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6.1.7.   第 16 講(5)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名詞解釋(續)

3.如來無所說

首先來看看《大般涅盤經》世尊所開示:「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云何不生生不可說,不生名為生。云何可說,何以故?以其生故。云何生、生不可說?生生故生,生生故,不生亦不可說。云何生、不生不可說?生即名為生,生不自生,故不可說。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說?不生者,名為涅槃,涅槃不生,故不可說。何以故?以修道得故。云何生亦不可說?以生無故。云何不生不可說?以有得故。云何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十因緣法為生作因,以是義故,亦可得說。」

行者修涅槃道,所以六種自修時,不應執取法而說,故說六種不可說。待有因緣,有人請法時,可依所犯執著毛病而點破,這是為利益眾生而說。十因緣者是十二因緣去除某二支,留存十支而說,譬如說去除無明、行二支,非與眾生間之因緣,故除此二支後,僅留十支。北本《大般涅槃經》除去生、老死,剩之前十支。南本《大般涅槃經》以十二支解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以無明與行是過去之二支,其他十支則為未來。

修行的路很多人走了幾十年了,還是沒有辦法駕馭這個心,心駕馭不了、口也難控制住!要怎麼從內心裡去把罣礙的心拿掉?禪宗對控制這個心比較銳利,直接把心打死掉!讓它不想是最快的辦法。只要起心動念一、兩個字就把它打死,打死這個心!誰來打?誰被打?要把真心、假心,覺知心、妄想心分清楚,主、客辨識清楚後,只要起心動念了,一警覺就立刻打壓下去,讓它動彈不了,起了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就把它轉掉了,不要讓它完成一個念頭,修行就這麼直接了當!

有的同學說妄想心很多,想昨天、想今天、想明天、想重要的事情,這個罣礙的心不把它打死,修行就修得很累!又缺乏警覺心,無法與你的妄想心分離,當然時時刻刻都在執著這些無謂的念頭,若是再疏於打坐、氣不通暢,這種與生俱來的妄想、罣礙的心更是放不下!

初階修行的人,對於一切法的執著,大多是靠氣來壓制腦筋的浮動,但這終非究竟!究竟是要練到無論腦筋有氣與否都能自在,空不可生,因緣法生也看做不生。在空、有不二之間,若能安住這個心,才能夠慢慢得到心的清淨。在未究竟前,修行是需要身心互相配合的,氣旺的打坐,可以用氣來安住你的心,氣不俱足、妄想心多的,可以用方便法,例如補補中藥,用安神定住的藥方。

佛法聽了那麼多,不能好好在內心裡與自己戰鬥一番也是枉然!不懂要聽人教,人家教你了就要認真去做,不要太放縱你這個心!要練到六種不可說之境,於世間事懶得開口,出世間事亦不執著,在空、有不二之間混跡於人世中也能逍遙自在!若是遇到修行有點境界、心地不錯之人,對方有所問,你就方便說。

佛隨因緣說無量義,但以般若波羅蜜多智觀一切義,皆無所有、不可得,故說如來無所說,表示諸法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之義。天台智顗大師取六句不可說之其中四句,分別配釋藏、通、別、圓四教。即:(1)生生不可說,相當於藏教所謂諸法皆依因緣而生之說;法雖有生滅,然理本無言,故不可說。(2)生不生不可說,相當於通教所詮之理;謂諸法依因緣而生,然其本來為空,故稱生不生,理本無言,故不可說。(3)不生生不可說,相當於別教所詮之理;謂真如不生之理,依因緣之結合,而生出十界之差別相,故稱不生生,理本無言,雖有別相,故亦不可說。(4)不生不生不可說,相當於圓教所詮之理;謂真如之理與十界之差別相無二,兩者本為本來不生之中道實相,故稱不生不生,理本無言,遇緣不應,故本無不可說。上述之前二者,乃就真諦之理而論,後二者則就中道之理而論。以上四教之理,只可以智證,不可言說,以其理本無說故。

如來無所說的道理,以上我們說過有六種狀況,是對於所修證到的都不可說。天台宗的智顗大師把這六不可說濃縮為四不可說,分別對照判釋藏、通、別、圓四教。由理地來瞭解這四種不可說,生、不生把它解釋為有、空這兩個名詞的話,這空、有四種的組合分別是﹕有有不可說、有空不可說、空有不可說,以及空空不可說﹕

第一個生生不可說,能生的因緣、所生的諸法,俱為實有,然而有,是因為因緣而有,若沒有外在的因緣,而是你內在的妄想,那是妄有,是不真實的,連想也不必去想;若有外在的因緣,你的真心感知到了、現起有相,了知了以後也不必去說什麼,因為你知道這是因緣法,人、事、物的出現、形成都是因緣和合,對於所起的法,時候到了再來面對即可,沒有什麼可說的!因緣生法說明生生不息的輪迴之相,而這生生無自性,終歸於空,遂不可說,是謂生生不可說,此是隨順俗諦而說的小乘三藏教義,明正因緣生滅之有門。

第二個生不生不可說,生是因緣法而生,不生是空,空本來就是無相,你了知因緣生法,生了、有了,你當下觀它空、觀它不生,在這生而其實不生的過程中你了知,但不必言說,講就是有法的執著!能生與所生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是謂生不生不可說,此立通教無生滅之空門。

第三個不生生不可說,別教認為真如不生之理,生十法界差别之事,所以叫不生生。不生是空,真如雖本不生,但也有依無明次第生起假有的一面,從空性裡產生法、產生有相,所以我們對於所了知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都不必去說!不生生不可說,立別教亦有亦空之假門。

第四個不生不生不可說,圆教認為真如之理,與十法界之事,是一不是二,無有差別,所以叫不生不生。無為裡有時候現有為相,有為相其實也是短暫之際的應緣,可以觀成不生,你若是有這種能力,則空理與差別相二者於你而言便沒有分別!

這在《金剛經論》四句偈裡的明心見性是偏屬第三個層次,也就是「空性」的階段。若能悟到「不生不生」就不會去講什麼,因為法非空非有,無實無虛;因緣和合生起的當下好像是有,然不生頓見諸法實相,清淨寂然,法不得成就,差別相沒有建立起來,雖有因緣、有相,但最終也成不了果,此為圓教中門非有非空之教義。

有時我們碰到外在的一些因緣,不生本來是空、無礙,對於所感召的事並不加以追究理解,懂當然更好,因為見性的人一定要懂得大略是些什麼事情;然而若是不懂,只知道我的心在應緣、在作用,也不去執著它,如此最後也能夠把事情解決。而所謂不生不生就是理,理是空,本來就是不可說;外來的因緣生起,你不應緣或者應了但不執著,那更不必去說,有所說是有所執著,認為這事是真,真也好、假也罷,諸法本來是不真、不實,不假、不空。

世尊所講的:「無上正等正覺,此法無實無虛」,有因緣把它看成是真,那就不是無上正等正覺。若是有因緣法,你不把它看成有虛實差別,那是有能力不被因緣影響,它雖生起法,過程之間你不去執著它,也就是不生不生不可說。

這四種不可說,是藏、通、別、圓四教的原理,都是要實際上去修證的,不能言說,所以叫不可說;前二者生生不可說與生不生不可說,乃就真諦之理而論,後二者則是就中道之理而論,中道是空、有不二的道理。法是因緣而生的,不去執著它,不將其視為真、不將其視為假,真也好、假也罷,對我來講都沒有差別相,這就是中道的實相觀。理論其實是很深,並不是讓人由理地去思考,是要從心地去印證這四種狀況!

若有人心眼開了,有超覺的能力,就要去體驗這些道理,光在文字相上作文章,還不如實際些,在心裡面空的體性,面對因緣時到底執著與否上下工夫!你知道有因緣來,身體起變化,就一定有因緣,心有煩躁也是有因緣,那怎麼有一個對身體的病痛不執著、不煩躁的真空實相?你要兩面都去瞭解,這樣就可以悟到天臺宗所講的藏、通、別、圓的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這四種不可說道理。

在《金剛經》裡,如來教了我們很多法,都是在闡述這四種或者六種不可說的道理;若是還執著如來有所說,是還沒有修證到這種境界,還需要用法來調治內心的妄想、習氣,讓你的空性顯露出來。如果你體會到了真空理,才知道:原來如來所說的,於你而言都是多餘的!因為你用不上;用得上表示如來是方便說,讓你瞭解、從而讓你去證悟。有一天你懂了,如來所說經義,其實都是方便說,是給不同層次的人去修行;你看懂了,也可以做到了,才瞭解如來講了那麼多經典,卻說衪自己無所說;若說佛有所說法,則是在謗佛,在毀謗釋迦牟尼佛。

一切法都不必講,你要有這種體悟,內心所感知的、體驗的,也不必強要說出。想講是有心、是在意,在意就有煩惱,就算不到煩惱的程度,至少就有個落腳處,但凡有落腳處,就表示應了緣後沒辦法完全解脫這個結,結解不開,再怎麼修也沒辦法真正清淨、自在;不必去講是心沒有罣礙,心裡面的起滅,讓它自起自滅,對世間法的事有罣礙是妄想,對真實因緣法罣礙就是還不清淨,修行就著力在這個階段,在種種不可說裡,去體會如來所說的法。

修行在開始的第一階段,是與許多世俗的觀念背道而馳的;到了第二階段融合了以後,用自在無礙的空心入世,面對世間法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提綱挈領,一念之間有了正確的選擇,省卻許多煩惱。佛法從心地裡證得後,用在世間法裡還要能夠自在,所以內心是一個境界,世法又是一個境界,面對兩種境界都要能夠自在無礙,學佛法才真正做到了圓通。

《金剛經》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觀念開始,講到度一切眾生,無有一眾生可度想;再教你一定要行布施,但是要行無住相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教你不要觀一切相,不要以色相見如來,不要執著有相,要觀一切相皆是虛妄不實在;有《金剛經》在的地方就有佛在,能夠隨緣講經說法、能夠隨緣聽經聞法者,都是未來大乘的菩薩,是非常殊勝的佛種子。

一路走來到了第十三分,世尊教我們很多的法,但在這裡衪告訴我們,以上所講的不要說我有所說,因為無上正等正覺,都要用般若波羅蜜智觀一切法不可得,既然不可得就不可說,於是總結如來無所說,以前我們曾提過六種不可說,這裡再把天臺宗的四種不可說再稍加說明。
 

4.微塵

微塵 anu-raja,音譯阿拏、阿耨,單稱微、塵,指眼根所取最微細之色量。微塵指最微細之物,諸經論每以「微塵」比喻量極小、以「微塵數」比喻數極多。經書中謂物質之最小單位為一微塵,略稱一塵。

在《金剛經》裡面出現很多「微塵」,一般的說法,微塵是一個有相的、最微細的一個單位。微塵 anu-rajas,音譯阿拏、阿耨,單稱微、塵,anu極微的,rajas是塵土、氣層,合稱anuraja是微塵。An-uttara就是阿耨多羅,無上、最好之意,samyak-sajbodhi就是三藐三菩提。此兩者可以說接近,但是不一樣。這裡用單一來講是微塵,指眼根所取最微細之色量,我們眼睛可以看到的最微細的一個形相,微塵指最微細之物質,諸經論每以「微塵」比喻量極小、以「微塵數」比喻實在是數量極多。有謂物質之最小單位為一微塵,略稱一塵;其實微塵不是最小的,有好多的微塵才集成一個微塵,我們後面會做說明。

小乘佛教如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認為構成宇宙最基本最細微之元素為「極微」。極微雖無長短方圓等形狀,亦無青黃紅白等色彩,非肉眼所能見,然為一實質存在之色法,一切物質均為極微所組成,亦即將一切物質分析至最終不可再分析之元素即是極微。故極微於虛空中占有一定之方位空間,其存在之型態常以七個極微組為一處,稱為一微塵(anu-rajas),即以一極微paramānu為中心,再聚集四面及上下等六方各一極微,如是七極微共成一微塵;聚集七微塵為一金塵(loha-rajas,又作銅塵、鐵塵),聚集七金塵為一水塵(ab-rajas),聚集七水塵為一兔毛塵(wawa-rajas),聚集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avi-rajas),聚集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go-rajas),聚集七牛毛塵即為一隙遊塵。

若把微塵細分下去,小乘佛教如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有部是講有相,不是講空的,也就是偏向於有為法,主張三世一切法皆是實有。)認為,構成宇宙最基本最細微之元素為「極微」。剛剛我們講微塵,只是微而已,還不是極微。極微無長短、方圓等形狀,亦無青、黃、紅、白等色彩,非肉眼所能見,是用我們的肉眼也看不到的,惟有一實質存在之色法,就像物理學裡,原子、中子、質子等是肉眼看不到的,只能用物理的儀器去測量。

極微我們是看不到,但是看不到不能說它沒有,像我們在有太陽光底下或在掃地時,太陽光映現虛空之間,微塵在虛空間飛揚,都可以看得到;但這還不是微塵,極微是根本連看都看不到,它沒有嗎?有!是有實際存在的色法,一切物質均為極微所組成,亦即將一切物質分析至最終不可再分析之元素,最小、最小即是極微;在小乘佛教裡面稱為極微。

故極微於虛空中占有一定之方位空間,不能否認有一個物質,就佔一個空間,其存在之型態常以七個極微處於一組,七個極微才是一個微塵;我們講微塵,再細分下去應該有七個極微的物質存在,才稱為一微塵(anu-rajas),即以一極微為中心,其東、西、南、北四面及上下六方各有一極微,這七顆極微連在一起,就成一微塵。

所以講到微塵就有七個物質存在的事實,如是七極微共成一微塵;聚集七微塵又為一金塵(loha-rajas,loha是指銅、鐵等金屬),金塵的金代表金屬,如金、銀、銅、鐵之類,金塵又比微塵大一點,所以49個極微為一金塵;聚集七金塵再為一水塵(ab-rajas,原為ap-rajas,ap即是水,ap後接rajas,讀音遶舌,就轉成ab-rajas),就是49×7 個極微成一水塵,水分子看起來是更大了,即使我們覺得水分子再怎麼小,它還是比微塵要大。

聚集七水塵為一兔毛塵(wawa-rajas)像兔毛那種灰塵, 49×7×7=2401個極微是一個兔毛塵;聚集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avi-rajas),2401×7=16807﹐羊毛是比兔毛還要粗一點;聚集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go-rajas),光一個微塵就能細分成這麼多種類與名相;最後,聚集七牛毛塵即為一隙遊塵。

隙遊塵vatayanacchidra-rajas,又作向遊塵、日光塵。即浮遊於日光之中,肉眼得辨認之塵。據《俱舍論》言,其最小者相當於「極微」(paramanu)之823,543倍,其大者則僅相當於一指節之2,401分之1。

何謂隙遊塵?隙遊塵vatayanacchidra-rajas,又稱作向遊塵、日光塵。即浮遊於日光之中,肉眼得以辨認之塵,也就是我們在陽光下,肉眼得見於空中浮遊的日光塵,我們面對陽光時可以看到虛空間的一些灰塵在飛,這些遊塵有多大?

據《俱舍論》言,其最小者相當於「極微」(paramanu)之823,543倍,其大者則僅相當於一指節之2,401分之一。聖人的手指頭比較長,我們的手指頭比較短,這裡應是指一般人的手指頭。微塵不是最細的,極微才是最細的,極微往上是微塵,微塵再往上是金微塵、水微塵、兔毛塵、羊毛塵、牛毛塵,聚集七個牛毛塵了,才是我們肉眼得見在日光中飄來蕩去的遊塵,因此談到微塵,虛空之間真是無量無邊的!

如《普賢十大願》中云:「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及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此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十大願》中云:「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以微細的微塵量來觀照,用清淨的身、語、意三業來禮拜諸佛。一個人的心量是隨時在改變的,常常你禮拜下去只看到身前的幾尊佛,從來就沒想到,一拜下去就一心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無量無邊的如來。

在《普賢十大願》中祂的心更微細,再加上極微塵世諸佛世尊;一個人的心量,要化很大時就很大、很多時就很多。一般拜三千佛,要拜三千拜,也有人就是一拜,一心至誠頂禮過去千佛、現在千佛、未來千佛,一拜全部拜完,這就是你心量夠不夠的問題。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個佛剎土擁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世界有多少的微塵?有多少的微塵佛世界就有多少的佛,宇宙之間你要禮敬所有的佛,是無量無邊的多!

「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及微塵數佛」:化無量無邊的身,可以禮無量無邊微塵數那麼多的佛,菩薩心量微細,想的與我們凡夫的念頭不一樣,這十大願中祂可以想這麼多。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界有可能盡嗎?不可能盡!浩瀚無邊,虛空我們前面講過: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可思量!往東到底有多少虛空?我們的心搆不著邊!其外猶有虛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也是一樣,虛空是無窮盡的,我禮的諸佛亦是無盡,虛空若有盡,我禮乃盡。

「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種禮敬佛的心,是無邊無際、無止盡的恭敬心,為什麼菩薩可以對佛那麼恭敬?修證愈高就愈沒有貢高我慢心、愈修證對佛愈瞭解就愈謙卑!而不學佛者貢高我慢,或學了一點皮毛就不可一世,都是井底之蛙!懂得佛的神通、懂得佛的智慧,才知道自己的一點點修持,在無量微塵數裡還不及一塵,是以我們要抱著虛懷若谷的心來修學佛法,希望未來能夠先成為菩薩、金剛菩薩、大菩薩,總是未來有一世會成如來佛的。

「如此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眾生界無盡,煩惱亦無盡,我對諸佛的禮敬遂亦無盡。佛本來無盡、數量很多,虛空不盡我禮佛不盡,於眾生業盡、煩惱業盡,我禮佛乃盡,這有可能嗎?不可能!眾生界並不完全可成佛的,而眾生界、煩惱界永遠無止無休,我禮敬諸佛也是無止無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一段包括了《普賢十大願》中一個禮敬諸佛的願,恰巧提到了微塵,佛有無量無邊的佛,極微塵是不可說盡,眾生界也是無量無邊。
 

5.世界 

世界梵語 loka-dhātu,音譯路迦 馱睹,意謂可毀壞之處所。據《楞嚴經》言世即遷流之義,界指方位,即於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小者指眾生居住之所依處,如山川、國土等。大者指一佛施行教化之範圍(即一佛土),或為一世界,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或為更廣大之世界。由上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為世界;然大乘佛教亦指蓮華藏世界(華嚴宗所說佛之境界)、彌陀淨土等,即包含超越相對世界之絕對世界、無為世界。

世界我們已經談過好幾次,佛剎土有三千大千世界,這裡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裡的國土與海,世界梵語 loka-dhātu,音譯路迦 馱睹,dhātu是界,loka是世,意謂可毀壞之處所。世界,好像是有實質的物質形相,但其實它最後是會毀壞的,世界不是一個恆實體,它只是一個暫時的實體,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一個世界,就跟我們的肉體一樣,最後都會毀壞。世界的意譯是可毀壞的處所,會變動,有成、住、壞、空的變化。

據《楞嚴經》言,世即遷流之義,表時間,過去、未來、現在就是世,界指方位,即於時間上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遷流,空間上有東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場所之意。這世界,空間不能看成是固定的,以我們娑婆世界來講,東方就是向東看,但是在東方的世界,它的東方更遙遠,而我們的東方,它看我們就是西方,凡夫才執著東、西、南、北這些場所,甚至於我們也執著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的因緣果報現象。

世界小者指眾生居住之所依處,如山川、國土等;大者指一佛施行教化之範圍(即一佛土或者一佛剎土)。一佛所弘化的範圍不是只有一個世界,一佛剎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是3×109那麼多的世界,這是誰在弘化的世界?在我們這個佛剎土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是這個世界真正佛剎土的如來,然後衪化無量無邊的各個國土,每個國土隔一段時間就出現一佛。

我們這個佛剎土裡的娑婆世界,當你慢慢進入密教後,於釋迦牟尼佛的形象外,還會慢慢接觸到盧舍那佛、毘盧遮那佛的概念。以前學的佛法就講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娑婆世界,等你達到菩薩或者大菩薩的境界,可以來往於無量微塵數佛剎土,才知道我們虛空有無量無邊的世界,不要僅講世界,還有無量無邊的佛剎土,也就是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不可數的、無量微塵數之佛剎土,一個佛剎土又是3×109那麼多的銀河系,你可以想像虛空有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存在,我們要擴大現有的虛空的哲學範圍。

一個世界可以簡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是一個佛剎土的世界,那是指一佛所弘化的三千大千世界,這時候的佛是指毘盧遮那佛vairocana,在密教都是以毘盧遮那佛為中心,其他的佛或菩薩各安住在好幾個層次,曼陀羅就是曼達拉(mandara) ,是密教表徵法界的圖形。現在對密教不感興趣的人,是還沒有修證到那個境界,但是感興趣的,若是顯教的基礎不扎實,亦是受益有限!

修行要有成就,先從顯教開始修,密教排在後面,淨土也好、禪宗也好,到最後要進入密教。密教是依諸佛菩薩的真言、手印、意念,三業清淨與佛的法身相應!今生要有這個概念,時候成熟了就應該跨入密教,不要唸佛的就天天唸佛、打坐的就永遠打坐,永遠安於現狀!

聽佛法要增廣見識,才知道我還有多少路還沒有走?今生要趕快向前行!其實走來走去都是在這顆心裡面,先斷腦筋裡的這些妄想執著,斷到一個程度,智慧自然就開始開發出來,才適合去學這些密咒、手印。佛要託付你密咒、手印時,你才能記得起來,否則就像有些同學,心中心法也修了一陣子了,突然要修哪一印,要怎麼結,一下子就想不出來?這表示佛還沒有要把這個印託付給你,所以就是常常會忘記,這是題外話。

又為更廣大之世界,那就是宇宙之間的所有世界。由上所述,可知世界原指三界之有為世界,我們這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有為世界,是loka-dhatu的小世界,也就是我們這個銀河系。但是大乘佛教亦指蓮華藏世界(華嚴宗所說佛之境界),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毘盧遮那佛所教化的蓮華藏世界,華嚴宗所講的佛世界,也是講這個世界。

真講起來華嚴宗還是比較高深的宗派,是以《華嚴經》為主,但留下來的《華嚴經》也只是講到他化自在天的境界而已,但其中提到了每個國土中有國土、現象中有現象、蓮華藏世界中有世界,層層重重、境界無盡,可以想像三千大千世界之間,有多複雜的立體空間,也有彌陀淨土。有時候我們講「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法界裡面當然每一佛都是法界藏身,阿彌陀佛的壽命比較長是無量壽,現在衪還在,也等於是住世;而釋迦牟尼佛弘化期有五億多年,但在人間的成佛階段只有八十歲。

諸佛法身當然是一樣的,諸佛的法身都是遍虛空、無所不在,只要一憶念哪一佛,哪一佛的法身就與你相應。大部分的人腦筋裡面「阿彌陀佛」的概念比較深,不管是不是再來的菩薩,腦筋裡挖掘下去大概唸「阿彌陀佛」的念頭都很多!談到腦筋裡所儲存的,我們也有一個腦筋世界,你儲存的是些什麼東西?隨身體的氣機會改變,有時如果碰到障礙的話,佛號不見了、咒語也沒有了,出現流行歌曲的都有,你喜歡唱什麼流行歌曲,它常常會再現!不然就是沙沙無量無意義的雜碎聲,若不能適應此種聲音,可以提起一念,教自性念佛號,自性就會開始念佛號。

有些人對我們這個腦筋不太清楚,常常講是幻聽,其實不是幻聽,是你從前儲存了很多東西,其中某一物起現行,你喜歡唱英文歌,它就出現英文歌,喜歡唱「今天不回家」,唱多了腦筋也會一直冒出「今天不回家」的歌曲。你要把這些都轉成佛號,要念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佛號,把它薰習進去,才可以排除掉這些沒有意義的聲音。有些人過去世有修行,今生還沒有開始修行,但與生俱來的氣就比較通暢,所以網路上的小參裏,有的人說他會唱一些從沒聽過的歌,以為是幻聽,幻聽有什麼關係?都是自家之物!

我們這個腦筋與身體的氣機,隨時都連結在一起,你心平氣和,也許它就唸阿彌陀佛,碰到障礙可能就唸咒語、唸阿彌陀佛,也可能佛號不見了,唱起流行歌曲來,這些都不用覺得奇怪。最重要的是,末了要走的時候,到底是唱流行歌走的?還是唸佛號走的?這才是最重要的!要記得,要用第六意識轉起頻道,那個頻道可以轉,教它唸阿彌陀佛,它就唸阿彌陀佛,教它唸心中心咒,它就唸心中心咒,一旦放任隨它去,它也許就冒出流行歌曲來,所以要瞭解我們腦筋裡阿賴耶識所儲藏的東西,瞭解以後好、壞都是你自己的東西,就照單全收不要拒絕它,別搞得神經兮兮的!

這世界即包含超越相對世界之絕對世界,即所謂的無為世界。我們一般所理解的世界是有形、有相的,但其中又有一無形無相、絕對的世界,是一個空無的、無為的、非常存的、非表象的世界。處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要知道聖人的世界,是絕對的世界、是無為的世界。我們凡夫所看到的是有為的世界,市為三界。有為、無為於諸佛菩薩都看得到,聖人執著無為,而忽略了有為世界,這是小乘的聖人;菩薩對有為、無為的世界都能夠涵容,所以菩薩能跨兩邊,佛更是包含有為、無為的相對世界,這是有別於我們所知道的世界的概念!

世界海即十佛攝化之諸種世界,為「國土海」之對稱。據華嚴五教章言,世界海有三類,即:(1)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又作蓮華藏世界、華藏界。相當於十佛之境界,係就「證入生」之位而言,梵語 pravista。又作悟入、得入、證悟。即以正智如實證得真理。此有分、滿二種之別,二乘之極果,及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等覺等,皆為「分」,唯妙覺為「滿」。(2)三千界外十重世界海,又作界外十重世界海、十重世界。相當於地上菩薩之境界,係就「解行生」adhimukti caryā bhūmi之位而言,未證真如之地前三賢菩薩之階位。亦即入於初地以前,由思惟力方便而習得一切善根之位。(3)無量雜類世界海,又作雜類世界。即以須彌山形,乃至眾生形等遍滿法界、彼此無礙之世界,係就「見聞生」之位而言。

世界海即十佛所攝化之所有諸種世界,為「國土海」之對稱,一佛有三千大千世界,而十佛所攝化的是10×3×109那麼多的銀河系,就合成一個世界海。世界海與國土海的意義不同,世界海是因分可說之土﹔國土海即十佛自體所居之依報,性海果分之土,圓融自在,不可說。世界是一個銀河系所概括的一個世界,十個世界就變成一個世界海。據華嚴五教章言,世界海有三類,即:

(1)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又作蓮華藏世界、華藏界。相當於十佛之境界,係就「證入生」之位而言,梵語 pravista。又作悟入、得入、證悟,即以正智如實證得真理。蓮華藏世界雖屬果分不可說,但因列於三類中,是以可說,是與不可說無異的可說,並非一相孤起的世界,而是主伴具足,帝網無礙,相當於十佛的境界。

有分、滿之別,猶有幾分不滿就是剩幾分,不剩就滿足了。二乘(聲聞、緣覺)之極果,以及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薩、或等覺位的金剛如來等皆為分位,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是妙覺位,為滿位。初地菩薩至等覺,初地如來、二地如來也可以說是等覺之修習,二地如來還有微習,還未完全斷除,等覺就是不偏於空、有的這種證悟,心裡對順逆、是非、對錯的觀念都沒有,若是這些觀念還很強,是沒有等覺、沒有平等性。

有些人聽了覺得奇怪?沒有是非、對錯的觀念豈不是不明是非?倒也不是,是了知諸法實相而不執不住。通常當我們對一件事情在下定義或做判別時,其實就戴上了觀念束縛的枷鎖,一個很有原則或嫉惡如仇的人多半是個好人,但修佛法時也許就較難做到平等性;同樣的,世間法很成功的人,也可能越執著越不適合修佛法。在一個團體裏,總是含括各式各樣的人,如果置世間法不顧,每一個人都朝向等覺修習,有飯吃與否都不要緊,事情做不做也無所謂,那這個團體大概也動不了了。事情總要有人做,做的同時不要抱怨或者很無奈,沒有人做我只好來做,這就是一種煩惱;要做的自在、做的心甘情願、法喜充滿,那就不是煩惱,是等覺位,你就有等覺的這種修證。世間事、出世間事,若喜歡超越、不想管事,那是偏向於空的執著;佛法廣博,都是藉今生盡自己一份心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二乘(聲聞、緣覺)之極果,以及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薩、或等覺位的金剛如來等,這都屬於「分」還沒有滿,所以不要得少為足!二乘行者已經不簡單了,聲聞、緣覺已經自我解脫了,你有嗎?沒有!開悟了嗎?開悟了是地上菩薩,初地的心猶未正,還要修,到了十地的法雲地,智慧無量、心空可以感召一切眾生的心,使之法喜、無畏,這樣就完事了?還沒有到成佛的境界!這些都是屬於分。只有進入妙覺位,唯妙覺為「滿」,在蓮華藏世界的妙覺位只有佛,佛裏面的毘盧遮那佛本尊以外,在十個世界裏面有很多佛,我們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是現在所弘化的佛。

(2)三千界外十重世界海:也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再擴大到十個3×109 ,在那麼多的銀河系之外還有十重,這就是一個世界海。其實都是連在一起的,以我們為中心來講就是界外,界外還有十重世界海,或者稱為十重世界,這十重世界海、十重世界,相當於地上菩薩之境界,若是開悟的地上菩薩,應該有能力在這十重世界來來去去!我們這種受了菩薩戒,飛也不會飛,也不能去哪裡!不過學了密咒又不同,心清淨結了手印、持了諸佛的密咒,就可以去哪一個世界,遊歷於十種世界海,這是地上菩薩的境界。

地前菩薩則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雖然也是六十聖位裏面的菩薩,但還是屬於地前菩薩。要懂得他們的境界,地前菩薩有什麼現象?地上菩薩有什麼能力?道理懂得多了,知道每一位聲聞、緣覺、菩薩或是等覺位、妙覺位的諸佛、菩薩所有的境界和能力,就不會得少為足,坐井觀天,自誇成佛作祖了,犯了大妄語!

地上菩薩的境界係就「解行生」adhimukti caryā bhūmi之感見而言,adhi之意,mukti是解放,caryā行為、修行之意,若做遵循的導師,就是acarya,就是阿闍黎,bhūmi是哪一界、地。未證真如之地前三賢菩薩之位階,為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地前菩薩的位階,亦即入於初地以前,由思惟力方便而習得的一切善根之位,用腦筋去思惟,由聞、思、修入三摩地,這是地前菩薩;地上菩薩則是實悟,是真正開悟的,這是加以區分十種世界海裏,那些菩薩是可及的!

(3)無量雜類世界海:又作雜類世界,即以須彌山形,乃至眾生形等遍滿法界、彼此無礙之世界。這不是特有的,是見聞生的境土,流類非一,雜存而彼此無礙之世界,係就「見聞生」之位而言,這是我們一般的眾生,所謂的無量雜類世界海。

以上三類世界,並非土體有別,而是把這唯一的華藏世界,依證入、解行、見聞三生之人,所見不同而區分為三類,緣起因分之世界海,有別於國土海。

(2006.01.07.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