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十牛圖解說(10之5)
--第五圖 牧牛(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第四圖得牛,也就是開悟以後要再開始修行,也是真正實修的時候。為什麼開悟以後,才真正在修行呢?因為打開阿賴耶識的這一扇門以後,潛意識裡面的一切種子會現出來;另一方面,一個人的色身破,靈知靈覺的心非常的敏感、敏銳,所以常常一住境就生心,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行者得牛的階段,有點像一般人要往生的時候,也就是中陰身現起時的狀況。
開悟的人心尚未清淨以前,色、受、想、行、識五陰都會現起妄用,都是不真實境界一直的現出來,也因為打開這個心扉,所以修行起來就會比較得力,也就是有一個靈知靈覺的心,此菩提自性可以觀照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時,您起什麼心量的反應,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得很清楚。在這個時候,一方面覺知的心很強,二方面敏感、感應力量很強,所以常常對境生心,不要一、兩秒鐘也許就有幾十個念頭出現,因為這個心非常的敏銳,當然也還有一些魔相,或者是一些超能力,不是看到二度空間、或者是看到三度空間、四度空間,都有這種可能,還可看到人的心裡面去,所以這種能力就使您產生習氣反應,如果再加上很多的習氣毛病,一定會不自主地反應出來,在這個時候才更應該修行,才知道自己有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習氣。雖然還沒有悟入以前,覺得自己修得還不錯,對於什麼事情也都還看得開,也與世無爭,也都無所謂。直到進入以後,由於有點心通力,這個時候都有神通力,有一種心力、念力、又有智慧,而又面對種種人、事、物的因緣,當然有的人對您很不好,有的人對您好,正是一種米養百種人,這些人對您以前的所有恩恩怨怨,這一世的、上一世的、或者是哪一世的都扯不清楚,所以心中是非常的熱鬧,這個時候也正是修行的好時節。
對於善因緣也不能夠以善對待,如果以善對待的,那也還是凡夫,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還是凡夫一個,所以要保持一個平常心、平等性;惡因緣也不能夠去恨他,以不惡對待他。要調伏我們的惡心、惡性,在順、逆之間,怎麼去讓您的體性顯露出來?對於種種的因緣,都能夠一體以觀之,也沒有什麼好、壞之別,如此一直地推翻內在的習氣,對於一切善、惡境界的執著,好人與壞人之間的種種分別,這樣次第、繼續地往上修正,這種功夫就是在「牧牛」。
這一頭牛的野性太野了,而這種野性,對於開悟的人是能夠控制的,但還是覺得內心的不清淨,也不能夠與一般的凡夫比較,因為一般凡夫是蠻不講理的野牛,是會控制不了、是隨業流轉的。當修到這個開悟境界,已經是登地菩薩,這頭牛的習氣雖野,但是控制得了,不會讓它隨業流轉,也因為有智慧,當然也有善因緣、諸佛菩薩的暗中護持,讓您不會走錯路。除非是著魔了,著魔時是不修心!不去斷您的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卻會搞一些怪力亂神,現一些什麼鬼通的,因為那些通也不是您的,在自心尚未清淨以前,哪裡有什麼通!都是一種魔相!當然魔相不是永遠都不好的,魔相有時是代表色身的一種境界,如同一個開悟的人,他的心很敏感,他可以讀透每一個人的心意念,而這種心通在兩個都開悟的人,起心動念彼此都可以了知對方在想什麼,因為大家同一個體性,因此一方面是自己不清淨,二方面是又可感召外在不清淨的心,所以心中很熱鬧,而此時也是好修行的時候,所以要牧牛。
這十個圖中每一個圖都很傳神,都有它的境界表示,不是表面的文章,如果不懂,會看成為只是一般的、敘述似的修行,其實都是祖師大德們,他們自身的體驗所寫出來的,雖很簡短每一段都是只有幾十個字而已,但都是諸大德的修行結晶。
二、序言
序五曰:「前思才起,後念相隨。由覺故以成真,在迷故而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牽,不容擬議。」
「前思才起,後念相隨。」
這簡單幾個字,就把開悟後的境界都給講出來了,所以作序人所寫的有時比作頌的人所寫的更傳神,譬如第一、二句:前思才起,後念相隨。開悟後的這個心更會因境起念,五根處六塵境時都是霹靂啪啦地不停地反應。普通人眼睛看到一個人,或者是不在意,不會去注意他。偏偏一個開悟的人,心念轉得特快,且什麼都很執著,對這個人從頭看到腳,而且是很快地,霹靂啪啦地轉了幾十個念頭,這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面對的一切塵境,會產生一連串心的反應。如果我們從「唯識學」的角度而言,五根面對六塵,會產生六識,而前面的五識它是沒有功用的,只是了知其境,第六意識就有分別,譬如眼睛看到一個人,如果眼識只說他是一個人,第六意識加進去後,就馬上分別出是男人或者是女人,男人長得怎麼樣?女人長得怎麼樣?從頭到腳掃過去,就有好多個的念頭出來,這都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分別心很強,妄分別,所以我們說修行的第一個階段,就是要去斷除第六意識的妄分別,在唯識學的五位百法中,有五十一個心所法,善、惡心所法,扣掉五遍行,這五遍行是每一識都有的,它不會滅的,如此剩下還有四十六個善、惡心所法,不管是善,不管是惡,都必須要修、要去斷除,而要解脫除為善,必須學習三輪體空,學習諸法入無相。
一個開悟的人,對於一切人所做的事情,沒有善、惡的分別,都是以自然而發的慈悲心去做,做了就忘記了,而一般人為善卻是常常有所求;登地菩薩是隨緣而做,見到就去做,做了也就忘記了,壞事更不去做,有時好事甚至不想做,如此心才能夠自在,把第六意識摧毀了;第六意識有外境與內心這兩個層次,由於先看外境,再起內心的妄想習氣相應,所以煩惱無量,能夠把它控制好,最後要修第七意識讓它清淨,但還剩下十八個心所法,其中再扣掉五個遍行(作意、觸、受、思、想)它是不會滅的,不管修得多好,它都永遠不會滅,其他即剩八大隨煩惱(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四根本煩惱法(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別境一(慧)。(參考基礎篇p.310)
學習佛法其實也不用學太多,如果能夠把「唯識」或者是「八識規矩頌」搞懂的話,徹底了解了,就知道怎麼去修行,即使您修不好、做不到,那又另當別論,也不用怪佛法有多深奧,其實也沒什麼深奧,只是所說的做不到、修不來。
「前思才起,後念相隨。」一個開悟的人心態很敏感的,不管眼晴、耳朵、鼻子、舌頭接觸到哪一個境界,他都有一大堆的妄想,這個還是可以控制的,而可控制的還是在第六意識的妄執妄分別。
另有一個法塵,是開悟的人所控制不了的,而那法塵是從八識種子出來的,第八意識的種子無量無邊,要說有卻看不到,說沒有呢?當氣掃到了它就現出來了,我們無始劫以來薰習了很多的習氣毛病,也有很多的影像,不要說在以前,就說這一生,從出生以來所接觸的人、事、物,都會記憶到腦筋裡面去,然後內在的氣旺,開悟的人一定氣旺才會開悟,因為色身破了,而氣旺會掃到種子,種子就會起現行,還有時候不是只掃一個,同時會掃了好多個種子,因此念頭不會完全,是斷續的片段,這是不能夠自主的念頭,因為它是法塵,不是意念思維心。
第六意識是可以思、可以想的,而有一個主觀意念我要想,要說話一定會想,想後才能說話。如果這個法塵起來,當然我們有一個覺知的心看著它,而不加第六意識進去起鬨的話,很清楚地看著它,妄念起來的幾個字,這一段還沒完,又接著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因為法法總是相隨的,且不可能後者超越前者,譬如第一個字起,第二個字才起來,第二個字不可能超越第一個字的,如同浪潮一樣,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推到前浪,浪浪往前推,我們的念頭也是一樣的,譬如起一個「我今晚」這個念頭,「我」先起,「今」才起,接著「晚」才起來,法的根本都是這樣,不能逾越,但是「我今晚」到這裡,接著怎沒下文呢?法塵掃到種子就現,第二個念頭再起,也就是這個念頭還沒想完,另外無關的第二個念頭再起,這個與我們能思、能想的境界,是不一樣的境界,所以很多修行的人,假如沒有大智慧的話,會被這些法塵所欺騙。
在《解深密經》裡面講這種境界講得很清楚,世尊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沒有去看到它,怎麼知道它如瀑流?一定有看到它,才知道它如瀑流,這個境界,修到行陰區宇的時候,就知道了—如瀑流!如流水般綿延不斷!但一開悟的行者,當時其心識也如暴流似地。
「阿賴耶識」是一般的通稱,翻成中文叫做「藏識」,也叫做「阿陀那識,」這名稱就是無所不藏裡面的佛性本來。而所儲存的法塵,若無習氣與之相應,就是聖人的境界。譬如認識一百個人,而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形相,這些法塵相,若能不對某甲有什麼喜愛或厭惡,對某乙、某丙都沒有任何喜、厭的分別,反正這些都充塞其中,這法塵就僅是法塵而已。如果法塵再加上習氣的話,喜歡某甲,厭惡某乙等種種的分別,有這些的話,就不是阿陀那識,阿陀那識是儲存了很多的種子,習氣這部分沒有。習氣是第六、第七意識的毛病,如果講這個房子裏面所儲存的東西,它就是阿陀那識,它非常的深遠廣大,而且非常的微細,雞毛蒜皮的事情,只要任何的經歷都把它儲存起來,非常的深細,如果把它打開,一切的種子不碰它,當然就沒事,如碰它,一切種子就如瀑流,法塵一直在飛揚,這種情況何時才能靜止下來?好久好久,或有的好幾年,甚至有的幾十年。
「我于凡愚不開演」:對於愚癡、沒有智慧的人,不宣講這種法,不開演這種大法,為什麼?「恐彼分別執為我」,因為一般凡夫分不清內心所起的念頭,都會認為這是我在想的,而喜歡、討厭的心,這都是您的習氣,如果種了很多的種子,再加上習氣毛病,會把所有的念頭、所有的影像,都認為是裡面有個我,譬如某甲我討厭他,那是前世的事情,以前結了怨,今生相遇在一起,而現在現出來的時候,還是有怨恨的心,這表示內心還是沒有清淨,所以就必須要牧牛,牧牛就是修這些。沒有智慧或者是冤親債主在牽扯的時候,搞不清楚因緣法,只要一想到某甲,瞋恨心就一直冒起來,從潛意識裡面一直冒出來,因有時智慧不足,也不知道去觀心,把瞋恨的心壓下去,卻只記得恨,不知道要牧牛,來把此念壓下去。因此,對於凡愚,不能夠講到阿陀那識的法相,而必須隨著根器去度化他們,有的還是沒辦法教導他們從心地上去修行,從心地上去解脫出來。
前思才起,後念相隨,這個境界,就已經相當的棘手了,心地非常敏感以外,這裏還尚未提到法塵生起,否則更是熱鬧滾滾。
「由覺故以成真,在迷故而為妄。」
開悟的時候,大略講有兩顆心,一個是菩提自性,它覺知一切境界,不是只有生活起居的事情知道而已,對於十方虛空一切因緣,而也都能夠感知,冤親債主、善、惡因緣,他都知道,知道而能夠不煩腦,不隨著您的習氣去轉,這就是在求超越、在求解脫,所以第一個開發出來的,就是菩提自性的覺知歷歷不爽的心。開悟的人心一真皆真,如果把它當真,那也就會亂的,譬如說您的冤親債主某某人來了,如果信以為真,而自己還沒有工夫去應對,有這種心態時,如何能夠解脫?有時雖然覺知,您看了、感覺了,還是必須把它放下,不要當真,但這有時是很難的。其實在這個階段,雖然教我們不要當真,意思就是說放下,不要理它,不管它有沒有這回事情,反正就是不去罣礙,不理它,當然就自在。
由於您的一念覺,就很清楚是業力?是習氣?是障礙?您就會分得很清楚,是不是我的妄想?所以一念覺,那就錯不了。我們常常就是一念覺以後,接著下來的第二念、第三念,就變成妄,為什麼變成虛妄?因為又加上自身的習氣毛病,譬如剛剛所比喻的某甲與他有緣,彼此有善因緣的關係,因此就覺得他很不錯,一見面就很投緣,而「覺」是一回事情,如果產生好感的心,那就是「習氣」的部份了,這個心念起,就表示動了凡情,動了凡情就會迷失了,就會對他特別好一點,或者其它的心態也出來,譬如在派菜、派飯的時候,喜歡他就多給他一點,希望他多吃一些,如此就動了凡情。其實,有時這是難免的,但是我們修行人到這個階段,卻不能有這種心念頭,不能有妄的習氣加進去,所以覺知一切境後,卻不能隨一切境去流轉,您看這有多難!這個樣子就是六親不認、不通商量,有時在這個階段,當然自己會覺得很自在,但是也會產生諸多的誤會,會有很多冤枉您的事情,但是卻不能夠去說明,也還不能夠去解釋,只得默默地承受;默默地承受以外,還得不在意,也得放下,也還得自在,所以這種修行是真刀實槍地在磨練。
一個真正開悟的人,心很篤定,就是別人見怪了,他還是很自在,要耐得住寂寞,要耐得住別人的冤枉,但是日久見人心。我們修行者最怕的就是,在緊要關頭的時候,有一絲一毫的微塵,那就永遠修不出來的,認為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管別人怎麼想、怎麼誤會、怎麼見怪,都要承受,一直等到走出來為止。什麼叫做走出來?就是以前因為不能這麼做、不能那麼做,所以非常地一板一眼地守住這個心,等到定力夠了,看的也多了,有能力能夠控制自己心了,此時就需回凡,入「空有不二」境界。所以,心就會圓融、緩和一些,不會讓事情產生彆扭。您還沒有真正修出來所用的忍辱法,要忍一切境界,能使心不亂而得自在。若以一般人的想法,事情好像要能面面俱到,那您又會越修越亂,世間人沒有讓您能夠面面俱到的,顧了這個,就會顧不了那個,顧了這件事,就顧不了那些事,九十九件事情都處理得很好,就是只有一件事處理得不好,為了這一件事情,他還是會嘮叨不停,甚至恨您一輩子,所以在修行—牧牛—的這一階段,不能講這一些,要六親不認,一概不予理會,而守住我的內心,這是正在牧牛修行的時候。
講這些實際上的例子,實在有時覺得滿無奈的,以後對他特別好的話,他或許也會知道的,但是當時就是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心動,自己都沒習氣去相應,若相應就會亂分寸的,做是做了,卻不會圓滿,即使圓滿了心,還是不能夠解脫,所以覺是一回事情,覺了以後有沒有習氣攪和?如果沒有攪和進去,就是真的覺,不會迷失,但是往往不是有智慧的人,就會「在迷故而為妄」。
「在迷故而為妄。」
為什麼會是妄想呢?因為我常說,覺知心第一個念頭都是真的,是謂「第一義諦空」,第一個念頭的感覺是對的、真的,接下來都是習氣毛病去相應,所產生的一切妄想念頭。所以剛開始在想的時候,就必須馬上制止,境界過了,也就會沒有事的。如果您面對這境界,過了卻讓它起了第二念、第三念,而抓住那幾個念頭去感覺,以為自已的感覺都是真的,那就會亂了,因為習氣不清淨,其實也沒那麼簡單的,因此都會迷失掉的。所以只要有念頭,能夠不在意,不隨著它去轉,過幾分鐘也就會沒有事了,而我們常常有念頭時,就去抓著那個念頭來思考,其實有時候這些念頭,是在考驗我們的定力。譬如:離得開最親近的人嗎?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最親近的人怎麼啦?生病了嗎?以前都認為自己的感覺都是真的,當然這一次的感覺也是對的,接著就胡思亂想的,甚至沉不住氣,打一通電話問一問,真的還是假的?這都是妄想,變成迷思,如果抱持一個心,不管是真的或是假的,一概不予理會、不執著,也就不會進入煩惱的境界。
修得不好,當然就有冤親債主常常在牽扯不清;修得好,隨時也都要接受考驗的。若認識卻不清楚,也就會迷故而為妄,如果是覺了,就會沒有事,這是有關於心念方面的。
當然對事情的感知,心也會有靈知靈覺,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但也不是代表這些事情,就永遠是這個樣子,因為還有時間的重要因素。心很清淨的時候,您用覺知去感覺一件事情時,那是代表當下的情況,必須要有這種的認知,不要到隔天,還在想這件事是這樣,不要認為過去的覺知,現在仍然是這樣的。因為時間是會過去,空間也在改變,因緣也在轉,好的可能變成沒有事,壞的也可能變成沒有事,所以,不要認為自己的覺知都是真的。譬如有一個強烈的感覺,長官會提報我升官,自己有機會升官了,但後來又被小人打小報告去中傷,因此升官不成,這個情況也不能夠說當初的感覺是錯誤的,只是時空、因緣都在轉,所以很喜歡用心去感覺事情是不好的,感覺後也不要太在意真的、假的,反正也都要無所謂,當下覺知一下而已,不要太肯定一定是會怎樣的結果,事情尚未走到真正明朗化以前,因緣怎麼轉,都還不知道,而修行人更要有這種體會,一切因緣法都是一直在轉,好的可能變成沒有,壞的也可能轉變成沒事,所以覺是一回事情,也不要太肯定永遠是真,真只是在當下,不要看到這一句「由覺故以成真」,真只是代表當下的那個時段,如果再加上習氣毛病,因此「在迷故而為妄」,為什麼會迷呢?不由境有,惟自心生。
「不由境有,惟自心生。」
會迷是因為眼、耳、鼻、舌、身,面對色、聲、香、味、觸等外塵境的時候,產生自心裡面的習氣毛病與之相應,所以才會迷失了,這一切也都是「惟自心生」,都是自己的心裡所生起來的,也完全掌握在我們的心是否「動」!於境卻沒有直接關係的,境歸境,所以祖師大德們常常提示我們:「萬法本閒,庸人自擾之!」您看到這個人做這件事情,本來與您有什麼關係?他這麼做,是他的事情,與您何干?但是你卻看得很不爽快,如此就是所謂的看進去了,看進去,且不如你意,所以就會受不了。一切的迷失,不是因為境而讓您迷失,都是因為您的習氣毛病,對那個境產生不正當的、自以為是的種種的思想,才會造成您迷失掉了。
第五圖的序言中,前面兩句在講一個開悟的修行者,心的敏感、念頭的敏銳、超覺,第三、四句在講,有了覺知一切境、因緣的能力,但是覺了以後,不要再加上妄習去感應,否則就會迷失掉了。隨後在講,如果你是迷失了,不是因為境而迷失,只因為你內心的不清淨,自心「迷」失掉了,那該怎麼修行呢?最後這兩句告訴我們怎麼修行:鼻索牢牽,不容擬議。
「鼻索牢牽,不容擬議。」
好不容易得到這一頭牛,所以在鼻子上綁了一個繩索,牢牢地牽住牠,當然綁太長了,它還是會跑遠的,最好就在鼻子,鼻孔的旁邊,緊緊抓住它,繩子短牠就跑不了,牠轉來轉去,還是在我的周圍。所以「執杖牧牛」,必須要近身才能管束它,如果是繩子太長,讓牠跑得太遠呢?雖然看得到,但是卻打不到,它可以左右晃來晃去的,你拿牠沒辦法。最好綁在近身,要在周圍旁邊抓緊繩索看著它,不容擬議—就是不通商量,不通商量的手段來對付牠。因為無始劫以來,我們所養成的習氣,突然要約束它,當然它就會受不了,而平時的習氣讓它太自在了,一下子要管嚴就難了。譬如喜歡講話的人,已經養成習慣了,現在要他不要講話,當然就會受不了,嘴巴不講話,心裡還定不下來呢!若以一個覺知的心去看著它,不能亂動心念,那它更會受不了,所以會非常的痛苦,以至心也會生病,甚至會產生身體的不適。牧牛時不管順、違的任何境界,它在起什麼心念,都不能夠讓它得逞,才能夠壓死它,也不能夠讓它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我們通常都是對自己比對別人好,那都太寬容自己了,禪修到真正在對治內心的時候,而有這種觀念時,都是會修不好的。
我們有位同學,剛開始他要自己不隨意說話,起初的時候是很痛苦的,逼心逼得太久了,真的人也就會生病了。但是熬了幾年以後,真的它也就聽話了,慢慢地也就沒有愛說話的餘習,要它這樣,它就會乖乖地,教它不要動心念,它就不會動心念,所以在牧牛階段之間,要狠得住心、要擇善固執,什麼都不能動轉!
這短短的序言,提示出:為什麼要牧牛?牧牛要怎麼去牧?而它真真假假,要怎麼去分別?該怎麼做?最後這兩句話,就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接下來我們先看頌:
三、頌詞
頌曰:
「鞭索時時不離身,
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
羈鎖無抑自逐人。」第五圖 牧牛
「鞭索時時不離身」
在牧牛的階段,鞭子和繩索,隨時都不能夠離開身體,隨時都要綁住這頭野牛。如果您覺得它蠻乖的、蠻聽話的,把鞭子和繩索都收起來了,結果一下子功夫,它的習氣毛病又發了、又犯了!
「恐伊縱步入埃塵」
修行若無境界來磨,是不能了知心真的清淨嗎?好像練的不錯了,但面對塵境時,一下子功夫又迷失在色、聲、香、味、觸等的塵境之中了,一下子又迷失了,又陷落進去了。如果鞭子和繩索時時不離身,有問題就打它、罰它、罵它,這樣子一天天地過去、一年年地過去,它的習氣毛病會越來越少,懂得的也越來越多,而所懂的事情增加心意念的力量以外,知道習氣毛病離您越來越遠、脫離了,哪一個習氣以前很重,現在很淡薄了,到最後好像不痛不癢,您就知道哪一個已經斷了,哪一個卻沒有斷。
「相將牧得純和也」
不管怎麼樣,在戰鬥之間,或者是互相惺忪相惜之間,慢慢地可以把這一頭牛牧得很純淨、很祥和。但在牧牛之間,善、惡都不能去執著,有時也會因為善而讓我們迷失了,要守得住像石頭一樣沒有罅隙,不管善、惡、順、逆都無礙,反正就守住一個念頭,最後才能逼得它非常的聽話、清淨無礙,牧牛牧得很純和以後,亦是相將牧得純和也。
「羈鎖無抑自逐人。」
給牛上的枷鎖、繩索都不必再用了,因它已是順服了。雖然羈鎖都不用了,但是它還是乖乖地不敢亂跑,亦步亦趨地跟著您走,因為它對於世間上的一切榮華富貴,看成空花雪月,這些都不留戀了,也沒有什麼興趣了。前面的境界講它還在留戀芳叢,現在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要跳舞、要看電影也都沒有興趣了,所有書有如糟糠,都也看不下去了,真正到了那個境界的時候,覺得什麼都是沒有意義,喜歡看的就是只有佛經、思惟佛道,也可以從中得到印證自己的境界、自己的修證,懂得的也越來越多,這才是自己真正受用的;其他的如報紙、雜誌,講了一大堆,有什麼意思?隨著時間天天在改變,我們也都受到媒體的攪和,也受到污染,有時候覺得蠻可憐的,天天受這些媒體的擺佈,一下子碰到這個事件,本來是沒有事情的,卻是惹得烏煙瘴氣,每一天說法都在改變,永遠都在製造問題,雞毛蒜皮的事也都在宣染。
行者至此,反過來會對眾生產生一種悲情、慈悲的心,那是很自然的,也就會去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情,那是到一個階段時,自然而現起的慈悲心,尚未到那個階段,您現不出來。有的人也有了那個慈悲心,但是他尚未進入狀況,所做的事情卻是一般的,講得比較粗俗點的,沾一下邊只是幫幫忙、打打雜而已,真正解決不了人家的問題,因自已身心尚有問題,也都沒辦法幫人家解決。
四、解說
「行者處此境界,執杖牧牛,讓邪念不得增長,小心翼翼地調御著牛,惟恐稍不注意牛即背離。蓋前塵影事、妄想心熾,行者處於散位不定中,一切種子如暴流,前念才起,後念相隨,唯以種種功用行,隨機任運。若心也大死一番,絕無商量餘地,境風起真心不隨緣轉,契入清淨體性,了悟空性,證得無所有相。行者至此,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動一言語即不快,起一妄念即失真。故行者沈默寡言,一切以行動示於道中。面臨妄念、真心覺知,均能辨別,無有偏差。終究不用羈鎖來束縛,抑是追隨著清淨心境,而不再去造業也。和曰:「功用種種有學身,時時提意離凡塵。干戈已罷軍鼓收,敵我兵將歸無人。」
「行者處此境界,執杖牧牛,讓邪念不得增長。」
剛剛我們所說的這個心,只是思想很敏銳,有一覺知種種因緣的功夫而已,沒有講這個心只要起心動念都能夠成就,如此它很可怕的!您想怎麼樣,有念力,它就會成就,所以這個心力,讓修行的人覺得很可怕,如果您心不清淨所起的念,是邪念、是害人家的念頭,一方面您這樣一直下去會淪墮的,二方面這個心力很強,您想做什麼,它就成就什麼,就要善自保任。
既然在執杖牧牛,怎麼可以讓它邪念生起呢?不能夠的!什麼叫做邪念,要人家的錢,或者是騙財、騙色、咒罵人,或者是要升官、發財,對自己有利的事情,都想要成就;自己討厭的人,就不希望他有所成就,本來對方有因緣可以受一些福報的,卻被您念頭一起,也就泡湯啦!這是很可怕的!如果您的心打不開的話,就沒有這種力量,如果是心打開了,想什麼也就會成就什麼,美夢成真,但是那不是夢,那是心的念力。
在唯識裡面所講的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裏就有一個念,以及有定與慧,這些都是修行者才有的,在四禪境界的時候也有這種念力,但是四禪要入定以後,心入一境性時,如起心動念才會顯出那種力量,所以打坐到四禪境界的時候,要身體浮起來,有念力,身體就能夠浮起來,就能成就神足通。除此以外,您想做什麼,都能夠有所成就,但是練就了這些,與我們修解脫道卻是背道而馳的。當有了想去體會什麼的心態,那就代表有著貪、瞋、癡、慢、疑等的毛病仍然夾雜著,才會動了心念想去成就、去練就某些能耐。
如果什麼都無所謂,我只是在牧這頭牛,不去罣礙事情的好、壞,好、壞我都看開了,能夠這樣子,就是在修行,執杖牧牛。然而因心還不清淨,有時這種佛性覺知中,還夾雜著妄習的部分,這習氣不是一下子就能清淨的,所以它還是會因緣而起的;有時候也不是五根面對五塵才會起的,因為有這個覺知的心,有很多的因緣,您看不到、不知道的,但它卻是知道,所以它可以去應緣,但應緣的時候,心就起念,起念時你才感知,感知以後,也許習氣就去相應呢!感知是一回事,感知是對境界而言,習氣去相應是妄習,所以這個時候您要看著它:又再動念了!又再動妄想了!又再起什麼貪心了!又再起瞋心了!
「小心翼翼地調御著牛」
在執杖牧牛的時候,妄想起了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的時候就要警覺,要看著它,或壓住它,不要讓它增長,要警覺自己還有這個邪念、這個心態,小心翼翼地調馭這一頭牛。這個修行比初禪的覺觀境界還要踏實,初禪的境界是有覺、有觀,如果您打坐修行修不到初禪的境界時,沒有一個覺知的心,也不知道要觀妄想的念,因初禪有一個覺知的心起,然後真、妄就能夠分清楚。那開悟的人更不用說了,開悟的人是超越時空去感知因緣,所感知的因緣,並不須要在面前,是應十方虛空一切因緣。
所謂的「大圓鏡智」,並不是只有感知的,大圓鏡智它是可以看到的,就像是一面鏡子,這正是我的心鏡,所有十方虛空世界,及一切眾生皆現在心鏡裡面。為什麼如今我們現不起來?因為我們還有所知障,這所知是什麼?是知道一切境界,能知一切境是大圓鏡智,它無所不知、無所不照,但是為什麼還會障礙呢?就是第七識還有五遍行、八大隨煩惱、四根本煩惱、一別境等十八個心所法的習氣,因此沒有辦法像諸佛菩薩一樣,能夠遍照一切境,一切眾生皆在心中現,這個也是由於所知障之障礙故。
我們應該有大圓鏡智,有能夠了知一切境界的能力,為什麼被障礙呢?也是由於習氣毛病還沒有清淨,所以開悟時感知種種的因緣、境界,會起不正當的邪念頭都要警覺,要小心翼翼地,調伏、調馭這一頭尚野的牛。
「惟恐稍不注意牛即背離」
如果警覺心不夠,讓妄想一直下去,也代表已經是背離的本體,到這個境界的行者,他不是只有這樣人身,他還有一個神我可以脫離肉體出去,到底有幾個神我還搞不清楚呢!我們聽說有三魂六魄,魂魄有很多,肺也是一個、心也有,肝、脾、腎也有,甚而到現在還是搞不清楚這些現象,我明明在這裡,但是又有一個神我跑出去了!如果您氣很旺盛,氣通了,可以感知它跑到哪裡去?做什麼事情?當然做的都是利益眾生的事情,如果是比較遲鈍或者身體比較勞累,或者是氣比較不通時,知道它不見了,卻不知道它跑到哪裏去?但是心可以感覺。如果碰到困難的時候,您會有所感覺,身也會受不了的,它碰到障礙時,您會感覺心慌或者氣不通,或者有點邪邪的、毛毛的,因為它跟你肉體是同一體的。所以碰到這樣時,表示後援部隊應該支援,尋求方法來增加你的定力,譬如唸經、持咒、打坐等,這就是禪定力量的戰鬥,講起來很玄妙,而應該怎麼做?只能夠本身增加定力以外,氣要讓它保持通順,那神我就有定力了,如果搞得心慌意亂的,它在前面敵方奮鬥時,就會被打得亂七八糟的,這個您應都可以感覺得到。
講到這裡,這些都是實際的狀況,沒有這些體會,也就沒有真正的開悟,並非能夠如何來去就是最後,還早得很,到最後第十圖的時候,就必須把它關起來,一定要關起來,神我就不再出離,心淨後才能夠「柴門獨掩,千聖不知」,跟凡夫一樣沒有什麼不得了、沒什麼光彩了!
越有怪力亂神,越不能走入人群,否則就還沒有進入,諸佛菩薩們是已經走出來的,跟眾生沒有兩樣,生活起居在一起,講話在一起。有的人搞一些怪力亂神,但卻是見不得很多人的,就是沒辦法跟大眾接觸的,也就沒辦法影響很多人,某大師每次一演講,都是幾萬人在聽,他不必要用神通力,只要講佛法,就有很多人歸順他。
用心通力度人,大不了十個、百個、千個,總是用心力在用功,這也還是有限的,那個功夫好?菩薩們是用智慧度眾生的,外道或者還沒有成就的人,覺得是用心力好。當然能夠講是最好的,能夠做、能夠行、能夠講,樣樣都行,那是大菩薩的作為,如果能夠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幻化,千萬億化身那更是不得了的,講得太遠哪!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在執杖牧牛的時候,小心地看著您的心意念,只要有順、逆、不甘願的心都要注意它。
「蓋前塵影事、妄想心熾,行者處於散位不定中」
一個開悟的行者,由於前塵影事,阿賴耶識中法塵尚未完全的清淨或不黏,而且敏感的心意念常常住境生心,有這種妄想的心念非常的熾盛、非常的多。
還沒有辦法控制這個心讓它清淨,還沒有辦法面對人、事、物都能夠自在無礙,不能夠清清楚楚地看著人、事、物而不動心,而往往都把您的習氣毛病、您的思想攪和進去,因此產生一大堆的妄想接著而來,因為還沒有完全能夠控制心意念,還看不清楚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所以當然心就會亂七八糟,這就是在散位不定之中,還沒有辦法定下來。
「一切種子如暴流,前念才起,後念相隨,唯以種種功用行,隨機任運。」
一切種子如暴流,剛剛已經講過了,這是引用《解深密經》裡面的,而前念才起,後念相隨,是由於思想非常的敏銳。開悟的時候是初地歡喜地,是入道位,然後一直地地修證:第二地離垢地、第三地明地(發光地)、第四地焰慧地,到第四地焰慧地時,才能看清楚原來修行是這樣子的,有智慧能夠破解一切煩惱,所以叫做焰慧地,因為智慧像火焰一樣光亮,能夠照破煩惱;一直再往上修證:第五地難勝地、第六地現前地、第七地遠行地。到遠行地時如《大般若經》裡面講的,就是在修學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這是三解脫門,是在修空觀。空觀如果修證到了,就能夠進入不動地,八地菩薩入不動地,不動地就是無學位不必再學了,因為已經什麼都搞懂了。無學位是斷煩惱的無學位,但尚有要學的就是如何起神通變化,其實還是有必要學的,不是這樣子就完結了,因為尚未成就佛道,到這裡第八地不動地相當於大阿羅漢果,有神通及漏盡通,但是沒有諸佛菩薩的三明六通。所以七地以前都是有學位,還要學習斷煩惱、學習心法、神通變化等等的都要學習,所要學的法就叫做功用行,對您本身真正有好處,非常銳利的。
隨機任運,機會來的時候,修修您的心,有境界才能修,沒有境界只是打妄想而已,所以隨機是隨時都有事情發生,面對境界才能夠修行,譬如說今天有一個人罵您,正是給您修行的好機會,因為他罵您,可以觀我的內心,還有一個不甘願的瞋心一直要冒起,要生氣、要氣他,然後看著它、壓它,那不甘願的心慢慢地沒有了,這樣子任運您的心,讓它回復到本真,住境不生心、住境不動心。
「若心也大死一番,絕無商量餘地」
要讓心大死一番,那才是真的能解脫了,順、逆、善、惡境界也都無所謂了,沒有一絲一毫的感情作用跟它相應,不管是正、逆的都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好像與我無關,即使是家裏的事情也好像無關,就是父母親生病往生了,也沒事的一樣,這樣子是否也太無情了?但是並非不好,為了要解脫,對於大、小事情也就讓心死了,但是不可能永遠心死的,這是在修內心境界的時候死掉的,等到已經差不多懂了,知道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後,那就是回凡的時候,您的心又跟大家的心沒有兩樣了,祇是多了一種解脫知見的能力。
菩薩是覺悟的有情,菩薩是覺了原來是這回事,但還有眾生覺性以外的那種感情作用,因為那感情作用,才會想去度他們,如果連這一點要度他們的感情作用都沒有,那就成佛了,所以菩薩唯一的毛病就是罣礙眾生,覺是覺了,但是還有一個習氣,就是放不下眾生,要度他們。心要大死一番,必須要不通商量,這是在這個階段必須要去做的。
「境風起真心不隨緣轉,契入清淨體性,了悟空性」
有業就有風,有風就有境,有境起而真心可以如如不動,不隨因緣去轉,不管是順、逆境界,順境界當然是比較好,但是也有迷失在順境裡的,另逆境可能比較會有警覺性,處逆境界而不覺得是逆境,能自在就可契入清淨的體性中,體性本來就是不會罣礙,不會煩惱,不會有好、壞之別,一切法都是平等的,是因緣攪和之故,所以才發生法,因此不要去產生分別心想,才能夠進入清淨的體性而了悟空性,到這個階段才能夠真正悟到空性。
空性不是去理解的、用講的,是要用修證的,如果很執著神通,執著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但是那都沒有用的。要真正達到悟空那個境界,如此所有的一切因緣來都黏不住您。以前在網路上也提示過,如果悟到空性的人,一走到哪裏,事情也都不會發生,您去看病人,那個病人可能就轉好了,而本來要往生的,你一去看病,他可能就不會往生呢!因為您已經悟到空,自性空了,別人碰到您時,業力也會轉空。如果您很執著神通變化,很執著可知道很多的事情,那都是沒有用的力量,轉不了業力的。
一個悟到空的人並不是什麼都空了,當然對於一切因緣也都不去執著,但是周圍之間的,也應該都一樣的會受到影響,因為由於您的空性感染周圍的人,周遭人的業也會轉,所以像這樣,禪宗的祖師大德要不要用心法呢?光一個空悟到以後,就受用無盡,是不必要用什麼心法的,也不需要特別的加持或持咒了,或者甚麼的,他住在空裡,您有事情只要找他、看看他,也都會化解了,所以了悟空性,真正是有很不可思議的一種實際的好處。
「證得無所有相」
了悟空相是悟達絕對的空,證得無所有相是因緣感召以後,所生起的一切法相能沒有罣礙,這才是無所有相,也就是有法無主,有一切境在,但是不為一切境所轉,也不需要把境界滅掉,可以看著這個境界而沒有罣礙,這個層次比較起來更高了。不是悟空性最高,空性只是解脫不黏的一種境界,不讓因緣起來,無所有相是讓因緣感召起來了,但是卻可以看著這因緣,了知境界而沒有煩惱,不會因為知道不好的事情而煩惱,知道好的事情就很高興,什麼都不去相應的,好、壞事從我心地起來以後,知道了也不在意,這就是證得無所有相,佛性空有不二的境界就是如此。
「行者至此,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在悟空的時候因為心死掉了,所以行者不太想講話了,這是禪宗所常常提起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是嘴巴不講話,我們知道第六意識是動身發語獨為最,現在第六意識修心後控制了,當然也就不想講話了,心行處滅是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覺知心不與法塵攪和的時候,諸法都沒有了,這就更不簡單哪!就是心行處滅,色、受、想、行、識這五陰已經証到第四個,行陰區宇的時候,這個宿命通等等的神通都將有了。但是禪宗講這兩句話,主要是在修行,在說明它的境界,不想講話以外的心行處滅。
把第二句「心行處滅」講清楚一點,心本來就有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識與心本來是不一樣,「識」是可以覺知的,「心」是內在阿賴耶識裡面的,有時,心是直接講第八意識。「行」是行陰,是「色、受、想、行、識」的「行」,行陰微細就像我們站在冰河上面,地下的水在流動,一般人不知道,而開悟的人或者是證到行陰區宇的人,他就知道了微細的、種種的念頭,每一個念頭代表一個法,也是因為這樣,就可以觀微細的念頭,知道很多眾生的因緣果報,十二類眾生因緣皆知,所以宿命通是這麼來的,如果不執著這些或超越了,也就是「行」滅了。「處」可以講是十八處,也可以講十八界,六根住六塵,產生六識,這個就是說十八界或十八處,根、塵、識三和合在一起而產生的一切境界,就可以說是「處」。而這些都把它滅除了,心不去相應就是「心行處滅」。
「動一言語即不快,起一妄念即失真。」
因為在任運之間,心已經大死一番,回到了本真後,而不想講話,講話很不痛快,最好是一直住空這樣子,一講話也就很痛苦的,他在那裏很安祥,不想講話的時候,您偏偏問他,他也不想講,講話就很痛苦,不像我們一般人不講話會很痛苦,到這個境界的行者,他動一念就不痛快,起一個妄念就離開本真,就背覺而失真,這是因為妄念起來了的原故,破壞真空而住妄,當然是失真了。
「故行者沈默寡言,一切以行動示於道中。」
執杖牧牛之間,因為要回到本真,清淨無為境界的時候,不能修有為法,有為法更是走不到無為心空的境界,所以開悟行者走到這裡,不想講話,甚至對什麼事情也都沒有興趣,有所要表示的,都以行動來示知,在這個時候可以分辨哪一個是真我?哪一個是妄我?捨棄妄我時,也就沈默寡言,一切以行動來表示。
以後到哪一個道場或什麼場所遇上這樣子的人,也不要怪他跩什麼的,他是住無心中,不要有怪人家這種念頭。每一個人都在修行,他不理您、不打招呼,你也不要去怪人家。很多人修到這個境界時,六親不認,要知道境界,要知道修行人修到什麼境界?看他的行為就可知道端倪。反而對於一些喜歡講話的,您還會嫌他們太囉嗦了,怎麼這個人的心意念這麼散亂!一直講不完。
「面臨妄念、真心覺知,均能辨別,無有偏差。」
妄想念來自於內、外,自己的心可以起妄念,或去感知以後,由於習氣尚未清淨,就會起妄念,還可感召周圍之間的非人、鬼神,甚至諸佛、菩薩的心念,那不是您的念,那是外在他們的念,所以行者至此內、外、主、賓要分得清楚,是我自己起的念?還是我周圍之間的非人,或者是眾生的念?或者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人的念?如果他心開了,他起心動念您也可以感覺,可以心傳心,不用動嘴巴。到這個時候,到底是我的念頭?還是別人的念頭?都要搞清楚,如果搞不清楚,表示您的心未開。悟後行者任運時,至心清淨,心靜止不動,就能辨別我心他心,無有偏差。
「終究不用羈鎖來束縛,抑是追隨著清淨心境,而不再去造業也。」
到這個階段的時候,因為已經確實認知,真心原來是這樣,妄心是怎麼樣子,妄想、習氣也漸漸地除滅,如果妄心沒有了,這綁牛的繩索還有什麼用呢?不必綁它了,它也不會去做壞事了,也不會去打妄想了,也不會又看到什麼就執迷境界,到這時候終究不用了,不用羈鎖來束縛它了。永遠守住覺知清淨的心,不會再去造業了,有念頭起都是造白業、清淨的業,沒有各種黑業、不好的念頭,什麼都沒有了,也不再去造業也。
伍、和頌解釋
「功用種種有學身,時時提意離凡塵。干戈已罷軍鼓收,敵我兵將歸無人。」
「功用種種有學身,時時提意離凡塵。」
因為初悟時心還不清淨,所以要用種種的功用行來修行,剛才所說的七地以前的菩薩都還是有學位,要學習斷煩惱,學習一些心法。
因為心尚未清淨,雖然有覺知的心,也還有習氣毛病的心,所以隨時隨地應緣的心,常常感召很多的習氣相應,因此要時時刻刻地提起您的真心,告訴自己要離開不清淨的念頭,要離凡塵之苦。
修行先從克服邪心邪念起,學習不去起心動意害人家,避免再造惡因緣。之後學習心習氣的清淨,斷我執、法執等煩惱法,對諸事要學習看得開,離凡塵一切境不染。
「干戈已罷軍鼓收,敵我兵將歸無人。」
在初悟行者開始牧牛的這一階段,都與它大動干戈、短兵相接、真槍實彈地戰鬥。心清淨後,在這個時候卻不必了,因為已經清淨了,沒有粗的習氣會讓您起煩惱,去造不好的業,因此不必再敲鑼打鼓,大動干戈,消耗戰鬥力量,所以軍鼓都可收起來了。
因有我的觀念才有互相對立的敵人,如果您的心都沒有了,一切妄想習氣的心也沒有了,我執沒有,法執都沒有,您還有什麼對立的人呢?沒有,所以將也好、兵也好,都不見了。以前要戰鬥,都是因為您的習氣毛病,或者是冤親債主,現在這些都擺平了,所以就沒有一個敵人,及沒有一個自己,而所謂人當然是有凡情,代表有我見、法見之凡情,到第八圖的時候圖中就是一片空白,那才是人我兩忘。在這個時候,人沒有而已,而法還有一些執著,我是沒有了,但是還有法的執著,還不清淨,凡情清淨而已,只是第六意識沒有那麼堅強,而是淡薄了些。今天就講到這一段為止!
( 90 年 3 月 16 日 講於 慧炬講堂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