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2005.10.15.   第 15 講(7)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五)、如何依本經文來修行

1.「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若有菩薩隨處、隨緣、隨意而說《金剛經》,或是僅解說成佛道四句偈等,此功德遠大於以十方佛剎土中恆河沙等無量珠寶布施。若有出家菩薩、居士依佛陀之威德力講述《金剛經》或四句偈,眾生應知有《金剛經》處即有佛住,是故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等眾,皆應發心供養,猶如供養佛塔廟般,見經典更如見佛法身,當恭敬禮拜、虔誠供養。更何況有人受持、讀誦此《金剛經》,可知此人已有菩提種性,未來當得成佛。

在講《金剛經》的場所,所有與會者,無論是講經說法者或聽經聞法的大眾,都有機緣未來會成就佛道,因為有《金剛經》的地方,就有佛透過這講經說法的人來宣說《金剛經》的經義,所以因緣成就一切法、成就講《金剛經》的場所及所有與會大眾。其實佛的法身無所不在,一般人認為有佛像才有佛在,然而修大乘佛法的人佛在體性、佛在心中,能夠感應虛空之間諸佛菩薩心,乃知十方虛空遍滿一切佛,既然是從空中化有、因緣際會,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對此場所都應該發起虔誠的心作供養。

若有菩薩隨處、隨緣、隨意而說《金剛經》,甚至於只是解說成佛最基本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四句偈,這功德就無量無邊,大於你用十方佛剎土恒河沙的無量珠寶做布施,因為有形的布施都是福報,不能得解脫。而講《金剛經》、講四句偈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依義修行可以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成就自己的道業後,再迴小向大,開始行菩薩道,哪未來某一世就會得到如來菩提,也就是成果地佛想。

修行在修心,然而能夠修心以前還是要積福德。《金剛經》裡一直在提醒我們要行無住相布施,並非教你不要布施,因為不布施就沒有種善行,沒有種善行的因,是不能成就未來佛道。要修一切善法,偏修一切善法後又不能執著,一執著就有人、天的福報,這樣會迷失生於天界,忘記了要脫離三界的輪迴。

有形的布施是在積福,福德夠了才有辦法修心,有一天你也可以講《金剛經》或者是《大般若經》裡的四句偈,這是續人慧命,讓人能夠理解佛理而從六道中解脫出來,遠比你用有形的珠寶去布施的功德要大得多。講經說法者,或出家菩薩、或在家居士,只要是有修有證,諸佛都會透過衪的威德力,讓這些人自悟以後能夠有深度的去闡述《金剛經》或者四句偈的內涵。

講《金剛經》之前,自己要先從內心去體證一番,若從心地去瞭解《金剛經》,再依經文去闡述四句偈的意義,這樣是最恰當!修行一定是與身、心都有關係,要把身心與《金剛經》的經義和合,落實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應緣之際,利用《金剛經》來修心,進而能夠得到聲聞四果位。有《金剛經》在的地方,一定有佛住世,既然是講《金剛經》的地方有佛在,一切世間的善趣眾生,即天界天神、人、阿修羅道的眾生等,都應該發心供養。

我們在道場講《金剛經》,雖然不是真的寺廟,但總還是個道場;有的人是在教室或哪個方便的場所講《金剛經》,不管什麼地方,有人在講《金剛經》就表示這裡有佛在,要虔誠的去供養。諸佛其實不攝食人間的物品,你的供花、供香、供果只是表示你的虔誠敬意,內心起虔誠的心,把講《金剛經》的地方佈置得非常莊嚴,這也是一種誠心的供養。

講經或聽經的人,用內心去感受講《金剛經》的場地,心會覺得安祥,甚至於體會到諸佛法身的空、無相,令與會大眾法喜充滿,這是由心地去體會佛的法身清淨、無相、安祥。世間天、人、阿修羅這三道眾生,對於講《金剛經》的地方應該恭敬禮拜、虔誠供養。我們並非只聽經,我們還要讀誦《金剛經》,光是讀誦也還不夠,還要受持,也就是隨時隨地將《金剛經》的經義應用於生活起居上,觀照心與外境的互動所產生的好、惡習氣,用《金剛經》義理來調伏它,這是所謂的受持。

很多人說誦《金剛經》要愈快愈好,二十分鐘誦一部,我們每次誦一部要花一小時,有的同學說誦得那麼慢會打妄想,就是因為你功夫不夠才會打妄想。誦得慢還不會打妄想,這樣才是真功夫!因為誦得慢是第六意識以外,更深層的第七意識心,甚至於本心的第八意識在專心的持誦,第八意識不去攀外緣,就沒有第七意識的妄想念現起,讓第六意識專注在《金剛經》的每一字義上面,這是考驗!每一次誦經的反應可以知道今天心清淨嗎?常出差錯就是在打妄想造成。

假如每個禮拜上課你都有來,我們已經誦了一百一十部《金剛經》。一部《金剛經》唸一小時,每個字都能夠唸得很清楚,心裡沒有罣礙的事,這讀誦《金剛經》就功德圓滿;但是讀誦了後你有沒有隨時受持?每一天面對外境的人、事、物生起什麼樣的心?能夠用經文去對治這些心嗎?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只是學了一半。

受持,智慧高的,聽了自然就去做,智慧差些的,人家教他要怎麼做,他也能做到。最糟糕的是聽也聽了,但面對境界時,不會用《金剛經》的經文來調伏妄心,照樣讓你的習氣毛病去發作,發作完了才來後悔,這就是當下沒有受持《金剛經》。面對有人給你逆境,當下不動是最好,不動以後回家又打妄想,進入煩惱境界,你要馬上想起《金剛經》的句義:「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起心動念也是心起相,事情已經過去了,當然都是虛幻不實在的,為什麼你還要拿起來回想、倒生煩惱?或者碰到無形的冤親債主騷擾你的身心,要記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觀無常化解你的煩惱。

上等智慧者面境如如不動,可以感覺到冤親債主在作法,怎麼知道它在作法?可以感覺出我已不煩的心,但是在起煩惱,是被動的在起煩惱,不是自己主動進入煩惱境,這就知道我們與眾生之間的某一個因緣正在進展;你心有點浮躁,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你的自性在應緣,感覺有事情在進展,自性在調理由外而來的種種障礙。這時能夠面境如如不動,那是上等智慧者;第二等人知道有境界來了,但把持不住,心會煩、身體會不舒服,那就趕快受持《金剛經》,把《金剛經》裡用得上的句子拿起來用,默唸幾句,若煩惱很重的可以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麼一直唸,讓外境的煩惱因侵透不進來,這樣就是在受持。

雖然無法如如不動的面對境界,但要能警覺到有因緣在干擾我的身、我的心,用《金剛經》裡的有為偈語來幫助面對這個境,如實的去受持《金剛經》。話說回來,有境界也不是不好,沒有境界你怎麼去受持?境界來了,縱然當下不能做到世尊說的離四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只要憶起《金剛經》裡世尊說:「一切菩薩摩訶薩不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為何眼下有一個我正受到外境的干擾?又為何外在有與我對立的眾生?要如何化去我的執著?放棄人我相對的觀念,不把對方視為干擾我的眾生,這樣就破解你與他之間的對立,這也是受持。

受持非僅行於口,是要真正落實於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以《金剛經》中得力的句子,來對治所面對的諸境界,無論這境界是來自於人事物,或來自非人、鬼神、甚至於諸佛菩薩,都可以用《金剛經》的某一句話來應緣,不讓菩提種性迷失。菩提是智慧,什麼智慧?就是《金剛經》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又在講什麼?要觀一切境界、一切人、一切有為法、一切相,都是無所有、不可得,這就是菩提種性的智慧;學菩薩法、學如來種性,就是在培養這種能力,要有能力這麼自在的去觀外境,一切法都無所有、不可得,這就是真正在受持《金剛經》。

而在能夠受持《金剛經》以前要先讀誦,讀誦熟了才能夠通曉其義,徹底瞭解《金剛經》以後,會發現它的結構綿密嚴謹,段落與段落之間層層相扣,也才知道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其智慧真是無量無邊!何況每一次的讀誦往往都有新的、不同的、更深層的體會,三百六十五天誦了三百六十五部,每一天都應該有新的認知,這樣才能算是讀誦!能讀誦、受持《金剛經》的人,是已經種了菩提種性,未來的哪一世定會成佛。至於成佛的快慢與每個人的發願、道心又有關係,比較積極的、好似明天一口氣就不來的人就快些;有些悠哉悠哉,一副反正學佛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似的就會做得慢些,不同的心態,在成就菩提道的時間上,會顯現出不同的因果!自己捫心自問是屬於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對於積極用功的人我們要讚嘆;如果自己是屬於消極被動的,要有所警愓,聽了經、誦了經就要去受持,這樣未來一定會有所成就。

面對書寫在壁上或紙上的金剛經文,存放處就代表有佛的法身住此,眾生應一心恭謹、禮拜、供養。當然一切天、人、阿修羅等眾,都應供養,並要確實修習《金剛經》經義,如此今生能悟空觀、無相觀,再行菩薩道,上求佛果,下化眾生,未來哪世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到面對書寫在壁上或紙上的《金剛經》經文,雖然只是一個文字相,但是經文中的意義無量無邊,有經文的地方,就代表有佛的法身住於該處,那麼沒有佛像、經文的地方呢?雖然無形也是有佛在。有的道場、寺廟雖然毀壞了,還是有佛的法身、報身在裡面。我們凡夫肉眼看不到另外的世界,認為過去了就是歷史,其實有形的磚瓦會毀壞,但無形的聖人仍以不同的形式住在那裡,所以有的祖師大德入定,可以觀到靈山會上諸聖眾仍然聚集在那裡。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裡講到,某間寺廟雖毀壞了,但有佛的法身、報身還在裡面,釋迦牟尼佛可以看到、體會到,於是祂對這個廢墟頂禮,裡面的佛就出聲讚嘆釋迦牟尼佛,只有佛才能體會佛的法身、報身在。我們去瞻仰古跡廢墟,唏噓感嘆一番外,其實高僧大德的德行不錯,還是可以感覺出曲終人未散,一切都還在進展著,我們即使看不到一切佛菩薩,也要謙卑地面對有形有相,由內產生恭敬心,禮拜、供養,當我們這麼做時,其實諸聖衪們都知道。

我們道場初建時,在佛像的背後安立了一部完整的《金剛經》經文,會想這麼做總是有因緣,什麼事情要成就時,你的自性就會去相應,去起那個念頭,這就是因緣。學佛要學能善觀因緣,不是用思考的心,很自然的當靈光一閃就是了!為什麼想立一部《金剛經》在這裡,而不是別的經?因為《金剛經》是在講空有不二、講解脫、圓融的道理,要先修到這個境界才能夠談其他。

《大般若經》的精華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兩部經都代表心地要成就空有不二的修證。空可以悟得空三昧,空有不二可以悟得無相三昧,內心清淨無所求,可以悟得無願三昧,這三三昧是讓你成就,下證解脫定力,上求更深一層的神通變化。我常講《金剛經》是大學課程,讀完大學,心地成熟才可以進入陀羅尼門學真言,一切神通變化都以諸佛菩薩的真言來成就度生之事業。

《金剛經》只是讓你瞭解佛法,讓你心地成熟了,有資格再學其它的法而已,並不是讀懂《金剛經》就滿足了,那今生又虛耗時間,讀經能悟到空觀、無相觀,再進一步行菩薩道,聚智慧始能上求佛果。悟得空、無相觀,是證得內心的解脫,可以得到出到菩提的境界,但不應以此為滿足,要繼續往如來菩提前進。想要上求佛果,不是光想就能得到,要有那個因,而那個因就是要下化眾生,發願起大慈大悲心想度盡一切眾生,所以成佛是從要度眾生、能度眾生而得來的,諸佛都是在人間成道的,要發起度化眾生的心,而度化眾生的過程中,你會學到很多的智慧,也才能用很多智慧來度眾生。

佛之為佛乃因智慧無量,又復神通變化無量。我們縱然學不到神通變化,但若世世常行菩薩道累積智慧,未來哪一世定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無上的正等正覺,同樣是正等正覺,為什麼要加個「無上」?正等正覺還有分層次,菩薩每一地中都有三藐三菩提的修證,但要說是無上,那就只有如來佛所成就的菩提;菩薩有十位階,如來地又有十個位階,每一個位階所得到的三藐三菩提都會不一樣的。

有的人小事可以三藐三菩提,看得開、做得到觀其無所有、不可得,大事情就迷糊抓瞎了,平時練的功夫不知道跑哪兒去了?一切中要害,就鑽起牛角尖,什麼正等正覺都不見了。我們看二十七賢聖位,為什麼有的會退轉?他們也曾經悟過正等正覺,因為悟得不牢靠才會退轉,悟得不夠深切才會退轉!

要怎麼樣才能讓所悟的能深切?譬如空觀,觀一切法,內心所感應的,不論真假都觀它為空,那到底要空多久?空到哪個時候?有人空了三、五天、一個月、兩個月,甚至於一年、兩年,到底證空了沒有?什麼時候該轉彎,修空、有不二的無相觀?空觀修愈久的人愈有定力,要觀所有的起心動念、一切的感應不真實,要這麼去磨練,管它真的、假的,一概不睬﹗這麼樣幾年修下來,會形成一種習慣,什麼習慣?因緣來了,內心雖起法相應,但心起心滅的剎那,你還是在觀空,當該法滅了後也就忘了,就像內心起了某個人、某件事,不必去分辨真假,過一會兒就忘了,剛剛那個念頭是什麼?因為無所住,所以不會去在意。當下應了,過了就忘了,不會再去鑽牛角尖,去分析是真的?還是假的?或該要怎麼做?這樣才是在修空觀。

空不是念茲在茲要空掉、空掉,若還有要空掉的心,表示心還不自在才要去空它,要練到有因緣起法,自心現起那個法相,你不去抓它,因緣滅了它就息下了,方才起什麼念?不知道、忘記了!那個念是在告訴你什麼訊息?你當下知道了,過一下子就忘記了!為什麼?因為你不在意,管它真的、假的,一概不執。這樣慢慢的練,自然不會去罣礙任何事情,久了自性就清淨,對因緣所起的一切法都能夠坦然以對,好事、壞事都自在地能平等視之,不至於壞事一閃就很著急,怎麼會有這事情?真的會這樣嗎?好事來也動了歡喜心,這樣在修空觀上都是不對的。

既然能夠正等正覺就要平等觀一切法,善惡、美醜、好壞都一視平等,心無好惡去與境相應,要這麼去實修空觀,而不是紙上談兵,口口道空,步步行有,這就不是無上正等正覺。不正等是對法還有執著,只要還有欣善畏惡的分別心,就沒有辦法觀法正等。法無好壞,唯是因果,有這個因才現果,這果無所謂好壞,既然來了就坦蕩的面對它,不要有逃避或要找另一法來破解的念頭,這些都是沒有正覺。

我們做供養,有身、心兩種層次的供養,身(事)供養以花、香、果、燭甚或珠寶、瑪瑙等,心(理)供養者依經義如實修行,勤拭心垢,斷除貪瞋癡三毒,心垢盡則清淨、莊嚴,心淨則成就佛土淨。供養從外供養開始成就善因,當身空能轉修心時,即開始要成就心供養,要能做到心地無瞋真供養,地地上升得法眼淨,是為出世間真實供養

我們學到有佛在的地方要恭敬、供養。供養在解釋名詞已經講過,有身、心兩種層次的供養。身(事)供養以香花、水果、蠟燭,甚至珠寶、瑪瑙、水晶等珍寶,都可以供養。其實供養只是表達你內心對諸佛菩薩的恭敬心,諸佛菩薩不見得稀罕你的珠寶,衪真要的話自己會幻化,所有的供養都是表示對諸佛菩薩的敬意。

在心(理)供養上,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如實依經義去修行;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在修行,修得對嗎?修行是要拭去你的心垢;很多人認為一天誦一、兩部經,或是一天打坐一、兩座就是在修行,不是!這僅是在煉刀、磨刀,不是在用刀!提刀上陣戰鬥是在每日面對外境的人、事、物時,你還能不能保持清淨心去相應?別人講一句話聽了不痛快,冒起不以為然的心,這就是心病發作,這時才知道自己還有這個心病!

這心病的污垢,到底污濁到什麼程度?要測試才知道!如何測試?對境時!面對這個境,念頭瞬起瞬滅,起滅之際只有零點幾秒、甚至於一剎那(一剎那是七十五分之一秒),不痛快還不到一秒鐘,但菩薩有妙觀察智,你動了心衪就知道你不痛快,你的臉上閃出瞬間的不快,菩薩就知道了,或是直接映照到你的心地,不快的能量釋放出來了,也知道你不痛快,這就是妙觀察智。

若自己還不能警覺,我這心垢到底有多重,讓這不痛快的心,延長了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月,這牛角尖也鑽得太厲害了!修行就要有智慧去轉習氣,不讓它去發作、鑽牛角尖、颳風起浪。要有一個心去拉回來,事情已經過去,為什麼還要去想這些?這是智慧!受持《金剛經》就要去學習這種智慧,這不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嗎?教你不要去執著發生的每一件事,愉快或不快,都要觀它無所有。你面上無瞋,每個人見了你都法喜充滿,這是最佳的供養。我們用《金剛經》來轉內在的習氣,能夠斷除貪、瞋、癡三毒了,就達阿羅漢的境界,永斷就可以脫離三界。

有些人會犯大妄語,說自己的貪、瞋、癡都沒有了,既然貪、瞋、癡都沒有了,理應可以現起六神通,但事實上叫他現一通也現不起來,卻自稱是阿羅漢?其實不要講阿羅漢了,阿那含就有五神通。心淨才能現神通,心淨如鏡,就有靜態的靈通力,依此再用心去神變,才會有其它的神通。末法時期別好高騖遠奢談神通,光修斷除內在的貪、瞋、癡就夠人忙的了,今生也許沒有辦法斷盡。對於習氣要自己去測試,某個習氣、毛病,一段時間後到底清淨了幾許?去年此時一件事要生氣個三天,今年能縮減成一天、甚至幾小時嗎?到了哪一天在該生氣時,不到幾秒的時間就能念起念滅,把它化解掉,這智慧、清淨就來了!要能夠隨時觀照自己的心念,才能有這種進步,才是在修行!

能夠真正清淨內心時,是對諸佛菩薩的真供養,亦即莊嚴佛土。我們從前講解過莊嚴,什麼是莊嚴?內心清淨則佛土莊嚴;內心不清淨,即使道場裝飾得再殊勝,表相的莊嚴不是真莊嚴。真清淨的道場即使佈置簡單,一進去就讓人肅然起敬,很自然的就有無形的攝受力。心清淨則十方虛空都清淨,自然就成就佛土清淨;心不清淨,十方虛空的佛土本來清淨,被你的心染污了,如果你能從內心去體會,就知道不清淨的心是佛土的一種負面影響。

心即佛土,每個人若都努力去提高自己的靈性、提高心的清淨度,煩惱法越來越少,這佛土自然越來越清淨、吉祥,靠近的有形、無形都可以獲得利益,你的心清淨了,得到好處的不是只有你自己,還會影響到周圍的非人、眾生,他們吸收到你的清淨氣氛,也能夠慢慢的轉清淨,自利無形中還能利他,你斷去貪、瞋、癡,同樣也可以影響到別人斷掉貪、瞋、癡,因為你建立了一個清淨的佛淨土,無形中會影響到有形、無形的眾生。

一個心清淨者,當有人在大發脾氣,你可以感受得到,也似乎要生起想發脾氣的心,但這是被動的。別人發脾氣跟我有什麼關係?很有關係!因菩薩與眾生同一體,當瞋心一起是遍入十方虛空,大家共一個心,眾生都能感受到,菩薩的心如如不動,不會受到影響,但有些心地還不清淨的鬼神,會接收到此瞋怒心,它們也會心亂了。眾生同一體性,大家共一個心,你若能心空,可以吸收這些不清淨的心,把它化解掉。一個已經到了讀誦《金剛經》的程度者,在心地上要能有這些體會,不是只在文字上做功夫,若是還不能夠用心地去感受十方虛空一切眾生心,學《金剛經》就會流于表面。

要能真實體驗眾生是同一心、同一體性,佛心清淨,眾生心清淨;我們心不清淨,憑藉佛心清淨,可以暫時得到一個安祥,但污垢不盡,得到的安祥終究是有為的、是短暫的,所以最根本的還是要去斷自己內在的不清淨心,不能總是依靠諸佛菩薩給你的空、無相的清淨。煩惱也是一樣,進入煩惱境了,自己無力對治,尋求諸佛菩薩的加持,體會到諸佛菩薩的空以後,可以暫時喘一口氣、轉移一下煩惱,但是這煩惱仍然會去而復返,終究還是要去斷對此事的執著,要淡薄它,念起能立時警覺不隨之流轉,放不下的心要強迫它放下,罣礙的心轉成無礙的心,這樣就是在修行。

當然要能做到心供養之前要從外做起,由外表的供養成就善因,為什麼我們不能直接去修心?因為福德因緣不具足!若是再來的菩薩當然可以從修心開始,而初淺的菩薩要去多種善因。要有因緣來練身空,身體能夠放得下,不執著它的痛,一盤腿就痛了、一生病就煩惱,若不能空掉身見,怎麼能夠進入修心的境界?不懂修行的人,一談到氣、談到身體的空,就說這是外道,佛法也是由外道來的,佛法是外道法加一個解脫的知見,就成為佛法。佛法並非排除所有的外道,四禪八定是不是佛法?也是要經過那種境界了,但這是外道禪,再加上心地法門,除拭諸心垢,斷除貪、瞋、癡,這樣就成為佛教正法輪了。一切的因緣果報是來自於心地的不清淨,而非四禪八定的真如性的反應、真如性的神通,有總總的真如性用亦是無用,因為你還有習氣未斷,這些微細習氣才是根,輪迴的根本,佛法與外道法之別就在此,所以要斷掉內心的微習才是真佛法。

要成就心供養,就要先由外供養來成就善因,我們供養花果燈燭是代表我們的虔誠,諸佛菩薩很歡喜地領受你的心意,但並非供養物越多祂越歡喜,不是的!我們由外供養開始,善因具足時才能夠修心。當身空時能轉修心,空掉身體之見,妄心、覺性就會現,現的這個心不是一般的心,是無時空的、有靈通力的真心。它可以感知一切事,感知了又無有好惡。法起,對境保持一顆平常心,這就是在修心,至此才是真正在做法供養。

我們修心要做到心地無瞋才是真供養,不拘環境的順、逆,你的瞋心都不會起,這是對諸佛菩薩的真供養。隨時隨地抱持一個平和的心,能法喜充滿更好,諸佛菩薩喜歡看到你這樣,也才能地地上升得法眼淨。什麼是法眼淨?外境法的五根面對六塵境能夠清淨,內在的妄想境、煩惱境、因緣法,也都能自在,不去執之而起煩惱,這就是法眼淨。法的眼睛看清楚了一切法,卻能不去黏它、能夠擺脫它,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清淨;你看著它、知道它、不被它黏,能剎那間就放下,這是法眼淨。要自己檢討多久才能放下?一剎那?還是一小時?一天?一個月?一年?甚至在煩惱的框框裏鑽不出來?隨時隨地要去觀照反省!

其實修行說簡單也很簡單,一切不離方寸間,都在這心地裡面,不必四處奔走。上上智慧的人,心地就是道場,管住每個起心動念,好、壞法起都不受它的影響,修行像這樣不是很簡單嗎?一開始做不到的人就要聞、思、修,先聞法,聽聞了以後去思考,思惟後要去修、去實踐;聞而不思修、或聞思而不修,亦是徒勞!不能落實在自己的煩惱上,當下不能轉,聞再多法、聽再多的開示也是枉然!聽到別人開出一條路徑、指出方法、境界後,要思考如何依法運用在所遇到的困境上,這煩惱要怎麼去轉?轉得動嗎?轉時力道如何?遲速又如何?如此腳踏實地步步觀照,日久功深必有成。

出世間法是證得解脫,所謂的世間是還有輪迴,要擺脫煩惱、擺脫業力,才能跳出世間。世間的欲界、色界、無色界都不能留,從世間裏面跳出來。無論是在天界的哪一天,天壽盡了照樣再去輪迴,想不輪迴的唯一途徑就是讓心清淨。即便已經是四禪境界的天神,真如性練到可以產生四禪天的境界了,心的靈變能力是有了,但內心不清淨,亦是無法擺脫輪迴。譬如眼睛可以隔空遙視某人,能看見他要做什麼壞事、做什麼好事,但能夠看到別人並不代表你自己內心清淨了,你不去斷除內心的貪、瞋、癡,能夠隔見遙聞有什麼用?身體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的色陰魔相,但是你放不開,知而不去斷,攀緣心不去,怎麼可能出世間?雖然一切法都是佛法,欲界的善法、世間禪定的善法、甚至於無色界的四空處定善法,若不加上佛法去除內心的種種習氣,是沒有辦法真正斷盡內心的煩惱結使,所以能夠做到出世間,才是真實供養。

2.「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若有人能做身、心供養,受持讀誦此《金剛經》,繼而成就破四相、行無相布施,福德不執。不以身相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同時要能度一切眾生,度後又無有一眾生可度想,如此世尊即說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妙法。《金剛經》是要求覺行圓滿之經典,是已發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依據修持之經典,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來菩提之經典,所以若是有《金剛經》經典所在之處,即有佛在,精典所在之處,為如來所加被,為眾善神所護持。

講《金剛經》的地方就像有佛塔廟一樣,而已經可以受持、讀誦《金剛經》者,未來一定可以得到最上、第一、稀有之法:「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這是三個形容詞,能夠讀誦、能夠受持《金剛經》,如何受持?要從內心去斷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等根本煩惱,你就可以成就最上,是最高的,無有更高者;以排列而言是排第一的;世間三界的所有一切法,無出其上,沒有比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更稀有的了,能夠受持、讀誦此《金剛經》,就可以成就如是之法。

成就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從內心裡去做起,讀誦幾遍,重點抓住了就可以嘗試去受持,開始受持了以後,有時境緣來了,又有些疑惑時,就又要再去讀誦。當你每一次讀誦《金剛經》,讀到某句話時心中一動,對它特別有感覺,這就是佛菩薩在教導你,你此刻的困境、逆境,就要以這一句話來對治,又或是過幾天考試題目來了,就是要用這一句話來應對!

修行是很奇妙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隨時都是在接受考試。考試就可以現出你的心病,心病現出來了,剛好可以用《金剛經》的偈語或經文來對治,一次、兩次,對治幾次後,慢慢的習氣就淡薄了,這是真修行,要這麼磨練、練到最後就可以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前面解釋已經講過了,有經典在、就有佛在,佛弟子尊重佛、尊重經典是應該的,一切天、人、阿修羅亦復如是。弟子是指真正出家、跟隨佛陀學法的,稱為弟子,我們這些後末世的,算是佛子、佛孫,稱為子;真正能稱為弟子的,只有世尊住世時跟隨祂的入門弟子,才是真正的弟子,而我們雖不是弟子,卻也要像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一樣這麼尊重經典,雖然佛已經入滅了兩千五百四十九年,我們的恭敬心與過去的佛弟子一樣,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怠慢。

若有人能做到身、心供養,受持讀誦此《金剛經》,就可以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首先要破四相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能夠破四相,那你就是大菩薩了!要破我相要先行無住相布施,不執著福德,福德性空、本來就沒有福德性,不要去執著有一個福德,善事要做,但不以追求福德而做,你不去追求福德,這福德才夠大!一執著福德,這福德就變得很小很小,修《金剛經》的人,做完了善事就忘了,不在意做了什麼善事!什麼好事!

不以身相見如來,看到如來的雕像畫像:「噢!如來在此!」看到一尊化佛:「有佛來了!」不要以這些有相來看如來,如來是無形無相的,我們的法身也是無形無相,所以不要以色相見如來、不要以音聲來求如來,若這樣就是在行邪道,修《金剛經》是要在今生悟得無上正等正覺,不能用有為法,身相歸身相,有見而不在意,不是沒見!一個人的靈性層次,決定你會看到什麼!不會看到什麼!若是高層次的《金剛經》修持者,什麼都看不到,佛不會化什麼像給你看,因為祂知道你在修無為、修空觀,祂不必要讓你相信世間還有佛在,而還刻意化一個相給你看!

若是因緣際會,譬如在做法會,法會上佛菩薩一定會化一個身來,常是觀世音菩薩化一個身代表佛,現在佛入滅了,大多的法會是觀世音菩薩示現。《法華經》裏《普門品》佔了很重要的位置,末法時期觀世音菩薩處處示現。我們求大悲水法會,祂示現好像是應該的,但現的也未必是祂本來的形象,祂可以化阿羅漢相、或者化哪一種應化身,不一定!所以我們不要看到什麼就認為是什麼,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魔都可以化成佛,當然也可以化成菩薩,或師長、親人,所以不要以身相見如來,如來體性本空,要這樣悟入。

不管是影像或心念,修《金剛經》要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現在講的是最上、第一、稀有之法,就要這樣去觀一切相。你的層次在哪裏,看到的就是什麼!心眼開少許、但層次不夠高的人,看的都是鬼神,甚至是斷腳、斷手、斷頭、血淋淋的那種眾生;修佛法正法的人,很少會看到這些,體性中現起佛菩薩的相也不能當真,看是看了不特別當一回事,也不必去講,講是提起別人的興趣,但講太多,就太過於執著有形,哪一天把魔、魑魅、魍魎所化的菩薩、佛的像當真,那就糟了!所以修《金剛經》境界的行者,不要去執著一切相,心裡越是不住一相的,是修無為法、修空觀的最好材料。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是《金剛經》裡很重要的一句話,能夠做到這一句話就可以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妙法,不把看到的相都當真,有相去相、有法破法,減之又減、損之更損,破到不能再破之際,你自己的如來自性就會現起。自性的現起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佛性,你鏟除了內心所有的一切執著,當然就可以開發出自性如來,但先決條件要觀一切法都是虛幻不實的,看到一切相不執著它為相,無論是看到佛像、菩薩像,鬼神像,什麼像都好,看了就放下、不必去講,一講就有法的執著,時時無有個落腳處,這樣慢慢磨練,就可以現出我們的自性如來。

同時還要能度眾,度一切眾生後又要有一個觀念:無有一眾生可度想。大菩薩可以做到,不想就不想!初學者幫助了一個人,會想:到底有沒有成功?到底幫成了沒有?去檢討這些也是煩惱,既然應緣去做了,就不要太在意成功與否,不成功是定力、智慧與神通力都還不夠;成功了也不必太高興,本就無有一法、無一眾生可度。不要執著什麼,成敗順其自然,成是此人有福報,不成是他業力太重,轉不了,也不必覺得抱歉,不要後悔、自責!要自在!

我們不是大菩薩,即便是觀世音菩薩也不是每一個眾生都救度,這個人善根夠嗎?福德夠嗎?教他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他也不唸,也不要他花錢,連唸佛號都沒有這個心,善念不種,怎會有果?每一佛菩薩都是自性清淨無礙住空中,你要去種因緣,讓祂感受到這個因緣結得重,因緣深、薰習得重、自然容易相應,有難就能勞駕祂老人家出來,祂本尊不會出來,祂會化一個應化身給你。你可以去體驗、去觀因緣,有些人有厄,臨時抱佛腳似乎也沒能排解掉困境,足見這些人所種的善因還不具足,因緣不是一廂情願的。

一切佛法的成就與否,都建立在因果上,在眾生所種的善因上,不管是對自己、對佛教或是對諸佛菩薩,都盡心盡力地付出。有些人修行的因緣很好,善知識對他們竭盡所能地付出,這因果就種在他們那裏,大家竭力要成就他,這時我們自己就要反躬自省:為什麼我沒有這種好際遇?因為你所種的善因不夠深廣,因果是不能違犯的,你有神通力也要觀因果,不然會破壞因果。因果一顛倒,世間一切相也會亂了,我們度眾雖不能去破壞因果,但可以讓人去製造善因,來轉目前的困境。

我們從前提過的天竺四祖優婆多尊者,祂是最會製造善因的無相好佛,尊者雖不若釋迦牟尼佛俱足三十二好相,但是尊者教化眾生的智慧也非常高超。祂先觀這人有什麼毛病?由最大的毛病下手,教人去種植破除此毛病的善因,繼而去除這毛病,除病是果。例如你很愛財、一毛不拔,祂有宿命通,觀出你是他前世的父母、兄長、兒女,但也不能平白的度你,祂要讓你去種善因,讓你拿出所貪愛的錢財去布施,化解你的慳貪,行布施後所種的善因,已經破去對錢財的執著,這樣再下手度你,讓你成就佛道。佛法講來講去都是因果,要度化眾生,從因果去理解比較快,體會佛法也能比較深入。

要這麼如實去修,無論依《金剛經》裡的哪一句,是要離四相?是無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度盡一切眾生,無有一眾生可度等,世尊在前幾分所說的一切法,道理其實是互相融通的,你去落實它、受持它,自然就會成就,如此世尊即說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妙法,無一法可用,卻可以做到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觀破一切相就可以做到這樣,《金剛經》的高妙處即在此。

《金剛經》是要求覺行圓滿之經典,智慧與你的行為、戒律都能夠圓滿,而覺行圓滿就產生菩提智慧。當然要先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依據《金剛經》之經義來修持,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來菩提之依據。大菩薩往上自然是成就佛道的境界,小菩薩向上是成就大菩薩的境界,聲聞、緣覺的小乘行者依這些經典來修持,也可以轉悟到菩薩的境界,而初發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依據《金剛經》之經義來修持,則可以成就小乘聲聞乘的解脫定力。

只要依據這一部經典,不遺棄小乘而修大乘,大、小乘都要修,不要任意去毀謗大乘法或小乘法,小乘法是最根本的基礎,要斷盡貪、瞋、癡三毒,才能去學菩薩摩訶薩的法,連貪、瞋、癡這三毒都斷不了,卻說是在行菩薩道,有智慧沒有定力、沒有戒律,怎麼成就佛道?弄不好變成一種魔,魔也會講經說法,魔與佛怎麼分辨?決定於戒律上!不是看一個人能講經講得多好、書寫得多少本,要視其行為是否端正?有沒有犯戒律?魔就是不守戒律的代名詞,毀戒、壞行,講經說法講得頭頭是道,自己卻做不到。

以《金剛經》這一部經典來說,從善男子、善女人到菩薩摩訶薩,依之修持莫不成就,然而重點在於你要去讀誦、去受持,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首重於行,悟了以後就要去行,所有的一切法是教你斷掉內在的習氣毛病,如果你不去斷掉這些習氣毛病,聽再多佛法也沒有用,有智慧的人聽一句就夠了,念頭起就把它打死,這麼簡單的佛法你做得到嗎?念起你看著它,不要去跟它攪和,更不要一頭鑽進去,與之狼狽為奸,煩惱了好幾天,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樣怎麼成就《金剛經》甚深密義?你若不能做到觀它無所有、不可得,最好的方法是直接打死它。這裡說的是煩惱的境界,不是教你斷滅念頭,狠下心腸打死它就好了!

沒有智慧、沒有定力,是空觀修得不夠。空觀是打死一切善、惡,對、錯,真、假念頭的最好方法,一起心動念就打死它,不要去追看後面起的是些什麼念頭!禪宗為什麼有這麼多成就的人?他們執杖牧牛做得太透徹了,那種靈通的心起時,不去看感召什麼?一律打死!打死了再講,打死了就沒有什麼可講的,沒有第二個念頭,就很自在了,你若起一個靈通:未來哪一件事情要怎麼樣!還沒成形就打死掉,管它會怎麼樣,我不必預知、不必好奇想知道,只要念動就打死它,這是很好用的!永遠不會有什麼煩惱牽扯。

修佛法說難是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即使遍讀三藏十二部經,不會用也是枉然。有人在背大慧菩薩的咒語,修持七、八月後,每一天可以背誦一千偈語,背那麼多如若不會用,也很可惜。學佛法不是在學記憶力,若是講經說法背越多當然越好,學佛法是要有智慧去轉煩惱!如果能夠轉煩惱又能加強記憶力是最好了的,無論大小事項都能記得,又不會被它所煩惱;但如果你沒有解脫的能力,事情知道的越多、記得越清楚,不是自找麻煩嗎?不如早早打死它算了!

一念覺即菩提,一念迷起煩惱,祖師大德講得很多了,你思考過這個問題嗎?一念覺要怎麼覺?若是沒有定力,可了了分明地看著它,知其虛妄、無所有、不可得,還不如一早便打死它!一念迷,煩惱來了你要覺,要早一點覺,待陷下去再要爬出來就難了!明天沒有飯吃了明天再說,為什麼現在就要煩惱?今天到明天還有好多個小時,因緣要怎麼轉還不知道哩!也許明天就有很多人送吃的來了。世尊說的,真正的修行人是不會餓死的,就怕你不是真正的在修行。認真修行的人,自然有人、天來供養你,是不會餓死的。

若是有《金剛經》經典所在之處,即是有佛在,所以經典所在之處,為如來所加被,為眾善神所護持。講《金剛經》的地方都有善神、護法神、天神所護持。有的人眼睛可以看到外界的眾生,包括護法神,正法當然不講怪力亂神,但無形中講《金剛經》的道場,自然就有護法神在守護。

行者分別心去除後,已斷第六意識心,能講金剛經或四句偈者,此人應受尊重,即便是居士身亦應如出家佛弟子般受到尊重,無疏忽、怠慢之處。於此金剛道場聽經聞法者,將來亦要成就佛道,是故講經說法者亦不得輕慢聞經、聽法者,如此互相尊重、恭敬,平等顯示金剛經義。

行者去除分別心後,修行第一個要去掉分別心,沒有建立法的平等就有很多的煩惱,六根面對六塵境起一切名相分別,會誘發起煩惱的根本來,若再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你就會進入煩惱境,所以分別心斷,六根入六塵產生六識,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味而不知香臭、舔而不知酸甜苦辣,觸而不知軟硬堅實,像這樣還有什麼煩惱?不會有煩惱了!因已斷第六意識分別心。

能講《金剛經》或四句偈者,此人應受尊重,為什麼?他未來一定會成佛。菩薩有兩種一種是在家、一種是出家,我們所看到的四大菩薩,有三位在家,一位現出家相,地藏王菩薩現出家相,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都是留髮,示現居士身。不管是出家師父或是居士,能夠講《金剛經》都應該像出家的佛弟子一樣受到尊重,無有疏忽、怠慢之處。

於此金剛道場聽經聞法者,將來亦當要成就佛道。所以我們在禮拜時要怎麼禮拜?第一拜心念起:一心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第二拜心念起:一心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為什麼還要加一個三世?過去已經成菩薩的、現在已經成菩薩的,當然要禮拜,未來要成菩薩的你也要禮拜,怎麼知道未來要成菩薩的,會比你快或慢成佛呢?難說!你今生也許跑在前面,下一生也許懶惰、無明墜落了,人家跑到你前面去了,所以未來佛、未來菩薩也要禮敬。

第三拜心念起:一心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賢人還沒有成聖人,也要頂禮一拜;楞嚴咒的第一部份就是在禮拜諸佛、聖人、天神、甚至於仙人都要禮拜,有的人分別心太強,看到這裡:原來楞嚴咒也是在拜鬼神,他不唸了,這就很奇怪!修佛法修到分別心越來越強?修佛法理應要將此分別心讓它越來越淡,沒有什麼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分別,唯一要分別的只是正法、邪法,正法守戒律、不犯戒;邪者雖有一套教理,說歸說,卻到處去殺人放火,就像時下一些狂熱極端的宗教份子,分明是阿修羅道!

真正佛教徒或真正天界的宗教,都是仁民愛物的,怎麼可以一個不順眼,就放炸彈殺害人,你從這裡去分辨宗教,也還不能夠真正分別出來好壞,有些宗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也有真正在修行的,但有些小團體激進邪門,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所以我們要從戒律去分辨一個人修得好不好?不要迷惑於他的法相、口才、甚至行銷手法等表相,要看其人行為的正、邪。

聽聞《金剛經》的人未來會成就佛道,講經說法者亦不得怠慢於聽經、聞法者,未來哪一世說不定你跑到他前頭去了,所以一個人越有修證就越謙卑。有一回有位法師來道場,我們在家眾頂禮出家眾是應該的,我向他頂禮,他竟也向我頂禮,讓我對他肅然起敬,更生尊敬之心,有這種出家眾!以前還有一位師父我要頂禮他,他都把臉、身體都撇開不讓我頂禮,這些真正悟道的人就是這麼謙下啊!一個人修得好不在於滿腹經綸、口才便給,這些都是次要的,而是在於他的德行,心裡的執著、貢高我慢心有沒有放到最低,甚至於沒有!

越是謙卑越是修得好,越是不好出風頭、不求名聞利養、與世無爭,這才是真正佛弟子,因為他已經悟到了金剛經義中所顯示的恭敬心、平等心。《金剛經》是在講無相,什麼是無相?平等就是無相,無相不是否定相的存在,而是有或沒有都是一個心,有等同沒有就是無相,這些相對你內心起不了漣漪、起不了煩惱,能把有相看成沒有相你就悟道了。

總結來說,內心不清淨,就用《金剛經》來斷內心的習氣,內心清淨了,要觀一切法是無所有、不可得,順、逆,善、惡,合理、不合理,世間一切相都是因緣,看了世間相也不用在意,保持心平氣和,能夠度他一把就度,不能度就等待。

到第十二分已經學了很多法了,後面講來講去還是在重複這幾個道理: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其心?你若能夠提綱挈領去瞭解《金剛經》的經義,然後徹底去執行斷盡內心的習氣毛病,有朝一日能斷盡了,是阿羅漢的境界。若是不把目標放這麼高,至少在今生面對周圍的人、事、物時,要確實去把持你的心性,淡薄習氣毛病,不執一切相,無論有何果位,又無有果位想,能夠如此,或能入須陀洹流或斯陀含向,那倒也差強人意了。

(2005.10.22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