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3.25.   第 16 講(11)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名詞解釋(續)

如來三十二相(續)

(27)足趺高滿相(ucchavkha-pāda):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足背高起圓滿之相。乃佛於因位修福、勇猛精進感得之相,表利益眾生、大悲無上之內德。

足趺高滿相(uccha{kha-p2da):uccha{kha p2da uccha{ga p2da皆可,係由ut + sa{ga而成,utsa{ga,意為仰趾足、平底座等,而a{ga是軀體,而ut是由uc轉化而來,ucca有高滿之意,p2da意為足,uccha{kha-p2da是指足趺高滿相,腳趺是指腳的上面,上一次講到腳底板很飽滿,「足趺高滿相」是腳的上面,這邊的相非常的高而滿。uccha{kha-p2da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我們一般都瘦瘦的可以看到骨頭,諸佛的腳底平實,但是衪的腳骨是正常的,我們一般人這骨骼是下陷的,然後腳底平平的就有點會站不住腳,很容易跌倒,站也站不久,所以男生不用當兵,與我們俗稱的「扁平足」不一樣,諸佛的骨骼結構是很正常,是飽滿的,我們都是留下一個空隙,衪的骨架是正常,當然是站得穩穩的,與我一般有些腳底平平的是不一樣的。

足背高起圓滿之相,是修什麼福德而得到的相呢?乃佛於因位修福,修福就是布施、供養諸佛、講經說法的法布施、財布施,甚至於無所不布施。到菩薩位行布施波羅蜜時,很多是我們做不到的。我們認為錢財是身外之物,財布施、供養可能很容易,但是對於子女、夫妻或者婢僕、城池可能就做不到了。從前一個城也許就是一個小國,大國則管理好幾個城池,大小諸國並列。

菩薩位的修行人,他能夠捨掉這些妻妾、家僕、屬地,什麼都可以捨,甚至自己的身體也可以捨,不相干的、沒有親屬關係的人要眼睛就布施給他。現在科技發達,要肝、腎都能夠移植,以前就算有心布施也沒辦法,只有眼睛最容易。這都是菩薩的精神,不是我們凡夫能做的,衪所修的福是很廣的,我們瞭解這些因位菩薩,在還沒有成佛以前的這種心量。

第二個是勇猛精進,這勇猛精進心有的人很容易發起,但有的人稍一疼痛,就不捨得虐待這個身體;路途遙遠一點,就不想來聽課了。從前授菩薩戒時,有一條戒律是方圓六里內若有人講經,你知道了就要去聽經聞法,要隨時能夠精進。若是身體不能突破,這精進就沒有辦法進到心裡面。修行的第一關,就是要把腳看開,能夠看開,氣就旺了,大概就能進到一、二禪的境界,也就能夠修心,要隨時修心才是精進,這顆心散亂、放逸就不精進了。勇猛精進並非只是每天打幾坐、誦幾部經這麼用功,而是要隨時看管你的 心!

能夠正精進的,第一是面對境界時可以作主,你知道主、客之間的因緣來了,這個心能夠不隨境轉,用般若波羅蜜智觀它,不隨之起舞,那真的是正精進!若是外力來了,面對境界就迷糊了,鑽進牛角尖裡去胡思亂想,這就迷失自己!如果這個心還不能感覺出外緣的干擾。那退而求其次,起碼這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觸外境時,隨時都要能夠把心控管好,無論看到、聽到的是順或逆,都不會產生不當的心,這些都是我們一再重複的老生常談了。

修行要勇猛精進,身與心一定要能搭配,車行雙軌。雖說並非修苦行就能悟道,但釋迦牟尼佛若沒有雪山六年的基礎,也未必能夠證道!這六年衪有多辛苦?一天只吃一顆麻麥,我們一天吃的飯,衪可能吃上好幾個月,甚至一年。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氣,要勇猛精進很難!像某法師聽說每天早上兩點多就起來用功,能夠六小時、八小時這麼坐下去,出家師父就有這等好處,勇猛精進。

在《佛說華手經》裡講到,要能夠很快的悟道、悟得菩提道,你就要到阿蘭若(ara5ya),也就是清靜的原野外,自己一個人專心的修行;要親近善知識,所謂善知識,第一個就是佛。你不要認為佛已經入滅了,沒有!衪法身永遠在,報身居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你憶想衪,衪就跟你感應,但不見得現給你看,有的人坐中看到佛相,也未必是佛,也有菩薩化的、也有魔化的,不必太在意真、假,不理它就好了!

我們要常常憶想佛,你心裡有佛,這是最大的善知識,小乘的出家師父證到聲聞四果,也可以算是善知識,因證得須陀洹果者已可以被稱為上師了。不要認為我是學大乘的而輕小乘,小乘的阿羅漢可以教你很多波羅蜜,他有定力,已經得到真正的解脫,這也是善知識!在經典上都能看得到要怎麼去發勇猛精進心,「足趺高滿相」是於因位修福、勇猛精進,所感召的一種圓滿相。

亦表利益眾生、大悲無上之內德,能夠有「足趺高滿相」的菩薩或佛,都是利益無量眾生,不落言表。內德是這大悲無上的心,只有自己知道,不必公開宣揚,也就是不執著,所謂的積陰德是也。對眾生有大悲心,默默的做了很多功德利益眾生,這是菩薩在如來因地時的行止,才感得這「足趺高滿相」。
 

(28)手足柔軟相(m4du-taru5a-hasta-p2da-tala):手足縵網相,又作手足如兜羅綿相、手足細軟相。即手足極柔軟,如細劫波毳之相。係以上妙飲食、衣具供養師長,或於父母師長病時,親手為其拭洗等奉事供養而感得之相,表佛以慈悲柔軟之手攝取親疏之德。

手足柔軟相(m4du-taru5a-hasta-p2da-tala):m4du是柔軟、光滑之意,taru5a是青春、有力之相,hasta是指手,p2da是指足,tala是指表皮,此處指手足心及背等處,都是柔軟、有活力等之相。之前有一細薄皮相是皮膚柔軟,而此相是手、腳柔軟、青春、活力相,又稱手足縵網相,又作手足如兜羅綿(兜羅為綿,兜羅綿是一種質地細緻的綿)相、手足細軟相。有些人的手飽滿柔軟,看相的可能就會說你這個人的福報好,不愁吃穿;反之皮包骨,堅硬露骨的,就可能被說成勞碌命。總之,有柔飽滿的手相,當然是過去世做了點功德所感召的。

 「手足柔軟相」即手足極柔軟,如細劫波毳之相,細是形容詞,劫波毳也是一種樹名為劫波樹(kalpa taru)中文翻做如意樹,如意樹不是人間的樹木,根據《金剛頂經》所記載的,是忉利天的帝釋天主,喜林中的一種樹,稱做劫波樹,又稱做時樹,為時間的樹木,它根據不同的時間而作用,譬如你該吃飯,劫波樹就化成一個碗、食具給你用,用過膳,這個碗就不見了;要妝飾時,它就化成華服、飾品給你穿戴,這應時產生一切所需物的「如意樹」真的是很美妙,只有在忉利天宮才有。

「手足柔軟相」到底是做了什麼福德所感召的呢?係以上妙飲食、衣具供養師長,以非常珍貴、稀有的飲食、衣物供養師長等。「師」,有一天的師父,也有一生的師父,緣份不定;「長」,就是長輩,只要比你年長或輩分高的就是長輩,你以上好稀有的飲食、衣物供養他們,就可以感召這手足柔軟相。

或於父母師長病時,親手為其拭洗,父母親、師長生病了,你能夠於病榻前,不嫌髒污、不辭辛勞的侍奉供養,這樣所感召的好相。常言道久病無孝子,父母親病了,一、兩個月大家也許還心甘情願的去照顧,但病上個三、五年時,這種耐心可能就消磨殆盡了,緣薄的就更甭提了!所以最常見到的就是抓著兄弟姐妹湊份子出錢,請一位外勞來看顧,大家花錢消災,省心省事。這用錢解決的還已經算好的了,更多不聞不問的!其實能夠長時間於父母、師長病中,心甘情願親力服侍奉養的,都會感得很大的福報!

在玉皇大帝的忉利天宮,有七種善行稱做七德,可以感召生天,第一個就是孝順父母。天界是善行所歸,只要有孝順的善行就可以感召天上,其他如布施財物、說軟語、愛語,愛語不是男女間的情話,是柔軟語,說鼓勵他人的話,讓人願意聽,聽了後能夠端正心意,改變行止。當然還有所謂七有依福業,包括(1)施於客人,(2)施於行人,(3)施於病人,(4)施於侍病者,(5)以園林施於諸寺等,(6)以常食施於眾僧,(7)應寒風熱等時,施隨時之飲食、衣服等。

事奉父母、師長是孝心的表現,儒家也講:「百善孝為先」,做了這七種一般的善行為,就可以感召生到忉利天。當然天上的生活太優渥、太如意了,像剛才講到的劫波樹(如意樹),以至天上的天人有時候不大修行,我們在人間還有八大苦呢!我們修禪定、修大乘佛法的,天上是不見得要去!那忉利天宮誰去呢?比方一些宅心仁厚無宗教信仰者,或是有時候菩薩會生天去度眾,又或者是根器比較淺基的,你對著他講《大般若經》、《金剛經》他也聽不懂,這些人要教他做什麼好呢?只有鼓勵他行善、有孝心,他就可以生天,生天總比墮落到三惡道好。

雖然我們不一定要去天上,但對於初基的,要鼓勵其做善事,也許他可以感召去天上。有時候看到同學的先人、父母往生,福德不夠,又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那到底要去哪裡呢?或者去忉利天或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淨土,如果喜歡觀世音菩薩教化的,也許你就去觀音殿,讓觀世音菩薩親自教導你解脫的方法,比去玉皇大帝那兒享福還好,起碼多學一點佛法,心地再清淨一點,到了下一世又再來輪迴投生也會好一點。

此相,表佛以慈悲柔軟之手攝取親疏之德;有「手足柔軟相」表示佛有慈悲心、柔順心。上回我講過,要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有三個心,第一個心是聲音忍,對於音聲能夠忍,不怕吵雜。我這耳朵不好,最不怕吵雜,聲音愈大我愈聽得清楚。有的人很怕聲響大,其實都是心的問題,把心打開來接納聲音,無論大小聲都不會厭煩,能夠自在,如果聲音一大,心裡就很痛苦,表示心還沒有開放,你的心與外境仍是對立的!

就像觀世音菩薩觀耳根圓通的法門一樣,讓它進到心裡面來,不管是美妙的聲音、吵雜、高分貝的聲音,你都能夠忍受,那就是聲音忍。西方極樂世界是以音聲為主的,連鳥也會唱頌:阿彌陀佛,若說我不喜歡聽這些,那怎麼行?耳根要接受一切聲音。

我們修觀音法門或念佛法門,修到最後耳朵自己會發聲,有時你一不注意,它就自顧自唱起流行歌曲來,不要覺得受不了,不管它唱「雨夜花」或「今天不回家」,接受它!不想讓它再唱,就用第六意識把它轉成阿彌陀佛或心中心咒,這些聲音都是你自己以前種進去的,是自家庫房裡的陳年舊物,說穿了不過如此!

又或有時腦筋裡的咒語或佛號唱得很快,這可能是有障礙,你的自性感覺到了來自外境的障礙,加快念佛,有自我防禦的意味。要從腦筋裡的這些不同情況中,去感受現在是處於戰鬥狀況?備戰狀況?還是太平無事的狀況?這是聲音忍,對各種聲音不要那麼在意,多接受它!

第二個是心的柔順,是柔順忍,修忍辱慢慢就會柔順,《金剛經》裡忍辱出現好幾次,其實《金剛經》裡面的法,六波羅蜜裡的布施、忍辱、般若這三個法,就朝著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去用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學,只是見招拆招,用完放下,不要去執著它,如此而已,這樣就是在學無上心法。

第三個是無生法忍,你的心柔順以後,對一切法都不去執著,無論什麼事、什麼人、什麼聲音朝你席捲而來,你都沒有妄心相應,這內心就清淨了,沒有我的餘習與之相應,修行便是在修這個!當然西方極樂世界也不能以少福德往生,它有九品蓮花,我們希望起碼要中等以上,能夠上品上生是最好,上品上生都是已經開悟有一點境界,其實這些行者也未必會想去,因為他們都有菩薩心,當於未來世繼續行菩薩道,去了西方極樂世界要度誰?每個人起碼都是須陀洹、斯陀含以上的境界,又有觀世音菩薩在教化他們,要度誰?當我們要往生時,才決定你要去哪裡?現在暫時修自己的內心,把這些習氣毛病斷掉。

「手足柔軟相」表佛以慈悲柔軟之手攝取親疏之德。表徵佛以慈悲柔軟的手,無論親疏,盡皆攝取。有緣是親,無緣是疏,我們不是大菩薩,還沒有到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境界,無法做到攝取親疏。尤其心眼剛剛開的行者,因為大家同體,什麼障礙都會卡過來,也沒有辦法不接受,一個來還可以接受,馬馬虎虎可以克服,同時來上三個,可能就受不了,這個身體還沒調回來,那個又來,會超出我們的能耐,因為我們是小菩薩、泥菩薩!

大菩薩當然如如不動,千萬人同時憶想衪,衪都可以把他們的障礙全部攝受過來,這是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等大菩薩才有辦法,我們雖心有餘但力不足!不管是來道場上課的同學、自己的親戚朋友,或者同學的親戚朋友,能夠照顧到這層已經很不錯,就已經是手忙腳亂了!對於無緣的、不認識的眾生也能救度,這起碼是四、五地以上的菩薩,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初地、二地菩薩自己心都還不淨,功夫也淺,當然就做不到!

釋迦牟尼佛五百世仙人,其它菩薩道更不待言,衪的能力自然是夠,在如來因地時,不分親疏衪都一體照顧、攝受,便感召這個手的德相!我們看現代的人,如果不是因為太胖,手厚當然是一個好相,這是了解一下第二十八項「手足柔軟相」。

(29)足跟廣平相(2yata-p2da-p2r=5it2):又作足跟圓滿相、足跟長相、腳跟長相。即足踵圓滿廣平,係由持戒、聞法、勤修行業而得之相,表化益盡未來際一切眾生之德。 

足跟廣平相(2yata-p2da-p2rsnit22yata是指伸直、長、高隆之意,是2yam的過去分詞,p2da是足,p2r=5it2p2r=5it2組成,p2r=5i指腳踵,t2指相,2yata-p2da-p2rsnit2我們腳跟部位能夠圓滿、廣平,這部位對應跟我們的生殖器官比較有關係,內外踝處一按會痛,就可能生殖器官不是佷好。這裡能夠長得圓、長得廣、長得滿,也是一種好相。2yata-p2da-p2rsnit2又作足跟圓滿相、足跟長相、腳跟長相。即足踵圓滿廣平。踵、跟同意,我們的腳跟如果厚滿、廣平,當然會站得比較穩。

「足跟廣平相」係由持戒清淨所感召,持善戒是修行的基石,我們的腳跟也是支撐我們身體的基礎,這象徵有些是相通。能持善戒就是修行的基本,本立則道生,我們人體的足跟不平、不飽滿,站起來很容易摔倒,根基不穩固,所以持了戒,也許後腳跟就會飽滿、圓平、高隆。

戒律,開始時大家都很認真的去守。譬如受五戒後,戰戰兢兢的不敢犯戒;到受了菩薩戒二十八戒後,慢慢就忘記了,有很多戒也沒有去做到,譬如出家前要準備出家的道具:拐杖、帽子、缽(三衣一缽),到了哪一天要出家,說出家就出家了!從來也沒想過要去準備這些,二十八戒就破了一戒;又聽聞有人生病就一定要去探病,這也是一戒,如果你有能力用心去探病,不一定身體要去,若是做不到怎麼辦?做不到就要親自去看,不然你又破戒了!

講起來好像很簡單的一個戒,實則其中富有意涵。譬如你受了菩薩戒,但還沒有什麼境界,你探不探病又如何?妙就妙在這裡!你也沒做什麼,然而你去看了他,他可能就不會死了,不必做什麼!只要戒體堅定,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功德,無形中會利益病家!

釋迦牟尼佛制定戒律,不是想到就定一個戒律讓你守,每個戒律都有其意涵,當然大菩薩不必親自去探病,衪用心觀想就可以加持病人,所以最起碼你有難時要讓人家知道,就像觀世音菩薩若是沒有人向衪求告,衪不會尋聲救苦,就是衪有神通知道你有難,你沒有憶想衪,衪也不會主動回應,沒有因怎麼會有這個果給你呢?

這持戒,剛開始大家都比較嚴謹,到最後都棄守了,現在雖然沒有布薩的習慣,布薩是梵語,意思是誦戒,一般在初一、十五要布薩,把你的戒律拿起來唸一唸,二十八條你到底都做到了沒有?犯了什么?犯了就要懺悔!小乘的出家師父是不通懺悔,它是守行戒。而我們以前講過,菩薩是通懺悔的,菩薩是守心戒,以度眾為主旨,最重要的是不能忘記度眾生這件事,度眾生擺第一,其它戒行第二,度眾生有時會犯戒,犯戒就懺悔、懺悔!持戒是基礎,戒持得好,高樓才不會塌,所以剛開始是持戒,到最後也還是持戒,並非修得好,就不必持戒了,不是這樣子!儘管菩薩比較圓融些,不會過於執著這個戒,但也不會故意去犯五逆十重罪這些大戒。

方便戒,為了方便,犯了比較微不足道的戒律後通懺悔;至於一些果報很嚴重的性戒,譬如你殺了一個人,不管證到什麼境界,還是要還這一命,這就是性戒。遮戒,就是吃了什麼東西,遮蔽你的本性讓你迷糊,這是比較次要的,譬如我那一天不甘寂寞,說某甲、某乙,東家長、西家短,就是犯了戒,毀謗或兩舌,犯這個是小戒,因為你罵人家、人家罵你,你種因在先,人家罵你這果報回敬在後,一來一往,沒什麼大不了的,人家罵你,坦然承受就是了,這是比較小的戒;或者喝了酒,嘴巴胡說八道,所謂酒後吐真言,亂性了!若是吐真言倒還好,胡作非為那就不好了!

聞法,要去看釋迦牟尼佛的經典,才能智識廣博,基礎也就穩固了,腳跟也能站得穩,有人說自己開悟了、又是幾地菩薩、又是阿羅漢、又是成佛了,你都不會被他們蒙蔽,因為你清楚的知道阿羅漢是什麼境界?不要講神通了,像這樣嘴巴亂批評人,眼睛裡容不下一粒沙,怎麼會是阿羅漢?阿羅漢已經是貪、瞋、癡三毒永斷了,哪裡會見他人之惡?所以要廣學多聞,知見正確則基礎穩固,當然會感召腳跟圓廣好相,所以持戒,聞法都是基礎,戒行是最重要的。再來聽聞佛法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你的知見一定是正,不會被蒙騙,所以這聽經聞法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個是勤修行業而得之相,行業是有善行、有惡行、有無記行,這裏要講善業、白業,我們不要去造黑業、惡業,造了善業也不要執著,這就等於是與眾生之間的互動、所建立的人際關係。第一個持戒是修自己的德行,自己本身戒律的建立,戒律不僅是開始時重要,到最後還是很重要,因為涉及因果,你不要修到空觀以後,說什麼戒律都不守了,認為一切都了不可得,那就著了五陰魔相裏面的想陰魔相、行陰魔相,很容易著空魔了。

第二個聽經聽法是建立你的正確知見,基礎穩了,與眾生之間的互動要建立人際關係,但不是去套交情,是預備未來成佛的資糧,要成佛而不去度眾生,是沒有辦法圓滿如來菩提,所以小乘為什麼只有得自我解脫?他的智慧不夠,沒有辦法用智慧去講解給別人聽,讓別人悟道;而修菩薩道的人累劫這麼聽經聞法以外,還有心地的實證經驗,再加上深入經藏去融會貫通諸佛菩薩所教的法,依此為大眾解說,廣結善緣,這是先把自己戒行、自己智慧的基礎打好,再建立與大眾的基礎,就可以感召此德相。

第三個勤修行業,要成道就要度眾生,要跟他們有互動,未來才有辦法成就如來菩提;如果你不是菩薩,只是修得自我解脫,這樣你跟眾生沒有互動關係,是沒有辦法證得如來菩提,只證得小乘的出到菩提,從彼岸出到那一岸,從煩惱的那一邊,出到解脫的這一邊,是為出到菩提。所以,以上這三個都是基本的行業。

「足跟廣平相」表化益盡未來際一切眾生之德,因為你最基本的德行都齊備了,戒律圓滿,知見正確,群眾關係廣博,就如從前釋迦牟尼佛降伏了很多外道,最多有五百個眷屬,最少也有五十個,當然這些人都是修證得差不多,境界、知見接近,氣味相投的才會湊在一起,又找到了真正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便一起去投師,聽祂開示幾句話就悟道,證得無生法忍,後來《金剛經》裏有千兩百五十人俱,一直追隨著祂。當然不是釋迦牟尼佛才化導這麼多眾生,有很多學到解脫的菩薩,有的弘法、有的繼續修行,所以盡未來際,你要去化導有形、無形的眾生,天神、鬼神也是無量無邊的多,建立好基礎後,於未來可以廣化一切有情眾生,這就是第二十九相:「足跟廣平相」。

(30)長指趾相(d1rghq{guli):又作指纖長相、指長好相、纖長指相。即兩手、兩足皆纖長端直之相。係由恭敬禮拜諸師長,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表壽命長遠、令眾生愛樂歸依之德。

長指趾相(d1rghq{guli):d1rgha指修長、伸長之意,a{guli是指手指、腳趾之意。d1rghq{guli又作指纖長相、指長好相、纖長指相。這是手指頭纖長,有的經典講前世沒有犯偷盜,手指頭就會長得長。這裏提到憍慢心關係到手指腳趾長短比較多。這手指頭長時,修密法比較有利,像修心中心法,尾指短修第四印就很困擾,若要觀察一個人能否修此密法,在還沒有灌頂以前就要察看他的手指頭,到底夠不夠格來修?有的人心地不錯、發心也夠、護持道場也用心,但小指實在太短,最重要的第四印就是作用在小指,他根本都搆不上,我看得心裏很難過,沒辦法還是教他修。手指頭長短與偷盜也有關係,你不偷盜,手指頭就會修長,修密法的手印就比較好。

「長指趾相」即兩手兩足皆纖長端直之相,手指頭、腳趾頭都長,最好是每一指都長,如果小指頭長而且非常柔軟,那是比較清秀的命。作何功德可以感召「長指趾相」?係由恭敬禮拜諸師長,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這憍慢心是在阿羅漢還沒有成就前的那一階段最容易產生,因為到阿那含境界,照理就有五神通,所以有些人就以為很不得了了,五神通具足,對自己就有慢心,認為佛大概也是如此,殊不知道佛的智慧無量無邊,神通更是偉大,有大圓鏡智無所不照、無所不知。宇宙間的每一個佛剎土已經很多了,每一個佛剎土裏面又有三千大千個世界,其中眾生若干種心,佛悉知悉見!

但是一些無知的四禪天天神,或者是在未究竟的阿那含境界的行者,可能就開始起了慢心。若是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一點、高明一點,這就是心病,自己要警覺反省!就是你懂得,不該你表現時也不要表現,要曖曖內含光;若是該你說的,自是當仁不讓,知而不言,言無不盡,不表愚蠢。然而穩所當穩,言所當言,知所進退,卻是一種定力的表現!

有的人心急嘴快,什么都覺得義不容辭,忍不住想表現,沉不住氣的人,三兩下就被人摸清見底了,其實適時留點舞台給別人也是一種藝術。這憍慢心實則是優越感在作祟,真要是比人強倒還罷了;最糟的是「無理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不行話行,逢人批評,由出家師父罵到在家人,從老貶到小,好像天下間唯有他一人是對的,其實回到好、壞無所執著,有什麼好比較的?都沒有什麼可比較的!

有警覺心的人,小小的優越感泛起時即能有所覺,沒有警覺性的,連傲慢心都察覺不出,這樣在修什麼佛法?所以恭敬師長與破除憍慢心,這兩者其實是一回事。做得到恭敬師長,就可以破除憍慢心,如果連同學甚至是後進都能敬愛有加,這傲慢心就起不來,起的都是慈悲心。要後天補救手指、腳趾短,雙手常做禮拜,修密法結手印,有時間時拉拔、拉拔,手指頭也可以增長一些。

「長指趾相」亦表壽命長遠、令眾生愛樂歸依之德,有此德相,能活得長壽些,眾生看到你也發起喜愛心,如果是出家眾,就意願歸依你、向你學習,這是有關「長指趾相」。

(31)足下二輪相(cakrq{kita-hasta-p2da-tala):手足輪相,又作千輻輪相。即足心現一千輻輪寶之肉紋相。係精進修行諸善法,供養師僧、父母,行法布施而感得之相。此相表能摧伏怨敵、惡魔,表照破愚癡與無明之德。

足下二輪相(cakrq{kita-hasta-p2da-tala):cakra是指輪、圓形、滿月之意,a{kita是指符號、標記之意,hasta是指手,p2da是指腳足,tala指手掌心掌背、足心足背等之意。cakrq{kita-hasta-p2da-tala是指下福輪相、足下輪相、手足輪相,是為千足輪;又作千輻輪相。佛的腳底有輪,作輻射狀的紋路,還有很多吉祥圖樣,是稱為千輻輪相;很多佛像,如果是吉祥臥的姿勢,一定會把腳畫出來,就會畫出足下福輪相,你看涅槃相的腳底都有畫出福輪相,即足心現一千輻輪寶之肉紋相;輪當然是圓形的,又作輻射狀往外擴展的肉紋路,這是佛的又一德相。

「足下二輪相」是修何功德感召的?係精進修行諸善法,善法有世間的善法,有出世間的善法,有出出世間的善法,在學佛過程間的一切行法都是善法,基本的善法是善行,由守戒而來,而修行之間的不同境界,就感召各個真如性產生它的性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境界,四空處定、八背捨、九次第定、十遍一切處,都有它的善境界,能見種種光、幻境等,這些都是真如作用;繼而有慈悲喜捨心(四無量心)、或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大菩薩的四無量心、三三昧、陀羅尼門,這些《大般若經》後面所提種種名相,也都是善法;而要成佛靠的是你在菩薩道後段所修的這些善法,包括了四無礙辯才、四無所畏、十八佛不共法、佛十力、恆住捨性、無忘失法、五眼六通、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三摩地門、菩薩摩訶薩行、無上正等菩提等等。

無忘失法是過目不忘,在修解脫道時記憶力會變差,到最後快成佛時又好的不得了,過目不忘,別說幾百句的咒語了,即使是虛空中的聲音,你聽到就背起來了,這無忘失法,是心清淨以後自然就會得到。佛的十八不共法是不共於菩薩、不共於聲聞乘、不共於辟支佛,只有佛才有的這十八種境界更是高深;所以勤修種種的各個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的善法,才能得到「足下二輪千輻輪相」。

同時還要供養師僧、父母,並以法布施而感得之相,到這個境界等於是腳底的法輪一樣,現在還沒有講到轉輪聖王,以後慢慢會講到。法輪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解脫道理,轉輪聖王是在轉財輪、鐵輪、銀輪,最高的是金輪。釋迦牟尼佛若不去修行成佛,祂很有可能就成為轉輪聖王,所幸轉輪聖王是在人壽八萬多歲時才出現,釋迦牟尼佛則生在人壽百歲時,當然祂就會走修成佛的這一條路!

轉輪聖王轉的就是剛剛所講的四種輪,祂講的是什么道理?是講正法!何謂正法?持戒就是正法,持戒有持戒的功德,而轉金輪與轉法輪有何不同?前者是要教人持戒、行善,以弘化正法而治國;後者是只有佛才能轉,佛所轉的法輪就是講解脫道、講自我解脫的聲聞乘、辟支佛的道理、講行菩薩道的道理、講成佛的道理,這就是法輪,法輪只有佛及大菩薩才能轉的,轉輪聖王至多能夠轉金輪等輪。

法輪是一定要講空、無所得,若講的是怪力亂神、有為法,那不是轉法輪,還不如轉金輪、講正法,要人好好的持戒、修善行。什么是正法?正法就是嚴守釋迦牟尼佛給的戒律,執取戒律、依戒而修就是正法!戒律是最重要的,任憑口頭說得天花亂墜,身體不能力行持戒亦是枉然!轉法輪就是講解脫法,無常、苦空、無我、寂滅為樂,或大乘實相觀,講這些道理才是轉法輪!向人講解脫法的法布施,就是在轉法輪。

談到布施,其中法布施最為重要,菩薩行若不以法布施為主,就並非是菩薩。若是再來菩薩就有基本的智慧可以去教導眾生、轉法輪。有一位稱為「發菩提心即轉法輪菩薩」,祂發菩提心就會轉法輪,這是過去世累劫已經累積了很多聲聞乘、辟支佛乘的智慧,也有修波羅蜜多,只是當初認為自己解脫就好了,沒有要度別人的心,當有一天發起菩提心要度眾時,就開始轉法輪了。

在所有的布施裏,法布施的功德最大,因為是培養他人慧命,這比供養人飲食,維持肉體生命的功德要大得多;教人如何斷去煩惱、如何不執著修行過程的種種善境界,一關關的度過、前進,成就這種慧命的功德才大。為什麼?你讓他成就了,他這一燈點千萬燈,你只要今生培養出一位菩薩就好,這位菩薩就會去接引另一位菩薩,另一位菩薩又再去接引出另一位菩薩,這麼燈燈引點下去,其功德幫然就無量無邊!所以法布施的殊勝就在這裏!續人慧命、授以解脫知見,即能感得「足下二輪相」。

此相表能摧伏怨敵、惡魔,表照破愚癡與無明之德;摧伏怨敵、超越惡魔是最難的工作。三十二相中唯有「足下二輪相」才能摧伏怨敵、惡魔,這在《佛心經》裏的十種佛心決定相也有,你要有能力降伏魔障、魔害、克服怨敵,才有一點佛心決定相的樣子,而真能做到如此,當然一定要有神通才可以降伏這些魔,魔也有不可思議的神變!

什麼怨敵的瞋心這麼大?阿修羅道或是非常邪惡、老來成魔的魑魅、魍魎,如果你不現一些神通力,光是苦口婆心地規勸,它不會信服於你,它有神通變化,自以為能力比你強,要學到近佛地時,才有能力降伏它,你有魔變、我有佛變,力量比你強,佛有十力,祂的念力很強,比魔變的力量還強,這樣惡魔才會降伏,所以有「千輻輪相」大多不是一般的菩薩,都是已經成佛的了。

「足下二輪相」表照破愚癡與無明之德,這是講我們因果輪迴的最根本的結。因為無明所以我們的因緣是這麼一個個的交織網纏,糾結不清,佛也講過在娑婆世界我們所有的眾生,其實都互為六親、嘗為六親,一世又一世這麼沒完沒了的攪和下去,現在世界上有六十幾億人口、有多少動物?全部加起來,這些都嘗為六親,要如何由其中解脫出來?要到阿羅漢才能看破這輪迴的最根本機緣,而菩薩是學空、有不二的解脫道理,有法而不執著,超越這些因因果果、超越自己。

所以佛有這種千幅輪相,是根本的破掉了愚癡與無明,這是我們輪迴的最根本,阿羅漢也可以看到輪迴的機緣,所以他可以擺脫,但阿那含還沒有,阿那含斷了五下分結,沒有身見、戒取見、疑心病、貪欲、瞋恚,但是愚癡、無明還沒有破除,猶有一尾巴未掉,他已經可以不來人間,或者再來人間一次,就可以破掉愚癡與無明。

阿羅漢是真的破掉了愚癡與無明,也就是看清了人與人之間種種恩怨情仇的宿世因緣,看的清清楚楚就容易超越了!要超越你的五根所接觸的外塵境,再超越內心的種種執著、愛憎,也就破掉了愚癡與無明,這是很難!所以「足下二輪相」大概是三十二相裡最難得到的相,當然「肉髻相」也是難得的,八個佛頂裡面這「肉髻相」,一般菩薩是沒有的。

(32)腳足安平立相(su-prati=6hita-p2da):又作足下平滿相、兩足掌下皆悉平滿相。即足底平直柔軟,安住密著地面之相。係佛於因位行菩薩道時,修六波羅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引導利益之德。

腳足安平立相(su-prati=6hita-p2da):su有完美、高尚、愜意之義,prati=6hita有固定、堅牢之樣,p2da為足。su-prati=6hita-p2da是為足下安平立相又作足下平滿相、兩足掌下皆悉平滿相,即足底平直柔軟;具有此相者的腳骨骼是很正常的,足底的肉平直、柔軟、飽滿,不像「扁平足」者,其足底的肉架是平坦的,以致不耐久站;有此相者是安住密著地面之相,係佛於因位行菩薩道時,修六波羅蜜所感得之妙相。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有漸達而修的,有六種都現起共修的,所以有各個去修的,有修一對的、有修二對的、有三對而修的,有很多不同的修行層次,這在《大般若經》裏也都講過了。

不管怎麼樣,都是要以般若波羅蜜為眼目,做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功夫,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布施以後沒有布施想、持戒沒有持戒想,精進、很用功嗎?也不去太在意!示不忍而安忍,禪修中所現的種種善境界,都不去執著,這才能超越世間的果報,否則投生天道,壽命長遠,一錯失學佛的機會,要浪費掉很多的時間,這是很可悲的!

「足下安平立相」此相表引導利益眾生之德,講經說法是用口,腳是代表所走道路與方向,引導眾生是要靠腳一步一腳印的走出來,這是引導眾生走向利益而感召的德相。

 

7.八十種好

下面是「八十種好」,我們粗略地瀏覽一下﹕

01.無見頂相。02.鼻高不現。03.眉如初月。04.耳輪垂埵。05.身體堅實。

06.骨際鉤鎖。07.身旋如象。08.行時現印。09.爪如赤鋼。10.膝骨圓好。

11.身上清潔。12.皮膚柔軟。13.身不彎曲。14.指圓纖細。15.指紋藏覆。

16.脈深不現。17.踝不突出。18.身相潤澤。19.身形滿足。20.行不逶迤。

21.容儀具足。22.行止安詳。23.住無能動。24.威振一切。25.見者安樂。

26.面大適中。27.貌色不撓。28.面容美滿。29.唇如赤色。30.言音深遠。

31.臍深圓好。32.毛髮右旋。33.手長過膝。34.手足如意。35.手紋明直。

36.手紋細長。37.手紋不斷。38.見者和悅。39.面廣殊好。40.面如滿月。

41.說和悅語。42.毛孔出香。43.口中出香。44.容如師子。45.進止如象。

46.行如鵝王。47.頭如醉果。48.聲分具足。49.牙齒白利。50.舌色如赤。

51.舌薄而長。52.毛多紅色。53.毛軟而淨。54.眼廣而長。55.死關相具。

56.手足蓮色。57.臍不現出。58.腹不突出。59.腹細勻適。60.身不傾動。

61.身相持重。62.其身長大。63.手足軟淨。64.光長一丈。65.光照身行。

66.等視眾生。67.身相雄偉。68.不輕眾生。69.聲不增減。70.說法不著。

71.隨緣說法。72.音應眾聲。73.次第說法。74.觀不盡相。75.觀不厭足。

76.髮長而好。77.髮長不亂。78.髮自旋好。79.髮如青珠。80.有德之相。
 

01.「無見頂相」:佛長得比你高,你看不到是當然的,但奇怪的是諸天神也看不到佛的頂!天神的身高有幾百由旬,怎麼會看不到?佛不讓你看,就看不到祂的頂相,此即「無見頂相」。當你有一天證到心眼開了,菩薩來了,你要看祂的臉,祂不願意讓你看,你就只能看到胸口處,你再往上仰視,祂也隨之增高,怎麼也看不到就是了。不讓你看,是因為你的福報還不到,要看到祂真正的臉,除非祂化身給你看,不然是看不到的。

02.鼻高不現。03.眉如初月。04.耳輪垂埵。05.身體堅實。

06.骨際鉤鎖:每一根骨際都鉤鎖得很緊。

07.身旋如象:身體旋轉如象一般的穩重,重心不會有所偏移。

08.行時現印:走路時一個步伐踩下去,腳印即清晰的浮現。

09.爪如赤鋼:指甲堅硬如鋼。10.膝骨圓好。11.身上清潔。

12.皮膚柔軟。13.身不彎曲。14.指圓纖細。15.指紋藏覆。16.脈深不現。

17.踝不突出:我們的足踝都是突出,祂并不突出,是跟祂的骨骼相搭配。

18.身相潤澤。19.身形滿足。20.行不逶迤。21.容儀具足。22.行止安詳。

23.住無能動。

24.威振一切:威儀自然顯現出來。

25.見者安樂:這都是在講無形的力量,看就之能得到安詳快樂。

26.面大適中。

27.貌色不撓:撓是扭曲,貌色端莊。

28.面容美滿。29.唇如赤色。30.言音深遠。31.臍深圓好。32.毛髮右旋。

33.手長過膝。

34.手足如意:手足美好。

35.手紋明直:我們一般手紋都是斷斷續續、彎彎曲曲的。

36.手紋細長。37.手紋不斷。

38.見者和悅:只要見到佛的都心生歡喜、和悅。

39.面廣殊好。

40.面如滿月:根據《華嚴經》,我們南瞻部洲的地形如車廂,人類臉型亦如車箱,是四角形的;面如滿月是圓圓臉,西牛貨洲的地形如滿月,人面亦如滿月。

41.說和悅語:講話非常的柔順、和悅,令人喜悅,自己也高興。

42.毛孔出香。43.口中出香。44.容如師子。

45.進止如象:進退行止都像象一樣非常穩重得體。

46.行如鵝王:鵝王的腳步輕巧,雖然動起來如象一般穩重,但並不笨重;反而像鵝一般昂揚自在。

47.頭如醉果。

48.聲分具足:語音的聲韻、音質、大小適中、具足。修行在身體上的變化,你聽到聲音的音質,譬如我常舉例的,悉曇音的「阿」,這種發音我們唸時覺得很舒服,到了近代梵文卻變成「俄」,胸部要內抑,感覺就不對勁。最近在研究陀羅尼門,坊間的一些咒語,我們要學以前都要經過考證,有興趣的可以進大正藏或是龍藏,去看古代的唐音、漢字、中古音,你會發現現在用的咒語有很多謬誤之處。

49.牙齒白利。50.舌色如赤。51.舌薄而長。

52.毛多紅色:有的說紺青色,有的說紅色,這裡是毛多紅色。

53.毛軟而淨。54.眼廣而長。

55.死關相具:又作死門,以死是自此世至他世之門關,為一譬喻。

56.手足蓮色:手足如蓮花、蓮藕色。

57.臍不現出。58.腹不突出。

59.腹細勻適:腹部的腰圍勻當。

60.身不傾動:氣脈通暢當然坐得很穩當,不會搖來晃去。

61.身相持重:身相持平、穩重。

62.其身長大:佛當時人壽百歲時身高是一丈六,到了轉輪聖王八萬歲時就更高了。

63.手足軟淨:手足柔軟,清淨。

64.光長一丈:與三十二相有點雷同。

65.光照身行:行走之間自身的光芒籠罩周圍。

66.等視眾生:觀眾生平等。

67.身相雄偉。

68.不輕眾生:這也是等視眾生。

69.聲不增減。

70.說法不著。

71.隨緣說法:透過佛的神通力加持,由某個人依其德行、知見、智慧,適時適地的起來發問,所以《金剛經》就由慧命須菩提起來發問。

72.音應眾聲:眾生喜歡聽聞到什么樣的聲音?宏亮的?磁性的?哪一種語言?就隨各個眾生所好而現音聲,所以你不用擔心聽不懂佛的世界講的語言。同理,我們講的話,其他世界的眾生若有神通,也能聽得懂,佛菩薩當然就更不消說了,此即所謂的「音應眾聲」;我們在這裡講經說法,不管是用台灣話或普通話,若是有緣眾生從其他國度來的,這些非人、鬼神也都聽得懂在講什麼。他們是從心裡面去感知,由他心通的性用極快速的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各自去意會!

73.次第說法:是依據聽眾的根基,應機施教,該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所以你不要去毀謗佛經,有些經典是對小學生講的,自然不能講太深,不能說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淺,就認為不是佛所說的。

74.觀不盡相:不管眾生如何觀祂,都看不盡。這不僅指祂的相,更是指祂的智慧深不可測,所以說觀不盡。不要說我們凡夫觀不盡了,即使如菩薩、阿羅漢的境界要推測佛,也是觀不盡。

75.觀不厭足:佛的好相百看不厭。

76.髮長而好:以前的人要留長頭髮也不簡單的,這頭髮不會分叉斷裂才能長而好。從前的營養比較不好,修行人又少飲食,像阿羅漢七天出定一次吃一餐,辟支佛兩個禮拜出定一次吃一餐,佛有時候一入定都不出來,也不吃了,頭髮怎麼可以長而好?這以我們凡夫的營養觀來看是很難理解的,所以不能用我們凡夫的思考邏輯來看。

77.髮長不亂:頭髮長但是根根絲毫不亂。

78.髮自旋好:頭髮自然能夠盤旋整齊,現在的世界紀錄,好像印度有旋髮七公尺左右的紀錄。

79.髮如青珠。

80.有德之相:一看就是具德的好像。

這八十種隨好相,大略懂一下,還有疑問的就去查資料!最後所附的這一張表格,是佛光山震旦文教基金會所整理出來的一張表格,它把三十二相由頭到腳把它分為顯性、隱性,及其各自分佈的部位。顯性的有手足部、身軀、頭部;隱性在口部的、在味覺、在音聲。有心的可以去對照一下,頭部有幾個好相?臉部有幾個好相?嘴巴的牙齒有幾個好相?手腳有幾個好相?聲音有什麼好相?

我們花很多時間講這三十二相,也跟各位講過,認識諸佛的三十二相,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是修什么福德而感召的?檢討我們自己為什麼沒有半個好相?雖然《金剛經》裡講到,不能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能以身相見如來,但若沒有以身相見如來也不行,就有斷滅相,主要佛是在告訴你不要執著一切相、一切法,然而要成就一個如來,就應該具足這三十二相,否則就是假的如來,所以還是要了解三十二相具足的表徵意涵。

(2006.03.25.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