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佛心經》
          十持心─修覺地「心中心法」的戒行
(4)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現在開始講第六持心,未講前我們先從頭再來複習一下:(1)第一持心:於法無礙,於佛生信,於心平等,於眾生生慈,於色無著。(2)持戒不缺:常攝在定(這是在講心),修不妄語,好施眾生,斷除驕慢。(3)莫行惡:修不殺戒,勿食惡食,慎莫自讚,莫見他過。(4) 對諸法:於諸求法,莫生譏嫌,於諸佛教,遮護過惡,於師僧中如父母想。(5) 對行願:若行願教,慎莫遺失:於諸貧富,等心觀察,須懷世諦而順諸人。

第三持心中不惡食,受了菩薩戒以後,就不能吃葷食,有的受五戒在不殺生戒裏面,也是要去守這個清淨戒,不食眾生肉,有的還是做不到,也只能行方便法。但是在受了菩薩戒以後,就不能葷食。葷食很容易著魔,因為一切魑魅魍魎這些鬼神,他們都是葷食的,就與他們臭味相投,常常就會被他們卡到,搞不好在氣很旺的時候,很容易會變成鬼通,還誤認為是什麼神通的,也就很容易著魔了。

第四持心中,上次花了很多時間在講這一個,讓你們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都是在我們修行之間會碰到的,修行也會碰到障礙、出軌,沒有智慧就會做一些違犯佛教戒律的事情,有些事情知道就好了,不要去揭露人家的瘡疤,要愛護佛教。於師僧中如父母想:對出家的師父們、老師們,都要當作父母一般的看待,師父、老師們,為了糾正我們的缺點,常常會講一些比較重的話,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常常要罵人的,罵歸罵,當晚輩的從小被罵到大也都無所謂,習慣了,這個是比較重要的一點。有的人被罵了,就不甘心了,起了瞋心,甚至于起了恨意,這些都不是我們修行人所應該有的心態,也就是毛病太多了,習氣還是很重,這點要特別注意,人家要罵你,你還要高興的。反之,人家對你很恭敬,都不敢講你,這下子你就得好好的反省了,為什麼?人家客客氣氣的對待你,或者是機緣未到、境界尚未達到,講了也是白講、沒有用,有時候境界到了,或是行為太離譜了,也就會被罵、被糾正了,不管怎麼樣都要逆來順受,當然尊敬、恭敬,從心裏面就知道,不需要在嘴巴上,也不一定在這行為上。

第五持心對行願:若行願教,慎莫遺失:於諸貧富,等心觀察,須懷世諦,而順諸人。實際上這些都是我們在修行時所必須要用到的,上一次我們也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說明這一方面的。

今天我們從第六點開始講起:

六、對求法:於佛句偈,常須警察:所修諸法,必須遍持:有所乞求,應心即施,慎莫觀察上中下根。

對求法:於佛句偈,常須警察:

從經典上或者是從古僧大德所提出的一些話語,要常常認真的去思考、認真的去觀察,因為這些經典都是佛所宣說的,當然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就怕我們不能去瞭解其真實義,這樣我們就更應該好好的、常常的去思考,於佛的句偈要盡量去求理解,再依之自淨其心。我們讀經典,雖然當下不能夠了解得很透徹,過了一、兩年或三、五年,只要不停的去探討、修學,總是會理解的。或者是初機的、有了一點境界,再回過來體會,也都會出現一些不一樣見地,以前因為是意會,用意念、意識去瞭解這一句話,似乎也以為我懂了,但其實對於佛的真實義還不能理解。常常可以聽到一些外道或歪道,對於世尊所講的經典內容,一聽好像都懂了,也大肆地再宣染。

其實我們都不能抱有這種心態,即使你現在懂了,過了明年再來重讀或重聽聽這句話,好像又有了心的、不同的體會,因為以前都是意會,用意念、意識去瞭解,而現在您有點境界了,更能用境界來印證佛所說的道理。譬如講到空,以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但經典對於「空理」,是有好幾個層次的道理的。在《大般若經》裏面講到十八種空,我們修行的第一個階段,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不能夠受它的左右,這是第一層次的空證,也是最淺顯的空理;接著上去,還有很多層次的空理,到了講「自性空」才是真正有了一點真空的樣子。因此對於一句話,我們當下了解的,不要就認為滿意了、我懂了,過些時候,還是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你沒有到那個境界,跟你講,好像你懂了,其實都是比量意識,都是推測、計度的,您並不是真的體會我所講的那個意思,元音老上師常常在講的,我們修心中心法有三個層次與境界:

1.口唸耳聞:嘴巴唸耳朵聽嘴巴唸咒(或佛號)的聲音,這是第六意識驅使嘴巴在唸。

2.心念耳聞:嘴巴唸不起來了,氣堵住了延腦的腦細胞時,我們的嘴巴動不了,所以就要用改用心念,這個時候的念,雖還是第六意識在念,是不動嘴巴而用默念,可以起心動念的念,當心默念時,還是用耳朵來聽心的默念。

3.心念心聞:是用心在念,但還是用心來看或聞,因為這時真的用耳朵聽不到心聲,都是用心來聞的。

有一些人看到老上師講了這三個層次,就寫mail來說他懂了,但看他所講的又不是真的懂了「心念心聞」的境界。說我懂了,是要對於這種境界有認知,也要在修證上有體會,您要問是否也做到、體驗到了,是「知」與「證」真的是一致了嗎?若說「心念心聞」您是懂了,但真的體會了嗎?講到「心念心聞」的體驗,特說明如下。當熏習咒語入八識心田後,心眼開者或稍開者,即能做到「心念心聞」的境界。「心念」到底那個心在「念」?「心聞」到底那個心在「聞」?要能懂得這些,當要知道唯識學的六、七、八意識功能及其相互間的關係,並且要有實際的體會,才能知道「心念心聞」的狀況。

「心念心聞」實際狀況是怎樣?當您打坐、結印,並熏習咒語入八識心田後,心眼開者或稍開者,不知何時自心會自己念起咒語或佛號來,此是八識心田熏習的咒語、佛號起現行,經第七意識執取而現在腦中或說「心地」中,所以說「心念」其實是第八意識(本心)在「心念」。那是何意識在「心聞」呢?是第六意識在用心聽聞。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種現象,剛開始唸佛時,是第六意識叫嘴巴在唸咒、唸佛,並用第六意識驅使耳根來聽聞,所以說是「口唸耳聞」。現在第八意識在不經意中,會念起咒語或佛號,透過第七意識現起,並讓第六意識來「心聞」。何以知道是第六意識在聽聞「心念」?若您已有上述之能力,可以試試用第六意識來將自心正念的咒語改成佛號,或將自心正念的佛號改成咒語,這樣改變後,照樣還是能達到「心念心聞」的目的,只是咒語、佛號以改變了,所以知道第六意識與八識中角色,依修行境界不同,會有所改變的。

依「心念心聞」還可以體會自性是否在應緣、做事所誘發的「心念」,或是無所事事地做「心念心聞」的念咒、念佛。前者一般咒語、佛號都會較急促、大聲,後者咒語、佛號是安祥、小聲。從此種狀況,您就能知悉現在是在辦事,還是在修心養性。還有順便一提的是,念佛、唸佛兩個名詞,到底是那個對?依傳統,「念佛」是不加口邊旁,不是「唸佛」,但其實兩者是不一樣了,初習念佛者,都是用嘴巴在念佛,所以無「心念」,要強加分別,是可以用「唸佛」來表示他祇能用嘴巴唸佛。

回到經文,我們要常常去思考,不要因為現在懂了經文,就好像什麼都懂了。再舉《金剛經》來說,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也有好幾個層次的體驗,從本體、從體相、從法相來分辨,從修證上來印證這一句話,是有不同的意思。所以我們對於求法上要細心、要虛心,不要貢高我慢,不要一接觸到一句話以為懂了,就說是真的都懂了,不是的!就像是開悟的人,開始所看的經文,跟你十年後所看的同樣經文,體會又都不一樣了。所以為什麼開悟的時候,修行者最好不要講話、不要寫書,因為你還認識還不清楚,所以不要隨便動不動的就要出書,因為現在出書太簡單了,只要準備十萬塊,就可以印上兩、三千本書,但這是利益眾生還是在戕害眾生慧命,這都有因緣果報的。

出書是很簡單,但一出書卻將半生不熟概念,把它有意、無意間散播出去了,有時候你沒有功勞,還要招來業報,所以還不到一個真正的究竟時,請大家不要隨便寫書、出書。不要自認為都搞懂了,開悟以後起碼要十五年的行善根基,像六祖開悟後潛修十五年以後,才敢出來弘法,也就是開悟以後對於自心、佛性,其他種種佛法,不是馬上就能夠完全徹底了解,要您去體悟、驗證。

此處講到:「於佛句偈,常須警察。」我們對於求法,要隨時能夠警察其義,要警覺、要觀察這些經句是義,或者是古僧大德們所講的話,是做何道理。同時也要體會過了一年、兩年以後,再來看同樣經文,都有不同的感受與不同的體驗,所以過程中多體會、少講話。

所修諸法,必須遍持:

諸法就是八萬四千法門,一個人或一個道場主持人,當他真的通達後,他不會只弘揚一個法門,應該所有法門都能體會其真髓,且沒有分別心地加以隨緣弘揚各種法門。那覺地行者,要弘揚一切法門,就要徧持一切法門,修持一切法門,各個法門是依各個不同層次要用到的。不用修淨土有所得後,就以淨土法門為弘揚對象,其他法門不弘揚還沒關係,有時還加要以毀謗。或者修密法的人,只會修密法,不會淨土法門,或不會講經說法,說些無上甚深佛理;而禪修者只會打坐,不屑去學念佛、修密法等。這樣的人都是還不究竟的人,因他不能入覺地,所以也沒能力去顧及、徧持各種法門。

以前有位同學到外面去,有人常問:「你們法爾弘揚的是什麼法?」他說:「是十錦麵啦!什麼都有!」確實也是這樣,一法搞通了,每個法門都應該會通達的。以「心中心法」而言,我坐了一佰多座而已,為什麼沒有再繼續坐下去?一方面是時間的問題,二方面是以前所用的法通達了,現在修「心中心法」是體會了一下其道理,體會一下經絡就好了。所以你們要問什麼問題,我就可以回答你們,我修「心中心法」沒有修滿,是還不想去學些什麼神通之類的。修「心中心法」只是調理我的身體,十幾年前腰椎受傷,都一直不好了,也是用這個「心中心法」把身體打通了,打通以後就沒有專心地去修這個法,只要有碰到障礙、只要碰到要為眾生做法,我才會用「心中心法」來為某些人解難。

另觀某個道場只弘揚一個法門,譬如說祇弘揚「觀音法門」、「淨土法門」、「南傳內觀」或者密法的「準提法門」,其實這樣是不好的,不應該只限制在一種法門。如果行者真的是通達了,只要拿某個法來體驗一下,你就知道它的重點在哪裏?甚至于還可以調整改進它。就像講義上的《達摩易筋經》,雖是外道法,但當你身體氣通了,照著去做它的動作,你就會體會出,重點應該怎麼去做?應該怎麼去改進?本來書中說明不清楚的,怎麼再把它加註上去?有興趣的可以去對照《達摩易筋經》原文,即講義上有修改過的地方。修行者身體一通,一舉手一投足,氣是怎麼走?哪裡不對?角度哪裡不對?您應馬上可以體會出來。

色身有成就了,應該是什麼方法拿來,你就可以知道它的好、壞,優點、缺點之處。譬如念佛,一般念佛或者是五會念佛,也都可以體會出優劣點,把劣點加以補強。再以師父的讚佛法門,這些寶你們新同學都不會去發現它,那是禪淨雙修的讚佛法門,是觀世音菩薩示現教上傳下暢師父的,此法一邊念佛號,一邊可以把氣灌到身體下盤去。你們不知道其效用,就不知道愛惜、也不知道去拿來用。以後我們找一個機會,可以練一練這個法門,將其重點傳授給你們,唸觀世音的時候,有不同的舌頭動作,舌頭伸出去,然後捲進來,然後再將氣往丹田處壓下去,若你能夠體會那個動作與發音,就可以掌握這個法門的重點。

當然,有的人是說要一門深入就可以了,不需要學那麼多,那是沒有錯的,因您是初學者,不能學得太雜亂而無所適從。但一個修如來地行者,是要行菩薩道的,不能只持一種法門。更重要是不能執著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有時候是要方便。你所修的種種法門,必須要能夠遍持,因為可以互相輔助,譬如有的同學氣機比較緩慢的,老是誘發不起來,就用斷食、齋戒、甚至于可以持六字大明咒,這個法也已經教你們了,就由佛、菩薩來給你們加持、灌頂,來幫助你們成就氣機。

在初期的這些方便法門,都要能懂得它的好處,譬如有的碰到了障礙,知道氣不通了,頭就痛,如果有外來的東西跑到身體裏面來,它一定是先障礙你的胃,因為胃是我們所有氣的中間站(中焦),要上行、要下達都要通過中焦,中焦就是胃、脾,胃被塞住就完了,所以過幾天氣就會不通了,氣不通、人就倒下去了。你若懂得這道理,只要勤於拜佛,五體投地的每天五百拜,這不通的身體馬上就會通了。所以懂得各種法門,要怎麼去遍持,就是碰到要用哪一個法門,你就要知道能夠去運用,身體不通了要如何讓它通,你要學習當菩薩,所以要懂得各種法門,首先來保護自己,也才能夠利益別人。

若行者懂得身體有障礙,離不開讓氣通,氣要通用動功是最好了,或者是簡單的跳一下元極舞也是很好的、或者是去游泳,不要侷限於好像只有佛法才能夠用,外道法也可以用,太極拳也可以打。懂得佛法了:「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為佛法」,沒有什麼內道、外道之分的,一切法只要對你所要的目的能夠達到,清淨身體,清淨心靈,這些都是佛法。當你有一天超越了這些分別,不要有什麼樣道家的神祇、佛家的神祇等等的分別心,大概你就已經悟道了。

修行法門、心地法門你都要學習、都要聽、都要懂,然後按照你所需要的當下遍持,這個很重要,不要學了半天,身體有障礙了,不知道怎麼去解決,有的一通電話打來就解決了,也知道該怎麼去做,以後要有成就,要從經驗裏面去培養哪個時候,要用什麼法?而且要知道怎麼去用?這樣子你才是學到了,不要學了半吊子,這個沒有興趣、這個聽了跟我好像沒有關係,有時候人家一句話您能夠體會了,你也許減少一年或十年的用功,或者是網路上面的文章那些小參,你每一期都要看一看,尤其是關於修證、關於身體上的問題,碰到障礙怎麼化解?要去懂,不要以為都跟你沒有關係,現在沒有關係,以後就有關係,除非你永遠都是佛法的門外漢、沒有入門。沒有入門對你講什麼也都無所謂、因為我也沒有那個概念,沒有那個境界,所以也用不上,只要有點境界,心地、身體、甚至于怎麼利益眾生的法,都是從你心地上、身體上去做文章,所以都要看、都要記起來,不要光是有興趣的才去做。

有所乞求,應心即施,慎莫觀察上中下根。

「於佛句偈,常須警察」這兩句是對於佛法自我修習,「所修諸法,必須遍持」,是自己有所成就,有所成就才能夠教導人,不能只會教一法。再下來別人來求了,有所乞求,他求什麼法,你都要教導他,不要有所吝惜、吝嗇,要能應心即施。

在《楞嚴經》裏面,談到廿五菩薩述說悟道法門,有一位記憶力很差的尊者,叫周利槃特伽尊者,一般佛制對剛出家者,要先學伽陀(gatha)四句頌:「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此句偈言明出家人要專修三業入清淨,莫惱擾眾生,從心地法門中觀心離諸欲習,更不學外道法,也不空修無益之苦行。

世尊教導周利槃特伽尊者修行,要念此偈語,他念了前面,就忘記了後面,念了第一句第一個字、第二個字,就忘記下面幾個字,永遠沒有辦法連貫起來;我們看他是否很笨?他為什麼會笨?這是他的果報,什麼果報?就是他某世值迦葉佛時,他是一「三藏沙門」,並有五百弟子,但此沙門吝惜經義,所知所學不肯教給他人,因此業力感召愚鈍之果報。一般師父會的東西不全部教導人,就像中國的武功一樣的,師父要保留一套,提防他徒弟比他高強,唯恐被徒弟叛變殺了師父,所以師父要保留致命一招。然而學覺地佛法,你要抱持一個對眾生有求必應的心,除非你不懂才不教;但是開悟的人也不能說不懂,遇到不懂就要去多看《大藏經》,然後您就會懂,因還沒看過所以不懂,看了後自然您就會了解。有關身體方面的變化,因為你是最清楚了,親身的體驗,氣脈怎麼走動?怎麼轉?障礙怎麼克服?這些都是你碰到過那些情形,所以都能懂得。不懂的要去學習,學習後馬上就能懂得,懂了以後才能夠教導人,這是關於身體方面的。

關於佛法方面的,要慢慢的累積智慧,只要你發菩提心能夠出來講經說法,有些人我看他是可以學習講一講,但是他很害怕,怕智慧不夠,就怕講錯一句話,五百世狐狸身這種果報。這是沒有智慧的人的看法,我講錯了一句話,但是我講對了一萬句呢?一萬句話也有一萬句話的功德果報,對不對?講錯一句有什麼關係?如果講錯一句話,要受五百世的狐狸身,那也無所謂,我以後還有近萬句的善因,當然也有其善報的。有的人就是不敢講,不敢講你就沒有辦法成就舌根圓通,對於佛法沒有辦法得到徹底的了解。

其實一個開悟的行者一上台,一定也會有菩薩在護持著,哪一個該講?哪一個不該講,都拿捏的恰到好處。你看有些人他上台來都在亂講,罵這個、罵那個,罵出家師父、上師,罵那個在家居士,這表示他著魔了,因為沒有正護法神在守護他,看他的行動也就知道了,他無菩薩在護持著,聽他講一句離譜的話就知道了,他是已著魔了,這是很玄的,是不是!只要你很認真、精進的修行,菩薩不會讓你行為出差錯的,因為有這些菩薩在護持著,所以講經說法,句句不離經義,更不會在說法中犯戒律,犯毀謗四眾罪。除非你的行為不端正,才會碰到魑魅、魍魎、鬼神等與你為伍,毘那夜迦來作你的伴侶,所以才會在說法中搞得天翻地覆,讓您知道您是著魔了。

行為不對、興趣不良,才會出差錯,在言語講話上犯了口業,只要你真正心地清淨、持戒清淨,諸佛、菩薩永遠都在旁邊的,你要講這句錯誤、有違因果的話,有時候會讓你講不出來的,為什麼?你才剛動了念頭,未經第六意識驅使嘴巴講出前,祂就知道這句話講出來是不行的,祂會把你壓住不讓你講,你就知道這句話是不能講的。很簡單的,說法時只要順著你的覺性,就不會把不該講的也講出來。行者初期弘法都是有菩薩在保護你的,不會讓你亂講話,這樣子講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你也把經文搞通了,原來佛法是這樣子的。之後,哪一部經拿來你就會講,哪一部經裏面哪一句跟另一部經的某經文都是互通的,文句翻譯的人不同,講的意思同、不同,其實你都能了解,所以一個人怕講,就沒有辦法融會貫通,沒有辦法進步。

你要講,上面這些條件,「所修諸法,必須遍持」都要能做到,對於一切的經句,要常常的思惟、要常常的去探討出真正的道理,所修的一切法,不管是身體的、不管是心地的,也都要能夠去試一下,你不去試怎麼會知道?試了以後就是你的東西。

我們還沒有對你們這一班做「行禪」,有時候太為你們著想了,要讓你們多休息一下。以前我們禪一時,十二點吃飯,一點就起來操兵了,起來做「行禪」,利用剛剛吃下去的飯,讓你一邊走一邊聽開示,一邊定下來站在那邊聽法,那是另一種小乘行者的「經行禪修法門」,那是很好的方法,這是有一位同學到東南亞短期出家所學到的,回來跟我討論這件事,我就試了一下、真的還不錯。

吃過了飯可以利用世間的營衛,那個時候我們的血氣旺一點,然後在立定中用開示的,南傳經行法是沒有開示的,開示是後來我自己加進去的,藉此可以修「觀音法門」,用你的耳朵光聽不去意會,這樣子有的人境界好的就可以入空觀。所以什麼法門都要試一下,當然你沒有一個基礎,試起來你不能體會它的重點,但已修佛地者應有此能力;以後你修到「心中心法」有成就時,再來體會這些種種法門,都應該能了解,了解以後當眾生有所乞求的,別人來乞求時,你要應心即施,不要考慮、不要保留,這個很重要,不然以後您會得到愚癡的果報。

慎莫觀察上中下根。

在行覺地修證中,他祈求什麼?他願意什麼?就要教導他,只要對他有用的、他喜歡學的,都要教他。譬如「心中心法」好像是佛地的法門,或者是比較有境界的人來修的,但是這個人來時,境界、心地還不是很好的狀況,他要求修此法,你就必須要告訴他,要怎麼修?要從哪裏開始?就像元音老上師一樣,只要你要求灌頂,就滿你的願為您灌頂,灌頂完了以後,他看你是初機的,他會教你先修六字大明咒,先修一年或者是兩年,以後再來進一步的教導,這也都是要看他的根基。

不能因為他的根基太差而拒絕,知道他的根基粗深,都是擺在心裏面,不能當面的拒絕、挑嫌,要接受、教導他,或者是用變通的方法,給他功課去做。有的人一看到《佛心經》經典就覺得這個好,但是他自己根本就沒有打坐過,也沒有甚麼佛法基礎概念,那他要修什麼法?我們看到任何一個人來求法時,要懂得他是上根基的?中根基的?下根基的?然後擺在心裏面,再教導他階段性的方便法,要怎麼修?如果有智慧,上根基的來,幾句話就可以讓他受用。

對於求法雖然是分四段,主要是對佛說的經典,要好好的學習、好好的去思考,對於一切佛法、非佛法、色身法、心地法,都要去遍持、要多學習,起碼不求佛地你也是個菩薩,所以要多學習。然後,對於眾生有所乞求而來時,應心即施。應心這兩個字是很微妙的,是當下你不經過思考,是很特別的,這在禪宗的人就可以體會應心的意思,是率性而出。我們心清淨以後,或者是打開了色身,法身活起來時,這個人問你什麼問題,你不見得要懂,因為懂的是你裏面那個自性佛,他都知道,然後他一問,你就馬上可以回答,有時候所答問出來的,你還會覺得莫名其妙,我怎麼會懂這個?我怎麼會講這一句話?那就是應心而出,而且事實就是這樣,好像鐵口直斷一樣,講出來的事情就是這樣;講出來的法門,剛好是他所需要的;講出來的話,剛好可以解決他內心裏面的問題;他所疙瘩、所嘀咕的問題都能滿足。所以就怕你心沒靈感,就怕你心沒有打開,打開時即能應心即施,也就是他要的是甚麼?該給他甚麼?他問的是甚麼?也就能夠一下子講出來,講出後就是那個樣子,應心即施是不假思索的意思。

關於錢財方面的,有的比較勢利眼的,我要看看你將來有什麼發展?有發展我才要投資,雖然這裏沒有講到錢財的布施,如果有在看網站上的文章:「心中心相貌」,是上一次修第二階段的這些同學,先為他們講的:「心中心的相貌」,現在網站上面也登載到第六:「毘那夜迦」,這裡面有時候會讓你貪財,不能貪財是很重要的,金錢從哪裏得到,有所得也要把它有所轉出去、布施出去,有人有所乞求,也要盡量的滿足他的意願,修這個布施法門釋迦牟尼佛是第一的,從錢財、妻子、城池、肉體、、、,祂都慨然布施,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但是我們也要儘量的學習祂的布施精神。

檀波羅蜜多,檀就是布施,檀波羅蜜多是擺在六度的第一關,你要修學菩提道的佛法,有六種最基本到彼岸的法,都要能用得上。剛好這六種可以對治毘那夜迦在作怪障礙,修行人可以把毘那夜迦當做魔一樣的,讓我們起心魔、起不清淨的心,這樣用六度波羅蜜來攝受這些不正常的心念,你就可以度到彼岸,有六種毘那夜迦,最後又加了一種毘那夜迦名為斷修,這一期是登載到斷修,它來的時候,你的頭盡是惛惛欲睡了,或者是身體不舒服、常常想睡覺。

沒有電腦的同學,儘量想辦法請同學幫你download下來,好好的去看,這個也是在修行時,都會遇到的障礙,要多看一點,在修行過程之間,對你都會有所幫助的;如果是沒有境界那也就算了,愈是有境界時,愈要去懂這些。時間也快到了,再講下去也是講不完,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待續)

(2002.10.22.講於法爾)


[ 《佛心經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