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安那般那守意經》
                      -- 佛門正法數息觀
(3)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三、數息法成就十六種殊勝境界詳解(續1)

9.自知喘息歡心:

行者數息、隨息得定,突破色身束縛,入心之覺受,因息止,定生故,心生歡喜(喜受),行者自知之。諸法本幻有,何喜之有。

第九個殊勝,自知喘息歡心,為什麼從呼吸之間,就產生心的高興,這境界只有二禪的境界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在心地上在呼吸時可以感覺心的歡喜,自知喘息能夠誘發喜的感受,打坐的三要素,第一是打坐的姿勢--七支坐法,第二是數息法--安那般那數息法,如果數息得定,就會有此殊勝的現象。

數息法:「在一數一,在二數二,是為法行,正精進。」數息後你都能攝受你的念,你會覺得數一數二是多餘的,不必數息了,只得改成隨息。我的呼吸從鼻子到丹田,從丹田又回到鼻子,我的心隨呼吸上上、下下,一口氣吸滿不用數一,一口氣吐盡不用數二,這就是隨息了。

再坐下去就有氣感了,如果打坐沒有氣感,就修不了心了。有氣的候時,經絡一步一步的打開,最好能突破色身的束縛,法身真正活起來。法身能活起來,心就能出離了,那就有意生身。在《楞嚴經》講意念一起,有一神我身(法身)就出去了,這現象有時你沒感覺,並不代表它沒有在做事。第九自知喘息歡心,行者開始觀呼吸、喘息,就會感覺快樂,即進入心的狀態,行者數息、隨息已得定後,喜心會起,這是入二禪之境。有喜就有憂,因當喜喪失後,會懊惱,何時再能見喜心。

先修班上了幾個禮拜了,可以控制你的粗心,不打妄想時,故數一數二已是多餘的,所以這時候你要改變一個方法叫做隨息法。第一階段安那般那數息法,不要再控制粗心,呼吸已拉長,一口氣吸滿,一口氣吐盡,這樣在加長我們的呼吸,心已能夠靜止,息能夠長的話,丹田就能成形。此時數一數二是累贅,不要再數了,心隨息從鼻子到丹田,再從丹田到鼻子,安那般那隨息時,不被一切外在境界所惱時,就是得到初步的定。

入心的覺受以後,因為息止,定生的緣故,所以心慢慢生起快樂的感覺。你去參加法會時,法會快結束時或中間就覺得法喜充滿,法師常恭祝你法喜充滿,願你法喜充滿;在修禪的人來講,連法喜充滿都不行,因為你執著善境界,所以有一天你覺得你的情緒一直高昂時要警覺,我在歡喜什麼?應該保持一個平常心,我們常常在講平常心,「常」是永恒,那一個法是永恒?沒有!祇有一個空境

快樂會永遠快樂嗎?痛苦會永遠痛苦嗎?障礙會永遠障礙嗎?都不會!它們是無常,既然是無常就不是永恒,永恒只有一個空。我們的體性是空無,所以它是永恒,沒有高低是平等的,沒有那一下高潮、那一下低潮,從頭到尾都很平坦,我們的佛性就是這樣。

突破色身的束縛,身體限制我們的身體氣脈,法身不能活起來,如果身體打開一點,寧可覺知我有好幾個心,起碼有個打妄想的心,還有個知道打妄想的心,後者才是真我的覺知心。進入心的覺受,對心來講,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中的受蘊,會憂愁、會高興是屬於心的。對身體會覺得痛就有痛苦,全身充滿氣時覺得很快樂,心的憂喜與身體苦樂的感覺這些都沒有的話,就是所謂捨念清淨,捨念清淨是平等法,把痛苦與快樂看成是相等的話,那捨棄快樂與痛苦,把憂愁與快樂捨棄,所以憂喜苦樂都是我們心的一種覺受;聖人沒有憂喜苦樂覺受,聖人只有一個捨念清淨或証到一切法平等,不會說我不喜歡生病,我常常要身體健康,生病與健康對聖人來講都是一樣。

生病只是身體不正常,但我心裡很舒服就好了,生病無所謂!要超越不正常的感受,你喜歡這樣,不喜歡那樣,把它轉回來的話,你生病也生得很高興,你也認為不痛苦;如果感冒就覺得很累,沒精神就很灰色、很沮喪,那表示你的心還不清淨。釋迦牟尼佛也會生病,成佛怎麼還會生病,成佛業來時還是要面對,所以不把它當成很痛苦,就是修行的成就,這是要磨練的。

所以你要保持一個平常心,雖然沒有什麼好高興的,但是你內心就有一股很高昂的感覺一直出來,這時候你就要警覺,要平常心。二禪境界心就會生起歡喜心,不能自止的歡喜,所以心生歡喜,這是喜受,有喜受就有憂受,你先斷掉憂愁才會有快樂。斷掉喜感才能突破入三禪,若常把持喜受就不會進步,故修行只能覺知境界,不要保持一定的境界,不然就不會往前進步。待你到息止以後快進入四禪境界,就有一境性的禪修功夫。每一個界地都有它的現象,如果你不突破禪境所發生的現象,你就沒有辦法進步往前走,這樣就是認識不清楚。所以在禪修的書本,尤其是經典常常講的,到初禪境界有覺有觀,二禪是喜俱禪,指心地生歡喜,三禪是樂俱禪,指身充滿氣故覺快樂,四禪入世間最高禪定,得去喜樂之捨受,入一境性中,對諸境不惱。

如果打坐時,說我很靜止,那根本還沒有進入修行的境界,打坐到一個念頭起的時候,另一個真正的我可以看到,你念頭起來了,你在想什麼,最起碼要有兩個心。我們總共有八個心,眼、耳、鼻、舌、身識等不去管它,現在注重內心所起的念,不管第六識對外境的分別或第七識的妄想、思量,有第八識真心在看著它,這些以後要慢慢去接觸、體會。眼、耳、鼻、舌、身這五識是對外境的認知,因為眼、耳、鼻、舌、身諸根要接觸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接觸以後,再加上第六識來分別,所以我可以看到這是白板,看到這是筆,第六意識分別,才能起念認知看到的是什麼。第七識是內心妄執的心,妄執識所儲存的種子。

八識雖然是真心,但是今生所發生的種子,大大小小都儲存在八識心田中,它可以照又可以儲存種子,第七識執著八識一切種子所現的為真,所以一直在輪迴。若身體對氣是有感覺,但心在妄想時,什麼都不知道,這樣是還沒入門的。

修到第九個殊勝就有歡喜的覺受,但要以平常心待之,因為從禪的修行來講,諸法本幻有。你覺知的現象當然會歡喜,有時候看到什麼心念也沒有,什麼影像也沒有,卻自然生起歡喜,法喜充滿。我沒看到什麼,但是真心卻看得到了,真心是超越時間和空間。諸佛、菩薩修證到的境界有四智,六祖所說的一首偈:妙觀察智見非功(第六識),平等性智心無病(第七識),大圓鏡智性清淨(第八識),成所作智同圓鏡(前五識)。上面說的是八識的功用,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認知外塵境。第六識對外境透過眼、耳、鼻、舌、身五個根門頭來分別,如果有分別心,一見就是執,看進去了,聽進去了,那表示有執著。

如果你看到一件事情擺不開、放不下,一定要講,甚至於罵,那就是還有執著的心,有這種心就表示還沒有辦法去掉第六意識的分別心,也就沒有妙觀察智,因為你執著你所看到的、聽到的、碰到的種種,因為你還有對外界迷糊。所以你要修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嚐而不知酸甜苦辣,你身體所接觸到的柔、硬、堅、實都不會去分別。這樣的話,你說都沒感覺嗎?不是!有感覺但我不去執著,見了沒有它的作用,所以「見非功」是說所見即起不了其功用---妙觀察智。如果無所執著,無所見就有功,就產生妙觀察智,你看到這個人的臉就能知不太正常,著了客邪,你看就知道。你執著外境太多,沒有超越你的分別心,就沒有妙觀察智,妙觀察智基本上不一定要有神通,天眼、天耳、神足、宿命通,有時候看不到人的心靈去。

第一階段修行要捨棄眼、耳、鼻、舌、身、意所面對的色、聲、香、味、觸的塵境,都能放棄,不起分別你就有妙觀察智,你不必有什麼神通,就有這個智慧。修佛法不是求什麼神通,是要獲得三身四智,佛法是在求法身清淨,報身圓滿,化身千百億,能夠証到法身清淨,報身就圓滿了,然後從法身清淨空體化成千百億化身,有人想你,你就化一個化身給他,常常在唸佛(阿彌陀佛),就化一個阿彌陀佛給你,唸觀世音菩薩,牠就化一個觀世音菩薩給你,那娑婆世界有千百億人在念你,你就可化千百億化身給他們,這是大菩薩或証到佛的境界就有這能力,你憶想他,他就會化一個化身給你,當然身是有為,化完了過一段時間就沒有了。

四智中的平等性智,是指憂、喜、苦、樂一切法平等,這時候你就沒有分別心了,不會分好人、壞人、佛教徒、非佛教徒、男的、女的在那兒分別,一切平等,這時心就沒有病,你不喜歡快樂,不喜歡憂愁,對聖人講憂愁、快樂兩個都一樣的,痛苦、快樂兩個看起來沒有分別,就好像禪七中熬了二小時,到最後都很痛,你能忍受這種痛,痛之後七天熬下來也沒什麼不快樂、不煩,這樣也不錯,所以心不會要好的,厭惡壞的,這樣心就沒什麼毛病。

如果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破了妄執性了,你就有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第八意識真心的功能,跨越時間與空間,浩瀚無邊,所有虛空都包含在內,大而全包容才是圓滿!大而包括三千大千世界及眾生,連眾生都沒遺漏,都包括在裡面那才圓滿。有此智這就不得了,連小蟲、小毛蟲,你都有智慧觀察這一切的因緣果報,而且它們都現在心鏡中,因這鏡子無所不照,這是佛不可思議的境界,要證得自性清淨,否則貪、瞋、痴、慢、疑等等毛病,怎能得大圓鏡智。其實都是第六意識的妄執分別,第七意識的妄想執著蓋住真心,這兩個意識滅去妄執的話,你就能証到性清淨,性清淨就有感通,就能証到第八意識的大圓境智的真心。

現在沒有能力知道眾生的因緣果報,只對自己內心起的念頭有感覺,內心起一個妄想、起一個煩惱,對一個人的見解或對一件事情的感受都清清楚楚,不受它的影響。如果它讓你變成一種困擾、煩惱的話,那表示你習氣毛病還有;若性清淨的話,就不會受它左右。

為什麼佛常常知道那個世界又發光了呢?那個世界的佛又在講什麼經?佛與佛之間都清清楚楚,釋迦牟尼佛在說什麼法,他方世界就派人來參見釋迦牟尼佛,例如前來聽聞《法華經》這個大法,共襄盛舉,來聆聽大法,因為他佛有大圓鏡智,三千大千世界裡的一切及眾生都清清楚楚,所以沒有時空的間隔。時間講現在、過去、未來,你不管多久以前及以後怎麼樣,時間沒有開始、沒有終了,一切因緣,一切眾生果報他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最後一個是「成所作智同圓鏡」,性清淨的話,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些識會起神通變化,你想什麼就會現什麼,化身是從這邊化出來的,剛開始起修時,此五識先不去接觸外緣,現在性清淨了,再利用這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可以喚成自己的神通變化。故成所作智就是在講神通變化,這是成佛以後,佛有那麼多的神變,諸佛菩薩化身千萬億,這是八識性清淨後,連帶使前五識無染,清淨間產生很多神通變化,所以修佛法是要修得三身四智。

現在第九殊勝是在定中產生歡喜心,雖然是好,但是你要把它看成諸法本幻有,不要被歡喜心迷惑你的自性。

10.自知喘息不歡心:

行者數息、隨息得定,入心之覺受,因內氣入頭部甚深部位,誘發根本煩惱起故,心生不歡喜(憂受),行者自知之。惟知一切法均妄而不實,何煩惱之有。

第十個自知喘息不歡心,在數息得定後,進入心的狀態,因內氣入頭部甚深部位時,會掃到阿賴耶識的種子,會誘發根本煩惱起。妄想念起,會想我以前打坐心好像很清淨,沒有妄想,現在為什麼會起煩惱法?剛打坐時,心亂七八糟,坐不下去,後用數息法把它控制了。

有同學打電話問,我在翻內心阿賴耶識的種子,翻出很多舊帳來,翻了一陣子以為沒有了,沒想到過一陣子又拋出很多,更深、更多!好幾世以前的種子都出來,本以為這樣就沒有了,但它還是一層一層的進去,所以沒有認真去體會,以為禪修只有在身上,只在氣上用功夫,忘記進入心的深深處,而且一直往下深進去的話,才能把一切法塵翻完。

現在你的氣掃到阿賴耶識,因阿賴耶識(八識)有很多的種子,它不會說好,不會說壞,不會煩惱,只是實實在在地存有種子。會有煩惱的都是第七意識認知它並妄執為真,好的就高興,不好的就憂愁,內心控制不了,就一直出來,這樣的話心能不憂愁?能不煩嗎?所以心生不歡喜心。

行者知道過程之間應該有這麼一段,煩惱從那裡起,是因為你的執著,習氣沒辦法排除,心的煩惱起,生不歡心。你要用佛法去觀,心的煩惱是從那裡起的,你要看你的覺受也是不真實的,那還有什麼可以煩惱呢?

你習氣在,還有煩惱,如果有一個不如意的心或影相,你就以為真,那當然會煩惱,不痛快的時候,消極低沈的時候,不要被它影響你。很多人修到這境界,都會感覺周圍之間的心都是同一個心,如果你沒有煩惱,周圍之間的眾生有煩惱,你也得不到清淨。如果你清淨了,周圍旁邊的眾生心不清淨,你可以影響他,使他們也清淨。雖他們不能完全清淨,當下你以空無的心,可以使他們沒有煩惱,讓他們不起煩惱心。

在禪修之間去體會,大家的體性是同一個的,當然大家的心不同,體性是空性,但空性之間你會體會眾生的煩惱。如果你能體會眾生的煩惱,不能空掉,你還沒証得解脫,還是會受影響,這是真的修佛禪的境界。你在打坐之間,都是修世間禪,在打坐之間也有感受到周圍之間眾生的心,這是第十種殊勝自知喘息不歡心。

11.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

行者內氣,入頭部甚深部位(禪宗謂黑漆桶),引發諸多妄念,謂自心現妄想之相,經真心實相鑑照,均非實有,行者自知之。

第十一種殊勝是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現在已開始講內心,喘息歡心,喘息不歡心,到這階段才是真正進入心靈的狀態。現在進一步突破時,就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把它放在喘息上,當然開始都是呼吸引起色身變化,色身變化才能進入心的修證,現在是真刀實槍面對內心的妄念在戰鬥。

第八意識種子法塵無量,然因你還看不清楚它,第七意識會去執著它,執著它就會現妄想,有時你只看到妄想的心,不知它從那裡起,其實那是感知第八識的種子法塵。譬如昨天與某人吵架,事情已經過去了,但是吵架所說的話,一問一答,你罵我怎樣,我回罵怎樣,此等話語已經進到第八識心田去了,記得了。你放不開,因習氣還在,習氣還在種子不滅,種子隨時會起現行,你愈掛礙它愈會現,現出來以後,對錯的對話,第七識執著它,然後除了種子外,自己又現起妄想,這妄想包括傷心、生氣,你還有什麼心態,就會現什麼樣子,這些都是第七識的執著。我們常說修行要破第六意識對外境的執著,第六識擺平,就進入第七識妄執的修證,內心的執著要把它脫離掉。

以下說明:行者內氣,入頭部甚深部位,就是禪宗行者講的黑漆桶。黑漆桶要把它打破,心眼還沒開時是一片漆黑,外面有光,你看內在頭蓋骨,一片黑暗;如果心眼有開,那邊也就有光明,也就真的心眼開。所以呼吸之間愈走愈深,引發諸多妄念,妄念來自於氣掃到第八識的種子以後現起,第七意識去抓執它為真實而起妄想,引發諸多妄念,謂自心現妄想之相,這是《楞伽經》裡面的文句。經文在說你上夜、下夜都很努力、認真地在修行的時候,到很好境的時候,你就會自心現妄想之相,注意那個自心,你不想它而自己起來的念,才是自心現妄想之相。

普通能用自己意念來分別的心是第六意識,心要想不想、身要動不動是第六意識在主控。八識規矩頌裡頭說:「動身發語獨為最。」是在講第六意識,身體要不要動,要不要講話,都是由第六意識所控制,它主導心意最強,這不破滅的話,修不到內心去的,它隨時在動,想!想!想!有一個心在告訴我們想,沒有一個心它還會想,因為第六意識還沒脫離的話,就會認是我在想。你慢慢了知本來真心的話,你知道那不是我在想,真心覺知現出來,才能觀誰在起妄想。打坐時寂靜無礙,念頭現出來時,你就知道你在想,打坐要修到我有兩個心,才是基礎,不然你沒有兩個心,你第六意識在想,你與它同流合污只有一個心,這是一般人不學打坐、禪修,或禪修沒有境界的現象。

阿賴耶識所儲存的種子是很奇怪的,對於我們腦筋所儲存的東西,進一步來說明,不是只有今生才儲存。一、二年前在電視常看那位美國大師做催眠的表演,很多藝人被催眠後胡言亂語的。某個藝人被催眠後就站起來聒聒亂叫,旁邊的人都聽不懂他在講什麼話,但有點像印地安話,也就是他被催眠回到那世當印地安人,他所學的印地安語的種子都還在,被催到那一世,無形中就現出來,那聲音好像是在戰鬥之間叫囂的話,那老美有的聽得懂,有的聽不懂,這些影像你根本今生沒看過。

12.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行者內心自現妄念息而不生,末那意識審慎思量心不起,令內心脫黏內塵影事,無所復著,行者自知之。

第十二種殊勝是說: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內心現妄想相的妄念,像灰塵一樣,這灰塵揚起來之後,飛走了,風吹走了,不吹走它也會落下來。第二個說法是說,本來我們第八識的種子,第七識執著它,才會執以為真,如果現在種子還在,不執著妄心,可以看到所現的一切境,不只有內心,可以看到十方虛空,看到外界,看到一切眾生,看到佛性的真實,現在如果內心的妄念不實的認知突破了,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可住一境性的地步。

沒事心不要亂想、攀緣,不隨便攀緣就不會起妄想,攀緣的心強,就不能入無所復思的境界。修行人遇到一個人走過來,若你還會攀緣的話,就會看到這個人怎麼樣,雖只是錯身而過,你就想這頭髮好長,眼睛很大,鼻子很漂亮,一直下來到腳,起了多少念頭?也許一個沒有開悟人的腦筋比較鈍,才看到對方眉毛、鼻子,人已經走過去了;如果一個開悟的人,心很敏銳,看到心裡邊去,開悟的人只有心,這人是好人、是壞人,心地怎麼樣?若對方懷孕時,還可以知道肚子裡的胎兒是男的或是女的。你那麼會攀緣幹什麼?跟你沒親沒故的,你起那麼多念頭幹什麼?

平時要修練住境不生心,不要隨境界去起心動念,慢慢練!在禪修之間也這樣,打破色身以後,要學習讓心不隨便亂動。如此即能在打坐中,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內心自現妄念,慢慢會安息下來。不復思想時,不是你攀緣的種子沒有了,第八識永遠不滅的,是第七識透過第六識,透過眼睛、鼻子,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覺,且末那意識審慎思量的心也能不起。

內心妄念不實,當然就可以看破慢慢修,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阿賴耶識審慎思量的心不起,內心脫黏,以前內心所留下來的前塵影事,這些影像也好,念頭也好,都是倉庫裡的塵垢,這件事有,但是已經過去了,過去的事還當真嗎?

第七識修得很好,不再去執第八識的種子,心要脫黏,再現起什麼心,我不被黏住。你說你以前跟誰吵架,吵很很厲害,打得要死,如果從內心再現起這個傢伙,你可以坦蕩蕩去面對他,內心不去恨他、也不怨恨。貪、瞋、痴你都要滅,如果這樣的話,內心的前塵影事所現的影相,不執著就脫黏了,不重覆的去思考它,見歸見,見無所復著,不會一次一次的去抓它,你不抓它,它不會一直冒。若你抓住它,剛剛想完放下,明天又掃到它,你又去抓住它,這樣就沒完沒了。要練到它自起自滅,才能入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

現在生活之間,所現的境相你都還擺脫不開的話,別想要脫黏,看到這個人做這件事,內心不喜歡,就開罵說:「你怎麼這麼做?」對所接觸的事相,還很執著的話,第六意識對外境,就透過眼、耳、鼻、舌、身等根,對外境還很執著不放,如此內心的境界就沒辦法去掉。所以為什麼要先修第六意識,眼、耳、鼻、舌、身諸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這些塵境,都要把它們蓋住、脫黏,脫黏以後才能進入修第七意識對八識種子的執著。所以內無所復思,就是能住境不生心,不會再抓境來想,就無所復思了。

在打坐禪修時,念頭出來你覺知看著它、注意它,念頭就不見了,你不注意它,念頭又會冒出來。慢慢心清澄下來,就變成第十二種殊勝:「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你經過第十一殊勝--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再經過第十二個殊勝,看破它不煩惱,看破這些不隨它轉。本來第七意識末那是非常敏感的,練得能不去執著這些種子法塵,慢慢練到所有的妄想習氣都應讓它淡薄,若有法不當真,就能不去執這些妄念,就等於不動。(待續)


[ 《安那般那守意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