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2005.11.05.   第 16 講(1)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一、 前言

在進入第十三分如法受持分之前,我們把前十二分的重點再做一次回顧。《金剛經》由菩薩要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這個問題開始,世尊在前十二分裡提及幾個重要的理念:一者發願度無量眾生,實無有眾生可度想。二者破四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三者無住相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如此福德不可思量,菩薩應如所教住。五者不以身相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的開講因緣,是由須菩提尊者所請問世尊的一個問題而起:「善男子、善女人、菩薩摩訶薩如何降伏其心?要如何安住其心?」我們回想一下,從第三分開始,世尊所講的: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

一者,發願度無量眾生,實無有眾生可度想。

首先提出的是,菩薩摩訶薩要度無量無邊眾生,為何要發願度盡一切眾生?菩薩要成就如來菩提,成為如來佛,先決條件是要有大慈大悲的心與能力,菩薩在未得到具一切智智能度盡一切眾生能力前,要先有此發心的願力,如此才有目標與行動力。當學習度眾生中,卻沒有一個眾生可度想,亦即做了好事、度了哪一個眾生後,不要再去想它;或度不了某些眾生,或所度的眾生又退轉了,也不要煩惱罣礙。度眾有幾種情況,一是眾生被你度到無餘依涅槃,這是最好的,像釋迦牟尼佛把十二類眾生全部度入無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即是沒有一個身,只有一個心遍虛空而住,這種應該都不會再退轉。

若是有形眾生,證到有餘依涅槃後,有時候還是會退轉,即「心不退轉」之下的「行不退轉」(登地菩薩),若只是到達「位不退轉」(十住位中七住),就更有機會因故而迷失退轉。眾生本來不增不減,為何總是載浮載沉?因為還未到一個究竟涅槃,所以便會是如此。因此度了無量眾生,到底度成了還是後來又迷失了?不要再去罣礙、起煩惱。於是釋迦牟尼佛首先提出: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實無有一眾生可度想。

二者,破四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第二個提出破四相,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最重要的修行指標,度眾是一個目標,然而未能破四相,要度眾生是很難的。你自己沒有先成就,怎麼去度眾生呢?立定目標後,自己開始修行,首先要破掉我相,我相不破,執有一個肉體,以自我為主,執著自心的喜、怒、哀、樂,如此有我相就便有人相、眾生相的對立,所作所為也都離不開與眾生結善惡緣,因此我相不破,善、惡業都與眾生夾雜牽扯不清;壽者相也要破掉,壽者相不破,就有可能感召高天的果報,生到天上,天壽久遠,未來有佛下生時,你若沒有因緣下來,可能就沒有辦法悟道解脫。

三者,無住相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如此福德不可思量,菩薩應如所教住。

第三個提到要無住相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修行的資糧來自兩處,一者布施、供養,二者度眾生,初學的善男子、善女人,都是以布施為主。布施可捨棄慳貪,因為一切惡法的根本在於貪,而能夠廣行布施,才能夠與大眾結善緣。除了無住相布施外,也勿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佈施不是只在有形有相的錢財、物質、湯藥、房舍等物,聲、香、味、觸、法也都可以行布施。

不住色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然一旦執著有福報而去行布施,這福德就受到限制,變得很小或受天報;若不住相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這福德便不具福德性。福德性空,此福德方是不可思量,菩薩應這樣來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導,行無住相布施。

四者,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其功德較以無量珠寶布施之功德為大。

用有形的物質來供養佛、菩薩、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功德雖無量無邊,但還遠不如有人不拘時地,隨因緣講解《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教導他人了解經義、偈語的功德來得大。四句偈,就是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空身可以得須陀洹果,空心可以得斯陀含果,空性可以得阿那含果,空法可以得阿羅漢果。依據這四句偈,世尊所講的法,去講解給別人聽,四種聖人的修證見地為何?為人指出一條修證的道路,此功德更是無量無邊!

增加眾生慧命,使他人能夠解脫的功德,是比用有形的無量珠寶去布施的功德還要大得多,因為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從這一部經典所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音阿奴達拉、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修佛法的目標,處於無為法中,無少法可得,即是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五者,不以身相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第五是不要以身相見如來,因為如來真正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的。修小乘法或是一般的初學者,衪也許會現報身給你看;若是有人修無為法,衪不會現給你看,一般修無為法的行者,是看不到佛的,所以不要以身相見如來。再者,你所看到的如來身,也不見得是真的如來,因為諸魔、魑魅、魍魎也可以化成佛的形貌,故勿要執著有相。

再進一步觀凡所有相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甚至是虛幻不實在的;就是有因有緣所現的一切法也不去執著它,這樣才是真正的見如來,亦即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是執著有一個相、有一個法,就沒有辦法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究不能見如來。這裡所講的如來,不是要去看有一如來佛、釋迦牟尼佛,而是找出自性如來。對一切法、一切相在心中的生生滅滅,你不去執著它,才能夠看到我們的自性如來。我們的自性空,可面對一切境起因緣法,你知道自性在應緣,因緣來了起法相,你不去執著這個法相,因緣滅了,法也滅了,那你就看到了自性如來、體會了自性如來。

繼而世尊談到如何修證上述各點,一者,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諸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更是要捨。二者,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所說諸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三者,如實修持遠較以無量珠寶布施功德為大,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四者,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五者,以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四句偈修行,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無有得聲聞四果位想。六者,菩薩莊嚴佛土者即清淨自性,行者行莊嚴佛土事,無有莊嚴佛土想,同理行者能斷身見、戒禁取、疑、貪、瞋、癡等毛病,即能得四果位,當得果位者亦無有果位想。

理是如此,我們懂了,那麼事呢?要如何去修證?世尊繼而談到如何修證這些理念:

一者,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諸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更是要捨。

一者,不取法相,什麼是法相?法相是一切法的形相,例如意念、感覺、影像,而影像包括人相、物相、世間相。各種法相生起時,你不執取它;那麼什麼是非法相呢?非法相就是空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亦即不執取有為法的法相,也不去堅持無為法的空相,在空、有之間要抱著不即不離的心,來面對一切境界,無論是所用的法門、所體驗的境界、所修證到心的解脫境界,都一樣不取相、不取非法相。

我們還沒有成佛以前,地地往上升都是過程,哪一個時間用哪一個法,用了以後得到了好處,從心裡面解脫出來後,就要把所學到的法放下,把所體悟的境界放下,這樣才能再繼續往前走。每一個法就像一艘船、一隻竹筏,是讓我們渡到彼岸的工具,渡過河後就要把它捨掉。我們學一些法用在利益眾生上,什麼時候要用什麼法?不知道!當下隨心應化,做完就放下,用法捨法、有境捨境,就是這麼去修無上正等正覺。一切法都要捨掉,更何況在修行過程間,有時候我們所學到的一些不是正法的法,對於這些不是正法的非法就更是要捨了,方便法偶一為之,但不應常用,尤其是違反戒律的法,更不要常用,用多了就又熏習上了。

竟然可以用違反戒律的法?這是因人、因時、因地、因緣制宜的!譬如表相的生氣,古僧大德度眾有時佯裝發怒,以苛責、辱罵甚至施棒來教導學人,但這擔著一個風險,駡多了可能就變成自己的一種習性,本來修空無、不執著了,為了度眾,罵得多了捨掉的習氣又回來了,所以常用非法也不好;或是以欲鉤之,用一些利益去吸引眾生來學佛,用多了,眾生只看到利益才來學佛,一旦無利可圖時就不來了;甚至智慧低的、因緣差的還毀謗道人、毀謗道場、毀謗佛法,原是接引眾生所用的方便法,卻生出反效果,所以非法並不是指空,非法是指非正法、不應該用的法。大菩薩正法、非法都可以用,但我們不是大菩薩,用了後也許又變成另一種習氣黏住了,不可不慎!我們修行的正法都要捨掉了,更何況是非法,當然更要捨掉。

二者,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所說諸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無有定法,沒有一個法可稱之。要學無上正等正覺、第一無上希有的法,就是無有一法可得,所以在修行過程中不能執取一法,學法、用法、捨法、不黏境,如此一路走下去,才能夠證到無上正等正覺;並不是在過程間學了個有為法、甚至無為法,就認為這是佛法,不是的!這是一種過渡的方便法而已。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是針對眾生毛病所做的方便開示,但不要把這些法,當做是世尊有所說、有所講,那就誤會釋迦牟尼佛的本意。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有因緣起法觀它空,不去執取這個境,不受它影響,沒有因緣不打妄想,緣滅、法也滅了,這功夫當下就可以證到無上,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法;正等就是不偏有、不偏空;正覺就是我們真正覺悟的境界。

世尊所說諸法不可取、不可說,不可取並非是絕對不能取,譬如心對某個境界放不下,就取某一個法來用用,用了以後就忘記它、放棄它;亦不可說,因為用是因緣使然,用了也不必去說。我們前面所講的有六種不可說(1.生、不生不可說。2.不生、生不可說。3.生不可說。4.不生不可說。5.生、生不可說。6.不生、不生不可說。)只能體會不必去講出來,有些同學有很多的體會,如果不是為了要給其他的同學做參考,其實也都是不可說。有可說是還有所執著,心中若無纖毫點滴之事,如何想到要說?不可說是自在了,經歷了就放下,這是真正修佛法的人,所應抱持的一種心態!

非法、非非法,同樣是「非法」,這句的非法和「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的「非法」意義又不同。這裡的非法是指空,非非法則是有(不是空就是有了),這是在講空、有不二的境界。世尊告訴我們觀一切法不是法(空),亦不是非法(有),不去執著有、也不去執著沒有。有法起時是因緣合成,讓心產生念頭、產生影像,感覺有外緣來,這是有一個法,雖然有一個法生起,你用自性去應緣,不隨之流轉,如此不執著非法,亦不執著非非法,就能夠自在。

在不可說、不可取非法、非非法的過程中磨練,就是在學習無為法。智慧、根基比較淺薄的,先學有為法,世尊有所說、方便說,你都可拿來用;智慧高一點的或者累劫修上來的、修得有點境界的,便朝無為法的路上走。例如用經文來斷掉內心的習氣毛病,就還是有為法;直接用體性來觀照調伏內心的妄想習氣則是無為法,無為法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一個必須的法,是很重要的法門!要如何做到無為法?就是用這裡所說的觀一切法非法、非非法。用了就捨、會了就捨、境界體悟了也要捨,經歷了無量無邊的人、事、物,卻沒有一個執著,這樣你就可以學到無為法。當然無為法是佛教的聖人所具足的一個法門,我們在還達不到無為法的境界前,難免要用一些有為法,以去除內心的執著、妄想、煩惱。

學了那麼多的法到此,你是有學位,可能得到賢人的境界。用有為法還在賢人的境界,三賢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賢位還是屬於有為法的範疇。真正證到阿羅漢或阿羅漢之上的登地菩薩,都是以無為法做為修證的目標。一個人究竟是賢是聖,就以無為法來判別。聖人位中的菩薩雖然沒有斷盡煩惱,但是可以用覺知來觀照內心,煩惱法起時,簡單地觀照它,不讓它有所作為的機會,雖然還未能真正做到真如無為,但在達到真如無為前,經歷其他五種無為的方便修:虛空如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受想滅盡無為,便能漸次地導入聖位;最後若有一世能夠成佛,當然就悟得與釋迦牟尼佛一樣的真如無為境界。

學無為法,得無學位,就可以得到聖人的境界,究竟是賢?是聖?其分野就在於無為法。修習《金剛經》當然是要修無為法,無為法成就來自於忍辱波羅蜜,能夠修忍辱法才能夠成就無為法,忍辱就只有一個忍字,不用任何一法來對抗。

三者,如實修較無量珠寶布施功德為大,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

三者,如實去修前述所說的法,比用無量無邊的珠寶去布施,其功德為大!亦即世尊所講的不取法、不取非法,視所學的一切法皆如渡河的竹筏,該捨就捨,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可說、不可得,非法、非非法,當然要由有為法朝向無為法邁進。一個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甚至於用所有虛空無量佛剎土的無量珍寶來布施、供養的功德,是百千萬億分不及他修無為法,能以心地法門來增加慧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功德。因為他這麼修下來,有一天就可以成佛,增加慧命、成就一切的智慧,最後就可以與佛一樣證到無上正等正覺,而一切佛之所以會成佛,都是從《金剛經》這一部經典裡得到教導的。

四者,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為佛法。

四者,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為佛法,這是《金剛經》裡常出現的三段論。何謂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包括很多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善法、邪法、你所分別的善、惡法,其實都是屬於佛法。問題是你怎麼去用它?它若對你有用,用了它,它就是一個法,就是佛法;若是無用,或是用完了、不需要用了,放下,即非佛法。比方生病了,吃醫生開的藥是一個法,病好了,再吃藥就沒意義了,這藥對你而言就不再是一個法;同理,我們遇到境界,用一個法讓我解除煩惱,用完了就放下!用它是一個法,用完不執著即非佛法,要有這種心態才是真正在用佛法、在學習佛法。

《金剛經》的這種三段論,就是有一個實際的相、實際的法,但是你用超然、客觀的心去看著它、甚至去用它,不即不離,這樣它就是一個實相、不是一個法,而能夠做得到這樣,它才是所謂的實相。實相者非相也,亦即我們以空的體性,面對不空的境界時,我可以有覺有知的觀照它,但不會去執著它,有相也等於沒有這個相,這就是所謂的實相。而修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要成就我們的實相觀。

我們自性都有一個能力,譬如今天有些不太對,內心想唸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唸,可能就有事情要發生。當然安祥時也會想唸佛,但唸佛時的境界就很安祥,不唸而唸;如果唸得有點心浮氣躁,就可能是碰到逆緣、煩惱法,你的自性在應緣,要唸佛是要增強它的定力,把境界擺平。要念多久呢?不一定!讓自性去決定,念到自然不想念時就放下不念,放下後亦不再去想,這就是修面對境界的實相觀。修行要懂得自性與覺知之間的主客觀係?學佛法若是用你的主觀意念來引導你的自性去應緣,這是反客為主,應該是要用我覺知性,無妄想習氣或比較淡薄的覺知性,來觀照我的自性如何應緣。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為佛法,一切佛法要用時就是佛法,不用時就不把它視為是佛法,如此才不會執著那個法,這就是所謂佛法。要這樣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不即不離地去觀釋迦牟尼佛方便所講的一切佛法,並且廣泛運用在各方面:所謂布施者,即非布施,是為布施;你以如同一個佛剎土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珠寶來布施,卻沒有一個布施想,即非布施,這就是所謂的布施。不去執著布施的福德,這種功德最大;同樣的,若有人駡你,所謂駡人的話,即非駡人的話,是謂駡人的話。你駡你的,我心中不動,把這駡人的話當作一句不相干的話;又或看到一個喜歡的人,把對方看成不是一個我喜歡的人,就只是個有五官四肢的一個人,不把喜、怒、哀、樂的感情作用心,加諸在所看到的實相上,這樣就是在學無上心法;住境,可以了知這個境,但不生心,不把感情領納作用攪和進去,如此再去體會那個境,這樣不就自在覺悟了嗎?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金剛經》一直在闡釋空、有不二的道理!這些道理,都是在告訴你如何成佛,《金剛經》的無上義,就在於此。

五者,乃至以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四句偈修行,獲得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阿羅漢果,亦無有得聲聞四果位想。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四句偈在講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四句,每一句衪都有解說。能依世尊所講的經句來修行,就可以得到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在第一個階段要先空身,把身空掉,無論病痛都不受它的影響,這是真的空身!能夠打坐到失去身覺,那最好!腳痛不認為是痛,生病不把它當做生病,可是這種境界,不是口頭說說就能達到的:我這個身體是假的、四大假合!話雖如此,真痛起來還是愛惜得緊,一生起病來照樣放不開!當然要修行、要行菩薩道都要利用這個色身,東西用久了總是會出毛病,何況平時若不維修,能夠閉關修行、調養是最理想的,若客觀條件不許可,方便地調理身體、將就的用,不要被身體的病痛所障礙,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要把身空掉。

身空掉還要配合心地,並非只有身空掉就好了,像世間禪的行者,一入二禪也空了身,是不是入二禪的行者就得到須陀洹果?並沒有!心地不清淨即便有世間禪的境界,也沒有果位。有的人以為證到初禪是得初果、二禪是二果、三禪是三果、四禪是四果,這是錯誤的觀念,兩者之間是不能劃上等號的。有的人身體見性,可以超能力的看外境,為什麼不能印證到他得須陀洹果?因為他心不清淨,種種的欲望、心病都還在,怎麼有果位?

得到四果,也沒有得四果想,若有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果想、阿羅漢果想,就沒有做到非法、非非法,沒有觀一切法不是一個法。同樣的,在行菩薩道時,也不要想我在行菩薩道,很直心的,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做完了也不要去想我做了什麼事?是菩薩的德行?還是聲聞乘的自我成就?都不要有這些觀念!不要去說:我修得多好或多不好,某人修得多好或多不好,不要去罣礙這些,一切法都無所得,都沒這回事了,哪還有什麼修得好不好?

世尊講:斷一瞋,許汝證須陀洹果位。我們有同學個性好,被我駡了從來不覺得委曲,看似有一點須陀洹果的樣子,卻也不能自許我有須陀洹向、我得須陀洹果,一有這種心態,你就執著須陀洹,那就不是須陀洹。得到果位的人不能有得到果位想,為什麼?一執著得到了果位,就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你犯了執著四相的毛病,還能怎麼進步?不能!你沒有做到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就沒有辦法再往前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邁進。修行的方法是該捨就捨、該變就變,得到的境界,不要去執著我得到了什麼境界,得到了果位,也不要有我得什麼果位想。

六者,菩薩莊嚴佛土者,即清淨自性,不同程度自性清淨,即能得須陀洹、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行者做莊嚴佛土事,無有莊嚴佛土想。

菩薩莊嚴佛土者,菩薩所作所為都在莊嚴佛土,菩薩在做什麼?與聲聞行者一樣,也都在清淨內心,即是所謂莊嚴佛土。真正的佛土無形無相,無形無相怎麼莊嚴呢?把內心的貪、瞋、癡、慢、疑所有毛病都斷了,那就是在莊嚴佛土。有一天真的成佛了,那佛土真是清淨莊嚴,若內心還有汚垢、還有微細的習氣毛病,這佛土清淨不起來。

菩薩要莊嚴佛土,就是要清淨自性,自性本來清淨,又因為自性之外,附著了很多的邪真如性於自性上,於是清淨自性有時候顯現功用後,你的邪真如性又發動,所以要控制邪真如性,甚至於把邪真如都完全摧毀,清淨自性自然就顯露,那就是佛的境界。所以菩薩在莊嚴佛土之間,是在清淨內心的習氣毛病,清淨幾許?你就有什麼果位!

不同程度的自性清淨,就得到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因為《金剛經》以這四果為基礎,大家要知道並非行菩薩行、行無上正等正覺的功法,就可以放棄基本的聲聞四果位的內涵,不可以!根基不紮實,小心在行菩薩道時著魔有份!《大般若經》常講,沒有一位菩薩不是從聲聞四果位這麼修上來的,意為內心不清淨,自稱是菩薩,無有是處,非真菩薩!還未真正究竟的菩薩,是不能放棄小乘四果內涵的修行,一切菩薩都是由聲聞四果位,進而成就大菩薩的境界。又行者在清淨內心時,亦不要有莊嚴佛土想。

要成就佛道當從心地法門來修,以行者能斷身見、戒禁取、疑、貪、瞋、癡等毛病,即能得四果位,當得果位者無有果位想。行者破身見後得身空,並初斷疑心病,不著有身見,亦不持守不正當的禁戒,此人當得須陀洹果,得須陀洹果者,後生不墮三惡道。

要成就佛道當從心地法門來修,聲聞四果的內涵,是以行者能斷身見、能斷戒禁取見、能斷疑心病,這三者都做到了,就有須陀洹陀果位。有身見,有薩迦亞邪見,薩(sat是有)迦亞(k a長音,kaya是身),包括執著這個肉體、執著有一個我、執著有一個神我身。神我身和化身不同,神我身是一般所謂的靈魂,身體裡面有一個神我身,形相和我們一樣,只是沒有質量,可以由肉體出離。剛開悟的人之心還不淨,還不能有化身,有些人剛得到法身時,神我身跑出去,就癡癡呆呆、雙眼無神。民間有分靈一說,媽祖可以分靈,可以分一個靈到北港或新港,湄洲媽祖分靈而出,大概有這種意味。

功夫愈高,愈可以化好多的化身,觀世音菩薩早期在念大悲咒時,衪可以同時化成二十五個化身,每一化身具有四十雙手、四十隻眼,成為千手千眼,對衪本身來講是千手千眼,對衪化出去的每位菩薩只有四十隻手、四十隻眼。大菩薩也是一樣的,本尊不動可以化成很多的化身。釋迦牟尼佛就更不必說,一尊佛像雕刻起來,以正常的儀式安位的話,佛就化一個法身、應化身到這尊佛像入位,這是衪的化身,是從空無的心性所化出去的。我們在修行之間有一個肉身是很麻煩的,要破掉它,知見上的破,從理念上看破、從實際修行上看破,它病了不要很在意,處理當然要處理,但是不會因為病而障礙我要做的事。

當破身見後得身空。很多人說「破色身」這個名詞是我創立的,他看了怪可怕,其實我說的破色身就是禪宗祖師大德所講的打破黑漆桶。破色身就是全身經絡通了,法身活洛起來。色身突破了,才可以得身空,身能夠突破才可以修心,而修心首要在去除疑心病。

疑心病,疑東疑西,疑神疑鬼,心中心法的十持心裡有一法要「於佛生信」,修得境界愈高,愈要相信佛。大家說我很相信啊!平時是很信,但逆境接連來了,能不動搖嗎?還能很安然的去信衪嗎?譬如失了財、出了災禍,是否會懊惱的想:怎麼會這樣?我信佛信得那麼虔誠,怎麼還會有不好的事發生?怎麼佛菩薩沒保祐我呢?如果會這麼懷疑,那就是沒有做到於佛生信。不應該為這個失財或禍事而生疑,你應該這麼想:我信佛信得那麼虔誠,佛菩薩還是讓我遭禍失財,一定有其意義,你就想:我這個財或是該失,財去人安樂,又或者我這個災殃說不定已是大化小了。其實人生一飲一啄皆有定數,得失之際莫非因緣,你就徹信祂到底,你篤信衪,自然不會對不好的際遇太在意,就能自在!也許過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後,你才會明白為什麼當初會如此這般,原來諸法逆境中成就。

於佛生信,聽來簡單,你體會了嗎?這是十持心裡的第一條,也就是你既然信了佛、入了佛門,無論順、逆境界,都要筆直向前走去,不可退轉!這是對佛的信心!如果走得坎坷,諸事不如意,那是你的業力本當如此,你要於佛生信,以堅忍心毫無怨尤的走下去,五年、十年、二十年,你走過來了、走出來了,回首來時路,也許就明白很多當初不明白的事情。我們凡夫看不到宿命、看不清因果業緣,便唯有相信佛,橫豎衪不會害你的;沒有智慧的人,一碰到障礙就退轉了,甚至轉而投入其它非正法的宗教。修行是要求心的超越、解脫,不是要找棵大樹擋風遮雨;換另一個角度來看,你要真怕吹風淋雨,就現在快快堅定信心,無論順逆境,都心平氣和的隨順因緣走下去,自有萬里無雲萬里天的未來。

戒禁取見是不要去守那種對成佛沒有意義的戒。守戒,是在規範心的毛病,去守一個對心的改善沒有幫助的戒,譬如不吃油、不吃鹽、不吃糖、不吃什麼的,如果不吃這些可以成佛,那你去守這個戒,豈不簡單了?這與心的清淨有什麼關係?這並非是釋迦牟尼佛所設的戒律,對規範你的心沒有幫助,就不要去守。五戒規範你不能殺、盜、淫、妄、飲酒;現在南傳的把不喝酒改成不吸大麻,因應現在的社會,古時候酒大概是唯一能亂性的東西,現在毒品的影響比酒大,便把這個喝酒戒改成不吸食毒品。

能夠真正去掉疑心病了,也斷了身見、戒禁取見,是謂斷三結,才有須陀洹的果位,須陀洹是天上、人間還要來回七次。欲界天最高的他化自在天,有九十三億年的壽命,去二禪天就更不得了了,有幾百億年,五億多年有一佛下生弘法,幾百億年就錯失二十佛的機會,你都碰不到佛,怎麼學解脫?所以以求解脫道的觀點而言,生天是不好的。何況你受了菩薩戒,生生世世永遠都要行菩薩道,生到天界做天神不是去行菩薩道,做天主才是行菩薩道,講經說法,教化該天的天眾。

真的有大菩薩要下生成佛時,都會昭告所有的天界,讓諸天所有與該佛有因緣的天神都趕快下來,因此一佛下生、幾十億的天神也都跟著下來。你生了天,若是與佛有善因緣,也可以從天上下來人間,但怕的是你在天上享受慣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天宮瓊樓玉宇、金碧輝煌,求解脫做什麼?就怕你一念無明,不想下來了,就失去證得脫離三界的機會。

若是得了須陀洹果的,斷了疑心病、身見,甚至於斷了瞋心、戒禁取,沒有守不當的禁戒,則再生時不墮三惡道,不會出生至畜牲、餓鬼、地獄道。但也不要證到須陀洹果就了事,雖不會墮落到三惡道,天上、人間還得來回七次,才能證到阿羅漢果;而來人間是依你的果報,你的果報不一定都是好的,不好的照樣受報。還記得我們從前講過身體生瘡的須陀洹的故事嗎?窮得沒飯吃亦是有可能的。

若有人能淡薄貪、瞋、癡等三毒,妄想起即警覺、止住妄想,或是雖有妄想而無行動,如此當得斯陀含果。

再往上是斯陀含,斯陀含是要去貪、瞋、癡三毒,還不是能夠永遠斷,只是去淡薄貪、瞋、癡。所謂淡薄是有妄想而無行動,去做了就是習氣還很重,只是起一個念頭馬上伏下,沒有去採取行動就是淡薄了。這一次樂透摃龜了,獎金又累積上億,心有沒有生了想去簽賭一下的念頭?有但是沒有去做,是還有貪心,但比較淡薄了;去做就是很重的貪心。

貪有很多種欲望,舉凡滿足心理、身體的一切想望都是貪:貪圖口慾,要吃得好;沉耽於男女間的性慾,這是輪迴的根本;貪睡,會沒有智慧、墮落到畜牲道;貪名,因緣雜亂,盛名多累,功夫不到家會被拖垮,所有的菩薩都是自在的獨來獨往、不結黨派;貪財,就是一個貪字,古僧大德常講的:「用的不多,要的特別多!」一天一百塊就可以吃得飽了,卻要一億,需求的比實際需要用的多,這就是貪!要反省自己,貪在哪裡?要把它淡薄!

瞋心,瞋心常是因為種種的貪所引發出來的。貪什麼?有人貪名利、貪威權、貪虛榮、貪面子、甚至貪心安也是一樣的。一旦有人所言所行不順你的意,抵觸了你所貪之物,你可能就大發脾氣了。貪是最根本的毛病,瞋心是它所引發出的另一個毛病,因此這兩個毛病何者為大?當然是貪心大!有部《菩薩善戒經》是講解菩薩的戒律,其中很多是我們意想不到的,與一般五戒、十善、在家二十八戒大不同。真正菩薩之戒在於不捨眾生,如果一位菩薩捨了眾生,其罪業就大了。什麼是捨卻眾生?唉!我能力不夠、此人我大概度不了,算了!若覺得因緣不具足,可以等待,但在未去善導善誘之前就打退堂鼓,菩薩如此就犯戒了。

貪與瞋二者,若菩薩不捨眾生,犯了貪心和犯了瞋心相較,何者犯的戒重呢?瞋心重!依《菩薩善戒經》所言,瞋心因為容易斷而未能斷,所以犯的戒更大,亦即容易做到的不去做,所犯的戒,比犯了貪的這種根本戒還更嚴重,因為貪愛心是最根本的,是根本所以不易斷,只要不捨眾生,犯了貪還情有可原、猶可懺悔;但犯了瞋心,雖然是個小毛病,卻是教嚴重的。

癡不是癡心或愚笨,癡是不諳因果。我們還沒有修到阿那含的境界,沒有宿命通,但是可以從經典裏學習到,一個人短命多病,皆是先世殺業太重;活到百歲的人瑞,定是前世愛護生命、救護生命;今生一見某人便沒來由地歡喜投緣,必有過去的善因緣。我們沒有神通也可以觀察這些,這就是相信因果的道理,能夠這樣就不愚癡了,面對禍福休咎,了知都與前世因果有關係。

今世為何貧?經典裏講到,要富有的先決條件,不是認真去賺錢,而是要去布施。認真去布施了以後,所賺的錢才是你自己享用得到的;如果沒有那種福報,都是過路財神的人,大多是從前布施了以後又後悔了。這種人今生可能錢很多,但捨不得花錢,過得比一般人還要儉省苛刻。這是過去世有布施,但做了後常反悔,突然間善因緣來時,心一發捐獻出去了,事後又後悔:我為什麼要捐獻那麼多?或是為了面子、名譽、褒獎,捐獻了一大筆,之後又後悔的,諸如此類得財的果報當然是有,但就沒有實際去享受的果報,所以錢多得不得了,但三餐稀飯配醬菜的,就是這類人。

我們觀察周圍的人、事、物,再去思維、印證因果的運作,便知道因果都是一再重複的!很多今世的遭遇作為,其實都是歷史的重演,但無奈的是,我們活在這種循環之中掙脫不出。為何如此?因為自己和他人的習氣積習難改!有個釋迦牟尼佛的小故事,世尊某一世與堂弟調達為一女子結怨,調達沒有搶到那名女子而心生怨恨,因此每一世都去障礙釋迦牟尼佛,與之沒完沒了。調達一念無明,一直在鑽牛角尖,所以永遠都有敵人,世尊是很清淨自在的。我們沒有世尊的智慧神通,但碰到惡因緣時,至少可以由因果的角度出發,以無所有、不可得觀之,儘量去轉,若轉得動,不但利益自己,更是拔度對方出瞋怒火海。

若行者能斷身見、戒禁取、疑、貪、瞋等五下分結,當生即得阿那含果,定得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入滅後當生居五淨居天。

阿那含果就不得了了。現在末法時期大概是看不到阿那含果了。阿那含果要斷去身見、戒禁取、疑、貪、瞋等五下分結。這五個結使上分是粗重的,下分是比較微細的。所謂淡薄五下分結是很微細、留點尾巴、欲斷不斷的是謂淡薄。你說他沒有貪瞋癡,是很少、很少了,貪欲雖還沒有斷掉,但剩下的是很微細的,不再挑剔要吃山珍海味,什麼都可以、什麼都好吃。若是真斷去了五下分結,就是阿那含果。

這五下分結能夠斷掉,心已經有百分之九十八、九十九的清淨了,自然也就有五神通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現起來。心清淨才會現神通,四禪天的天神心不是完全清淨,為什麼有的也有五神通?是特意練出來的!若是修學佛法的聲聞乘阿那含果位的,這五下分結已經斷掉了,即便不想要神通都會現起五神通,是自然現起的。

當生能斷五下分結,當生即得阿那含果,入滅後當生居五淨居天,是在四禪天之上的五淨居天,因為他的毛病都沒有了,他的天界非常的微細。《楞嚴經》裏面講的很清楚,五淨居天是連四禪天的天主都看不到的。四禪天的天主有天眼通,但並不是天眼通就可以看得到五淨居天,這表示此天極為微細,不是一般神通可以看得到的。五淨居天裏亦分下面的無煩天、無熱天兩天,這兩天的五下分結是斷得較不利落的,這兩天的阿那含,可能還要來人間才能證得阿羅漢果;無煩天、無熱天之上有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三天是智慧比較銳利的,很可能不需要再來人間,可直接在上面證得阿羅漢果。

若行者當生能心地清淨,永斷貪、瞋、癡等三毒,則能得六神通(加漏盡通),證無生法忍,永脫離三界輪迴。

若行者當生能心地清淨,永斷貪、瞋、癡等三毒,則能得六神通,是五神通加上漏盡通,漏盡通是煩惱沒有了、心地清淨了,什麼都無所謂了,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無論面對什麼境界,心都不起意念相應,是謂法無生。法無生的這種忍功夫,不是用心去忍,是很自然的對那個境不起一念去相應,有了這種不忍而忍的心自在,這時候才是真正證得阿羅漢果,能夠永遠脫離三界輪迴。

那麼阿那含為什麼沒有漏盡通呢?關鍵在最後的癡上。阿那含雖有宿命通,但不知道宿命的因緣樞紐在哪裏?控制不了它!這要到阿羅漢的境界,才有辦法破掉因果輪迴、眾生因緣牽扯的這個因,或是天界之間的世界顛倒因,瞭解這種種的習氣毛病。到阿羅漢境界才徹底觀到一切輪迴的根本種子,到那時候才能把它壓死、斷掉了,也才能真正的脫離三界輪迴,所以到了阿羅漢的境界,才永斷貪、瞋、癡三毒,三毒完全滅了,不是暫伏,是永滅!這四果位講起來是真槍實彈的在修你的心,如果看到有人心不清淨但有什麼神通,那多半是著魔了,可要遠離一點!

(2005.11.05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