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5.11.26. 第 16 講(4)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名詞解釋
2.般若波羅蜜(續)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云:「此般若波羅蜜,其義甚深,非一、非異,非相、非無相,非取、非捨,非增、非損,非有煩惱、非無煩惱,非捨、非不捨,非住、非不住,非相應、非不相應,非煩惱、非不煩惱,非緣、非不緣,非實、非不實,非法、非不法,非有所歸、非無所歸,非實際、非不實際。如是一切法平等,般若波羅蜜亦平等。一切法寂靜,般若波羅蜜亦寂靜。一切法不動,般若波羅蜜亦不動。一切法分別,般若波羅蜜亦分別。一切法怖畏,般若波羅蜜亦怖畏。一切法了知。般若波羅蜜亦了知。一切法一味,般若波羅蜜亦一味。一切法不生,般若波羅蜜亦不生。一切法不滅,般若波羅蜜亦不滅。一切法虛空妄想,般若波羅蜜亦虛空妄想。色無邊,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如是受想行識無邊,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地界無邊,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如是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無邊,般若波羅蜜亦無邊。金剛平等,般若波羅蜜亦平等。一切法不壞,般若波羅蜜亦不壞。一切法性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亦不可得。一切法性平等,般若波羅蜜亦平等。一切法無性,般若波羅蜜亦無性。一切法不思議,般若波羅蜜亦不思議。如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亦不可思議。三業清淨,般若波羅蜜亦清淨。如是般若波羅蜜,其義無邊。」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解釋了般若波羅蜜:「此般若波羅蜜,其義甚深,非一、非異,非相、非無相,非取、非捨,非增、非損,非有煩惱、非無煩惱,非捨、非不捨,非住、非不住,非相應、非不相應,非煩惱、非不煩惱,非緣、非不緣,非實、非不實,非法、非不法,非有所歸、非無所歸,非實際、非不實際。」這是最高般若波羅蜜的意義,是空、有不二的境界,也是「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的說明,對一切法觀它不是法,是為一切法,這種境界已經圓滿波羅蜜了,但在還沒有修證到這個境界以前,要先觀它空,不經過空的過程,就沒有辦法做到空、有不二。
經典說到《般若波羅蜜經》,已經到方等經的第四個層次,是差不多大學的程度,而高中是在學空觀時。若是你還有在意執著之事,就要學空,而學空不是懂道理就好,一定要做得到!空,意解容易,但若不能切切實實去走上一遭,便只是落於口頭空談。譬如聽到人家說一句話、看到一個行為不對,又或者不是不對,只是境界高低不同,無法互相認同,若忍不住去批評人家,這樣就沒有學到空。
空,本是一個赤裸裸的空體,不去黏一切境。今天有同學在問,這個空怎麼會產生因緣,成就四大?如何了這個因?所謂「了」,是瞭解,不是把這個因除滅,因不可能除滅,如果這個因滅了,那就是斷滅,是落入斷滅相!無始以來你所記憶的所有大、小因緣,是不可能滅的,因為阿賴耶識都永遠儲藏著,你要清楚瞭解一切因緣果報、與眾生之間的恩怨情仇,都在於這個所造的因,去瞭解這個因,更進一步要控制這個因,讓它不會發作成為果,才能得到初步的解脫。這要怎麼做呢?緣來時,要有空性顯露,空性在此非常重要。
空性顯露,結果會怎麼樣?當這個因生起時,你的空性也現起,讓這個內源因搭不上外境,那麼這個緣就不成熟,緣不成熟,則因歸因,成不了果,就好比埋了一顆種子在盆栽裡,你把這盆栽用黑布罩起來,隔絕陽光,也不澆水施肥,這種子沒有生長的條件,能發得了芽、結得了果嗎?因是存在的,我清楚有這個因,但我用空性來截斷緣,讓因遇不了緣、成就不了果,如此去求得初步的解脫!這個過程是要實證的,不是懂了理念就好,是要從第一步的五根對六塵,歷經一次次、大大小小不同境界的考驗,千錘百煉後才能證到。
有智慧的人看得透徹,洞燭世情,但若守不住口,是沒有學到空;若知見有限卻又喜高談闊論,那是無智且無空觀,有智慧而又能裝聾作啞,是修空的第一步,世道人情、是非功過雖是一眼了然,卻也沒有想議論判別的心,覺而不住,知而不執,把自己的觀念打破、習氣斷盡了以後,空體才會顯露出來。
這種磨練讓你的空體在日後遇到因現起、緣來時,空性大顯,而能了這個因;緣若能錯開了,果就成就不了,這是初步的解脫,是小菩薩的一種自我智慧的解脫。我們今生因無明而成就了這四大,為何不在未死之前,假借這四大空,來學習真正內在的空性?亦即從心性與空之間學習,讓它對一切境不起一切法相應,而這種實修要從五根練起,五根練得差不多了,再從第六意識與第七意識內在的心起心滅、一種靈知的感覺上下手,去斷內在的因緣牽扯。
佛法懂了、理念懂了,就要慢慢的去對境磨練。空不了的人,嘴巴要講,心愛胡思亂講;修空的人,眼睛看了、耳朵聽了,五根對六塵接觸了以後,都不必太在意,好也罷、壞也罷,不過是大家的因緣罷了!待空性真的證到了,我常講的,無畏施就自然出來了,不用一法,一個修到無所執著的人站在那裡,周圍的眾生自然可以接收到你空性的祥和、安詳,不再恐慌,這就是學到了空的樣子。
空的樣子,要你自己去體會,種種因緣來時,是否能夠不受它的影響,保持心的自在?順、逆境界來時,是否在意?如果順境來就覺得舒服、高興,這就還有一種貪愛的心!逆境來、冤親債主到時,你也不會覺得很痛苦,身體不舒服就對境去處理,不會覺得非常煩惱,身體無論健康或有恙,都是平等心,這是空性的另一種修證。
甚深般若波羅蜜就在講空、有不二的道理;非一,一個是只有空,非一是好多不是一個,是在講有;非異,也不是很多,是講空;無相、非相,非相就是觀一個實體裡面沒有一個相,那當然是在講空;非無相,是說因緣所化成的種種法,不能否認有那個法,但是因為我有空的底子,我觀這個法,它不是能夠影響我的心起分別的法,有這個能力就可以觀它非相,這是最高深的般若波羅蜜,就要修證到這樣。
後面的名詞,還可以無量無邊的例舉出來,只是代表性的寫出這些,都是在講空、有不二的道理。空,是我們的本體;有,是因緣而化成的一種短暫無常的現象,在空有之間我可以把它看沒有,或看成有,無論看成有或沒有,我都不受它影響。小菩薩或阿羅漢根本是否定一切有相,不去看它,反正我心也清淨,不會受它的影響,而大菩薩雖知種種事,更不會受到影響,這樣才是修證到了空、有不二的境界。
非煩惱、非不煩惱,何謂煩惱?誰在煩惱?是你無明的心在胡思亂想、在煩惱。空性不煩惱,自性只是應那個緣而現那個境,它也不會煩惱。誰在煩惱?是現那個境以後,你那煩惱的種子、習氣毛病、心的問題在煩惱,學佛法有很多要學的嗎?沒有!悟的人早就悟了,上上根基的,當頭棒喝,一句話就成了。教他不要講話,他就不講話,有的人教他少講話,從前講十句,進步成九句,幾個月後再駡一次講八句,還是喜歡講!這是智慧的問題。同樣都是人,為什麼有的智慧高?有的智慧低呢?想一想!密教裡有一些法是開智慧,有一些是消業障,可能智慧不夠的要開智慧,業障多、修不下去的要消業障,才能夠好好的修下去,當然這是與累劫修下來有關,今生能夠接觸到正法、佛法,要積極一點,多在自己的習氣毛病上突破。
這裡所講的一切名相,離不開空、有之間的對立關係,空是本來的樣子,在因緣產生一切法時,你要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一切無所得、不可得,不要去執著它,能夠做得到,你可以知一切法、而又不煩惱,這樣就已經做到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我們引述的這一段,是佛在三十三天帝釋天主那邊所講的《般若波羅蜜經》。
「如是一切法平等,般若波羅蜜亦平等。」我們常講順、逆一切法平等,現在講空、有一切法平等;空,不要執著一定要守空寂,那就不一定要住在涅槃境,一旦證到涅槃境,然後再學習不空境界時,你不執著這一切法,那空、不空有什麼不一樣的呢?照樣可以把不空的因緣法看成是空,不受它的左右,這樣更進一步的修證到菩薩方等的智慧,所以般若波羅蜜亦平等,般若prajba是空、有不二的解脫智慧,pramita 到彼岸,pra是趨向,mita 是ma之變化,有了解、得智之意,轉化為解脫到彼岸,我們用空、有不二的智慧度到彼岸。
空、有不二是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到菩薩法,一直到成佛法,都屬於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那麼要怎麼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一切法、不執著?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就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觀一切法「不即不離」,要練這種功夫,我眼睛看這個人、這件事,我可以不動心,不生好、壞之心,反正跟我沒關係,如果要度他,就借這個機會駡一駡他,棒喝一下!如果度不了,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聾作啞沒看到,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修自己,是每個人第一步要做的;度別人,是到了一個程度以後,你潛在的佛性,可以知道這個人可度嗎?這個人可度、這因緣很深,這因緣何時成熟?到時候了該度就度、該發作就發作,是隨性而發!佛法有時候是很不可思議的,太早不行、太晚也不行、用腦筋想過了也不行,要隨性而發!今天這個因緣轉、轉、轉,轉到成熟了,發作了,發了以後就不要後悔、不要在意,就看著結果!
佛法是講圓滿的,到最後一定是圓滿的結果,因為一位證到般若波羅蜜智慧的行者,是平等一切法,在平等一切法之際,他要不要應緣?他要應緣,應順緣、應逆緣、應這種犯戒的因緣也一樣,隨緣造作、演戲,在演時裡面的那個心很平靜,表面上看起來是生氣了、臉色變了、聲音大了,其實內心很安詳,以後自己可以去體會一下!罵小孩時罵歸罵,心裡面很平靜,不失控制的這麼罵,逢場作戲的去教化小孩,可以如此去體會一下。
「一切法寂靜,般若波羅蜜亦寂靜。」從空來講,一切法都是如如不動的,以如如寂靜的體,去面對因緣法時你能夠不動,這樣就是我們體性本來的樣子。般若波羅蜜也是寂靜,為什麼?般若波羅蜜就是觀空、有不二的一個法,用我們的空體去面對外境一切因緣法時,你也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那不是寂靜嗎?因緣在湊合起法時,卻能夠自在的觀事情的過程,不必在意的任其發展,因為不依內心裡的習氣毛病去對眾生,是以空無的體性、教化眾生的心去應緣,應緣完了,你的心還是空,一切法到最後,無論順、逆,反射回來的還是又進入空,最終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結果,菩薩法是這麼去修學的!
菩薩法是學空、有不二的道理,菩薩法不是學有為法,等到進入陀羅尼門(真言門)時,才是學有為法。你在學般若波羅蜜的階段是在學自利利他法,是修自利利他,你自己還沒有成就,所以要學般若波羅蜜以守住自己的空體,然後應緣又要能夠自在,是在學無相般若波羅蜜、學無相三昧,這樣能夠做得到,才有辦法更進一步的進入陀羅尼門,陀羅尼門是最高的佛法,幾句佛的咒語就可以利益眾生。
面對一切法,寂靜中不動,一切法是有相的,一切法寂靜,般若波羅蜜亦寂靜。用般若波羅蜜觀它能夠不動,你要先練習眼睛看著別人,不管是做了什麼好、壞事、如不如你意的事,你都要能夠不動,除非你是當家,要管還是要管,否則家就亂了,但講歸講,講是心平氣和的講,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講,就像禪師在教化徒眾一樣,罵是罵、打是打了,之後大家喝茶去!彼此都沒有芥蒂,心有芥蒂就是心不清淨。
徒弟被打了不甘願,發起瞋恨心,那就太離譜了!你在修什麼?沒有恭敬心!師父這麼老婆心切,拼著犯戒律罵你、打你!你以為他喜歡嗎?是因為要你好!他雖現了打相、現了罵相,他的內心是很平靜的,如果你被罵了、被打了,產生了怨恨心,這就是自己內心毛病太深,要去轉!不要去怪老師、怪師父、怪當家、怪同學、怪別人雞婆,不要這樣子!我們要回心返照來檢討自己,我為什麼心有不平?我為什麼有這個毛病?這樣才對!
不要往外去追尋,不去反省自己,卻反過來看別人的過錯,這就是向外追逐,這不是修習佛法的態度。學佛法的人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要從自己內心去反省起,我有沒有不平的心?我有沒有冒起瞋心?有沒有怨恨心?有沒有報復心?是從內心去反省,還要修忍辱。能反省是一回事,你的心不見得安,還是有一點不服氣,不服氣就要忍,忍到最後安忍,被罵了好像也不痛不癢了,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之,若是被罵時,心都沒有動,就是大有進步了!這才是真正修習佛法的態度。
更深一層的去體會般若波羅蜜,本身的空相顯露,面對一切外境又不去執著,一切法不動,般若波羅蜜在用時亦不動。般若波羅蜜者,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雖是不要去執著一切境,但是人不去執著一切境又不起,所以要能坦蕩蕩的讓法起、法滅而無住,真正能夠做到這樣,才是最高的般若波羅蜜。
「一切法分別,般若波羅蜜亦分別。」這是沒有做好般若波羅蜜,起了分別相,你才有順逆、好壞想。「一切法怖畏,般若波羅蜜亦怖畏。」起恐怖心是般若波羅蜜沒有發揮功用,所以才起了恐怖心、罪惡感。「一切法了知,般若波羅蜜亦了知。」如果你了知一切法,那你也就能清楚知道般若波羅蜜。到了明心見性,見性到阿那含的境界時,都能知道正在空之間應什麼緣?起什麼用?結果會如何?對一切法你都能了知!所以一切法了知,般若波羅蜜亦了知。一般我們難就難在還未見性以前,我的心在動,好像有在起用,但在幫誰不知道,幫些什麼事也不清楚,整個自性起用的過程是迷迷糊糊的,這是還沒有見性,起不了神通,還證不到阿那含果。
回過來修般若波羅蜜要這麼去體會,「一切法不生,般若波羅蜜亦不生。」一切法虛空妄想,為什麼會起一切法?從空裏面經過心、再產生四大,這是幻化成我們的肉身,或者幻化成這個器世界。《楞嚴經》所講的七大是在一般所講的地、水、火、風、空、識的六大外,把根大加進來,根大是屬於色法。一切法之間都是心,我的心與眾生的心因著因緣糾葛,才產生出關係,你的心與父母的心交葛,才會投胎去當他們的兒女,如果你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觀護著父母交合的那種心,然後你也沒有淫欲心,感知了又不交融進去,你就不會去受生了。因緣所生法,不生亦不滅,既然無生,則也無滅,是以「一切法不滅,般若波羅蜜亦不滅。」
不去受生的這種能力,就要培養出般若波羅蜜空的這種智慧,然後要觀一切因緣,是虛幻不實在的,不要一頭栽進去那個因緣裏面。不能解脫的行者,就是觀一切法為真,其實無論真假都不要去執著,真歸真,你不去執著它真,也是不真!假也是你的妄想,本來就是假的,有什麼可特別執著的?所以一切法,包括內心的妄想、種子、法塵,包括真實的因緣法,心與心之間的糾葛纏縛,這種種都要去認知,全部將之觀為妄想,如此「一切法虛空妄想,般若波羅蜜亦虛空妄想。」
「色無邊,般若波羅蜜亦無邊。」這又講到從空化有,你的智慧也可以化一切色無邊,甚至可及無量無邊的虛空,這不是一般菩薩了,這一定是能幻化的菩薩才做得到,所以菩薩有沒有神通?菩薩也有神通的!心空法了後祂可以從自己的空體之間,去化一個真實的肉體出來,如觀世音菩薩是大菩薩就更不用講了,隨時化現一個人、一個境界在你面前,同時也可以瞬間消失掉,這是悟到空的行者色即是空,既然悟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要去試一試!
大陸的朋友給我一張和尚的照片,此和尚常戴一頂像濟公的帽子,穿一件百衲衣,是他母親為他縫的,行蹤非常詭異,不按牌理出牌的。這張照片是他出現在一個法會裏,一個三聖堂的成立典禮,相機照下去時他的化身就現在相片裏面,很清楚是他的樣子,要能夠練到化一個身出去,甚至於真正有一個血肉之軀在哪裏,這不是一般菩薩了,這個案例是相機才能照到的化身,但真的很清楚是他的形貌。
我另外還有一張元音老上師的照片,老上師坐著,有兩位信眾站在他身旁,這張照片沖洗出來時,有一尊很完整的佛像在背景裏面,像這種不可思議的相片,都是色、空之間的幻化,要學到把色化空,然後再從空中化有,沒有這種能力,就不能稱為是大菩薩。當然有些密咒也可以讓你隱身,唸咒就可以讓你的身體消失掉,但是要真的修證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才真的是大菩薩。
大菩薩為什麼想變化?因為心裡面有一個感覺要救度眾生、要攝服某些眾生,起這種感情作用時,祂才會用心法去變化,所以色、受、想、行、識分色法與心法,色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這兩者是大菩薩心清淨以後,他還是用色、受、想、行、識去起神通變化,然而前提是你要先修證到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是空,然後再倒回來由空中用受、想、行、識去化一切色相。「如是受、想、行、識無邊,般若波羅蜜亦無邊。」
佛法是無量無邊的,不要只侷限在求解脫、沒煩惱,若今生能悟到空,要不要有神變的能力?我常常對某些有境界的同學提到:不要得少為足!從我們現在到成佛,達到釋迦牟尼佛的境界,要走多遠?很遠!很久!但是不管還有多遠,要有發心說我今生要跨上一大步,不要走這麼一小步就滿足了。如果你今生很發心的衝一大步,不就縮短成佛的時間了?所以今生聽法要有一種激勵的心,不要每一個禮拜來一次,坐在這兒聽一聽,心靈美容一下,回去以後為了生活上雞毛蒜皮的小事,被太太、先生、小孩、公婆一攪和就忘得一乾二淨,要儘量利用所面對的外境,先斷內心的一切執著。
再來這般若波羅蜜就越講越深了,「地界無邊,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就從我們肉體的地大來講,到世界的地大、十方一切佛土的地大、無量佛剎土的地大,這些是無量無邊的,你要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擴大視野,這是已經從空證得以後要化神通變化,還是要以般若波羅蜜去化有相,所以要空也是般若波羅蜜,要解脫也是般若波羅蜜,要從空中化有,也是般若波羅蜜,一切都是它!所以為什麼第一句話就說般若波羅蜜其義甚深!不是只有無所有、不可得,講神通變化還是它,無所有、不可得只是第一階段。那如何用般若波羅蜜多來擴大視野,也許您會任為有一法可用,不是這樣的。反而要更捨棄一切法,入清淨覺,入無為境,如來佛是這樣得到最清淨覺的,所以如來法身就可遍至無邊世界。
如是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無邊,這是講到六大與心,六大無邊、般若波羅蜜亦無邊。金剛平等,金剛是無所不摧的,如果你有金剛平等性,可以悟到空、有不二平等、順逆平等、色、受、想、行、識平等,從空中化色、受、想、行、識也平等,我們要學金剛心,也要學金剛身,金剛身先學得了,你就可以耐打,耐眾生欺負,金剛心學得,般若波羅蜜就具足,這時候才能空、有不二這麼去神變幻化,所以金剛菩薩已經是接近成佛的階段,也是如來地的金剛菩薩。
我們一般菩薩就是小菩薩,金剛菩薩一定是與密咒相結合,所以稱為金剛乘,有一天所修的境界高了,就進入金剛乘。我們開始學佛法是念佛或者是修禪定,所以對於密教覺得不契,其實是因為程度還不夠,才如此覺得。我們也常看到很多人以前學習過密咒,但今生還沒能夠從頭好好的修學這空、有不二的解脫道之前,就又先接觸到密咒,境界沒有、心地也沒搞清淨,以為口裡唸唸咒就是金剛乘,習氣毛病還一大堆,怎能稱為金剛菩薩?也不是!所以有金剛平等性,般若波羅蜜也是一樣平等,亦可以得到無所不辦的金剛力。
「一切法不壞,般若波羅蜜亦不壞。」起心動念可以成就一切法,當然這一切法不壞,不是永遠不滅,永遠不滅只有一個空性。所謂的一切法不壞,是指你所建立的一種意志力,這種法外道沒有辦法來破壞它,你建立了一個心所形成的壇場,外道沒有辦法侵入到你建的壇場裏面來;佛有十力,祂用這十種力量的隨便一個念頭,這些天神、魔就沒有辦法化解,如果你有金剛心隨便觀想一個梵字,套住我這身體,任憑一切外道唸什麼咒語、用什麼符咒,也害不到你。那你怎麼有這種能力?還是修行時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成就。
般若波羅蜜不是只局限於解脫,它還可以成就一切無量無邊不可壞的法,早期我們講的般若般波羅蜜,都是告訴你觀一切修行過程之間的境界是無所有、不可得,那是在修解脫、在修不被因緣來干擾;修到空以後,要再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成就一切法,那種念力、定力,使外道、魔都沒有辦法來破壞你心所起的一切。
「一切法性不可得,般若波羅蜜亦不可得。」剛剛講空、再來講有,現在又把這有再破掉,一切法性不可得,空本來就不可得,地、水、火、風也不可得,五蘊身也不可得,所幻化的一切法亦不可得,所以追根究底一切法不可得,因為一切性空故不可得。再回過來,般若波羅蜜亦不可得,那要去執著什麼?我隨性、隨因緣做了一件事情,做完了、忘記了,不要再去執著什麼,像釋迦牟尼佛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在度眾生之際有沒有法?是有法!雖然有法、度就度了,到最後沒有一眾生可度想,又把所做過的事情放下了,因為般若波羅蜜是不可得。
「一切法性平等,般若波羅蜜亦平等。」既然法性平等,比你低的觀平等,比你高的也觀平等,高低都可以自在。比你低的,你可以教他,以降低他的小心眼、脾氣、毛病,使他收斂一點,都是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很自在的去平等這一切法。菩薩唯一的執著就是要度眾生,度眾生是要去轉他們的心性,增加他們的智慧,不再迷失於恩怨情仇的情見裏,要讓他們能夠超越這些。每個人都具有般若的智慧,為什麼佛性不抬頭?你就是要讓佛性抬頭,一抬頭,自己就知道怎麼做,無我法執的觀一切法,當然一切法性平等,用來觀一切法的般若波羅蜜亦平等。
「一切法無性,般若波羅蜜亦無性。」用了般若波羅蜜,它本身亦無自性,並非一定有般若波羅蜜這個法,它沒有絕對的法,是隨因緣而現的那種般若波羅蜜的境,要觀無所有、不可得就觀,要化一切境就化,化完了、解脫了,還是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去執著有沒有一個什麼般若波羅蜜,也不要認為我是用般若波羅蜜去化解它,不必這麼想,反正很自在的,境來就用這樣的心去應對它,因緣來了應緣,應緣完了又沒有法的執著,不去想什麼般若波羅蜜什麼的。
「一切法不思議,般若波羅蜜亦不思議。」一切法是不思議,你的心夠清淨了,動個念、起個願力,它可能就成就了,確是不可思議!但別想去中個六合彩、中樂透的,這種一定不會成就,不可能達到不可思議,除了要心清淨,還要是為眾生,一句話、一個念頭都是利益眾生的,它可能就會成就了。這樣的法確是不可思議,前提是你的心清淨了沒有?心清淨了才能為眾生行不可思議的法,而這也是要以般若波羅蜜來發揮功用,所以般若波羅蜜亦不可思議。
上面所講的空、有不二的境界,與般若波羅蜜自性空的道理,總結而言,十波羅蜜都是不可思議,如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亦不可思議。布施波羅蜜就像一大片土地般,你在這一片土地上要生起什麼心法?上根結善緣,因緣左右逢源,諸佛菩薩給的加持,都是從布施來的,這塊大地不去行布施波羅蜜,是沒有辦法得到利益的,當你布施了以後就有不可思議的能力。
持戒波羅蜜,你持的是哪個戒?持戒非常精嚴時,它就會發揮不可思議的神通力,例如守不妄語戒,講出來的話就會成真。不可思議的能力,都是從守戒清淨得來,其它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等等,每一個戒律都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如果你不殺生,也許可以救很多的眾生,有本來該死的動物,被你這麼一摸、或者唸一唸咒語,也許就救活牠了。
這波羅蜜真的不是只有實際上表面的字義解說而已,都有它不可思議的能力,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也都是一樣,所以地前菩薩修到六度波羅蜜,再加上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亦同樣不可思議。
三業清淨,當身、口、意三業清淨時,般若波羅蜜亦清淨,空、有不二的道理可以證到,能夠從空化有、從有化空。如是般若波羅蜜其意義無量無邊,不是祇有解說義理就了事,是要實證,最後一定跟你的神通變化有關。
《大乘莊嚴經論》述說:般若波羅蜜之自性、因、果、業、相應及其品類,謂般若波羅蜜以正擇出世間之法為其自性,以定持為其因,以獲得善解脫為其果,以無上正等正覺為其命,以正說正法為其業,以一切法之上首為其相應,以世間、出世間、大出世間為其品類。
《大乘莊嚴經論》述說:般若波羅蜜之自性、因、果、業、相應及其品類;般若波羅蜜之自性本空,般若波羅蜜也是空。每個法都有其因,你要成就般若波羅蜜,就要修般若波羅蜜之因,就要發起善根、發菩提心,就種了般若波羅蜜的因。發菩提心就是我未來要利益眾生、要自我解脫、要增進無量智慧、要度盡無量眾生,然後在哪一世我一定會成佛,這就是因果。
般若波羅蜜之果,行了十度波羅蜜都圓滿了,一定會成就如來菩提果,在哪一世也就成佛了。造了般若波羅蜜的因,有了般若波羅蜜之業,就有般若波羅蜜的果。在般若波羅蜜學習之間,有相應法、有不相應法,因為剛開始學,所以先學不相應,不相應法學好了,再來學相應法;我功夫還沒練好前,先守好自己,不跟你一般見識、不相應,待我功夫練好了,我可以相應、跟你對打,相應之間我可以守住寂靜涅槃的一面,如如不動地面對那個境,這就是相應法,甚至於更進一步的從空性之間,產生不可思議的般若波羅蜜可幻化的神變,這也是相應法。
般若波羅蜜有什麼品類?是無量無邊的!除了十波羅蜜以外,所有《大般若經》還不只講這些,像放光波羅蜜、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都是在講十四忍,每一忍都可以成就一個境界。這些都是謂般若波羅蜜以正擇出世間之法為其自性。學佛法第一個要先出世間,也就是要解脫三界,再入世間,此時入世間就是出出世間,成就圓滿的空、有不二的中道觀修證。如果不先出世間就進入世間,你要度眾生會反被眾生度走了。要先放下自己的慾望,才能從內心裏得到出世間的解脫,所以第一步要做的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的自性就是要空一切相,自性應緣要把它空掉,即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
以定持為其因,也就是你穩穩地有這種出世間法的能力,以獲得善解脫為其果,這果還不究竟,只是走了一半,自己解脫而已,智慧還不圓滿,還要更進一步的上求如來菩提,以無上正等正覺為其命。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不偏於空、不偏於有,也就是前面講的所有這些名詞:「非一、非異,非相、非無相,非取、非捨,非增、非損,非有煩惱、非無煩惱,非捨、非不捨,非住、非不住,非相應、非不相應,非煩惱、非不煩惱,非緣、非不緣,非實、非不實,非法、非不法,非有所歸、非無所歸,非實際、非不實際。」都是在講空、有不二的道理。
這無上正等正覺還不是就完了,還只到等覺位,等覺位只是證得空、有不二的中道觀,妙覺位尚未證得,妙覺位才是如來佛,依般若波羅蜜智有無量無邊的神通變化,知見擴大到無量無邊的虛空一切佛剎土。所以成佛不是就這麼說說算了,要去懂得這些境界,懂得佛是什麼境界?才不會可笑的自我肯定,犯了大妄語!其實我們實在太渺小了,連釋迦牟尼佛的一根腳毛都不及,無知才會自大、無明才會打妄語,當你真的深入經藏,懂得越來越多時,才知道佛法的真境界是什麼?修行境界真正所得到的果位是什麼樣的境界?你什麼都沒有!通也沒通、心也不清淨、知見又有限,只有努力懺悔、消業障,加僅修學以增加智慧!
般若波羅蜜是以正說正法為其業,不要有邪知邪見的這種說法、不要有私利的說法、不要有想得到什麼好處的說法、或想要得到什麼供養的說法,如此這般就能以般若波羅蜜與一切法相應,般若波羅蜜是諸法之首,只能用般若智與諸法相應,就有正說、正法為其業緣。無法是空,空有諸法當然都要把般若波羅蜜擺在第一位,般若波羅蜜是做了以後等於沒有做,行了等於沒有行,以無所住心去做,做完了又忘記,沒有想是用什麼去做?其實就是符合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這樣去行般若波羅蜜的結果,世間法也學了、出世間法也學了、出出世間法也學了,每一種都有它的品級、類別,因此般若波羅蜜是分了好幾個層次,不是只有一個類別。花了一些時間把「般若波羅蜜」深入的再講一下,擴大大家的視野。
(2005.11.26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