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楞伽經》- 修學聖道的次第


美國 法雲寺禪學院院長   上境 長老 開示

                       2001.04.21 講於法爾禪修中心

             法雲寺 網址http://home.kimo.com.tw/fayun82/

 

目次:

一、引經立題 九、 大乘法空金剛慧
二、願力為先趣聖道 十、 言說安立唯識現
三、恆學佛法無厭足 十一、假名無實畢竟空
四、採集業由執著起 十二、證無分別智解脫
五、眾生執著感苦果 十三、逮得自在名為慧
六、羅漢分別花著身 十四、聖道依法不依人
七、諸法本性無分別 十五、抉擇所修是聖道
八、無常為門入聖道 十六、教觀並行道心堅

 

一、引經立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裡有一個頌:

「採集業為識,不採集名智。

   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

   逮得自在力,是則名為慧。」

(大正16,501a)

此頌共六句;第一句「採集業為識」說凡夫流轉生死的次第。第二句「不採集名智」以後五句,說佛教徒修學聖道的次第。今天我要講的題目,在這裡已經表示出來----修學聖道的次第。

 

二、願力為先趣聖道

不修學聖道的人,在世間上做種種事業,心裡面也是有願。什麼願呢?希望得到所歡喜的事情,也就是榮華富貴。「我希望好好讀書,將來到社會上找一份好工作,而後能夠得到榮華富貴」。先有這個願,再去做這件事;後來可能成功,可能不成功,也可能成功與失敗兼而有之。這可以用「願、行、果」三個字來包括----由願導行,由行而得果。社會上的人與事均不出這三個字。

在我們漢文佛教中,流行最廣的淨土法門,也是以「信、願、行」的願為前導,無願不行!不止是淨土,佛教徒相信了佛法之後,無論學習那一個法門,都是以願、行、果為軌律。一定要有一個虔誠、有力的意願 ,以想得聖道的願為先導!在家、出家的佛教徒在這裡無差別!如果沒有這個願,那可能就不學習佛法;即使學習佛法,也可能不修行,因為沒有得聖道的願何須修行?!

但這個願不是輕易能建立的﹗當然,你也可能一時聽某位善知識的一段法語,心中歡喜就有了願;但是,一時高興而發的願可能不堅固。應該一次又一次的思惟,作深入細微的觀察,經過內心長時的醞釀,最後決定:「我想要做聖人 !」。經過長時抉擇觀察而建立的願,應該有前進的力量,不容易退轉的。應如是發願,而後再去用功修行。這裡應包括佛法的學習,有的人先有願而後學習;有的人先學習而後有願。無論孰先孰後,總是由願導行,由行得果。

 

三、恆學佛法無厭足

或在願前,或在行前學習佛法,目的為掌握聖道次第,然後開始用功修行,可是修行的同時還是要不斷的學習。從《阿含經》中看出,佛在世時,即使是大阿羅漢也還常在佛邊聽法、心無厭足。大阿羅漢已經是所作已辦的無學位,為什麼仍須聽佛說法?因為他很多地方仍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故。在大乘佛法裡面,大菩薩們也是要聽佛說法。《大智度論》裡提到,彌勒菩薩到了等覺菩薩那麼高的境界,為什麼還要聽佛說法呢?龍樹菩薩解釋說:「等覺菩薩和佛的距離還是很遠,尚有很多不足之處,所以他應該繼續聽佛說法。」如云:「聞諸法空,生大歡喜

所以,我們經過學習,通達了道次第以後,應該讀誦一部與你修行法門相應的經論。譬如《金剛經》,前面說無我觀,最後也是說無我觀;前面一句「云何降伏其心」,後面也有一句「云何降伏其心」,前後好像無差別。但是你若讀無著菩薩、天親菩薩的《金剛般若經論》,就知道文雖相似,意義不同;一定要經過長時期的學習以後才能貫通,知道怎樣依之修習止觀。而修行一個時期後,內心可能突然疑惑:「我修的對不對?我這樣止、這樣觀對不對?」會有這樣的心情。但是若是能時時研讀相應的經論,就能從佛菩薩的法語得到印證,即使有什麼問題,也能從經論裡找到解決的方法。

 

四、採集業由執著起

剛才所引《楞伽經》六句偈中,第一句是「採集業為識」。「採」就是拿過來,不是動手,而是用心;「集」是聚集。「業」是什麼呢?微細的說,心一動就是業。內心有所思惟是業,說話、行動的時候,也是心在動,這都是業。

什麼叫「採集」?「集」是一次又一次的;不只一次,而是多數的、不斷的這樣做。無論何事,心裡有所取著、有所分別,作善、作惡都叫做「採集」。我們從無始劫來,直到現在都是如此,遇見什麼事情,起心動念一分別就是採集,採集的同時還有執著。執著是通於一切惑業苦的;作善也執著、作惡也執著。就算是佛教徒,得無生法忍之前,拜佛也執著,讀經也執著;不管什麼事情都有執著心。但是拜佛、讀經的執著中有清淨的反動力,謂之逆流,違反生死,而趨向涅槃!雖然有此力量,仍有執著。

「採集業」者,採集即是業,或者業由採集而有,專指世間流轉生死的動力而言。「採集業」者為誰?即是「識」;或者業為因,識是果報主。我們欲界人、天的分別心叫識,色、無色界天人內心的分別也叫做識。這些識沒有智慧,都是普遍執著;人間的人是執著,天上的神也是執著,一切眾生皆同,此是約人說。現在說「採集業為識」約法說亦即是執著,實在就是心與無明相應之義。有無明而無智慧,這個識處處執著,表現出來的行動就有力量令你於生死中流轉、難以解脫。

在《攝大乘論》中曾提及一事:譬如江河裡的水,我們人看見是水,但是餓鬼看見的不是水,而是猛火,所以一直受饑虛之苦。為什麼我們人看見是水,而餓鬼見是猛火呢?此中有二義。一、行緣識:若如是補特伽羅此生之前,有良心廣作利益安樂眾生的善事,今世業熟得果,隨福業識見是清水。若彼餓鬼前世造了很多的罪業,則隨罪業識,見水非水、而是猛火。二 、無明緣識:人見的水、鬼見的火,皆非真實,如夢中的境界一樣。然因無明之故,執為真實是水、真實是火,受其苦樂之報。若能學習佛法、成就真慧,則能無著於水火,衝破無明的蒙蔽、業果的束縛,見第一義、得大解脫 。

 

五、眾生執著感苦果

我們在學習佛法時,口頭常說「不能解脫」這句話;細心思惟,才能知道「不能解脫」的相貌。凡夫的心也有明了性、是靈敏的;就算是一條蛇,它的心也是明明了了,只是那個身體令它苦惱而不快樂,但卻不能因為不高興就不要了,繼續要困在那裡!直到那個業結束,果報才能結束,不然則無法解脫。雖然人的智慧、福報大一點,天氣冷,室內有暖氣;天氣熱,室內有冷氣,生活滿意一點。仍然是安樂時少,苦惱時多。苦惱的果報是由業力招感的;業力是由我們的執著心發動出來的,得果報後就把你困住、不能解脫。假設你現在修學聖道,得了色界四禪、又能修得神通,就可以發動神通到欲界天和帝釋天王見面、到色界天與大梵天王見面,也可以到兜率內院拜見彌勒菩薩。雖然得了神通,短時間內可以到另一個世界一行,但不能久住,因為我們的身體卑劣,受不了那樣的大福德境界。這是卑劣的果報繫縛你,你不可以轉變的。

假設我們修學聖道到了菩薩第八地,棄捨肉身、得法性身,就沒有這個問題了。法性身能遍入一切世界、無有障礙,到什麼地方都可以,於一切境界中自在無礙,成就那樣的大自在境界才叫做解脫。凡夫就不行﹗不要說其他的果報世界我們不相應,即使在人的世界裡,若到別的國家,他給你三個月的簽證,到期你就得離開。這個身體實在有很多很多的問題,應生厭離心;對佛菩薩的大自在境界,應生希求心、勤修聖道。

 

六、羅漢分別花著身

前天講《惟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中天女散花這一段,文殊師利菩薩和惟摩詰居士說法時,天女心生歡喜散花供養。法會大眾有大菩薩,也有阿羅漢;花落下時,至大菩薩身上,就慢慢落到地面。至阿羅漢,就著在身上而不落。受八關齋戒的在家居士都是不著香花鬘,何況阿羅漢是大比丘?﹗現在花著身上,是不如法的,所以急著叫它們掉下來。若是我們可能要用手撥一撥,但有神通的阿羅漢,只要攝心入定,用神通把花撥掉即可,但現在雖用神通也不能!天女知道這件事,就問:「為什麼要去花?去花幹什麼呢?」舍利弗尊者說:「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因花著身不如法,所以要把花撥掉。天女又說:「是花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執著的相貌各式各樣﹗我們看見一切的境界,心裡都有執著。看見這個很醜陋,就執著這個很醜陋;看見這個很美麗,就執著這個很美麗。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只是你內心的分別,不是那件事本身有美、有醜。是義云何?

 

七、諸法本性無分別

我再引用《攝大乘論本‧增上慧學》後面四句偈作解: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

   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

(T31, 366c)

《攝大乘論》為唯識法門的要典,說明唯識深妙的勝義。佛學院裡常把它當課本,多數在高級班講授,一般結緣式的法會很少講這部論。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可以作二義解釋;第一義。「一切法」即因緣生法。因緣和合,這個法現前了,就是現在;因緣未和合、未現前時叫做「本」。如是言之,以前的情況叫做「本性」。「應知一切法」是現在的因緣生法;「本性無分別」是在諸法未生以前,那個時候的情況無分別。舉例言之,因緣所生法已經發生以後,或是一朵花,或是一棵樹,我們可以分別是蓮花、是菊花,是青、黃、赤、白各種顏色,或是松樹、柏樹‥‥等等;或說這個人是男人、是女人,是胖是瘦,是讀書人、不是讀書人,作各式各樣的分別。而這些分別在本性的時候是無所有的,故云「無分別」。

禪宗有一個公案:慧可禪師,禪宗學者的記錄說他斷臂供養達摩禪師,但是道宣律師的《續高僧傳》上說慧可禪師在深山樹林裡住時,被土匪砍掉臂膀的。這兩種說法哪一個可以相信呢?我以為道宣律師是持戒的人,他說的話可以相信。斷臂以後,心裡不安,就請問達摩禪師安心之道。達摩禪師說:「將心來與汝安!」你把心拿來我幫你安心。慧可良久乃說:「覓心不可得。」達摩禪師說:「與汝安心竟。」 (《碧巖錄》卷十,大正48,219b)這段文頗有道理;但是須有定慧勝德的人始得。《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時時執著虛妄分別,心才會不安。觀達所取、能取本性寂滅,心無所住,心則安矣。

如此言之,因緣生法本性無分別,則因緣生法現在前時應有分別?若能尋思因緣生法自性是空,則現在有分別時,即無分別。若復觀察因緣生法終歸無常敗壞之時,還有所分別乎?我們沒有學習般若法門、沒得聖道的人,其心常是執著。前面說到<觀眾生品>中,天女跟舍利弗尊者辯論:「是花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這句話是天女呵斥舍利弗尊者也有分別心。但是阿羅漢還有分別心嗎?這是一個問題。

  

八、無常為門入聖道

舍利弗尊者是聽佛宣說《阿含經》的,而《阿含經》乃以無常為入道之門,依之修學而得阿羅漢果。佛在這裡沒有說「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這是大乘佛法的深義,《阿含經》尚未論及此義。《阿含經》所說的「無常」,即是「有」這件事,但這件事是無常的,有生、住、異、滅的變化,沒有說這件事是「自性空」,故阿羅漢猶有分別。但是無常義還是很深的;沒有深入的學習、深入的觀察,還是不容易明白。譬如:我昨天看你是這樣子,今天看你,你還是老樣子﹗所以,我才能認識你,變化太大的話,就不認識了。其實人是剎那、剎那都在變化的;不要說明天或者明年才變,一剎那間就不同了。於此中遠離常見、斷見,此其一。其二,從無常義的變化,進一步通達無我義而見聖諦。此則是以「無常為門」而得聖道的次第。

  

九、大乘法空金剛慧

唯識的經論說小乘佛教學者只能斷除人我執,不能斷法執;如果進一步能學習《般若經》、《解深密經》、《楞伽經》等大乘經典,通達一切法的真實相,才能悟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的勝義。由於舍利弗尊者是學習《阿含經》而得聖道,未能了知一切法畢竟空之深義,所以天花落到身上,他就有點相似的厭惡心,認為花之著身不合戒法,所以要去掉。此時,其心有法和非法、持戒和破戒的對立分別;心裡這麼思惟分別的時候,就感覺不對,所以要去掉它。

「花著身」,在大乘佛法來說,就是你心有所著;心裡有所執著,花即著身而不落。如果像大菩薩那樣心無所著,花就從他身上掉落於地了。「去花」,不是去掉眼見的花,而是要去掉內心的執著。但是這些阿羅漢現神通要去掉花,沒有反省內心尚有分別,所以花才著身而不能去。若能除掉內心的分別,花自然就掉落了。所以天女說:「是花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此正是聲聞學者的法執。我們凡夫的習慣,是依表面上虛妄的形象在分別,不能觀察一切法的本性,故有執著。若是我們能通達「本性無分別」,修習止觀破除執著,就沒有分別了。

《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則是要吾人學習無為法,然後如是修止觀,才能破除內心的分別。你不學習無為法,老是在世俗諦上執著分別? 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是可愛的、這是可憎的‥‥各式各樣的分別。則遠離無為法,不得解脫;即使修禪得到非非想定,也還是生死凡夫。

佛法重視定、也重視慧的﹗《金剛經》特別注重智慧:「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正是現證無為的真智﹗沒有智慧不得解脫,但是智慧要假借定的幫助,散亂心中的智慧沒有力量。然而,若沒有智慧而只是定,也不能斷煩惱。禪定中的「般若」,是通達無為法的勝慧,有勝堪能斷除一切煩惱,所以叫做「金剛般若」。

 

十、「言說安立」唯識現

現在說第二義。《解深密經》說:一切因緣所生法可分二類:一是「自相安立」,一是「言說安立」。

「自相安立」者,此事本身有形相、有體性,是自相有。

「言說安立」者,是說這件事自相空,必須名言詮示,才知道有這回事。譬如:房子內坐了很多人,裡面沒有龍在飛;但我說有條龍在房子裡面飛,你隨順如是語而作憶想,則「有龍在飛」之事,就叫做「言說安立」。

「言說」,就是我們的說話,是以一切的文字、名句組成的。譬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名句文字。又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也是名句文字。我們會說話就是因為有名句文字的關係,所以善於說話的人是讀書人。譬如小孩子初開始學說話,母親告訴他「1、2、3、4、5‥‥」「媽媽、爸爸‥‥」各式各樣的名句。他名句學多了,連接起來就會說話了。所以名句和言說有緊密關係,沒有名句就不會說話;我們內心的思惟分別也要有名句為增上緣才能現起。

《瑜伽師地論》云:「名為先故想,想為先故說。」「名為先故想」:要先有各式各樣的名句,我們心裡面才能思想。「想為先故說」:要先有內心的思想,我們才能夠說話。可知「名、想、說」互相有連帶關係;離開了想不會說話,而沒有名句,內心也不能思想。故知「言說安立」也就是「名句安立」;「名句安立」也就是你內心的思想安立。所以唯識的經論說「一切法唯心所現」,也就是「一切法名言安立」,兩者意義相同。

現在說「一切法名言安立」,就是你有名言,心裡面會想,就有這些事。這和「自相安立一切法」有關係,但不是同一回事。「自相安立一切法」是離言的,不須名言顯示,那件事自相有。譬如說房子在這裡,我說不說話、心裡想不想,都有這房子,那就叫做「自相安立」。反之,若藉名言詮示,而後出現這件事,那就叫做「名言安立」。

如說,我現在想念我的母親,母親的面貌、身相都會顯現出來,心裡不想就沒這回事,可見所想的影像是無自性的,這就是「名言安立」。但是母親本身的體相,是他自己的業力所成,對名言安立而言,即名為「自相安立」。又如說修不淨觀,內心憶想種種不淨,這是「名言安立」,你不憶想則無種種不淨的相貌。又如靜坐的時候感覺身體很大,但是睜開眼睛一看,身體還是一樣,並沒有變大。變大只是自己的虛妄分別,所分別的事離能分別即無體相、自相空,是名「名言安立」。《解深密經》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即是此義。那件事的體相因思惟而顯現,不能離開思惟而獨立,故名自性空、或自相空。但有虛妄分別,無所分別的義(事),所謂唯識無義。

「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本身既無體性,為什麼我感覺是有呢?因為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現故﹗你這樣想,就這樣顯現;顯現出來的那件事本身無體性,這是思想的特異功能。其實社會上很多事情,都是在「言說安立」上做分別,而不是「自相安立」。譬如有人來對你說:「某某人說你的壞話,造了很多的謠言破壞你的名譽!」你聽了以後就很忿怒。你的忿怒根據什麼而來?就是根據第三者免費宣傳的那幾句話而來。沒聽到那些話之前,你心裡會有這些感覺嗎?《顯揚聖教論‧成空品》云:「由唯依名起義執故!」(T31,557c)名是能詮,義是所詮,名能詮義。吾人聞名之時,因名思義,於義執為實有,因之而有虛妄分別,愛憎繁興、多諸苦惱。不知觀察所詮之義,因名而有、無自然性。若名所詮之義,有實自性,未聞名時,亦應覺知才對。云何無名之時,未能覺悟耶?故《顯揚聖教論‧成空品》又云:「若義自體如名有者,未得名前,此覺於義應先已有。」(同前)故知名所詮義,自性空寂;名言雖是有,義實是無!無義故名言亦不能自存;無名言故,心無分別。若能通達名義本空,無分別智現前,豈非聖人乎?談到這裡,可以作一結論: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自性空的,然有作用,令你心動。

佛為我們說了很多的法門經典?《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六波羅蜜、十二因緣、苦集滅道,這是真如、這是涅槃‥‥,這些都是名言安立。若是沒有這些名言時,也就不會有這些修學聖道的事情。

《金剛經》云:「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佛證悟諸法實相,觀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是畢竟空寂的。你若認為佛真實有所說,有名有義,那就是說佛同於凡夫有執著了,這不是誹謗佛了?如此,「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者,則彼「名言安立的一切法」的本性,實在沒有如名言所分別的這些事;換言之,就是你心一動就是假的,都是空無所有的,沒有真實體性。你若能常常這樣觀察思惟,就能得到大智慧。所以佛陀還是為眾生說法了。

 

十一、假名無實畢竟空

再引用《攝大乘論》話來解釋此義:

「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

    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

    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

    彼無故此無,是即入三性。」

( T31, 353b )

此二頌文義長於前文,故略為解釋。

「名事互為客」:名如前所說是能詮顯的;事,也就是義,是名所詮顯的。「客」表示它不是真實的,來了還會走,也就是空的意思。「名事互為客」者:因為有這件事才安立很多的名,名則是自性空,不是自性有;也因為有名,才顯示有這件事,事則是自性空。無名之時,名所示事不能自立,故云:「非離彼能詮,智於所詮轉。」名與事乃相依相待而有的。譬如說這個地方發生了一件事,記者寫一篇文章介紹發表;其它地區的人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某某地方發生什麼事。記者若是不寫那篇文章作介紹,別的地方則不知道有這件事;反之,因為若沒有那件事,也就沒有這篇文章的名了。因名而有事,事本身是無所有的,即是自性空;因事而有名,名本身也是不真實的,也是自性空。即使是佛為我們說法時,種種名相也是假安立的,不是真實有那件事。如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讀這句話,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嗎?這只是一句空話,不是真獲得了!要經過長時期努力用功修行,得到根本無分別智及後得智圓滿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能成就,那是屬於「自相安立」的範疇了。又如說火、說飯,這只是火、飯的假名字,並非口內真實有火、有飯。名與事(義)都不是真實的。

「其性應尋思」:名與事的體性,要在禪定中思惟,故云「尋思」。禪定中思惟和散亂心的思惟不一樣﹗禪定有力量,能令你的智慧深入觀察;沒禪定時的思惟分別,如風中之燭沒有照明的力量。但若有禪定而不思惟也不行﹗不思惟則難解其義。所以就算得到了色界四禪或無色界的四空定,成就了高深禪定,但若缺少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依舊是個生死凡夫。吾人要尊重佛陀的智慧,依據佛陀的法語去思惟觀察,才有力量見第一義諦。若是你不依聖言量,自己坐在那裡冥想,是不行的!

「於二亦當推」:「二」就是一切法的自性和差別。如說「色」法,則以變礙為性;心法的「識」,則以了別為性,這就叫做「自性」,與《中論》的「自性」含義不同。而色法有色法的作用,和其他的法不同,這就是「差別」。譬如同樣是房子,這個房子是這樣,那個房子又是另一個樣子。又雖然通名為人,但是人與人不一樣,有各式各樣的差別。

「唯量及為假」:「量」就是分別;「假」是不真實。要知道彼二事都是自心的分別,沒有真實體性。譬如做夢時,夢到有人請吃飯、或者被狗咬‥‥,夢裡一切都像真的,但醒了以後才知道無如許事。我們現在也都在無明大夢裡,執著真實有種種境界。但是為什麼你做這個夢,而我卻做那個夢?因為這個夢是行緣識?也就是業力所成就的,所以人人不同。有人跑到天上做夢,有人在人間做夢,有的則落到三惡道做夢。要是覺悟了,這些夢都是虛妄的,皆是畢竟空寂的。所以「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就是要你深入去思惟,認知一切法都是自心的分別而已,本性是畢竟空的。

「實智觀無義」:通達名言安立的一切法畢竟空的智慧,名實智。用如是慧觀察一切名所詮顯的義,都是空無所有的。前文的尋思是推求意,這裡的實智是決定無疑之意。「唯有分別三」:所詮顯的義無所有,只有三種虛妄分別?名分別、自性分別、差別分別。

「彼無故此無」者:彼所詮顯的義既無,此能詮顯之分別亦無。何以故?若有所分別義,可有能緣分別,由義無所有故,當知分別亦無。「是即入三性」者:觀見名事互為客故,即是悟入遍計所執性。觀見義之自性、差別皆無所有,唯有名、自性、差別,即是悟入依他起性。亦不觀見此分別故,即是悟入圓成實性。如是名為悟入三性。

綜前所述,「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這句話,以二義釋之:一、「緣起的一切法」本性空無分別;二、「言說安立的一切法」本性空無分別。本性為什麼無分別?「所分別無故﹗」我們所分別的境界,如是顯現、不如是有,皆是自性空的。

 

十二、證無分別智解脫

「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所分別無故」這件事不管你修行不修行,從本以來都是無自性的。你不修行,所分別是無,你修行,所分別也是無。這裡有一個問題:既然不修行所分別也是無,為什麼我不能得解脫呢?譬如說:我們感覺痛苦,痛苦是所分別,「所分別無故」,痛苦即無痛苦,我們應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不感覺痛苦,為什麼我們未能解脫呢?「無分別智無﹗」因為你沒有無分別智,老是分別執著有,所以就不能解脫。若於諸法無分別理,智證現前,現見諸法無分別性,即得解脫。

有一回我從美國回到香港,在住處的後山上看見一個人;他在那裡好像和人打架一樣,嘴巴又叫又罵,拳打腳踢的。那不是神經病嗎?!一個人在那裡叫罵、打架;他自己認為面前有人和他對打、對罵。我們正常的人也是這麼回事﹗「所分別無故﹗」所有的境界,全是自己虛妄分別而已。但這個道理一定要讀經論才能明白,再經過修止觀,於禪定中專精思惟,而後方能大夢初醒。一旦醒來,一切的問題都解決了。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業力尚未結束,境界還是會現前。得阿羅漢者,身體一樣有老病死;但是這樣的人心裡有聖道,不為彼世俗諦的因緣生法所繫縛,而能移入第一義諦中。他能不為假名所惑,所以世俗諦的這些苦惱境界不能苦惱他。

如前所述,聖人覺悟一切法畢竟空,而凡夫所分別的境界也是畢竟空。那麼為什麼聖人得解脫,我們沒得解脫呢?「無分別智無﹗」因為我們沒有「無分別智」?觀一切分別都是空的智慧,老是虛妄分別、執著是有,所以不得解脫。從這裡看出一件事:得聖道的解脫其實不難﹗因為煩惱縛著我們、令我們苦惱的事情實在是自性空的。只要你能夠得到智慧,通達是無,問題就解決了。

 

十三、逮得自在名為慧

前面說「採集業為識,不採集名智。」如何能不採集呢?「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你要作如是觀,如是思惟。初開始沒有得定,也可以如是思惟觀察;但同時要修奢摩他的止,逐漸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從未到地定到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有止也有觀才行!

這回在台中縣太平鄉佛恩寺集會坐禪,有三個人已得未到地定。真是希有!雖然未到地定並不是很深的定,但是你想得到也不容易。得未到地定有什麼好處呢?第一、煩惱少,縱有煩惱也是輕微,正念一提起來煩惱就沒有了。不像我們沒得定的人,有了煩惱要經過很久的時間才能停下來。第二、有輕安樂。第三、它很容易進一步達到初禪的境界。第四、可以得聖道、成為聖人。在未到地定中修四念處,可以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可以得無生法忍,有這種功德。

我們很多人歡喜學習《菩提道次第略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上宗喀巴大師說了一句話:「現時代的佛教徒得未到地定的人很少!何況初禪!」大師是明朝時代的人,這句話應是指西藏佛教徒說的,或者也包括漢地佛教徒。而今天竟有三位行者得未到地定地,不是很希有嗎?!我們讀圓瑛老法師的《楞嚴經講記》,可知這位老法師也曾得未到地定。如果問:為什麼會得未到地定?原因有二:一是前生有栽培。二是今生肯努力。什麼叫做肯努力?就是對世間塵勞之事能放下。得定是須要時間的;你必須放下,才有時間靜坐,才會有成就,不然不行。

「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觀諸法空的智慧必須在奢摩他中,散亂心沒有力量﹗因為有禪定攝持,智慧的力量才大,就真能通達無所有,也就是明了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我們因為執著有而生出種種煩惱;若能觀察無所有,心中成就無所得的智慧,一切動亂的境界只是分別、只是名言而已,都不是真實的。因此,一切的愛見煩惱皆滅,是名「不採集」。

「逮得自在力」:若你常常如是地修習止觀,就會逐漸進步;止有進步,觀也有進步。什麼時候知道自己進步了呢?「得自在力!」別人讚嘆你,你不以為喜;別人誹謗你,你也不以為憂;別人挖你牆角,你也不介意。毀譽不動、得失無心,而生悲愍。這就表示你的止觀有力量,即名「逮得自在力」。

自在力有兩種:第一種是接近聖道,還不是聖人。此時因為能夠調伏煩惱,也有自在力。另一種是得無生法忍後,此時得真實的自在力。「是則名為慧」這時候不叫做「智」,而名之為「慧」,即是心與般若相應義。

「採集」和「不採集」是相反的﹗「採集業為識」是凡夫流轉生死的相貌;心裡有所取著,即是凡夫境界。反之若不取著,就是「不採集為智」的聖人境界了。這要得到無分別智後,才能不取著﹗不是口頭說說,也不是學習經論、能為人講了,就叫做不取著。

 

十四、聖道依法不依人

有一件事我們應該知道﹗佛在世時佛教徒,善根深厚,具足福德智慧聖道資糧。現時代沒有佛、沒有聖人,只有佛法留存於世而已,佛教徒多諸苦惱。有什麼苦惱呢?佛法的思想混亂﹗你說一套、我說一套,誰說的對呢?初學習的佛教徒沒有擇法眼,就無法辨別。佛在世時思想統一,大家都信佛所說而無疑問;然後依佛所說法門用功修行而得聖道。

沒有修學聖道,就不能得聖道。但是我們初學者怎麼知道我學習的法門是聖道呢?是可以解脫生死的呢?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你的師父是阿羅漢,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你不需要學習很多的佛法,他是過來人,頂多三十分鐘、最多一個鐘頭,告訴你一個修學聖道的法門,然後你依之修行,有問題隨時可以請問師父,師父也可以隨時教導你。但是現在你知道誰是聖人?你非得自己深入學習佛法不可﹗《瑜伽師地論》上說:「依法不依人﹗」不依就是不相信。譬如某個人有大威德境界,很多人都恭敬、尊重他,讚嘆他是大善知識,但他說的一定是正法嗎?不一定!有些人是存心欺詐;有些不是,但是他說的法門不對,他自己也不知道,就這樣為人講說。說這個人有神通,也是靠不住!

從經論上看凡夫也可以有神通的。我曾經講過印度外道的大師父,勸徒弟跟牛學、狗學、雞學。為何如此?因為他有神通,在禪定裡看見牛死了升天,心想:「哦!牛的行為能升天。」就叫徒弟跟牛學。徒弟因為師父有禪定、神通,認為他說的一定是對,是可以信的,所以他們就持牛戒、狗戒、雞戒。我們從經論上知道這件事,不然也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持牛戒、狗戒、雞戒。我們中國佛教裡也有同樣的情形,以為這個人有大威德、有神通,他說的就可信。其實不然﹗佛法是「依法不依人」,這也包括有神通的人在內。所以我們想要修學聖道,一定要注意這件事﹗《瑜伽師地論》說補特伽羅(眾生)有欺詐性,所以不可相信﹗唯有法是可信的。

 

十五、抉擇所修是聖道

如何知道所修的法門是聖道,是能解脫生死的呢?我可以說出兩個理由:這法門是佛說的,那就是聖道。現實上有一種情形,就是有的人自己公開寫了一部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你看這和佛經一樣也是「如是我聞」,這部經是佛說的嗎?他說他就是佛,你怎麼辨別呢?所以我們末法時代的佛教徒肉眼如盲,學習佛法真是難﹗但是原則上佛說的可信。就我們中國佛教來說,印度翻譯過來的經論,古代的大德造有眾經的目錄,說明這部經是什麼時代、是誰翻譯的。我們從這裡多少會知道一點:譬如說《華嚴經》、《法華經》、《惟摩詰所說經》、《金剛經》不是偽造的,沒有人懷疑。但有些經在佛教史上看,存有種種疑點,這就是有問題。若這些經在佛教史上沒有人說閒話,也就可信。這是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就是你要知道染污的生死流轉,和涅槃寂靜的清淨緣起是相反的。如剛才說「採集業為識,不採集名智。」不採集是聖道,它和採集是相反的。其中般若的智慧非常重要﹗它能背離生死、除斷煩惱,而向於涅槃。如果你修行的法門不能與生死緣起相反,這個法門有問題。這樣說我們學習佛法想要修行,對於為什麼有生死要注意,而修學聖道為什麼能斷生死也要明白。你所學的法門究竟是不是聖道,要確認無疑,你才能不徒勞,不然的話你可能白辛苦了。

 

十六、教觀並行道心堅

我們漢文佛教中,淨土法門流傳的非常普遍,很多的大德都弘揚淨土法門。當然,念阿彌陀佛是穩當的,能往生到阿彌陀佛國非常好﹗但是你若不學習經論,對於佛法的認識不夠,對世間法的認識也不夠,你的信心能堅固嗎?若不能堅固,遇見異因緣,能不退轉嗎?﹗所以我們要學習佛法﹗

但是佛法也不是容易學的﹗剛才說「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即入三性。」這樣的教義,一般人能懂嗎?要學習若干時節以後,你才能通達。如果現在雖然不懂,仍不放棄繼續學習,同時也修止觀,可以幫助你去理解。理解力逐漸增長,終究有一天你能明白。若聽不懂就放棄了,那就永遠也不能懂了。

這裡只是引用《楞伽經》的六句頌略加解釋修學次第。如果你願意修學聖道,這六句頌是不夠的,還要廣讀經論,並努力修學止觀,這樣才有希望成就聖道。如果不願意學習經論,只有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了,那也是殊勝法門!幸有此殊勝法門!


[ 楞伽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