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3.11.   第 16 講(9)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名詞解釋(續)

(17)大光相(Mahā-prabhāsvat):又作常光一尋相、圓光一尋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佛身經常放出,四方各一丈金色光芒。雖言圓光四面各有一丈,但佛之身光任運普照三千世界。此相以發大菩提心,勤修無量願善法所感得之相,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願皆能滿足之德。

大光相(mah2-prabh2svara)mah2是大,pra在此有使充滿之意,bh2svarara是光明、光彩、普照之意,bhāsvara是由bh2svat變來的。mah2- prabh2svat,又作常光一尋相(一尋約是一丈,三公尺左右),這是指平時佛身發出光明之光相。又作大光明相,象徵佛之智慧、福德,一般繪畫、彫刻等所表現之佛光相多係圓形,故又稱圓相、圓光。其實釋迦牟尼佛放起佛光可以遍十方虛空界、盡一切法界,光是很長,不是只有一丈的光芒。我們每個人也都有光,我們的光可能只有表皮一點點,用特殊的照相器材去照的話,每個人都有光。我們的光會變,譬如生病也許就發黑光,碰到障礙發綠色光。而釋迦牟尼佛的光不會變,衪發的光永遠都是金色光。

很多菩薩都是坐在滿月的光芒裡,這是衪的坐位範圍,背後則有一個圓滿的光圈,觀世音菩薩如此、佛也是一樣,衪在身、光、面的各個面、各個方向,十方各有一丈長的光芒。這光有什麼好處?除了是利益眾生外,有一些不懷好意的眾生也不容易靠近來。譬如常聽到有人被鬼壓床,為什麼會被鬼壓床?因為他沒有光、沒有保護網,它就可以直接作弄你,壓到你身上來,這是於大部份沒有修行的人而言,或修得心還不淨者,才會這樣子。如果有修行、心淨,身上會有光,它不敢直接壓上來,頂多搔一下或踢一下你的腳,不容易靠上你的身體。

修行程度愈大這光芒也愈大,世尊或一切如來所發的大光相,是靜態的光,不是主動要發的,是任何時候都保持著的光;若是衪們主動要放光時,衪們可以從眉間輪、身體其它各部位、甚至腳底來發光,這時所放的光是可以遍十方虛空、盡法界,讓每個國土都看到。這隨時隨地保持的金色光芒四方各一丈,應該不只四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皆可發出一丈金光。雖言圓光四面各有一丈,但佛之身光任運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更進而達無法虛空界,而這應是每一佛都具有的,像阿彌陀佛,衪的光也是可以遍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土。

有些人眼睛有異能,可以看到別人身上的光,看到光還好,若是看到一些不好看的,可能會驚嚇得很,所以佛教徒有一個好處,釋迦牟尼佛給你一種「制禁通」,不會讓你看到不該看的,只有在有因緣、想讓你看時,才會看到佛、菩薩;我們結「心中心法」的某一印可以看到兩個境界,手印舉到某一邊可以看到佛菩薩、手印舉到另一邊則是看到另類眾生,經典裡警告你,沒有心裡準備,忽然看到這些眾生五花八門的臉相,當心失心發狂,所以如果心還不清淨、定力還不夠、還沒達一定境界前,最好不要看到任何異相比較好!

此相是何種功德所招感?此相乃發大菩提心,勤修無量願、善法所感得之相。菩提心是每一位行菩薩道的人一定要發的,菩提心有大有小,有的開始發是發了,所接觸的眾生有限、度眾也有限;有的發大菩提心,也有因緣救度無量無邊眾生。所以大菩薩做大事、小菩薩做小事,不是菩薩不做事,光修自己都來不及了!經典所講的,當然是指世俗的境界,但每個人根基不同,不是你想怎麼做就能這麼做,因為牽涉到你的智慧、功年、能力、願力、耐力及心性,有的人天塌下來都無所謂,有的卻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搞得人仰馬翻,原是要度眾的,卻被眾生度了去,自己都修不好,要怎麼度眾生?

發大菩提心的人要心空,看到眾生不正常,所謂不正常是心不正常、行為不正常,你都能夠淡然處之,眼、耳、鼻、舌、身應緣了以後,知道對方心病在哪裡就是了,還是要見怪不怪,保持心平氣和!眾生負面的言語行為是病,但正面的也見得就好,有時太積極衝動了,程咬金的三斧頭,再而竭、三而衰,修佛法是要保持一個平常心,平常心才能持久、才能行遠。

發菩提心,當然受了菩薩戒就是要發菩提心,但要有一個觀念,能幫眾生的就儘量幫,幫別人時則身與心都一定有所磨損,這磨損要自己能夠承擔,能夠承擔就沒有關係,不能承擔時,有心無力也是麻煩,所以要量力!待練到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般,千萬億人憶想著衪,衪可以化一個化身或一個念頭給每個人,幫他們解決困擾,這是真正的大菩薩,不起於坐、化身無量!每個菩薩從小菩薩,一直修、修到中菩薩、大菩薩,要永遠發這種大菩薩提心,直到心不退轉。

位不退轉,要證到十住位,阿羅漢還沒有十住位,要到十住位的第七位才是位不退轉,即是菩薩位不會退轉;再來行不退轉,行不退轉要證到登地菩薩,真正開悟的,開發出第八意識來,法身清淨外,肉身已經沒有了,也沒有一個神我身,這是登地菩薩,唯是一心識。登地菩薩是行不退轉,無論如何祂也永遠都是行菩薩道;到第七地以後的八地不動地菩薩,則是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八地以前的行不退轉,猶會在六道裡浮浮沉沉,有時候進入畜牲道、有時候在人道、有時候到天上休息一下子,但都還在六道裡!

一念無明,當初調達一念無明要害世尊,後來下地獄去了,然而調達應該也曾經發過菩提心,但一念瞋心起了,六道裡那兒都可能去!要心不退轉,是八地以後的菩薩,那是真的發大菩提心,能夠常常這樣發菩提心、修無量的願、修種種善法,就可以感召身體有一丈長(三公尺)的光芒,一般我們見到畫的佛像都是一個背光,其實照理來說,應該是整個身體都在光圈裡面。

大光相是能除惑破障,無論你迷惑在哪一點,因為你有菩提心,最後都能產生菩提智慧。菩提智慧是對一切法不執著,觀它無所有、不可得,能如此還會被什麼疑惑矇蔽?有何障礙破不了?障礙來了要抱持一個平常心,不要去執著那個障礙,不要用一法去對治它,那個障礙就捉不到你!

《金剛經》裡講了三個波羅蜜,布施、忍辱,最重要的是般若;要種善因就去布施,但一切法出於忍辱和般若。《金剛經》裡,為什麼一直提這三個波羅蜜?忍辱波羅蜜,是讓你成就自己,去斷一切的疑惑,甚至於破一切的障礙,沒有教你去學什麼法、沒有教你去學這一招、那一式,都沒有!是教你什麼都要忍,且正忍時無有忍辱想,能夠不忍而忍,障礙來了也卡不住你,有了病痛忍個三天也過去了!

有為法是無常,不必因為有障礙,要行什麼法、唸什麼咒來跟它對抗,這樣不會修到很好的境界。如果還有一個執著:要身體不生病、身體不被控制,就會要想用一個法去破除它,你永遠行有為法,永遠解決不了問題,不如迴心反向,要讓我生病我就生病,心平氣和的把病生完,這樣就可以破除障礙!不要學什麼法去鬥法,鬥法就要比念力、心力,比念力、心力就進入有為的境界,那你不如回到空性,什麼法對你都沒有辦法。

忍辱法,一直在《金剛經》裡出現,你如果沒有辦法百分之百做到忍辱,也可以用般若智慧,觀這個法實無所有、觀那個了不可得,還有什麼可煩惱的?別人講這句話、講那件事、做這件事,都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是很自在嗎?每個人都有自己既定的想法、看法,這種想法、看法其實會障礙你,修行永遠不能進步!除惑、破障講的範圍實在太廣了,把它濃縮到生活中的人、事、物,要禁得起批評,不要人家一罵你就跳腳,長官無理的要求,你都無所謂,他是在成就你!不管為公家、為自己,都要心平氣和的去接受!

若沒有回到空性,你這個心是很難除掉自己的障礙!若所有的見惑、思惑都沒有了,能把所有加諸在你身上的障礙和逆境都看成是無所有、不可得,那你不就做到了忍辱,般若智慧也具足了嗎?三個波羅蜜能夠做到這兩個,已經很好了!布施是隨時隨地都要去做,財布施、力布施、法布施,有機會就去做,能夠影響到別人,能講佛法的就去講,但不要胡說八道講一些有為法,要講真正的佛法!

真正的佛法是講無常、苦、空、無我的這些理念,講到最後還是要回歸這幾個法義。這樣才不會造業,不然空有熱心,但造了業,還是會受報!又或能夠看開了的也無所謂,受報就受報,反正我成佛還要一、二大阿僧祇劫,在地獄、在畜牲道、在人道都是一樣的,有何關係?即使進了無間,無間到最後總是會出來的。能夠這樣想,你也是蠻有智慧的!

破掉這些種種的迷惑,以唯識來講,可以講九十九個迷惑或者幾百個迷惑,禪宗講得比較簡單,反正讓你的心產生不正常心態的都是迷惑,障礙、冤親債主,撇開那些無形的、看不到的不談,配偶、子女、同事,只要障礙你修行的都是冤家,我們人與人之間,是不是互相障礙?你把障礙正面化,把它視為一種智慧的顯現,心地的磨練。哪一個人修得有多好?考考看!有時候故意找一個機會好好的罵他一頓,看罵完後還能自在嗎?能自在這是心地已清淨!

修善法,要從根本的菩提智慧去學起,般若是最高的菩提智慧,學到快成佛了有四無礙辯,道理可以講得很好,文句、言詞、意理都能夠講得讓人信服,可以降伏很多外道。而先決條件就是發菩提心,然後培養無量的智慧,這智慧是累劫修的,那你今生為什麼不多修一點?為什麼今生不趕快多訓練一些?對眼睛看的、耳朵聽的人、事、物,五根所面對的一切境,你都儘量以無所有、不可得的心去觀之,今生能夠花幾十年的時間訓練這種心,以後這種子永遠存在!有的人生來天性灑脫,不汲汲名利,什麼都無所謂,這是過去所熏習的、不會迷失掉的種子!所以我常提醒你們,好不容易能夠聽聞佛法,要多吸收一點、走快一點!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好不容易進一步了,過一陣子又退兩步,這樣很不好!

大光相是表一切志願皆能滿足之德,這個志願不是為私人的利益所發的志願,是對眾生、對行菩薩道的這條路,發了多少願力都能夠成就、能夠滿足,這樣的條件就能夠感召到身體可以發圓光、常光。當然這光是有修行的人就可以看到,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18)細薄皮光亮相:(s9k=ma-suvar5a-cchavi),又作皮膚細軟相、身皮細滑塵垢不著相,還具金色光相。即皮膚細薄、潤澤,一切塵垢不染。係以清淨之衣具、房舍、樓閣、飲食等施與眾生。遠離惡人,親近智者所感得之相,此相表佛之平等無垢,以大慈悲化益眾生之德。

細薄皮光亮相(s9k=ma-suvar5a-cchavi):s9k=ma是細小的、瘦長的之意,suvar5asvar5a所變化而來,意為光亮、金色之義,cchavi是古字,近代梵語為chavi,是指皮膚之色澤。s9k=ma-suvar5a-cchavi即實指細薄皮光明相,世尊的皮膚很細、很薄,應該包括潤滑,還帶有金光色澤。會打坐的人,皮膚本來就是很光滑、潤滑。這裡講的細薄皮相,又作皮膚細軟相、身皮細滑塵垢不著相,這塵垢不著像鏡子一樣,皮膚細滑是打坐的人應該都有,氣通身體時,你自己摸一摸手腳,應該都很光滑。

一切塵垢不染,灰塵掉下來都不沾黏。這個佛像很奇怪,臉部或者比較有靈性的頭,不容易沾到灰塵。為什麼會這樣?佛的應化身像,法身如果在的話,所謂在就是清淨供養、虔誠禮拜,就有靈性!供養佛要有一股非常愉悅、高興,對著衪什麼都願意去奉獻的這種心態,那這尊佛像就非常有靈性,有靈性時這灰塵就不容易沾到臉、甚至肉髻,會有灰塵多半是肩膀以下的部分。對於佛像要虔誠的供養以外,不要光會拜,而心都不去改善,如果能做到上面所講的除惑破障,佛菩薩就會天天高興,佛像也會清淨光彩。

細薄皮光亮相即皮膚細薄、潤澤,發金色光,其實修行人的皮膚本來就平滑,因為氣走到表皮時,第一個反應是會癢,氣通了以後就會很滑嫩!所以做瑜伽、打坐的人,不必去做臉,皮膚也非常的光滑;一切塵垢不染就比較困難,我們幾天不洗澡,體垢就很多了,一切塵垢不染只有佛才有這種瑞相!

又是修何功德,成就細薄皮相?係以清淨之衣具、房舍、樓閣、飲食等施與眾生。何謂清淨?不是指東西乾淨,而是你的錢財來源正當清白!比方賭博贏來的、貪污得來的、巧取豪奪的,這些講起來都是不清淨的錢財。拿不義之財來布施,並沒有很大的功德,是要憑正當勞力,清淨的身、心所賺到的錢,買了衣具、房舍、樓閣、飲食等布施與眾生,才得成就細薄皮相、金色光相!

除了布施以外,也是遠離惡人,親近智者所感得之相。惡人有行為不好的、有心地不好的,或是知見不正的,每個人可以自己的智慧判斷出好壞。如果是真正皈依三寶的佛教徒,一定有相當的智慧,看一個人的行為、所講的話,甚至於一本書的字裡行間,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知見正不正確?每個人都說自己是在弘揚佛法,但所講的都是真正的佛法嗎?世間的善法雖然也是佛法,但善法只是佛法的一個基礎,不去布施就沒有基礎,布施以後結善緣、供養諸佛菩薩、救濟比較窮苦的眾生,這樣悲心有了、尊敬供養心有了,你才可以學習到無量的智慧,而要求解脫道,就要去聽真正善知識所講的佛法!

善知識所講的佛法一定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無常、苦空、無我,要把這些觀念灌輸給聽法的人,讓他不要執著,所以要能夠於分辨什麼知見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對於殺人放火,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好的,這倒很容易分辨,難的是讀了一本書,內容似是而非。當有一天你們能夠分辨書裡的知見對不對?那你就相當有修證了、智慧也蠻高的了!

有的居士寫很多佛法書,這也不太好。真正悟道的行者是寂照無為,不要講釋迦牟尼佛了,孔子有沒有寫文章?沒有!他只傳道,弟子問、他回答,弟子記錄下他的言論而編撰成書。大家常講的:佛曰不可說、不可說。《金剛經》裏也講:佛無所說法,有所說是方便說。當初沒有人去記錄,好在釋迦牟尼佛的很多弟子有大量的神通,可以過耳不忘,才能在結集時,清清楚楚的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記錄下來。

我曾聽過有人演講時說道,阿羅漢不一定有神通。說的人很反對神通,因為他是原始佛教的修行者,但其實這種說法不正確。真是阿羅漢,就有神通!我們修不到那個境界,也就沒有神通,所以沒有神通,就代表你不是阿羅漢,這是很清楚的!當初阿難尊者要與眾人一起結集經典時,其他499位都是阿羅漢,只有他不是,舍利弗就逼使他七天之內要開悟!他越想開悟,越開悟不了,他很著急,要怎麼開悟?到最後剩下幾個小時,他累了,覺得沒希望了,算了!想躺下來休息,就在正躺下之際,或許他的姿勢哪裡著了力,突然間啪一下!整個身體起變化了,開悟了!尊者很高興,走到石室外說:我開悟了!讓我進來!

室內的阿羅漢說道:既已開悟,就自己進來!還開什麼門?七葉窟沒有門的,結果他就把身體縮小,從細小孔洞中鑽進去!當悟到身心、色空不二時,怎麼會沒有神通?說阿羅漢沒有神通是不正確的,阿羅漢有神通!要講菩薩未必有神通,那倒是真的!菩薩悟後修智慧、行菩薩道,但是心還不完全清淨,到八地不動地菩薩才心清淨,神通要到心清淨後才會自然現起,沒有神通算是什麼成就果位?一定要有神通!這是順便跟各位講這概念,你沒有到阿羅漢的境界,神通現不出不要說我是阿羅漢,連阿那含果都有神通了,怎麼阿羅漢會沒有神通?

要親近善知識,對於佛法不管是大、小乘,都要能融通,善知識不一定教你什麼法,能夠讓你改進心地、解脫煩惱的,就是善知識;告訴你你有什麼毛病,教你怎麼去轉這個毛病,怎麼去看開?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幾個修心的境界要怎麼著手去做?從四聖諦、去觀十二因緣、去修三十七道品,用四念處去實際打坐修行,這樣身體有基礎了,在自己的心地上、觀念上,慢慢就可以改了,最忌知而不改!

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值得學習,可以借用。每天三餐飯後、臨睡前,好好想一想,我前幾個小時見了哪些人?說了哪些話?做了什麼事?有沒有錯的地方?把經歷的人、事、物再檢討一下!很多人習氣一來發作完了事,下一次再來再發作,這就是沒有去反省!

細薄皮光亮相表佛之平等無垢,平等是對諸法來講,諸法包括人、事、物都是平等的。順逆、善惡、有緣、無緣、合理、不合理,都觀成平等,這個觀念要在心裡去建立熏習。在這個強調個人主義的時代,比較麻煩的是大家主觀意識都比較強,我喜歡這樣,不喜歡那樣,與自己喜好相違的就不對,如果我們保持平常心,就無所謂對不對,很多事情就只是諸法各有其相,不去執著這樣比較好、那樣不好,就容易建立起平等性。

根深蒂固的想法也是一種執著,一有執著就沒辦法建立平等性,就成為你的障礙,比方說每個道場都有自己的特性,有的團體主要出錢、出力、幫助有需要的人;也有的團體著重實修,認為自己修自己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結緣行善?後者你也不能說他不對,沒有慈悲心!他要先自我解脫,要證到阿羅漢,布施可能過去生做很多了,做到差不多也就隨緣而做,看到、遇上了才做,到最後連布施也不想布施,沒有那個心了,回到空性時連飯都不想吃了,覺也不想睡,還去做什麼善事?心永遠都是寂滅,心清淨坐在那裏不動最好,但這樣長久下去也不好,所以到定力有了,什麼迷惑、障礙都蒙蔽不了你時,還要再轉回來。修行的每個過程、階段,你都要能夠瞭解,才可以在有生之年走過去!

當你接觸了不同的團體,不要定要把哪個團體的特點,移植到另一個團體來﹐若是你只能在哪個團體如魚得水,到別的團體就不適應,那是離平等心還很遠。如果你學到空,到哪一個道場都行得通,別人不空沒有關係,你空就好;但假使你空不了,就會被自己的主觀意識牽著鼻子走,難免看這樣不習慣,看那人不順眼,所以只要平等心就沒有病,也就是所謂的無垢。六祖所講的:「平等性智心無病」,要怎麼平等?把什麼法都看成一樣,沒有什麼特殊的就是平等了。

細薄皮光亮相是以大慈悲化益眾生之德,大慈悲只有大菩薩才有,我們雖然有一點慈悲心,但很多情況下卻愛莫能助。新聞報導裡每天都有很多悲慘的事情在世界各地發生,你有沒有能力都去關照?有慈悲心沒有能力也是枉然,所以要學到大菩薩千變萬化,只要眾生福德夠,就可以讓他們恢復正常的生活;這講的是大菩薩的境界,祂是這麼去化導一切眾生,才可以得到細薄皮光亮相。
 

(19)金色身相(suvar5a-var5a):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金身輝如黃金,如眾寶莊嚴之妙金臺。此相係以常樂修善、離諸瞋恚,慈眼顧視眾生而感得之相。此德相能令瞻仰之眾生厭捨愛樂,滅罪生善之德。

金色身相(suvar5a-var5a):suvar5a是金色澤之光明,var5a是體表、外表之意,suvar5a-var5a是指身體具有金色光明相,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從前如果能夠把佛像的金身,用金飾雕飾得非常莊嚴,也就有這種果報,但這只是一個相而已,曾有一個故事提到一位佛像雕刻師,他把佛像漆金,後來他下一世的身體也有金色相,這是三十二相裏面的一種相。

是修何福德所得到的?指佛身及手、足,金身光輝如黃金色;有人能夠看到青色光,大概在兜率天的境界,能夠看到黃色光,大概在化樂天的境界,如果發了紅色光,大概在他化自在天的境界,發了白色光,那是初禪以上的行者,諸天都是白色光,只有佛才能發黃色又金色的光,這種光很特別,身及手、足都能夠發黃金色的光澤,所以黃色柔和的光,就真的是佛的光。

其它顏色的光,綠色光、黑色光等,有時是天龍八部所發出來的,像阿修羅發綠色光,當然不見得天龍八部都是不好的,這些天龍八部的鬼神,跟人一樣有善、有惡,是心地的問題,心地裡都是壞胚子的,當然是為難眾生,而聽過佛法的,就護持釋迦牟尼佛的法,這類鬼神雖然沒有好相,或發不好的光,它們也可以當護法神。

金色身相如眾寶莊嚴之妙金臺,猶如眾寶雕飾而成,非常莊嚴的妙金臺。此相修什麼得到的?係以常樂修善、離諸瞋恚,如果善於修善,但不離瞋恚心,這可是阿修羅或成就天龍八部因緣。阿修羅很喜歡做善事,可是一個心善妒易怒,稍不稱心就暴怒,不順眼就斥罵,這是瞋心,所以雖然很願意做善事,但瞋心很大的,有可能是阿修羅,佛教裡有時把阿修羅看成另一類的魔。

在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有一則咒前偈:「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在修行過程之間阿修羅來了,你可能就開始發脾氣,看這個也不順眼、聽那個也不逆耳,當什麼事情都不對勁時就要警覺了!你不要讓它去發作,心稍微有點浮動就要自覺:是否有外緣來干擾了?我這個嘴是否該停住不講了?我這個臉是否要盡量緩和、甚至微笑?這可能是周圍有阿修羅到了。「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你不是向觀世音菩薩這麼求的嗎?

所以最重要的,瞋心第一個要斷,瞋心不斷,連須陀洹的境界都沒有。須陀洹果得到了,還要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才能證果,那不曉得要幾千億劫了,所以今生第一要斷的是瞋心,瞋心斷了再斷其它的身見、戒取見、疑心病,全做到了,六根面對六塵境都無所謂了,才得須陀洹果;所以常樂修善是好,但還要離諸瞋恚,不要讓瞋心發起,以免入阿修羅道或得天龍八部眾果。

金色身相是慈眼顧視眾生而感得之相,因為已經離諸瞋恚,所以佛的眼睛是慈悲的,以慈悲的心顧視眾生的愚昧、無知、造業,而絲毫沒有輕蔑的心。若有欣善厭惡的心,唾棄為惡的壞人,那就不平等、不慈悲,不是佛菩薩。講到這裡已經是第十九相了,我們檢討一下自己,一相也沒有,所以真是要再多多用功啊!

此德相能令瞻仰之眾生厭捨愛樂,滅罪生善之德,這就是之所以當初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具足金色身相,眾生看到祂就想出家、厭捨愛樂。《楞嚴經》的因由出自阿難尊者之劫,彼時世尊問他:「當初何故出家?」阿難尊者答:「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麤濁,腥矂交溝,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阿難尊者見世尊德相莊嚴,渴仰,很感動仰慕,所以想出家、從佛剃落!佛的三十二相,任一相眾生看了,就會產生絕對的恭敬心,善心正念頓起,罪惡的心自然就亡了!

講到這三十二相,我們後面會講到的轉輪聖王亦有三十二相,祂是世間最大福報之人,於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轉輪聖王轉的是金輪、銀輪、銅輪、鐵輪、財輪,但不轉法輪,因為祂雖福德最盛,然不修出世慧業,並未悟道證果。轉輪聖王以正法教化祂的子民,所謂的正法就是戒律,十善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祂以這些善法來統轄四天下。

而真正的法輪是在講空、解脫、無相,一切法都是應緣而生,這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會講,釋迦牟尼佛轉法輪,與轉輪聖王轉經輪、鐵輪、財輪是不一樣的,但那些也稱為正法。正法的實踐即是守戒,守的是小乘比丘、比丘尼所修的戒律。一個講正法的人、講正法的道場若是不守戒律,亦無有是處。

佛法則是在講解脫,當然正法學好了,再學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也可以做到小乘的自我解脫,或得到辟支佛,因為七覺知已有一點菩提滋味在其中;若真正要成就菩薩道,則要修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空、有不二、不即不離的道理,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這才是法輪。
 

(20)一一毛朝右旋相(ekaika-roma-pradaksin2varta):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雜亂皆朝右旋相。即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氣。係尊重供養一切有情,親智者,隨順眾生所感之妙相。此相表能斷止一切惡習,修一切善法,得解脫自在之德。蒙其光者,悉能消滅二十劫罪障。

一一毛朝右旋相(ekaika-roma-pradak=i52varta):ekaika是一、一,亦做公平、合理之意,此 處是指一一。romaroman變化而來,指毛、觸鬚,pradak=i52是由pra+dak=i5a而成,pra是前進之方向,dak=i52是指右方或南方之意,varta是移動、轉動之意,ekaika-roma-pradak=i52varta是指頭髮、體毛等一一毛朝右旋相。我們的毛大概都是這麼平平順順,不會朝右旋轉,即便是彎曲旋轉,也是方向左右不定。釋迦牟尼佛身體的每一個毛都是朝右旋轉,而且一孔各生一毛,每一個毛細孔只會生長出一根毛,其毛青琉璃色,這毛色看起來像透青的琉璃色。此相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雜亂皆朝右旋相,這是只有聖人、佛才有這種瑞相。

同時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氣,還會自然散發出微妙香氣。談到香氣,一般香氣都是受距離的限制。有一種稱戒香,如果比丘能夠守二百五十戒、或者比丘尼守三百八十四戒,真正守得非常清淨時,就會產生戒香,這種戒香無遠弗屆,遍十方虛空都可以聞到,所以在末法時期,但有一位比丘、比丘尼守戒清淨,其戒香遍十方虛空一切佛剎土,娑婆世界的佛法就不會滅掉,這是持戒的重要性,悠關佛法的存滅。會講經的人不見得戒律嚴格,他講給你們做,你們不做、他也不做,大家都不做就糟了!

所以不用崇拜會講經的人,因為魔也會講經說法。五陰魔相的想陰魔相裡,那些著魔的人也升座說法,講的頭頭是道,但他自己不守戒律,亦教人毀壞戒律,所以修行再怎麼說,到最後總是要回到心地,心是否清淨?戒律是否精嚴?自己要檢討!若是這裡方便一下、那裡方便一下,如此七零八落地持戒,到最後都變成隨便了!講到方便,你打了一個妄語,你認為你的出發點是行菩薩道、為眾生好,但你還看不到因果,我法二執猶在,那你如何確定你的判斷沒有涉入絲毫主觀意識的運作?用了這方便法的結果必是如你所預期,對眾生是有益的?所以行菩薩道者方便法要慎用!

六地菩薩以前都要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到了八地時可以善用方便,這時候為讓眾生上路,你才可以連哄帶騙的說些白色謊言,是謂方便謊言,這是許可的。這不是我個人講的,是法師所講的,我還沒有資格去講這些戒,是我聽來講給你們聽的,因此守戒清淨非常重要,戒香是遍十方虛空一切佛剎土,哪一種香可以傳散那麼遠?沒有!所以你若供養一位真正守戒嚴格的行者,那一定有很大的功德;菩薩講歸講,還沒有八地以上,心還不是很清淨,能講不見得做得到。

對於守戒很嚴格的同學,雖然有時有點不近情理,但仍然要尊重他。有的同學茹素不喝牛奶,這當然要尊重他的堅持,他不喝牛奶不能說是不好,不喝牛奶能成佛當然是很好,但要知道去補充鈣質,不要讓身體產生關節炎、骨質疏鬆等毛病。我們不是聖人,聖人是二六時中皆在座上以氣養生,所以古代的出家眾,很容易就證到阿羅漢了。現代人要奔波工作,壓力甚大,加上生態環境差,吃的都是添加物、農藥、抗生素,營養又不均衡,把身體都搞壞了,所以你要知道守戒的真義。你守不吃葷食、不殺戒,為的是要有慈悲心,大乘菩薩應有這種觀念,心以真正慈悲為主!

行何功德得到一一毛朝右旋相?係尊重供養一切有情,供養不是以一種要就拿去吧!反正我多的是的態度,這樣不算是尊重供養。尊重供養,是要以虔誠的心出發,對方領受了便欣慰不已,萬無絲毫優越感或虛榮心。我講一個例子,在清朝時有一戶富有人家,訂了一對等同人高的香燭,從很遠的地方拉運到普陀山,說要供養觀世音菩薩。這香客一路上都抱著炫耀的心態,沒有做到「尊重」二字。當時由於是大香會期間,各地進香獻燭的香客太多了,香燈師只好輪流點貢燭,每隔一陣子就把沒燒完的香燭移開,換上新燭,讓大家的香燭都有機會上供,取下的貢燭待香會結束後還可再用。這位香客看到自己的貢燭沒燒完便被換下,很不開心,懷疑香燈師貪心,故意把自己的貢燭留下,好轉賣換錢,他一怒之下就帶著隨行的孫女返鄉。回程途中,孫女忽然不明原因地往生了,傷心之餘,他只好買了一口棺材把孫女裝了運回家。

一回到家中,他看到孫女出來迎接他,他大駭:「妳不是死了嗎﹖怎麼又活回來?」孫女說:「我沒有死啊!那天我看到一位老婆婆,她要帶我去玩,我就跟她去玩了!後來老婆婆把我送回家了。」原來她的識神出體,現出死亡的樣子。這香客覺得匪夷所思,趕快去開棺查看,一打開棺木,竟然看到自己送去普陀山供養的一對香燭在裡面。為什麼以為運了屍體回來卻變成了貢燭?原來是觀世音菩薩在懲罰他來意不恭敬!供養不在於價值的多少,是在於立意的「尊重」!所以要產生這種一一毛朝右旋相,並且是透明青琉璃色透明、又能夠發香,是要很虔誠尊重的去供養一切有情,對比你卑微、福報不好的有情,都要以愛心尊重供養之。

一一毛朝右旋相是親近智者,隨順眾生所感之妙相;如何分辨智者?有些人著書立論貌似智者,寫的卻是滿紙邪知邪見,這種不是真正的善知識。我們要親近的是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善知識以軟語善導善誘,使人如沐春風,不會讓你的身、心產生壓力。「隨順眾生」是很好的一個修行法門,能夠做到隨順眾生,代表你的我執沒有了、法的執著也沒有了,不再以自己的主觀意念來要求他人時,煩惱可以降到最低,看到的世界都很美好;又此相表能斷止一切惡習,沒了我法二執,當然就能斷止一切惡習,一些壞習氣自然就沒有了!

斷止惡習是自己的德行,而修一切善法、幫助別人是積福德,於己而言是守戒律,對他人來講是布施、協助、法施。修一切善法,就能夠得到解脫自在之德,得蒙其光者,悉能消滅二十劫罪障。這光來自於哪裏?是青琉璃色的光芒;可惜末法時代的我們已經沒有那個機會了。當初親近世尊的人、都已經成就阿羅漢道的人,無論遠近的看一眼世尊,就可以消滅二十劫的罪障,二十乘以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無始劫以來的罪業實在太多了!

(2006.03.11.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