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2005.10.08.   第 15 講(6)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續)

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四)、經文大意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在第十一分末,世尊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此福德較有人以七寶滿爾所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之福德要大得多。在第十二分世尊又說:有人能為大眾講述金剛經之福德已如前述,現在再重覆其他勝境。須菩提!無論僧俗,出家眾、居士等,若有人隨諸緣,依經真實義而演說是經(《金剛經》),乃至僅隨諸緣,依經真實義演說四句偈(小乘四果修持)等道理,即此講經說法處有如塔廟,是具善根眾生成道處,更似有佛住世於此,以如來神力遣是人代佛宣說金剛經、四句偈等經義,故一切世間天神、人類、阿修羅等善眾,當作供養。

本段經文不長,但解釋名詞有十五項,主要是講供養及塔、廟。在中國很少看到塔,就是看到了,也不太注意;在印度,塔與廟是一樣的,塔等於是佛的法身,所以有塔的地方非常的殊勝,能夠建造一個塔是功德無量的,這在解釋名詞已經講過了。

在第十一分的最後,世尊說了: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金剛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自己受持外,還能夠為他人解說,此福德更勝於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七寶去布施、去供養佛這個功德來得大;救人一命,不如救人的慧命,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或者布施給一切眾生的功德雖大,但不如講《金剛經》或四句偈,讓人們增長慧命,甚至於成就菩提道,得到如來菩提的功德大。

三千大千世界,蠻大的一個虛空,是一佛所弘化的範圍。虛空之間無量的微塵數,不可說、不可說的微塵數的世界,超出我們所能想像的範圍,三千大千世界已經夠大了,3x109那麼多的銀河系,卻也只是一佛所弘化的地方。那虛空之間有多少個三千大千世界呢?無量無邊!以多至不可計數的珠寶,來供養諸佛菩薩、布施給一切眾生,這功德、福德是極大的了,卻還不如你為人講解《金剛經》或者講述四句偈,令人了知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便能次第悟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所得的功德大,亦即增長他人慧命,比你用有形有相的金珠寶、瑪瑙、硨磲等去布施的功德還要大,所以能夠講經說法,以法布施這種功德最大。

諸經論中,能夠講《金剛經》或者四句偈的功德又更大,因為這是讓凡夫成就菩提道的一個最重要關卡,如果講述的對象是菩薩,他有華嚴境界能夠成佛,底子本來就很好;但《金剛經》是對初學的、或在半途上有善根的男、女,你對他講這道理,指出一條修行的康莊大道,令勿迷失,這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大。

在第十二分一開始,世尊說了:「有人能夠為大眾講述《金剛經》,其福德已如前述,現在再重覆其它的勝境(殊勝的境界)。隨說,上回解釋名詞就講解過了;有人願意聽,在任一地方、任一個時間點,因緣際會之際,你能解說就隨意開講。當然《金剛經》到處都有人在講,最通俗的經大概是《心經》,再來就是《金剛經》。《心經》較《金剛經》更濃縮,是《大般若經》的精髓,短短二百六十個字表出一切法皆空,學一切法,得到一切境界,產生一切能力,都要觀其無所有、不可得,這是《心經》的主要重點。《金剛經》亦然,《金剛經》更擴而充之,先講空的一面,再告訴人發菩提心後不要有斷滅想,如此便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無論僧俗,出家眾、居士,若有人隨諸緣,依經真實義,能演說《金剛經》,甚至僅演說四句偈(小乘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修持過程)等道理,世人當知此講經說法處有如塔、廟,是未來具善根眾生成道之處,無形中更似有佛住世於此。並不是在道場裡擺一尊佛像就一定有佛住之,雖說佛的法身是無形無相遍滿虛空、盡法界,但是要境界、層次到了,你才能與佛的法身相應。因此若在任何一處,有人能演說《金剛經》的經文或偈句,那是無形中有諸佛住於彼處,以如來的神力加持,居士也好、出家眾也好,透過他們的嘴巴,代說《金剛經》、四句偈的意義。

《金剛經》實在是殊勝!我以前誦《金剛經》是求心的超越、煩惱的超越,主要是法供養。什麼是法供養?我們從前講過,就是將經典裡的句子實踐於修心養性上。一般的身供養,是供養香、花、水果,或供養出家眾以衣服、卧具、湯藥等。以身供養積福德才有法供養的果報,沒有人一開始就能做法供養。我們常看到有些人想修行、發心有了,但來幾次就不見蹤跡,浮浮沉沉,障礙無量無邊,修也修不來;能發心做身供養,又能夠不退道心,才能夠真正去行法供養。法供養是真正解佛所說義者,又確實將之實踐在行為上,改造清淨內心,心的莊嚴才是對諸佛菩薩所做的最佳供養;而以物質莊嚴有形的道場是在積福德,目的是希望日後在實修上能較自在無礙些,否則很多人要修行難免都會有障礙的。

有人在某處,依佛菩薩的加持力在講《金剛經》、四句偈,既然彼處已經有佛了,所以一切世間中凡天神、人類、阿修羅這三類眾生,都要廣做供養、尊敬、禮拜講經說法的地方,因為有佛在,仰仗佛力,才能夠講這一部經。一般所講的勸人為善的開示,或四聖諦、十二因緣觀,甚至跨大、小乘的三十七道品並未到《大般若經》的境界。而《大般若經》裡又以《金剛經》更是重要,雖是短短五百七十七卷裡的一小部份,但它可以讓人直成佛道。若真能解佛所說義,便知道該怎麼修?目標是什麼?要怎麼去達此目標?如何成佛?以及成佛後要怎麼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如何能夠自在無礙、圓滿菩提?這些都涵蓋在《金剛經》裡。

在如此殊勝的講經說法處,當然所有天神、人類、阿修羅當要作供養。這裡的天神,泛指欲界天以上、梵天以下的天神,而二禪天以上的天神比較少來地球。大梵天王是我們這個小世界裡最高的神,梵天以上的少淨天、遍淨天、無量淨天,這些二禪天的天神,近似須陀洹的境界,不大與人間往來,因此此處天神,大概都是二禪天以下的天神。至於阿修羅,是介于人、天之間的天龍八部一類眾生,它也修福德,只是心修得不夠好,瞋心、忌妒心很重,有天之福、無天之德,故列為阿修羅道,這些從前已講解過了。

佛之清淨法身虛空界,因無形無相,諸欲天、人、阿修羅等所不能見,故而不知要尊重、供養。若有大乘經典如《金剛經》或四句偈等所在,有如佛塔廟,有佛身、莊嚴佛土似地,當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所供養。此處世尊明白言出,有《金剛經》處即如佛之塔廟,有形有相當為人、天、阿修羅所尊重、供養,諸天、人、阿修羅虔誠、恭敬供養。

為什麼在講《金剛經》的地方,就有佛呢?或是要擺一尊佛像在那邊才有佛?不是的!佛之清淨法身徧於虛空界,應該是無所不在,不是只有佛像的地方才有佛,沒有佛像的地方照樣也有佛。或有一個寺廟毀壞了,成為廢墟,那個廢墟裡面照樣有佛,只是我們凡夫的眼睛看不到。佛的法身無形無相,是比較低天的天神、人、阿修羅等所不能見,亦不知要尊重、供養。而證量較高的天神、辟支佛或阿羅漢,若能夠體驗無相道理的眾生,當然會尊敬、供養,但三禪天以下的天界境界還不夠高,是無法完全了知十二類有情、無情眾生,例如虛空神根本沒有形相,低天天神們也都看不到,而風神若不捲起大風,你也體會不到風神在哪裡?它們不起心動念,你如何了知﹖

四禪天以上的阿羅漢、辟支佛,就可以體知有形、無形的各類眾生,知道它們在哪裡?而低天的天神與我們人,都不知道哪裡有佛?看到佛像才有佛?其實在深山野外,心很清淨時,可以感覺到一顆石頭、一顆樹、一隻小動物都含藏有佛性,處處都有佛,所以當下一心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即使在沒有佛像的地方,你只要這樣起心念,也是可以行供養、禮拜的。

經典上指出:「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天、人、阿修羅等,皆應供養。」為什麼要供養?此講經說法處就如同是佛塔、廟,必定有佛住於此間,法身清淨常住於此。若有大乘經典如《金剛經》或者四句偈在,有如佛塔廟,代表有佛在,雖然只是一部經甚至只是四句偈,等於是佛的塔與廟般。家裡雖非廟、塔,但擺放一部《金剛經》在佛堂,就有佛的法身在,你要恭敬這些經典,不要擺在汚穢的地方,《華嚴經》或者《法華經》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經典,供放在哪裡,就有佛法身住於該處,也有護法神守護在該處!

你能夠請到什麼經典、或想要讀哪一部經典,這其實都有佛菩薩在護持,心地夠資格了,你自然就想要讀哪一部經。從前讀什麼經,現在卻想要改讀另一部經,那就是要轉跑道了,不是讀《金剛經》就永遠讀《金剛經》,學了《金剛經》,心空法了,原來佛法在講這些,心清淨了,那你就要轉,轉學什麼經?看你的意願了!

有佛身、莊嚴佛土似地,雖然沒有佛像,有《金剛經》或四句偈在,就好像有塔廟、有雕刻佛的色身在,或真正莊嚴清淨的佛土在一般,當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所供養。天人有沒有來供養我們不知道,若眼睛可以看到的話,就是心眼開了,也許可以在禪修時,看到高大的天神。另外有一種是心已經超越色身的五根境界,那佛菩薩不會現給你看,除非是大法會、有大菩薩降臨,你才會看到,否則你要用有形的相去看如來,是看不到如來;你要用心去感應衪,就知道佛在,心平氣和、安詳就是有佛,本身要有清淨心能去感應衪,不是眼見有佛的形象就是佛,有佛像不見得是佛,魔也可以化成是佛像、菩薩像,所以不要太執著有相,一個境界以上的人,是以心淨去感應虛空之間的清淨、安詳,體會有佛、有菩薩。

此處世尊明白道出,有《金剛經》處就如有佛塔廟在,既然像塔、像廟,就是有形有相,比較容易讓人、天、阿修羅等發起供養的心、尊重的心,所以諸天、人、阿修羅要虔誠、恭敬供養。

經典所存在處已如有佛在,有眾生成佛道處,故應恭敬供養。更何況有人能盡全力受持《金剛經》,讀誦《金剛經》,以《金剛經》經義為修持心地之依準,並時時能讀《金剛經》,或背誦《金剛經》,如此此人更是殊勝微妙。須菩提!當知是人於自利(修持、讀誦)、利他(講金剛經、四句偈),就能成就大乘佛法中最上、第一、希有之佛法。讀誦受持、講述《金剛經》者,當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是最上法,最上法者當悟如來菩提,得無上正等、正覺之等覺位,甚至於悟得最上如來菩提之妙覺位。悟得第一法者當悟第一義諦,不執空、不斷有之第一殊勝法,得空有不二,圓融妙覺之法。悟得稀有者即悟得百千萬三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得法身清淨、報身圓滿、化身無量之稀有境界,並得首楞嚴大定,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之最稀有之法,最後有一生當成就如來果。

經典也已經講了,有《金剛經》、四句偈所存在的地方,如有佛在,有未來成佛道的善眾在此聽《金剛經》,更應該恭敬、供養,我們供養禮拜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能夠聽《金剛經》的,未來也會成佛,得未來佛,不一定是在娑婆世界成佛,看因緣,也許在無量微塵數的哪一個世界裡成佛;修到大菩薩時,十方世界來來去去,不是只蹲在這娑婆世界。去哪裡?是隨你的心意念,看因緣在那裡!

更何況有人能盡力受持、讀誦《金剛經》,依經義實踐於行為上、心地的修行上,去斷除內在的貪、瞋、癡、慢、疑等種種毛病,並時時能朗讀或背誦《金剛經》,如此此人更是殊勝微妙。其實《大般若經》的六字箴言,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在某個階段是很好用的。內心不清淨要慢慢去清淨它,在還沒有清淨前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境界層層高升,真如發起無量的境界,這時候也要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任何所用的法門到最後還是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些經義無非都是在清淨內心、修持心地。心是一塊田地,從前無明,我們栽種了很多汚穢、垃圾在我的心地上,現在我修行了,修了一切善法,種一切善因在這心地上,要以《金剛經》的經義,去斷除從前無明所栽的汚穢種子,貪、瞋、癡、慢、疑等種種毛病要斷盡,修了很多的善因又不去執著它,這就是《金剛經》的經義:無住相布施。

世尊說:須菩提!當知是人於自利,用《金剛經》利益自己,即修持、讀誦,依經義而行;利他是講《金剛經》的經義,講四句偈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的道理,讓大家能夠成就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甚至於再跨入菩薩道的境界,如此自利利他之人,就能夠成就大乘佛法中的最上(沒有比這更高的)、第一(沒有比這更超前的) 、稀有(非常殊勝、很少能夠出現)的佛法。只有佛出現時,才會講這稀有的法,一般天神、菩薩都可以講法,但不能講《金剛般若經》中的無上大法,只有佛出現才會講這些法。

能夠讀誦《金剛經》就具足了最上、第一、稀有的佛法。你學到了,這是成就自己,若你要神通變化,要再去學別的經典、咒語,學這是自我解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是神通變化的最基本德行。若是還未到此,心不淨,對法沒有辦法不去執著,好、壞都不能自在。執著好不行,執著壞當然更不好,壞是有時因緣出現、障礙法來時,難免在菩薩道之間浮浮沉沉,你悟到《金剛經》,就不要在意,好也好、不好也罷,反正就是這麼一回事,法是虛幻不實在的,好壞都不長久,要有這種體驗!

讀誦、受持、講述《金剛經》者,慢慢就能悟得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是不偏於空、不偏於有)、正覺(不會有邪的悟,直趨解脫的道理)的去體悟《金剛經》的意義,這個法是最上法,可以讓你悟得菩提道中最高的如來菩提。發菩提心的人一心要行善、要自利、利他,然後開始修行,從伏心菩提中把內心的貪、瞋、癡、慢、疑斷去,斷了後心才會發光,就有明心菩提,心明才能夠見性,心不明見不了自性,依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的修行次第排好,能夠悟到空心,心就明了,不會被習氣毛病所蒙蔽,心光遍十方虛空、智慧無量,不再迷途!心明就不會有妄想心與諸緣相應,這個人、這件事、這個法起來,你可以自在的、清清楚楚的控制你的習氣,習氣沒了,你的真性主行,眼、耳、鼻、舌、身以見、聞、嗅、味、觸的自性去自行應緣,應緣了畢,沒有惡習氣相應,還是自在,如此就能悟到心空。

悟到心空不是用嘴講的,真悟了,是要能起神通,悟到心空的人一定有五神通,有些人宣稱自己明心見性了,但大多只是初步不再迷糊,還沒有真正見自性,見自性了再用眼、耳、鼻、舌、身這五自性,發起神通看看!能夠變一個人嗎?我們網站有篇「禪宗公案」講到他心通,講到怎麼變?從我這個身,觀想裡面變出另一個一模一樣、有血有肉的我,把它抽出來,我變成有兩個我,這兩個我都是有血有肉的形象,摸摸他也是有體温,可以為他人得見,與人言談,這種神變是見性以後就要有的能力,否則見性只解脱一半、不在意而已,是還沒有到阿那含果的境界,阿那含果是一定有五神通的。

這些神通都用你的心意念這麼去觀想、幻化,無中生有;以學神通者而論,講起來是南傳的比較有神通,心清淨了,要想學習神通也好、不想學神通也無所謂,但不妨看看經典,知道人家是怎麼成就神通的?神足通會飛,光會飛也不行,神足通比較晚發,天眼通要先發,天眼通發了後,你在飛行時才不會撞牆,或撞到艾菲爾鐵塔什麼的,先要去觀,預計我從哪裡起飛,要在哪裡下降,用千里眼觀,看哪一個地方沒有人再從虛空下降,所以天眼通先發,神足通後發,宿命智通更後發,這些都有先後次序的。

現在末法時期不鼓勵大家學神通,因為心都不清淨了,講什麼神通?古時的修行者習氣薄,天天打坐修行,斷掉貪、瞋、癡、慢、疑,身體能夠突破,才能去學神通,所以要到四禪一境性的境界,無論面對雞毛蒜皮的小事或大逆境都不起煩惱,這樣才有了學神通的基本;現在能到四禪境界的人已經很少了,所以乾脆都甭提神通,就怕你天天想神通,想得讓諸魔、魑魅、魍魎來附身給你神通,那就糟了!

還沒有修到《金剛經》解脫境界、實相觀境界,不能去學神通,小乘的經典可以看,看看從前的修行人是怎麼以禪修磨練出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但要有自知之明,自問自己心清淨了嗎?光只是求解脫、得個漏盡通就很辛苦了,別好高騖遠去想五神通了。所以要先得漏盡通,再得五神通,這樣就六神通俱足,古代的行者修外道得了五神通也不妨,碰到世尊教他如何解脫,馬上悟得漏盡通,六通俱足就是佛教徒,一念但轉就是佛弟子。

我們雖然懂得經典,但是沒有外道初禪、二禪、三禪的境界,外道修打坐,體驗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再讓他們懂了經義,便能在五通之外再得一個漏盡通,這樣就可以悟到阿羅漢的境界,所以《金剛經》裡講,讀誦受持、講述《金剛經》者,當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是最上法,無有更高者,最上法者當悟如來菩提,得無上正等、正覺之等覺位,這是清淨自性,對於神通變化並無涉獵,也不是到此了手。等覺位的覺,是悟得原來空、有的道理是這樣,不執著空、不執著有,自在無礙,還沒有到妙覺。再上去悟得最上如來菩提之妙覺位,加上一個妙就是神通變化了,妙覺位就是真正的果地佛,而等覺是阿羅漢、菩薩的位階,不再輪迴了。

從《大般若經》可以略微揣測佛的境界。所有的名相講到最後面的,都是佛的境界,那是智慧無量,記憶力永不退失的無忘失法,不是真正去記憶,累劫所修的咒語、或種種事蹟,祂都能夠再回想起來,甚至於可以再聽十方虛空一切諸佛的心地,於任何問題都能無所不答。顯教裏的經典都是有問才有答,經典上有不可說、不可說,生不可說、不生不可說、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這六種不可說,是在講空、有之間交錯的六種法,悟到了以後沒有什麼可說,有因緣才要說,在顯教是看因緣而說。

在講《金剛經》時,須菩提觀眾生因緣就啟請問:菩薩摩訶薩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置其心?既然有人啟請了,世尊就開始講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置其心!許多時候佛是在另一個時空講大乘經典,所以很多的小乘行者,認為大乘不是佛所說的,其實是因為沒有到那種境界,沒到另一個第四度空間。佛在哪裡、天上人間都在講,大菩薩們可以跟隨參與任一個法會,一般人沒有神通,進不了另一個時空,所以聽不到這些法。

進入金剛密乘後,不是沒有啟請,也是有,梵天王也啟請,但有很多經典都是佛不請自說的;不像顯教的經典只有部《阿彌陀經》是不請自說的。末法時期眾生智慧不足,為種種慾望所淹沒,所以佛就方便講《阿彌陀經》。阿彌陀佛的悲願最大,業障很重的,只要七天七夜專心念祂,業障不重的,一天一夜就好,最多七天很虔誠的憶念祂,要往生時祂就來接引你去,這麼好的方便法門,正是符合末法時期的眾生。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要老老實實地熬腿實修,坐在那裡觀心、數息、自證、成就,一關一關來,而到阿彌陀佛的世界等於是橫超三界,就這麼輕輕鬆鬆地飄到西方極樂世界,多好啊﹗而我們在娑婆世界要成就阿羅漢道、成就菩薩道,要一地一地的直修上來,要直超三界或橫超三界,端視每個人的智慧、因緣,到最後總是要成就如來菩提的妙覺位。

虛空之間到底有多少佛證到妙覺位?有一部經典講到,十方虛空之間的佛如微塵數那麼多,難以數計!佛是無量無邊的多,而我們還有那麼多的眾生淪墮。虛空之間所有的微塵數有多少?佛的智慧都知道,這才是妙覺位,智慧無量無邊,而我們要修到哪一個時候才能像祂這樣,總是有一天,但是不知道是哪一天?要幾個阿僧祇劫都不知道!

能夠修《金剛經》起碼要悟得第一法者、當悟第一義諦,什麼是第一義諦﹖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所接觸的外塵境時當認知的那一剎那,那時候還沒有起心動念,還在空、實相之間,就是第一義諦。我們凡夫是看了、聽了以後,就會起感受、想法,這是凡夫的境界。為什麼不能看了就停在那裡?不起心動念去分辨計較?我們的煩惱都來自第二、三念以後,隨著你的習氣發作喜、怒、哀、樂,學《金剛經》要學到悟得第一義諦空,要無住相,不是祇有布施是無住相,要斷內在的習氣不與外塵境相應,也是要學第一義諦空。

懂了第一義諦空以後,也不去執著空到底,所以接著下來不斷有,第一階段要修解脫,當然要保護自己,對所看、所聽、所接觸的人、事、物,不起心動念,這樣是修得空觀。但是你否定外在的境也不是究竟,下一階段要放開心胸,譬如眼睛看到一個魔鬼相,閉上眼來眼不見為淨,不看就不害怕,這不究竟,你要練到睜眼看著這魔鬼相,也不覺得害怕,甚至於覺得與佛的三十二好相,也沒有兩樣,反正相就是相,無所謂好不好﹗能夠這樣平等法觀善、惡、美、醜諸境,不必去斷有,適時承認一切因緣所現的一切法,照單全收、清淨地看著它。如此不去斷有相,亦即空、有不斷之第一殊勝法。《金剛經》都在講這些義理,讓你分段的去體認最後空、有不二的道理,這是要慢慢去熏習,要懂得過程,經典裏所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第一階段修持法。

第二階段又說離四相也不對,要不即不離四相才是,在同一部經典上這麼講數種法,不是自相矛盾,而是要階段性的去做到、修得。修行是有次第的,首先要離四相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再回過來面對它已是不離了,因為已經沒有毛病了,我為什麼還要離四相?就以清淨的心面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起怖畏心、不起貪愛心,什麼心都沒有,這樣不即不離,做得到空、有不二的境界,等覺位就會慢慢的現出來。有這種能力了才可以去學神通變化,沒有這種能力,光修解脫都沒有成就,後面的妙覺位更是不用說了,所以先有空、有不二的修證,然後才再有進一步的圓融妙覺之法,這些法都從內心、從佛性裏現出來,智慧也是由心而出,這智慧到底有多大?不清楚﹗只有成如來佛的才知道祂的智慧有多大!

悟得稀有者即悟得百千萬三昧,什麼是稀有之法?也就是悟得百千萬三昧。正定就是三昧,有無量無邊的三昧,念佛念得心自在無礙,是為念佛三昧;若再雙盤修四念處,這也是得到初步的三昧,三昧的名稱有很多,你能夠懂得幾個三昧已經很不錯了,進而地地高升以後,可以證得百三昧、千三昧、萬三昧,千萬三昧,千萬就是億(印度算法),然後從裏面慢慢去薰習一切智(一切智慧),為什麼有的人有智慧、有的人沒有智慧?有智慧的是修菩薩行去慢慢薰習所得的智慧。

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聽一次可以記得,有的人就不行,要聽好幾次,為什麼?因為我們人大多沒有聽一次就記起來的能力,除非是關心之事。而佛有無忘失法,只要看過的、聽過的、經歷過的事,祂都不會忘記,無忘失法是最殊勝的,然而如果你有無忘失法但沒有解脫,那該要有多煩惱啊?人家對你不好的事、罵你的話,你都一字不漏、記得牢牢的,三不五時在心裡面回想,每一次回想就要起瞋心,因為你還沒有清淨,所以就很痛苦、很煩惱,所以心還不清淨是得不到無忘失法,這是快成佛的法。

從前說過,大慧菩薩會教你一天可以背誦一千偈,一偈大概有六字、七字、八字一句,能夠有這能力就很快能背誦經典,過目不忘,這也是一種超能力,心清淨以後由諸佛菩薩給你加持,你就可以得到。以前我們常常講不要去修學神通,要先漏盡通證得、解脫了再來修神通,其實心清淨以後,得漏盡通就進入陀羅尼門,很多咒語裏面都具有這些神通,你可以從咒語裏面去學這些神通,不必像世間禪定打坐,去練心力、練這個身要怎麼飛起來?或者練宿命通,追憶昨天做了什麼?去年做了什麼?回想到出生以前是怎麼來投胎?上一世是怎麼死的?上一世的父母是誰?上一世做了些什麼好、壞事?不用這麼麻煩來練宿命通。若心清淨了,很多咒語可以讓你得七世、十四世、二十一世的過去世宿命通,當然這還是小通,你要真正悟得八萬劫以內眾生的因緣果報都要懂,這才是真的宿命通,要心清淨以後再去修。

一切智是甚麼都懂,道相智則是偏向於修行境界的體會,或者是一切佛法的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二十空、四靜慮、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百三昧、千三昧、千萬三昧,以及往後無量無邊的法,這些其實講起來都是道相智。《大般若經》裏面的名相全部列在一起,都是道相智,不是祇有看、還要去修證,每一個境界都要懂。這只有佛才有辦法從最初基的到成佛階段,每一個境界、每一個禪定、每一個三昧祂都可以進去,我們沒有辦法,我們修一個、兩個、三個三昧就很不錯了,這些都還不夠,佛是一切三昧都可以證得,自在進出。

一切相智,是一切相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譬如海底的動物有千萬億種,為什麼有的很漂亮、顏色鮮艷?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佛卻都可以知道,這一類眾生為什麼會產生這麼漂亮顏色的身體?太多胡思亂想了!想這個、想那個,這種因緣感召,牠出生就顏色非常鮮豔亮麗。有的長得很醜陋,是牠的心智眛在哪一點,便長得醜陋,我們沒有這種智慧,不知道物種為什麼會這樣、會那樣?佛就有這種能力,可以明前因後果,這種智慧不是一般人的智慧,所以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是已經成佛的才有這些境界,菩薩有一部份但不完全,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深入經藏,去參看佛講什麼?那雖是別人的東西,但也可以變成我們不會迷失掉的一種印證,其實佛自己可以從內心裡面講出各種的現象。

當海龍王請世尊去受供時,世尊帶了很多的弟子下到龍宮去,經過海底的這些眾生無量無邊,漂亮的、醜陋的,有千萬億種,跟在後面的這些阿羅漢、菩薩,就請問世尊了:怎麼龍宮裏面這麼熱鬧,有那麼多眾生、各個都不同?世尊就講了:胡思亂想就造成各種不同類別的身,這是胡思亂想的身;所以修行喜歡胡思亂想、沒有正知見,果報如果要出生做海底動物,可能就生得色彩斑斕、無奇不有。其實都是有因有果的,我們不懂,只有佛的智慧才知道。

得法身清淨、報身圓滿、化身無量之稀有境界,佛才能夠得到稀有的境界,才能講稀有的法,這裏是講修行境界的一種果報,所有的佛法是教你如何清淨自性?自性清淨以後法身就清淨,法身是無形無相的,然後就有一個圓滿的報身,不是我們這個肉體,是另外有一個形象的報身。在故宮博物院有一張佛像,是在世的釋迦牟尼佛,看起來跟人類沒有兩樣,但是背後報身佛的三十二種相,佛要讓你看,會現出那種相,一看實在是太完美了,這是報身圓滿,是住在報身土,是另外一個國土,名稱為最勝光曜七寶莊嚴場,也是在四度空間一轉就進去了。

我們很難去想像這些,道家也有這種能力,腳跨一個丁字步,就可以進入另一個空間,眼睛普通看不到鬼神、另類眾生、或者是諸佛菩薩,你這麼一轉就可以進去了。我們心中心法也有一印,就是第四印,你修到雙盤可以打坐二十小時、一直念咒,念滿十萬遍時,你的手向右舉就可以看到眾生,向左舉可以看到聖人、諸佛菩薩,不必神通了,就用這個咒語、手印,放下就看不到。看到好的世界,真美麗!諸佛菩薩真莊嚴,看到眾生斷腿的、車禍的、沒頭、缺手的,如果你心不淨會失心,失心就變成神經病,所以還是眼不見為淨。

我們修佛法有一個好處,諸佛菩薩有制禁通,為你把關不讓你去看到那些怖畏相,雖然心眼開了也看不到,能看到的就是佛、菩薩、護法神,很少看到那一類眾生慘敗相。有一些外道他們看到盡是那些眾生,並不是真正的修佛法,修佛法有護法神守護,眼睛要發通就把你壓下,不讓你看到殘缺眾生的一面,不然很多自修的見此相會失心。

佛可以化身無量,證到清淨程度不同,化身就有不同,三地菩薩有一個化身,三地菩薩心會發光,表示他心清淨了,才有一個化身,這個化身就是有一個人想他,可以化一個應化身給他,他本尊不動,空無量、遍虛空不現一個身,你憶想祂、祂感應了,也無所覺,就化一個身給你。五地菩薩沒有煩惱了,有三個化身,三個人同時憶想他,他有能力化三個應化身出去。而大菩薩都有千萬億化身,我們五十億人口裏同時有幾億的人憶想祂,祂就可以化幾億的化身出去,你憶想觀世音菩薩,祂清淨法身不動中就化一個應化身給你,這就是化身無量。

只有佛的境界才有這三身圓滿具足,並得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大定與一般的世間禪定是不一樣的,世間禪定是打坐入定以後,可以千萬億年都定在那裏,首楞嚴大定是在行住坐臥之間,無論面對什麼境界,人的層次或是進入另一個時空的層次,都可以坦蕩蕩的在定中,不被一切外境干擾,要有這個能力就是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大定的那些菩薩更是不得了,祂可以化身千萬億,然後要給這個人看,才會現給他看,如果不給某一個人看,他也就看不到,同樣一個身要給誰看、不給誰看,在祂心裏面就自然現起來,給看的就看的到,不給看的就看不到,《首楞嚴三昧經》可以去看一下,開頭幾頁都是在講這首楞嚴大定。

有個首楞嚴大定的典故,很多弟子打妄想:我要弄一個最好的獅子座請世尊入坐,大家都這樣想,釋迦牟尼佛就化無量無邊的身,坐在每個人的獅子座上讓他自己看到,每個人只見到佛坐在自己的獅子座上,看到別人的獅子座都是空的,大家皆如此,大家都歡喜,以為佛只來坐我的獅子座,其實是佛化了千萬億,每一座都去坐了,這種首楞嚴大定是在一切動中所產生的定,不是世間禪定的那種無所事事的入定,那種定是會退失的。佛法所修的定,是用智慧去產生定力、產生神變,那種力量不是一般的天神可以得到的。

以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而言,上面所講的這些法,是最稀有的法,出出世間是最稀有的,出出世間裏才有的法,也可以講是菩薩法,空、有不二的修證圓滿,再往上還有無量無邊的神變,佛可以觀一切佛剎土裏面微塵數的世界,以及裏面所有的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的因緣果報,時空沒有受限制,無始劫之前、之後的哪一點你出生做什麼?祂都清清楚楚!

菩薩、阿羅漢沒有這能力,天神更是沒有,能夠證到八萬劫以內、能夠觀到一千大千世界以內,就很不錯了,或者頂多觀三千大千世界的一佛剎土,那就很不得了了!何況能夠觀到十方三世一切佛土,這種智慧只有佛才有的,祂所講出來的是最稀有之法,當然是要證得這種境界的!學《金剛經》到最後有一生,哪一生不知道,當然能夠成就如來果,所以因地菩薩是做了很多的善事,度眾生、種善因,種了善因的因地最後就可以成就如來果。再上去是菩薩地、還有金剛如來十地,而因地的如來地也有,不是金剛覺以後馬上就成如來果,還有十地要一地一地往上升,到最後像釋迦牟尼佛這樣才是真正的如來佛,而未來的如來佛是彌勒菩薩,已經是累劫修了無量無邊,好幾個阿僧祇劫了。

《金剛經》是覺行圓滿之經典,是發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依據修持之經典,是菩薩摩訶薩成就如來菩提之經典,所以若是有《金剛經》經典所在之處,即是有佛在,如來法身具在(本體)、如來報身具在(經典)、如來化身具在(講經、聞經大眾),所以精典所在之處,為如來所加被,為眾善神所護持。不管此人是居士、凡夫,都應該像出家佛弟子一樣受到尊重,不得有疏忽、怠慢之處。聽經聞法者於此金剛道場,亦當要成就佛道,所以講經說法者亦要尊重於聞經、聽法者,如此互相尊重、恭敬,平等顯示金剛經義。

《金剛經》是覺行圓滿之經典,是發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依據修持之經典,是菩薩摩訶薩(大菩薩)要成就如來菩提之經典,善男子、善女人初發心、發菩提心要修善,持這《金剛經》,雖不能馬上成佛,但是很快的可以修得空、有不二的境界,實相觀的境界;大菩薩依《金剛經》來修,更容易過渡到成佛的階段。若有《金剛經》經典所在之處,即是有佛在,如來法身具在(本體空)、如來報身具在(經典,雖然一部經典也代表如來報身)、如來化身具在(講經、聞經大眾,化成出家眾、居士在講經說法,化成聞經的善男子、善女人),所以經典所在之處諸緣具足,為如來所加被,一定有如來佛在加持,為眾善神所護持,不管此人是居士、凡夫,都應該像出家佛弟子一樣受到尊重,無疏忽、怠慢之處;這是對聽法者、一般人而言。

聽經聞法者於此金剛道場,亦當要成就佛道,這是對講經說法的這一方來講。對聽經聞法者,是為未來佛,也要互相尊重、恭敬,這是代表平等平等,也是顯示《金剛經》經義。表面上是這麼講,我們要如實的扮演各人的角色,哪裡有人在講《金剛經》都要尊重他,講得好不好都不要去批評他,小菩薩智慧是小,但有心要講,只要不是把《金剛經》講得太離譜,講往外道、邪道的觀念裡去,那是在造業!所以講經最好要多參照古僧大德,當然自己體悟是最好的,能夠體悟了再來講,參考他人外,自己再有一點正知正見,那就更能發揮,把《金剛經》講得更完善。

或要講《華嚴經》,光一個《華嚴經》的題目,就可以講幾年也講不完,所以菩薩的智慧越多、融會貫通多了,衍生就多,講的也越細。我們講《金剛經》都是依講義在講,兩年多了,《金剛經》還講不到三分之一,希望待日後將它整理列印出來後,能把《金剛經》真正的精神發揮出來,這是一部不可思議的經典。讀經典若是能夠應用到心地法門上、修行上,這是法供養、也是理供養,這樣你才能契入佛的心,心清淨了,用《金剛經》的經義去斷掉你的習氣毛病,建立起無量的波羅蜜,順逆、善惡不拘,對一切境界、一切法,都能觀它是無所有、不可得,自在無礙,是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執著,這樣才能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夠做到,佛的內心是最高興的,這是最大的供養!香花、水果的供養主要是給護法神,對佛最大的供養是真正的去修你的心,證得以後去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把所學、所知道的去講解給人聽,續佛慧命去度其他的人,是要這樣去成就佛道,功德才是無量無邊!

(2005.10.15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