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安那般那守意經》
                      -- 佛門正法數息觀(6)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釋安般功用行

(一)前言

佛弟子修行時,身、息、心三者,缺一即不能成就,開悟尚不可得,遑論明心見性。而修行成就之次第為息成,內氣足,身破。所謂息者,呼吸轉為細而長,綿綿不絕,甚至虛凝不住之相。入息微有而「安」是為道,是謂「安」;出息出似無是「般」是為定,是謂「般」,總稱為「安般守意」也。心不亂,息相始成,內氣綿延而起,佈滿色身,終將突破色身,使心出離,而法身可活矣。在禪宗謂「破黑漆桶」,在楞嚴大定謂色身破,十方消殉。故習禪佛弟子,若要有所成就菩薩道,當先從調息著手。

 

(二)安般守意法門修行次第法門

「安般守意」者是安那般那‧沙第(AnaPana Sati)之縮語,「安那」者為入息意,「般那」者為出息意,而「沙第」者譯為守意,以意識心繫緣在入出息上,而從事修行功夫,即御意至得無為之境界也。世尊昔在修安般守意法門時,九十天中得自在慈念意。在入出息間體會甚多意義,以安(入息)與般(出息)兩字闡述甚多的修行意境,如《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云:「安為身,般為意,守意為道。守者為禁亦謂不犯戒,意者息亦為道也。安為生,般為滅,意為因緣,守者為道也。安為數,般為相隨,守意為止也。安為念道,般為解結,意為因緣,守者為不墮罪也。安為避罪,般為不入罪,守意為道也。安為定,般為莫使動搖,守意莫使亂意也。安般守意為御意至無為也。安為有,般為無,意念有不得道,意念無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無,是應空定意,隨道行。有者謂萬物,無者謂疑,亦為空也。安為本因緣,般為無處所。道人知本無所從來,亦知滅無處所,是為守意也。」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又云:「安般守意有十黠,謂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四諦(苦、集、滅、道),若是十黠成,謂合三十七品經為行成也。守意譬如燈火有兩因緣,一者壞冥,二者見明。守意一者壞癡,二者見黠也。守意意從因緣生,當緣因緣莫著,是為守意也。守意有三輩,一者守不令生,二者已生當疾滅,三者事已行,當從後悔,計億萬劫不復作也。」

由上述可知,安般守意具有十種黠慧,前面六者天台宗謂六妙門。數息、相隨為色身誘發契機,以「數息」引著念,以念護隨著息,即「隨息」。如此引入修心的境界,再以止止外塵緣,以觀觀內心法門調伏心識,進入守意的修行功夫。行者終能使六根脫黏六塵境,是為「還」,回到原清淨體,又因轉觀內心,最後獲得清淨心體,是謂「淨」。終於使吾人瞭解所謂人生,即是「集」無始劫來無明之因,形成現果報之「苦」,學得諸多修習涅槃法門,依諸修行,得「滅」一切不實之生滅法,終能獲得解脫聖「道」,是謂四聖諦。而修行過程之中,亦將用到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八正道,七菩提分也。以上前六位菩提分法是唯取不決定者,故通於有漏法,而最後七菩提分唯通無漏法,故說是唯取決定者。若總稱唯取決定、不決定法,則意指全卅七道品也,包括有漏、無漏諸法。

1.四念處者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及法念處,故修法應觀身不淨,是身念處;觀受是苦,是受念處;觀心無常,是心念處;觀法無我,是法念處。

2.四正勤者又名四正勝,即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使斷惡生善之意,所謂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是也。

3.四如意足者又名四神足,即欲、念、進、慧等四,用此四種禪定來攝心,則能如意開發神通,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之欲望增進;念如意足,謂念念住於正法不退;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用無間斷;慧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4.五根者即信根、進根、念根、定根與慧根,因此五法能降伏煩惱,引入聖道之根本,故名五根。信根者信三寶、四諦等之道理;進根作精進根、勤根,行者能勇猛修善法;念根是憶念正法不退;定根是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者;慧根指由定中觀智所起,而了知如實真理者。此五根與下五力同體,即於因果而起信心(信根),為果修因而起精進(進根),由精進而念住所緣(念根),由憶持念力而心便得定(定根),心得定則能知如實之理(慧根)。

5.五力者即五根堅固後,所發生之力量叫五力。所謂五力者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與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

6.七菩提分者又名七覺分或七覺支,即由五根、五力、八正道等有漏法用功後所顯發之七種覺悟菩提法,七覺支一向無漏,故大乘行者應修習之。

(1)擇法菩提分:能以菩提智慧力,簡擇一切法之真偽。

(2)精進菩提分:能以勇猛心巗精進覺分,力行正法,無有間雜。

(3)喜菩提分:契悟真法,而生歡喜,住法不退轉。

(4)輕安菩提分:斷除身心粗重煩惱巗而得輕快安樂。

(5)念菩提分:能時刻觀念正法巗而令定慧均等。

(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性,遇種種緣而不散亂。

(7)捨菩提分:捨離一切虛妄諸法,證入一切法平等故。

7.八正道者又名八聖道,即八條聖者修行應遵循之道法,《中阿含經》卷七中佛言:「知食滅道如真。云何知食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能知苦如真(知八苦),知苦習如真(知老死),知苦滅如真(知老死滅即苦滅),知苦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行者在見道位後,依此而修可證得阿羅漢果,得無生位。

(1)正見:即謂有正確之知見,行者能知苦集滅道四聖諦等正知,即能見得正見,於法得不壞淨入正法。

(2)正思惟:即謂有正確之思考,行者思惟十二因緣觀,滅愛、取、有而斷生死者。

(3)正語:即謂有正當之語言,言無虛妄,常行軟語向眾生,始得慈祥。

(4)正業:即謂有正確之行為,造一切業以善業為尊,不得造地獄業、餓鬼業、畜生業。

(5)正命:即謂有正當之職業,出家眾依法乞食或自力而續命,在家居士當不從事殺害生靈、販賣畜肉之職業。

(6)正精進:即謂有正確之努力,懈怠不是,過精進亦不是,維持正確的精進心與精進力,不做超越體力之用功。

(7)正念:即謂有正確之觀念,能專心憶持善法,行持善法,不挾邪知邪念。

(8)正定:即謂有正確之禪定,身心俱寂,正入真空妙有、空有不二、住禪而能定之境。

又經云:「數息為四意止,相隨為四意斷,止為四神足念,觀為五根、五力,還為七覺意,淨為八行也。」又云:「守意,意從因緣生,當因緣莫著,是為守意也。守意有三輩,一者守令不得生,二者已生當疾滅,三者事已行,當從後悔計億萬劫不復作也。守與意各自異,護十方一切覺,對不犯是為守,覺彼無為是為意,是守意也。」

 

(三)安般守意法門功用行

經云:「守意六事為有內外,數、隨、止是為外(對塵境),觀、還、淨是為內(對妄想)。(此六事)隨道也,何以故,念息相隨,止、觀、還、淨,欲習意近道(出世間)故。離是六事,便隨世間也,數息為遮意,相隨為歛意,止為定意(離外境),觀為離意(離妄想),還為一意(入空性恆一),淨為守意(守住寂滅)。數息斷外,相隨斷內,止為止罪,行觀卻意,不受世間為還,念斷為淨也。意亂當數息,意定當相隨,意斷當行止,得道意當觀,不向五陰(色受想行識)當還,無所有當為淨也。多事當數息,少事當相隨,家中意盡當行止,畏世間當觀,不欲世間為還,念斷為淨也。何以故數息,不欲隨五陰故。何以故相隨,欲知五陰故。何以故止,欲觀五陰故。何以故觀五陰,欲知身本故。何以故知身本,欲棄苦故。何以故為還,厭生死故。何以故為淨,分別五陰不受故。」

又經云:「數者為共遮意,不隨六衰(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故,行相隨為欲離六衰行,止為欲卻六衰行,觀為欲斷六衰行,還為欲不受六衰行,淨為欲滅六衰,已滅盡便隨道也。」

又云:「得息()不相隨,不為守意;得()相隨不止(外塵),不為守意;得止(外塵)不觀(內妄心),不為守意;得觀(內心)不還(入一境性),不為守意;得還(入一境性)不淨(住空體),不為守意;得淨復淨(入寂滅),乃為守意也,以念息惡不生。」(待續)

(89 年 2 月 24 日 講於法爾)


[ 《安那般那守意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