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4.1. 第 16 講(12-1)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名詞解釋(續)
8.如來義
如來tathāgata者是成就果地的佛,佛具有十號,已證得下列境界者,即名如來。如來不得諸法相,若佛不得,是不名法、不名非法。無有是法,如來以「如」通達不壞得成佛道。無所得中若有法者,則為如來起此法相。所以者何?諸相所生皆因六入,如來尚自不得諸入,況無得中而得相耶?有如是觀即復為相。是故佛說一切諸法,無取、無捨、亦無隨順,如應行者得是相故,名為如來。
之前講的「如來」是偏重於如來的名稱,沒有講到如來的意義,現在進一步講到什麼是如來?我們天天講如來,到底如來是什麼意思?如來tathāgata者是如來是真正究竟者,如來有十個名號,如來的每一個稱謂都代表一個德行;這名稱分別是如來,十號為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應供,阿羅漢就是應供,如來最根本先得阿羅漢的應供、無生;接著正遍知,偏知法界;明行足,本身心清淨,三明及各種德行都具足;善逝,上升最極,永不退還;世間解,善解世間;無上士,人天中無出其上;調御丈夫,善知最勝,調心方便,很會調理大眾,可以把眾生的心病對治調化得很好,使之成就佛道;天人師是教化人、天多些,當然並非不教化鬼神,只是佛所說的道理,於人、天是比較容易去理解,要度化鬼神眾、地獄眾,要用咒語或其它的法門;佛,就是覺者;世尊,功德具足,獨尊於世,總共有這十個名號,如來置於首。
為什麼稱作如來?修證到什麼境界才可以稱為如來?當初釋迦牟尼佛證悟時,在七七、四十九天之間具足所有的相,祂發心要去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也就是當初跟著祂出家、護持祂的護衛。祂走了二百多公里到鹿野苑,憍陳如比較有善根,遠遠看到有一個人具足三十二相走來,知道絕不是普通人,就趕快前去迎接,一看原來是過去的悉達多太子!
憍陳如等五人原本對佛陀有誤解,認為祂受了牧羊女的供養是破戒,對婆羅門教而言這是破戒,這時另外四比丘也前來迎見,一開始稱呼祂悉達多太子時,如來就告訴他們:現在不能再這樣稱呼我了,我已經證到如來的境界,你們要稱我為如來。何謂如來?由於智慧有限,世尊耐心的向其解說,這五比丘才慢慢的證到初果、二果、三果,最後證得阿羅漢道。
學《金剛經》的道理,聽了以後要從心裡面下手,怎麼下手?從你的妄想、習氣、毛病去下手!你要得初果就要五蘊皆空,何來有個脾氣可以發作?這不就去掉瞋心?你懷疑身邊的人事,當下一切法如實知、如實見,哪還有什麼疑心病?破掉身見則五蘊皆空,哪裡有身?色蘊非有,受、想、行、識是心,亦非有,五蘊皆空哪裡還有我?是無我!就破掉你的身見。
戒禁取見01la-vrata-par2mar0a,不守於修行無益之戒。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戒,是對成就果位、佛道有用的戒,你都要去守,不要去守邪戒或非釋迦牟尼佛所制訂的戒,這樣起碼就有須陀洹的果位;要從心地下手去改造自己,聽經聞法那麼久,要思考怎麼去清淨內心?聽了十幾、二十年連初果都得不到!我們要迴光返照,每日三省吾身,今天犯了什麼毛病?下一次不要再犯!這樣反省的結果就回到如來的意義。何謂如來?如實知、如實見即是如來,下面這一段經文說明「如來」的意義。
已證得下列境界者,即名如來。如來不得諸法相,
如實知這個法相,但不去得這個法相、執取這法相;如來雖見到這個法相,但不去得這個法相。譬如我看到你們坐在那裡,我有知、有見,但我不去分別,不去管是誰坐在那裡,這就是如來的境界,這個境界不簡單!你就是做不到,雖是用這五根,甚至於意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諸境時,能夠不得諸法相,你做不到!做不到就沒有如來的境界,這還是初基的;如果你的阿賴耶識超時空可以感知、可以鑑照十方一切世界,且不驚、不怖、不畏,都能夠如實的知、如實的見,而不去得這個法相,那這個如來的境界你就有了。
如同我們剛剛說的,你有什麼毛病?疑心病、瞋心、身見,種種的執著都是沒有如實知、如實見,若以坦蕩蕩、空無的心去面對一切境,怎麼會有煩惱?不會有種種的憂、悲、苦惱,這就是如來的境界。
若佛不得,是不名法、不名非法。
何謂不得?就是不去執著那個實相,實相有一個法、一個相,譬如人就是人,心法就是一個心法,不要去分別這個心法是好、是壞,不要起這些分別,反正法就是法。一位覺悟的行者不得一切法,那麼自然也就無謂給這個法起一個名稱,是不名為法。不名為非法,也不能否認它不是一個法(空),所以眼前的它究竟是什麼?是如實知、如實見的一個法、一個相,就在那裡,不管它是什麼法、非法,我都不起心動念,用我的自在體性去面對這個法,這是覺悟行者的一種境界!
自己要反省做到了嗎?若是看到什么不以為然,聽到什么不痛快,都是你自己的習氣毛病在作祟,這就沒有如來的境界,沒有如實知這個境、沒有如實見這個人,並且又加上自己的妄想習氣、憂悲、苦惱在那裡煩惱。
如來以如通達不壞得成佛道。
如來以如,何謂如來?第一個「如」,用「如」來通達不壞得成佛道,通達就是你與實相之間的道路通達了,在如來的這條道路你走到了、打通了,打通什麼呢?不壞!何謂不壞?就是沒有成、住、壞、空的境界、過程,是什麼法才可以不壞?只有一個空無的境界,故而以如來通達不壞,悟得究竟空理,就可以得成佛道。
大乘佛法是講名相,小乘是講最基本的心理面的毛病,疑心病、瞋心、身見,貪、瞋、癡,你現在已經學習到大乘菩薩的境界,不必再從頭講這個心的毛病,現在要講不壞的法,什麼是不壞的法?就是空!通達不壞,用空當然永恒不壞,一切有為法、一切相都要經過成、住、壞、空的過程,一定會壞的,如果你不願意讓它壞、空,你在過程中抓它、執著它,就不能通達不壞,也就是不能通達空的境界,所以要以第一個字「如」,來通達不壞以得佛道,佛道是覺悟行者的道理。
無所得中若有法者,則為如來起此法相,
若已經證到如來的境界,祂本來是通達不壞之法,無所得法,有法,除非是如來起這法相,祂本來是觀一切相如實知、如實見,不加以分別,若真的如來心中現起法,表示有因緣如來要讓它生起這個法相,是祂要度眾或者祂要產生什麼神變才會去用這個法相。剛剛講通達不壞可得佛道,現在講如果如來在無所得法之間,讓這個心或者由祂的自性中產生法相,則為如來起此法相。而要讓如來起一個法相,一定是有什麼因、什麼緣,祂才會起這個法相的。
所以者何?諸相所生皆因六入,如來尚自不得諸入,況無得中而得相耶?
現在回過來講空相,凡諸相的生起都要有六根入六塵,是謂六入;如來因為如實知、如實見,不起一切法相應,所以如來尚自不得諸入,況無得中而得相耶?祂可以在無所得法中,怎麼會有相產生呢?這是在講如來真正原來空的樣子。
有如是觀即復為相。
用這個「如」這樣來觀,是六入所現的一切塵境,它有沒有相?它是有相!所以相歸相,如來不以因緣法去面對這個境,則可以如實知、如實見而不加以執著,現在若現起一切相,表示是要讓祂生起一切相。
是故佛說一切諸法,無取、無捨、亦無隨順,
祂心中還是能夠知道一切諸法,一切諸法如何做到如實知、如實見,才是如來的境界呢?無取、無捨、亦無隨順,是根本都不動心,不去取這個境,也不必去想要逃避這個境、要捨去這個境,也沒有隨順、不隨順的道理,反正我的心於六根入六塵或是若阿賴耶識鑑照一切眾生、一切世界,都是無取無捨,亦無隨順,這就是如實知、如實見。
如應行者得是相故,名為如來。
如來可以讓每個人各得自己的相,如來的偉大就在這裡!我們常講的「大圓鏡智」或「成所作智」,如來依每個眾生希望祂現什麼相,祂就會現什麼,不是如來要現什麼相?如來是依各個人心中想什麼?祂就現什麼!如應行者得是相故,故名為如來。
觀世音菩薩也一樣,若觀這個法境裡面,該以男身得度者,就以男身示現跟你說法,該以女身得度者,就以女身示現來跟你說法、該以大丈夫、將軍身得度者,就現將軍身來跟你說法,這是以眾生的根基來感召如來應現什麼相,如來的慈悲就是這麼樣的,可以幻化無量無邊眾生心裡面所期望的相來度眾。
總結一下這一段,如來以如實的空無、如實的知見,通達不壞之法;若要讓法有所作為,那就是如來希望這個法在心中起,或與這個眾生有緣才現;現是依眾生的因緣或主觀意念而現種種相,要有這個能力,才是如來的境界;這包括一個靜態的修證「空無」,可以觀一切相,如實的知這個相、如實的見這個相,但不起心動念相應,若要起心動念相應,也可以如實的現起它的一切法,對一切法不取、不捨,亦無隨順,而於無取捨、無隨順之間,應一切眾生而起種種相,有這些能力才能稱做如來。
所以者何?佛所欲法皆於「如」中。若取諸法則為壞「如」。如無如來,而因如故名為如來。是如無相,因無相故名為如來。是如無盡,因無盡故名為如來。是如不壞,因不壞故名為如來。諸法如實,因如實故名為如來。一切法如即是如來,如來即是一切法如,無所住處是如來義。
所以者何?佛所欲法皆於如中。
祂所想要的法,都來自這個「如」字,當然一個如來、一個如去,最常講的只有講如來,因為有如來就有如去,這裡的意思,不是講有來去,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那是在講什麼呢?如來也可以說如其本來就有的樣子,什麼樣子?以法身無相遍滿虛空界,以「如」之空體含容一切世間相、眾生相。如去者依緣應化無邊身,去入世間度一切眾生,所以如來法身中,以「如」具足二相利益眾生。所以如來祂所要的一切法,都從「如」字產生,這個「如」也可以說是真如性,真如性是本來就有如實現起一切功用的能力;佛所欲法中皆於如中,從「如」去產生出來的一切法。
若取諸法則為壞如。
現在講你為什麼做不到如來的境界?因為凡夫取了諸法,就破壞這個「如」,這個如,要變就變不出來,被自己妄想執著所破壞,我們毛病就在「取諸法」!怎麼取諸法?眼、耳、鼻、舌、身等根不淨,內心的貪、瞋、癡、慢、疑不淨,於是壞了我們自性本來的這個「如」,讓它起不了神變,或包容世間一切相,就是如此取法、執法的結果!
如無如來,而因如故名為如來。
如無如來,本來就無所謂如來,而有因如之在,為顯其別,故有如來名。為什麼我們沒有如來?因為取了諸法相,壞了這個「如」,就如不起來、來不起來,如來沒有了!而因如故名為如來,若什麼相都可以不取,眼、耳、鼻、舌、身面對色、聲、香、味、觸這六塵境,你都不起心相應,這樣就有如的樣子;有如就能現一切境界,這才是稱做如來;你要這樣去學習,內心的習氣毛病要掏空,讓你的自性、讓你的諸根、佛性、如來藏性、真如性,面對時都能夠不取、不捨去一切境,這如來的現象就會現起。
是如無相,因無相故名為如來
是如無相,若做到如來的境界,這個「如」就像無相一樣,不是沒有一個相在眼前,而是你不執取它,有相等於無相,是如無相。因無相故名為如來,一個有相的東西不把它看成一個有相,則可以如其知、如其見的對著那個相,這樣就可以稱謂如來,這是如無相。
是如無盡,因無盡故名為如來。
是如無盡,因為有了前面的不取相、不著相,這個如若真的修得那麼好的話,它可以產生無窮盡的能力,如什麼東西,它就可以現什麼;若做不到自在無礙的去讓這個如,發揮它本來的樣子,一旦有了限制、有了窮盡,它就現不起來。所以此如因有一種能力,能無窮盡地應緣現相、有為相、利益眾生相,無所不能、無所不辦,才叫做如來。
如果這個如不受到限制,能夠無窮盡的發揮,因無盡故名為如來,它本來具有可以現一切相的功能,因為有無量無邊的能力,祂可以觀照十方一切佛剎土,祂可以觀照到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都在這個「如」裡。為什麼你不能如實現?就是執著於有相!故而記得,要空掉你的妄想、習氣、毛病,讓這個自在如來的如,發揮不執著一切相的能力,祂就可以如其自己本來的能力,無窮盡的了知一切相,是因無盡故名為如來;這就不簡單了,這是真正如來的境界!
我們頂多能夠觀照到如實的見這個相,不執著、無取、無捨、不隨順,但是要真的做到如者無盡,這就是神通,有無量的能力。雖然我們做到不取不捨,就有一點小乘解脫的樣子,為什麼現不起如來這種神通變化、這種大圓鏡智的境界?就是因為我們的如還不能無盡,所以做不到。前面雖然講這樣是如來、那樣是如來,但是要具足所有如來的境界,才是真正果地佛境界的如來。
是如不壞,因不壞故名為如來。
是如不壞,這個如是沒有所謂的壞,不壞就空了,有壞就有成、住、壞、空,是如不壞,這個如的自性是不會壞,不會壞只有一個境相就是空無;因不壞故名為如來,這又回到自性空、如實空、真的空,那就是能夠做到不壞,如果真的能夠證到不壞,才是稱謂如來,緣起緣滅總是自然。
諸法如實,因如實故名為如來。
諸法如實,這個法有實際的相、有實際的念、有實際的影相、有實際的世界、有實際的眾生,又讓諸法如實的現在那裡,不去理會它、不去執著它,因如實故名為如來!若什麼都沒有看到,只有一個空,沒有因緣來對著我,當然如實的空則沒有法起;但如來的體性是遍十方虛空,祂不可能沒有因緣來,無論有因緣、沒因緣,眾生都現在祂心中、一切世界都現在祂心中,是如實的讓它現在它的如裡面,這樣才能夠稱謂如來。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為什麼知見受局限?就是沒有這個諸法如實,做不到完全如實,所以他們不能稱做如來。
一切法如即是如來,
一切法,那樣就是那樣、這樣就是這樣,能讓一切相,法住法位,那就是如來!不要說我這樣看不順眼,我那樣要轉它一下,這都不是證到如來境界的行者所該有的。
如來即是一切法如,
一切法如,就是一切法如一切法,該怎樣就怎樣,你有這種心態的話,就會自在一點、不會煩惱。有時候修行與世法很難相容,教你不要管,兒孫自有兒孫福,你還是傷透腦筋,覺得不能放手,這就是沒有如的這種心,你現在很用心的為他安排,不見得他以後的命運就因此大不相同,順其自然,以如一切法,就是這麼如、讓他如,就會不好嗎?也不見得!到最後他的命就是這樣子,也不會差太遠!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從小聰明、靈俐,但是讀個博士回來一定就此一帆風順嗎?這很難講!命比較重要,我們要有這種心態,盡到責任就好了,不要太操煩了,太操煩就沒有如的這種自性現起!怎麼樣如?一切法是這樣就是這樣,就算你有能力去改變,這個人生病我要讓他不生病,但不生病他也要有不生病的善因,何況你也不是真的如來,真的如來祂自然視眾生如子女般,每個人都要照顧好!
有時候我們看到這個痛苦、那個生病,想要幫助,又能力有限!遇到福德具足、有善因緣的,能夠水到渠成把事情辦好了,那是宣揚以如一切法的去觀這個因緣好壞,我們不能像真的菩薩、佛一樣,如一切法!當然一切法是如,並沒有錯,但佛菩薩可以轉,讓心中現起一切相來轉那個境,這是如來之所謂如來的神通妙用的部份!
我們要向祂學習,先學第一步,觀一切法如,一切法就是一切法,不要想去改變它,起碼在你的習氣斷除上,第一個要做到這個。看到這個人就是這樣子,這樣就這樣、隨他,哪一天他福德具足、開竅了,他自己也會長進,一天一天、一個月一個月、一年一年總是會進步!如果你自己心還不淨,不能觀一切法如,就會很煩惱,有一些事情,不用著急就不用著急,該著急他就會著急,這也是如!
有一些人喜歡行菩薩道的,要善觀你自己的如、不如,若不想動就不要動,讓這一切法如這個境,是這樣就這樣,如果真的按捺不住,覺得不用有為法不行,你就隨緣去做,那是回過來用你的法,不是用它存在一切法的如,譬如你用內心對這個人因果的執著,他雖然一切法如,而你內心一切法不如,就有一個罣礙,有罣礙就隨這個罣礙心去運轉、去依之化解。
要去做這些,起碼都要空掉你的內心,然後這種因緣的感召,就讓你不能觀一切法如,有時候一切法不如,不如則心不平,不平就要讓它平,該怎麼做?你就會產生無量的智慧去做,這些都是行菩薩道之間先如一切法,然後再回過頭來看你自己心不平也是一個法,那能不能如你心中裡面的一切法?該做就要去做,還不想做就不要做,這也就是如的功用!
無所住處是如來義。
不管做或不做,一切相都這樣觀,那就是如來義,做也好、不做也好,觀一切法做了就不住,你要有這個能力,不要做了罣礙,不做也罣礙,度了這個眾生罣礙,不度這個眾生也罣礙,其實我們要秤一秤自己的斤兩,能不能每個人都度?決定要度,即使做了碰到障礙也要無住,做完了、做好了也無住,一旦沒有度成也無住,這就是如來義,那不是很自在?所以《金剛經》一直在闡述如來的意義,就是度盡眾生,無有度一眾生想,空四相也沒有完全空,到最後不能有斷滅相,於諸法中無有依止,就是如來境界。
如來成就四無等智,能於大眾正師子吼。何謂為四,戒品無等,定品無等,慧品無等,佛法無等,是名如來四無等智。一切樂事皆從虛妄福德因緣,現於世間。如來法空、無形、無相,無有十力、四無所畏,無諸神通亦無說法,無苦無樂,離諸動念及心所行,得是如相故名如來。諸動念者,是實、是虛、是漏、無漏,是名世間、是出世間,是戒、非戒,是力、非力,是畏、無畏,是聖福田、是非福田,是名如來是菩薩眾,是諸聲聞、是辟支佛,是通、是願,如來悉斷此諸戲論,以是無礙無畏力故,能於大眾作師子吼、現佛大音。
如來成就四無等智,
上面講該怎麼做才能成就如來的樣子?如果做了一、兩項,有一點樣子,那還不是真正如來。真的證到如來的境界,就有下面這些智慧,這是在講祂的境界。我們現在聽到很多人說某某人成活佛了,還沒有聽到有人說誰是如來,如來的心性是已經證到什麼都能夠如其本來的功能來現起、本來這樣的無執、無著,本來這樣可以產生一切眾生的功用,這樣才是如來的境界。而能夠做到就有下面這四無等智,沒有人可以與之相等的四種智慧,哪四種智慧呢?
能於大眾正師子吼。
正師子吼就是講出話來像獅子一樣在吼,讓人醒嚇,為什麼會嚇著?不是音量大把人嚇著,而是當頭棒喝!師子吼有無量的神變,祂可以破解你的執著,若執著有,修到一個境界執著有,祂就破你的有變成空;執者空,就破你的空變成有,當然根本的貪、瞋、癡、慢、疑這些習氣不斷的話,祂可以說你根本連基礎都沒有修好,還談什麼其他?總之讓你聽了以後心生震撼,就是獅子吼,而如來就有這種智慧!
依經典來說說師子吼,梵語 si3ha n2da,又作獅子吼,本來指佛以無畏音說法,如獅子之咆吼。獅子為百獸之王,佛亦為人中之至尊,稱為人中獅子,故用此譬喻。又當佛說法時,菩薩起勇猛心求菩提,因而外道、惡魔生怖畏。《勝鬘寶窟》舉出三種:(1)如說修行,謂所說如所行,言行一致而無有虛說。(2)無畏說,勝人臨座而弘道綽然。又能令外道驚愧,天魔懾懼。(3)決定說,謂依究竟理說究竟教,能上弘大道,下利群生,邪無不摧,正無不顯。
何謂為四?戒品無等,定品無等,慧品無等,佛法無等,
戒品無等:我們常常在唸四種寶貝,佛、法、僧三寶,還有一個戒是戒寶,戒品無等,戒是產生一切功德的基本。修法中守戒清淨,得戒增上力,發增上益,得戒法身清淨,是為戒品無等。
定品無等:從戒就可以產生定,當然還是小乘的這種定,不是般若波羅蜜的那種定,就是智慧的定,但是從戒產生定,定才能產生慧。修法中禪定深邃,得定增上力,發增上益,得定法身清淨,是為定品無等。
慧品無等:基礎的定力有了,才能開發智慧,智慧所產生出來的定,才是真正的定,用智慧去化解一切煩惱,而不是用世間禪定的那種定,或是用我守戒律、在行為上不出差錯的那種定。修六度中般若慧深邃,得慧增上力,發增上益,得慧法身清淨,是為慧品無等。
佛法無等:於戒、定、慧,再過來就進入佛法無等,何謂佛法?佛所宣講的法就是佛法!天神所講的法或轉輪聖王所講的法,就是正法,正法就是戒律!正法,是要守戒要守十善,或者菩薩二十八戒、出家眾二百五十戒或者三百八十四戒、這就是正法;真佛法不是言正法,佛法是正法之外讓你解脫的法,就是真佛法。就因你守戒,修天道有天報,你就要超越才是,所以佛轉法輪是轉這個法輪,佛法無等,是解脫、成佛的佛法,此法無等。
轉輪聖王轉幾個輪?財輪、鐵輪、金輪、銀輪總四個輪,金輪是最高、最厲害的,他以轉這個金輪的法來統領一切大小國家,這個標準就是戒律、就是善;佛法不是,佛轉法輪,所謂法輪就一定在講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八正道等法,讓你從八正道的正知、正見之間去解脫出來,去解脫三界輪迴,讓你修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然後再進一步的得到像佛如來一樣的妙覺,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如來就要有轉法輪的這些智慧。
是名如來四無等智。
或戒品無等,能夠為眾生講戒律的,一定要有神通,或說沒有神通也在講戒律啊!那是以前傳下來的,為什麼能夠講戒律要有神通?至少要六地如來才能夠講戒律!因為他有神通,可以觀某個人若是做某件事,會感召到什麼果報?所以以戒律說不能做某一件事,如此的去制訂戒律,讓你不要去造這個因,就不會得那個果。所以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講戒律的,能夠出來講戒的大德,都要對他特別恭敬、禮拜;如果戒律真的講得很好,那都是佛的化身一樣,當然末法時期要講神通是不大可能,但是他是對戒律特別有研究,承襲前人的傳衍而開示於你,你就當聽他的!
一切樂事皆從虛妄福德因緣,現於世間。
所有一切的果報,善報都是你做了善事,然後從虛妄之間產生福德的因緣,你要求得佛法無等,就不要去執著這些虛妄的福德因緣。在《金剛經》的第八品為什麼講福德沒有福德性?或者要以無所住而行布施?就是一切天上的果報這些樂事,都是依在虛妄之間,你去鑑照福德,又去執著這些因緣,它就會成熟現於世間,因為善有善報。
如來法空、無形、無相,
若要以如實空的如來藏去觀一切相,上面所講的這些都是空、是無形的、是無相的,不管它如實的有那個相,你要如實的觀它是空、無形、無相,這是如來修證到的境界,自然就有這能力,除非祂要度這個人,祂要讓它如實的化現那個人、那個境去度他的話,不然祂可以觀一切法如實的在那裡、可以不執著,觀空、觀無形、觀無相。
無有十力、四無所畏,
如來有十種力,這些力不是一般的菩薩、聲聞乘,所能夠相比的,天神更不用講了。這十種力也可以講是從修習十種波羅蜜所成就的一種力,滿足十種波羅蜜就可以產生這十種很強的念力,不是一般菩薩、聲聞乘行者可以相比的十力。這十力有了,為什麼要觀沒有?是不要去執著!所以說無有十力,要用就有、不用就沒有,不要去執著你有什麼能力!
十力者梵語da0a十 bal2ni力,即 (1)處非處智力,處,謂道理。(2)業異熟智力,一切眾生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4)根上下智力,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5)種種勝解智力,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6)種種界智力,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7)遍趣行智力,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8)宿住隨念智力,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9)死生智力,如實了知眾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乃至美醜貧富等善惡業緣。(10)漏盡智力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
四無所畏,無諸神通亦無說法,
四無所謂者(1)諸法現等覺無畏,對於諸法皆覺知,住於正見無所屈伏,具無所怖畏之自信。(2)一切漏盡智無畏,斷盡一切煩惱而無外難怖畏。(3)障法不虛決定授記無畏,闡示修行障礙之法,並對任何非難皆無所怖畏。(4)為證一切具足出道如性無畏,宣說出離之道而無所怖畏。
佛有上四無所畏,亦有五眼六神通,為何說佛無諸神通亦無說法,為什麼這裡要講沒有四無所畏、也沒有諸神通、也沒有說法呢?因為一切以如來所講的話,如實的去現那個境,不去執著它,雖然有這個能力,但不去執著,就是有也無之義。
無苦無樂,離諸動念及心所行,得是如相故名如來。
證到如來的境界,這個心應該如其本來的那麼清淨,沒有所謂的苦樂,苦無有苦感,樂未有樂想,無苦、無樂!離開種種的起心動念、離開心所行,有時候你心行了,卻不認為行,它去做什麼事?不要太在意,做後要放下!真的得是如相,故名如來,如果以這個如,讓上面所講的種種相,如實的存在那兒而無有礙,那就是如來!
諸動念者,是實、是虛、是漏、無漏,是名世間、是出世間,是戒、非戒,是力、非力,是畏、無畏,是聖福田、是非福田,是名如來、是菩薩眾,
諸動念之間就有實、有虛,實就是實際有一個法,虛就是不能觀它為真、不能觀它為實就是虛,若要觀這個法的存在,就觀實,是實際上有一個法;若要破解這個法,就觀虛,把它觀成是虛幻不實在的;若能夠無所謂了,就讓它如實的存在那裏,與我沒有關係;若是要化解那個境,就觀它是虛,故而是實、是虛。
是有漏嗎?不清淨嗎?是無漏嗎?清淨嗎?是世間相嗎?是出世間相嗎?是戒、非戒,是力、非力,是畏、是無畏,是聖福田、是非福田,這些相對待的名詞,不管是哪一邊,都不要太在意。若在意戒,你就執著戒;不執著戒,看它是非戒,但也不能去犯戒,你不要變成一種隨便,隨便就會真的犯戒。這一段的意思就是你處在世間法的一切相之間,都不要去執著它,讓它如實的存在那兒。戒是戒,不會造成我心理的壓力,讓我生活在戒慎恐懼中,我把它看成非戒,雖是非戒我又不會去犯戒,有這種能力去觀世間一切相,你就名如來、是菩薩眾,當然這菩薩是有點如來的樣子,只是沒有真正達如來的境界而已。(待續)
(2006.04.01.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