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2.18.   第 16 講(7)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名詞解釋(續)

(6) 廣長舌相:prabh9ta-tanu-jihva,又作廣舌薄相、舌廣博相、舌軟薄相。即舌頭廣長薄軟,舌頭廣長柔軟而薄。伸出時可掩蓋臉部,伸展則可覆至髮際。係出言側誠,恆修柔軟語、法語,受持戒律,常行悲心感得此相。發弘誓心,以大悲行迴向法界而感之相;觀此相,則滅百億八萬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億之諸佛菩薩受記。

廣長舌相prabh9ta-tanu-jihva):prabh9taprabh9的過去分詞,意為廣大,tanu是細長意,jihva是舌頭之意。全句作廣舌薄相、舌廣博相、舌軟薄相,意即舌頭伸展開來的寬度很寬,長度也很長,此相是因講經說法所具足,所以我們常形容一個很會講經說法的人具廣長舌相。舌頭廣長、柔軟而薄,是很善於講經說法,這個舌相有多長?舌頭伸出來可以蓋住臉部!在電視上看過有些長相比較特別的人,舌頭能夠伸到鼻子,而廣長舌相者可以蓋住整張臉,如果往左右伸展開來還可覆蓋髮際,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相!

修什麼德行,可以具足廣長舌相?係出言側誠,恆修柔軟語、法語,受持戒律,常行悲心感得此相。出言側誠,講出來的話都很誠懇;恆修柔軟語,平時講話總是很溫和,無論是要勸人為善、指導他人、或是糾正對方,語氣都是平和柔軟。我們一般出言柔軟時,大概心都是很平靜的,如果是心煩了或是與對方太熟了,潛在的脾氣很容易就不自覺地發出來,夫妻之間常見到口氣不好的情形,就是因為太熟了,沒有惡意但會缺少耐心提高音量,這就是沒有修柔軟語。

法語是善於講經說法,講出來的話都能夠勸人為善,一切法其實都是教我們離開慾望,斷除煩惱,這是最根本的。三皈依裡的:「皈依法,離欲尊」,所有一切佛法,善行歸善行,要求解脫都是從內心裡去斷根本的貪欲心,欲有很多種,把全部的欲都斷了,其它的瞋心、癡心(不明白因果的道理)、傲慢心都會滅掉。善於講經說法讓人能夠得到真實法義,這表示常修講經說法讓人受益的功德,會具足廣長舌相。

受持戒律,由戒身證得戒法身,得一分清淨法身。一切的佛法都從戒律開始成就的,有戒律就沒有罪惡,也會有很多的福報,產生很多的智慧,到最後能夠得到果位。所以不管是學哪一宗、哪一派或者聽佛法、學外道法,如果不持戒就沒有辦法成就。佛是從持戒開始,修小乘也是,修大乘六度者,由布施先結善緣,再來修自己,也還是由持戒開始,受持戒律也是得廣長舌相的功德之一。

常行悲心感得此相,還要有這種對眾生的苦難,感同身受產生悲憐的心,也就是所謂的大悲心。我們常說同體大悲,證到空、無相、無願三三昧以後學陀羅尼門,就能慢慢學習到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這大慈就是無緣大慈,連跟你沒有因緣的人,你見了也想度之,即是大慈心。能夠有能力度一切眾生,無論是否有緣,這個功夫是要金剛心、金剛身都練得很好了,還有大慈的心才能做到。大慈是不容易做到。先講大悲心,大悲心從小悲心開始學起,什麼是小悲心?你的身可以跟別人的身合一,每見一個人能與他同一體、同一心,菩薩小悲心開始有能力與眾生同體!

同體是身體與他人同步有相同的覺受。這同體顯現在哪裡?顯現在病痛上!如果對方有病,同時自己也感受到有病,這才是同體。一般所講的同體,是意解、是思維,我不要怪他,我跟他是同體,這種同體是理地上的同體;而大悲心一定是要登地菩薩,心眼開了的登地菩薩,很自然的去接受到眾生的病痛,這才是事上的同體。

菩薩有五種修行的法門,一個是聖行,聖行就是能夠使你的心清淨。第二個梵行,身心都清淨,沒有淫慾心。第三個天行,天道的德行,色界天、無色界天,由禪修所得到的,與大自然天地間的心一樣的。第四種嬰兒行,這是小乘的聲聞、緣覺所修證到的心。最後一個是病行,為什麼要修病行?誰修行喜歡生病的?是因為你與眾生同體、與眾生同心,登地菩薩的心眼開了,很容易感受到眾生的業力,接收為自己的業,這種業力不是只有面對面時才會接收過來,甚至電話中也可以接受到對方的業力,他的病就變成你的病,菩薩在這種病痛之間修病行,能夠把病治好了,眾生的病也就好了,所以菩薩為什麼能夠體會同體大悲?因為他有那個能力!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菩薩,但是他有一個心,接觸到別人的病,他也會病懨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實這已經是登地菩薩所具有的特性,如果你沒有這種現象,表示心還沒有打開,打開就一定會感受到與眾生同一體性。菩薩為什麼要與眾生分憂?分擔病苦?同體是為培養大悲心,縱使你不喜歡,自然還是會接收他人的病痛,成為自己的病痛,這是真正的同體。有的人心眼初開,能力還不夠,修這病行修得很是吃不消!舊疾未癒,新病又來,年輕些還好,血氣通順,有障礙時稍微用功一下,氣通了大概都可以克服疾病;若是年紀大了,真氣較衰退,這種能力會愈來愈退轉,這是身體方面的同體。

還有一個心的同體,眾生的煩惱,因為同體你會跟他相應,如果對方生氣,你感覺不到,表示沒有感受到同體。有人在發脾氣,他的瞋心會遍虛空,這撞擊力是很大的!即使你沒有在現場目睹,也可以感覺到他那個瞋心,挑得你也一直要冒發瞋心來,但是你可以控制它,你把心一空,真妄立見,你先化解了自己不平的心後,對方的瞋心也會伏下。同樣的,這同體是事上的修證,不同於許多網路上,由理地出發所講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而常修這種悲心,也是現廣長舌相的其中一個原因。

另一個功德是發弘誓願,以大悲行迴向法界。普通我們在拜懺時,發四大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我們發願,自己本身除了自斷煩惱以外,還要度盡無邊眾生、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要常常在心裡面提醒自己這四大誓願。至於以大悲的德行回向法界,一般顯教會把法會的功德迴向法界冤親債主、十方法界眾生,而密教行者在禮拜或修法時,常會將十方法界眾生納入其觀想境中,讓大家一起來修行,這觀想境的擴大其實就是心量的擴大,也是在培養大悲心,無論顯、密,都是要把修行的功德,能夠大悲的迴向給法界眾生。

這些功德你都有了,你就可以感召廣長舌相。再總結一下,從心地裡講出誠懇、柔軟、勸人為善的話,以及修行得解脫的法語,並且要持戒、常行悲心、發弘誓願,以大悲心迴向,這樣就可以得廣長舌相。當然講經說法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的,但是累劫的菩薩行一定要講經說法,把你的智慧轉成語言,讓大家都能夠同沾法露,依之施行,得到解脫,是修行這些功德才建立的一種好相。

觀此相,則滅百億八萬四千劫生死罪。坐中或其他任何時候,如果你有因緣看到哪一位菩薩、轉輪聖王、或者是佛有此相的話,那麼你就可以滅百億八萬四千劫的生死罪。百億八萬四千劫有多久?一劫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百億八萬四千劫乘以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大概十六萬八千兆年這麼久,以我們出生做人來講,你看要幾世?在增劫最高福德時,壽命最高為八萬四千歲、減劫最少才十歲,現在平均75歲,十六萬八千兆年不曉得要在這裡生生死死多少次?你一看到這個好相,就可以滅掉這麼多的罪。

看到這個相,得值遇八十億之諸佛菩薩受記,可以剛好碰到八十億諸佛或者諸菩薩在為其他的如來受記。這是別人在受記,還是你在受記?看來應該是諸佛菩薩在受記,不是我們受記,因為授記是諸佛菩薩為你授記,我們這裡看的是八十億諸佛菩薩在給人家受記,等於是你恭逢盛會,也許你還沒有份,因為你只有看到而已,不是你修到的,但這已經不錯了。

《法華經》或其它大部經裡大多有授記品,這是當時釋迦牟尼佛帶這些徒眾,修到最後每個人有一點成就了,佛都要給他們授記,未來你在哪一世當得成佛、國土在哪裡、名號為何、住世多久、弘揚佛法多長,這是授記。能夠看到菩薩受記的功德也不錯了,雖不能讓你有大成就,還是可以減去不少生死之罪。
 

(7) 味中得上味相rasa-rasqgrat2:又作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指佛口中常有津液,味覺最上好,常得諸味中之最上味。此係愍念眾生如子女,復以諸善法迴向菩提感得之相,此相表佛之妙法能滿足眾生志願之德。

味中得上味相rasa-rasqgrat2):rasa是味道,有時指汁、液,agra是頂端、最高之意,t2有「相」之意,rasqgrat2合稱上味相。此處講到舌頭跟它有關係的味道。這三十二相裡,有的是顯相,現在身體的部位上,有的是隱相,是看不出來的,就像這種「味中得上味相」就看不出來。味覺是你自己才知道、別人不知道之物。

rasa-rasqgrat2名稱又作得上味相,上是最好的,無論吃什麼東西,你的味覺所感覺到的都是非常殊勝的,別人與你吃相同的食物,覺得不好吃、味道不好,但你不會!吃什麼都覺得是最好的味道。修到一味性時,吃到什麼東西都會覺得很甘甜,酸也不會覺得很酸、甜也不會覺得很甜、辣不會覺得很辣,即使是平淡無味的食物,你吃起來還是覺得甘甜,這不是食物上的分別,是味道上一種殊勝的顯現!

談到這個跟我們身體的抗體機制也有一點相像,一味性也好或者沒有分別心也好,有的人修到三毒盡了,像達摩祖師、釋迦牟尼佛三毒盡淨時,毒藥對他們來講只是一個物質,起不了作用。我們從對食物、藥物的敏感度,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身體健不健康、個性強不強、執著重不重?有的人吃東西禁忌很多,這個怎樣不能吃、那個又如何也不能吃,顧忌愈多代表你的身體、你的心都是愈不健康。藥物亦然!吃藥、打針,對藥的過敏性愈多,代表體內的抗體很緊張,一有風吹草動就要排斥外來物質,所以就造成敏感的現象,這累劫修下來每個人的業障、心病重不重?都顯現在生活、飲食上!

rasa-rasqgrat2又作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這是指佛口中常有津液,味覺最上好。有些人打坐,舌頭捲起來抵住上顎,這口水就一直流,流了吞下去,胃會吸收,如此不吃、不喝幾個月、甚至經年,都不必吃飯,身體變化清淨了以後,這口水就不是一般的口水了,而是津液。《楞嚴經》裡提到有一種仙,就以此津液為食,我們一般人如果身體情況好時,嘴巴裡也常常會生出甘潤的口水,並不覺得口渴。

常得諸味中之最上味,你的味蕾特別敏感,能夠嚐出各種最上好的味道,這是一個無相、隱形的好相,是修什麼德行呢?此係愍念眾生如子女,視每一個眾生如同自己的孩子般,這已經是有大慈大悲的心了,對於沒有因緣的人,菩薩自己去找緣度他,因為祂看一切眾生,無論好人、壞人,都是如子女一樣,壞人將其修整修整引入正道,好人碰到障礙了,更是義不容辭的要度他們,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樣。誰人不愛自己的子女?就是有的子女忤逆,也還是非常的疼愛,當然現在末法時期,德行愈來愈差,有的子女、父母之間的關係不是很融洽,這裡講的是菩薩,不能以常人看待。

菩薩有味中得上味相的,一定非常的愛護眾生,就像自己的兒女一樣,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復以諸善法迴向菩提感得之相,只要做了一件善事,就迴向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要求得成佛、得如來菩提,迴向眾生只是與眾生結個善緣,希望他們能夠離苦得樂,而迴向無上的解脫道、菩提道,這功德是很大的!

誦完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其他大乘經典,再唸迴向菩提道的咒語,把自己所行的善法,迴向自己未來要成佛的菩提道,天天這麼唸,也許就可以得到這種味中得上味相。要記得這迴向的概念,有的人迴向法界冤親債主,這比迴向你的家人好一點;又有的迴向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更大,但還比不上迴向法界一切有情、無情眾生;但這些都還不如迴向菩提道來得好,因為菩提道是未來一定要走修行成佛的一條路。哪一世能成佛?不知道!但是我就是往菩提道這條路上走,先把所有功德迴向給菩提道,這樣未來你就慢慢可以得到舌頭方面的味中得上味相。

這個相表示什麼呢?表佛之妙法能滿足眾生志願之德,譬喻能夠講經說法,代佛宣說殊勝微妙的解脫道,並且能夠滿足眾生的志願。眾生有什麼願?就滿足他!當然眾生的願想三不等,有的求財、有的希望生天、有的求解脫、有的希望成佛,每個人所要的佛法都不一樣,你就依據每個人的根基,滿足他們所需要的,這樣你也可以有這種味中得上味相。
 

(8) 四牙白淨相:su0ukla-danta,又作四牙白淨相、齒白如雪相。即四顆門牙鮮白光潔,鋒銳堅固如金剛,上下亦各有二齒,其色鮮白光潔,銳利如鋒,堅固如金剛。係常思善法,廣修慈悲心而感得此相。此相表能以智慧,摧破貪嗔痴三毒,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眾生強盛堅固之三毒。

四牙白淨相suśukla-danta0ukla是由0ukra轉化來,有潔白、發亮之意。Su是特好、美好之意。Danta是指牙齒。suśukla-danta梵文未有四門牙之義,但有為何又稱為四牙白淨相,因這四牙是門面,這四顆牙就是正前方的上下兩顆門牙,有的人長得比較不整齊,比較寬大,看起來突出顯眼。修以下德行的話,這四顆門牙就非常白淨整齊,有的譯作齒白如雪相,像雪一樣那麼白,不但鮮白光潔,而且牙質鋒銳堅固如金剛,這是四牙白淨相。

修什麼德行可以使門牙的牙齒非常美麗呢?常思善法,廣修慈悲心而感得此相。隨時隨地都在想一切的善法,不會去想一些不淨法,老想著怎麼去做善事?怎麼去幫助別人?怎麼去修心養性?而廣修慈悲心,廣是非常的大量,要能夠由各個角度深入修慈、修悲這兩個心。只有佛才有大慈大悲,菩薩、地前菩薩都修小慈悲,能夠有四無量心的慈悲喜捨就不錯了,要有佛的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那一定已經具足了以上所講的各瑞相;而我們還沒有大慈大悲,但起碼可以培養這小慈悲心,常思善法,一心向善,對眾生慈悲,有這樣的德行就可以感召這四顆門牙,非常白淨、光潔而且堅固。

此相表徵能以智慧,摧破貪嗔痴三毒,有這四顆門牙白淨相者應該有智慧,就像牙齒銳利得可以咬斷一切的貪嗔癡三毒。貪嗔癡三毒是最根本的煩惱,唯識把一切的煩惱分得很細,一分就是九十一種,而修行修到哪種境界時,到底斷了幾分?同樣一個毛病,是斷粗的、中的、還是斷細的、極微細的?這在果位上又都不同。佛法講來講去就是在修心地裡的種種毛病,每一個毛病又依粗、中、細、微細分好幾個層次,也就是由貪嗔癡這三毒,演變成無量無邊的心病。有這四顆門牙的瑞相,照理應該可以破掉貪嗔癡三毒,並且能摧破一切眾生強盛堅固之三毒,因為你修慈悲心而感得此相。這是門牙,接下來是牙齒的多寡?一般人有三十六顆就不錯了,牙齒的數目與德行又有關係。
 

(9) 四十齒相:catv2ri30ad-danta,又作口四十齒相、具四十齒相。指佛具有四十齒,一一皆齊等、平滿如白雪,不粗不細,潔白整齊而美。此相係由遠離惡口、兩舌、恚心,修習平等慈悲而感得此相,常出清淨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眾生之惡口業,滅無量罪、受無量樂。

四十齒相catv2ri30ad-danta0ad是由0ata百位變化而來,catv2ri30ad四十之意,danta是牙齒之意。上、下兩排牙齒各有二十顆,總共四十顆,指佛具有四十齒,一一皆齊等、平滿如白雪,不粗不細,潔白整齊。一個人的臉若是獅子臉頰就很寬廣,牙槽也會比較大,這時就要有牙齒來填滿,自然就比一般人增加了好幾顆牙齒。從牙齒的顆數,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德行好不好?一般牙齒的數目大概是從三十二顆到三十六顆不等,也許臉頰小的少些,臉頰大的多些,臉形決定一個人牙齒的多寡,這是互有關係的。

為什麼可以得到四十齒相?此相係由遠離惡口、兩舌、恚心而得,兩個口業、一個瞋心。惡口是常常罵人、口不出好話,兩舌是喜歡搬弄是非,這邊聽到的話,再講給那廂聽,傳話的過程中還添油加醋、挑撥是非。一般我們大修行時都不想講話,聽到什麼就到此為止,無論聽到好的、不好的,都不會想要去過口,這是大修行時。

早期你們很少聽見我說人什麼,對也好、不對也好,都是你的事情,我很難去動這個心念,現在要講經說法,對你們求好心切,也不能不講了。看到你哪裡有習氣心病,就要講你一下,你高興還好,不高興要怪我、罵我也無所謂。我們知道因果,我罵你、你也會罵我,我背後講你、你背後也講我,因果就是這樣必然的!最好的修行,自然是不去講什麼,有的行者要入空時,連這個生命都沒有意義,自然更是懶得跟你去爭什麼是非曲直,那時候真的是大修行,什麼都無所謂。

在心還沒有進入那種狀況時,難免都要隨業緣攪和,你發脾氣罵人,以後人家也會罵你,懂因果就無所謂,可以很自在,回報回來承受時,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意念,這才是所謂的隨性而發!別是你罵人可以,人家回罵你就要怪人家,這就是不懂因果了。佛法修到最後不見得不能發脾氣,有需要時照樣可以發。早期我去老上師那邊,看過他大聲的罵侍者,當時覺得有點不自在,後來我自己也會罵人了,而且還罵得比他大聲,此一時、彼一時也。禪宗的祖師大德還不只罵,掄起棍棒打的也有,打罵時痛快、自在,打完、罵完後攜手喝茶去!都沒有那個瞋心,只是隨緣在造作,兩造都不記恨,這場打罵自有其意義,但這是要雙方都有些境界就是了。

我的上師徐恆志師父,有一次接受閩南地區的一個訪問時談到,他有一次去拜訪老上師,老上師和他講幾句話後,突然間不理他,徑自到裏間去了,一旁的人很訝異,怪老上師:「這個人怎麼這麼不通情理?不管怎樣總是你師弟,大老遠來拜訪你,怎麼突然不理人,就進到裏面去了!」但是師叔自己心裡有數,是老上師在考他,我對你不禮貌,看我是否有瞋心?他沒有被考倒,還是一貫心平氣和的,後來還又解釋給別人聽。

修行人不要光看他的表面動作,他也許在考驗你,當人家對你不禮貌、甚至侮辱你時,您是否能很自在?有些大德有心試驗你,製造一個境界,看你會不會落入陷阱?如果腳步真站得穩,是不會動心,管你對我好、還是不好,我都無所謂,也不會去猜這是在測試我嗎?是在製造一個陷阱讓我跳嗎?沒有這種心!反正我就是平常心,你願理我就多談談,不理我,進去了,我也無所謂!修行的智慧與工夫,就顯現在這裏。

得四十齒相者,係由遠離惡口、兩舌、恚心。惡口、兩舌這兩個口業都是比較不好的,綺語是講拍馬屁的話,妄語當然是小妄語,果報小一點,大妄語是沒有修、沒有證,自認為已經修到甚麼果位,這是大妄語,萬不能犯!除了惡口、兩舌這比較不好的口業外,最好不要講拍馬屁的話,不要講有口無心的話。再來是瞋恚心,這瞋恚心很難斷,有時候我們要常常觀照這個心,一般比較喜歡談道理的比較會發這瞋恚心。

菩薩不應該有瞋心嗎?菩薩多少還是有些瞋心!要三毒斷了,有多難!三毒淡薄總可以吧?淡薄已經有斯陀含果的味道了,應該心平氣和了。怎麼樣算淡薄呢?怨而不怒,心有點不平,但沒有出聲,心有一點起念,但不會去做,這是淡薄了!一切果位都決定於煩惱解脫了多少,反言之,心清淨了多少。所以我們學三十二相,提到修什麼功德,就可以得到什麼瑞相!其實修來修去都是在針對心的毛病,和培養對眾生的慈悲心,就是修這兩個!

除了遠離惡口、兩舌、恚心外,還要修習平等慈悲。慈悲剛剛講了很多,有大慈悲、小慈悲,現在再加上一個平等,這就不簡單了,要眾生平等,萬物平等,對一切法也要平等,好人、壞人都不要分別,若是好人就很喜歡,壞人就有成見,不想對他慈悲,這就不平等!

除了對外的平等心外,對於自己的習氣或是身體的反應也要平等。身上一有病痛就心裡不舒服,又或者氣很旺,就覺得這一座修得很好、很受用,但凡還執著身體上、心地裡的憂喜苦樂,沒有辦法平等觀之時,就要修我們的心,學習對外境眾生平等,對內心諸法平等,不欣樂畏苦、迎善拒惡,練到有一天面對任何境界時,心看什麼都是平等的,那就有成就了。當然說是容易,還是要經過考驗,比方上手術臺開刀,麻藥退去以後的痛,甭提翻身痛、下床痛了,就是喉嚨發癢忍不住咳兩聲時都痛得很,這時對肉體的痛是否能忍受?是否還能把持這顆心的平衡?對逆境是否不在意?就是要在這種時候來看看自己的心,檢視自己到底心地清淨幾許?

修習平等慈悲而感得此四十齒相,同時常出清淨妙香,這是否與「味中得上味相」有點關係?口裏出妙香,四十顆牙齒吃東西時應該比較好咀嚼,同樣一口飯,多了幾顆牙齒幫忙咀嚼,而且都是後面重要的臼齒,這咀嚼的力道比較大,咀嚼出來比較細,對胃腸的消化應該比較好。

此一妙相能制止眾生之惡口業,若有四十顆牙齒,你有能力制止一切眾生造惡口業,也可以滅無量罪、受無量樂,當然這是過去修的,今生能夠有這四十顆牙齒,已經去掉了很多的罪業,可以受到無量的快樂,這種快樂包括打坐、禪修,或受天報的快樂。
 

10.齒平齊相sama-danta,又作齒密齊平相、諸齒齊密相。即諸齒皆不粗不細,齒間密接而不容一毫,即牙齒潔白整齊而密接,沒有縫隙。係以十善法化益眾生,復常稱揚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淨和順、同心眷屬之德。此相能表能清淨和順、眷屬同心之德。

齒平齊相sama-danta:sama有平等、統一、整齊之意,danta是牙齒,sama-danta又作齒密齊平相,又平又整齊,諸齒齊密相,整齊又密實,前面是平齊,後面則齊密,平是一回事、密又是一回事,此相上下、大小,一顆顆牙齒都很密實。

很多讀過虛雲老和尚年譜的人都知道,老和尚出生時是胎衣包住胎,像肉球一樣生出來,後來是個賣藥翁來破開,聽說這是八地菩薩來受生的現象。老和尚另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是,牙齒掉了以後還會再長出來。我們一般人是小學階段換牙,乳齒掉了長恒牙出來,一生就換這麼一次,但老和尚不是,他是恒牙掉了以後還能再長,而且聽說不只一次,聖人的體質是跟一般人不一樣。老和尚世壽一百二十歲才圓寂,一生有十難四十八奇,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去讀老和尚的年譜。

牙齒潔白整齊而密接,沒有縫隙,修什麼法?係以十善法化益眾生!十善法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三)、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口四)、不貪、不瞋、不癡(意三)。常常教導眾生這十種善法,並能夠以戒律來教化眾生,這大概是五地或六地的如來。嚴格說起來,要到金剛如來地者才有資格、有能力去講戒律,但請注意,這裡我所謂的講戒律,並不是一般人以口宣說釋迦牟尼佛的戒律;而是以宿命通觀未來眾生的因果,知道會得到這個果,是過去造了什麼因,前因後果了了分明,依此作為教化眾生持戒的依據。

現在我們都是依佛陀的教典而講,但是末法時期佛法消失的話,要依什麼來講戒律?在沒有佛法的末法時期,還是有一些菩薩會應現在人間,這時就要有充分的修證,進入宿命通裡去瞭解因果,才能夠講戒律,所以為什麼我說講戒律是不簡單的,至少要有金剛如來地的五地或六地的修證。

如來有十地,有大如來也有小如來,不要悟到佛就很高興,你這佛和釋迦牟尼佛是不一樣的。雖然同樣是如來,但世尊是果地的十地如來,而初悟到佛者是初地如來;二地如來還有微習,極微細的習氣,三地以上才清淨;四、五、六地神通自現,神通一現知見就大了,當然可以講戒律。這樣講起戒律就和現在一般人看經典而講不同。能夠講戒律的行者不簡單!專修戒律的行者也是不簡單!專修戒律者一定會有成就,而專事講經說法者,在心地上不一定能成就多少。守戒精嚴的行者,由戒就馬上可以得到無罪,無罪就產生福報、產生智慧,福報與智慧具足就得成佛的果,所以無論修什麼都要以戒律為根本,小乘的行者都受具足戒,正是他們為什麼可以修得好,守戒嚴格當然心不會慌亂,成就也就大!

齒平齊相,復常稱揚他人功德所感之相,常常以十善的戒律去教導別人外,還常稱讚他人所做的功德。我們說不要去拍馬屁,這和稱讚人家、讓人家高興是不同的。看到人家做了什麼功德,誠心地讚嘆一下,不要說我心如如不動,無論你做了什麼好事、做了什麼壞事,都不能影響到我的心,這近似小乘行者,守這顆心很嚴謹不攀緣,如此是成就自己;而菩薩有時還要連哄帶騙引人修行,所謂欲另入佛智,先以欲勾牽,這欲是所好之物,先滿足其所好所求,而後引之入道,菩薩於無功無德者都如此了,更何況他真做了有功德的事,你不妨就讚嘆他,你讚嘆人家讓人家高興,可能就會感召到齒平齊相。

有些世間相很奇妙,你去觀察一下,有些人在別人家裡幫佣,工作的社會地位雖不高,卻住的是豪宅,此人過去世一定是得到什麼果報。我以前舉過一個例子,歐納西斯這位船王,他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海邊,蓋了一棟非常豪華的別墅,據說蓋了以後從沒去過,那麼大的別墅,總是要有人打理,就有幾個男女下人經年住在那兒,這些人也許就是過去歌功頌德人家所做的好事,而感召這種福報!

齒平齊相表能得清淨和順、同心眷屬之德。自己心清淨了,自然很和順、不會和人計較,清淨心就不會跟人勾心鬥角,見到別人做得好覺得同喜,與有榮焉;若是他人犯錯了,自己也感同身受、覺得不好受,這是體會同體後,很自然就能生出的同理心。而眷屬有兩種,一種是家庭的眷屬,另一種是在一起團體修行的眷屬,這裡是指後者。在過去這些皈依釋迦牟尼佛的外道,有二百五十位、五百位,或少一點的幾十位不等,他們依止釋迦牟尼佛後就變成一個大僧團,在很多經典裡講到的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來自於好幾個僧團,其實從前並不是稱為僧團,是大家一起修行的團體,稱為法眷屬。
 

(11) 獅子頰相:si3ha-hanu,又作頰車相、頰車如獅子相。即面圓滿,兩頰隆滿如獅子頰。即臉頰飽滿而結實如獅子頰,即臉如滿月淨金色。係見有德者,如實讚嘆,稱揚其美德同喜布施,而感得此相。見此相者,表能滅百劫生死之罪,面見儲佛,了了分明。

獅子頰相si3ha-hanusi3ha是獅子之意,hanu是下顎骨之意,si3ha-hanu合稱有獅子頰相,下顎骨寬廣,這是講到世尊的臉部,剛剛講到臉的大小會影響牙齒的數目,獅子頰的面很廣,顴骨隆滿。談到佛的臉頰,因印度方面常喜歡用獅子的臉來形容一個人臉很大,如獅子的臉頰般,我們稱為方正臉、國字臉。獅子頰相又作頰車相、頰車如獅子相。在三十二相裡即是說臉面圓滿,兩頰隆滿如獅子頰。有的人說顴骨高比較勞碌命,勞碌命也是比較能幹些,釋迦牟尼佛的臉頰飽滿、突出、圓滿,對有修行的行者就是一種好的臉相,這是三十二相裏面的獅子頰相。

獅子頰相的臉頰飽滿而結實如獅子頰,即臉如滿月淨金色,滿月是臉比較圓,但還加上一個淨金色,還沒有講到釋迦牟尼佛的身體都是金色的,具有金色身相。臉頰除了寬廣圓滿外,還有淨金色,是修什麼德行而成就的?係見有德者,如實讚嘆,人家真的德行好,就要誠心的加以讚嘆,最不好的是見人好,忌妒心就起來了,這真是要不得。去年11月我去看徐恆志上師,他這個人心地真的是很好,讓人一靠近他就有如沐春風之感。以後看到哪一位修得不錯,要多多的如實讚嘆,不要以為誇讚別人自己就貶低了,不會的!在道德水準、修行持戒上,見到人家真的好,就要如實的誇好,至於別人的短處,就別哪壺不開提哪壺了。

稱揚其美德同喜布施,而感得此相,人家有美德就要讚嘆、宣揚;要同喜布施,發起歡喜心和他一樣去布施,能夠這樣讚嘆他人的德行、善行,那你會感召得這獅子頰相。能夠見此獅子頰相者,表徵什麼呢?表能滅百劫生死之罪,這比看到廣長舌相滅的罪少多了。畢竟要看到釋迦牟尼佛把舌頭伸出來,是比要看到祂的面容難多了,除非有因緣,祂有心現廣長舌相給你看,那你就真的滅去百億八萬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億之諸佛菩薩受記!

要看獅子頰相就比較簡單了,看到釋迦牟尼佛就看到他的臉,光這一看就可以減掉百劫生死之罪,百劫大概是十億多年,聽起來好像也不少,但如果心地不清淨,這生死罪業雖減完了,但就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罪業而言,或許只是滄海一粟,還是剩下很多罪業也說不定。

見獅子頰相者,面見諸佛,了了分明,有機緣能夠當面看到諸佛,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看到。當然現在沒有佛住世,也沒有真正的佛菩薩願意現身給你看,增加你的信心。有的人是有這個因緣,那是在修法時、做法會時、或在夢中,多少有佛像、菩薩像,或是佛菩薩的化身顯現。看到這種佛像,當然是好的徵兆,但也不要太執著,看到好相很高興,看到比較不好的相也不要在意!有時候非人、天龍八部也未必是很好看的,他們也許是在護持佛法,所以不要有分別心!現在是無佛住世,沒有機緣面見諸佛,待下次彌勒菩薩下生時,是否有機緣跟祂同時下生來人間?

講到彌勒菩薩下生,為什麼很多人到最後都弘揚彌勒淨土?彌勒菩薩在五億多年以後會下生人間成佛,根據《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所講的,有人要上生兜率天內院就要唸慈氏咒。過去釋迦牟尼佛住世,當祂在因地的菩薩之時,也持誦慈氏咒,也就是彌勒菩薩的咒,誦祂的咒、觀想兜率內院的種種莊嚴,就可以往生兜率天內院,五億多年以後,彌勒菩薩會下生人間成佛,當然你在身邊,也跟著祂下生人間,出生做人,祂成佛了你剛好拜祂為師,聽祂講經三會,就可以悟得無生法忍,這是經典上所講的。

再者,只要你是唸過佛、不拘何法拜過諸佛的人,即使不生兜率天內院,未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時,你也會有因緣在彼時出生,赴龍華三會,這三會講經只三次,就度了九十多億人,而今生不去西方極樂淨土、不去哪一個淨土,在人間行菩薩道,因為你講經說法、隨時供養諸佛,甚至於供養彌勒菩薩的這種功德,有這個因緣在以後都會成果,所謂成果就是製造一個因緣,讓你去聽經聞法,然後當生就可以悟得無生法忍,超出三界而得解脫。

今天講了六個屬於頭部的瑞相,要記這三十二相可以從頭算到腳,瞭解了就比較好記,我過去看過這三十二相也背不起來,這麼跟你們講過以後,就知道頭上有肉髻、眉間有白毫光,眼的部份有牛眼睫相、紺青眼,口的部份有梵聲深遠相、廣長舌相、味中得上味相,牙齒的部份有四牙白淨相、四十齒相、齒平齊相三個,臉的部份有獅子頰相等等,這麼由上往下,分有形、無相這麼記下來!更重要的,要知道是修什麼功德成就這些瑞相?今生有幸知道這三十二相是如何成就的,要知後而依據修行,學著去做!

(2006.02.18.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