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5.11.19.   第 16 講(3)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三)、名詞解釋

2.般若波羅蜜(續)

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淵源,故又稱諸佛之母。般若即無上慧,聲聞、緣覺雖有所得,然彼等唯求速趣涅槃,不窮智之邊際,故不能得般若波羅蜜;唯菩薩求一切智,遂以之達於彼岸,稱具足般若波羅蜜。此般若波羅蜜於成佛時轉為一切種智,故般若波羅蜜不屬於佛,不屬於聲聞、辟支佛,亦不屬於凡夫,唯屬於菩薩。

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淵源,故又稱諸佛之母。從五蘊身、六根、六塵、六識、到最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種智(薩波羅智)、無忘失法、恆住捨性、無上正等正覺,都用般若波羅蜜去觀之,但有其名,你在未來世一定會成佛,這佛種今世種下去了,哪一世福德具足就成佛了。

在地前菩薩的六波羅蜜,都是以般若波羅蜜為眼目,何謂眼目?就是用一法而無有一法想,不即不離,觀其無所有、不可得。譬如持戒,持戒是成就一切智慧的根本,然在持戒之中也不應住戒而生心;持戒若持得一成不變,處處害怕去犯戒,造成一種壓力,甚至恐慌,那就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我常講持戒當然好,但犯戒了怎麼辦?去承受果報就是了!怕什麼呢?菩薩不會主動去犯戒,但為了利益眾生,不得不妄語時,不是為自己,為自己倒是不必了,為利益他人而妄語,坦然受報就是了!這時以般若波羅蜜觀之,即是以般若波羅蜜為眼目。

有些人雖然未必學佛,但天性豁達,遇事不計較,不計較也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因為我先避免去造那個不好的惡因,未來一定會得到一個好的果報。從前我開車時,難免會跟人家有些擦撞,無論誰對、誰錯,我就是下車看一看,即使被對方撞到我都無所謂,甚至於有時候連下車都懶得下來!有一次去板橋,時間很趕,地方也不是很熟,一下子轉彎,去擦到別人的車子,那個人下來看一下後,他也不要我賠、也不要去修理,就算了,這真的是現世報!懂得因果,很多事情不要太與人計較,計較誰對、誰錯,像這種小事,你也要用般若波羅蜜去觀之,不要太在意它。

其他的佈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是一樣以般若智慧去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在佈施時不要有佈施想、在精進中不要有精進想、在忍辱中不要有忍辱想、在禪定中不要執著一切境界,用般若波羅蜜在破一切境時,不要有我在用般若波羅蜜破一切境的這種念頭,這種無上佛法,講的就是能立、能破,能破能立,永遠不被黏上,這樣你才能夠解脫。

學般若波羅蜜,就是種下了未來成佛的種子。所謂般若即是無上的智慧,不要小看這無上智慧,這無上的智慧是什麼?「無所有、不可得」;也有人講「但有其名」或「性空唯名」,無論怎麼講,這些都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性空是基本的,唯名是在現象界裡,要執著有這個名相,那它就是名相。每個凡夫都有六根、六塵、六識的功用,你不去執著它,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聲聞、緣覺雖有所得,然彼等唯求速入涅槃,涅槃的境界就是理念上證得十八空,不被一切內、外境界干攪,皆可觀其無所有、不可得,或證得菩薩三解脫門的空、無相、無願,心永遠都沒有煩惱。恆住捨性是面對問題時,不管問題的大小、是我的問題、還是別人的問題,都可以不驚慌、不恐怖、不執著;菩薩有時候對自己的問題倒可以坦然處之,但對眾生的問題卻急公好義,因為眾生的力量單薄,受苦難時你很著急的要為他趕快解決問題,對待自己的問題卻無所謂,反正已經有基本的定力、基本的智慧,短則三、五天,長則數週,自然可擺平逆境。

小乘行者與菩薩較不一樣的是唯求心安,不窮智之邊際,他不去求一切智,無量無邊的這種智慧,小乘行者只要內心沒有煩惱就好,但要成佛就要有智慧,這智慧要無量無邊!比方某件事、某個境界發生了,有的人可以分析的很透徹,有的人卻懶得去分析,這兩者的層次就不一樣。菩薩懂這件事、這個境界的前因後果,然後可以放下!小乘的行者反正不管怎樣,一概不睬,只要沒有煩惱就好了。前者是懂了、可以放下,後者是不懂沒關係,只要沒有煩惱就好了。

大、小乘行者的修行是不一樣的,既然不去窮盡邊際的去學習,你就不能得到完全的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也有高、低之別,也有無限量如佛菩薩的摩訶般若波羅蜜,這是大般若波羅蜜。菩薩是要求一切智,不是只求得一、兩種智慧,在求一切智之間也可以解脫自己,也可以讓眾生得到解脫,菩薩本就與眾生一體,所以要成就自己,先成就別人,如此可以得到解脫,也可以學習到很多的智慧。

很多人雖然色身沒有消息,但由知見、言行上看來,卻有比較高的智慧;有的人氣是有了,身體是有一點基礎,但知見上總是差一點,這就是累劫修下來的差異,不能說何者好或不好,一切都是有前因才有後果,反正大家都是在往菩薩道上邁進。既然你今生受了菩薩戒,要去學一切智,就要用般若波羅蜜去觀一切境,所以般若波羅蜜是不屬於佛、不屬於聲聞、辟支佛、也不屬於凡夫天,唯一屬於菩薩。佛已經成就了,無所謂般若波羅蜜、不般若波羅蜜,衪有無量無邊的智慧自然形成,不必學!

我們菩薩還是要用般若波羅蜜,因為我們還不圓滿,即使對自己是圓滿的,對眾生放不開。菩薩最大的毛病,就在於放不下眾生,但也因為這種動力,讓他永遠往前去學無量的智慧,每幫一個人就又學習了一些,這很奇怪的!菩薩道是從書本上學的嗎?不是!從經典上學的嗎?也不是!還一定得在與眾生應接之際學到,不同背景的眾生有無量無邊的業力,每幫一個就學到一些。

有時候我教你們碰到問題時,怎麼用心中心法?但這用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要依當下你的心地、自性,現了什麼相?就隨順去用,真的是不可思議!但是,法不可用在報復、加害眾生上,這是要不得的!不要明知因果又還去造一個業,《金剛經》所講的:無我得成於忍,去掉我相得無我,是修佛法的第一個關鍵,你的瞋心來自於有我,不平的心也來自於有我,這些都要能夠有智慧去看破。

至於為什麼般若波羅蜜不屬於聲聞、辟支佛呢?因為他們一心只要求得涅槃就好了,懂了一點點般若波羅蜜,自己能解脫就夠了,沒有去學一切智,唯獨有菩薩才擁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凡夫更不行了,生活在凡夫的境界中,以執著有我去處理每天接觸的人、事、物,當然是痛苦無量!因此般若波羅蜜不屬於佛(佛已得果位)、不屬於聲聞、辟支佛、也不屬於凡夫,唯一屬於菩薩。

關於般若波羅蜜之自性,《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不見行,不見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識空,非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不離空,空不離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謂為菩提,此但有名謂為薩埵,此但有名謂為菩提薩埵,此但有名謂之為空,此但有名謂之為色受想行識。如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

關於般若波羅蜜的自性是什麼?一切法都無自性!般若波羅蜜發揮功用時就有自性,但一執著就不好了,但有其名!不能視它為真,用般若波羅蜜去對治一切境界時,不要反過來抓著般若波羅蜜不放,雖然每一個法都有它的自性,不是只有般若波羅蜜才有其自性,但自性本空,因緣而有,緣滅了還有什麼自性?什麼都沒有!

《大般若經》裡講到:「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大菩薩在修般若波羅蜜時,你是菩薩、是實有菩薩,但心理不要想我是菩薩,而為我所救度的是眾生,想我是菩薩就是有我相,執著自己有我相,就有人相、有眾生相,要離四相卻三相都沒有離,壽者相就更不用講了。我們雖是受了菩薩戒或出家師父受了具足戒,在行菩薩道之間不要自忖是菩薩,我在講經說法,有眾生在聽我講經說法,這樣是不好的!因為你還有個慢心在裡面。

我們已經說過了,在講《金剛經》的道場,講的人是承諸佛菩薩的加持力而講;聽的人是未來要成佛、是有資格來聽《金剛經》的,所以聽和講的人是平等的。能講《金剛經》是佛菩薩加持,讓你有智慧,都還在學習,菩薩還沒有成佛以前都是在學習,不要有貢高我慢心,菩薩心還未完全清淨,沒有神通,有的是些小通、心通,懂一點自性應緣,並不完全懂,若是能在自性應緣之間,超時空的清楚每一個細節的話,那你就見性了!

很多人喜歡講明心見性,但搞不懂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我們在第九品闡述「四句偈」時,提到阿那含的境界。阿那含是互觀自性最勝,他在應緣的過程是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這境界有多高!我們一般是能知道我的自性在應緣、心好像有點亂、知道有事情在進展,但哪一件事情?如何進展?不很清楚!真正見性的人會知道我的心現在在動,為哪些人、為哪件事而動?清清楚楚!因為這是無為法所現起常為的境界,不是第六意識的主觀運作,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會與有緣的眾生互動,在沒有見性以前是不清楚這些互動的,只知道我的心在動、有事情在進展,但不是很瞭解整個過程。真見性者應該能知道對象是誰、往什麼方向進展、未來結果如何,這些都是清楚明白的;而坊間很多書把明心見性寫的如吃飯般容易,好像三兩下唏哩呼嚕就可以見性了,明心也許有,但見性可不這麼簡單啊!

受了菩薩戒,可以說是菩薩,菩薩有在家菩薩、出家菩薩,在行菩薩道時,不要有我是菩薩想,人家供養你,你要心生慚愧,不要覺得理所當然,因為我們修得還不夠好卻受供養。不要認為我就是菩薩,雖然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亦無菩薩名,連菩薩的名稱都不出現在你心裡。《大般若經》舉大菩薩而言,同理,修到聲聞乘的阿羅漢也可以這麼說,實有阿羅漢,但不見有阿羅漢,不見有阿羅漢名,也就是第九品所講的,須陀洹證得,不能有須陀洹果想;斯陀含證得,不能有斯陀含果想;阿那含證得,不能有阿那含果想,到阿羅漢證得,亦不能有阿羅漢果想,種種境界,以般若波羅蜜觀它,你得了什麼果,心裡不能有我得了什麼果的念想!有了這種想頭,就不是真正在修佛法。

現在我們在用般若波羅蜜,不見有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般若波羅蜜多的名稱,所有的《大般若經》包括《金剛經》,都是用般若波羅蜜去破一切善行、破一切法、破一切內心的執著,但不能說出口、不能存於心:我用般若波羅蜜在破這些,要很自然的去做出來,很自然的面對一切境、一切人、事、物都能夠蕩然無住,愈不被黏住了,你的空性就愈顯露出來,到了證到四句偈裡的性空時,八面玲瓏、無所不辦,內無妄想習氣以及有為法的攪和,放空一切,讓你的自性用空性去應緣,不被眾生同一體性的業緣所纏縛,甚至產生身、心的障礙;更可以用你的空性,施給眾生一切無畏施,讓他心安,不再恐懼、憤怒,這種不用一法的法,就是般若波羅蜜。

同樣的,你在用般若波羅蜜時,不去想我是不是在用般若波羅蜜?不見有般若波羅蜜的名稱;在行菩薩行時不見有行,不見不行。行或不行如何決定?讓因果和自性去決定。對方和你種的因緣深、或事態嚴重、或時機成熟了,就去行菩薩行;有些因緣不足的、時機還不成熟的、或時空移轉後另有解決之道的,可能就不勞你費心,不去行菩薩行。行菩薩道之際,般若波羅蜜是用於自性,而不是以思考來帶領你的自性、帶領你的佛性。我們剛開始時,雖然還不是很清楚佛性的功用,也要慢慢的去配合它,怎麼配合?摒除內心的妄想執著、摒除世間的種種知見,這樣比較好、那樣不太好,這種分辨計量都不能現起,放空,讓真性主行,不見行、不見不行,便能自在!

何以故?舍利子!為什麼是這樣呢?菩薩自性空,菩薩他已經悟到自性空,應緣所起的一切法,當然也是空,在空之間因緣來運作,祂可以成就一切菩薩道、化度一切眾生,這是非常微妙的!不要在名相上去執著,該這樣、該那樣,一旦還在運用意識心,就還不是真正的菩薩、菩薩摩訶薩。就是菩薩自性空懂了,那菩薩這個名稱,也不是真正有這個名稱,只是方便安了一個名稱,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初地到十地、如來十地、果地佛,這些都是個空名,能夠超越了這些種種境界、種種名相,那就是佛了。

菩薩是要求佛道的,不能說你悟到菩薩自性空,還執著菩薩名,菩薩名空。所以者何?還是回歸到最原始的自性空,一切的物質形相,都是依緣成形而立,它原來的自性是空,空中因緣成就有色相。空、有雖然是如實的現,各別同時存在,但不由空故,它就變成沒有,有還是有,沒有則是原來是有,待因緣滅了,這色相自然又回歸空(變為沒有),而回歸空本來就是空。

一切法、一切色相都是一樣的,能夠修證到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這種修證,你應該就具有神變,能從空中化一個有,有化空是要求解脫的,從空化有是要產生神變去度化眾生,《般若波羅蜜心經》我們已經讀了幾千遍、幾萬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唸歸唸、做到了沒有?做不到!能夠做到,已經有《大般若經》的成就了!《金剛經》成就了!

南傳的小乘行者,反倒比較容易去瞭解這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比方去觀自己身體中可以生出一個自己,而且所生的這個自己是有血有肉的,就像芭蕉,一層一層的,從最裡面剝出來是一層,剝進去又是一層。根據南傳的經典來講,要現起實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變化時,先觀想自己裡面有一個有血有肉的我,再把它抽離出來,抽離出來就變成了兩個我,觀出來的這個我就可以出去辦事。像觀世音菩薩的現前,看起來也是有血、有肉、有質量甚至溫度,但示現完後剎那間就不見了!這才是真正證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色即是空是實修實證的,真能把肉體瞬間變無、別人看不到了,便證到色即是空。

入二禪境界,不再執著這個色身,就進入空了,進入三禪、四禪是更進一層的空掉色身,四禪境界要從空化有,轉念成功,你應該就可以神變,《大般若經》之後,就進入陀羅尼門,陀羅尼門是學神通變化的基本。色即是空,我們很難去體會,我的肉體明明存在,怎麼去空?而受、想、行、識、空,就比較容易理解。受、想、行、識自性空,不由空故,以我們感情的領納作用來講,憂、喜、苦、樂、捨這五受,所謂的痛苦快樂,試問:痛苦從哪裏來?把痛苦抓出來給我看看,抓不出來!要快樂的心在哪裏?也拿不出來!這不是空嗎?不是虛幻不實嗎?

我們的空性本來空,是累劫以來所薰習的諸多個性、習氣、毛病依附於上,因而蓋住了我們的空性,本來可以產生神通變化的這一部份不現,所以色、受、想、行、識五蘊,色蘊是最難的,因為它能夠空變有、有變空,而受蘊,胡思亂想的心、我們的感情領納作用,是可以去思惟的。要讓我的自性成就與所有的物像合一,這些念頭、想法其實都可以歸於空。當初達摩祖師不收二祖為徒時,二祖求法心切,有些悲憤,就拿出刀子把自己的左手砍下來,以示求法的決心,這種行為是一時之勇,達摩祖師看在他為法捐軀上,同意接受這位弟子!但二祖的心仍然不平靜,遂乞求達摩祖師為其安心,達摩祖師說:「將心來,為汝安!」把你的心拿出來,我為你安一安!心在哪裡?這是受的境界!憂、喜、苦、樂的這種感受,都是你的習氣、是妄想執著的一種習氣,這些習氣何在?無實有,真要拿也拿不出來,很明顯是空的。

我們阿賴耶識含藏了無量無邊、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死了以後這腦細胞也爛了,這些業都在哪裡?要找它卻無有一物,找不到!自性本空,受、想、行、識也是空,是你薰習的一種習氣,是在空中安了一個名相而已,所以五蘊你可以如此去思維,色不離空,受、想、行、識亦不離空,在一切現象界裏,色法、心法都從空相離。相是從空中現色、受、想、行、識,相離是色、受、想、行、識從空中抽離出來,確有色、受、想、行、識的存在,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就執著色、受、想、行、識這一部份,而忘了讓我們的空顯露出來,受五蘊所左右。

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不離空,空亦不離受、想、行、識,這是在講空、有不二的現象,反過來你證到五陰滅盡了,就體會到色、受、想、行、識不離空。在初求解脫時,一直要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已經解脫了以後,同樣可以讓你的色相存在,同樣可以用你的受、想、行、識來成就度眾生的心通力,譬如心空法了、證得捨性,這種空與捨性很難講是不相等的,因為捨性是平等觀一切法,又與空是一樣的,也因為這種捨性就可以影響周圍的眾生,讓他們也不起心動念,沒有煩惱,接受你安詳的空體,這施無畏的菩薩就是這麼施的,並不是施一個叫無畏的東西出去。

你回復到空性,捨念清淨無礙時自然放空,眾生感受到你這個空,他自己的恐懼心也沒有了、煩惱心也沒有了,這是菩薩的威德力,這種法身清淨所釋出的空性,眾生接受到就可以體會色就是空。如果你心開了,攝受眾生不清淨的心,用你的想,自然攝受他的心,他的心就會安詳,因為菩薩與眾生心是一體的,你煩惱、菩薩就煩惱,然而菩薩心空,煩惱進來他可以馬上吸收掉,把你的煩惱接收過來,你當然不必再煩惱了,這是攝受;用想也可以攝受,用不想把捨受放空,也可以施無畏給你,菩薩施無畏,很自然的不用一法,用無為法,用一種很微妙的心!菩薩不會很忙,祂心空法了,誰想祂,祂就有個應化身出去,甚至於不必化身,祂只要一個空性過去,眾生胡思亂想的心就沒有了,可以感受到菩薩安詳的空心。

菩薩的受、想、行、識與眾生的受、想、行、識之間,前者清淨、後者不清淨,菩薩如何從空化成受、想、行、識,讓我們不空、不清淨的受、想、行、識,去攝入空的受、想、行、識?這是要去體驗的!佛法破了色身、打破黑漆桶後,才開始是正修,才要去慢慢體會經典所講的道理。不要花一大堆時間在文字相上分別斟酌,經典把實際修行的境界點出來,我們就這麼去做,修行就是這麼一回事!要講出經典無量無邊的經義,那是大菩薩講的、是佛講的,我們沒有那種智慧,我們在初學什麼是空?什麼是有?空有之間從五蘊身心去體會!這一段是《大般若經》在闡釋色法與心法之間的關係、色法與空之間的關係,以後你身體有所成就,才可以來體會這些。

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謂為菩提,把上面所講的色、受、想、行、識與空之間的關係,或者空因緣所衍生出來的色、受、想、行、識,都把它看成但又其名,那就是菩提,是覺悟的行者。再進一步來講,此但有名謂為薩埵,是覺悟有情,有情是歸到色、受、想、行、識所具足的原來功用,菩提是超越了色、受、想、行、識的這種執著,菩薩可以執著、可以不執著,菩薩可以落於有情邊,不捨眾生;也可以落於解脫邊,菩提的這一邊,可以觀五蘊身是空,在空、有不二之間,菩薩要很自在的去轉換,而轉換不自在就非真正的菩薩,所以要成為大菩薩,還是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去觀這些境,不要去分析、不要去執著這些境界,你這麼慢慢磨練,當智慧具足了,自然就會懂、自然就會講,同時也自然可以做到。

此但有名謂為菩提薩埵,就是覺悟有情,雖覺悟了,但還是要用所覺的這些有情的五蘊身去利益眾生。因為我有覺為基礎,也就不被眾生度掉,有的人要度眾生,卻反被眾生度去了,因為眾生業力重,或有的因緣太深,會受其感召。菩薩與眾生的遇合都是有緣,像釋迦牟尼佛所度的都是過去世與祂有緣的人,在《本緣論》裏面所闡述的都是有緣的,有緣才有遇合,有因有緣就生生世世糾纏不清,既然你是菩薩,就要度他們。

很多古僧大德有神通觀哪一個人與他有緣,然後就發心找事件、找時間來到此人面前,製造一些事端來度他,這是有神通者,樂於去找出七世因緣、百世因緣甚至八萬世以內的因緣,去度化眾生。而我們沒有這種大能力,頂多有時候從潛意識、或定中、甚至於睡夢中的獨頭境界,知道哪一個人與你有什麼因緣?有幾世的因緣?是法眷?還是親屬、父母、兒女、夫妻?宿命通要到行陰區宇的境界,想陰滅盡了,沒有融通妄想才有辦法進入行陰區宇裏面,行陰微細而你能夠觀,就能觀出誰與誰之間的恩怨、因果關係,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一樣能夠觀到。

菩提薩埵的意思是覺有情,此但有名謂之為空,菩提薩埵雖然悟到了智慧,可以觀一切法空,但是離不開眾生之間的情見,也希望他們能夠得度,所以菩薩唯一的煩惱是沒有度眾生、要度眾生。《金剛經》開宗明義第三品就告訴你,要如何安置其心?要度盡十二類眾生,要發起這種救度心,度了眾生而後卻沒有度一切眾生想,正是菩薩開宗明義所要做到的。在第三品所闡述的,菩薩摩訶薩要像佛一樣,以前祂也是這麼發願,現在祂做到了,度了無量無邊眾生,卻沒有一個眾生可度想。而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是薩埵情見的這一部分;度了眾生沒有可度想,是菩提的這一部分,雖有眾生名者,但是觀之為空,可以度他,度了以後不要執著,同樣的,雖然有五蘊身之名,但是觀之為空,雖然用了五蘊身、心度眾生,還是要觀空,用了什麼法?用完就放下,回到最基本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此但有名謂之為色、受、想、行、識,以回過來空的對待名詞,是五蘊身具足,也不能修到最後我什麼都空、空、空光了!還是要回到有相。一位證到空的行者是不怕有,一位證到解脫的行者,就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下一生再來人間,抱著證到的心空法了,再利用這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身,與眾生遇合,伺機度化他們,讓他們成就菩提道,所以菩薩為什麼會有這種智慧?都是以般若波羅蜜的修證來證到這樣!

如是自性,不管是般若波羅蜜的自性現,或者我們凡夫身的五蘊身現,各個自性來講都是空,空本空、本來無可說,般若波羅蜜的本質自性也是空,五蘊身的本質自性也是空,而再進一層來觀它們,在過程之間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生是本空,雖然因緣生了,不必去說它一定生了,也要用般若波羅蜜觀它有生,有生者,即非有生,是名有生,實相者即非實相,是名實相;無生者,即非無生,是名無生,不要住在那上頭,如此豈不把般若波羅蜜發揮到極致?

無滅就是因緣生起了那個法,有實法、有實際的菩薩名、有實際的五蘊身,亦不能說它沒有,而我用般若波羅蜜觀這菩薩名、觀五蘊身名,是實際上有那個境,因為我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實際上有卻觀它沒有,這樣也就自在了!不管生滅,世間法本來是生滅法,無生本來是我們空的體,產生識心,識心再衍生出四大或者是器世界,這些是因緣,菩薩觀一切世界為空、觀微塵為空、觀世界一合相也是空、或者坦然地去觀微塵為微塵、一合相是一合相、一世界就是一世界,不加諸任何情見進去,用般若波羅蜜觀它,讓它存在在那裏,不與心相應。

自性本來無染、無淨,說淨是空、本來是淨,或去執著淨、執著空,會偏頗於空無的現象,那不是菩薩該有的,是小乘行者修自我解脫的知見。如果有染了,是眼、耳、鼻、舌、身,還具有入六塵境的功用,但是不被六塵境所執著、所迷,則有染等於無染,所以菩薩不要在有無、染淨、生滅之間去執著;圓通時,自性所現的一切相,最後因緣滅了歸於空,自性本空、因緣無常,最後還是空,在有無、染淨、生滅之間去行菩薩道。有的人為什麼那麼自在?有一些祖師大德證到空以後,他要磨練不空的這一部分,有的故意到風塵裏去打滾,在打滾時他能夠自在。其實也未必要這麼去磨練,有時候你胡思亂想的心也可以製造那個境,一進入胡思亂想什麼境都會有,如果你不會迷糊掉,那也是一種磨練。

不能說每個人、每一位祖師大德的行徑對、不對,每一個人都是在練這無生滅、無染淨的功夫,因為要成為大菩薩,要從空化有、從有化空,自在無礙的這麼去神變,而不是執著解脫,執著空一切相,菩薩為什麼於所有清淨、不清淨的法中能夠自在無礙?因為內心本來就無所執著!這是《大般若經》裏的一段,我用它來闡釋般若波羅蜜,用在空、有之間的拿捏。

《大般涅槃經》云:「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菩薩永斷一切生死,出離三界,住於一切智,乃無所得大乘之至極,故菩薩亦稱無所得。無所得aprāptitva,謂體悟無相之真理,內心無所執著,無所分別。反之,執著諸法差別之相,墮入有無邊邪之見,則稱有所得。諸法均由因緣所生,本無自性,以無自性,故無決定相可得,稱為無所得。此即不墮於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等四雙八計之中道正觀。《大智度論》亦云:「諸法實相中,受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

《大般涅槃經》云:「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生死輪,在上面所有的這些境界,般若波羅蜜多面對《大般若經》中所列出來的名相,但觀僅有其名相。如果你還沒有達到解脫的這一邊,只要去執著哪一個境界,執有其名則落於生死輪,除非已經超越了聲聞、緣覺的修證,不然世間的天神境界,只要一執著就落於生死輪;或說四禪天、四空處定,已經不得了了,非想非非想處天能夠得五百三十七兆多年(八萬大劫)的壽命,但是壽盡照樣再去輪迴,因為他們沒有修習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沒有修習佛法、也沒有修習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來擺脫因緣果報源頭的根,不清楚如何去斷它?一有微細的執著就有生死,例如執著見性可以見十方虛空一切,你就會出生到二禪天去,犯了任一個毛病,就是有所得,有所得就有生死。

學了若波羅蜜就不要去執著一切境,趕快度過去,像祖師大德所講的:「無佛處莫停留,有佛處急走過。」有佛處是什麼?靈知靈覺的心很強,懂得很多,超時空的感知無量,這時候你要趕快走過去!無佛處呢?要修習空觀,空學到無佛處了,也沒有覺了,不要墮落在空亡裏面,你要繼續走過去,不要耽逸空中,要回返過來,要去懂得五蘊身,承認它是有,但是不會影響到我的行徑、知見。

一切凡夫輪迴生死,還沒有成就阿羅漢道以前、聲聞四果以前,很執著一切名、一切有所得,就是一個凡夫。凡夫包括四禪天、包括我們人、當然還包括下劣眾生,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脫離輪迴了就是菩薩,菩薩應該永斷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無所得、無所有、不可得,都是菩薩修證所需要的一種法門,而要能斷一切生死,則要觀一切法無所得。

無論什麼境界,是在善行的欲界天、或色界禪定之間的四禪十二天、無想天、阿那含不還果的五淨居天、四空處定,都不要執著有所得;繼之菩薩的十地之間、地前菩薩三賢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也都不能作有所得想。三賢位的功夫也已經很高了,十住位的行者就能振動地球了,讓十方虛空振動,這種力量在十住位的菩薩就有了,但是還沒有真正到入地菩薩,所以這也要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這樣才是菩薩,地前菩薩也要學習這些觀念。

菩薩永斷一切生死,出離三界,但是要到八地菩薩不動地才是與阿羅漢一樣出離三界,菩薩在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以前,有學位的菩薩,甚至於三賢位地前菩薩,有的還會退轉。十信到十住位的第七位住以後,是菩薩位不退轉,十住位的第八位開始、十行、十回向、到開悟的初地菩薩,是菩薩行不退轉。從初地到七地菩薩是心還會退轉,到八地菩薩不動地才是達到菩薩心不退轉,所以還沒有到八地以前的菩薩,還是有位退轉、行退轉、心退轉的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累劫以來,總是在娑婆海中浮浮沉沉?即使如釋迦牟尼佛,也曾經經歷五百世仙人、無量世的人道、甚至墮落到畜牲道。菩薩是因為不怕生死、不愛涅槃,在這六道之中出沒打滾,為的就是學習無量的智慧。真正永斷生死的關鍵是學到了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若有一世你的知見確實成熟了,真的可以把般若波羅蜜發揮到極致,就起碼已經是八地菩薩或者是不退轉心菩薩,可以出離三界了。

要出離三界在十信位住的阿羅漢與辟支佛,證到六十聖位的十信位初位是受陰盡的行者,沒有憂、喜、苦、樂了,證到阿羅漢、辟支佛,是五陰魔相的最後兩個,那就是十信位住,十信位住在華嚴宗、天台宗不列為菩薩,因為他是小乘的解脫,也可以出離三界。在「五陰魔相解說」的書裡我們也講到了,如果注入涅槃,阿羅漢一入涅槃要兩萬劫才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辟支佛一入涅槃要一萬劫才能發菩提心,回小向大去行菩薩道,而我們今生直接跨入菩薩道,雖然過程中載沉載浮,但在未來的某一世定可斷一切生死,最後可以成佛道,有你的一個佛世界,當然不曉得是哪一個時候?但是每一個虛空之間的大菩薩,都是補處佛,虛空無量無邊微塵數、不可思議的世界,要在哪裡成佛?看你自己的因緣。

菩薩永斷一切生死,出離三界後,住於一切智,乃無所得大乘之至極,祂已經悟到了最高無上的無所得境界,所以菩薩一定要學無所得的法,菩薩亦稱無所得。無所得aprāptitva,謂體悟無相之真理,既然一切法都是無相或者是因緣法,在六大、十二因緣法、六度波羅蜜、十八空觀、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色界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無想定)、四無量心、四空處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等所現的一切境,就有能力觀它無相,無相就能做到無所得。

內心無所執著,無所分別,有所得就有所分別,有分別就有名相,有名相就有所執著。那麼要如何來印證無分別、不執著、無相?就是一個念頭起來,你不要去執著它,它下去了,當時你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之後也不想去向人言說,很多人第一部份做到了,但第二部份做不到,為什麼?第一部份境起、念起或者是影像現在心中,或者是讓你的見性看到了、體性映照到了,你可以坦然的面對它,真的做到無所有、不可得,但境滅了後又跟人家講,就是犯了執著,變成一種有執相。很多事情當下起滅心中,了知,不去執著它,如果是未來所覺知的因緣,該來自會來!不須要去講,這才是真正悟得無相的真理、沒有分別的真理。

這要慢慢學,有一天我問你現在怎麼樣了?你說並沒有怎麼樣!有沒有進步?沒什麼話好講!這樣就是有進步了。每個人的智慧、修證都不一樣,是否能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內心的境界、觀外在的人、事、物,都沒有分別想?能夠做到這樣你就是菩薩了!反之,執著諸法差別之相,墮入有無兩邊之邪見,則稱有所得。我們學菩薩道,在過程之間盡量擺脫對一切差別相的執著,一有分別相就墮入有、無兩邊之邪見,這樣就是有所得,在知見上有所得,難免好發議論,大做文章,動不動就寫出幾十本書來,若是依經解義倒也不妨,若知見不正,誤人慧命,罪業就大了。

諸法均由因緣所生,本無自性,以無自性,故無決定相可得,稱為無所得;如果在文字上起分別相,認為我講的對,別人的不對,是有所得。你講的對,也許是就當下這個時空而言,也不見得永遠都對,所以不能去執著。從前有一位外道來請示釋迦牟尼佛,祂說:一切空!外道悟了、回去了,下一次再來又問法,世尊對他講:一切不空!這一位外道起了懷疑,前一次來你說一切空,現在又說一切不空,那不是自相矛盾嗎?

因為以前執著有,世尊破解他執著說一切空。回去後,以空為修行目標,一路空到底!再來請法,世尊就破解他的空,說一切不空!這是你犯了哪個毛病,世尊就開金口化解你的執著。所現的一切世間法包括經典,都是短暫給眾生用的,修到真正有境界時是不可說、不可說!有人參問了,有必要才去說,不必去和人抬槓、爭長論短,這些都不必!如此才是真正修佛法的行者,因為他已經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

此即不墮於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等四雙八計之中道正觀;生滅法與不生滅法,永恆的自性空或者是偏空,無常性或者是一,一是永恆不變的空性,異是無量無邊的因緣法;來去就是因緣果報的牽扯,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而有來去都是還在修證過程之間的一種生滅、常斷、一異、來去,又去執著哪一相,就是犯了四雙八計的種種毛病,不去執著才是真正的中道觀。

中道就是講空、有不二,要能夠仔細去體會。中道其實已經是《大般若經》的境界,在修行的五個層次裡,已經到了第四個層次,也就是從小學唸到了大學的程度,最後的醍醐階段,就進入真言宗、陀羅尼門,用短短的幾句咒語,與如來心相應,這是已經超越了中道觀之後的用,菩薩是在於用,但要能起用以前,要先懂這些道理,把心地真正染、淨無著的功夫練好,中道正觀的道理融通了以後,才能夠去修真正的陀羅尼門。

《大智度論》亦云:「諸法實相中,受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實相是有一個境在那邊,但是我們要用般若波羅蜜去觀這實相,實相者非相,非相就是實相。你抱著這種心態:任何相現起,我看它是一個相,無論好、壞,對我都沒有影響,如此不管它是什麼相,對我來講都不是一個相,不可得!所以不要怕有相,要坦然的去面對這個相,不管是好壞、順逆境界,都要照單全收地面對它,不取不捨,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也是禪宗所謂不即不離的功夫,是很多大乘宗派所講述的中道正觀;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2005.11.19.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