沒有看見一樣;無上正等覺法無有行處,亦無有心行處,舉心動念都不對,所以不要去舉心動念!慧所不通,運用智慧想要去思考來瞭解一下,這是行不通的!清淨自心有明亦不能了,要用所有的心地發明光明來鑑照它,也是做不到的。
問無有答,想開口來問清楚,如來是怎麼樣的境界?一問就錯了!不會有回答!於此法中,也就是以如來的心性、於一切相,是無受、無取、無垢、無淨,這些名相、念頭都沒有。這不是很簡單嗎?看到這個人、這件事、這個物,抱著覺知以後就不要去起覺受、不要去取、不要去分別染淨,這些分別想都沒有,這就是如來自性的本來面目。我們要修學如來法就要學這個,或者空一切相、不執取一切相,空、不執取不是沒有這個法,是有!只是不去相應。
若我說是自所得法,若以相行行是法者,則皆迷悶。
若自己認為有所得,認為這個相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行這些法,這都是不實際的,則皆迷悶,都迷失掉了、蒙蔽了、暈眩了,心智不清,如來法無有一法,這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所以如來一切有為相均非造作,都是自然應現、化出,不能思慮、不起情見、不起慈悲想,於無所行法中,法爾自然應緣而化出。反其道而行,都是迷枉、悶住自性原有神能。
我於是法唯除諸佛無證明者,
對於這個如來法,雖然我們作這麼大略的瞭解,做得到與否?也許只做到一點點,也許做到聲聞、辟支佛的境界,然而對真正如來的形相、境界、神變等,並不能夠完全清楚的了知。除了諸佛外,餘者無法來證明、來清楚明瞭這個如來法。如來境界僅有成如來佛者知,未究竟如來亦不知,菩薩以下聖人更不用測量,非其能所量處。天神、凡人更別想知道如來佛的真實境界了。
現身菩薩一生菩薩,於我是法亦不能證。
就是連現在身已成菩薩者,就是今生已經成就菩薩道了,或者是一生菩薩,最後一生成就菩薩,未來要成佛了,對這個如來還是不能證得、懂得,我們離如來所修證到的那個境界,實在是遙不可測,到底是差了多少?不能說、不可說、無從說、…。很多菩薩,例如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不是很高嗎?佛所知見的,祂還是看不到!彌勒菩薩的神通不是很大嗎?祂也觀不出如來心地裡的邊界,觀不到、深測無所知!所以說一生菩薩,最後一生的菩薩,下一世要成佛了,也是不能夠證得如來的這種境界。
菩薩聞如是法尚懷驚怖,
不用去言說這個法怎麼樣?有的人一聽到就害怕了!有的人讀誦《金剛經》就發狂,怎麼讀了會發狂?《金剛經》的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若沒有大乘種子,一聽到如來的這種修證境界,尚懷驚怖,會害怕!經義教你要無所知、無所著,空、不空都不要去執著它,那我還能做什么?我要怎麼修?無所適從!所以會狐疑驚怖!凡人、天神不用說,連菩薩聞此法,有時都還懷有驚訝、恐怖心,因測不知佛的智慧、神變、無所不能的化導一切眾生能力,所以連菩薩都會驚怖。
況斯已下能證明者。
現身菩薩、一生補處菩薩,都不能夠證得了,有時候聽聞到這個如來法、如來境界些許都還會驚怖!更不用講其下的這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或下位的天神、凡夫身了,甚至更往下的這些初基的佛弟子,那更是不用說了!
此名相更進一步的講到如來的實際內涵,上一次講如來的名相;在《金剛經》所出現的名相不一樣,我們會分段的來講不同的這些內容,雖然有些前面講過了,但還是不能完全滿足它的意義。
9.金剛義
金剛 vajra,即金中最剛之義。經論中常以金剛比喻武器及寶石,較常用於比喻武器。以金剛比喻武器,乃因其堅固、銳利,而能摧毀一切,且非萬物所能破壞。以金剛比喻寶石,及取其最勝之義。以金剛比喻寶石,因金剛石透明無色,且光耀璀璨,一經日光照射,即顯現出各種光耀之色彩,於夜中亦能放出螢光,而為諸寶中之最勝者。經論中亦以金剛寶石來比喻菩薩所證得之金剛三昧;以取其最勝之義。此外,世界之金剛有不可破壞、寶中之寶、戰具中之勝等三義。契經云金剛有能破、清淨、體堅、最勝、難測、難得、勢力、能照、不定、主、能集、能益、莊嚴、無分別等十四德。
須菩提尊者問言:我們要如何來執持這一部經典?這一部經典的名稱為何?釋迦牟尼佛答以:應該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受持!何謂金剛?就是無所不摧,是世間最堅硬的東西;我們看以下的金剛義:
金剛 vajra,即金屬中最剛硬之義。經論中常以金剛比喻寶石及武器,寶石是最亮麗的,武器是最堅硬的,作摧毀之用。比較常用於比喻武器,要破除你的煩惱,就像拿金剛武器去破壞我們的煩惱,以金剛比喻武器,乃因其堅固、銳利,它能摧毀一切,卻非世間餘物所能破壞,這就是金剛!金剛義為何?是在講如來的空義!修證到空就沒有一個法可以來繫縛你,如果你空不了,就會執著有相,執著有相就會恢復到凡夫情見相,凡夫想當然爾,會受到世間法裡那些因緣業報法則所束縛,而要練就這個空性,提升你的心進入空、進入金剛心裡,金剛心是無形無相的,什麼法當然都抓不到你!
以金剛比喻寶石,取其最勝之義,因金剛石透明無色,且光耀璀璨,它不是只有表面白亮,因為虛空之間的顏色都有光譜、有顏色,一經日光照射,聚集在金剛石上反射出去,即顯現出各種光耀之色彩,於夜中亦能放出螢光,而為諸寶中之最勝者,這是對金剛石的說明。
經論中亦以金剛寶石來比喻菩薩所證得之金剛三昧。修行從色界禪定、無色界禪定、再加上色界修斷三結、淡薄三毒、破了身見、戒取見、疑心病、貪欲、瞋恚這五下分結;或者阿羅漢的斷五上分結(色界縛、無色界縛、掉舉、我慢、無明等五),永斷貪瞋癡三毒,成就阿羅漢果。要破掉對色界天的禪定執著、對無色界定的執著,阿羅漢還有貢高我慢的心,有我慢的執著,再下來心感知天地眾生心念,所起覺知念會起起伏伏有掉舉心,心不踏實時還會偶打妄想。最後是破根本無明的輪迴根本,滅了那種絲絲懸扣的念,就能夠真正超越三界,阿羅漢是永斷三毒後,再斷這五上分結。
簡單來講,小乘的修行要破掉十結,就是五上分結、五下分結這十個結要把它解開了,就成就阿羅漢到。菩薩要修十波羅蜜,六波羅蜜還不行,六波羅蜜是地前菩薩修的,地上菩薩要修十波羅蜜,才可以證到十地法雲地菩薩。法雲地以後就是金剛道,金剛心要到法雲地以後才能證得,金剛三昧也是在法雲地以後,如來地才有金剛心,不管怎麼樣我這個心都是堅硬得不被一切境所轉,就是金剛心、金剛義。很多咒語都會唸到金剛 vajra,西藏有一個簡單的咒語,什麼加持都管用,金剛三昧就是代表如如不動的正定,以取其最勝之義,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
此外,世界之金剛有不可破壞、寶中之寶、戰具中之勝等三義。契經云金剛有能破、清淨、體堅、最勝、難測、難得、勢力、能照、不定、主、能集、能益、莊嚴、無分別等十四德。每一種德行代表一種修證力量,這十四種不是解釋金剛,是成就金剛道要有這十四德行,就像如來十號,如果只有證到六個名稱,可能就是六地如來,如來的十號都具足了,代表這十種德行都具足了。
大如來、小如來是有差別的,要到十地如來才滿足十種如來名號,在大乘經典常常講如來的十號具足,十號具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十號)就代表真的成佛了,真的是果地佛的如來,要全部稱號都出來;若沒有正遍知,僅是證到應供?阿羅漢就有應供名了。要證到如來,如來的德行是否具足?是否觀一切法,如是相的住、如是相的知,不去取、不去捨,還可以應眾生因緣,能夠感召又化現,是否做到如此?做到了才能安上一個如來名號,如來的十種名號,都要具足十種德行。而金剛薩埵、金剛三昧,也要具足這十四種德行,才能滿足金剛薩陀、金剛三昧的修證。
地前菩薩三十心之最後十心(十迴向心),有十金剛心向果之意,即:(1)信心,(2)念心,(3)迴向心,(4)達心,(5)直心,(6)不退心,(7)大乘心,(8)無相心,(9)慧心,(10)不壞心,從此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十信這裡不講了,十信是辟支佛、阿羅漢的境界,這在大乘菩薩法裏面,並不列為菩薩位階,其實他也不是菩薩。祂只是對佛法信心具足,但是還沒有發菩提心。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在華嚴宗裏面才稱為三賢位,這三賢位就有三十心,因為還沒有登地,所以不能稱為真正的菩薩,稱謂地前菩薩,而地前菩薩三十心之最後十心就是十迴向心,有十金剛心向果之意,剛剛我們所講的金剛心有十四德,他只是朝向這十四種德行邁進而已,還沒有真正能得到,得到了就是菩薩,再上去就是如來地了,只是朝之修習、學習。
這十種金剛心向果即:
(1)信心:信心具足了,不會常常進進退退,到十信住的阿羅漢境界,才有一點永遠相信佛法,這種信心才堅定,不會信一信佛法,又跑去信其他宗教,那是信心不具足,或是有的皈依或受戒以後退轉的也很多,對佛法還沒有真正的信心,如果你見道了,才恍然大悟,原來佛法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修,哪一個時候是在什么過程、要修什麼,都清清楚楚的,你就有信心了!
知道了這些修行的過程,再不疑惑了,這精進的信心就有了。精進不是祇有誦經、執咒、念佛、拜佛,是要瞭解這修行的方向和過程,很多人以為誦經、念佛、拜佛就是學佛法,那差太遠了!尤其初學者一問,佛法是什麼?正果是什麼?要講四果,阿羅漢果是正果,但是如來果呢?這可要解說半天了,要從十信開始講,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菩薩、十地如來。
(2)念心:念佛、念法、念僧、念戒這個心不能滅,對四心都堅固了,我們要常常念佛,不是嘴巴唸,是心要常常憶想佛,這是念佛、憶佛,佛才永遠都在你心中,碰到危難、障礙、疾病,才不會心慌意亂,能靜下心來觀想佛。平時就要念佛,不是危難才去抱佛腳。皈依三寶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要常常有這個念,最主要是念這四心,念戒也是很重要。除上述四念外,有十念義、十隨念,謂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入出息隨念,厭隨念,死隨念,身隨念,是諸隨念能念,但諸法均不可得,如是觀即正觀,如是見即正見。
(3)迴向心:迴向是什麼事情都迴向給眾生、迴向給菩提道,這跟你的心念有關,要培養這種迴向的心。一般較常作的迴向有:(1)往相迴向:迴施自己過去及今生之功德於眾生,而願共生淨土。(2)還相迴向:已生淨土後,生大悲心,再迴入此土教化眾生,以期共向佛道。道綽大師於《安樂集》中,解釋迴向有如下六種:(1)以所修諸業迴向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待得六通後,再返世間救度眾生。(2)迴因向果,希得什麼菩提就回向該菩提。(3)迴下向上:向下迴向給悲苦眾生,向上回向諸佛菩薩,成就無上菩提。(4)迴遲向速:將功德能改變成就佛道時間。(5)迴施眾生悲念向善。(6)迴入去卻分別之心。
(4)達心:看你要達到什麼?如果是十迴向的心,已經很大了!要通達什麼?通有為法、通無為法,通哪個境界的心?`又可稱通達心,又作通達本心,全稱通達菩提心。密教係指行者初蒙阿闍梨之開示而觀察通達本有性德之菩提心,修心月輪觀法之位。即觀察自心,住於三摩地,口誦自性成就真言,觀自心形如月輪,此月輪於輕霧中。蓋輕霧表徵無明,月輪表徵本有之清淨菩提心;行者依此而觀,漸拂無明妄想之念。
(5)直心:直心清淨,心地不扭曲繞彎,沒有無聊的心思,是直心、柔軟心。契經云直心,係指質直而無諂曲之心,乃一切萬行之根本。諸經論廣用此語,各處用例所詮指之旨趣雖有出入,然皆指本其「正直無虛假」之意,而隨各處經文大旨廣申弘義。例如《維摩經》中所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菩薩淨土」,即指其不虛假;另如《大乘起信論》,以直心為十信成就菩薩所發三種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之一,即視之為正念真如妙法之心。
(6)不退心:不退心與境界有關,在這邊只是行不退轉,不退心是證到十住位的第七位以前是位不退轉,十住位八地以後,十行、十迴向、菩薩初地、菩薩七地以前,這中間是行不退轉,這行不退轉,有時候心還會退轉了、有時候又往前走了,這菩薩道太難了,休息一下吧!退轉了、眾生難度、能力又不夠、休息一下!這些心不時會冒出來!到八地不動地菩薩才是真正的心不退轉,因為八地菩薩定力夠了、智慧更具足了;所以位不退轉、行不退轉、心不退轉全具足,這三個階段要分清楚!
(7)大乘心:從小迴向大,在十迴向心已經快進入菩薩道,雖然現在有菩薩的樣子,但是那個心量還是太小,要培養自己的智慧,還沒有辦法真正跨出去為眾生離苦得樂荷擔,這在十迴向心之間,你要發起大乘心,大乘心就是要學咒語,不要靠我們的心力去度,只要能夠心清淨,諸佛菩薩會將密咒付囑你,就用咒語去度眾,本身加持也可以、唸咒也可以,或者是教眾生去唸都可以,進入空、無願、無相等三三昧後,要學陀羅尼門,修行次第就是這樣子。
要學陀羅尼門有兩個層次,一是悟到空的大菩薩要度眾用的,二是今生我聲聞、緣覺、四果都沒有辦法沾到邊,那我就念咒語,求諸佛菩薩加持於我,生個天也不錯!求人、天果報的可以念咒語修頗瓦法,並非念咒就高不可攀,現在外面有些修密咒的人,修了半天,習氣毛病比顯教禪宗、比淨土念佛的還要糟糕,只想要求財、求名氣,於息增懷誅四法老停留在增益法上,想增財、增福、增壽,而不內視自己的習氣毛病,這些是初淺的密咒,真正大乘菩薩心都要修學如來的密咒去利益眾生。
如果你的根器真的太淺,無從下手!教你要斷貪,貪比較具相,大家可能還好斷一點,要你斷瞋心,瞋心可斷不了,每天總有一、兩回看不慣的事,聽到什麼感覺不對無名火就上來,這些都是毛病,這些瞋心要自己反省,要把這些斷了才有須陀洹的境界,連須陀洹都做不到,那就不得不去念神咒求生天道了。其實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還好一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看是什麼品就怎麼生,過了好久、好久再回來;也不是去西方極樂世界就馬上成佛,沒那麼好,能成佛在這裏就成佛了,不要說成佛、說開悟,在這裏就開悟了,因為不行才去那裡留學。
《淨土五經》裡談到,若是中品中生去的,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七日已,花開見佛,花開見佛後還要留學半劫才成阿羅漢;中品下生者要一小劫成阿羅漢,這都還不是成佛,只是得阿羅漢!至於下品上生者,要十小劫才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那一天聽一位師父講,不得了!在西方世界要成佛似乎比彌勒菩薩下生的時間還要久,這似乎有些問題,若是如此,那我在這裡等彌勒菩薩就好了,去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根據我的推算,彌勒菩薩來下生,還有三十幾劫,五億七千多年哩。
花開見佛不是蓮花打開就見佛了,雖見了佛又怎樣,修還是要自己修,只是有阿彌陀佛加持,較易開發你的智慧,看到你自己的佛性,要先開智慧,要打坐、修行、聞經聽法,要讓它開啟,開啟後就掃掉內心的這些垃圾。像世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每個親近祂的都能成就阿羅漢道,您去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當面能受佛教較能悟道。也有說中品往生者是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再教化的。
所以不要縱容自己,說我個性就是這樣,我能怎麼辦?就是因為個性是這樣,才要去違逆自己的習氣把它拿掉,又或者說我又不是菩薩,好像犯這個錯理所當然!修行就是要跟自己過不去,矯枉成正,所以我們要每日三省吾身,檢視自己是必要的!
(8)無相心:發大乘心、發無相心都是學空,無相心是般若心、般若智,成就大乘以般若智為主。另戒相梵網經云十重、四十八輕戒,此為禪門正傳之佛戒。而大乘有無相心地戒,全稱無相金剛心地戒、無相戒。此為大乘戒,以離一切定相堅固不壞之佛心為戒體。而天台宗所傳之戒,稱圓頓無作戒;密宗所傳之戒,稱祕密三摩耶戒;各家皆以其宗義而稱其所傳之戒,其實都以無相心為依歸。
(9)慧心:發智慧心,智慧來自於空,由空而顯慧,無相心就有空心,空心就會產生智慧。如何產生?修般若空觀智,觀一切法無取無捨,無所有、不可得,如此於無執諸法中,智慧自然就會慢慢開顯,這是很不可思議的,這要您自己去體會。若是有所執著就會鑽牛角尖,想偏了,若是有客觀的空心,事情看得很清楚,不會沒有智慧,這智慧不是世法一加一等於二的那種智慧,是靈光、是機鋒、是能夠看清因果牽扯而不迷失的智慧,當然還有化導眾生的智慧。
(10)不壞心:金剛心就是不壞心,不壞心還是回到空,不壞就是空,空心才不被一切法所壞。有法就會壞,所以不壞法也指稱涅槃,乃不為任何事物所破壞之法,此法亦是心。
從此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地上菩薩十金剛心─華嚴經(55)離世間品所說菩薩十種堅固願心,以其堅固如金剛,故稱十金剛心。即:(1)覺了法性,菩薩發大願心,誓欲了解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之一切微妙法門,不使有任何遺餘。(2)化度眾生,菩薩以無上涅槃道,度脫十方無量無邊一切眾生,悉使出離諸趣。(3)莊嚴世界,菩薩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以諸佛國土最上莊嚴之具莊嚴之。(4)迴向善根,菩薩以種種修行之善根,悉皆迴向於無上之佛果菩提及法界眾生。(5)事奉大師,菩薩以所修之善根功德,事奉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悉使周遍無所缺少。(6)實證諸法,菩薩表於諸法實相之理,非實非虛,非有非無,悉皆真實證知。(7)廣行忍辱,菩薩被眾生呵罵,或楚撻,或被截手足、割耳鼻,如是悉皆能忍受,無有瞋恨。(8)長時修行,菩薩謂未來世劫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盡彼之劫,行菩薩道,教化眾生,永不疲倦。(9)自行滿足,菩薩建立妙行,以心為主,心體寂靜,則能圓滿一切功德善根,具足無上大菩提道。(10)滿足他願,菩薩自行既滿,慈悲之心轉更增上,故為求解脫者,教涅槃之道;為求佛法者,說大乘之法,悉使其願心滿足。
地上菩薩有十種金剛心,在《華嚴經》「第五十五離世間品」所說的菩薩有十種堅固願心,以其堅固如金剛,故稱十金剛心,即:
(1)覺了法性dharmat2:指諸法之真實體性,又為真如之異稱。亦即宇宙一切現象所具有之真實不變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法性乃萬法之本,故又作法本。諸法有各各相(即現象之差別相)與實相。所謂各各相,例如蠟炙火溶,頓失以前之相,以其為不固定者,故分別求之而不可得;不可得故空(無自性),即說空為諸法之實相。對一切差別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為同一,稱之為「如」。一切相同歸於空,故稱空為法性。
這是登地菩薩覺了法性,能夠清楚的認知法性,法性是依因緣而起的法,法性無自性,是依因緣而起,所以緣起緣滅,要懂得這道理。而菩薩發大願心,誓欲瞭解無量無邊不可窮盡之一切微妙法門,不使有任何遺餘,沒有遺漏,菩薩是遍學一切法,若說我只能懂一法,那就非菩薩。
(2)化度眾生:如來唯一心願即化度一切眾生,而菩薩要學習成如來,還是以化導眾生為職志,菩薩以無上涅槃道,有無上清淨的心,才有辦法度脫十方無量無邊一切眾生,這是登地菩薩至十地菩薩所當為,菩薩悉使眾生出離諸趣,在惡道的讓他能夠出來,在人道的讓他更進步,在天道的讓他也能夠向佛道。
(3)莊嚴世界:莊嚴是心清淨才莊嚴,不是拿了香花、珠寶去莊嚴這個世界,是以清淨內心去莊嚴世界;菩薩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我當以諸佛國土最上莊嚴之具莊嚴之,最上莊嚴之具就是以心空法了來莊嚴它。
(4)迴向善根:菩薩以種種修行之善根,悉皆迴向於無上之佛果菩提及法界眾生。對自己是希望能夠迴向如來菩提,對法界眾生希望他們能夠向佛,也希望能夠得到如來菩提。
(5)事奉大師:菩薩以所修之善根功德,事奉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最大的善知識就是佛,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是十方一切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不要想到佛,就只想到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你要養成習慣,要頂禮、禮拜就一心頂禮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最大的善知識,悉使周遍無所缺少,周遍是觀想到所能觀想的,微塵數無量佛剎土裏面的諸佛,我們不能一一認識,但是你這麼去觀想,心量有多大?就能產生多大的力用!
世間所謂大師,要有須陀洹果以上的境界,才能被稱為「大師」,大家要看他們的德性好不好,三結使滅、淡薄三毒、五下分結滅,三毒盡、五上分結滅,或是地前菩薩、登地菩薩之心地清淨否,這些都是以德性來證得。要找大師不是看他們有無異能、神通、變化,有無怪力亂神的能力,若以這樣的能力看人找大師,以為會做怪的人才是大師,並加以侍奉,您就是事奉錯人了,好好思量,搞不好您所侍奉的大師、無上師,可能就是魔的化身或者著魔難者,所以此要事要謹記在心為要。
(6)實證諸法:佛法並非是給你嘴巴講一講的,很多人說我懂了、我瞭解了,瞭解了有什麼用?教你做又做不到,教你把瞋心拿掉也做不來,我瞭解瞋心不好,但我就是沒辦法想發脾氣,要怎麼辦?還是要去做,把瞋心拿掉,看有沒有須陀洹的果位?是要實證的!須陀洹的境界是去三結,是斷瞋心,我就做做看!斯陀含是淡薄三毒的貪、瞋、癡,要怎麼淡薄?淡薄就是有那個念,沒有去做,沒有念我們就清淨了,哪有那麼好?阿羅漢都還有念,念起沒有煩惱而已,我們有這個念是正常的,但是不要去付諸行動,這就是淡薄了,貪、瞋、癡蓋括很廣,所以你要自己去淡薄。
阿那含的境界又是如何?就要去斷五下分結,今生有沒有辦法到阿羅漢?你要好好去研究這些心地清淨的層次,要掃除的是哪些垃圾?把它列出來!以消去法一個一個落實在行動上,這個淡薄的大概差不多了,繼續下一個,到最後還剩下什麼?或把心裡面最糟糕的、習氣最重的先拿出來修,如果是瞋心最重的,就專修這個瞋心就好了,誰要讓我生氣,我偏不生氣!擒賊先擒王!能夠做到這樣,其他那些不明瞭因果的現象,慢慢的就會改善。
自己要反省到底是哪一個毛病是最大?我看大部分的人,大概都是瞋心最大。對於身外之物倒是比較捨得,這邊布施供養、那邊布施供養,大量供養都無所謂!談到瞋心就沒有辦法,積習難改耶!過去世養成的、今生養成的,都要努力把它轉掉,這是最基本的,須陀洹是最基本的,你都做不到,其它更不用講了!菩薩表於諸法實相之理,非實非虛,非有非無,悉皆真實證知。
(2006.04.01.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