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禪宗十牛圖解說(101)
             --第一圖 尋牛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序言

「從來不失,何用追尋?由背覺以成疏,在向塵而逐失,家山漸遠,歧路訛差,得失熾然,是非鋒起。」

牛當作是我們的自性,開始尋牛總要有一個善因緣,才能開始要尋牛,才想要修行。「從來不失,何用追尋?」佛不因為証到佛性而有所增加,眾生迷惘,不因為迷失而佛性有所減少,所以謂「從來不失,何用追尋?」自性從來就沒有迷失掉,何必要去追尋?「由背覺以成疏,在向塵而遂失。」本來覺悟的心面對一切境界應該能了了覺知,甚至可以鑑照一切因緣,本來可以知道過去、未來,知道眾生的一切,現在為何又要修行呢?因為背離了自己的覺性,越來越疏遠了,所以要認識自性、認識本性,其實是在學習認識自心本來面目。一個開悟的行者,菩提自性顯露的時候,已經有一個覺性在了,為什麼素法身現起的時候不能用?因為不認識它,所以像小孩子一樣,雖然說20歲就算成年,但是有的人很多思想還是很幼稚,在社會上做出很多不正當的行為出來。當開悟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其實以前沒有迷失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開發自心出來以後還是這個樣子,但因為不認識它。

想陰魔相所說的,為什麼要用心去思想,要探討這個心有什麼功用,而心本來就具有它的功用,如果不迷失,原來就應認識它,由於背離“覺”,背離是因於執妄為真,以虛幻不實的法為真,因此與覺性越來越背離、越不認識,變得很生疏。當行者開發出本心以後,慢慢地認識它了,也就能夠配合得很好,妄想習氣有時很衝動,在衝動之間能夠退一步想,而壓根兒本心並不急迫,由於自身的習氣毛病所使然,放下心、意、念不去執著,靜靜地體會,“覺”能顯現,而不背離覺知性,有覺知歷歷的本心自然不煩惱。而一般人沒有這種修証,都是以妄想心為主,不依覺性而說是背離,在向塵而遂失,本來我們應該迴光返照看我們的覺性,不以前塵影事落謝在內心裡的而再現妄執,以及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外塵境而去執著,才不會向塵而遂失。另迷失也不是一下子就迷失掉,是一步一步漸漸的迷失掉,終致認賊為父。

「家山漸遠,歧路訛差,得失熾然,是非鋒起。」家山就是自性、覺性,即空無的心、無罣礙的心、無煩惱的心,由於背離而疏遠了,歧路訛差,因為錯誤的認知自心而越走越遠。對世間一切得失心熾然,非常熾盛。因為向塵而遂失,過程之間薰習著很多的習氣毛病,由於背塵緣故,得失、貪愛心越來越重。譬如與眾生結惡緣,有很強烈的分別心,難免是是非非,如鋒火而起,這就是迷失過程,與最後所面對的世間的境界,隨波而逐流去了。

第一段所敘述的為什麼要去尋牛?由於自我迷失了,以後的結果是得失熾然,是非鋒起,永遠都生活在痛苦、煩惱之間。其實從來不失,何用追尋?第一句、第二句所敘述的現象,如果有“覺”就從來不失,有一個覺性在,不被妄想心所左右,實在就是再來菩薩,如六祖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解悟後遇到五祖分派去磨坊舂米,便得開悟,最後接掌衣缽。所以解悟是意悟,用腦筋意念去了解,但是並非身、心實際上真正的配合去悟,中間還是要有過程,非當下即悟。

而既然從來不曾迷失,為什麼要去追尋呢?要是不用追尋,最起碼要心眼能打開,雖然頌裏面沒有提到這一過程,都在談修行過程之間的境界,沒有言及用什麼法門來達到,然而八萬四千法門很難去一個一個交待,也只是以十牛圖來表達境界。

二、頌詞

findcow1.gif (8905 bytes)

頌曰:
忙忙撥草去追尋,
  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處覓,
  但聞楓樹晚蟬吟。」

       第一圖   尋牛

第一個圖中有一個牧牛者,所牽的牛不見了,手執牛繩要去綁住牛拉回來。「忙忙撥草去追尋」牛有時候跑到深山草叢去,所以急急忙忙地,很辛苦的撥草去追尋。心有時候所留下來的塵境,並非真正牛的蹤跡,我們真正的覺性不執一法,它是空無的,以世間上的現象來說明,不得不配合世間人的思考模式,與真正的佛法來討論,這些字句無疑的又落入無病呻吟了,無事找事,但是也不能太挑剔,它所表達的是在尋找牛的蹤跡,就是表現這些現象。

「水闊山遙路更深」,撥草去追尋的結果,一步一步的追尋,卻是水越來越遼闊山更遙,路途更加深遠,尋找更困難。「力盡神疲無處覓」,找來找去找得卻是精疲力盡,尚不見牛的蹤跡,如果從頭開始就知道,心地法門不可向外追尋,不令其現起五根入六塵等的怪力亂神的現象,反而容易找到自性。「但聞楓樹晚蟬吟」找了那麼多的地方,花了那麼多的時間,搞得筋疲力盡,還是沒有地方能找到,如果靜下來不找了,反而可以注意周圍之間的事事物物,也許這就能現出牛的蹤跡,也就能夠平心靜氣的但聞楓樹晚蟬吟。反之,如果急急忙忙去追尋這一頭牛,到深山草叢、水闊山遙地去追尋,卻是疏忽了周遭的景觀,這也許正是我們的自性、覺知,其實修行並不是一個很高深的路途,如果能夠把心真正的放下來,感覺周圍之間的人、事、物,然後很自在的看著人、事、物各自安立其位的法界現象,清楚地看著事事物物的運轉,其實這樣就是已經悟了,所要搜尋的也是這樣而已。只是我們一般人並非如此,看到這個不痛快就有自己的意見要表達,這都是習氣毛病,能夠看著事事物物的運轉而沒有罣礙,而本來的覺性就是這樣,覺性不是無覺無知,是有覺有知而沒有罣礙。能如此,其實也不要浪費功夫的去尋覓了,但聞楓樹晚蟬吟,靜下來不去尋覓了,覺性歷歷,反而得來全不費功夫。

三、解說

「牧牛者手執牛繩,於荒郊野外尋覓牛蹤,雖有所覺,猶不知牛去處。行者修行念雖起,尚困頓於煩惱虛妄之心、意、識中,惟信心已具,非得一安心處,不足以慰人間一趟。和曰:『茫茫何處堪覓尋,心外求牛路更深。幾回芳草斜陽裡,夜半歸來猶呻吟。』」

牧牛者手執牛繩,於荒郊野外尋覓牛蹤。荒郊野外代表“由背覺以成疏,在向塵而遂失”這一段,我們一直在心意識方面,或者是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外塵境打滾而去執著,因此如何能夠找到你的牛,要找著了牛的蹤跡才能夠抓到牛,所以勤於荒郊野外尋覓牛蹤。行者人雖有所覺悟要修行,猶不知牛去處。有的人因緣時節到來就知道要修行,有的人遇到障礙、生病才知道要修行來擺脫困境,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因緣。釋迦牟尼佛當初也是經過仙人的指點,因為有善根所以能夠接受而出家,這也是宿世的因緣。善心起,開始覺得要修行的時候,到底牛在哪裏?大部分的人剛開始不知道怎麼修行,經典也看不懂,講得比較深的更聽不懂,尤其是大乘佛法“性空緣起”的道理,更是難以理解,真正講心地法門的不是那麼簡單。而有一點基礎的人,要知道有兩個心,一個是覺知歷歷的心,一個是妄想的心,境界來的時候能夠清楚的看著妄心的動相。因此不管是地上菩薩或地前菩薩,比較靠近修菩薩道的都應該了解這些現象,所以牛在哪裏?必須要去找。

行者修行念雖起,尚困頓於煩惱虛妄之心、意、識中,修行者雖起修行念,尚困頓於煩惱虛妄之心、意、識中,心是我們第八意識的心,意是思想、分別,思想可以說是第七意識,分別可以說是第六意識,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阿賴耶真識等,所以心、意、識所表示的是不一樣的心,剛開始修行的人都分不清楚,好像只有一個妄想心。惟信心已具,非得一安心處,不足以慰人間一趟。既然開始想要修行,當初發心時力量很強,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每一天都有感覺、有感應,很用心、很積極的用功,慢慢的「學佛三年佛在天邊」,為什麼呢?由於習氣毛病慢慢的轉壞了,或者是受戒後破戒了,也就越走越偏離。所以初發心力量才強,因此非找得一安心處,不足以慰人間一趟,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能渡到彼岸,更待何世?有心意願很強的修行人,即開始尋覓牛到底是什麼樣子?

「茫茫何處堪覓尋,心外求牛路更深。幾回芳草斜陽裡,夜半歸來猶呻吟。」這一部份和頌的是我(張老師玄祥居士)所寫的,雖然只有四句卻能把前面所講的意思再重複一遍。「茫茫何處堪覓尋」,茫茫何處可以看到牛的蹤跡呢?何處堪覓尋呢?「心外求牛路更深」,自心在內,若用心在心以外的境界去攫取尋找,牛的蹤跡也就越來越遠,越尋路途越更加深遠。「幾回芳草斜陽裡」,不是只有找一次,要找無數次,從早到晚的在芳草叢林之間去尋找牛的蹤跡。夜半歸來猶呻吟,一方面是找累了,二方面是找不到牛,三更半夜才回來,是痛呢?還是色身疲倦而呻吟呢?其實不必要那麼辛苦去尋覓,心地法門是從心去找覺性,去分別真、妄。因為是以牛來比喻,所以在荒郊野外尋找。

( 90 2 5 日 講於 慧炬念佛會 )  (待續)


[ 禪宗十牛圖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