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禪宗十牛圖解說(106)
             --第六圖
騎牛歸家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這個家本來是空無的,第五圖是用繩索、鞭子來訓練這一頭野牛,因為開發出您的自性以後,隨伴著一個野性的,是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習氣毛病還在,都要大費周章地調理,把一切的習氣毛病能夠推翻斷盡,才能夠騎牛歸家,它才會順從您,這個是要花費很大的精神和心力,有的時間要花很長。雖然是短短的十個圖,在第五圖的牧牛階段,所花的時間最長,需要好幾年,也有一、二十年的,等到能夠騎牛歸家,大概已經知道佛法是在講什麼,也大略已經了知了。

 

序言

序曰:「干戈已罷,得失還無。唱樵子之村歌,吹兒童之野曲。橫身牛上,目視雲霄。呼喚不回,撈籠不住。」

「干戈已罷,得失還無。」

我們的習氣毛病,它深深的種植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面,您說有,但是沒有對境的時候,它好像又沒有,當有因緣來的時候,它就趁這個機會顯現出來,您才知道:我原來還有這個習氣毛病,還有這個執著。所以要把它調理,這就是對心的戰鬥,是要大動干戈的。它不聽,您要它順伏、馴服,這中間就有很多的戰鬥發生,如果習氣比較重的,干戈的時間與程度就會越大;習氣比較淡薄的,能夠以菩提自性的清淨心照破它、觀破它,不隨它的業緣轉,干戈的程度就比較少。因此這在牧牛的階段,多少都是要大動干戈的。

每 個人修行也不是都那麼順的,除了有外在的冤親債主要去對付以外,對內心的這種習氣也要很用心的去擺平,而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大動干戈,得到的是什麼?也沒得到什麼,如果有所得,那是走錯路了。

因為我們自性清淨,本來是空無沒有什麼的,所以這中間還有一個可以得到的東西,那就不是您自己的,譬如在《楞嚴經》裡面所講的色陰魔相、受陰魔相,甚至於想陰魔相,不管根與心所產生的一些神通力量都不是您的,如果還執著在這些,可能就會迷失掉的!因此修得清淨心的境界時,也沒有得到什麼;那又有失去什麼呢?嚴格講起來,也沒有失去什麼,習氣毛病本來就不是您的,所養成的一切個性、見解、執著,這些本來也都不是您的,只是經薰習變成您的一種習氣,本來不是您的東西,現在把它丟掉了,也是沒失去什麼。而在這一頭牛被您調伏以後,得失都沒有了,在這個時候唱樵子之村歌,吹兒童之野曲,怡然自得、了無罣礙。

「唱樵子之村歌,吹兒童之野曲。」

又譬如在這個時候,行者具有的一種神通力量,可以預知很多事情,在此時,由於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尚未調伏之故,也就容易抓著所悟知的這些事情在煩惱、放不開。然而到這個時候,因為這一頭野牛被您馴服以後,已經能夠充分的掌握它、控制它,人、牛兩者之間,就能夠搭配得挺好,而習氣毛病沒有,也就會無所謂了。所以,此時這頭馴服的牛,能與自心覺知搭配無礙,生活起來就會非常的自在,也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唱樵子之村歌,吹兒童之野曲,這表示水火交融在一起,沒有什麼罣礙的。我們以前為什麼會生活在那麼痛苦的深淵之中?都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掛帥,而沒有辦法讓我們的自性去應一切緣,去轉一切境界,現在已經漸漸除去習氣毛病,野牛也就變成非常馴從的牛,自然就清淨合流,不必再戰鬥了,也都現起歌舞昇平的樣子;在一般的生活上也是一樣的,如果沒有戰鬥、沒有戰爭,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載歌載舞、逍遙自在。這跟我們自性是一樣的,它清淨以後,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罣礙了,在這個時候就會覺得很悠閒,不必再費心地去管這一頭野牛了。

「橫身牛上,目視雲霄。」

第六圖是這個人橫跨在牛背上,當然是已經能駕馭著這一頭牛了,而這一頭牛神通廣大,它想做什麼就能夠成就什麼,這在《楞嚴經》裏面的想陰魔相中,您都可以去體會。而這個人橫身在牛上,目視雲霄,眼睛往上看,不必再費心地去低下照顧這一頭牛,它也不會走錯路,不會再貪戀芳叢,它已經很乖順,該怎麼做,它就會怎麼做,不會迷惘的。

「呼喚不回,撈籠不住。」

過去種種誘惑的因緣,這個時候,如果再走過來誘惑它,它也不會回應,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在此已經斷盡,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的毛病,即使有因緣再次地誘惑著它,它也不會起心相應,所以說呼喚不回。修行者這個時候,很自在、很優閒地眼睛看著天上的雲霄,也不怕它會走錯路,因為它已經達到了這個境界,種種的因緣誘惑不了它,呼喚不回。

撈籠不住,「撈籠」可以說是一種輪迴的根本,「不住」是能夠超越三界,這個三界就像是我們的牢籠一樣,您做一切因就有一切的果,做色界的因,就有色界的果報,種了無色界的因,就有無色界的果報,這些都是三界內的福報,您做了以後,就會感召而去受生。等到這一頭牛讓您訓練到清淨以後,超越三界了,要抓住在這三界中是不容易的,它能夠自在不會陷入在這三界裡面。

所以從這個序我們可以知道,干戈之間的驚天動地,所得到是什麼?實際上是都沒有,只有恢復到我們原來清淨的自體了,不必再花心緒在這一頭野牛身上,因為它的習氣已經滅盡了,它覺悟的自性已經抬頭,不必再操心地去看管它,它可以超越三界,而不受世間上一切因緣所迷惑的。接著我們看頌曰:

 

三、頌言解釋

cow6.gif (5905 bytes)

頌曰:
「騎牛迤邐欲還家,
   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第六圖   騎牛歸家

 

「騎牛迤邐欲還家」

迤邐就是玩耍之意,有一點像泰國話的發音「哆累」,「哆累」也是玩耍的意思。在我們的國語很難出現這個字詞,也就是騎著牛很優閒地去玩耍,不急不徐,一邊走一邊玩,然後回到家來了。

「羌笛聲聲送晚霞」

這在描寫北邊的姜族,他們所喜歡吹的笛子,一聲一聲幽雅地,在夕陽之下吹送著,非常的自在,也是在讚嘆夕陽、彩虹、雲霞的綺麗,在這樣美麗的風光中,吹笛者心情是非常的愉悅,面對著晚霞,優雅的笛聲、優閒的人們,一切是那麼地祥和、自在。所以騎著這一頭自性的牛,要回到我們本是空無的家,用這個自然的笛聲來歌頌外在的自然界,沒有什麼特別,太陽的起落都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沒有一些怪力亂神的神通,只是証到這頭野牛清淨以後,也沒有什麼特別,如上面所說的得失還無。

「一拍一歌無限意」

這個人騎在牛背上,一個節拍、一個節拍地唱著歌曲,聽起來是密意連綿!一拍一歌之間,自然去感受與體會自然界之現象。在沒有清淨以前,還不認識您的自性,等到清淨以後,它可以跟您搭配的很好,也就是說您也可以跟它配合起來,而我們覺知的體性,本來就可以了知一切境界,知境後能自在無礙,正是佛性的顯露。

我今天聽到一個廣播說,美國的一個科學家,研究眼睛看東西的問題,他所研究的結果是:眼睛不能看東西,是大腦在看東西。其實,我們大腦看東西也只是看所有世界裡面的一個邊緣,一點點而已,但是這一篇報告用來印證與闡釋佛法,就很不簡單了。我們佛性的大圓鏡智,本來就是能夠看所有的十方虛空,所有的一切境界及十二類眾生,待我們的煩惱障、所知障沒有了,它就能夠鑑照時空都不受限制的世界,這就是大圓鏡智。

如果用我們的大腦去看的話,也只是看世界是那麼大之中的一點點邊緣而已,所以眼晴是不能看東西的,就像照相機的鏡頭一樣,只是照個物像而已,要認知這個境界就是底片,而這個底片並不是照相機鏡頭的框框而已,是能現十方世界的一切在他的心中,這就是佛的境界。釋迦牟尼佛修證到大圓鏡智,過去、未來都沒有時間的限制,虛空沒有空間的限制,其實這種智慧我們本來都具足的,但因妄執而不見了。

除盡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以後,慢慢地學習要認知它,要配合它,不要自我主張,很多事情您不出主意,大圓鏡智它可以明辨、鑑照得清清楚楚的,不要急躁,一急躁就不能夠一拍一歌無限意,會急躁就表示還有習氣,這個習氣還是沒有斷盡,所以習氣沒有斷盡,習氣它就會掛帥,它會要當老大。

這在經過您的牧牛,徹底的摧毀一切的執著以後,我們的佛性慢慢地就會抬頭,佛性包括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修證到大圓鏡智,就是佛的境界,接下來成所作智就是神通變化的範圍,大圓鏡智只有靜態的鑑照,能夠鑑照一切境界,這不是神通,是心鏡的功能;真正的神通是由成所作智發起,成所作智利用五識,眼、耳、鼻、舌、身這五識,能夠產生神變,您想顯現什麼境界?它就能顯現什麼境界出來,所謂的「無中生有」,從空中化有,從有中化空。後面這兩個智慧,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夠做到的,但是我們應該要了解的、要知道的,也許無始劫以後,能夠修證到佛性時,我們也有這個境界的。

現在這一頭野牛把它調伏以後,要學習跟它一拍一歌成無限意,無限意就是從冥冥之中去體會,互相深深致意,不是用講的。我們修佛法知道佛性以後,很難用語言敘講,如果有起心動念,那就不對了。譬如有個心念來,您讀到了這個心念,懂得一些事情後有所動作,那已經不是您的佛性。佛性是言語道斷,不能夠用嘴巴去講的,要用心的感通、心的感知。而把野性調伏以後,習氣沒有了,您就能夠體會這個一拍一歌無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真正地認識自性本來的樣子以後,這個才是所謂的知音,知音就不必要用語言、文字,不必要擠眉弄眼地作記號、作暗號的,因為既然是知音就用心去感通,互相的了知、體會它要做什麼、知道什麼,言語道斷。以上是一種騎牛歸家的描述,接著看解說:

 

四、解說

「行者面對著種種妄想、習氣、毛病,使用種種功用行以調伏之,終究使這頭野牛漸漸馴伏而願聽命於主人。行者修證到牛性所具有之覺知,慢慢能趨於淡薄,不再隨緣相應,自在之本性漸顯。此時行者已可騎於馴服牛之背上,雙手奏笛,悠閑自得,踏步還回本來的家。行者開悟後之種種功用行,至此已漸可不用,與妄想、習氣干戈後之祥和蜜意油然而生,終究將回復自己本來面目矣。和曰:「萬法生滅是他家,不即不離性自霞。惺惺相惜秘密意,心有靈犀通伯牙。」

「行者面對著種種妄想、習氣、毛病,使用種種功用行以調伏之,終究使這頭野牛漸漸馴伏而願聽命於主人。」

因為行者在心沒有清淨以前都是要學習的,學習認識佛性以外,還要把以前的習氣毛病都給斷盡,各種方法都可以用,有的誦經、有的觀照心的意念、有的打坐、、,不管用什麼方法,將養這個自性與妄想習氣這兩個部分,都是所謂的功用行。因為有習氣才要用方法來對治它,如果習氣都沒有了,也就沒有所謂的佛法要用,也產生不了作用,所以大德們說:「佛說一切法,唯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清淨了就毋用一切法。

現在剛好處在斷與不斷之間,我們還是要用所謂的功用行來調伏妄習,終究使這一頭野牛漸漸的馴伏而願意聽命主人,雖然所譬喻的是一頭牛與一個主人,但是要搞清楚的是,主人就是我們的覺性,野牛就是我們的習氣,這二者是一而二、二為一的東西,是沒有分別的。雖然十牛圖所畫的是一個人、一頭牛,其實這兩者是共通的,所表述的是同樣一個東西,為了說明方便,所以總是有一個人、一頭牛。到第八圖的時候,只有一個圓圈什麼都沒有,人也忘了、牛也忘了,人牛都不見也都沒有了,那才是真正回到老家,真正悟到自性就是這樣子,在這裏所講野牛的部分就是代表我們的習氣,這位幸福的主人翁,就代表我們的覺知。

行者修證到牛性所具有之覺知,慢慢能趨於淡薄,不再隨緣相應,自在之本性漸顯。我們的這一頭牛除了野性以外,還有一個覺知的神通力量,這個覺知的神通力量,一般人在中陰的時候,是感召一切境而去受生的,現在修到這個階段,也就是等於提早讓覺知現出來,它也同樣可以感召很多的境界,但是要慢慢地讓它不要那麼敏感,要慢慢的淡泊下來,這就是我們要修空觀的時候。

這一期我們在網路上講十八種空,《大般若經》裡面所講的十八種空,從字義上逐一的去解釋,為什麼要修「空」?「空」有種種不同的認知,如果用大乘佛法或禪宗來講「一切法皆空」,一句話就完了,那《大般若經》為什麼要分別十八種來闡述什麼叫做空?當然其中又有不同的境界。

要修空觀,就是要讓覺知的敏感度降低,在還沒有解脫以前,不要那麼地敏感,要慢慢地淡薄,不然十方一切因緣那麼的多,動不動就去感召了,如何能夠解脫?所以要先修到空以後,才能夠對一切跟您有因緣的,慢慢地感召懸絕,不去相應,我們修行的緊要關頭就是在這裡,如果沒有做到感召懸絕,把業緣懸空,沒有把它斷絕掉的話,這補特伽羅的中陰身,還是很敏感的,有覺知而且非常的銳利,無所不應,那時您不是就跟一般的凡夫一樣,還是要去受生的!因此這就是要使它慢慢地不那麼的敏感。

禪宗祖師大德們,他們的行為就可以用來認知一個修行的層次,譬如說您不問他,他不回答您,不管覺知的本心知不知道,如果剛開始知道,但是他能夠讓覺知的心,慢慢地淡薄不再那麼敏感,他不會主動說明體知之事。如此,您問他話,他才回答;您不問,他不會答。禪宗行者公案裡,是從參訪中問答彙集而來的。參訪的人提出問題,禪師才回答,禪師不主動的去了知很多的境界,有太多的人、事、物了,在每一個世界裏面的芸芸眾生那麼多,哪一個跟您沒有因緣的?多少都有因緣的,所以要求得解脫就要修空觀,然後慢慢地能夠趨於淡薄,不再隨緣相應。

在受陰魔相、想陰魔相之間,也許隨時隨地可以跟一切因緣相應,然後神通歷歷,好像很不得了,到最後您的感召力量越來越淡薄,什麼事情都不管,越是不管事情,佛性清淨自性才會慢慢地顯現出來,本性才漸漸地顯露。

此時行者已可騎於馴服牛之背上,雙手奏笛,悠閑自得,踏步還回本來的家---空而無礙。主人翁到這個時候才認知這一頭牛的本來,能夠認知它也就能夠輕易地駕馭著它,也因為它不會那麼隨便地去攀緣,所以才能夠好好地控制它,騎於馴服牛之背上,雙手奏笛,悠閑自得。干戈、戰鬥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有時候還會懷念那一段時光,非常的熱鬧,好像神通無量,現在越修行越平淡了,越平淡越能夠悠遊自得的,也才能夠得到解脫的智慧。

我們看外面很多的修行人,一生好像叱吒風雲一樣的,隨時都在風風雨雨之中,那是沒有走過來,若走過來時,高潮也就趨於平淡。所以祖師大德們常常講修行就是要入聖,然後要回凡,回凡就是歸於平淡。入聖的過程之間當然是很熱鬧的,其覺知歷歷、無所不知、無所不黏,但因為您的修空,空掉一切法,才能夠證得一切法不黏,諸法黏不住您,一切因緣要怎麼黏都黏不住您,這樣才有一點解脫的境界。這個時候牛被您馴伏以後,騎在牛背上面,雙手奏著笛子,悠閑自得,踏步還回本來的家---空巢,本來的家就是空無的家,是沒有一個家的家。

「行者開悟後之種種功用行,至此已漸可不用,與妄想、習氣干戈後之祥和蜜意油然而生,終究將回復自己本來面目矣。」

剛開始的時候,誦經、拜懺、禮佛、懺悔,甚至於觀照您的心念,對人、事、物的反應等等的八萬四千法門,好像都用過,到這個時候,野牛馴服了,習氣毛病沒有了,對一切境都不反應了,那還有什麼用功法的?只吃飯睡覺,沒有一法可用,至此已漸可不用種種功用行了。

與妄想、習氣干戈後之祥和蜜意油然而生,終究將回復自己本來面目矣。在這個修行過程之間,不是只有內在的妄想習氣,還有很多的冤親債主在製造一切境界,使得您生起妄想習氣相應,產生煩惱,或者迷失自性。這個也得用種種的法門來對治,在干戈之後的祥和蜜意,只有清淨的自性與覺知的本心這兩個心,能夠產生惺忪相惜,這個時候終究將回復自己本來面目矣!不要被文字相所迷惑,本來面目是怎麼樣?是沒有一個面目的面目,是空無、無相的清淨,如果錯認本來面目有一個面目,那就是還執著一個有相,沒有的!因此要認知自性它是一個覺知,但沒有一切相的執著。

 

伍、和頌解釋

「萬法生滅是他家,不即不離性自霞。惺惺相惜秘密意,心有靈犀通伯牙。」

「萬法生滅是他家,不即不離性自霞。」

我們這一頭野牛還沒有清淨以前,它執著一切法,一切法都有生、有滅,這不是我本來的家,這是它的家。不即不離性自霞,如果面對一切因緣法、生滅法,而不去執著它,就能夠悠然自得。不即的「即」,是執著之意,不離的「離」是逃避之意,不執著、不逃避,那自性面對一切境就能夠悠然自得。

我們修行到一個境界,要做到不即不離,那就是清淨的自性本來對境界的狀態,沒有一個習氣,說這個我喜歡,我想據為己有。或者是對這個境界產生厭惡的心,我討厭、我想逃避、走開,不管是即或離這都是不對的。

也許我們看到佛像,非常喜歡佛像的莊嚴,那就已經是即了,執著佛像的美好,馬上一醒過來:「不對!我不能執著那個相。」這個念頭一起也是不對的,這叫做離了,所以您覺得「不對!我執著那個境界。」這個就是離,而有這個念頭生起來的時候也是不對的,要不離,執著也不對,要不即不離。這麼說要怎麼做呢?佛像起來自起來,我看著它,佛像滅自滅,他自生自滅跟我都沒有關係,要做到這樣子,才有點消息。另外換一個譬喻來說,有一個魔鬼的像起來,不能夠馬上閉著眼睛不看,閉著眼睛就是要離了,害怕或者是不喜歡才要離,這個也是不對,所以我們面對一切境界,知道它是生滅法,要練到對一切法都不即不離,自性自然就非常地自在無礙。

「惺惺相惜秘密意」

能夠做到自性(佛性)面對一切因緣,起一切生滅法時,自己可以定住,而能夠處在不即不離的狀態時,其實已經認識了您的本性。認知以後,如同一位知心的朋友,互相的惺惺相惜,得到知音一樣,更何況是認知了您的自性,這中間還含著很多的神秘,它的濃情蜜意以外還有一種秘密的,不能夠用語言、文字來述說的一種意境。您會用它,就可以行菩薩道做很多的事情;您不會用它,就是還沒有把這一頭牛訓練、調伏得清淨,所以就沒有這種惺惺相惜秘密意的狀況產生。

「心有靈犀通伯牙。」

我們自性清淨以後,它本來就可以了知很多的因緣、境界,您與它之間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時候,除能夠生活無礙以外,隨著因緣還有很多的事情,可以依您的心通力的感知而去做事情,所以知音在於互相的認知,才能夠不迷於境,而隨意起靈通變化。


[ 禪宗十牛圖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