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禪宗十牛圖解說(104)
             --第四圖 得牛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言

序四曰:「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勝以難追,戀芳叢而不已 。頑心尚勇,野性猶存。欲得純和,必加鞭楚。」

「久埋郊外,今日逢渠。」

這一頭牛長久埋沒於荒郊野外,跑到郊外去遊蕩,埋沒在草叢、森林之間已經很久了,今日好不容易追尋到了,看到它了。

「由境勝以難追,戀芳叢而不已。」

開悟的境界是非常的殊勝與難追尋,在抓住它的過程之間,與抓到後的境界,都顯示非常殊勝,這開悟的過程與境界是非常殊勝的,因之難以去追述。但激情過後所要面對的是習氣猶存的無奈。聖境者菩提自性顯露,生起法的靈知靈覺,在靈覺後,迷戀世俗之情,或第二念住境生心的習氣並不能一下子淨盡。

「由境勝以難追」,一個人修証到開悟,要經過一個阿僧祇劫的時間,阿僧祇劫是一個不可數的數字,今生開悟了就是經過那麼久的時間,所以這個境界是非常的殊勝與難追,古僧大德云,開悟的狀況是不能言說,也無從言說,故言以難追。

「戀芳叢而不已」,開悟的時候,一方面體驗靈知靈覺的心,有個無礙自在的體性,另一方面還有習氣毛病。有些人誤以為開悟就是成佛了,只有釋迦牟尼佛開悟即是証悟,成果地佛。一般人開悟時若不見自心現妄想之相,第八識前塵影事化起不滅,或法塵飛揚不止,就是沒真正的像禪宗所講的開悟,故此習性猶存,戀芳草而不已。行者開悟後到證得八地不動地,還要經過一個阿僧祇劫。從初發心到開悟為第一個阿僧祇劫,從開悟到八地不動地又另一個阿僧祇劫,已經去掉兩個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入金剛道如來地直到成佛(果地佛)又是另一個阿僧祇劫,所以是從初發心到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開悟後到八地不動地要歷經一阿僧祇劫,為什麼以八地不動地為劃分的境界?八地不動地才是悟到真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才是於法無著。之前,還有習氣、留戀芳叢,雖然開悟了,但是對於一些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的毛病,能覺但尚未調伏與斷除。開悟時菩提自性會現,可以清楚劃分出煩惱心,此時菩提與煩惱,總是永遠在那裏角力與較勁,如果是小毛病,智慧一掃,看開也就沒事了。若是大的毛病,其力量較強,智慧不及就被抓著走,天天鑽牛角尖,興起煩惱無量。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有的人淫慾心強,天天煩惱淫慾心如何斷除,一個修行人有境界後,淫慾心沒有斷除,是會入魔道,終是魔眷屬。如果是本分(夫妻間)行淫,那也是障礙自己,滅去自己的慧命。

不要以為會唸咒語、或者有神通異能,驅鬼神去做事情這樣就是佛法,這是不知道什麼叫做修行。要時時能夠觀照自己,覺知歷歷中,執杖牧牛。禪宗祖師大德簡單明瞭,教導我們要觀察這個心,而淫慾心障礙我們修行。淫慾心並非只有人的層次間行淫,周圍之間的無形眾生淫慾心更重,有時候也會影響你起淫欲念,說不定它也喜歡你,使你淫慾心起,此時若不警覺或許懷疑有這回事嗎?佛法是一個因緣法,沒有那麼簡單的,一定會受到影響的,只是你看不清楚而已。

譬如一個人本來輕安心靜,從來沒有淫慾心,突然間今天怎麼不對了,有淫欲念起伏不定,這是因為周圍之間的無形眾生,以因緣法在影響你,一切法也都是因緣而生。此時可以靜下來打坐,觀這個心是怎麼起的?才會發覺這個淫心,原來不是我的心念,是外面來影響我的。能夠照破也就沒有事,若進一步也許能夠影響對方也沒有事,那就更好。讓它的淫慾心也消除掉,換來一個清淨法眷。如果沒有這種禪修功夫,沒有這種能力去觀察,當淫欲心起,想了就去亂做,豈不是造魔業。萬一面對此境再定不住,就要趕緊念佛號,讓你的心清淨下來,業緣也會跟著清淨,無形中彷彿也能夠化解自己的障礙。

開悟的時候,雖然勝境顯現出來,但是煩惱更多,是因為戀芳叢而不已,還在留戀以前的,在五慾之間遛達。剛才所說的只是淫慾,有時候愛唱歌也是一種慾望,不要小看這種偏好,因為心清淨根本不會想唱歌,或許是以前所薰習的,腦筋裏面塞了一大堆歌,所薰習的都存檔,影響你的行為。譬如我以前高中時很喜歡唱「雨夜花」,薰習後現在如果氣比較旺的時候,氣進到腦筋裏面,自性不去執著佛號,偏偏執著這首歌曲,像留聲機一樣一直在冒著。一般人講這就是幻聽,其實這就是第八意識所薰習的種子,如果能轉換成佛號---阿彌陀佛,它就會回過來執著佛號。執著染法與淨法,是要第六意識才能夠來轉換或控制。第六意識不起心動念,眼、耳、鼻、舌、身五根能放下,第六識(意)不起,接著就進入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若執著佛號是淨法,執著「雨夜花」就是染法,起個念頭要它轉,它就跟著轉。因此我們所薰習的總是跑不掉,說不定臨終的時候,染法也會來插一腳,臨終的時候很熱鬧,什麼影像、念頭、聲音都會來。所以念佛要念得勤、念得精,其他的染法、不清淨的法要能夠控制,只執著清淨念佛號---阿彌陀佛,這平常就需要去薰習。因為末法時期的眾生,福德並非很具足,因此釋迦牟尼佛不請自說的一部經典就是《阿彌陀經》,是方便的念佛法門,末法時期眾生業障很重,動輒就會走錯路,雖然念佛法門很簡單,但是要用心的去唸,甚至在睡覺之間或者是神志恍惚時,佛號也會自然湧現出來,這樣才有點樣子。

祖師大德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可以去印証,所謂的「夜夜伴佛眠」,是謂六識不起,而第七意識執著一個佛號,當氣機很通暢時,一邊可以睡覺,一邊還聞心在念佛號。如果沒有一點定力與認知,會搞得神經兮兮的,誤以為耳內聞的是幻聽,哄!哄!其實不是幻聽,氣機旺一點的時候,仔細且更深入的去聽這個聲音,一定是在念佛號,此時此刻更能體會八識的種子,實在是浩瀚無邊。由境勝以難追,戀芳叢而不已,前言悟境之殊勝難言,後者言我們習氣的部分。

「頑心尚勇,野性猶存。」

剛開始抓到這一頭牛的時候,雖然菩提現出來,但是還不太認識它,也就是素法身起,心靈的超能力在此時都會現出來,執杖牧牛就在這時候。心不能夠有絲毫的邪心邪念,不知道利害的人就會在這裏迷失掉,誤以為靈知心這麼好用,而著魔誤入歧途!如果利用心通力去做事情,是用在利益十方眾生,尚且無可厚非,否則就犯了貪心、害心等戒律。因此一方面可以認識這一頭牛有很殊勝的境界與難追尋,另一方面習氣還很重的毛病,從累劫在世俗之間所沾染種種的貪慾心、瞋心、淫慾心、、等等的習氣,造成這一頭牛的頑心很強烈,野性猶存。

有的人以為開悟以後就不用修行了,這是錯誤的,顯然沒開悟。開悟以後正是大修行的時候,而你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習氣現起,所要修的正是可以連根徹底拔起。因為未悟時有如隔靴搔癢,抓不到癢處,故修起來常沒進境,為什麼有的人修了二、三十年還是老樣子,習氣毛病還是一大堆,因抓不到癢處,修不掉妄習心。就以我們的同學來說,喜歡講話就永遠喜歡講話,喜歡發表意見的就永遠喜歡發表意見,相處已經十幾年,應該可以改了,但沒辦法,始終還是一樣,這就是沒有修進去,修進去時心慢慢地會不喜歡講話,起心動念都很厭惡,更何況會開口講話。

初悟時的種種習氣毛病、野性還很強烈,而你偏重於何種習氣,在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去體會,有忌妒心嗎?有愛吃醋的心嗎?有瞋恨的心嗎?、、、等等都必須滅除,修行到最後無所忍而安祥時,野性才能滅,所以修行得好不好,不是用嘴巴講的,而是要境界來磨練,隨時發生的狀況,都可以考驗出你的野性與修行功夫。所以修行隨時都要警惕,自然的去面對那個境界而不動心,不管好壞與否不動心,這就是修理我們的野性,野性有種種的毛病,都必須慢慢地加以調伏。

「欲得純和,必加鞭楚。」

如果有不好的習氣毛病,為了要讓它清淨下來,就必須用那鞭子鞭打,這只是一個形容詞,心怎麼鞭打呢?心是可以用罵的、用哄的,打是打不到,但能用第六意識心起去罵它、哄它。譬如起了一個不應該的心,另一個心就可以嚇阻它,而所謂的能夠生起的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因為第六意識比較強烈,潛意識的第八意識的種子現出來,且不容易滅除,第七意識卻是執著它而現,因此用有意念的心(第六識)去罵執著不放的心(第七識),亦即第七意識執著第八意識的種子不放的,也就是使我們落入輪迴的現象,所以欲得純和,必加鞭楚。

 

二、頌詞

cow4.gif (5905 bytes)

頌曰:
「竭盡神通獲得渠,
   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才到高原上,
   又入煙雲深處居

       第四圖   得牛

剛剛見到自性的時候,自性本來是清淨,本來是無黏的,本來是沒有煩惱。當得牛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個是菩提自性會現,菩提自性是有智慧的,但是久埋郊外,我們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一些習氣毛病,使菩提自性與習氣毛病二者並存。剛開始時,我們菩提自性所開發出來的智慧,法身不能發揮威力,對法身清淨無為的體會,尚不能夠熟悉與深入,也不能以它來面對一切境界。當真心開發出來以後,它的覺知非常的敏銳、超感,是我們一般人的九倍之多,這是音老上師所講的,所開發出來的自性靈知與中陰身相似,我們人死的時候才有中陰身,但是自性開發出來,就是打破色身的時候,所現出來的也是這個樣子,有這個中陰身的味道。一般人有修行,中陰身的敏感度是有九倍之多,可以感知一切因緣,這也就是處在真心「覺」的境界。

六根的每一根都有六結使(動、靜、根、覺、空、滅),動、靜、根是對我們的色身而言,覺、空、滅是對我們的心而言,色身不破的話,心沒有辦法現出覺知,而現出覺知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好的感知,一個是感知了以後不能夠放下,不能夠放下當然就起煩惱!為何不能夠放下?因為我們菩提自性開發出來以後,也就是素法身還不會用,此時要慢慢地修,也就是禪宗所謂的任運,對一切境能夠自在,而這需要時間去調理、去調伏,所以剛開始,這個素法身還發揮不了功用,等於沒有用。

這個菩提自性能夠覺知很多事情,但還是不能夠放下,都是習氣毛病在相應、在應緣,所以這個時候就要修斷微習,開悟以後就需要修行,也就是無始劫以來,久埋郊外這頭野牛一直都是沈淪在六道之間,精進用功的結果,好不容易碰到它了,而這種境界是非常的殊勝,這在菩薩諸地而言,是入地菩薩。開悟的時候是入地菩薩,入道只是看到這頭牛了,但還不能夠認識它,所以還是不能見道,見道位要在第四位階的時候-四地。初地是歡喜地,這個時候心還沒有清淨,到二地時是離垢地,粗過習氣已能離。三地是明地,離垢後心始能發光。在四地燄慧地的時候,其智慧就像火焰一樣,這個時候才有一點悟道,一切法因緣生滅為何!一切的輪迴是如何!所以現在只是初階的看到這一頭牛,這境界當然是非常的殊勝,但是另一方面迷戀芳叢,其習氣毛病還沒有滅,不可能一個人悟道以後,馬上就能夠有所成就。除非是果地佛,如釋迦牟尼佛開悟時等於証悟,只有果地佛釋迦牟尼佛才有這種修証。一般人都是入菩薩歡喜地的時候開悟,悟後還是要修,因為無始劫以來微細的習氣毛病還很多,必須要次第斷滅它。

釋迦牟尼佛在修証之間,也經過色界、無色界的禪修功夫,一個境界一個境界地一直修証上來,所以過程之間當然也就具有神通,他開悟的時候也就等於證悟了,所以心量也就更大了,因此具有三明六通。一般人沒有辦法,由於習氣毛病還在,所以很迷戀芳叢,頑心尚勇,不管是頑劣的心、玩耍的心,沈迷在色、聲、香、味、觸等的塵境中的心,不可能一下子就都放下,所以說頑心尚勇,野性尚存。

欲得純和,必加鞭楚。要讓習氣毛病斷盡,而回到清淨的法身,就要拿棍子,好好的看著這頭牛,這就是第四圖的圖說,拿著棍子在牧這一頭野牛,野牛它有野心,然而抓都抓到了,為什麼還要用繩子綁住,然後用棍子打它?主要是因為它野性未除,這就是開悟後要修行的道理。不要誤以為開悟以後,就已經有所成就了,不需要再修行了,果如此會落入世間禪的境界中而已,因為世間禪所看到的還不是真實的心,世間禪定的色界四禪(1.離生喜樂地、2.定生喜樂地、3.離苦妙樂地、4.捨念清淨地),它把四禪之間的心量,不管是能夠見光,或者是氣充滿色身,有了這些現象卻誤認為就是見性,其實根本沒有破色身,而潛在的習氣沒有顯現出來,或許會以為平時對什麼事情也都看得很開!打坐也很好!甚至能入甚深禪定中,但因為色身未破,故說修不真實。色身破了,在潛意識之中,今生、過去或者是無始劫以前的習氣毛病,都會顯現出來,貪、瞋、癡、慢、疑等等的毛病,此時到底有沒有全部顯現出來?色界天的行者,是沒有辦法現出來的,因為它沒有打破黑漆桶,所以它現不出來。禪宗所說的一定要打破黑漆桶,因此外道無想天或者是世間禪定,在色界四禪境界的時候,色身都未破。

如果色身破了,就進入無色界的境界,既然沒有色相,就只有一個心的作用,剛剛所說的動、靜、根、覺、空、滅六結使,進入第四層次的時候,也就是心的覺知,但是覺知以後進入無色界的世間禪定:1.空無邊處、2.識無邊處、3.無所有處、4.非想非非想處,這四空處定沒有修解脫,就會住四空處定中。如果修解脫道的話,是修在《大般若經》所說的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這些法,三昧就是正定,修佛法的行者,修証到七地---遠行地時,再獲得三三昧時,就入八地不動地。剛開悟是初地歡喜地,再來慢慢地修,修証到第七地的遠行地以後,就進入八地不動地。不動地時已經修證到空、無相、無願三三昧了,這是在七地的時候修的,空一切相,色身是空掉了,心所感知的也要空掉,此空是絕對的空,無相是相對的空(有法無主),這些名相有時要搞清楚。絕對的空就是否定一切,就會斷業,否定一切業的糾纏,面對業的糾纏能夠以絕對的空而不黏,就能夠斷業而不受業的牽扯,此時就是真悟到空。

修證到空的時候,如果是一直守空下去,就會變成斷滅空,佛性的靈覺心就會死掉,這個時候就要回過來,用這個心感知一切境界,這就是相對的空(有法無主),而感知了一切境界,卻能夠無礙與不受牽扯,此時就是無相。

在修空、無相之間,要抱持著無願的心,不要起心動念發願,要這樣,要那樣。在修菩薩道的時候還不能夠有願,有願是在修佛道時,在進入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時尚無願行,之後再接下來,才是方便、願、力、智等四波羅蜜,合共在修十波羅蜜的時候,就是在修金剛如來佛地,這個時候才能夠有願。如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許多佛也都是在成就菩薩道以後,才再發願而有大願力。因此在八地不動地之後,也就是在金剛如來十地之前,還有九地善慧地、十地法雲地要修證。在不動地之前是修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所以開悟後得到這一頭牛,野性尚存,也就必須加以鞭楚,才能夠得到清淨,也就是以空、無相、無願等三個法門,來加以對治我們這個心。接下來我們看頌:頌曰--

「竭盡神通獲得渠」

在我們修行過程之間,竭盡一切力量,所學的法不管是色身、氣功、打坐、瑜珈、或者是心裏與習氣的調理,都是盡力而為。剛開始所修的斷習,當然都是粗的習氣,從粗的習氣毛病開始修。而微細的習氣在表面上,尚未破色身以前都覺得沒有事,面境似都想的開,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的,在身、心兩方面都有基礎以後,粗的習氣控制得好,五戒、十善都做的到,色身突破就能夠開悟了,開悟了就是得到這一頭牛。所以竭盡神通獲得渠,而對於所說的神通,並非是指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這些神通,是以種種的方法、種種的精神,打通色身而能夠通達。

通達有兩個意思,色身破的時候,體性可以通外面,才可以感知一切境界,譬如虛空之間有佛、有菩薩、有護法、有怨親債主、、等等都能夠知道,所以一個開悟的人,心的靈知靈覺很強可以感知很多,而身體可以通外界,也就是通達之意。因此要通達,色身一定要破,有心的靈知靈覺也就是心通,能夠心通也就是色身破了,而竭盡種種的精神,能夠打通我們的色身,才能夠獲得法身,這個時候的法身,與野牛的脾氣是相合的,剛開始還真分不清楚,菩提自性本是清淨,為什麼開發出來以後不能夠自在無礙?還是有煩惱、有執著不好的事情、對於順、逆的境界還是很執著。這個時候心就必須要去磨練它,對於好的也不用特別的高興,保持一個平常心,好、壞、順、逆都能夠無礙。

竭盡神通獲得渠的,代表牛性也是代表法身,也代表習氣毛病,因為這個時候真妄還是攪和在一起,還沒有辦法分得清楚。但是實際上,可以覺知的心來觀照你的習氣毛病,雖然不見得能夠完全控制,但起碼也不會太離譜,煩惱是心裡面的煩惱,不會變成色身上的境界。有時候內心的境界是非常的熱鬧,但表面上看來還跟一般人一樣,因為初步的智慧還是有,只是管不到內心澎湃的心意念而已。

「心強力壯卒難除。」

真心就是空,我們修空性,而空本來就是無相,要去修甚麼空性?我們這個空體本來就沒有一個性向,真心是以空為體,以靈照為本,以靈覺來照一切因緣,即使不用修行,自己本身都有這種功夫,即此因緣來時,能覺知而應緣;沒有因緣來而起心法,就是你的妄想。一定有因緣來,你的心才會應緣,而真心應緣時就生起法,內心感覺該怎麼做?它就會現甚麼境而去做什麼事,這個真心是我們要去修的,真心以空為體,以靈照為本。如果是我們尚未修得清淨時,我們還有一部分是妄心,妄心包括習氣、毛病,以及一切的執著。真心在應緣以後,妄心接著第二念、第三念,都是一些妄想,就看你習氣毛病有多重,如果習氣毛病淡薄一點時,也許動第三念、第四念的念頭時,馬上就能擺脫掉。聖人是沒有妄心的,有應緣的心時,對於法相只了知一下就放下!不再去執著。

真心也就是野牛清淨時,真心是跟空一樣,能夠產生一切的妙有,妙有是怎麼顯現的?就是以靈照為本而現一切境界,所以心強力壯,力壯的力是習氣的力量,例如我們與人家談話時,有一個覺知知道這句話不能講,但是沒有控制好,還是說出來啦!這就是你的覺性先知,尚且無法壓制你的習氣毛病,不能夠講最後還是講出來了!講出來就與人家結怨哪!也就是心強力壯,你的心還很野、很強,習氣毛病還很重。因此,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夠把野性的習氣毛病都清除掉,所以卒難除。

「有時才到高原上」

有時才到高原上,這是處在空的境界時,也就是聖境時。我們常常畫一個修行的路途(如下圖),從初發心到打破色身就是開悟,開悟後就要開始修行,就是修証到空的時候,就是聖人的解脫境界。開悟以後習氣毛病的滅除,再來修空觀,修到最高點就是悟空,悟空的時候就有解脫的能力,這時就達到聖人的境界。所以開悟以後精進地修行,心強力壯---習氣毛病卒難除,卒難除也是必須慢慢地除滅它。

studyProcess.gif(6284 bytes)

業緣來的時候,業緣就是碰到冤親債主,或者是不好的因緣,不好的因緣代表什麼呢?有的是修理你,有的是誘惑你,當心不清淨的時候,譬如貪心尚未滅除時,偏偏有很多人一直送錢給你、供養你,一時把持不住就受到誘惑,就落入陷阱了、失節、墮落,我們修行本來就是要脫離這些貪、瞋、癡、慢、疑的污染,不被名聞利養所誘惑。

「又入煙雲深處居。」

有時候是已經解脫出來啦!到高原上看到的芸芸眾生,眾人皆醉我獨醒,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有時候習氣一來,障礙來了,又迷誤掉、落入漩渦了,又入煙雲深處居。本來追這一頭牛已經很辛苦啦!從第一個圖看到牛的蹤跡,就一直追,追到現在終於抓到它了!菩提自性顯露出來的時候,還很安慰的覺得自己解脫了!修得不錯!一旦障礙來,又迷糊不清了!又去煩惱!又去執著!自性不見、野牛又現出來,因此得到牛,並不能夠馬上清淨,得到牛必須花很多的力量去馴服,因此第五圖就是在牧牛。

這頭牛得到時,譬如有很大的神通力,因為動、靜、根、覺、空、滅六結使的「覺開發出來的時候,很多事情你都懂、都知道,但是習氣毛病沒有滅除時,知道的越多、煩惱越多,定力不夠時,也會搞得烏煙瘴氣,而在這個時候,是好、壞都有的境界。

 

三、解說

行者雖以般若智觀照妄心,似繩索已牢套著牛,唯牛性尚野,難以制服。故行者如牧者執杖牧牛,勤加鞭策、調伏,但無始劫來之習氣太強,而不能一下去除。此時行者已得悟自性全貌,覺知雖歷歷,奈粗重煩惱、過、習氣種子尚存。若行者保任不住,有時到高原清淨處,有時又入深山雜穢處,恐又犯人苗稼,而造諸業因,故亟須保護任運,使其馴伏而後已。和曰:「般若真照網住渠,無始無明卻難除。太平時日謂菩提,境風轉至煩惱居。」

「行者雖以般若智觀照妄心」

一個開悟者起碼悟知有兩個心,其實有八個心,眼、耳、鼻、舌、身各有一個心,然後第六意識的分別心,第七意識末那識的妄執、妄想心,第八意識是真正本來的心,般若智慧能夠覺照,就是真心,第八意識覺照的心開發出來以後,它儲藏很多的習氣毛病,妄心來自於第六意識的分別心,第六意識來自第七意識的妄想執著心,然後以第八意識的真心來觀照,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妄心,開悟的行者都有這種能耐。

「似繩索已牢套著牛,唯牛性尚野,難以制服。」

我們可以看第四圖:所準備的繩索,一個圈圈丟出去,剛好套住了牛的頭,也就是抓到了這一頭牛。牛雖然是動物,在印度它是很神聖的,也代表我們的體性清淨,但是動物到底還是有野性,所以它還是很野,野性代表我們的習氣毛病尚未清淨以前所具有的現象,所以難以制服。修行並非一蹴即成,什麼都解決了,六祖開悟後混跡獵人隊中十五年,勤修斷除內心的習氣毛病,然後修一切神通。

剛開始還不清淨還是要修得清淨,初地菩薩是歡喜地,二地菩薩是離垢地,因為污垢一大堆,必須把它除離,離垢而心清淨以後就能夠發光,是第三明地發光地,心能夠發光,第四地焰慧地,智慧有如火焰。初地是入道,入道以後才能夠真修,第四地是見道,在第四地有智慧比較沒有煩惱。而接著就是第五地、第六地、第七地修一些心通,到第七地修三三昧、修解脫道,七地前有智慧照破煩惱而已,還是有很多的煩惱,到第七地修三三昧才能夠解脫,第八地不動地才是真正的解脫地。之前找到的牛,野性尚存,難以制伏。

「故行者如牧者執杖牧牛,勤加鞭策、調伏。」

這個時候修行的人起心動念,都有覺照的心可以觀照它,不讓心意念去成就妄想。執杖牧牛在禪宗而言,是必然的修行階段,怎麼牧牛呢?就在你的念頭起來一個字、兩個字的時候,你真覺看著它,慢慢地心就不會再想下去了。如果你面對一個人講一句話而起了瞋心,而這瞋心不是念頭,你真覺就看著它,警示自己瞋心又冒起!慢慢地瞋心又會下去了!如果修不到這個階段,就代表你的覺心還沒有打開,心眼打開的人,就很清晰的可以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覺照的心具足,就可以觀照你的習氣毛病,以及種種的心態都能,反正是不正常的、有為的都是不對的,因為在這時候是要修空觀。空觀不是用講的,而是必須要去修証的法,修到最後,對於一個人的一句話,不管是好、壞都不執著,而不起心相應,這就是體性的空性現;而一般人還有習氣毛病的相應,這就是不空。所以在修空觀之間,就必須要執杖牧牛,起心動念用真覺看著它,如果起害心、不甘願的心,那就很離譜了!

我們修行人有時候常常受到欺負,應該更加要忍辱,更不應該去詛咒他人,因為修行人這個時候心都已經活了,而有所動念都會成真,很可怕的!因此要執杖牧牛,心力很強,心強力壯代表不正當的心念,有時候雖然無心害人、或者是故意、或者是去詛咒人家,一次、兩次,或者是天天想,到後來都可能成真,這個人也可能會發生問題。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執杖牧牛,更甭讓它動一點點的心意念,好、壞皆不動念,所以勤加鞭策、調伏,看得很緊、調伏它。順就是伏了,不順就要調,而調伏有很多的方法,如果罵它,而它就乖乖地不動念,當然就很好,那罵的還很管用!有時候罵了又覺得很委屈,一個心就很受不了!我們有一位同學,觀照他的心很嚴格,他本來很喜歡講話,當他知道如何修練心的時候,逼著自己不講話,結果最後裡面自己的那妄我,大喊:我受不了!我受不了了!再下去就要發瘋了!結果妥協不敢再逼下去,然而只要繼續再逼下去,它才會調伏,不再逼下去最後通商量、妥協,這樣就又拉長修行的時間了!所以要抱持一顆勇往直前的心、不通商量的心、不退轉的心,心裡面它慢慢地就會調伏了。

調伏分成兩個:一個是暫伏,好像沒有事,對於事情也都看得開,譬如以丟掉錢來說吧!如果丟了二十萬,可能還是看得開,而如果家裏只有一百萬,而把這一百萬全都丟掉了,也許就好幾個月都吃不下飯呢!所以暫伏也就是說還有火種,只是暫時地壓住它。一個是永伏,永伏是火種沒有了,裡面的種子沒有了,這就是聖人的境界。

「但無始劫來之習氣太強,而不能一下去除。」

一個習氣的斷除總是要次第地除滅,譬如以瞋心而言,瞋恨而愛發脾氣的心,人家侮辱你、不順從你,而心裡就很不舒服。如果慢慢地對著外境不再去追究,反過來調伏自己內在的心,然後內心這一次可能大生氣,第二次仍然中生氣,再來可能就漸漸地不那麼生氣,總是要磨練仟次、百次以後,也就慢慢地無所謂了。之後還再同樣的問題對著往來時,我根本就不起心動念與之相應,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永伏。然而每一世所薰習的習氣太多,一下子要斷除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一下去除。

「此時行者已得悟自性全貌,覺知雖歷歷,奈粗重煩惱、過、習氣種子尚存。」

已經瞭解有個了了覺知、不動的心,此時就像打坐時,不起心動念但是有一個覺知在的狀態,或有因緣來時,習氣毛病會與之相應,所以悟得自性本來是自在無礙,它是空性無黏,但是它還有一個特性:覺知歷歷,什麼事情都懂,每一個人的心態、心機,每件事情的背後因緣,得牛的人都清清楚楚,也就是中陰身的敏感有九倍之多的狀況,什麼都懂知。一個開悟的人可以直接讀你的心,心清淨與否、修得好不好,都可以感覺,然而懂得越多,如果放不下豈不是更糟糕。所以雖然覺知歷歷,但是粗、重煩惱,過、習氣種子一大堆,因此靈知靈覺的心是一回事,是佛性本來的功能,如果沒有把煩惱斷掉,或許覺知越多,日子越難過。感知越多如果能夠自在,也就會沒有事,同時應該了解業力該現總是要現的!比較沒有定力、比較看不開、沒智慧的人就會跟著業力動哪!無形中給自己製造麻煩與煩惱,不管是感知自己或他人的事,在這個時候,必須要能夠學習空觀與無礙。

「若行者保任不住」

懂得多,煩惱習氣毛病又多,然後知道的事情不能夠放下,又用習氣毛病去相應,這就是保任不住。保是保護,保護你的心不再去造業,還有保護你的身,不受外面的人、冤親債主的糾纏與傷害,要有能力保護身心。保護心是對你的習氣,或面對著人、事、物的時候,不讓心與之相應而再造業。保護身是冤親債主來時,要有保護自身的能力。外面雜七雜八、不修心的人太多了,並非只有冤親債主會作法,修行時所面對的諸逆緣,都是與人家結怨的,有的是人、有的是鬼神,在保護任運之間,要保護你的身,要保護你的心,兩者都要好好保護著,讓心能夠慢慢地回復到真心實性的空,隨心所欲地能夠住在空之間,當然最後是自在,對一切境界都能夠自在,這就是禪宗所謂的保任---保護任運。

保護任運這個「運」字,就是在說更進一步的法,係進入心的用,網上的文章所說的魔相:想陰魔相有很多,在體知心的功用後,知道心的功用很大,如果會用它,它就會現出無限的力量出來,所以要學習如何去用,起心動念不為自己,都為眾生,也都可以成就的。

這一次在法爾上課(90.2.18)我問高級班的同學,心中心法修得好不好?而心中心法的咒語已經念了幾百萬遍哪!教了六個手印而手印也已經結了,也修了三年了,你會不會去用它呢?

其實六個手印隨便拿一個手印、唸咒語都可以成就的,唸咒語可以讓魔產生慈悲心,咒語的威力是很大的,問題是有沒有很認真地、清淨地唸這個咒語。如果碰到障礙,心有所不安,有很多人在保護任運方面處理得不好,常常讓身體受傷,如果有警覺,早一點唸佛或者唸咒語,都可以把你的心安住,而心安住了,身就比較能夠氣通,氣通而外來的東西,要傷害你就比較不容易,這是實修方面的事情。

雖然本身能夠保護任運,但是心也沒有辦法一下子就管住,六祖開悟後還經過十五年的功夫在修,所以開悟並非一下子就很了不起,沒有這回事!開悟以後還是要慢慢地修心,修証到可以運用這個心,那就有點功夫了,可以化解一切障礙,也可以為眾生做很多事情。

「有時到高原清淨處」

保護任運得住,有時到高原清淨處,這就是好日子、無礙的時候,因而覺得心很清淨,覺得已經解脫了!心很清淨而心情非常的海(high),所以說有時到高原清淨處。

「有時又入深山雜穢處」

有時障礙來時,潛意識中的貪、瞋、癡、慢、疑及淫慾心、、、,習氣毛病又來了!又觸犯哪!障礙來了,而習氣毛病與之相應。

「恐又犯人苗稼,而造諸業因。」

以前的心尚清淨,不會去害人,現在已進入不好的因緣境界時,習氣毛病又來了,可能又要去踐踏人家的稻作、或者是乾糧、雜作。犯人苗稼是禪宗的話,就是去侵犯人家的心或者是身,那是因為心不清淨的關係才會這樣子,而造諸業因。

「故亟須保護任運,使其馴伏而後已。」

得牛時候的行者,起心動念時如果讓它一直想下去,或者天天都那麼想,真的會成就惡業,即使是無心的要害人,如果一次、兩次,或者天天都這麼去想的話,這個人會有不好的現象發生。所以得牛的時候,最重要的必須要好好管住這個心,故亟須保護任運,使其馴伏而後已。

 

四、和頌

「般若真照網住渠,無始無明卻難除。太平時日謂菩提,境風轉至煩惱居。」

「般若真照網住渠,無始無明卻難除。」

以般若智慧,覺知的心來鑑照妄想習氣,抓住這一頭野牛把它綁住了,野牛雖野,都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無明所造的業障,野就野在這裡,牛本來是清淨無為的、非常的柔順,會有這些野的味道都是習氣毛病,也都是無始劫以來所薰習而成的,因此無始無明卻難除,很難能夠順利地去斷除。

「太平時日謂菩提,」

有時才到高原清淨處,好日子、沒有障礙的時候,是自認為有菩提智慧。我們有一位同學,連天氣的好壞都影響她的心情,這是因為心受到外界的影響,當然我們的體性與萬物本來是一體的,但是要學習空觀、要超越它,不能夠受到天氣的影響。有時候確實是如此,如果是遇到刮風、下雪、颱風,這些日子都是不好的因緣,有時候寒流來時,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往生的人就特別多,這是藉陰霾來接引這些人的,在家裡看不到這些情況,但到醫院去看才知道。如果心還隨著氣候在起伏,就是沒有超越天氣,心還沒有空掉,還受一切物境所影響。當然物境與我們體性本來是一體的,眾生也本是同體,大家同一體性,萬物也是同一體性。所以在太平日子,沒有因緣、沒有冤親債主在做怪的時候,還覺得自己的智慧蠻不錯的!什麼事情也都看得開!心裏面的一點妄想也能夠控制得了!但是境風轉至煩惱居!

「境風轉至煩惱居。」

當因緣來的時候即隨風起浪,外在的因緣來時,潛意識裏面不清淨的心與它相應,然後煩惱就來了,忘了當初的清淨,而鑽牛角尖去執著煩惱的這些法。所以在得牛的時候,靈知靈覺是有的,但是滿心的齷齪、垃圾、不好的習氣毛病一大堆,這些是同時都存在。因此在這個時候,必須要牧牛,用我們覺照的心,控制這一頭牛,當它面對人、事、物而不以自己的習氣毛病來相應,以平常心、空無的心、面對一切境都有無礙的心,但是這不是說到就能做到的,必須要慢慢地去磨練,而磨練有時要經過一、二十年,六祖也經過十五年的磨練,也才能夠有大成就。有些修世間禪定的行者,以為開悟的現象就是:光一閃、自性清淨了、什麼事情都看得開,那還是沒有進去的,心沒有靈知靈覺,當然也就沒有很大的煩惱,禪宗所言的,還有靈知靈覺的心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知道後是不是還看得開呢?因此修行還是有層次的,當然這也關係到因緣法,如果你的因緣適合修世間禪定,也不能強求修大乘的佛法進入菩薩道,這也不是簡單的,如果很用心的在規範習氣毛病,把粗的控制好,然後很發心的、很精進地用功,當然無形中身體也會改變,進而具足資糧能量,最後甚至於能夠有所成就。

心尚未成熟,有時候是勉強不來的,有的同學氣機很旺,卻害怕身心的反應而不敢再深入;有的同學卻是氣機衰弱,練幾年了氣還是起不來,這個與身體有關係,也牽涉到上一世有沒有修行?所修是何法?如果上一世修密法,或修禪宗,氣機很旺,也就會比較快;如果只會做善事、修善行,也許福報好一點,但是身體還是沒有底子、沒有基礎。如今生才開始修練打坐、練功,也就是今生才開始利用色身用功而已,快慢與否這都是勉強不來的。

無始劫以來,每一個人踏上修行路,從初發心開始,每一世都這樣一直地修過來,因此也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跑那麼快,而我怎麼走那麼慢呢?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我們在過程之間,研究與了解別人所寫出來的東西,他總不是無中生有的,確實是也有他的道理在。

這十牛圖以前本來是八個圖,後來才加上兩個圖,是行菩薩道的,而修行就是這樣子來的,只是你看不懂這牛綁著在幹什麼?短短的一個序文,四句頌文是在講什麼?看不懂,如果懂了就知道其中的意思、道理是什麼!是非常的殊勝的!能夠懂的話就知道文中所透漏的消息,消息都在這裡面。譬如第十圖的序「柴門獨掩,千聖不知」,柴門獨掩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柴門獨掩?柴門已經打開了,為什麼要獨掩、要再關起來?因為修到清淨的時候,就必須要關起來。在第四圖的得牛,是把你的色身打開,打開以後才能通外界,有靈知靈覺,等到修心修到差不多了,就必須要回凡,這個時候門就要關起來。如果看不懂的話,柴門獨掩是在掩什麼?何謂千聖不知!因為打開以後虛空中菩薩、天神,平面的鬼神等都知道你的蹤跡,待你把門關起來了,人家都不知道、也不了解,故說千聖不知。到底你修了怎麼樣?有那個功夫嗎?柴門獨掩就得回凡與凡夫一般,此時看不出有什麼特別,要光沒有光、要氣沒有氣,不是說真的都沒有氣,只是沒像開悟時一樣地那麼旺,開悟的時候奇經八脈、正經十二脈,全身都通暢,而在這個時候修練神足通,真的就會成就的,因為整個身體都充滿了氣,只要起心動念,神足通很快地就會成就,但是學會了這個又有什麼用呢?死了還不是要照樣去輪迴。因此佛教所說的解脫道,首先要修解脫,這些神通都沒有用的,神通敵不了業力!以後快成佛時,神通自然就有了,那是自然現起的三明六通,不是去學習的神通。

所以古代的聖賢先哲,他們把所經歷的事情寫下來,我們要解讀它,可以從裡面得到指引;或者是誰講都一樣,釋迦牟尼佛講經典也好、宣講修行的方法也好、修行的境界也好,假如換上這個十牛圖來說,只是對象不同、表示不同,然而境界的說明也不會有什麼不一樣的。今天就講到這一段為止!

( 90 2 27 日 講於 慧炬講堂 )  (待續)


[ 禪宗十牛圖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