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經》
十持心─修覺地「心中心法」的戒行(3)(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前面已說明了三個持心,第一持心:於法無礙、於佛生信、於心平等、於眾生生慈、於色無著。第二持戒不缺:因心散亂所以須常攝在定,嘴巴修不妄語,能好施眾生,六度波羅蜜裏第一個是布施波羅蜜,這與一般的修行,自我修行不一樣,學佛法要成佛,成為菩薩,第一個要學習布施。再來是斷除憍慢,這四句一個心、一個疑、一個眾生,最後一個是心病,貪、瞋、癡、慢、疑的疑,以外還有慢。第三莫行惡:修不殺戒,嘴巴不吃葷食,慎莫自讚,不要自我標榜也不要看別人的過錯。今天開始講第四持心,四、對諸法:於諸求法,莫生譏嫌;於諸佛教,遮護過惡;於師僧中如父母想。
二、經文
(四)「對諸法:於諸求法,莫生譏嫌;於諸佛教,遮護過惡;於師僧中如父母想。」
「於諸求法,莫生譏嫌。」
第四個持心是講行者對諸法的態度,於諸求法,莫生譏嫌,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法,外道法、佛法均是佛法,一般宗教講起來都是在修佛法。我們雖然修佛法,但不要對外面宗教或外面種種教團去批評,懂的話任何法門都是八萬四千法門的一個,那個法都可以讚嘆,但是不要諷刺人家,不要嫌棄人家,不要自認為修的是正統內家修行法門,練習丹田、打坐,別人是練外家拳,譬如外丹功、元極舞、太極拳、…,或其他動功,就批評人家。其實法都有其特長、好處,你喜歡的不見得是最好,別人喜歡的不必說那個不好,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所接觸的不一樣,不要常批評人家,修行最重要在心和戒律,有些太離譜的邪法,例如某某神功,男生以秤錘幾十公斤用生殖器官吊起,這是不正當的,除了這些太離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戒律。方法沒有錯,都是心地的問題,學佛法心地不正會出問題、著魔或作一些不正當行為。若心地正,學外道法也不會受影響,反而可以把不如法的變成自己受用,或加以改進方法,所以求諸法不要嫌東嫌西,能接觸這個法代表現在有這個因緣,學佛法要抱著一種心態,就是沒有一個法從頭到尾都會使用它,這是不可能的,因你階段性的會有進步,所以以前學的法要暫時拋棄,不可永遠抱著某法不動,這樣你不會進步。
《金剛經》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表示非法你以前用過,應把它捨掉,正統的法也是,用到最後有成就時也要拋棄,不要永遠抓著某法不放。法很多,沒有所謂好、壞,只有正、邪,若是正的法都可以用,練氣功躺者練呼吸可以、站著也可以,打太極拳練內氣可以,跳元極舞動中修也可以,只要有助於培養血氣都可以,不批評人家、也不批評宗教,除非不是宗教的派別,而是被鬼神把持自創某些教派,你能分辨就好不要去批評,只要主持人沒惡行、沒犯戒行為、沒造成黃色糾紛、沒貪財、沒斂財,不犯這些戒律我們不必批評這教派好不好,各修各的,各人有各人果報,總歸一句話,八萬四千法門只有心地不好會造成一切法淪為不好,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階段性可以學習、可以使用、不要有譏嫌,譏是諷刺,嫌是嫌棄,所以於諸求法莫生譏嫌。
中國正統佛教有八大宗,打坐修禪宗、念佛淨土宗、念咒修密宗,比較通俗的這三個教派,你學什麼、適合什麼就好好修,不要說修密法不好,修淨土、禪坐又怎樣,有一些人適合唸咒,由諸佛、菩薩加持,讓身體產生真氣而修心,所以他們以拜一本尊為主,所謂本尊就是指導者,如以觀世音菩薩為本尊,或地藏菩薩、準提菩薩或其他菩薩等等,只要禮敬祂,祂就會幫你色身成就,雖是假借外來力量修行只要不迷失、不犯戒都好。
淨土法門是末法時期比較風行,對於淨土不要批評人家只有一句佛號,很簡單好像不夠深入,因你不懂所以會犯此譏嫌毛病,八萬四千法門歸於廿五個法門,廿五個法門離不開六根、六塵、六識加七大合成廿五個法門,法門之間有不同的變化,所以就有八萬四千法門,只要接觸到的能用心取得訣竅,什麼法都好,於心、於口不要有譏嫌。
「於諸佛教,遮護過惡。」
這句話多人看不懂,或不知為何要這樣做?在教內每一個出家修行人、在家居士修行都往佛道的路上走,在過程之間難免有差錯或一時障礙,或大差錯鬧出風風雨雨,在電視台播出、報紙上寫出來,不了解實際狀況不必加進去批評,就算真有這回事也不必揭發過錯,雖然不揭發它,但也不要跟他為伍。要抱著一種心態,佛教徒對佛教內發生的事,我們不知道原因的更不能加入攪和、嘴巴亂講或把不真實的話傳播出去,就是真有這回事,我們不知道內緣也不去講它。
在修行過程之間你會常常體會到,很多出差錯大都是魔來破壞,毘那夜迦在作怪。第六個「心中心法」佛心決定相貌中有七種不正常心態,如果毘那夜迦來破壞時,一不小心就會被玩弄、破戒。擴大來講,諸魔看你修得好,就會來破壞你,同學修的境界愈高時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多,動不動有諸魔、毘那夜迦甚至於阿修羅道都會前來干擾。例如我們常常碰到的,毘那夜迦最後有一招叫「斷修」,希望你不能繼續修行下去,也就是用方法把你腦筋灌氣,灌得你起心動念不如意,想不出來、記不下來,這是一般修行人常見的。很多人境界一來睡不著覺,氣不正常的旺,這都是外來的干擾,比較敏感的人出去碰到某種因緣,感受到氣會充滿身體,回來腦筋就不靈光、睡不著覺,這些都是外在干擾,甚至於昏昏沉沉,一睡不起,這都是毘那夜迦之類的外在干擾。
所以要學習用智慧、世間法來面對,世間法不是不好,如拍拍手掌、身體動一動、拍手功或瑜珈法都可以把色身調理好,讓氣通順以克服這些障礙,修行如沒碰到障礙表示修得不是很好,如碰到障礙德行守不了或犯戒,像貪瞋癡三個大毛病,常常容易犯的是淫欲戒,男女之間不該有的行為。或是貪財,受人無限制供養,用在公家倒無所謂,若挪為私人用途則為貪財,隨時在報章雜誌上都會出現這些報導,不管它是真的、假的不必去揭發,這就是於諸佛教遮護過惡的道理。
為什麼要遮護呢?一方面要了解修行過程之間難免會碰到障礙,這大都是諸魔、毘那夜迦要來破壞你,定力不夠才會發生問題,我們沒辦法度他、幫他,就不要再落井下石。很多大道場仍會出現幾位修行過程之間的障礙,有的行為瘋瘋顛顛,明顯著魔了,師父也沒辦法,你要怎麼辦?所以我們要了解這些現象都是以前業障或現在諸魔造成的困擾,才會有這些風風雨雨的事情發生,所以於諸佛教要秉著這種心態遮護一切過錯。
在家居士如果受過戒,不能講出家人的過錯、壞話,因這是誹謗。以前也許你認為這不該做,那不該做,看到師父怎會這樣?過了幾年以後你也會這樣做,這就是境界程度不同,譬如以前看到那位師父一進到廟,沒禮拜諸佛菩薩大方地一搖一擺搖到內房去,你看到認為這對諸佛菩薩不恭敬,有一天你到他境界的時,也是會目中沒有菩薩,什麼菩薩、什麼佛一切都是空的。以前有個公案,說一位出家師父突然胸部來一口痰,左邊看、右邊看沒地方吐痰,就對著佛像吐出去,而痰吐黏在佛像上。小沙瀰眼睛一看,以見為證:「師父怎麼可以把痰吐在佛像上?」師父問:「小師父你告訴我,十方虛空都是佛法身,吐在那裏比較好?」這是境界不同,他心裏已經沒有佛,或心裏悟到十方虛空都有佛法身在的境界,有相比較好,無相都是佛,佛的法身也是無相,沒東西的地方也是無相,有相看到較無所謂。所以這些都是說明暫時不要批評,放在心裏就好。
例如我們常說修行不可罵人,但很多師父也在罵,到底罵得對不對?有一天你到那個時候你也會罵人,時間過程不同很難體會那個對或錯,現實上你所看到發生在出家人身上的,你有一天也有可能跟他一樣,所以不必去批評、揭發他們說師父怎樣,最好不動口、不講,看在心中沒分別最好,所以說第一持心於心平等,無論順逆境界,沒感覺的話就不會去批評,很多人批評佛教大山頭有什麼毛病講了一大堆,在報紙、雜誌攻擊,你看一看就好,有時候連看都不必去看,寫來寫去都一樣,不明瞭的人都會犯這種毛病,我們教內的人更應該體會修行過程之間,有逆因緣來時事情就特別多。
像今年是不好的年,所以世界到處都在亂,這些都有其必然性。怪回教徒、怪暴力份子,他們只是心比較不好會被利用而製造混亂。同樣地,佛教裏面碰到不好流年,亂七八糟事情特別多,所以最好不要在意、不要講,如要講須講事實,甚至於幫佛教的人說明,不要加以揭露過錯、罪惡,這都不是修行人所應做的,尤其修「心中心法」是求佛地,不是當菩薩,是要成佛,此部經是《佛心經》,層次要更高,所以佛教內要發生事情都有其因緣,只是比較沉不住氣、修不好的、甚至沒有智慧的人,會被利用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你又何必去揭露他們,所以深一層了解這些,對諸佛教我們要做到遮護過惡,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修行者須要注意的。
「於師僧中如父母想。」
佛法重孝道,和儒家思想是一樣,「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對出家人當然要把他看成是師父,不要說他沒有境界、修的沒有我好、講道理沒有我行,不能這樣起分別心,最好看到出家師父要頂禮,因他代表釋迦牟尼佛、代表僧團,甚至是能把頭髮理掉就不簡單,我們若修的好叫你把頭髮理光您又沒那個心,因緣不成熟,你受不了修行的苦,因為出家師父要做很多事,要打坐、修行、度眾等等,所以他能把頭髮理光就表示高你一大截,不要自以為懂的多。如果環境允許,碰到出家師父最好向他頂禮,這代表你很謙卑。有些師父不習慣受人頂禮,像某些法師來道場時,只要向他頂禮,他就轉向,我們拜我們的,他受不受禮是另外一回事。以前我有個師父跟他頂禮,他都說一拜就好,而我照樣拜三拜,那是表示我對他的尊敬,所以對出家人都要抱著恭敬心,不管他修得好不好。
尤其初學者看不出他修得好不好更要小心,如上傳下暢法師是廣欽老師父的徒弟,只修念佛、打坐,不會講道理,不認識字,他跟廣欽老師父一樣很有修行,有的同學請師父開示,他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算開示完了,意思是他沒有話說,沒話說可以用阿彌陀佛代替叫你多念佛,有的人看不出他境界,在無形中我慢心就起來:「師父你要這樣做,師父你要那樣做。」反正他都無所謂,你要他怎麼做他都好,雖然他都無所謂,但我們無形中犯了我慢心或沒有恭敬心。尤其幾位喜歡出餿主意的同學腦筋轉的快,幫他設計很多要這樣、要那樣,其實世間事用世間的思想去做,不見得把事情搞得好。他有禪修底子,心清淨,只要心靜下來什麼事都OK,像這樣你能體會當然是很好,不能體會少講話抱著恭敬心,把他當做父母想,不要有我慢心對他不恭敬。
在家居士也是一樣,只要你向他求過法、接觸過的,你要把他當作像師父一樣,把他當作老師,老師也一樣都要當做父母想,恭敬心很重要,你修了半天心地裏還有很多忌妒心、瞋心,會投射在你的老師、出家師父身上,你心裏離不開老師對這同學好,師父對他比較好,其實不會有這樣好不好的情形,是你自己自外於師父、老師之間,如果你坦蕩蕩提出問題,把修行境界跟師父、老師多談,你會覺得彼此越來越近,尤其修得好、有境界的同學跟師父、老師的心會更近,因為不是用表面相處產生師生關係,是心和心之間感應了解心地清淨互相影響。你能高層次了解很好,如果不行,還是用世間法眼光看也沒關係,但要豁達一點,你要修斷貪、瞋、癡、慢、疑,不要受其影響,所以把老師、師父看成自己父母般看待,這是對求法的人,都應抱著此種心態。
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對諸法要做到所求之法不批評、不譏嫌,對佛教有什麼過錯多多掩蓋,不去講來講去,知道師父、道場什麼不如意的事不講,這都是在修自己,都是成就第一持心裏的於心平等,於心不平等才有善惡、對錯、道場好壞之別,你不去批評這些也是在修自己,雖然這些是講外面的佛教諸事,但卻是你心地對事情的看法與心態,除遮護之外,對師父、出家人要當成父母想。
(五)對行願:若行願教,慎莫遺失;於諸貧富,等心觀察;須懷世諦,而順諸人。
「若行願教,慎莫遺失。」
對修行願望應抱著什麼樣心態呢?若行願教,慎莫遺失,你不要漏掉所聽到的與所教導的,譬如有人去受五戒回來,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受戒回來以後要做到的,如果是自修天道,修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這十善隨時提醒自己不去犯,聽到師父、老師所講的在經典上的事情都能牢記在心,發願能承受教誨,既然發願修「心中心法」,對十持心要盡量做到,不要聽歸聽、做歸做,以後還要自己修法,修法如有一點消息,戒律不嚴格會出差錯,易受諸魔、毘那夜迦,甚至阿修羅等來破壞,使你不能繼續修行,甚至走入魔道都有可能,所以行為都要跟聽到的盡量一致,盡量去做。
「於諸貧富,等心觀察。」
而行為方面,於諸貧富,等心觀察,有時看到某些道場,對某個人一捐千萬、百萬,甚至上億,就對這位施主百般照顧、特別看待,那些捐五十、一百的小施主愛理不理,這就是有分別心。當然富翁拿幾百萬、千萬好像不痛不癢,因他有幾十億那在乎這幾千萬,但他布施時心中有沒有恭敬心呢?你對他另眼相待,反而使他更容易起我慢心,所以有錢布施供養道場也要有虔誠心,如沒有虔誠心,功德、果報是有,但是大打折扣。以前有一段記載,有一個富人做兩枝很大紅蠟燭跟人一樣高大,用一個大箱子裝蠟燭到普陀山去禮拜觀世音菩薩,可想像運大蠟燭到普陀山去是很辛苦的,另外他又帶了小孫女一起去朝山,路途遙遠中間吃盡很多苦頭,大富翁抱著一種有錢人心態,心想送兩個大蠟燭去一定會很轟動,那知一到普陀山,他這種不正心態卻進不了普陀山,忽然間孫女因故死掉了,他很傷心,後來把蠟燭拿出來,把孫女裝在箱子裏拖回來,本來蠟燭很重,現在回來又拖運孫女也滿重的,結果回到家看孫女並沒有死,問孫女說:「妳怎麼回來的,妳不是生病死掉,我把妳放在箱裏面拖回來。」孫女說:「我看到一位老太婆,要帶我去玩,我就跟她去,迷迷糊糊就回到家。」那就是觀世音菩薩利用他拖來拖去兩個大蠟燭來教訓他,因他心不誠敬,以炫耀心做大蠟燭想要拜拜,但心地不恭敬,所以讓他來來回回、抱來抱去,其實孫女沒死。所以富有人家布施要有恭敬心,貧窮人家供養、布施只要非常虔誠,那怕十元、一百元功德也一樣。
對求法的人、以後要度的人也一樣,最好看他的德行,不看富不富有,而德行是要看有沒有吃素、修佛法、認真念佛,如果真有這樣,他有苦難、病痛,縱使要用很大精神,甚至於影響到自己色身的都要幫助他,所以為了建立於心平等,對貧窮、富有都要等心觀察,不要偏心對有錢人好,貧窮人愛理不理,這樣是不好的。尤其貧窮人病痛更多,有錢人可吃營養、高麗參,高麗參一斤七、八千也在買,沒錢人吃吉林參三百、五百,其實會用的話吉林參效果也不錯,所以心地上要一律平等,看待眾生行願時不要有不正常心態。
「須懷世諦,而順諸人。」
最後一句須懷世諦而順諸人,此是練習心地平等,破我、法二執之法,不要說我在修佛法,我在學空什麼都無所謂,你看阿羅漢和菩薩兩者打扮就不一樣,阿羅漢因修習到空,他什麼都無所謂,一般印象是他可以頭髮散亂、衣服破爛、有吃沒吃都好,反正自在;菩薩不是這樣,菩薩都乾乾淨淨、整整齊齊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也許阿羅漢已悟空的話,什麼都無所謂,不必怕別人講什麼。雖然我們在世間裡面修行,內心可以說超越世間,但是我們並沒有離開這個社會、離開世間,所以該理髮就理髮、該穿整齊就穿整齊,我們可以看到所有菩薩相都很乾淨俐落,有些阿羅漢是有點怪,因為空一切相他就什麼都無所謂,講我怎麼樣,叫我這樣、那樣,都認為不必要,此乃兩種層次,但修菩薩道、佛地應了解心和行為應分開,我心可以自在,心在接觸人事物不如意時我可以自在,但行為、打扮及其他做事情上,不要跟一般人太離譜,不要跟社會脫節,甚至看不慣社會之間種種現象,那你只有修自己,只能到山中修,所以須懷世諦不要離開世間來修佛法。
隨順諸人是隨順眾生,隨順眾生有很多好處,你看一個人來我這邊,我講的話他會聽,那是他隨順我,反過來他講一句話,有時候我要隨順他,譬如有同學建議這樣、那樣,除非太離譜影響大局我才會有所堅持,否則什麼都好,怎麼弄都可以。隨順眾生有什麼好處,去我、法二執,所以越有修證越沒堅持,一些微細習氣有時在工作之間會現出來,當然有時我們會堅持某一點,這個堅持是有時諸佛菩薩說的,這個應該這樣,所以影響你會堅持某一點;若是自以為這樣最好,堅持自己主見,那就是一種障礙。修行上我執、法執重,平時修行打坐沒有瓜葛,在做事情就有了,出坡、香積組同學之間一起工作等,都會有自己意見,如果你很堅持自己意見就是沒隨順諸人,一方面是你修得不好,你很有主觀意見,第二個是你自尊心很強、不認輸,好像尊重順從人家的方法,會覺得自己矮了一截、很不甘心。
問題是你的心到底有沒有自在,如果你認為無所謂,只要他人講的有道理就去做;如果心態不是尊重、順著人家的意去做,這樣就不對了。隨順諸人的意思是,他要怎麼做就讓他去做,對自己也有好處,就是去掉我執。像香積組有的人下鹽巴多、口味重,有的喜歡身體環保不加油、不加鹽、不加味精,說起來其實是不健康,如說不加味精好,我是吃味精長大的,腦筋比較靈光,因為麩胺酸可以幫助腦細胞運轉,不吃味精的人腦筋笨笨的,這顯示在思考、做事方面,所以不要怕吃味精。外國人才怕吃味精,外國人沒有習慣吃味精,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從糖蜜、澱粉醱酵出來的,其實是個非必需胺基酸裏的麩胺酸(Glutamate),就是我們稱為味精、味素的。此也是胺基酸一種,幫助腦筋靈活,沒有它不行,太多當然不好。外國人不習慣吃味精,一吃就頭昏,所以叫做「中國餐館病」,而中國人、日本人都是吃味精長大的。還有順便講不要太相信外面市場一些噱頭,強調特殊甜味料,高倍甜對身體不會有害,若懂的話味精其實蠻好的,加一點像雞湯,不吃雞湯吃吃味精也不錯。
談到鹽巴,以前我曾說過身體裏有很多鹽巴,不吃鹽照樣是有鹽巴味,不相信的話人肉拿來咬一咬,人肉鹹鹹的,都是鹽巴味,不吃鹽巴,鹽巴缺少的話,生化所謂sodium pump(鈉幫浦),是利用到鹽巴的鈉離子,從低能量打到高能量要用幫浦打上去。若不充分供應鹽巴怎麼會有活力,所以不吃鹽巴血壓下降,血壓下降人就沒有精神,就躺在那裏。血壓降低若吃起司(cheese),內含鹽巴多精神就來了,所以不要只懂一半,吃東西剛好就好,不要太多或缺少,不吃就會出毛病。
同樣地,不吃油會引發膽結石。對苦修者而言,不吃油、鹽、味精主要在控制其性慾,因為性慾還有,所以不吃油、鹽,尤其是油,油是製造男女性賀爾蒙,性賀爾蒙不是蛋白質,都是膽固醇製造的,膽固醇裏有油,不吃這些降低性慾,但這等於是拿石頭壓草,這種修法對嗎?不對!應該盡量吃,不管怎樣吃都引不起性慾,這才是真正修行人!不要說這不吃、那不吃,不吃身體不好,性慾當然沒有,但是看到黃色境頭或什麼的,又引起了性欲,這樣就沒有斷根,我們應該用智慧修行,正常飲食,碰到淫慾心時用智慧轉才對,才能把石頭搬開讓草長出來,然後一顆顆拔掉,這才是最根本的,不要拿石頭壓雜草,草現在長不出來,以後還是會長出來,暫時長不出來說是清淨,這清淨是不究竟。所以希望飲食方面走極端的要改進,很多香積組不吃油、鹽,搞的大家吃不下飯,幾位對口味太淡不習慣,自己從家裏帶東西,不要以你習慣為標準,香積組做出來菜是適合大家口味為標準,在家裏怎麼做都可以,而公眾場所最好不要太淡、太鹹,中間就好,若認為不夠鹹可以吃一些小菜,每一個地方都在去我執,隨順大家一點。
最重要隨順眾生有一個好處,例如在苦難時,有人告訴你:「怎麼不去那裏做法會呢?」你就去,如最近身體不好,「怎麼不去某某寺拜水懺、法會?」,如果你懂隨順眾生,最好趕快去做,這個人在講一定有其道理,就去了,去的話就可以把病痛、障礙、什麼都解決了。如沒隨順眾生,就說很懶、不想動,或剛聽到想去,過一陣子被冤親債主、毘那夜迦之類把你洗腦:「不要去!去幹什麼!不用啦!」,心念剛要隨順這位朋友、同修去,現在一念轉了。你要知道有時諸佛、菩薩藉著你的朋友、同修提醒你一句話,到那裏或看看某個人,如有苦難之間趕快抓住機會,不要嘴巴講看誰有用嗎?也許你真的隨順他馬上發揮很大好處,這是隨順眾生、隨順諸人的好處。
對外你隨順他滅掉你內心執著,對自己隨順他有時可幫助化解你很多家裏、自己不如意事情,這是長年下來我一點體會跟你們報告,不要在意人家修行境界有多高,不管高、不高,只要建議是積極、正面的,應該順著他去做,對你修行之間有很大幫助,若是苦難都會解決。你要學習面對境界越高越有大障礙,如不能突破障礙,突破加諸於你的阻力,你是沒有辦法改變命運的。
前幾天有一位外面的同學,他是跟外道學的,本身精神不是很好,有鬼神進入身體裏搞得睡不著,神經衰弱不知找誰,找到外道那裡去,外道把他灌了很多不乾淨東西,我問說有沒好一點,結果沒有好一點反而更壞,我跟他說走不對路才會這樣。他講的現象,我都解說給他聽,他聽了覺得找對地方了,說要來,我說好!你禮拜三白天來,不要晚上來,晚上要上課沒時間談,結果卻整天都沒看到人,你可以想像被冤家轉掉了。
所以要到正法道場修行打坐,不是菩薩、不是正法的護法神不會讓你來,常會百般刁難,或製造困境給你病痛,或找人來纏住你,例如親戚朋友來家裏,讓你不好意思走,你要有智慧突破,你要去正法道場才能學正統佛法才能求解脫,很多人碰到障礙都以為是自己想的,我很懶,不想去!不是這樣,其實只要人家給你一點善意建議你要隨順他,你可以得到很大的好處。所以我們對「須懷世諦,隨順諸人」這句話應謹記在心,尤其有境界者更要去體會,為什麼《佛心經》會提出這句話,簡單地說,須懷世諦就是不要標新立異,再怎麼修行還是離不開人世間,所以要跟大眾一樣,真俗二諦最後應等觀之,真俗二者是一體的,我們可以在內心裏得真正解脫、無礙,但在世間法中跟他們打成一片,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自認修的不錯,不屑和人家搞在一起,這樣心裏就沒有懷著世間層次,世間人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最後這句話是隨順諸人,諸人是所有人,不管比你高、比你低、甚至冤親債主、冤家,同樣地,盡量能學習順著他,這樣本身才能得到於心平等。(待續)
(2002.10.20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