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5.11.12.   第 16 講(2)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一)、 前言(續)

第十三分中世尊再提善男子、善女人,如何修持《般若波羅蜜經》,當然還是以實相、中道、無相觀看待一切世間事。無因緣諸法,行者不起意念;當有因緣法起自性相應時,一入有相要能無住,遇因緣果報時亦然;面對諸境皆能不即不離,無牽扯纏縛。行者依此體會世尊說法而知其無所說,雖修行而實無所修、無所證、無所得。行者觀世界即非世界,是為世界;觀微塵即非微塵,是為微塵;觀卅二相即非卅二相,是為卅二相。行者更體會觀照等恆河沙之無量布施,遠不如一人受持成就《金剛經》之無上密意。

在第十三分「如法受持分」,世尊再提善男子、善女人要如何修持《般若波羅蜜經》,亦即《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當然還是以實相、中道、無相來觀看一切世間事。實相即是雖有一物在眼前,但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甚至於心,面對這實相的六塵境都不即不離,可以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以此來觀世間一切相,就是實相觀,也就是中道觀,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偏於空是否定這個實相,偏於有是執著這實相,執著空、執著有都不對,我們要做到無相觀。

無相觀是面對一個相,我不去抓那個境,有法無主,不管這生起的相是心念、影像或是聲音等等塵境,我從內心不產生一法,去執著它的好壞、善惡、合理與否等等的分別想,以這種心態來觀世間一切事,就是做到了實相、中道、無相觀。

行者面對無因緣諸法不起意念,既然沒有因緣來,為何有妄想可打?就是執你八識心田的種子在打妄想,把過去的人、事、物抓出來輾轉回想,這是沒有必要的!修行的人,第一階段就是不要胡思亂想,心能夠不散漫了,因緣來時,才能夠用我們的自性去應緣。而應緣又該怎麼做?就是依據上面所說的幾個重點去面對它。自性應緣之後是要沒有妄想相隨,這樣才能夠明心,雖然做不到見性,起碼不會迷失掉!

若有因緣來,自性就會相應。無論眼睛得見與否,當自性相應時,能知道我的心在應緣,哪一件事在進行?可能是哪個人發生什麼問題?甚至是有人對你起害心,你都可以感受到。這些都無所謂,你要放空,讓心去應緣,只要把身護好就能自在,若是能夠有金剛身去面對一切境,則自性威靈莫測,自然可化解一切的障礙,不用一法卻可以擺平很多的障礙。

一入有相而能夠無住,就能自在,自性自會應緣;遇到因緣果報來時,也是一樣以這種空無的心,讓自性去應緣,如此面對諸境能夠不即不離,毫無牽扯夾纏。不要用你的觀念、想法、習氣、毛病去左右它,這樣才可以發揮自性威靈莫測的力量;它會怎麼去起用?你不會知道!因為你還沒有到明心見性時。真正明心見性的人,在自性起用的過程中都會是清清楚楚的!對象何人?用的是什麼法?如何化解?全程了了分明!若沒有見性,就沒有這能力,雖沒有能力也照樣可以擺脫欲念的牽扯,只要盯緊你的餘習,不要讓貪、瞋、癡、慢、疑的毛病發作。

依此去修,直至你的心毫無牽掛時,便是無修無證地去體會世尊所說的法,到此方能體會世尊其實是沒有什麼可說!為什麼呢?因為你不必去用世尊所說的那些法,只要讓真性主行,不以餘習相應,它自在無礙,自可擺脫外在一切因緣法,這是至高無上的無為法,

既然無為法,有什麼可說?用了就忘了、捨了,捨了自然也不覺得有何可說,如此行者修行有什麼可得?無所得!修佛法若有所得,就會卡在那一點所得上,今生就不會有很大的成就。佛法難聞今已聞,要用《金剛經》所教的法,勇往直前的捨一切法、不執一法,如此一路走上去,今生若能把內心的習氣毛病斷盡,自然就可以成就《金剛經》裡所講的無上正等正覺的法。

行者觀世界即非世界,沒有世界相,那就是世界一相;如果你一直在分析這世界是個怎樣的世界?為什麼會形成?為什麼有五趣眾生?何時要滅?認這世界為真,就有煩惱。不必去觀這世界相,這與上面「觀一切佛法,即非佛法,是為佛法」的道理是一樣的,無須鑽牛角尖去分析你所知道的事物,無論真假好壞,只要抱著實相非相,即悟到如來體性。

第十三品裡提到觀世界、非世界相,觀微塵即非微塵,是為微塵。微塵是比較小的分子,其中還有很多更微細的微塵,而極微塵之下猶有細游塵。若是有神通可觀每一個微塵的實際組合,自然是好;然觀歸觀,也不必去執著它,可以去觀:「微塵者即非微塵,是為微塵。」能觀微塵者已非一般人,都是大菩薩。觀世界可能相對來說較簡單些,我們都知道這娑婆世界有個繞行一周約四萬公里的地球,是佛經裡所提到的南贍部洲,而其他的三大部洲和須彌山就不是一般人的肉眼所能觀到的。能夠觀地球以外的世界,觀到了也不要去執著那個相,有修證的行者,他可以觀世界、觀微塵,觀歸觀,不執著世界、不執著微塵,它就是非世界、非微塵,如此是為世界、是為微塵。

「觀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為三十二相」,從大的世界相、微細的微塵相,到聖人的三十二相。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相,轉輪聖王也俱足這三十二相。我們不能以三十二相的圓滿來執著好,好自然是好的,我們無此好相,也不必執著相好,更不要以色相見如來,不要因為三十二相俱足,就認為這是如來,因為魔也可以化成這三十二相,看到三十二相也不必執著真的具足三十二相,這樣就是所謂「不即不離」的看到三十二相。

這是修《金剛經》的必要觀念,能知而不著,就是中道觀;能覺而不住,即是解脫道,是要一次次這麼如實去磨練,而磨練的基本方法就是無為,緊抱住一個無為就是了。何謂無為?是這個心不想去抓取任何、不想去分析任何、不想去明白任何,這樣就能夠做到三段論的這些功夫。

有些學佛的人,很喜歡在名相上下功夫,當然在講經說法上,是可以這麼去研究;但在實修上則很簡單,不執著那個境,懂就懂、不懂就罷,心不去抓取一切境,這就是在練無為法的修證功夫。很多人喜歡探討經典,還沒有進入一個修行的境界,就在經典裡鑽牛角尖,如此很難透徹佛理。佛法是一定與修證的境界息息相關的,若心性還沒有到達某個境界,《金剛經》唸了幾千遍,還是不瞭解在講什麼?若心地到了某種層次、境界,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在告訴我們有這個境界、有這種心通力,能夠看到什麼相,都要把它看成非境界、非心通力、非相,這樣不去執著一切法,就是在修無為法;每位佛都是從修無為法之間,慢慢成就出來的。

行者更進一步體會觀照等恆河沙無量布施,卻不如一人受持成就《金剛經》中無上密意。我們供養諸佛,用等同恆河沙數的無量無邊布施功德,這有形相的布施,還不如一個人去受持、成就《金剛經》義理。懂得《金剛經》裡的無上密意,就是在成就一個人的慧命、成就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成就所經歷的一切法,卻沒有一切法的執著,諸佛即由此出。

第十三品由要如何奉持的問題開始,繼而提到觀了大的世界相、小的微塵相、甚至於佛的好相,都不能去執著,無論是大、是小、是好,都不要打妄想,不要去執著,這樣才能夠去修無為法,這是第十三品的前言。

 

(二)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須菩提尊者這時候很恭敬的問佛:「世尊!在三界眾生的天神、阿修羅、人中最為尊貴的世尊,您說法至此,我們該如何稱呼這部經?我們又當如何奉行,來修持這一部經典呢?」

釋迦牟尼佛回答:「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這部經就定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名字中就有「金剛」一詞。般若波羅蜜有很多種,千萬億波羅蜜,只要對境不即不離,就是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例如無住相布施,是般若波羅蜜;做了很多供養、布施的善行,但我不去執著布施、供養,這也是般若波羅蜜,是小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有無量無邊之多,其中最犀利的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在《大般若經》六百卷的第五百七十七卷,特別講這一段《金剛經》。金剛(梵音vajra 瓦及拉)就是無所不摧、永恆不壞之意,無有一法不被它摧毀的,稱謂金剛,這是無上佛的密法,你抱持一個無為法,就是在修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功夫。

這部經的名字稱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的譯本再加兩個字《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尊者用字較簡捷,反正金剛的意會就是無所不摧,當然什麼都能斷,講的更明白點,用金剛能斷一切的煩惱、執著,以此度到彼岸的無上智慧,就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用這個名字來受持,智慧高的人立時知道如何去受持;智慧比較不夠的,也從第二品開始,依序教你如何思維、如何觀待、如何行持,佛雖然是說了、教了,你一旦學成後,就知道其實祂並沒有說什麼、你也沒有學了任何法,這就是般若波羅蜜,是要這麼去受持、去奉行!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為什麼這麼做呢?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裡我們又看到三段論的邏輯。你現在用般若波羅蜜去破解一切的法門、境界、體悟、甚至逆境,用了也不要執著,說我是在用般若波羅蜜來破一切境,不要有這種想法,很本能、很自然的水來土掩、兵來將擋,完事了也不知道是用了土還是用了水,無有對抗的念頭,多自在!

《金剛經》的重點,在於你用一法而不執著用了什麼?此次用的,也未必次次都能用。譬如以心中心法為人化解障礙,有時可能只需用其中某印,有時卻六印全部都要用上,甚至還有可能要加一些觀世音菩薩的法,是不一定的!那麼誰來判斷呢?你的自性來判斷!依自行用法是一種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並非一成不變的,是隨著當下的因緣、定力,一切外在種種人、事、物的互動來決定怎麼用?只要隨順著自性去發展,就可以產生很多不可思議的佛法,成就不可思議的佛事,就是這麼在利益眾生的!

用了以後不要觀它是一個般若波羅蜜,沒有這種心態,即非般若波羅蜜,用法而不執著一法,這才是般若波羅蜜;亦即以中道或空觀去觀實相,即非般若波羅蜜,這樣才是真正在用《金剛經》的般若波羅蜜度到彼岸,無論是為自己度到彼岸或為眾生離苦得樂度到彼岸,都是一樣的。前面所講的法亦然,皆要以這種般若波羅蜜來奉持。般若不是一般世間的聰明才智,不是那種智慧,是從內在自性所應機現起的一種自在無礙、不可說、不可說的智慧,唯有心清淨者與佛心相應者,自然就會發揮佛性的無上力量,是以契經云,等佛心故、等佛力故、等佛智故、等佛威故。

心不清淨,內心充斥妄想、執著,無上的般若波羅蜜便遙不可及。大乘六種波羅蜜,皆以般若波羅蜜為最主要,因為般若波羅蜜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觀一切法不即不離,無論你是主動起用、被動的在轉外在的因緣、甚至於化解一切的障礙,皆是自性的靈通妙用。正在用中,無有用想,用過即忘,不必執著要記得下一次還是要這麼用,不必!心空法了者,下一次自然會再起另一番大機大用,這種智慧是回歸空無的無為性,自會生出般若波羅蜜的效用。

《金剛經》裡的三段論,無論用在何處,皆離不開這種般若波羅蜜!觀「佛法,即非佛法,是為佛法」、觀「世界,即非世界,是為世界」、觀「微塵,即非微塵,是為微塵」、觀「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為三十二相」,在在處處都在講這個道理,都要如此去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世尊再問一次須菩提尊者,從第三品開始講:善男子、善女人應該怎麼做?菩薩摩訶薩該怎麼做?要學習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該怎麼做?講了半天,我到底有沒有說法?下一品會提到,若言如來有所說,那是在毀謗佛陀!你們不懂時、不會用時,權且教之,由於不懂才教你們,到懂了、會用了,便也忘了!忘記是因為不需記住,要用時自然會由自性流出,故而無法可學,亦知佛實無所說!有法可學則非佛法,你不要誤入歧途、不要毀謗釋迦牟尼佛。

有所說,是因緣而說,為什麼因緣而說?從第二品須菩提尊者問:「菩薩摩訶薩或善男子、善女人,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開展這兩道大題目後,釋迦牟尼佛一直在教我們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說,是因緣,有人問我才說,雖然我講了,你會了後,也不必用、也不必記;說是方便說,權宜設施而說說,因此不能認為世尊有所說法。須菩提尊者故而回答:「如來無所說。」世尊接著更進一步的告訴我們,觀大、小相也都要具足這種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大家知道三千世界是一個佛剎土的範圍,也就是一佛所弘化的範圍,是3×109那麼多的小世界,而每個世界都有多至不可數的微塵,這樣算來多不多?當然很多!那麼現在那麼多世界裡的微塵數,更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說!

不管是微塵、世界,世尊說:「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大到一個世界,小到一個微塵,你觀就觀,不要去執著,不必看到微塵就鑽牛角尖,微塵之下還有極微塵,極微塵再往下還有細游塵,不必這麼去細分,你到那境界自然就懂得,為什麼微塵之下還有微塵?世界之外還有世界?這些都暫且安住,若是在名相上起分別,如此便是住微塵、住世界;相反的,觀它非微塵、非世界,這樣便是所謂的微塵、所謂的世界。菩薩摩訶薩觀而不住;我們凡夫在學解脫,亦然。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用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三十二種好相,是佛所俱足的,佛的報化身、應化身俱足這些相。這一分稍後會有「三十二相」的解釋名詞,這每一種相都是修某種功德才成就的,並不是父、母親把你生下來就能成就這三十二相。這三十二相俱足外,還有八十種次好的相,總稱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一般稱佛相好,就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相。

像我們常提到的四祖優婆鞠多尊者是無相好佛,因祂並沒有俱足三十二相、沒有八十種隨好相的佛,但他度眾的能力不遜於釋迦牟尼佛,皆能教化人成就阿羅漢道,與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俱足相好,俱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相。我們觀這三十二相,不要執著表面的三十二相,這就是所謂的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四句偈是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簡言之,第十三分裡釋迦牟尼佛指出三個重點,一則經典的名稱是什麼?你由經名就可以去修;二則如何去修?觀一切相不是一切相,是為一切相,這就是所謂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最後再提醒你,以無量無邊的身命布施,還不如你去弘揚《金剛經》,或是將四句偈宣說給大眾,成就他們的慧命,這種功德更是無量無邊,亦即能夠培養出一位菩薩的功德,比用十方世界的一切珠寶去供養,其功德要大得多,若是能培養出一位佛那更是不得了!

 

(三)、名詞解釋

1.奉持

奉持是遵奉實行佛陀教法而修行之,稱為奉持,與奉行義相當。一般經文末尾均有「歡喜奉行」、「信受奉行」等字樣。經始稱『如是』,彰信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

奉持是遵奉實行佛陀教法而修行之,稱為奉持。奉有由下對上、非常尊敬的意味,譬如奉達,把下情奉達給長官。我們要尊奉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裏所教的法來修持,稱之為奉持,與奉行的意義相當。一般經文末尾均有「歡喜奉行」、「信受奉行」等字樣。釋迦牟尼佛威德無量,無論你參加哪一個法會,自然能夠領悟世尊所闡述的佛法而法喜充滿,依之奉行就能悟得無上解脫道。現在世尊應化身已不在,我們雖然聽經聞法,當下能夠懂多少?懂了又能夠做到多少?都是七折八扣了,這是末法時期的悲哀。

聽了一部經典、或是一段開示、甚至一句話,你都要能夠歡喜信受奉行,不要聽歸聽、一轉身就忘了,或聽是聽進去了,境界來時卻捉襟見肘、拿不出來力道來。若被老板罵了,就觀老板罵即非老闆罵,是為老闆罵,不就自在了嗎?連唸阿彌陀佛都不必了,稍微放下你的煩惱,般若智慧就會現出來。

相對於經尾的「奉行」,經始稱「如是」,彰信為能入。經典的開頭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處,這是彰顯對經典的信,信始能入;而末句「奉行」,表服膺事已,表示能夠服膺世尊所說的法,然後去奉行,這樣我們聽法才有意義。

 

2.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prajña-paramita,又作般若波羅蜜多、般羅若波羅蜜。意譯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無極。或稱慧波羅蜜多、智慧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一,十波羅蜜之一。即照了諸法實相,而窮盡一切智慧之邊際,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薩所得之大慧,稱為般若波羅蜜。

這是菩薩最重要的般若波羅蜜,何謂般若波羅蜜?要講述這一名詞,要花一段時間。我們把《大般若經》裏相關的例舉出來,讓你瞭解修行要經過哪幾個階段?你要懂得各個名詞,才知道修行有那麼多的階段名相,每一個名相你都要走上一遭,便不至于還沒有入門就說不得了、自己成佛作祖了,是大阿羅漢、幾地菩薩了,這些都是大妄語!大妄語是要下地獄的。

般若波羅蜜prajña-paramita,又作般若波羅蜜多、般羅若波羅蜜。意譯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無極。或稱慧波羅蜜多、智慧波羅蜜。智度的智是智慧,度是到彼岸;明度的明也是智慧,很多不同的翻譯。語言文字是會隨著時代逐漸變遷而演化,因此古德翻譯時所用的詞彙,我們今人單看字面有時易生誤解,譬如普智度無極的無極,容易令人聯想到道家,其實度無極就是般若波羅蜜,跟太極沒有關係。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一,那是地前菩薩要修的,因地菩薩要修六波羅蜜,地上菩薩是六波羅蜜已經修了,再加上後面四個波羅蜜就是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總共十波羅蜜。

所謂的般若波羅蜜即照了諸法實相,實相有兩種意義,如果你火候不夠,很討厭某物,就把它這實相看成空相,你就不會執著那個相;功夫好一點的,實相就是空、有不二的相,雖有一物在此,但我不受它的影響,可以跟它和平共處,這時候看著的這個相,就是實相。看你修到哪一個境界?如果你現在還很煩惱,看到某個人就氣,不如觀它實相就是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是修行的第一步。

若已經練得無所謂了,看著這個人,不管他做些什麼,都能客觀的看著他在做,不去相應,這時就可以觀他是實相: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名實相,即以般若波羅蜜去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他做的對錯與否,與你有何相干?反正是觀它無所有、不可得,練這種功夫就是般若波羅蜜,用你的覺知照了一切諸法的實相;而此實相又到底有沒有加上你的習氣毛病?如果沒有,實相就是實相,實相即是非相;如果還有,還會執著那個境,還會生出內心的習氣去相應,那這表示你的內心有病,不是人家有病,是你有病。

用般若波羅蜜這麼去窮盡一切智慧以達到無邊際,佛在用般若波羅蜜就不得了了,從空之間祂可以超時空的去看一切境,我們人的眼睛遠一點就看不清楚了,更何況是超時空去看十方世界?即使不能,起碼要練到眼所見、耳所聞的都能夠自在,諸法實相歸實相,我不去抓那個境,要這麼去練!《金剛經》就是在學這個,用金剛般若波羅蜜來摧毀內心的一切執著,智慧就日益增長。

我們修行六根對六塵境、對一切人、事、物盡量要超然,要照了諸法的實相,外境就是外境,不要再加上感情心的執著,這樣去看外境,你的智慧就有了。

第一步修般若波羅蜜,已經可以超越自己的覺受,就可以產生一切的智慧,而要窮盡一切的智慧只有佛才有可能,要產生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那是佛的境界。我們只要能夠看開一切相、沒有煩惱,就很好了!處世能以客觀的心去面對自己的子女、同學、親友,那已經是自我解脫了!所以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是菩薩的智慧,菩薩才具足這種大智慧,稱為般若波羅蜜。

不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甚至於後面的方便、願、力、智波羅蜜,都要以般若波羅蜜為重心,為什麼?因為般若波羅蜜就是面對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好的、不好的,都能夠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才能夠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到佛的境界。

菩薩修證到的境界,要觀成「但有其名」,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不要一直執著該境界,故應如是觀:佛、菩薩、般若波羅蜜、五蘊、六根、六塵、六識、根塵識三和合稱觸、六大、十二因緣法、六度、十八空、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色界四禪、四無量心、四空處定、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總持門、正定門、十地菩薩法、聲聞、獨覺、見地、薄地、如來地、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相、無忘失法、恆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智智、習氣永伏、小乘四果、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等修證境界,但有其名而能不執著。

這第二段在《大般若經》裏面常會出現,修行就是要度過這麼多的境界!

菩薩修證到的境界,要觀成「但有其名」,姑且立個名稱。境界就是一個名稱,你所體悟的心與外境也是一個名稱,一切法只是一個名稱。印順導師講了四個字:「性空唯名」,這一句話講得很好,性空是本來的體,一切自性是無性性所以是性空,唯名是什麼?因緣所現的一切法,那是「但有其名」,不要去執著它為真。

性空這裡沒有提出來,唯名就是「但有其名」,一切法從空性起,因緣所起的一切法,只因人們去分別才有其名,不分別就無有其名,你要解釋它,為了方便解釋給人家聽,就講了一大堆道理;如果不去解釋,或者要放下、不要執著,就回到實相即是非相,很簡單幾個字就完了:菩薩不要執著那個相。菩薩如果為了要說明經典,那就只好大開法筵,這時就是唯有其名!這是方便說,不是一定要說,對菩薩來講不必說,要說那個境界「但有其名」,但有其名之間你要用一切無所有、不可得,這麼去觀它,這六個字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而這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就應該用在以下所有的修行境界:

故應如是觀:佛、菩薩、般若波羅蜜、五蘊、六根、六塵、六識,這是一般凡夫的境界,一進入五陰魔相就有一點上路了。

五蘊:色、受、想、行、識的五陰魔相是怎麼樣的?你體會了嗎?體會時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

六根:六根產生功用,是什麼功用?是凡夫的功用?還是世間禪定的功用?

六塵:凡夫的境界看佛像,佛像就是佛像,有一點色陰魔相的人,眼看佛像可能就會一大一小、一暗一明的,這也是六塵境,你不要執著它,到底是真?是假?怎麼會大小明暗變來變去的?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必花精神去研究!

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六識心亦然,你只要了知就好,不用去研究它!

根、塵、識三和合稱為觸:看見了、聽到了、嗅著了等等,都不要伴隨自己的想法、看法,這些都是但有其名,是可以沒有的。牛頓被樹上掉落的蘋果打到頭,開始窮究不捨,而發現了地心引力,這是世智辯聰;但對聖人而言,地心引力或許根本是沒有的,境界不同!要入世傚法牛頓的精神當然是好的,但要學習解脫道,就要觀六觸的體驗無所有、不可得,不管現什麼境?都不要去執著它。

六大:觀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根本元素,能夠用你的自性去觀六大,比如月光童子觀身中水性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見證水性的融通變化,內外同一體性;水大如此,其餘五大亦復是。體驗色法或心法的變化,不拘泥於它的名相,但有其名,不去執著它為什麼是這樣?所有的變化皆是依你心性的修證而異。

十二因緣法: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無論你觀哪一個因緣?但有其名!不去觀可以嗎?當然亦可!全部放下!唯其一心不對一切境來起心動念,那就超越了但有其名。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六度時,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布施不能有布施想、持戒不能有持戒想、修忍辱不能有忍辱想、修精進不能有精進想、修禪定不能有禪定想、修般若波羅蜜時,更要觀一切法是無所有、不可得,亦不必存有此想:我在觀一切法是無所有、不可得,連這種念頭都要放下!

十八空或謂二十空:有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這些空的意義是大同小異,只是境界不同,前面的境界比較低,越往後境界越高。

三十七道品:是介於大、小二乘很重要的一個成道法門,你用它、學它但有其名,體會它、不用它便無有其名,無有其名就不會產生功用嗎?會的!四念處照樣產生功用,身體的痛我可以觀它不痛,覺受生起我也可以觀著它在覺受,而無有憂、喜、苦、樂,內心的妄想相隨,心是虛妄不實在,執取它心就有,不睬它任其心起心滅,心就沒有!在心起心滅之際有時它透露一些訊息,你不去執著這訊息的真、假,這樣是但有其名。我既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那麼哪有什麼真、假之分呢?如此便無有罣礙!

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十八空是小乘行者用意念去意解以證得解脫,這是用推測的,與三解脫門不一樣。譬如去否認所現的一切相,把這一切相看成沒有了,如我們方才所講的實相非相,這證到了沒有?沒有!只是我聽老師講實相即是非相,所以把它看成沒有就對了,這僅僅是一種意解,還不是證解。而三解脫門的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這可是真槍實彈去悟到的,我空就是這麼空,你戕害我也無所謂,我的心絲毫沒有動;看到的一切境,不拘順逆,可以很自在的看成沒有境,不必多費一道手續去觀空,去把眼前的人、眼前的境看成空,不必!因此前者是意解,後者是實證,兩者是不一樣的境界。

色界四禪:色界四禪中的每一禪都有三天,再加一個無想天就有十三天,這些修證過程之間的種種境界,由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到六大、六度各有六個名相,十二因緣有十二個名相,十八空也有十八個名相,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及色界四禪十三天的十三種境界,修證到了又該如何呢?但有其名!唯有能夠觀其無所有、不可得,才能超越四禪的境界,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如果一個人停留在世間禪定,光修自己、不修佛法,這四無量心就生不起來,很多人已經有一些靈通了,為何不見能為眾生的離苦得樂而奉獻出心力?因為他們起不了四無量心!修證的次第一步一步地、大概是這樣子!也有人把色界四禪放在三解脫門的前面。

四空處定: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已經破了色身,你的心可以超虛空了,證到那個境界但有其名,觀它無所有、不可得,才不會入世間的禪定。

八解脫:是八種心的超能力,可以看到各種顏色、可以看到虛空之間的天界等等超能力,八解脫有時稱為八背捨,背棄習氣毛病、不去執著那個境,不去執著就捨棄了。

八勝處:是八種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所達不到的殊勝境界。

九次第定:是四禪加上後面的無想定、四空處定,共有九個次第。

十遍處:心可以遍一切處,稱為十遍處。不僅只空間,心還可以遍入各種顏色,除了東方青色、西方白色、中土黃色、北方黑色、南方紅色外,心還可以遍一切顏色,在世間禪定就有這些現象,你不去執著它但有其名,一執著,它就越來越顯其功用。

總持門:是進入陀羅尼門,亦即真言宗,要能大利一切眾生,就要入陀羅尼門,以簡單數字或一字,總持一切義理,產生無量威德力,足利利益一切眾生。

概括而言,前面這些除了三解脫門、四無量心外,都是世間禪定的境界。而真言要到了一個基本層次以後才適合修持,一般修六字大明咒、綠度母咒等,都跟唸阿彌陀佛沒有兩樣,阿彌陀佛其實也是一個咒語;真正的總持法門是持咒語與佛、菩薩的心相應,然後產生祂的威德力,生出無量的佛力,以此佛力為眾生行離苦得樂之事,不是用自己的心力,是用真言去成就;然而在能達到這個階段,成就金剛身、金剛心之前,要先以自身的心力去磨練,要修三解脫門的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磨練得差不多了,才能行總持法門。總持法門是借如來的空體,法身與我們相應,我們以祂的手印、咒語,輕易的就可以成就許多事情,總持法門是要顯教、密教各修個二十年,才能進入真言宗。

正定門:進入真言宗就可以嘗試無量無邊的三昧也就是正定門。正定就是三昧,三昧不只一種,有千萬億種的三昧,你都可以去修學,打坐的入定也是一種三昧,下座後心對一切境沒有罣礙,也是一種三昧,有的人從初禪一下子進到四禪境界,這也是一種三昧,獅子奮迅三昧,進很快、出很快!有的世間禪定就不行,進入初禪、二禪,一入定要叫他出定都出不來。佛在學這種無量三昧時,從初禪入二禪、二禪入三禪、三禪入四禪,可能幾秒鐘就進去了,一進入三禪、四禪,心通力即能自在幻化。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要到三十三天,很多佛弟子也跟著祂飛上去了,三十三天在須彌山頂,結果通過須彌山頂時,弄得掉落了一些極微細的微塵,仙人、聖人會有什麼微塵?還是有,多少都有!這微塵微細得肉眼不得見,七個極微塵合成一個微塵,而極微塵之下還有細微塵。

於是海裡的龍王發現了:是什麼灰塵掉下來?旁眾解說:是釋迦牟尼佛帶著祂的徒眾到忉利天去了;龍王很生氣:怎麼可以掉落這麼多微塵?他就用身體把須彌山整個框住,佛是無所謂、祂是自在了,這些阿羅漢、佛弟子的神通還不是那麼自在,被這龍身困住了,大家請示世尊是何現象?世尊解釋:「你們走路不小心,在虛空踏來踏去,落下了微塵,龍宮的龍王生氣了,用它的龍身困住了須彌山!」很多阿羅漢、菩薩爭相表示要去降伏龍王,世尊不認可他們,最後派了舍利弗尊者去!

為什麼舍利弗尊者適合去?因為他有能力可以從初禪瞬間進到四禪,舍利弗尊者和龍王鬥法,最後龍王突然噴射出火花,舍利弗尊者以其修證,瞬間進入四禪境界,心定不動!與龍王對抗,龍王對他也沒有辦法,最後被舍利弗尊者給降伏了。釋迦牟尼佛有神通,知道誰能夠克制誰。這些世間禪的能力可以練,雖練而但有其名,不要執著,觀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甚至於四空處定但有其名。

十地菩薩法:這是從初地到十地,每一地心清淨的程度都不同,心通力亦有別。像初地菩薩只是開悟而已,心還是有微習,仍不清淨,所以二地是離垢地,要把心裡面的污垢拿掉,才有心光發明的三地明地,心光發明才產生有智慧的四地焰慧地,可以破一切的煩惱,再來就有化身,三地菩薩有一個化身,五地菩薩難勝地,殊勝的智慧現起來,起碼有三個化身,不是無聊化一個身出去溜答,是被動的應化,誰想到他就化一個化身出去,有三個人想他,同時化三個化身出去,那麼有第四個人想他怎麼辦?沒有身可以化了!心煩沒有身可以化出去,力量受到限制。到大菩薩可以有千萬億化身,我們現在有六十億人口,每一個人若憶想觀世音菩薩,祂還是可以化六十億個化身出去,仍綽綽有餘!祂是千萬億化身,這都是要修證的。六地菩薩現前地(真如現在其前),七地菩薩是遠行地,到八地菩薩才解脫知見具足,成法解脫。在十地菩薩之間,每一地的靈通力、境界都不一樣,這些境界現時但有其名,不去執著它,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

聲聞:我們常常講的須陀洹果斷三結、斯陀含果淡薄貪、瞋、癡三毒、阿那含果斷五下分結,除了癡沒有斷外,斷身見、戒禁取見、疑心病、貪、瞋這五項微細的習氣,到阿羅漢果三毒永斷,成就了阿羅漢道。在這過程之間但有其名,不要執著真有這一回事,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一執著它,就進入小乘的涅槃,要經過一萬劫(獨覺、辟支佛)、二萬劫(聲聞、阿羅漢)才會轉入菩薩道,所以必須要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今生才得以轉入菩薩道,省去一、二萬劫的時間,入定而無所事事。

修菩薩法裏面,分成聲聞、獨覺、見地、薄地、如來地,或者產生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佛十八不共法。薄地是聲聞乘或是辟支佛乘的境界,往後的如來地產生五眼六神通,心清淨才有六神通,這些都是佛的境界,我們都沒有達到,從總持法門,甚至於更前面的色界四禪定,可能都沒有達到。現在未達到不妨,只要有點概念,將來有一天達到了,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但有其名,體會一下就好。那麼到底要幾個阿僧祇後,我們才可以證到如來境界?那可不知道!我們要瞭解這些修證的次第,不要隨隨便便就認人作活佛,成佛了應該有這些現象,他們有嗎?有大慈悲心嗎?有大喜、大捨的心嗎?有沒有四無礙解,辯才無礙?有沒有佛十力?四無所畏?有五眼嗎?肉眼是有,天眼有嗎?天眼可不是一般看鬼神的的陰陽眼,是可以觀一千個世界,一千個宇宙裡面的銀河系。

接著是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相、無忘失法,很多人大概最喜歡無忘失法了,看了不忘失,讀了不忘失該有多好!但要享受這好處先決條件是要沒有煩惱,否則人家對不起你或罵你一句,你永遠記下了,每一天想到,那該要有多傷心、多煩惱啊?因此首先要把前面這些煩惱都斷盡了,接近佛境界時就有無忘失法,過目不忘、什麼都懂,十方佛剎土裏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都懂,十方虛空一切佛剎土裏的微塵數也都懂,這種無忘失法是佛的境界,知多但無煩惱致著。

還沒有究竟以前這些性用最好是不要有,若沒有自在的心,發起這些能力只是自尋麻煩,還不如還諸天地!我們要的是最後面的這些佛的境界,恆住捨性,捨是平等,永遠住在平等性上,沒有好壞、欣喜、痛苦,保持一顆平常心。

一切智、道相智、一切智智正是我們所要的智慧,一切智是小乘的解脫智,道相智是菩薩自利、利他之智,一切智智是佛才有的智慧,又稱一切腫智,當然以上三種智佛都具足。道相就是前面所講的各種名相的境界,都要能通過,這是自利,還要能以有為法利他,這是菩薩所具足的智慧,我們還沒有!如果我們今生是來行菩薩道,可能六度涉獵多一些。佛陀要成佛的今生也都是從起始的凡夫身,將累劫修證上來的境界重溫一次,歷經今天所講的所有名相,最後再加上今生證得的如來境界,因此祂有一切修行境界,空解脫的一切智,空有不二的道相智,能以有為法度眾生的道相智(菩薩智),也有一切智智(佛智),觀一切眾生的種性與因緣而度化之,所有問題佛都可以為你解惑,甚至教導你無量無邊的咒語來行菩薩道。

所有顯教的經典皆由「如是我聞」一句起始,都是有人請法祂才講,只有《阿彌陀經》沒有人請法,祂主動宣講;進入陀羅尼門真言宗後,也是不請佛自講,釋迦牟尼佛由定中觀某種因緣,知道今天該教什麼咒語?這咒語要用在何處?此後你們善自修持!所以到了密教的階段,大多不是有人請法了,因為眾生智慧有限,不知道要請什麼法,釋迦牟尼佛自己會不請而付法,或菩薩透過佛的威神力,菩薩自己也會付法。

像增智陀羅尼就是大慧菩薩在佛的加持下,講演如何增加智慧?一天可以背一千偈,一偈最少六個字、或八字、或十字,背一千偈起碼有六、七千字,一年下來可不得了!腦裏塞了一大堆經文,可以倒背如流,博聞強記已不足以形容了。進入陀羅尼門後,學神通、學智慧都很快,但進入陀羅尼門的先決條件是要心夠清淨。

有智慧則習氣永伏,不是暫伏是永伏,小乘四果、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等修證境界,但有其名而不能執著,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在整個修行過程之間,不要管現在走到那裡,反正勇往直前就是了。今生能三級跳最好,有境界不要執著,要謙卑;沒有境界要多用功、多布施,投入資糧、慢慢再往前走!今天算是再複習了一下《大般若經》裏修行境界的名相,這與我們的修行是很有關係的,而般若波羅蜜是《金剛經》裏最重要的一個名相,所以花較多的時間來講解!

(2005.11.12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