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3.18.   第 16 講(10)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名詞解釋(續)

(21)身毛上靡相(9rdhva3-ga-roma):又作毛上倒相、身毛右倒相。即佛一切髮毛,由頭至足皆向上倒。其色紺青,柔潤。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眾生,心生歡喜,獲益無量。係尊敬師長,常化眾生,修行一切善法而感得之和。此相表能令眾生,心生歡喜,皈依三寶,獲無量功德。

身毛上靡相(9rdhva3-ga-roma):9rdhvam是直豎、高舉之意,由v4dh第一類動詞變化而來,9rdhvam後接ga讀音連結m轉成鼻音3gagam轉化而來,有移動、走、移向之意;ramaroman同義,呼格兩者皆可用,是毛髮、鬍鬚之義。所以ūrdhvaj–ga-roma作身毛上倒相、身毛右倒相,從上面往右倒轉下來,這個相是講佛的一切髮毛,頭髮與身體的體毛,由頭到腳皆向上,然後靡倒下來。上一次講「一一毛孔右旋相」,這個「身毛上靡相」的所有頭髮、身體的毛是往上再往下倒,這顏色也是紺青色,上一個「一一毛朝右旋相」是還要紺青、透明、琉璃色,這顏色紺青色以外還要柔潤。

「身毛上靡相」是做了什麼功德而感召此德相?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善法有很多,所謂善法就是正法,幾乎每一個道場都說自己傳的是正法,其實真正的佛法不只是正法,正法僅只是最基本的佛法,真正的佛法一定要講解脫,要證得解脫道,所以如來轉法輪,衪所講的法就是《阿含經》裡或大乘經典所概括的法。一般的善法就是正法,正法包括戒律,修善戒行就能夠得到善的果報;而佛法除了最基本的行善以外還講不執著,你不執著就能解脫,甚至於證到空、有不二的境;所以善法與真正的佛法是有一點區別,佛法包括善法,而善法只是佛法的基本。

「身毛上靡相」能令瞻仰之眾生,心生歡喜,獲益無量,要瞻仰到佛的肉身,甚至於佛的報身,這都要有很多的功德,如果出生在佛住世的那個時空,當然有機緣能夠親見衪,看了身毛上靡相,就能夠心生歡喜,獲得很大的利益。現在衪雖已入滅,但是報身不滅,甚至還有化身、應化身,你要見也都是以空性來見,若以色相相求,就不能見如來。

空性沒有一個相可見,在經典上提到,若要見佛報身的三十二好相,可以唸某些咒,一切如來可以現在你面前,例如《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此咒在《大正藏》六六五號《金光明最勝王經》裡有提到。我們離佛住世久遠矣,看不到佛的肉身,要看就只有唸咒,因緣具足誠心唸某些咒,則諸佛的報身會示現讓你看到,只要看了心生歡喜,便獲益無量。

另外,除了修善法以外,還要尊敬師長。師長包括父母親、出家師父、以及指導過你的這些導師、善知識等。我們修行對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尤其應該尊重師長,但尊敬並非是一種感情作用,要誠心恭敬的尊重師長,但不落於人世間的感情作用。

要有「身毛上靡相」的德相,還要常化導眾生,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甚至於入登地菩薩,地前與地上菩薩都是在化導眾生,發菩提心以後,都是在行化導眾生的工作,這樣才能夠培養我們的菩提智慧,也才能夠於未來成佛。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始成佛,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是要三大阿僧祇劫。像《金光王最勝王經》裡面提到,釋迦牟尼佛為某位發心的護法菩薩授記,三十阿僧祇劫後才能夠成佛,這牽涉到眾生的根機、智慧、福德、因緣。

我們說三大阿僧祇劫已經很久遠了,遑論三十阿僧祇劫?總是在無限的時空之間,只要一心精進,不退轉菩提心就能夠成佛。當然這裡講的成佛,不是指見性成佛,所謂的見性成佛,只是瞭解你的自性怎麼樣?怎麼解脫?這與真正的成佛差了十萬八千里!真正的成佛是十種名號都具足,代表十種功德都圓滿;如果光得解脫是應供,為阿羅漢的境界,其它還有如來、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些全部加起來十種名號(除如來名號外),都能夠滿足,那才是真正的成佛。

此相能令眾生心生歡喜、獲益無量,並且希望能皈依三寶,獲無量功德。皈依三寶是可以獲得無量的功德,不墮三惡道,但別只是嘴巴皈依三寶,拿了一個證書就算了事。皈依了以後,就不應該再去親近邪魔外道、去算命、看風水,或去看一些外道的經典,比方道家或基督教的經典,並非不能看,但看的目的是瞭解他們的經義在講什麼?要能善分別它的境界在哪裡?生的是天上的哪一天?如此而已;而皈依三寶是要學習佛陀的智慧,去讀佛陀所說的佛法,親近接受福田僧的教導,在明燈的指引下,最後得到真正的解脫。這是三十二相裡的第二十一個瑞相。

(22)身圍一尋相(nyag-rodha-parima57ala):又作身縱廣等如尼拘樹相、圓身相、尼俱盧陀身相。指佛身之體圍有一尋,一尋約八尺,周匝圓滿有如尼拘律樹。以其常勸眾生行三昧,作無畏施而感此妙相,表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福慧圓滿之相。

身圍一尋相(nyagrodha-parima57ala):nyag是由nyakrodha連結變音而成nyagrodhanyak有朝…向之意;rodha有生長之義;parima57ala是由parima57ala連結而成,pari有周圍之意,ma57ala有圓形、滿月之義。所以nyagrodha-parima57ala是說身體的身圍、腰圍都比較寬圓,縱橫圓滿之相。上次講到佛的上半身是獅子相,上半身比較大,腰比較小一點,在最廣的地方,身廣又如尼拘樹相、圓身相、尼俱盧陀身相。尼拘樹、尼拘律樹梵語nyagrodha,意譯為無節、縱廣、多根,學名 Ficus indica。這種樹很圓、縱身很廣,根很多比較能站穩,長到最大時,大概就是一尋,一尋大概有多少?大概是我們的八台尺。是指佛身之體圍有一尋,大概是上半身,因為衪的腰部是縮進來像獅子一樣,周匝圓滿有如尼拘律樹,這名詞是翻譯的,nyagrodha就是尼拘律樹,尼拘律盧陀身相,像這種樹木那麼圓,這種樹木我們沒有看到,但是可以想像它圓得很整齊,又非常的莊嚴、漂亮。以樹木的周匝圓滿,來說明佛的身圍相。

這種好相是做什麼功德而感召的呢?以其常勸眾生行三昧,佛法包括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有千萬億三昧,要到色界、無色界的禪定,才能修三昧,到空、有不二的智慧所產生的三昧,這些三不等的三昧,都要以你的能力在每一世勸請眾生修正定,不是只有勸請人家行善、布施、做好事,這樣並不能夠感召身圍一尋相,一定要教人打坐、禪修得到正定,這樣才有希望得到身圍一尋相。

另外,還要作無畏施而感召此妙相,這無畏施不是你要施就能施的,自己要先能做到空、無相,這樣眾生直接、間接與你接觸時,你就有一種無畏施可以向外傳送,他們見了你的面、和你談一席話,就可以感召你的無畏施,由慌亂而心安。就像憶念觀世音菩薩一樣,有難、心慌時,你專心一意憶想觀世音菩薩,衪的無畏施就傳過來了;或者你憶想哪一位師父,也許你的心就可以安祥一點,因為菩薩有一種與眾生同體的心與身,若不主動去憶念菩薩,因為沒有因緣,就起不了無畏施,而作無畏施是所有地上菩薩的特長。

常勸眾生行三昧、作無畏施,小菩薩因為能力有限,作無畏施會很累,施出去後,感召到眾生的障礙、疾苦,有時候也是要用一些空的修證去化解,或用一些有為法去調理身體;而已經得到這種身圍一尋相的大菩薩,施無畏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因為衪已經如如不動了,你憶想衪了,這個因緣讓衪施無畏給你,但是衪本身並沒有任何感覺,這才是大菩薩的境界。

有的人說大菩薩要十地以上,我們看《金剛經》裡講的,菩薩摩訶薩還要去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要行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大般若經》裡講到很多的法,其實都是對大菩薩講的,能稱為大菩薩起碼是六、七地以上。大菩薩一定有神通力,小菩薩如剛開悟的行者心還不清淨,到三地菩薩才有一個化身,五地菩薩有三個化身,這些都是小菩薩,還要學很多的法,《金剛經》裡所講的法都要學,而八地以上的菩薩就不用學這些法了,要學的是神通變化。

「身圍一尋相」表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一位修行人所做的功德,感召身圍一尋相時,他已經得到了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法王一詞原是用來尊稱佛與菩薩,如《無量壽經》卷下:「佛為法王,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又如《大寶積經》卷九密跡力士會載:「菩薩因具足四事,故有法王之稱譽。」這裡法王亦可譬喻由空、如如不動之體性所證得的諸法之最,因此世尊在《法華經譬喻品》裡說道:「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安穩眾生,故現於世。」這種自在心是最尊貴的!一個修有為法的人是沒有辦法得到這個境界,一定是要修無為法,不執著一切相,才能夠得無上正等正覺,具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

此相是福慧圓滿之相,福是所有的善報,守戒、做功德、行布施都有善報,釋迦牟尼佛的福實在太多了,雖然已隔二千五百年,這世間還是有很多人靠衪吃飯,像賣香燭的、雕刻佛像、建寶塔的,從事與宗教有關的營生者都是仰賴、享受釋迦牟尼佛的福德。雕刻佛像有什麼好處?今生雕刻佛像,下一世能夠得莊嚴的身體。我們修戒、修佈施、修供養諸佛菩薩,這些都是累積我們的福報;但是修福還要修慧,要由修定來產生智慧,這菩提智慧無量無邊,菩提智慧圓滿了,未來就能成佛。這是身圍一尋相,勸請眾生行三昧、施無畏給眾生就能感召此妙相。

(23)陰藏隱密相(kośopagata-vasti-guhya):又作馬陰藏相、陰馬藏相、象馬藏相。即男根密隱於體內如馬(象)陰之相。此相係由斷除邪婬,修習正觀,慈悲攝受眾生,使眾生無怖畏而感得之,表壽命長遠,善說正法,得多弟子,廣度信眾之德。

陰藏隱密相(kośopagata-vasti-guhya):kośopagata係由兩字合成,ko0a是套子、袋仔,upagam是臨進入…,是upagam合成,upa有朝…之意,gam有來、進入之意,upagam的過去被動分詞(pp)變化為upagatako0a + upagata即形成kośopagata,意為藏、儲藏之意,0a + upa=śopavasti有膀胱、陰囊之意;guhyaguh的過去未來分詞(pfp),意為隱藏、隱密、私密、神秘之意。所以kośopagata – vasti -guhya作為陰私密藏相,有如馬陰藏相、陰馬藏相、象馬藏相。馬與象這兩種動物,同樣有此特殊的點,在於平時都把生殖器縮進去袋子中,一般人看不到,只有在興奮交配時,它才會顯露出來。修行打坐的人,能夠做到平時都能夠把生殖器縮進去體中不露出來,那就是得到了陰藏隱密相。

這裡所講的就是指男根密隱於體內,如馬(象)生殖器之相。此相能夠做到,是做了什麼功德?此相係由斷除邪婬,修習正觀,慈悲攝受眾生。「陰藏隱密相」為什麼在末法時期是很難修得的,修行人色身通了,氣衝頭部,這時候腦細胞受旺盛真氣的壓迫,如果不把這些氣洩掉一些的話,定力不夠時,是難受得幾要發狂;不像釋迦牟尼佛,祂就算氣充滿全身,也可以如如不動,這種定力是很強的。一個人累劫若沒有淫欲的話,就能夠證得「陰藏隱密相」。有的人氣很旺、經絡通了,為什麼沒有這個相?尤其是道家或者是有一些密教,不能獨身、怎麼修,這些永遠做不到「陰藏隱密相」,也都是末法時期一個不得已的!

於是密教裡就可以看到一些記載,有些人修到這境界時,就有空行母出現與之雙運,目的當然不是為了淫欲。一位開悟的行者自性很清淨,本來就沒有淫欲心,但清淨歸清淨還是不究竟,便有借助空行母以方便法而成就的例子。真講起來開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尤其我們不是累劫修來的菩薩,那種定力不夠,真有一天經絡通了,氣壓你的腦部時是一大考驗。

另外一種考驗是氣不夠,要去吃葷,這在《禪密要法經》裡也有提到,一個人氣通了,沒有補充較好的營養,也有難受得要發狂的例子,所以不得不方便的去吃肉,但這是權宜方便法,度過那個危險期就不能再吃,雙運亦然,化解障礙後就結束了。這些都是到了一定境界後,少部分人的因緣就是要這麼成就時,不得已而用的方便法,並非是現在一些無知的人,假借雙修之名行淫欲之實,又沒到那個境界,修什麼雙修?愈修淫欲念愈強,到最後成佛不了 ,反而成魔,這都不對的!

斷除邪淫,居士暫時的夫妻行淫就不算邪淫嗎?這邪淫的意義範圍還很廣,包括時間、地點、方式不對,都算是不正當的淫欲,例如在守齋戒的日期行淫、在車上行淫,又或者不是正當的交媾體位,這些都算是邪淫,這是動了淫欲心,才會有邪淫的行為。雖然有人說夫妻之間是正淫,但若動了淫欲心,那還是心不淨。嚴格說來,居士們的夫妻行淫,要能做到味如嚼蠟,是因為對方的生理需要才勉而為之,若是不能守住這個心,不要說要進入色界禪天,連欲界的五、六天都到不了。

在欲界天只有忉利天與四天王天的這些天神,其行淫與人相同,以色身交,但無不潔物;夜摩天為兩手互執;在欲界天第四天兜率天,以憶念為主;第五天化樂天為熟視,只是眼睛互相看一下就滿足了淫欲念;他化自在天則共語,是謂欲界天五婬相。

我們修行修什麼?修這個心!修貪欲心、淫欲心是否淡薄?不是修什麼靈通力、心通力,那種能力與心清淨沒有關係!這裡講的,為什麼可以得到馬陰藏相?就是斷除累劫以來的邪淫,因此全身經絡通的人、借助方便道成就的人,不見得有馬陰藏相,因為他們從前邪淫過。

反過來由生理的角度看,我們氣脈要經過肝經時,都要通過男性生殖器的陰莖,或女性的陰蒂。通過時,你沒有邪淫的習氣,它就會往內縮,才有馬陰藏相的相,如果犯這淫欲,那就沒有了!

沒有經驗的人修法,氣聚集在丹田,因為靠近生殖器,生殖器就有反應,如果淫欲心又不滅,難免就會帶動心裡的感受,一起胡思亂想了,淫欲念就現起。肉體的反應,是氣脈要通的一種現象,如果你心清淨,把身、心分離,觀一個局部的反應,這樣就不會去想到兩性之間的事。心如如不動,不觀局部也可以,或者觀整個身體,把氣擴散開來也可以,也不見得一定會有局部的反應,讓心能夠心平氣和,慢慢等氣過了,也就沒事了!

有個故事提到,一位女出家眾在深山修行,氣到局部,她沒有辦法身、心分離,淫欲念衝動起來,會想找異性行淫,於是她就從山上一路衝下山,待衝到山下,因氣散淫欲念已失,再從山下跑回山上去,如此往返幾趟,因為運動的關係,血氣亂闖,闖到身上別的地方去,這個念頭才沒有了!身與心能夠分離的話,這種現象其實很容易化解,但是無知的人,因為色身的反射,而使心裡產生欲望,這其實是潛在的習氣很重的現象。以這個例子而言,為什麼要山上山下來回兩、三趟?你當下就可以觀空,或者把它導引到別的地方去,讓氣能夠通順。這馬陰藏相其實與色身修行、淫欲心是很有關係的,要修到像佛陀這種馬陰藏相,是要斷這個邪淫,反應到身體時,又能夠不去行淫,才能藏得起來。

想得馬陰藏相就要修習正觀,什麼是正觀呢?正觀是正確的禪定、正確的觀身、受、心、法的四念處。一個從四念處修上來的佛教徒,他對身體的覺受、對於心、對一切法都能做正確的觀照,不會因為身體的反應而心亂。所以如果你產生淫欲念,要觀身體的變化也可以,不觀、讓身體自己去反應也可,如果能夠用正定去面對它,就不會想到男女之事。從前有一位頭陀的行者,他淫慾心很強,淫慾心起動了男根時,正好修行,這時用正觀去觀它,把這些真氣化到身體別的地方去,藉這個機會打通身體的經絡,會進入很好的修行境界;但若是很不幸的,忍不住衝動行了淫、破了戒就很不好,當然更得不到馬陰藏相。

「馬陰藏相」同時也是慈悲攝受一切眾生,使眾生無怖畏而感得之相。我們講慈悲已經講了很多次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要能攝受一切眾生,要有基本的能力,剛開始用心攝受,到最後大菩薩是不攝受而攝受一切眾生,使眾生無怖畏,眾生常生活在恐怖之中,給眾生施無畏,讓他們的心安詳、離開怖畏,便能感召得到「陰藏隱密相」。

得到此相亦代表壽命久遠,善說正法。有修仙道的人,斷絕邪淫,也可以修到「陰藏隱密相」這個境界,但也只是三十二相的一相。另外,善說正法,其實佛法有五種人在說,一是佛說的、二是佛弟子說的、三是天道天神說的、四是仙道仙人、五是化佛說的;除了第一種佛說的以外,其餘四者皆是受到佛的加持而說法的。

一個人能跨出第一步開始上台說法,其實都是佛在加持的,之後講多了、講久了,自然佛法的理念也通了。佛透過天神的嘴巴,把佛法講給天道的弟子聽;佛弟子講給皈依三寶的人聽;仙人講給喜求仙道的人聽,化佛則隨緣而說。除了佛以外,魔也能操控你讓你說法,所以一個能說法的人,還要配合修行的戒行,如果說的聽起來是正法,但是戒行不正,就要小心了!

諸佛菩薩如何加持一個人在台上說法呢?舉一個例子,你本來講得很順溜,但接下來要講的理念如果是不正確的、或是不可說、不可說的,佛菩薩就會抑制你,讓你突然有不順、嗆到的感覺,或是讓你突然想到違犯因果一事,你就開始有些支支唔唔起來,反正會有異樣的感覺,讓你最終講不出來,你就知道這句話不能講,是自己的妄想;有諸佛菩薩在一旁指導,你自然該講什麼就講什麼,不會講錯、違犯因果。

所以有「馬陰藏相」,此人一定善於說正法、佛法,並且多得弟子。有的人一講經說法,就是幾千、幾萬個聽眾;有的人卻是稀稀落落。一個人弟子的多寡,與福德很有關係!若是過去生都是修小乘自我解脫的法,很少與人結緣的人,在開始要轉成菩薩道時,弟子可能就不多。還有的人開始講時聽眾很多,到最後卻剩下很少,這與過去所結的因緣也都有關係。當然弟子也有三不等,有的是一面之緣,參加一次法會就沒下文了,有的則經年累月時刻跟隨在身邊,常行誠信供養,這是比較深的因緣。講起來,一切法都是因緣!能得「馬陰藏相」者,一定多得弟子,此相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相。

有「馬陰藏相」者,善說正法、得多弟子;但這並不代表一個人,每次講經說法聽眾眾多的人,就一定修得好,就一定有「馬陰藏相」。這聽眾有時候是組織動員的結果,遊覽車一車一車把聽眾載來,也有時是護法神暗施助力的結果,這並不是說法者 已證得的法相所感召的,要加以分辨。

最後「陰藏隱密相」又表廣度信眾之德。你有很多的弟子,當然要讓他們能夠聽經聞法,生實信得度。如果聽一次法就不見蹤跡了,自然不可能度他,除非是釋迦牟尼佛,衪的威德力,只要參加一次衪的法會,便能頓證無生法忍;末法時期的修行人是沒有這種能耐的了。

(24)正立二手過膝相(sthitqnavanata-pralamba-bāhutā):又作垂手過膝相、手過膝相、平住手過膝相。即立正時,兩手垂下,長可越膝,且大腿、膝骨肌肉如鹿王般纖圓、堅實。此相係由專心聞法實修,並善解勤說正法所感得之相,遠離我慢、好惠施、不貪著所感得,此相表降伏一切惡魔、哀愍摩頂眾生之德,能消滅一切罪障,增長戒、定、慧之功德。

正立二手過膝相(sthitqnavanata-pralamba-b2hut2):sthitqnavanatasthitaanavanata 合成,sthita是站立、直立時之意,avanataavanam的過去被動分詞(pp)變化,有彎曲、躬身之意,與前置詞an即合成anavanata,意為不曲身、不躬體時。Sthitqnavanatasthita+anavanata,詞尾a接後詞a行成長音qpralamba是指懸掛、吊著之意;b2hut2 是由b2hu + t2形成,b2hu是指手臂、胳臂,t2有相之意。因此sthitqnavanata-pralamba-b2hut2是指直立二手過膝相,又作垂手過膝相、手過膝相、平住手過膝相。所有佛如來都有這種相,如果沒有其它的三十一項,只有這一項正立二手過膝相,究竟是做了什麼功德,才感召到這種相?手指頭非常纖細,胳臂又很長,手垂下來一定超過膝蓋?即立正時,兩手垂下,長可越膝,手指末端超過膝蓋。

感召此相係由專心聞法實修,如果你非常專心的聽經聞法,並且聽完了能夠如實的去做,便能有此德相。很多人光喜歡聽法、但聽完就忘了,煩惱來了依舊睡不著覺,脾氣來了照樣破口大罵,發脾氣又不是像祖師大德們為度人,而是只圖一己的痛快而發作,發作完了 ,又回想、又懊惱,這是掉悔。掉舉是心不定、七上八下的,常常打妄想,聖人的境界是心可以起滅,但是他沒有煩惱;掉悔是我們凡夫,心常胡思亂想,想到做錯了要懺悔,有後悔的心、自責的心,不住回想:我又做錯了、我當時不應該如何如何!

修解脫的行者要練到,想到自己曾犯過的錯事時,橫豎是過去了,覆水難收,最重要的是止未來之惡,以後絕不再犯相同的錯誤;而此刻面對這個愧悔的心念、面對這個現起的影像,不要逃避,要與之正面交鋒,如如不動的看著它,不要讓懺悔、愧疚的心生起、膨脹、甚至淹沒自己,這是要鍛練的。在還沒有修佛法以前,我們難免都會做錯事,學佛法以後,這些相以後還是會現,現起來時你要坦蕩蕩的面對它,一回生、兩回熟,如此慢慢練,練到最後又現起時,你看著它好像是別人的事情,與我一點干係也沒有,如此才不會被業緣纏縛,這就是如實的去實修。

實修的果位是要修什麼?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要修什麼?這在四句偈裏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就是要修心裡面的毛病!這裏不厭其煩的再提醒一次:專心聽經聞法以後,要落實去修、去做!修就是在改造內心的妄想、習氣、毛病、執著、個性等,一切的不正常都要去轉,這才是實修,而實修就能感召「正立二手過膝相」。

此相並且是善解勤說正法所感得之相,能夠正確的去瞭解釋迦牟尼佛講這一部經典的真正意義,不會曲解,並且勤於向人解說!我舉兩個不能善解的例子,我曾經聽人講道:我們的貪、瞋、癡所養成的個性、習氣,是今生養成的,不是與生俱來的!這樣豈不是否定唯識裏的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第九意識的善惡業異熟識,等於每個人出生時都像佛一樣是一張白紙,是在你出生後去執著貪、瞋、癡,所以才染黑了,沒辦法解脫?那麼出生的業又從哪裏來?為什麼別人生在富貴人家,我就偏生在貧賤之家呢?甚至同一父母所生,為何兄弟姐妹間的智愚賢肖有別?這是不能善解!

另一個例子比較好些,但也算不能善解:有些人講經喜歡講高深的如來藏性。如來藏性不清淨就稱為阿賴耶識,我們都是有阿賴耶識,所以我們才要修!無始劫以來的善、惡種子都在阿賴耶識裏面,透過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就產生無量無邊的業種,如果今生貪、瞋、癡、慢、疑把握不住,也就隨業流轉了!而如來藏性有空的如來藏、有不空的如來藏性,十方世界與一切眾生都在如來藏裏面,要到那個境界,那是只有佛的境界,我們可以花點時間去瞭解這個名相,但是一直長篇大論地討論未證得的如來藏,未知其境想說其義,真有點自不量力,這並不符合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典的意義。

所以善解佛法很重要,知見不正要去端正你的知見。修佛法應要有四種心態:第一個要「虛其心」,位子騰開了、空出來了,才能放置物品,把我們的心架空,不要聽它的,或者是心空了,虛了以後才能接納大眾,一切法在你心中;而要能夠做到「虛其心」,就要先做到第二個「實其行」,也就是實修,聽經聞法以後就要切實的去修,實其行!第三個「端其知見」,實其行要「端其知見」,知見要正,才能善解佛意。最後一個要「有始有終」,要依這四種心態去學正法,修佛法常常是從開始就很困難,既然已經開始修了,就要堅持下去、有始有終。能夠抱著這四種心態學佛法就是善解,這樣子修習,因緣成熟時,一定可以勤說正法,把你所理解的開演給眾生聽。

另外還要能做到遠離我慢、好惠施、不貪著,以感得「正立二手過膝相」。

我們說過這個慢心是很難斷的,大乘菩薩一起心動念,關照到慢心了,就要想辦法改過來。而要去除我慢心,就要回到《金剛經》的精華,要先斷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能去除我慢相。根據我的觀察,無論在家、出家,愈負盛名的,我慢相愈容易產生,反而很多我接觸過的幾位默默無聞的出家師父,他們修得很好!行者內心但起纖毫的沾沾自喜,就已經偏離了清淨心,到不清淨心那邊去了!這說起來也是為盛名所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看在眼裏,觸目驚心,要趕快回光返照,以這三十二相來檢討自己!

亦是好惠施、不貪著所感得的相,施捨給一切有緣、無緣的眾生,不貪著慾望,例如口腹之慾。現在我們可能不貪錢,卻貪吃!斷食欲斷不來,齋戒守不住,不吃受不了,越吃卻越沒有氣,越沒有氣就越餓,惡性循環!看很多同學守菩薩戒,守到最後一個個棄守齋戒,吃得腦滿腸肥,不用講腳也坐不住了,打坐打不來,都要重新再花一段時間調整回來!這不是貪嗎?仔細看這些瑞相是修什麼德行而感召的?我們為什麼連一項都沒有?因為我們有貪、瞋、癡、慢、疑的毛病,二十個隨煩惱都沒有清淨!

此相表降伏一切惡魔、哀愍摩頂眾生之德,若得「正立二手過膝相」,就有能力降伏惡魔。在「佛心決定相」裏,有一個相就是能夠口頭降魔、或心力降伏、或是用有為法降伏,總是要能降伏這些魔道。魔軍表面上看起來是不好的,其實是在印證你的修行能否通過它的考驗?著魔並非就不好!著魔是你面對這個魔境來磨,能否順當地度過去?我們常常一念迷時,進入胡思亂想的境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妄想無窮無盡,搞得自己很亢奮,魂不守舍,這就是魔境!

魔境就是在考你,其實只要一念覺:想這些幹什麼?無聊!就能醒過來,但通常第一次進到那個境界時很難省悟!有過經驗才容易警覺,我上一次在這個地方被考倒,迷失掉了,這一次要小心。菩薩有時自己的事倒是看得很開,股票套牢了、被倒會了、自己身體病痛都沒有關係,但一牽涉到家人,或比較罣礙的親戚朋友,道義上有一個慈悲心要去幫他們,這時候就容易進入那種魔境。菩薩罣礙他人,反而會進入魔相,這也是考試,若第一次被考倒了,第二次就要小心,不要再犯這種毛病,對別人的關心適度就好,如果超過就會進入魔相。

釋迦牟尼佛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卻說無有一眾生可度想。事情到底是過了,就不要再去想了!是否度了這人?行了法情況是否改善了?是否如何如何?這些都不要再去想了!我們在剛開始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難免比較放不下,常罣礙別人,因此你要千錘百鍊,去磨練這個心意志,才能夠降伏一切惡魔。

此相亦表哀愍摩頂眾生之德,有能力的話,以哀愍的心,用你的手或用你的心力,去摩眾生的頭頂。很多密教的上師灌頂,是用佛像或法器象徵性地碰一下被灌頂者的頭,自己沒有付出,是借佛的威德力。我們心中心法的灌頂是要以手去摩眾生的頭頂,有時候眾生有病,光站在一起都能夠感召同體眾生的病,更何況用手去碰他們的頭頂!諸佛菩薩為什麼常常摸眾生的頭頂?因為這樣可以去掉眾生無始劫的業障,諸佛菩薩的心空體性、真如現起,無論祂怎麼摸你,你受益了,祂完全不受影響!

小菩薩有這個心要為眾生灌頂、要去摩眾生的頭,是要有一點功夫的!那麼你說等我有功夫了再來發心,這也不行!你要有哀愍的心,即使我只有一點功夫,我也很樂意幫你灌頂、摩頂,摩頂完了你法喜充滿,我倒是身體不舒服了,這也沒關係,我再自己想辦法解決,是要這麼磨練,小菩薩才會長大,成為中菩薩、大菩薩。大菩薩都是由小菩薩來的,而小菩薩是由聲聞乘、緣覺乘上來的。聲聞、緣覺二乘的行者,是從修善心慢慢培養上來,每一個人都在成佛的這一條路上走,走的速度快慢,依每個人的根基、德行及當時的果報而有別。

具有「正立二手過膝相」,就能降伏惡魔、能夠哀愍摩頂眾生,也能夠消滅眾生的一切罪障,當然也可以磨練我們的心意志更堅強。不管是小菩薩、中菩薩、大菩薩,都還是有業障,即便已經證到阿羅漢果的聖人,他還是有業障,因為以前哪一世所造的惡業未銷,有時候在他當生就會受報,像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最後還是被人用石頭給砸死了,死後他馬上成就阿羅漢道,當生的果報還是要報;禪宗二祖亦然,前世他是領軍作戰的將軍,在戰場上殺了多少人?這些還是要去承擔!二祖最後還是要去應那一刀,他已經看破生死、該還就還!刀刃砍下去出的是白血!一個修證到阿羅漢境界或解脫境界的聖人,是不懼生死,若是當生有劫難,他會坦然的去應劫。

能消滅一切罪障,增長戒、定、慧之功德。初學者當然需要守戒,守戒產生定,由定而產生慧,這裏所講的是般若的智慧,進而得到解脫。如果戒增長、定增長、慧增長,從外行於內者,功德圓滿了,亦可感召「正立二手過膝相」。

(25)手指纖長相伊泥延相(ai5eya-ja{gh2):又作腨如鹿王相、鹿王腨相、兩腨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纖圓,係往昔專心聞法、演說所感得之相,表一切罪障消滅之德。伊泥延相,即兩手細長、端直、優雅之相。係禮敬供養諸師長,熄滅矯慢心,和順眾生所感之相。此相表能令眾生喜樂皈依,慧命長遠之德。

手指纖長相(ai5eya-ja{gh2):ai5eya是母黑羚羊,公黑羚羊是ai5a,兩字都是指羚羊;而ja{gh2是柔軟、下肢,也就是指腨骨之意。ai5eya-ja{gh2是指雖是男性卻具有手指纖長相,音譯為伊泥延相,這種手相來修心中心法是最好了,手指頭很纖長,很適合來結手印,心中心法的手印都是很難結的,很多佛的手印都很簡單,運法、作法越簡單不用力最好。而修心中心法的手印,兩隻手都要攪得很緊,手印結久了就很痛,尾指頭短的,第四印就結不起來!又手指頭很長,是代表這個人修了什麼功德,所感召的相?其實很多都是重複的,基本上都沒有什麼變動,都是對外要恭敬師長、對內消除慢心,還有感召清淨心所得到的。這也很難去劃分,其實是互相有關聯的。

「手指纖長相」是做什麼善法所感召的?係往昔專心聞法、演說所感得之相,好像能夠專心聞法跟手腳都有關係,「正立二手過膝相」也是專心聞法且實修所感得之相。這同時也是要禮敬供養諸師長,熄滅自己的矯慢心,和順眾生。要隨順眾生的因緣,主觀意念不是太強,隨順眾生能去掉我執、法執,所感召的這種好相。

此相表一切罪障的消滅,能夠令眾生喜樂皈依,慧命長遠之德。具有「手指纖長相」,表示眾生一看到你就生歡喜心、要皈依你,而且你也具有慧命長遠之德。慧命是累劫修來的智慧,如果你犯了戒,慧命就會折損一點,若是再走錯路,入了邪魔歪道,這慧命就越來越短!

講到慧命有一點要說明的,我們一般講命,是指肉身的生命,而慧命是指般若智慧的生命。開悟時智慧銳利,世間五明大多能夠觸類旁通,但有的人雖開悟了,可惜知見不正,對於佛法的理解有所偏差,甚至也有人能夠講得頭頭是道,卻又知行不一,講起來這些都是慧命不夠!

要是氣通了,智慧大開,這腦筋轉起來很快,但是不可能從年輕、中年、老年都能保持這種狀態,修佛法就是準備讓你老了,生命可以分段死掉,如果你像仙道一樣,永遠氣都不滅,死不了,就進到仙道去了!

釋迦牟尼佛也是要示滅,所有的高僧大德,年紀大了,弘法的因緣沒有了,到末了每一位師父都會體力衰退,屆時就要入滅,他們是不懼生死,不愛涅槃的;然而在一個人修證最好時,例如開悟了、身體氣脈打通了時,是氣很旺時,在這個時候是絕對死不了的。而那些可以立亡,也就是能站著往生的,甚至可以倒立往生的人,是隨時隨地身體裡都充滿了氣,照理這樣是死不了的,但他們有一個觀念:不能長生,我一定要示滅!所以他們可以倒立,把神我身從肉體抽離出來而示滅!他們就有這種能力,像龐居士一樣倒立而示滅,也聽說福慧寺慧三長老也是立亡,這些都是榜樣!雖然身體還是有氣,想活大可再繼續活下去,但他們可以一念之間捨報,說圓寂就圓寂了。

反觀世間很多人生命垂危了,求生不得、求死不願的在那裡拉鋸,很艱難痛苦的呼吸,就是捨不得放捨這個肉體,直到實在無以為繼了,才心不甘、情不願的走了,這是還很眷戀這個肉體,肉身的生命。我們學佛要重視維護的是慧命,而非身命,我們照顧身命,為的是在有生之年能夠令慧命有所增長,萬勿本末倒置了,如此將來這手指頭就會比較長一點!

(26)手足指縵網相(j2lqvanaddha-hasta-p2da):又作指間雁王相、俱有網鞔相、指網縵相。即手足一一指間,皆有縵網交互連絡之紋樣,如雁王張指則現,不張則不現。此相乃由修四攝法、攝持眾生而有。能出沒自在無礙,表離煩惱惡業、至無為彼岸之德。

手足指縵網相(j2lqvanaddha-hasta-p2da):j2la是網狀、網鏝之意;avanaddhaava連結naddha而成,ava是前置詞,有接近之意,naddhanah的過去被動分詞(pp),有被縛著、被綁著之意;hasta是手,p2da是指腳足。j2lqvanaddha-hasta-p2da是指手足指縵網相,佛陀的手腳具有鏝網相,就是手足縵網手相。一般人的手指、腳趾間蹼相是不明顯,我們的手足是沒有此相的。這是代表五個手足指間,有縵網把它連起來,像鴨子的腳趾有蹼,兩指之間是薄薄的肉蹼連在一起的,牠可以用來划水,就像蛙人划水一樣。我們的手指頭之間都是間隔很開的。有手印名稱為縵網手印,即是表示手指頭之間有連結起來,像網狀的東西連起來一樣的印。

「手足指縵網相」又作指間雁王相(雁子也是腳趾有蹼)、俱有網鞔相、指網縵相,即手足一一指趾間,皆有縵網交互連絡之紋樣。雁王張指則現出薄薄的肉蹼,不張則不現;蝙蝠的翅膀亦是,翅膀間有薄薄的翼,收進來就看不到,,一張開牠可以飛了,這是「手足指縵網相」。

此相乃由修四攝法、攝持眾生而有,四攝法是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這是你對眾生的一種行為的攝受、心的攝受,柔軟語的化導,讓他歡喜認同,並且能夠修學佛法。此相也是攝持眾生而有,我們在修解脫時,就顧不了眾生,這個心盡量不向外飄,不去與人有瓜葛,只要起心動念就把它打死,讓它回到空性,亦即禪宗所謂「執杖牧牛」時,但這樣就沒有攝受眾生,這是初學菩薩。大菩薩則隨時用四攝法攝持一切眾生,用心攝受比較難一點,只要你心眼開了,就有能力用心攝受大眾,就像在禪修、或大法會上,你心清淨下來,就可以攝受整個會場,讓與會大眾的心也能夠沈澱下來!

攝受有用心念、有用手印、有用咒語、有用觀想,各種不同的情況,端視你體會了多少?一切法從心地起,體會多少就做多少!心沒有那個能力以前不要不自量力,一旦達到基準定力時,就要敢去攝受一切。不要怕障礙來了怎麼化解?怕攝受別人後,把別人的問題煩惱變成自己的問題煩惱。菩薩都要有甘願為眾生分擔解憂的心,這樣才是真正的菩薩,而你有能力卻不想去做,就不是菩薩,是自了漢!所以你要勤修四攝法,不間斷的去攝持眾生。

「手足指縵網相」能出沒自在無礙,出、沒什麼?就是你心起要生什麼法,它就可以生起來!事情完了,緣滅、法也滅了,生滅間都能夠自在無礙。要能夠做到如此,空性要顯、定力要夠,並且要維持身體的水準,氣要通暢,保持金剛身,不被外來的障礙纏上,即使稍微黏上了,自己調理一下,自性就能自在的去應緣、去化一切境,化完了緣滅、法也滅了,起滅間心都是自在的!

大部份的人不究竟,自性隱隱約約知道有事在進展,但不知道是什麼事?怎麼知道的?因為心煩定不住!過程中自己都是迷迷糊糊的,甚至頭也昏了、身體無力了,這是還沒有到自在無礙的境界。起碼要練到我知道有法在起,就算身體微恙,也還不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影響到生活起居,能如此也算是心起心滅,自在無礙,差強人意了。更進一步的,要練到不是我主觀意念要起滅,外在的因緣感召了,心起自性,而法從無為之間變成有為相,接著因緣慢慢轉,轉到最後事情解決了,法也滅了,整個過程都是自在無礙。

手足指有縵網,交互連絡的紋樣,表離煩惱惡業、至無為彼岸之德。有「手足指縵網相」的,都是煩惱遠了、惡業也沒了,已經走到彼岸了,解脫、涅槃的那一邊了。這個相我們很少看到,一般畫釋迦牟尼佛的足部,畫的都是腳底的福輪,未見有張開網縵狀的,因此難以想像手與腳的縵網相為何狀。

(2006.03.18.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