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3.4.   第 16 講(8)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名詞解釋(續)

(12)肩圓好相(su-sa3v4ta-skandha):又作肩圓大相、兩肩平整相。即兩肩圓滿豐腴,殊勝微妙之相。係由造像修塔,施無畏所感得之妙相,表滅惑除業等無量功德。

肩圓好相(su-sa3v4ta-skandha):skandha肩、身體,此處當肩膀言;su是美好、滿意的;sa3v4ta是包裹、掩飾(著骨頭)su-sa3v4ta-skandha是講肩膀圓滑,又作肩圓大相、兩肩平整相,亦即兩肩圓滿豐腴,不露骨骼的殊勝微妙之相。這是行什麼功德所成就的好相?「係由造像修塔,施無畏所感得之妙相」,這是由於出錢造佛塔、造佛像所感得的好相。在印度造塔的很多,造佛像的當然也是有;我們這邊很多寺廟也有塔,像我們道場,原本有一個狀似五方塔的珍珠塔,最近我又幫道場請了兩座塔,一座裡面有「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咒」和「佛頂尊聖陀羅尼經咒」,另一座是阿彌陀佛的陀羅尼,雕刻梵字在塔內,塔身是東、南、西、北等四佛的梵字,造塔給人家供養、禮拜的功德非常好,是肩圓好相的功德之一。

另外一個功德是「施無畏所感得的妙相」。施無畏,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要有相當的修證。釋迦牟尼佛累劫修菩薩道,菩薩於眾生怖畏求庇護時,衪可以空性施給眾生無畏的威德,所以有的人拜了菩薩,心就安了,有的人與某位師父談一談,煩惱就沒有了,絲毫沒有用有為法,但無形中施出一種無畏的力量,這是菩薩行施。一般財施、法施比較多,要施無畏,要有菩薩境界的修證,這是施無畏所感得的妙相,

「表滅惑除業等無量功德」,肩圓好相,表示他滅了見惑、思惑,除掉無始劫以來的煩惱業障。業有善業、惡業,善甚至修行人於世間禪、出世間禪所得到的真如性用,都能夠不執著,這樣就會慢慢感召這種肩圓好相。

 

(13) 身肢筆直相:(4jug2trat2),又作身廣洪直相、廣洪直相、大人直身相。謂於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威儀莊嚴係身業清淨圓滿,遠離殺生、偷盜、驕慢、邪淫、所感得之相。此相表能令見聞之眾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身肢筆直相(4jug2trat2):4ju是正直之意,g2tra是指人的上下肢,t2是有相之意。身體四肢像筆一樣的直,很多人腿O型、X型腿,這些都是不正常的,身軀骨架又直又高這就是一種好相。身肢筆直相,又作身廣洪直相、廣洪直相、大人直身相;佛的身體非常的修直而且是當時人中最高大的。釋迦牟尼佛的身到底有多高?一丈六!一丈十尺,一丈六是十六尺。古制一尺自商朝到東漢為止都是二十三公分,到了隋唐就有三十公分了,那麼一丈六有多高呢?保守估計是三百六十八公分!

哇!這豈不是巨人?聽起來似乎匪夷所思,但並非絕不可能。古希臘神話和古羅馬神話中常有巨人的出現;中國古籍《山海經》中,描述與日逐走的誇父也是巨人的形象,他喝起水來是「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另外據泰國《旅行導報》2005年6月2日的報導,2004年12月的南亞海嘯,讓一具身高三百一十公分的遠古巨人遺體浮出水面,在泰國某島嶼被發現,研判是能量巨大的印度洋海嘯把遺體從海底沖刷出來。我們不確定這則報導的真實性如何,但從十九世紀以來,經過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的勘查,於世界各地出土的人類骨骸,身長兩百到三百公分之間的,確有十起以上。

現在金氏記錄的世界最高人,鮑喜順先生有兩百三十六公分。我們不清楚佛陀住世時的人類平均身高有多高,但拿三國時代來說,三國演義裡的人動輒八、九尺,如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關羽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也是兩百公分上下。秦兵馬俑的身高也都在一百八到一百九十七公分間,看起來似乎也吻合末法時期,人類福德低落,身高日漸矮小的說法。

根據《金剛經》所載,佛身丈六,還不是世間相中最大身。天神的身高更是高大,如四天王天起碼都有一萬英呎的高度,差不多有三千多公尺。我們台中有位師姐去印度朝聖時,在飛機上看到窗戶外有人的面孔,她以為眼睛花了,難以置信地再看一次,真的還是看到那張臉,飛機飛得那麼快,天神又那麼高,他腳跨一步的速度跟飛機一樣!這個景象保持了幾分鐘,這大概是第一天的天神,出現時被她看到了!

我們要檢討,人為什麼越來越矮?當然,營養和先天性的遺傳是一回事,但若夫妻兩人都高,生的小孩卻矮,那就是業報的問題。一個人想要儀表威儀莊嚴,是要身業清淨圓滿。一般在家眾比較隨便,沒有威儀;而出家眾要注重四威儀,行住坐臥皆要舉止合宜如分。這裡講的威儀莊嚴,來自於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驕慢。殺、盜、淫這三個是身業;口業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業是貪、瞋、癡這三毒,身業清淨圓滿外加不驕慢,就有威儀莊嚴之相。

驕慢就是傲慢心,一般修得比較好時,容易產生驕慢心,自視過高,輕慢他人,有些人快要成就阿羅漢前,會有這種慢心;或己經成阿羅漢了,具足五神通,但還沒有完全解脫的,也有這種慢心。在佛陀開始講《法華經》時,退席的五百位比丘,都是修證不錯的阿羅漢,因為慢心而障礙了他們聽大乘佛法的因緣,這些阿羅漢退席後,釋迦牟尼佛才開始講《法華經》,這是慢心障道的一個好例子。能夠遠離這四種業,就能感得身軀四肢筆直的好相。

此相表能令見聞之眾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只要看到佛的這種相,就可以不再痛苦、端正思維、甚至開始修十善行。十善也就是十戒,天界裡最基本的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雖說是天道的戒律,但也是解脫道的根本,所以不要認為我在修大乘佛法、學解脫道,就不重視十善。真正的佛教徒於一切法都始於戒,由戒才能產生心的清淨,從清淨心才能產生種種的定、種種的智慧,甚至於產生禪定中的種種真如性用,再能不去執著這些性用,才能夠一關一關地度過五陰魔相,而終歸無所得;無所得後,進入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地前菩薩的功用行;有一天若能夠突破色身、開悟,就進入地上菩薩的境界,而這些修行的次第都是始於戒律。

楞嚴咒裡也講到,唸了楞嚴咒的咒心,不持齋者恆持齋,不持戒者恆持戒,表示唸這個咒語的好處。有人問修行持持咒到底好不好?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在這裡跟各位說明一下,《阿含經》裡講的,一個要求解脫的人去修學咒語,這個行為「無有是處」,也就是不該這麼做!然一個凡夫不能夠去求解脫道,他藉咒語來成就他的功課、他的行為或者他的善行,這樣佛說:「必有是處」,也就是這個行為是被允許的!

經文的大意大概是這樣,這也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要求「空」、「無相觀」,唸咒語是背道而馳,因為唸咒語等於去求諸佛菩薩的加持,用有為法,怎麼空?這種情況下去念咒語,無有是處!但是如果你修了打坐、修了種種法門都沒有開悟、沒有成就的話,那只有求諸佛菩薩的加持,讓我得到修行上的境界,這種情況下念咒語,就不能說不對,要求有為法就學咒語;但是要修阿羅漢、求解脫的人,就不應該念咒語!

咒語在另外一個時候是真正要學、要用的,在證到空、無願、無相這三三昧後,你要利益眾生,幫他們解除災厄,或想度眾生入道,以欲鉤之,這時候還是要學咒語。這些咒語,一方面是利益眾生,二方面針對世間的得利心,讓眾生所求滿願,給他一些好處,他才會來學佛法。這是有為法,但也沒辦法,末法時期這種情形很普遍!你也瞭解這些人不會修到解脫,今生要成就,難!只是與佛、與佛法結一個緣,這是該不該念咒的三種不同的狀況,要稍微分辨體會一下!

只要瞻仰到世尊的三十二好相,馬上都可以獲得修行的心、解脫的心、或涅槃的心。看到佛陀的身肢筆直相,眾生的苦就去除了、散亂的心就攝受回來,安住在正念中,還會發心去守戒律、修十善行,就像《佛心經》裡講的,看到如來語印菩薩的手印,可以消掉無數劫的業,我們業太多了,雖然天天看,還是有消不盡的業,還是煩惱無量,業緣比較複雜時,心就比較不靈。

我常講的,一個國家要亂,鬼神先亂,鬼神為什麼會先亂?因為業力來了,鬼神先感召,鬼神先亂人再亂。道場也是一樣,有外來的因緣干擾時,修得比較差的,受到外力的牽引就先發難,心會沉不住氣而造業;碰到逆境、病痛時、外力干擾時,要沉得住氣,保持心平氣和,反正是考試嘛!修行要成就,魔來考、佛菩薩來考,隨時都會受考!

 

(14)上身如獅子相:(si3ha-p9rv2rdha k2ya),又作上身相、師子身相、身如師子相。指佛上身廣大,行住坐臥威容莊嚴,如獅子王。係佛於無量世界中,未曾兩舌,教人善法、行仁和,離我慢而感得此相。此相表威容自信高貴,慈悲圓滿之德性。

上身如獅子相(si3ha-p9rvqrdha k2ya):si3ha是獅子,p9rv2是頭部、臉部,ardha是上半之意,k2ya是身體之意,si3ha-p9rvqrdha k2ya上身如獅子相。上次講臉頰像獅子一樣,現在上半身像獅子,獅子的胸是很寬闊,從腰部才瘦下來;有德行人的表相,都以這些動物的形象來譬喻。獅子相已經出現過兩次,第十一分和這裡,都是講上半身。

又作上身相、師子身相、身如師子相。是指佛的上身廣大,行、住、坐、臥威容莊嚴,猶如獅子的王者風范。這瑞相是如何感召的?要修什麼法門?係佛於無量世中,未曾兩舌!也無殺、盜、淫鄧身業,這樣會感召上身如獅子相,有此相者是不曾犯口業。口業中最容易犯的是兩舌,這邊跟某甲談某乙,轉過身去又向某乙說某甲說了什麼,斷章取意、挑撥是非、唯恐天下不亂,是很糟糕的習氣。兩舌,我們有一個舌頭已經夠了,有兩個舌頭,是太多話了。

大修行時氣充滿頭部,會講不出話來!有時候別說是講話了,連念頭都被壓住,起心動念都不能了,怎麼還能講話?講不出來!一回到空時,那更是講不出話!因為空性本來就是沒有念頭,不會起心動念,有一天真的回到空性,你會覺得涅槃寂靜就是這樣子,安住空中,心無生滅,非常舒服、安祥,稍有起心動念就覺得勉強、不舒服,更遑論動嘴了!

這是修行過程之間的現象。不想講話的,就算有人問也不想講,頂多使個眼色、點個頭示意,真要他講話,有時候會很痛苦!有一些人則相反,要他閉嘴、不讓他講話會很痛苦!希望有一天你們能夠體會到開口講話很痛苦的經驗。已經瞭解佛法了,還不開口的話,不行!雖說可以用心力去利益眾生,但是眾生不知道你利益他們,甚至於不知道佛法要怎麼修?這是治標不治本,能力到了 ,還是要針對眾生的毛病開口說法,告訴他們:要去守戒、要去修心、要去觀自己的念頭,還是要回凡、要動嘴巴度生!

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說道人類的壽命為什麼從八萬四千歲,減到四萬歲、二萬歲、一萬歲、幾千歲、這麼一直減少下去?都是犯了所有的戒!人壽最終減到十歲後,為什麼又開始增長了?十歲是遭受瘟疫、刀兵、飢餓三劫後的幸存者,於劫後檢討,決定不再互相廝殺。先止殺業,壽命就慢慢增加一倍,有二十歲了;後來又停止偷盜,大家都不偷盜了,壽命又增加一倍,變成四十歲,守的戒律增加,人壽就跟著倍增,於是又恢復到幾千歲、幾萬歲,到最高的八萬四千歲。佛法為什麼講因果?因果就與戒律極有關係!任你講得天花亂墜、講什麼如來藏、講什麼心性、講什麼神通都沒有用,要長壽、要道業能夠進展,甚至於解脫,這個戒律一定要堅守!

大家檢討一下,平時修了半天,自以為心平氣和,結果一個因緣,接觸到一個人不順眼、聽了一句話不痛快,隨境發作的、鬧上一場的、考試沒考過的,犯了多少戒?難怪道業不會精進、難怪身體不健康,學佛法學了那麼久、聽經聽了那麼久,進步總有限!佛法是心地法門,心地法門是要起心動念沒有犯戒,最起碼行為不犯戒,也不會去惱怒眾生。修行沒有那麼難的,從剛剛講的殺生、偷盜、邪淫,到兩舌,修行無它,就是在斷這種犯戒的心。問題是你能夠自我檢討嗎?心能夠柔和嗎?若還不能達到初禪的境界,用覺知觀照到妄想,修行就會事倍功半。

昨天回覆一個電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心是哪個心?」當然,這算是一個很初淺、還沒有開始學佛法的問題,我要從眼、耳、鼻、舌、身這五識開始,講到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講五識對五塵境、講第六意識的分別與五塵識之間的關係、講到第六意識起分別,煩惱心起來了,覺知心能夠觀照它、不與之攪和,那就可以修行了!

如果第六意識能控制了,更進一層,第七意識。第七意識不是你可以左右的妄念,第七意識的妄念現出,這是開始控制內心真正妄想時。到有一天第八意識真的現出它本來的樣子,這是開悟的境界,法塵無量的現起,那時候你就是無事可做,只是看著它心起心滅,很忙!但只要不隨之起舞就成不了業,這是上上根基者在修的!而我們在還沒有到那種境界時,就要從行為與戒律上去檢討、去修正,而不是讓你的心、讓你的嘴、讓你的身,隨著你的習性、脾氣去發作。

教人善法、行仁和,上次已經跟各位說過,能夠講戒律的,已經是如來五地、六地的金剛道,因為他有能力觀照到因果輪迴,知道今生如此是先世犯了什麼戒,不同的戒律有不同的果報,我們守了十戒,還有在家菩薩戒的六重二十八輕戒,出家眾要守二百多戒,比丘尼三百多戒,全部戒律加起來,大概有五百戒。守得愈嚴格,成就就愈高!釋迦牟尼佛講:佛法不滅,只要有一個出家眾守清淨戒,佛法就不會滅!佛法是什麼?出家眾又是什麼?出家眾是守戒清淨,像佛一樣心清淨的人、是知道修行就是在修這個心、守這個戒的人!佛法無它,就在戒律上,在你心地裡面對種種的二十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有沒有辦法控制?

行仁和,要有慈悲的心,心平氣和地在人群中推廣善法。另外還有一個離我慢,我常常講,這個慢心很不容易斷,尤其學得稍有境界了,就更容易輕慢他人,不少得阿羅漢向的行者都有慢心,這慢心無形中都會顯現在你的行為上!很多人見到比丘,尤其是年歲較高或看起來德高望重的,都能歡喜頂禮,但若是出家眾的比丘尼,看起來不太年長或修行的層次不是很高,兩條腿還彎得下去嗎?其實能夠頂禮下去,你這個慢心就沒有了。每個人對著佛像頂禮都認為很自然,對著有修、有證、威德很好的出家眾,也是心甘情願的頂禮,然而對著一位默默無聞、看不出修證的比丘尼,若是覺得拜不下去,這也就是慢心!

這是腦筋裏面那個阿賴耶識還有一種慢心在左右著你,對於這些都要檢討,為什麼我們沒有這些好相?身高也不高,腳還O形腿,要檢討我們哪一個戒律沒有守好?這慢心是很難去除!別說見到師父要頂禮了,在電視上看到別人講經說法,覺得也不怎麼樣嘛!內容那麼淺,我來講可能都比你好!電視上能講的,會有多深?電視這個管道是給初機佔大多數的普通大眾看的,不宜講得太深,也不適合談到身體上、心靈上的修證。這是慢心在作怪!修行說難是難,說不難也不難,把你那些心都打死就了事了!但包括我在內,光要打死這個慢心,不知道打了幾十年還打不死!慢心是很微細、很難斷!

那一天聽到有人請問一位法師,什麼是「冤親債主」?一般講冤親債主都是指鬼神,那位法師故意不這麼講,他說:「冤親債主就是人與人之間恩恩怨怨的對象」。這樣講也對!誰與誰不對盤,就可能是冤親債主,不對盤卻又為什麼會在一起?就是要聚在一起,才有機會清算清算,也才是所謂的冤親債主!

對每一位出家眾都要頂禮、禮拜,常不輕菩薩是對每一個人都恭敬,認為他們未來都會成佛!不要自認為自己修得好,輕慢初學後進,像彌勒菩薩在久遠以前是八位太子之一,其他兄弟都成佛了,只有祂還沒有。先成佛的,大都是很積極用功,而彌勒菩薩是比較心無罣礙、隨緣自在型的,在修行上來講是沒有發狠心、勇猛精進,成佛會比較慢,所以八位兄弟祂是最後一位要成佛的,未來成佛的就是彌勒菩薩!

「此相表威容自信高貴,慈悲圓滿之德性。」上身如獅子相,表徵威容自信高貴,是具有慈悲圓滿之德性。上一堂課講過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地上菩薩不是用講的,都是用身、心的力量去轉眾生的業,而大菩薩可以應接幾千萬億眾生也無所謂,空性證得了,哪一個眾生有病,祂化一個化身就可以救度他。我們這種剛開始學的,都是從病中去磨練,眾生有病你就有病,有病就修病行,調身、調心,一個法如果不是很嚴重,頂多三天就調好了!

有一個日後看取的公案,為什麼教你三日後看取?這三天是隨口說的嗎?不是的!沒有永遠的一個法,除非碰到的冤親債主,是結了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又沒有善因緣可以幫你化解,可能這一生他都跟你沒完沒了!曾經聽過有人想受戒,碰到這種冤親債主,明天要正授了,師父講了:「有怨報怨、有仇報仇,明天以後就不要再找了!」那個人當晚就猝死了!這種是過去生欺負人太過了,所以不要逞一時痛快、鬥一時惡氣施暴於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我們修行人要檢討自己的心,是否以慈悲心不惱怒眾生?是否柔順?或是不發不快?這個心要柔順非常難,柔還容易些,但要順著他人,那可不簡單!順就是沒有我執、沒有法執,這樣也好、那樣也行,橫豎怎麼做都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勉強。能夠慈悲圓滿了,會感召「上身如獅子相」。

 

(15)七處隆滿相:(saptotsada),又作七處滿肩相、七處隆相。指雙手、雙足、雙肩和頸部七處有豐滿柔軟肌肉。此相係由不惜捨己所愛之物施予眾生而感得之相,此相表一切眾生得以減罪生善之德。

七處隆滿相(saptotsada):sapta是七之意,ut是高處,sada是處所,saptotsada作七處滿肩相、七處隆相,sapta + ut=saptot。隆滿是肌肉豐滿,指雙手、雙足、雙肩和頸部等七處有豐滿柔軟的肌肉。修什麼德行得到七處隆滿相?此相係由不惜捨己所愛之物施予眾生,不計福田非福田,所感得之妙相;乃表佛斷盡七隨眠,具足七聖財,令一切眾生得滅罪生善之益的一種德相。把自己不吃的食物、不穿的衣服給別人是沒有什麼功德,要嘛就把你最喜愛的東西給人,這可要一下掙扎了!我們人都有一種貪愛心,想保有自己喜愛的東西,練習把自己最喜歡吃的東西給別人嚐,把最喜歡的物件送給別人,可以去除這種貪愛心,破除你的慳貪。

我常提到的天竺四祖優婆崛多尊者,尊者有神通,他度了很多人成阿羅漢,他度人之前先觀出你的毛病,最重的毛病在哪裡?克服了這個最重的毛病後,以楔出楔,其它的小毛病也得以解決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哪一根是最大的毛病,如果眼根喜歡看一些好的東西,又去產生貪愛心,那你就從眼根修起,或者瞋心很重,就從瞋心下手,最大最重的毛病一解決,其它的毛病也就迎刃而解!

優婆崛多尊者看到一位釋族裡的人出家,要幫他成就阿羅漢,於是去觀他,這個人帶了很多黃金來出家,就怕出家後沒有錢用,把在家時的物資都變賣了,將黃金帶在身邊。尊者觀出他執著黃金,修行怎麼會有成就?於是連哄帶騙的,找機會告訴他:「把你這些黃金拿出來供養出家眾,以後再給你更多的黃金!」這個人因為還有貪心,便捨得拿出來供養,又因為供養的功德很大,無形中消弭了他貪財的心,後來這個最重的毛病,貪愛金銀財寶的心沒有了,此外他也沒有什麼可貪的了,所以很快的就證到阿羅漢果!

同樣的道理,要布施也是一樣,把你最喜愛的東西拿去布施,捨了後,其它還有什麼可貪愛的?我們但凡心上鐘愛一人、一事、一物,就如同為一枷鎖所銬,這個心便失去了自由,負累不堪;若是任一物都能隨緣布施,自己有的就給人,每捨一物便自在一分,能夠如此不惜捨己所愛之物施予眾生,即能感得「七處隆滿相」。

七處隆滿相,此相表一切眾生得以減罪生善之德,如果這七處飽滿了,一切罪業都滅了,然後善根生起,這根本的德行就有了。所以布施是菩薩道的第一個波羅蜜,也是因為容易做,所以放在第一位,更是因為要破掉你的慳貪,又可以與眾生結善緣,供養諸佛菩薩、出家眾,得無量的修行資糧。

佈施有財布施、力布施、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要有一點境界,不是每一個人都做的到。性空法了時,人家只要見著你的面,甚至只聽到你電話中的聲音,憂心煩惱便消了,並不是有一個無畏的力量施給人,沒有這種施法。你念了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祂有什麼東西給你?沒有!但是念了以後你就覺得心平氣和、覺得很安詳!無形中祂的空性慢慢傳遞給你,你自然就心平氣和了。

佛法妙就妙在不落於語言、文字,就能解決你的問題,福報夠、善根夠,跟善知識談一談困境、話一話家常,就可以擺平身體與心理的一些不太嚴重的問題。而所謂的福報,是來自於布施、供養諸佛菩薩、吃素、修行,這樣的你,即使不足以感得七處隆滿的好相,一旦發生問題,也自然會有解套的好因緣。

 

(16)兩腋隆滿相:(cit23tar23sa),又作腋下平滿相、肩膊圓滿相。即佛兩腋下之骨肉圓滿不虛。係佛予眾生醫藥、飯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此相表能圓眾生聞法學佛心願之德。

兩腋隆滿相(cit23tar23sa):cit23是實滿、富饒之意,tar23是高起,sa是連結兩處之意。cit23tar23sa是作腋下平滿相、肩膊圓滿相。即佛兩腋下之骨肉圓滿不虛。我們兩個腋下都有空間,可以挾住東西,佛的兩個腋下都是圓滿不虛,係佛予眾生醫藥、飯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這兩腋隆滿相與醫藥、飯食有關,可以為人看病,這也有很多不同的層次,有的用心眼看,就知道你的病在哪裡?如果是菩薩怎麼感知眾生的病?因為眾生與你同體,你面對著眾生,就像看你自己,就知道病在哪裡?

要給予眾生醫藥,古時候是草藥,你要熟悉藥性,像神農氏嚐百草,自己中毒,自己解毒。現在西醫發達,你可以中醫藥、西醫、生理解剖都去讀一讀,像日本、大陸,有些是中、西醫一起修讀的,以西醫的儀器來檢驗,配合中醫身體筋絡的理論、陰陽調理的關係、中藥材,一起來治療疑難雜症。什麼時候該學這個?開始修行時不要學這些,一學就砸(雜)了,你修不了自己。這是要行菩薩道時才去學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直在告誡修行人,在自我成就以前,不要去涉獵星象、醫藥、占卜等陰陽流,一切要放下。

修證到要行菩薩道時,你就需要懂得這些醫理,再加上身體有了基本的氣通能力,學理配合實驗,所有身體的法都是從經絡而出,你要去體會其中的幽秘,體會以後就變成你的知識(knowledge),這時你就可以教人,這樣才是為人看病,予眾生醫藥的適當時機;咒語也要去學,這些都是在利益眾生用的。

兩腋隆滿相係佛予眾生醫藥、飯食,所感召的瑞相,此相表能圓眾生聞法學佛心願之德。當你可以為人治病、給眾生飯食、醫藥,解除他們的病苦,眾生歡喜、願意聞法學佛,這都是種善因給他們,所以在行菩薩道之際,你若懂得醫學藥理,能替眾生排憂解難,利益他們,再加上因緣具足,眾生就會以歡喜心來學佛法,那麼你也可能會感得兩腋隆滿的好相。

(2006.03.04.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