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禪宗十牛圖解說(103)
             --第三圖 見牛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言

序三曰:「從聲得入,見處逢源。六根門著著無差,動用中頭頭顯露。水中鹽味,色裡膠青,貶上眉毛,非是他物。」

如果能夠見到我們自性的一點樣子,雖然沒有完全看到,但總是有一點牛的蹤跡,第二圖為循著腳印,到草叢山林之間去追尋,找了好久卻總算有看到一點蹤跡,現在我們來探討第三圖:見牛。

先說序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只要選擇一根來修行都會有所成就,《楞嚴經》上所言:六根、六塵、六識再加上七大總共有25個修行法門,這是最基本的,然後演變成八萬四千法門,因為每一個法門又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所以就演變無量無邊的法門。

塵是外面的境界,識是心比較難去理解的,剛開始總是還不認識它。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等,此六根之中有圓通與不圓通,耳、舌、意(2、4、6)等三根為圓通法門有一千二百功德,而眼、鼻、身(1、3、5)等三根為不圓通法門,只有八百功德。圓通與不圓通本來是無所謂,圓通法門是不管智慧高不高、根基深不深的人去修都能夠有所成就,而比較不圓通的法門則必須要有智慧去體悟,才能進入狀況。

「從聲得入,見處逢源。」

當然要找牛的蹤跡,從聲音入門也可以,聲音是與我們的耳根相應,所以用耳根圓通法門是所謂的觀音法門。如果是從聲得入,見處逢源,眼根看到牛的蹤跡、以及各個地方,也更能夠讓我們找到所要的根源。

「六根門著著無差,動用中頭頭顯露。」

而耳根、眼根等兩根只是代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其實六根門都能著著無差,動用中根門頭都能頭頭顯露。不管見到佛性與否,每一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照樣都在起功用,可以見、聞、嗅、味、觸等一切外面的塵境,心中可以感知、可以思想、思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隨時都在動用之中。而凡夫之所以為凡夫,是因為在動用之間,再加上本身種種的習氣、毛病去相應而已。

在第一個階段雖然沒有悟出自性,但能夠視而不見,眼睛看到種種的人、事、物,沒有生起本身的習氣、毛病去相應,雖然看了卻沒有看進去,聽而不聞,有聽卻沒有聽進去,、、、等等,這就是初步的解脫功夫。但是一般人連這一點卻沒有辦法做到,更是遑論見性了。如果能夠初步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舔而不知酸甜苦辣,聞而不知香臭,觸而不知軟硬堅實,、、、等等,六根對著六塵而沒有習氣毛病去相應,其實這就是有點看到牛的蹤跡,看到牛的樣子。我們的體性本來就沒有罣礙,不會罣礙什麼的,也不會煩惱,而罣礙與煩惱都是習氣毛病,對於見聞覺知都是以習氣毛病去相應,這就是凡夫的境界。

為什麼「六根門著著無差」呢?見、聞、嗅、味、觸以及心的體知等功能不會有差錯而且能照樣運轉,在這動用之中佛性隨時、隨處,根根門頭放光運用---頭頭顯露出來,可以清楚地看到種種的塵境。而一般人只是多了一些罣礙與煩惱,沒有辦法脫黏。

對於以上所說的:依經解義,閱教知蹤地去修行,慢慢地看到牛的蹤跡,看到牛的腳印,在打坐或者是生活起居之間,六根對著六塵而沒有習氣毛病去相應,雖然沒有抓到它,卻已經有一點見到牛的樣子了。

「水中鹽味,色裡膠青。」

過程之間「水中鹽味,色裡膠青」,水中裏面擺上鹽巴,或者是沒有顏色的白糖放在水裏面溶解在一起,因此光看是沒有用的,表面上看不出水中有什麼東西,而水中含有鹽巴的鹽味或糖的甜味,卻是必須透過嚐試方能夠知曉。種種的顏色裏面有青色、紅色、白色、、、等等,在有色之間又渾沌了,又將自身的習氣毛病攪和在一起,等於是讓有色去污染了。水可以是代表自性清淨,卻摻雜了鹽巴、或者是外來的東西,水仍然是水,鹽巴還是鹽巴,這兩者說一也是一,是鹽水,說二而它裏面有水與鹽巴。這與我們的體性相同,體性本來是空,如果空中有我們的習氣,空可以說是水,習氣可以說是鹽巴,這兩者看起來可以是一個或者是兩個,表面上是白白的,其實內中含有鹽巴的味道。

習氣毛病很多,各種顏色當然是包括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種種的分辨能力,有不同的顏色就有不同的功用。如果水再加上顏色,更幻化出無量無邊的色彩,膠青可以代表是很多種的顏色,譬如黑色與白色混合在一起這是灰色、紅色與黑色混合在一起就是青色、…等種種的顏色不同,再加上水去混合就更產生種種不同的境界。這所言為何呢?體性清淨的空而其中當然含有很多的“有相”,有相如何的去變化,端視如何去調配,而現在要認識這一頭牛,在種種的顏色之中要去尋找出一個空白無色的,在無色之間又要去尋找出其中所含的---譬如鹽巴、白糖、調味料等等,端視自身如何去認識它。

「貶上眉毛,非是他物。」

眼睛上面的眉毛眨來眨去、看來看去、尋找來尋找去,其實也都是它的功用,並非有另外一個東西去操作它,是自性的反應動作。總而言之,要尋找牛的蹤跡,不是往外去追尋,不管是從眼、耳、鼻、舌、身、意之間,六根之中任何一根門進入,怎麼地去用功都能夠顯露出本來的面目。問題是如何去分辨它---自性,這就需要慢慢的去學習、慢慢的去認知,才能看見牛是什麼樣子。

 

二、頌詞

cow2.gif (8905 bytes)

頌曰:
「黃鸝枝上一聲聲,
   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回避處,
   森森頭角畫難成?

       第三圖   見牛

「黃鸝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岸柳青。

前面兩句是描述自然的景觀,黃鸝是一種鳥類,在樹枝上一聲一聲地啼叫,也就是從聲塵進入(從聲得入),溫暖的太陽、柔和的微風、岸邊的楊柳青青隨風飄揚。其所比喻的一切是那麼自然,在尋牛的過程之間,並非高不可攀。如果是找到這一頭牛,其實也都是在日用應緣之間,與我們很貼切,要仔細地去見它,要從自然的環境之間去認識它,不是在「空」之間去認識它,當然「空」是修解脫的過程所絕對必須經過的,但是要認識佛性,這一頭牛離不開人世間一切平凡的境界之中去認知它,大自然的境界雖然很複雜,卻都能夠清楚地掌握,不管是溫暖的太陽、柔和的微風、鳥的啼叫聲、…等等都能夠掌控得很清楚,再進一步去追尋牛的蹤跡。

「只此更無回避處」

已經有一點掌握到它的樣子的時候,就不會被外在的一些現象所迷惑,慢慢的也就能夠抓住它了。譬如,我們的習氣常常應緣而起,如果能夠掌握清楚,六根所面對的境界有所了知以後,如同前兩句所描述的,能夠很平常的住在那個境界中,而不管境界好與否,如果起了心中的分別,加上喜、怒、哀、樂的感覺,如此相應的結果也就沒有辦法找到它。譬如聽到一句不舒服的話,心中一直冒出瞋恨心,如果能夠很清楚地看著它,瞋恨心起時警覺的看著它,它就會慢慢的消失下去。處在這種境界也就有點能夠分辨:聽到這句話是佛性的功能,瞋恨心起是多餘的,也就不能讓它生起。而看到一隻黃鸝鳥在樹枝上啼叫,只是清楚地看著:有鳥、有鳥叫聲、有樹枝、溫暖的太陽、柔和的微風、青青的楊柳在岸邊飄蕩、…等等的境界盡入我們的眼根、耳根、身根(身體對於天氣、太陽的感覺),代表著六根對種種的境界,都能夠清楚地感受到而不起心動念、不起覺受去相應,此時能夠很清楚的分辨:能聽的、能看的、能嗅的、能感覺的,感覺完以後再也沒有習氣生起,如此慢慢的去體會,就有一點見到牛的樣子。「只此更無回避處」,此時此刻它也就沒有辦法迴避,跑也跑不掉,因為已經知道我們的自性有種種六根的功能,有面對六塵境的功用,可以產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心的體知種種境界,所以要見牛就必須初步掌控這些消息。

「森森頭角畫難成。」

雖然初步的已經有點看到牛的樣子,也可以體會我們的體性清淨,但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功能,可以產生六識。森森就是很深邃、深不可測,沒有辦法了解,如果要真正的畫出它的頭角,或是它全部的樣子,卻是因為還沒有抓住它,還沒有看到自性,很難描述也就沒有辦法畫出它的頭角。譬如空有不二的道理,只能夠憑理念去揣測,要真正能畫出牛的樣子卻做不到,因此森森頭角畫難成,不知道牛的頭角是向上呢?向下呢?是長呢?是短呢?畫不出來,也就是有點見牛的樣子,而還沒有真的得到牛,因此不能夠全盤的了知。

 

三、解說

「行者藉種種修行法門,從六根下手,皆可入道,惟以觀音法門,普被諸根器。」

從六根中選擇任何一根下手修行都不會有差錯,皆可入道,而聲音是與我們的耳根相應,所以用耳根圓通法門---所謂的觀音法門,是最圓通法門的法門,所以上、中、下根基的人用它來修行皆可以相應,都能夠有所成就。

行者觀聲得力後,突破色身時,雖已見知牛蹤,惟初識本性,內識外緣紛陳,住散位不定中。縱睹牛跡,未能清晰。」

用種種的修行法門,只要是專注在一種修行的法門上面時,氣機能夠慢慢的發動,色身能夠突破。在此處所說的是觀音法門,更能夠受用,行者觀聲得力後,可以突破色身,可以見知牛蹤。一個剛開悟的人,雖然見知牛蹤,卻似乎迷惑於無法認知它。如果再加上內識的妄想心,以及外緣紛陳,一連串的念頭與思想一直呈現出來,因為我們的心靈原本就是非常的敏感。其實開悟更同於「中陰身」現出來一樣的,本來死亡的人才有「中陰身」,開悟的人就是把「中陰身」在未死亡以前把它開發而現出來。所謂的「中陰身」敏感度很強,元音老上師說有一般人敏感的九倍之多,如果沒有修行,遲遲鈍鈍的沒有感覺,有修行的人已很敏感,可以感知很多的事情,更何況開悟的人能夠體知更多的事情,增加有九倍之多的敏感度。也因為很敏感,可以感召有緣眾生的心,而隨業流轉就是這個「中陰身」。

開悟就是先行把中陰身開發出來,以六根面對六塵境,因為心靈尚未安定下來,由於敏感動念很快,而這也是必然的現象。此時要修「空」觀,空觀就是要學習脫黏,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要學習脫黏,為什麼不能脫黏呢?因為有很多的習氣毛病在執著,看見東西總是動心的去想、去分析,一連串的念頭與思想一直呈現出來,這是屬於一般凡人。而到了一個境界的人,心靈很敏感,並非只有表面上的,還可以看到更深一層的,譬如這個人的心態、心清淨與否、有什麼障礙、有什麼災禍,、、等等都可以感覺,然而如果把這些能力認為是一種神通,就永遠無法脫黏,也是因為習氣使然,所以就必須修「空」觀,「空」並非我們想像所認知「空」的樣子,佛法所說的都必須要實証、實修,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把它打開以後,每一根都很靈通的,不是只有我們一般凡夫的境界,不單是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境界,但是不同境界的感知都必須放下。

內識外緣紛陳,紛陳的時候無法掌控,也就是住散位不定中,相應很敏銳,胡思亂想很多,禪宗所謂的散位不定,心靈不能夠篤定,看了不能夠不動心、聽了不能夠不起心相應,、、、等等的,加上習氣去相應,譬如多愁善感的習氣尚未滅除,看到了境界就會起種種的魔相,覺受之間的魔相都會有。因此雖然看到了牛,知道它有一個特殊的功用,可以看透每一個人的心,而且也可以感覺,處在敏感而又放不下時,又有法的執著,對於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不能夠有所灑脫,因而神經兮兮的,當然就陷入亂七八糟的狀況之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因此對於感知都必須放下,不要有所執著。

菩提自性是靈知靈覺的,由於習氣毛病所帶來的煩惱而造成散位不定,且很辛苦的面對內心的妄想習氣,此時就必須要慢慢的調修,禪宗所謂的任運,不自在的要讓它自在,看到或者是感覺好的當然無所謂,但是常常就是感覺不好的,有的或者想逃避,或者像鴕鳥一樣遇境就把頭埋在沙裏,當沒看到就算了,其實這都是不正常的心態,既然面對種種的境界,要練習坦蕩蕩的不去相應以外,還要能夠看得開,這樣才能慢慢的認識你的這一頭牛為何?究竟什麼樣子?所以在任運之間,有時候需要花費的時間很長久。

「此時應加緊去除現業流識、顛倒妄想執著,則牛將無所遁形矣。」

加緊用功、時時刻刻警覺,去除現業流識、顛倒妄想執著,則牛將無所遁形,慢慢的就能逮到這一頭牛了。

 

四、和頌

曰:「耳觀動塵靜中聲,驀地相見白也青!縱然迴避似無路,欲睹面目卻難成。」

如果我們用觀音法門以耳朵來聽聲音,聲音有兩種,有動塵和靜塵,每一種相都有動、靜二相,物相也有有相和無相兩種,聲音也有有聲和無聲等等的六塵境界,都有空、無兩種相。我在講話你所聽到的是聲音,我不講話你以為沒有聲音,而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在虛空之間,沒有聲音之間,還有一個靜聲,如果用觀音法門仔細的去聽可以聽出來,即使有很多的聲音照樣的一齊來,但是耳朵的深深處,只要提起一念觀靜聲,啪一下!那個靜聲就出現了,那怕周圍之間有音樂、有吵雜音,確實可以聽到靜音,不要以為沒有聲音就是靜音,確實有那個靜音的存在。

有相和無相兩種也都是同時存在的,所看到的有相雖然是靜的,但是其本質內部之中的電子、質子、分子還是不停地在動,每個物相裏面都在動,這就代表靜中有動,所以不管任何塵境都有動、靜二相。

以業識而論,業識來時是動相,業識不來時是靜相,觀世音菩薩示說: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了然是清清楚楚的,不生心去相應,對於動塵和靜塵二相不加以檢擇。譬如在打坐時不喜歡人家吵雜,喜歡靜相,就是對境界產生喜愛心,這也是不對的。所以不管是動塵或者是靜塵,都必須保持一個平常心,不生起好、惡,以及好壞的分別想,種種的境界都必須去磨練。

現在如果以耳根入門,有聲一樣,無聲也一樣,都能夠不生心去相應,這樣慢慢的去磨練,而此處所舉例的是觀音法門:耳觀動塵靜中聲,靜中有聲,萬籟俱寂仍然是有聲音,我們在鄉野之間可以聽到青蛙的叫聲,蟋蟀或者其他小動物的叫聲,當他們都不叫的時候,或者是在叫聲之間要聽一個靜塵,用耳朵的深處提起聞性,可以聽到靜塵。如果打坐沒有境界的話,講到這些可能很難去體會,等到身體有氣機了,然後六根能夠有不同的感受時,可以去試試看。

「驀地相見白也青!」

突然間氣機通暢了,看到了牛的樣子,這個牛是白色的,白牛是清淨聖牛,聖牛大部分都是白色的,白色代表菩提自性的顯露,有其他顏色的出現,表示有習氣毛病的攪和。

「縱然迴避似無路,欲睹面目卻難成。」

當要去抓這一頭牛時,縱然迴避似無路,卻似乎無路也跑不掉了,欲睹面目卻難成,由於沒有真正的體會,以及驗知它是什麼樣子,沒有辦法去認知這一頭牛本來是什麼樣子,也就是沒有辦法去認知自性本來是什麼樣子,沒有到最後總是無法對於所看到的樣子下得了定論。

靈知靈覺的心,或者是對於六根所面對的境都能夠自在,也都必須要透過這些根器,但是根器在死後也都消失於無形,沒有了,因此用功的時候六根可以當作手段。

我們的色身突破時,五根六塵就不相應,六根可以有種種的功用時,這還是屬於初步的功夫,譬如可以用眼睛看到某人內臟有病兆,這還是屬於根的功用而已,因為所看到的色身是屬於塵境,是屬於色相。如果進一步能夠突破,在無色界的天神境界時只有一個心,地上菩薩當然是開悟了,也是只有一個心而身體沒有了,身體沒有也就能心感一切境,心起心滅,因此這一頭牛不清淨時,心起心滅之間,還有習氣毛病相應,也就看不清楚了,這是妄識所支配故,當習氣毛病沒有而慢慢地清淨了,一真皆真,起心動念都是真實的,不是妄想了,不是用思考的那種想法,對於事情只要自問它就顯現出來,這個念頭就是真的,而在這個境界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修行到最後就是這個樣子,任何三不等的問題,只要心清淨下來,自問自答,起心動念之間答案就出來了,假使不對就是習氣毛病還覆蓋了它,因此起不了功用,如果每一次都應驗,那就是體性清淨,沒甚麼習氣毛病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有甚麼神通嗎?有位祖師大德嵩嶽元珪禪師稱言:「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即明顯表示:如果我了解釋迦牟尼佛,他應該沒有神通,他只是有個法爾的現象。法爾的現象就是依空起心用的現象而已,只要心念一起都是真實的,宣說出來的就是真理。

修行的過程之間很熱鬧,根已經發通、業識流竄,而要抓住這一頭牛實在是不簡單,只是有一點看得到卻抓不到,即使抓到卻是很野,必須要訓練,因此第四個圖在說明得牛,看到牛的蹤跡卻抓不到,因此要想辦法抓住它,先捆綁住然後再加以好好地鞭策、訓練,才能順服也。

( 90 4 13 日 講於 慧炬念佛禪修班 )  (待續)


[ 禪宗十牛圖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