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2005.10.01. 第 15 講(4) 張玄祥 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續)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三)解釋名詞(續)
塔依起造之目的,有五種最普遍的分類:祈福塔、報恩塔、法身塔、壽塔、塔事:
(1) 祈福塔:對於福報的祈求。蓋因佛教向來強調造立佛塔可獲極殊勝之功德福報(見《八大靈塔經》或《法華經方便品》),故一般信眾參與造塔,難免是以祈福之心為其重要事緣。當然若不執著造塔功德,以紀念諸佛而為之建塔,更有祈福的作用與功德。
祈福造塔,要量財力而為,最低三級,最高十三級(層),中國一般大多是七層塔。日本多見五層塔,各層形狀不一,長方形、圓形、三角形、橢圓形、半圓形,塔形亦五方,表東、西、南、北、中五方佛,其上再建塔,如「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寶篋印陀羅尼」的五層塔,便是祈福塔。
(2)報恩塔:為報佛恩而起塔,故稱報恩塔。有的人今生學到佛法,得到身心的安寧、解脫,也許他心血來潮,建造一個報恩塔,這是感念諸佛菩薩的恩典。
(3)法身塔:為安置法身舍利所造之塔,稱為法身塔﹔然法身無形無相,故大多安立一個報身塔。佛的報身就像是一般雕刻的佛像,然要真正雕刻出一尊佛的報應身,三十二相具足其實是很難的。嚴格說來,若雕刻不出三十二相,是不宜隨意立供。
在釋迦牟尼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的三個月間,人間眾生想念祂得緊,有一個人就想雕世尊的法相,卻怎麼也雕不好,還勞動天神下凡幫忙,雕來雕去也只有頭頂一綣綣的髮髻有幾分相像,即便如此,這功德也很大!要真能把佛陀的三十二好相、八十種隨好相完全表現出來是很不簡單的!大正藏裡有記載,佛身有多高?手有多長?頭是如何?比例又如何?都有一定的數據記載,雕刻師真要彫佛像,就應該去看這些經典,比方說有些雕刻的佛的手指頭與一般人無異,以為佛就是和人一樣的。其實佛的三十二相是超越一般人的身相,身高、手腳都是很高、很長的。
又如古印度用香或水、米所造之香塔,內藏手抄經文或法身這偈,是對於法身的歌頌偈語,故稱為法身塔。佛像在未立供前,先安放經典、咒語或者舍利子在佛像裡面,稱做內胎佛。我們道場中間這尊釋迦牟尼佛便是有內胎佛,其身內有「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寶篋印陀羅尼」,有經、咒及舍利子,安入佛身內後,便覺這尊佛像與其他較不同。內胎佛可以讓佛像有更高的靈性、威德更圓滿。在塔、內胎佛內安置經典、經偈、法身偈或咒語、舍利子,是法身塔。
又於密教中,梵字之圳(vaj,鍐)為法界之種子字,是釋迦牟尼佛的心字、種子字。圳,如不把羅馬拼音或悉曇字寫出來,還不知道怎麼讀?有些咒語中有很多圳;有的放這些種子字的,其外形猶如圓塔,故亦稱為法身塔。
(4)壽塔:為生前預造之墓碑。在人未亡前先造好,待死後再放進去紀念的壽塔。
(5)於建伽藍之前,預先擇定起塔之地,稱為「塔事」:其中可記載此寺廟乃何人、何時、因何所建。
以性質大概分有這五種﹕就塔排列位置之型態而別,略分為:
(1)孤立式塔:乃單獨存立之塔,為最普遍之式樣。如阿育王於各個世尊事蹟地所建的塔、柱以為紀念。有時只是一根高柱,或於其旁分立一些小土堆亦是塔。
(2)對立式塔:是指兩塔一大一小對立。如中國的陝西長安大雁塔與小雁塔般遙遙相對。
(3)排立式塔:三塔並列,如浙江嘉禾茶禪寺內之三塔平行並立。
(4)方立式塔:如遼寧瀋陽之四門四塔,號稱「瀋陽四塔」,即地藏門外法輪寺之北塔、德盛門外廣慈寺之南塔、外攘門外延壽寺之西塔、撫近門外永光寺之東塔。四個寺廟各建一塔,有規劃的排列成四方塔。這與西藏松德寺相似,四方各有一塔,成為四個壇場。曾有人在其壇場上方以相機拍到天上有一朵很大、如蓮花般的雲,且出現四種不同的顏色,恰似四個塔的方位,當然沒有那麼立體,是由地下往天上看有幾分相似,應該是佛菩薩顯聖,讓我們看到天上有色彩鮮艷的雲彩。
(5)拱立式塔:如北平西直門外五塔寺之五塔,拱立如門,日本人很喜歡的造形,譬如在公園入口處做一拱門,古代的寺廟亦有所見,多於入寺的山門處造一拱塔。
(6)分立式塔:如北平西山金剛寶塔院之七塔,如棋形羅布,七座塔皆以玉石砌成,中間之十三層方形塔最大;四角各立一塔,次大;前方又有二座稍小圓形塔,總共七座。
塔乃全部伽藍建築中最重要者,故自印度以來,對塔之配置,有一定之規制。 據《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三記載,於一伽藍(指寺廟、壇場或者道場)中,塔不得建造於南方或西方,應置於東方或北方,僧房則反之﹔寮房要建在南方或西方。根據佛像開光、安置經典而言,佛像最好向東,就如我們佛堂一樣,佛像向東方。家裡的格局,佛像若面向東方是最理想的。
三昧耶形:
於密教諸尊像中,以塔為三昧耶(正定)形。身體外,以一物表定中所依之物相,若手持寶塔,三昧耶形即是寶塔。四天王手中持一個寶塔,文殊師利菩薩持智慧劍,觀世音菩薩手持淨瓶、柳枝,這代表衪們的三昧耶形。
觀世音菩薩四十手眼裡,菩薩持不同的三昧耶形可治療不同疾病。像我給幾位同學的寶缽、寶缽手,手持寶缽可治療下腹部的毛病。另透明的摩尼寶珠,可以持咒觀想它是太陽,以治療眼疾、保健眼睛、甚至於開發眼通。我打算慢慢把這四十手眼做出來,共有四十位化身菩薩,印成一本書,裡面什麼都有。要解決什麼問題?有何求,要滿願的?息災的?除疾的?或是懷愛、增加人緣的?慢慢的做,累積成一冊時再去印行。
三昧耶,這是密教裡代表入定的一個形相(略稱三形),把塔當做三昧耶形,或手持寶塔的持物者不少,如金剛界之大日如來及多聞天,以寶塔為三昧耶形,四天王天的多聞天則手持七層寶塔,大日如來也是持寶塔為三昧耶形;你可以從佛像手持三昧耶形的物狀,來判斷是哪位佛、菩薩、或天神。
密乘裡有金剛界、胎藏界這兩界。胎藏界,即是我們常言的理事的「事」,體用的「用」,屬於度眾生的種種法門,而金剛界是講理、體,都是空、無相。先證得金剛界,金剛界有了,就可以胎藏界來演化、幻化。大日如來以五輪塔為三昧耶形;復因密教以大日如來表示法界體性智,故其三形塔又稱法界塔。
此外,三十臂彌勒菩薩亦有一手所持的法器是寶塔,另有於彌勒菩薩之寶冠上安置五輪塔者,不是只有手上拿的,在寶像的寶冠上也刻置五輪塔,五個法輪會轉的塔,這些都代表哪一尊本尊佛、菩薩或天神所具有的特殊形相。
諸經典及古來各種教說,皆謂造塔有極大之功德,如《無量壽經》卷下謂起塔立像,乃往生淨土之因行,種下一個善因,你可能在捨報時,就能夠往生淨土。另如《譬喻經》舉出十種造塔的殊勝果報:
(1)不生於邊國:不生於美國或歐洲。要生在哪裡?生在印度或附近的國家,因為地球的中心在印度附近,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會出生在迦毘羅衛國?就是尼泊爾與印度交界的地方,那個地方真的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中心點。
(2)不受貧困:有的人三餐不濟,修行修的不錯,卻沒有人供養,這是因為過去沒有布施。若你過去曾經造一個塔,應該沒有貧窮的道理。
(3)不得愚癡邪見之身:若今生愚癡,過去從未造塔。愚癡,不是指智力低下﹔愚癡是不明瞭因果,看不出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我們每時每刻都是隨著自己的個性去起心動念、造業,事情來了,想都不想便隨習氣去反應,過了就過了,從發生到結束,一路都混混噩噩的,完全看不出事情的因與果。就算是菩薩、護法來考試了,還不知道這是考卷,迷迷糊糊的讓自己內在的貪、瞋、癡、慢、疑發作,這就是愚癡!
修行人要懂這些,要能做到考驗來了,順逆不拘,如如不動。有些同學就有個好處,任我怎麼責罵都沒有不舒服的感覺。我也偏偏最喜歡責罵這些人,有人勸我,要我不要在大庭廣眾下罵人,罵人還要考慮地點?叫到房間裡去罵就好嗎?人就要自在!被責罵了也不當成是什麼,要想成是他人在幫忙自己糾正毛病。再說了,何謂大庭廣眾?大庭廣眾也是你的認知覺受,你心外若無他人,就沒有所謂的大庭廣眾。
斷一瞋可證得須陀洹果。很多人覺得自己脾氣好,沒什麼瞋心了。表面上是這樣,如果再往深處挖去,挖到腦筋裡去,還是這樣嗎?要進去了才知道!沒有開悟以前,說我沒有什麼毛病、沒有瞋心,不能算數的。我罵人是因緣成熟才罵,罵時就是要轉當事人的毛病,我罵完就放下,往後還是一樣的待你,你要生氣、怨恨,那是你的事情,我可以跟沒罵你之前一樣,心裡並沒有什麼,不會因此對你有成見。
我對我師父所說的話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件事情。他說他最喜歡轉那種有脾氣的、與他心力戰鬥的人。為什麼呢?因為心與心的戰鬥後,他仍自在,一如既往,把你看成是他的徒弟。而被責罵了、心理不舒服的人,一次、兩次、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最終總會被磨得心性都沒有了,乖乖上路了!
禪宗的祖師大德亦復是。並非故意整人,是要磨人的心性。破口大罵也好,甚至掄起棍棒了,心裡都是坦蕩蕩的讓事情發作。當事人剛開始或會不舒服,過一陣子慢慢平靜了,習氣毛病就會減一點。我常講要度人的人是「0」,有毛病的眾生是「1」,這兩個心加在一起,0+1 等於「1」除以二就變成「0.5」。度人的本來是「0」,為了度人變成「0.5」,但是他不執著,過一會兒就回到「0」了,而這本來的「1」變成「0.5」,一半被消磨去了,下一次再來一回就清爽了。習氣重的可能是「2」或「3」,一兩次還不能了,要來個三、五回才能上路。
修行就是在斷內在這些習氣,自己觀照到了卻又不知如何下手去除,因緣來了,有人同你發作一番,要即時把握機會去轉自己的習氣。然要轉自己的習氣,先決條件是要能觀照得到。修行一定要有覺知心、能觀照,若是渾然不覺自己的習氣毛病,自然就無從下手。
(4)可得十六大國之王位:這十六大國,是當時印度七十幾國間的十六大國。比方說你造了殊勝、供養佛的法身塔,未來世可以出生做大國的國王、元首。
(5)壽命長遠:壽命長,無短命之報。
(6)可得金剛那羅延力:那羅延天是天上的一個金剛神力的天界,普通講到那羅延是一個天,是金剛神力的代表。可得金剛那羅延力,是會有這種金剛力,金剛力就進入一般金剛菩薩的境界。我們修行,慢慢的修到空、無相後,再來就要修陀羅尼門,進入金剛乘裡。修行不可得少為足,修禪修到心淨、不受外境干擾、不為一切境黏、有空的樣子了,就要開始修有為法的咒語,供立很多的曼達拉,進入金剛界、胎藏界,但前提是修空觀要能修及格,心已經清淨了。
(7)可得無比廣大之福德:有很大的福德。可言說的福德就不夠大,《金剛經》裏面說到:福德沒有福德性,才是真福德。
(8)得蒙諸佛菩薩之慈悲:能夠得到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我們還在迷糊、自力不濟時,一定需要諸佛菩薩的指導,才不會走錯路。很多人沒有諸佛菩薩的指導、慈悲的加持,所以修得很辛苦,小者病痛、心病、身病無法克服,大者走入邪道,都被你的習氣毛病、財、色、名、食、睡給淹沒了,這就是沒有佛菩薩的心相應,很容易感召諸魔、魑魅、魍魎而迷失。
(9)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這可不得了了,這是在進入金剛乘後,內心空了、心清淨了,就產生神通。佛教不是不講神通,修到心清淨了,自然就有神通。問題是現在是末法時期,環境惡劣、處處充滿誘惑,很難能夠斷掉內在的習氣毛病,所以能起一個六通就很不簡單了,更何況三明,這佛、大菩薩的境界?但是有造塔的功德,方法對了,又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努力用功、行菩薩道,累世這麼進步下去,最後就可能得三明、六通、八解脫。佛教不言神通,是怕世人為神通所惑,只見到神通的好,而忽略去修心的清淨,這就本末倒置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常常告誡弟子,不要用神通去惑人。
在這一次的網路上有篇文章提到,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後,從天上要下來了,須菩提有心通力,他無相觀照出來後,就在自己所在之地禮拜頂禮、迎接世尊。另有一位比丘尼蓮花色尊者也知道了,現出一個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相的轉輪王之身去迎接世尊,心裏並懷有一種勝負心,自負是第一位見到世尊的人,於是她被世尊責備了:一者妳並非是第一位見到我的人,須菩提已經先禮拜我了!須菩提沒有來怎麼禮拜?聖人之間都是心心相通,眾生做什麼事情祂都清楚﹔再者妳不該顯現神通去變化成轉輪聖王,她被世尊責備後,知道自己的不是,從此再不顯現神通了。
神通於解脫道而言是沒有用的﹗神通也斷不了你內在的習氣毛病。當習氣毛病斷盡了,再去學金剛咒語,其中有很多咒都是學神通的。要得宿命通,無須如世間禪定的四禪天,不斷地以觀想、回憶去開發,不須這麼辛苦。心徹底清淨了,再得到諸佛菩薩的密咒,就能得知四生、七生、二十一生,過去千萬億生的因緣,所以佛法的神通,是要先清淨內在的習氣毛病,證到空,再以咒語學神通,並非佛教徒就一定不講神通,是為免內心未清淨前迷失,甚至著魔,所以在還沒有究竟前不講神通,即此用意!而造塔的功德就能讓你不愚癡、再有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教導,也許今生就可以有三明、六通、八解脫的功夫。
(10)得往生十方淨土:捨報時得往生十方淨土,要去哪一個淨土隨你選擇。
此外,《造塔功德經》、《造塔延命經》等亦舉出可以延壽、生天、滅五無間罪、成佛等諸種功德。五無間罪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種重罪,是要入無間地獄的;再者造塔也許就能成佛,滅罪以外今生能夠悟得解脫知見,得到真正的佛法。
所以造一塔,就能得此十種功德。我們雖然沒有造塔,但有塔的地方就要去禮拜,有《金剛經》的地方就好像有塔一樣,就要去禮拜,這功德也是無量的!
《右繞佛塔功德經》則揭示繞塔(又稱旋塔)可遠離八難,具足妙色相,獲得福命財寶,乃至得為天人師等。《提謂經》亦謂旋塔有如下之五功德:(1)後世得端正好色,(2)得好音聲,(3)得生天上,(4)得生王侯家,(5)得泥洹道。
《右繞佛塔功德經》則揭示繞塔(又稱為旋塔)可遠離八難,具足妙色相,獲得福命財寶,乃至得為天人師等。八難是人世間的各種難,比較特別一點的是出生在沒有佛法的地方,這也是一種苦難,不知道要求解脫。在娑婆世界有四個地方有人類,以須彌山為主,東、西、南、北各一洲,分別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瞻部洲、北俱蘆洲。我們是在南瞻部洲,以我們目前的科學是沒有辦法找到其他三洲。其它三個地方的人類,智慧、福報都比我們好,唯一的苦難就是沒有佛法,所以不得解脫,不知道如何脫離三界。
八難是見聞佛法的障礙有八處,有: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牲。四、北俱蘆洲。五、長壽天,色界、無色界之長壽安穩之處。六、聾盲瘖啞。七、世智辯聰。八、佛前佛後,即二佛之中間無佛法之處。
具足妙色相,獲得福命財寶,妙色相是身高要高大、耳珠子要下垂等種種相好,雖然不能如釋迦牟尼佛、轉輪聖王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相,但是繞塔之人看起來就有莊嚴的福相,乃至可為人天導師,這是智慧夠,修佛法修得解脫,可以作為天神和人的導師。
講到人天師,有些人對於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只度化人天一論曾經有些爭議,還打了些筆墨官司。其實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只度化人天,而鬼神都是地藏王菩薩所度化。地藏王菩薩就沒有化導人天嗎?也有化導人天,只是釋迦牟尼佛的經典都是在天上、人間講的,所以我們受益最大。然世尊講經說法時,非人、鬼神、有形、無形,但有因緣的都參與了,與會者皆得利益,乃至悟得無生法忍,所以不能講釋迦牟尼佛只度化人天。化導一事以因緣為主,不以對象而論,但確實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是人間導師就是了。
不單只發言立論要小心,出書更須謹慎。「五陰魔相解說」一書出版後,有一位不願具名的讀者打電話來,抗議怎麼可以講破色身?色身破了人不就死掉了嗎?我說:「禪宗講破黑漆桶又當如何解釋呢?破色身即是此意。」他堅持﹕「你這《楞嚴經》譯得很好,但是破色身自創名相看起來就是不對﹗」我要求:「請你把書全部看完再說。」全書讀完了才能知道,主要是讓你不執著以度過五陰魔相。破色身時,開悟的人會死嗎?想死就能死﹗開悟時識神一直要脫身飛出,你若不回心向塵,告訴自己無處不法身,何須有來去,大事未竟,正是要留下來好好地除習氣,阿賴耶識若不執著肉體,是真的會入滅,就像道家的羽化一樣。這阻止中陰身脫出的過程要好多天、甚至好幾個月。色身打開後,想走是能走的。
破色身,這名相非是經典上的名相,亦非禪宗的名相,禪宗是講打破黑漆桶,但知見上是沒有錯的。同一回事可以有諸多不同的名稱,經典上所講的一個解脫涅槃,涅槃也是解脫、解脫也是涅槃,心發光也是涅槃,心自在也是涅槃,心無煩惱也是涅槃,不同的名稱都是在解說同一件事,只是名辭上的分別相。你悟道以後就不要去抬槓了,心清淨是涅槃、心無礙也是涅槃、無諍也是涅槃,種種所修證到的心清淨,都是一種涅槃相。
釋迦牟尼佛的安那般那守意法門,在「色身功用行」一書中也列舉出十六種殊勝,第十五種是學習死亡,即是在練習當神識要脫離時,卻不能讓它死,要再回過來執取色身,再行菩薩道!
《提謂經》亦謂旋塔有如下之五種功德:
(1)後世得端正好色:好色是外表長得非常的美好、端莊。
(2)得好音聲:聲音美好、講話柔和,而且會讚嘆人,讚嘆人比批評人好。
(3)得生天上:在佛法還未完全了解前,可能有些人會分別、甚至排斥道教、基督教、或天主教其他宗教﹔通透了以後,就知道其實大家都是在同一條路上往上走,聽聞佛法的走得快點,學世間福報、要生欲界天的走得慢些罷了,不需要有分別見。
雖說為了要解脫、要脫離三界,不去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但沒有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境界,你也修不了佛法。有的人的因緣就是生天的因緣,那是沒有辦法的。如果有人可以對他說法,讓他在色界天的境界能回心返照自己貪、瞋、癡、慢、疑種種毛病,改進、清淨了以後,此人也是可解脫的,所以天神的境界與修解脫道的境界,只是一念之隔。天神有禪定基礎,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惟知見不夠,不知道要斷內心的習氣毛病,只知開發鍛練真如性用,享受真如性的自在無礙,他沒有機會進一步見到、斷去內心的習氣毛病,觀一切因緣是有因、有緣才起法,法不孤起,無因、無緣是妄想,若心地明白了,天神就悟道了。
釋迦牟尼佛證道後,首先所度的五比丘還是在天神的境界,他們只是懂了四聖諦就解脫了。後來所度的那些外道,每個人都修到色界、無色界的境界,聽了釋迦牟尼佛的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這些轉業力的樞紐後,也馬上悟道了。我們常常讀到經典的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千二百五十人俱都是外道,都是修到色界、無色界的天神境界,只是聽聞釋迦牟尼佛闡述如何解脫就悟道了!有境界者,因緣具足一點即通,若無因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不要自認為是佛教徒,學的是解脫道便高人一等。
(4)得生王侯家:世間福報是可以出生皇家、或位極人臣。
(5)得泥洹道:泥洹道是可以得到解脫道、涅槃道。
然繞塔亦有一定形式,如繞塔一律以右繞為準;又繞塔之時,須低頭視地,不得誤蹈地上蟲隻,不得左右顧視,不得於塔前之地唾吐,不得中住與人語。此外,不限於造塔、繞塔,舉凡修塔、掃塔、禮塔等,皆可得莫大之功德。
照理說繞塔一百零八轉後,應該所有煩惱都解脫了。我到印度菩提伽耶繞大佛塔寺時,看到很多人拿著念珠晃啊晃,很多人都繞了好幾年,有的人是每年來住上一、兩個月為的就是繞塔,顯然都還沒有解脫。是方法不對?經典所言應不致有錯。問題出在怎麼繞?抱著什麼心態繞?打妄想繞佛當然是沒有用的,拿著念珠繞也是不如法。繞佛,為什麼要拿念珠?要繞佛就專心的繞,不能又要繞佛,又要唸佛。
繞塔亦有一定形式,如繞塔一律以右繞為準,我們繞佛也是一樣這麼順時鐘向右繞。世尊住世時,或是古代的禪師,弟子要恭敬祂們時,也是要右繞幾圈再頂禮,才坐到一旁。又繞塔時須低頭視地,合掌看著地上,每走一步念一句。繞塔是有功德,但不得誤蹈有生命的蟲隻,不可殺生,要儘可能小心不要去踩到。在印度大佛塔或在野外,有時菩提樹的籽一直落下,難免就有蟲螞爬行於地。又不得左右顧視,東張西望,繞塔要專心,不得於塔前吐唾於地,不得中住與人言語,要講話繞完以後再講。
此外,不限於造塔、繞塔,舉凡修塔、掃塔、禮塔等,皆可得莫大之功德。在台灣,塔看起來好像是裝飾品,這是我們不懂它的意義。如果哪一個佛寺廟有塔,你誠心的這麼去繞塔,是有功德的。
11.廟
是指奉祀佛陀、聖賢等神靈之所,現今稱謂有些不同,佛教的廟稱為寺、寺廟,道教的廟稱為廟、或奉祀鬼神的稱為宮,混合起來又稱為靈廟、塔廟、祖廟。《法苑珠林》:「西梵正音,名為窣堵波,此云廟。廟者,貌也(建築物的外貌),即是靈廟也。」
《法華經》方便品:「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硨磲與瑪瑙,玫瑰琉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沉水,木櫁並餘材,磚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寺廟乃佛滅後,為表示恭敬尊重,而造建塔廟禮拜供養。乃佛滅度後,為表恭敬尊重,供養佛的舍利子,不管是身舍利子、髮舍利子、牙齒舍利子、手指舍利子,何種舍利子皆可。以不同材質建塔,復以種種珍品嚴飾,所造萬億種塔廟禮拜供養﹔或有以石建廟,或用栴檀木、沉水香木、木櫁及其它材料,甚至磚瓦泥土等,可謂材質不拘。若於曠野中,以土所堆砌成的佛廟,乃至於童子遊戲時,聚沙所成的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你只要有這個心而且去造了一個塔廟,就已經成就了佛道。當然這裏所講的佛道,不是現在成佛了,而是在成佛之路上已經跨了一大步,是菩提心發、種了善因,所以造塔廟的功德是這麼大。我們不可能獨立去建造一座廟宇,尤其現在造建寺廟動輒花費巨資,要好多座建築物才成一個叢林,不是我們升斗小民可以去做的﹔但在哪一座寺廟建造時,你有這個心去參與、捐獻,其功德也是無量的。
我國儒家感懷古聖先人之精神,亦設廟祭祀,如太廟是為祭祀皇祖之靈,文廟是為祭祀孔子,武廟則祭祀關羽等武將。又有不拘你是哪一行業,有緣有心,以該行業的祖師爺相來雕塑、祭祀,都是屬於恭敬禮拜。並不是只有佛威靈,仙、神也是威靈,關鍵在所要求的是什麼?我們佛教徒求的是今生得以解脫、要得智慧,只有學佛法、拜佛菩薩!
(2005.10.01.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