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禪宗十牛圖解說(109)
             --第九圖
返本還源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第九、十圖是後來才加上去的,本來只有畫八個圖,即稱是八牛圖,後來是為了強調大乘必須行菩薩道,故加上此二圖。若修行有得後不度眾生,則是自了漢,那就不完美了。第八圖不往前走,是滯留在一片空裡面的話,有的人就會誤會修行到此就完結了,一直執著在一片空裡。如此永遠空空,不是就犯了頑空嘛!所以再進一步的在空之間,能夠讓自性能映照一切法相,因此就有第九圖,也就叫「返本還原」。

什麼叫做「返本還原」呢?未迷失前就是這個樣子,就是去除一切妄想、執著以後,這個鏡子已經抹得光亮了,這心鏡應該能夠映照一切境界,能映照就能照世間一切法,超世間一切法相。為什麼諸佛菩薩有大圓鏡的智慧?因為諸佛、菩薩妄想、習氣的妄執都已經清淨了,遂就能夠映照一切境界以及一切相,如此,一切山河大地與你都是一體的,你就是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就是你了,眾生就是你,你就是眾生。

 

二、序言說明

「本來清淨,不受一塵。觀有相之榮枯,處無為之凝寂。不同幻化,豈假修治,水綠山青,坐觀成敗。」

「本來清淨,不受一塵。」

諸佛、菩薩有大圓鏡智,可以映照一切境界,而我們尚未迷糊以前,本來也是這個樣子,自性空本來是清淨無礙外,回到本來的佛性時,是不受絲毫的污染與微塵的。在此境界,要認識清楚,本來阿賴耶識中種子無量,但妄執心沒有,習氣毛病去盡時,就是回到本來清淨之體,空性圓滿,無一塵可黏,當然就無所謂煩惱。

「觀有相之榮枯,處無為之凝寂。」

回到本來的佛性時,要保持的心,是對世間上一切有相,能知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人也是這樣、畜生也是一樣,一切的有情眾生都是隨著因緣果報在轉的,因此不要感情用事,要有超然的能力去觀一切有相的榮枯,該榮華富貴的也是因為有他的果報,該衰敗的也是因為因緣滅,就枯萎了。

我們以前還未凡情脫落的時候,常常會對於人世間的起起、浮浮很在意,哪一個人看他因緣來時起高樓,過幾年眼看他高樓塌了,難免就會感慨萬千!也不必這樣了,這是因果報應。所以你要有這種豁達的心胸,因為你是回到本來清淨的心,已能無煩惱,不必為了眾生的起起、落落而傷感。也許沒有關係的,你會看得很開,但有時候還有感情作用,與你最親近的家人、朋友等發生問題時,也有這些現象的時候,難免都會有一些煩惱。

既然回到清淨的本來,你就有一種自在無礙的心,來無所黏,過無蹤跡,可以觀看外在一切事情的榮枯,而能夠有這種心力量去觀看外相的榮枯,你就會有一種無為的情操。要證到空、無相、無願,那個無為的心,又要感覺一切境,又要能夠凝住不動、寂寂然地,那就是佛性自然、本來的樣子。所以你處在無為,而無為的背後有一個堅定不被境轉、寂寂然的體,非常地精湛的體性,在面對著一切因緣現象之法時,都不被境所黏、所轉。

「不同幻化,豈假修治。」

體性處在無為凝寂境界的時候,不隨著外在的一切有相,來轉換變成你自己種種的心意念,相歸相,不隨一切境界再引起一切心的作用。在開始的時候,為什麼在有佛處會那麼的熱鬧呢?這是因為常常感知後,隨著境在轉,而現在已經處在無為的境界,有這個能力可以不隨一切境去幻化,既然已經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還需要假借其他的法來修、來調理嘛?不必用了,因為回到清淨的本源以後,就不必要再修甚麼了。你的自性面對一切境界,都不被它所轉,所以不假修治,自然而成就的這種無漏功德,沒有煩惱了,不被一切境所黏,也是自然而然地達到了這個境界。

「水綠山青,坐觀成敗。」

佛性能映照世間、超世間一切事,有如映照青山綠水等自然景觀。這些種種的自然景觀,是種種因緣際會,對我並不構成任何的影響,因此就有這種自在無礙的心,可以坐看、觀照世間的成敗,哪一個人成功了?而哪一個人失敗了?時間改變,人際變遷,不管是親人或者是不相關的人,應該都要有這種平等的心、平等性,觀看世間的一切相,而佛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三、圖頌解說

cow9.gif (590 bytes)

頌曰:
返本還源已費功
   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
  
水自茫茫花自紅。

 第九圖   返本還源

「返本還源已費功,」

修行者自開悟後,了知自性與習氣之妄與真,為要回到本來的面目,回到自性本來清淨的源頭時,到底花費了多少的時間與功夫?當然很費功,是費了很大的力量,才把這一頭牛馴服。

修佛法最重要的觀念是返本還源,不是有一法可得,是恢復原來具有的佛性功能,此佛性本源是什麼?是能鑑照一切法、十方界的真心,是具有無漏功德的體,對境不黏、無煩惱的體,是具足所有鑑照的光明,不被一切境所迷的。

「爭如直下若盲聾。」

證得無所不能知、不能照的境地時,到目前這個階段、這個狀況,卻好像沒有眼睛、沒有耳朵一樣,難得要像聾子、像瞎子一樣,不聽不聞,為甚麼呢?因為不被外境所轉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到這個時候,真的都做到了,看似看了,但是了知於心中就好,也不會有甚麼幻化的心來跟它相應,很淡薄!

有的人修到一個境界的時候,即使是自己家裏的父母生病了,或者是發生什麼事了,好像跟我都沒有關係一樣,不痛不癢,我這種心態對嗎?我的心死掉了嗎?為什麼沒有感情了?質疑自己了,而心死了就是這個樣子,回到本來清淨源頭的時候也是這樣,大部份的人走到空無的時候,都是這個樣子。

為什麼菩薩要再轉回頭?因為守著空無、執著空無,就會一直空下去,菩薩轉回頭來還是用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再來度化眾生,所以又有憂、喜、苦、樂等等覺受,感覺了卻是不會造成煩惱。

「庵中不見庵前物,」

在自性裡面,見聞覺知猶在,為何不見庵前物呢?因為覺知與境界兩者是一體的,要看自性以外的物相當然是看不到,因為您就是它,它就是您。庵中無物,庵外也無,庵外有物,內、外是一體的,內、外沒有分別,怎麼可以在一體之間,看到另外一個相呢?就是有所見,因無直接因緣,也會難得去攀緣,好像什麼事與我無關了。

「水自茫茫花自紅。」

一切自然景觀,讓其自然地運轉,不要興起觸景生情之凡情。諸水照樣分支流入茫茫大海中,是浩翰無量。諸水居高處往低處流,流入平面積聚成海,茫茫一片,動性、靜性與我自性了無牽掛。萬物照常生滅,春有百花,花開豔麗,時移境轉花落自然成。而紅花的豔麗,也不因為你的修證層次而改變,宇宙萬物仍然是那麼的自然運轉!

 

四、詳解文說明

「行者處此清淨體性,了悟本來清淨,不受一塵,悟得不垢不淨,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一切萬物無非諸佛法性身,自然應化,即是本源。行者清淨心體隨緣應化,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不同幻化,豈是藉因修治而得?行者湛湛清淨自性,面臨世間森羅萬象而能如如不動,管他春花秋月,夏涼冬雪;管他人何以情,事何以故。人、法二空智,面對諸現象,於心了無罣礙,體會諸法無實無主,返照現實生活,始能了悟無為法之真實義。此時行者心中了了總知,且作佯痴愚鈍,坐觀眾生成成敗敗,猶如四季變換,只能讓它水自茫茫花自紅。和曰:「圓滿菩提盡全功,落得清淨裝啞聾。眼前事物總盡知,且待無心裝糊塗。」

「行者處此清淨體性,了悟本來清淨,不受一塵,悟得不垢不淨,來無所黏,過無蹤跡。」

以前未修證時無明時,佛性也不因為無明、污垢而減少一些,現在是清淨了,也不因為清淨而多增加一點,自性本來就是這樣子,它的另一個功用是:「來無所黏,過無蹤跡」,因緣法來的時候起心相應,但不會被它黏上,境過以後就沒有蹤跡了,不必頻再回想了,不會留下一點點的痕跡。我們一般人最喜歡說:「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而修行是不能這樣的,一留下痕跡就有因緣果報,所以過了以後,就不要留下蹤跡。

「一切萬物無非諸佛法性身,自然應化,即是本源。」

庵中不見庵前物,我與萬物皆是一體,萬物就是您,您就是它,你心清淨了,萬物也自清淨,你含笑萬物也含笑,你心情好,周圍之間的萬物也都覺得雀躍了。佛性自然應化一切緣,你的自性會自然的應緣一切,這就是我們本來源頭的體性,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行者清淨心體隨緣應化,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不同幻化,豈是藉因修治而得?」

行者自受用身是對於一切法,無煩、無惱,自性清淨了。他受用身是眾生一想到您,您就會自然地應化,形成一個化身,去應眾生緣。譬如你意想觀世音菩薩,有必要時菩薩就會化個分身顯現,因菩薩能化身千萬億,這跟你胡思亂想所化起的不真實化境是迴然不同的。此等功夫是心淨後自然現起的,豈是藉因修治而得?是自然能夠顯現出來的功夫。

「行者湛湛清淨自性,面臨世間森羅萬象而能如如不動,管他春花秋月,夏涼冬雪;」

無門禪師寫了一首很好的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我們的心念都隨著外境在起起、落落,也都沈迷在這些現象上,而此時行者面對世間上森羅萬象,管他春花秋月,夏涼冬雪,管它什麼境界也都能不去罣礙,因心清淨故。

「管他人何以情,事何以故。」

不必去管人情世故,行者自自在在的,面臨世間森羅萬象,能如如不被境轉。解脫的人都是這個樣子,目空一切,什麼都不管了。

「人、法二空智,面對諸現象,於心了無罣礙,體會諸法無實無主,返照現實生活,始能了悟無為法之真實義。」

什麼叫做無為法?是面對一切境,心不為境所轉,了知一切境,不為一切境所黏、所影響而起煩惱,進而能先知一切境,不為境所黏,這就是無為法,無為不是沒有感知的,無為是能夠感知,而心不隨境去起幻化種種的一切法。

「此時行者心中了了總知,且作佯痴愚鈍,」

達到這個境界的行者,對什麼事情都清清楚楚的,了知一切因緣果報,但要佯作痴愚遲鈍,假裝非常的愚笨、遲鈍,對大小事情都沒有什麼反應。如果沒有做到佯痴愚鈍,就是有法的執著,預知或看到這個,要雞婆參與一下,看到那個也講一下,這就是有法的執著。很多事情佛性都能夠了知,但是要能難得糊塗,才能自在無礙,有如鄭板橋先生所說的:「難得糊塗」,是知道,但要假裝什麼都不知道。

「坐觀眾生成成敗敗,猶如四季變換,只能讓它水自茫茫花自紅。」

坐觀眾生該成就成、該敗就敗,當然這個時候是為了要自我解脫,就有這種需要;而在後來行菩薩道是不一樣的,菩薩是能應緣,廣結一切因緣,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現,是要幫眾生化解苦難,不能夠坐觀成敗,這是屬於成道以後的事情了。而要得到自我解脫,看事情要看得開,猶如四季變換,只能讓它水自茫茫花自紅,一切順其自然。

 

五、和頌解說

「圓滿菩提盡全功,落得清淨裝啞聾。眼前事物總盡知,且待無心裝糊塗。」

「圓滿菩提盡全功,落得清淨裝啞聾。」

菩提自性要讓它圓滿成就,覺是覺了,無礙是無礙了,要讓它真實地做到,做到後要落得清淨裝啞聾,這個時候還沒有行菩薩道前,要求自我解脫,雖然看了很多的事情,看是看了,但是沒有你的事,最好就不要管哪,裝聾作啞了。

「眼前事物總盡知,且待無心裝糊塗。」

行者為了要滅掉法執,就要將無所不知的覺知心放下,這是一種很好的修證過程,是有其意義在。如果法執不滅,所看、所感、所知的,都要把它講出來、表現出來,就沒有辦法去斷掉法的執著,表示五根面對六塵境,為境所黏、所影響而擺脫不了。因此要滅掉法的執著,玄而上的,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都要放下,這是第九圖所表達的,不是空的一面,是回到清淨本源的佛性,空不空皆有的境界,是知而不黏,能夠放下,也才能夠徹底的拋開我的執著、法的執著,練得一身的清淨武功,才能夠到市場去打拼,也就是第十圖的入unchar6.gif (924 bytes)垂手,今天就講到這裡,以後只剩下一個圖了!

( 90. 5. 4. 講於 慧炬講堂 )


[ 禪宗十牛圖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