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經》
十持心─修覺地「心中心法」的戒行(1)(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心中心法」是欲證如來菩提之法,跟一般修菩薩道的又有些不一樣。依《佛心經》說末法時期,眾生都被魔等所迷惑盡了,貪樂於諸塵欲中。所以世尊才提起修「心中心法」能救度末法時期之眾生。此「心中心法」也是末法時期能讓我們開悟的要法。你能認真修心,讓心地上清淨到七、八十分,心地不清淨你修本法,要有所成就也是沒有辦法的。要知道菩提道與外道、邪道最不同的地方是戒行,若無戒行光有境界,是成不了菩提道。
世尊說許多佛法,都是指向要斷我們的二十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不是在能看到鬼神、可以動天徹地,那都沒有用!果位都是依心地的清淨與否來判斷的,這些道理你都要搞懂,不然你會走到世間禪定去了,一到了天主教耶和華那邊去,你會有九十幾億年的壽命,你會錯過十幾位佛、見不到佛,一生天去就要很久才會再輪迴了。而釋迦牟尼佛下生人間弘法,你又沒有機會與祂結緣,也不知道下來受生,所以你就是卡在天上那邊,享受榮華富貴了。
佛法還沒到真正要滅時,我們今生能夠聽聞到佛法,就要認真用功,基本上要求能修「心中心法」,就是希望今生能夠開悟,開悟就擠上菩薩之林了。而修了沒有開悟,也可以修到聲聞四果阿羅漢的境界,若真證得阿羅漢果,也可以脫離三界。
聲聞四果的境界是什麼?初果阿羅漢要能斷淫欲心,破三結─(1)去除有身見,(2)破除禁戒取見,(3)斷疑心病。世尊還說:斷一瞋字許您證須陀洹果。若是今生證得須陀洹初果,還得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才能證得阿羅漢果,才真正悟得無生,脫離三界輪迴。
聲聞二果斯陀含果又是什麼境界?除了破前三結外,還要淫慾滅,瞋心、癡心薄,斯陀含果者是一來果,天上人間來回一次,當證阿羅漢果。
聲聞三果又是什麼境界,斷上述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等五種微細習氣,世尊說:「斷一法許您得阿那含果。」此一法者指慳貪也,因人以慳貪偏多,諸餘結使從此而生,若行者能令慳貪斷盡,則餘結亦已斷矣,如此當得阿那含果,居五淨居天上,利根者於天上證阿羅漢果,鈍根者來人間證阿羅漢果。
聲聞阿羅漢又是什麼境界?阿羅漢要斷什麼毛病?最大的是慢心,貢高我慢心起,即非阿羅漢果行者。阿羅漢還要去色界天、無色界貪,這些色、無色界禪定中善境界的執著,都要能去除。另外還要除慢心、掉舉心、無明等,使這些毛病都沒有,才是真正阿羅漢,當然此等行者與阿那含行者都有五神通,大多平時不現神通,入滅時才現神通。證阿羅漢果者都是心地清淨無染,人很謙遜、溫和、勇敢、熱情、活潑、積極進取。
修到阿羅漢果還要兩萬劫,就是三千三百六十億年以後才能發菩提心,現在你去受菩薩戒就是已發菩提心,很簡單的去受一個菩薩戒,菩提心就種下去了。而修到阿羅漢是能自我解脫,但是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個心要 三千三百六十億年以後。若證得辟支佛果,辟支佛也要一萬劫後,才能發起菩提心,也就是要一千六百八十億年後才能發起菩提心。
修「心中心法」不是要證如來菩提嗎?為什麼在此要提小乘四果位,世尊嘗言:若一自稱菩薩者有慧而無阿羅漢之心地清淨,無有是處。世尊意思就是說菩薩是從羅漢道中來,無定而有慧者都是邪慧,邪知、邪見,這些都是邪魔歪道者多。
我們今生在這個道場聽到了佛法,您們要趕快去受菩薩戒,今生是否可以證到阿羅漢、辟支佛果,這是另一個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但是起碼已經種了菩提因在心裏面,以後可以省了很多的時間,可以下一世繼續來修菩薩道,就不必進入小乘的這些修行。
第一個要講的是:修「心中心法」要認真修行,這樣當生是可以開悟的,開悟八識心法塵現起後,就要去消你的業障,慢慢的可以得到心清淨,起碼有幾地菩薩的位階,要看你怎麼修?如果你一直持誦大悲咒,從初地可以直趨八地不動地,心可以平靜不動,對一切煩惱都沒有罣礙,這是在《大悲心陀羅尼經》裏面所講的,所以有很多的方便法門,就可以讓你今生真正跳過好幾千劫的修行,只要你真正的用功,聽到受持法門知道怎麼用功!
第二個要講的是:修「心中心法」當然就是要利益眾生,開悟以後用這一咒六印可以去利益眾生,得自利利他行;未有成就也可以用此法去利益眾生,但自己 心起碼多少都會清淨一點。在修「心中心法」之前,世尊提出要有十種持心,現在開始講十持心的第一個。
二、經文
《佛心經》云:「爾時,如來告實德菩薩言:唯有如來心中心法能救度,餘之不能及。何以故?唯此法能令諸魔生大慈心故,能令諸法隨應現故,能令諸佛慈護常不離故,能令諸菩薩常攝為眷屬故,能令諸金剛施威力故,能令諸天眾常擁護故,能令諸大藥叉、羅剎成助法眾故,能令諸大鬼神心生歡喜故,能令諸所持誦者等佛力故、等佛心故、等佛智故、等佛威故,能令持誦者心所作為無不辦故。能令持誦者所有障難皆斷絕故,帝釋梵王常扶持故,能令一切持誦者直成菩提而不退轉故,世間所有事業自明了故,乃至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世界有通無通、有智無智、有賢無賢,盡歸伏故。能遮魔王諸道路故,以是因緣名心中心。爾時,大眾白佛言:世尊!我等從佛受教以來,未曾聞有如是功德、具大威力之妙法。惟願如來慈悲宣說,令我等依法修持,速登覺地。爾時,如來告諸菩薩、諸善男子言:今當宣說,證修佛地有十種行持必定成就。何等為十?
一、第一持心:於法無礙,於佛生信,於心平等,於眾生生慈,於色無著。
二、持戒不闕:常攝在定,修不妄語,好施眾生,斷除憍慢。
三、莫行惡:修不殺戒,勿食惡食,慎莫自讚,莫見他過。
四、對諸法:於諸求法,莫生譏嫌;於諸佛教,遮護過惡。於師僧中,如父母想。
五、對行願:若行願教,慎莫遺失。於諸貧富,等心觀察;須懷世諦,而順諸人。
六、對求法:於佛句偈,常須警察;所修諸法,必須遍持;有所乞求,應心即施。慎莫觀察上中下根。
七、對契印:所持契印,莫不淨行,莫非時結。莫為名聞利養而用,有所行法,亦不得捨非眾生。
八、勤修心:於一切所有,莫生偷竊。斷非理惡,莫行諂佞;於佛法要,護如已命。乃至良賤,莫存二心。
九、對救護:所救諸苦際,不至誠者,實莫退心。莫自輕法,莫使他輕;須斷己謗,莫使他謗。必須質直,常行軟語,勸存善道,起大慈悲。
十、斷惡發願:斷除邪行,莫損虛空;志信堅固,不辭疲苦,常勸不捨。慕善知識,或於林泉清淨之處,發廣弘願,慎莫怯弱;念念存攝,勿令邪見。常住大乘,有善知識,承迎禮拜。
如是十事能斷除者,是持法證,決定直至無上菩提,更不退轉,欲修菩薩及金剛身,滿足不難。」
三、十持心內涵試解
1.第一持心:於法無礙,於佛生信,於心平等,於眾生生慈,於色無著。
於法無礙:法有很多種,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有出出世間法、有儒家所講的如何做人?如何為君、臣?這些都是法,但是你是什麼根基?喜歡什麼法?譬如現在來修「心中心法」,表示你對這個法很喜歡,而喜歡有沒有一種障礙?喜歡是一回事情、理解又是一回事情、去做不做也是一回事情,種種法都有與他相契合,而要超越你的能力、以及道德行為的水平,當然很多高深的佛法你接觸不了,不要講佛教,很多佛的名字一般的人都沒有聽過,有的人甚至一生都沒有聽過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有沒有?有!鄉下、窮苦的人家,為了三餐在奔波的,這一餐吃過、下一餐在哪裡都不知道的,這些苦難的人怎麼會去聽到佛號?除非他前世有因緣、有種下這個善因,就可以聽聞到佛的名號,即使可以聽到佛的名號,有時候連一部經典的名稱也聽不到,就像這一部《佛心經》有的人就沒有聽過,《大隨求陀羅尼經》你可能也沒有聽過。
在座的都是佛教徒,不管是修顯教的、或是修密教的,很多佛的名號,甚至於經典,雖然沒有讀過但是多少都聽過,起碼《阿彌陀經》你都聽過,很多眾生沒有這個佛緣,很多都生活在這種不如意、不好的環境之中,佛法很難聽聞得到,既然我們聽聞到了,要有一種上進心,一種改進我們的心地,改進心地就可以「於法無礙」了,為什麼有的人看到網路上,就很喜歡的來了,來了一次、兩次、三次就不見了,是他在障礙這個法,不是法在障礙他,這就是心不淨、初發心不定、或者想學這個法去搞名聞利養,學習「心中心法」不能去搞名聞利養,要有名、度眾生要有人來供養、要什麼樣的,尤其是在家居士不受供養,你也受不起,出家師父當然能夠接受供養,但是出家師父也要考慮修的好不好?修不好也不敢受人家的供養。
很多都是自己的心還沒有達到一個水平,也就接觸不了這個「心中心法」,而今天既然來了,要能夠於法無礙,不是祇有對「心中心法」,對於任何法都一樣。但是我們現在先來講「心中心法」,要對「心中心法」沒有障礙,要先把身體搞好,色身不破你怎麼去修心呢?心靈提升到一個水準,自然就能契入佛心,「心中心法」是無上密法,是無相的密教,不是有相的藏密、東密,他們要有顯教的修持、要道理搞懂了,才能來修這密法。雖然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讓你好好的去培養知見,但是我們多少會盡量地用時間來跟各位上課,後面也講到只要讓你學到這個法,不管是上、中、下根基的,只要有所求而來,就要能滿足眾生所求,至於他能不能受用?那是他的福德問題,有的聽了法、有的灌頂了,甚至於有的修法了,到最後也不了了之,很多是這樣子!有的人就是用心的修,才有成就了,就是沒有成就、沒有開悟,但是也能夠用這個法來幫助家人度過病痛,也可以用這個法去幫助別人解除困難。
在成就與否之間,行菩薩道有兩個途徑,一個是還沒有開悟以前、一個是開悟以後,真正行菩薩道,有地前菩薩與地上菩薩都是在行菩薩道,只是有的智慧比較高,直接進入菩薩地,有的還在地前菩薩的十住、十行、十迴向,甚至於在五陰還沒有滅盡以前的十信位都還沒有做到,而你覺得五陰魔相的那些境界好像很了不起,對佛法而言只是建立一個修行基礎而已,佛法有五十四位階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十地菩薩,若是再加上金剛如來十地,就是六十四位階。
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你看在《楞嚴經》裏面的境界有多高?但是這還沒有到修佛法的基礎,到十信位住才是修佛法的基礎,在經典裏面所講的五陰滅盡終歸無所得,無所得才是修十住、十行、十迴向的基礎,所以不懂得佛法,稍微在五陰魔相中有一點境界,即自稱是菩薩、佛,或者又是祖師的,此等人一大堆的大妄語,顯得是無知。當你懂了佛法以後,我們會越學越謙卑,我怎麼懂得那麼少!境界怎麼那麼低!跟佛比起來實在太太渺小了,滄海一粟可能連半粟也沒有,所以我們要懂得整個佛法的概念是怎麼樣?而今天接觸了這個法,今天要來修這個「心中心法」,要儘量的能夠提高你的身、心境界來配合它,這樣你對這個法才能夠無礙,不然,修「心中心法」是求如來地的,您能幹什麼?就是要有一個程度,才能來修這個法。
對於修這個法在行為上要規範你自己,心地上要讓他儘量清淨,這二十種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先把前面的十小、二中隨煩惱,好好的去做,不要光說不練,修行就在修心,修心就在斷你的隨煩惱,隨煩惱簡單講就是你的心病,有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等的這些心都要去轉,這樣提升自己心地以後,你對修「心中心法」才沒有障礙,沒有一些妨礙!我看你們的手指頭都很長,前世沒有犯了偷戒,如果犯了偷盜戒,順手牽羊、常常拿人家的東西,手指頭會很短,又短又粗的修這個法就很困難,手印結不起來。在前幾班的就是有這樣子的,我看了心裏面也很同情他,也不是他今生所做的,但是他以前的哪一生犯了偷盜戒,手短短的、還粗粗的,有時候修第四印就很難結,第四印是最重要的印,是如來母印,尾指短很難結,這也沒有辦法是天生的,但是心地上也是天生的沒有錯,脾氣是天生養成的、或者是今生養成的,要提升你的道德水準,才能符合修「心中心法」的這個水準,對這如來的「心中心法」才能沒有障礙。
當然對其它的法也能夠一學就會,是對你沒有這種障礙,你連「心中心法」都可以學了,其它的法更是簡單,當有一天把身體打破了,八萬四千法門你都可以自己開發出來,以前看不懂的經典,到時一看就懂了,這是另一個層次了,但是現在為了修「心中心法」,行為、戒律、道德都要把它做到完美,對這個法修起來就很順利,能夠每一座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感應,所以藉著六個月之間,也許更長也不一定,就看每一個人的進度,就像台中那一班級,已經有五個多月了,有的人打坐兩小時還很痛苦,有的人還沒吃素的,在那裡要不要!有的人去受戒,點戒疤、又怕傷身體,髮膚受諸父母,既然受諸父母拿來供養佛,拿來燃指供養佛,燃身體供養佛不是更好嗎?執著這個色身太重,就沒有佛教的思想了;在上一節課我們所講的要空身,沒有聽進去,還在執著這個色身,還在執著這個身體受諸父母,不能去毀壞這個頭髮、身體,還執著這個色身,這就是執有身見,連須陀洹果都證不得。所以我們第一個要做的是於法無礙,我是鼓勵大家要提升你的戒律、身體、心地,讓它能夠對「心中心法」沒有障礙。
於佛生信:當然修「心中心法」要於佛生信,而你本來就是對佛教、本來對佛就很有信心,這樣講是理智很清楚時講,等到有一天你開悟時,或者是打坐時腳痛了、手痛了,又會說我這麼辛苦坐在這裏幹什麼?我要成佛幹什麼?結果發生信心動搖。一位開悟的人更是心慌意亂,為什麼?因為你業力來了、冤親債主來了,然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好像佛都沒有在照顧你一樣,這時候你會對佛產生一種信心危機,其實這是你的業力,你自己要去面對,諸佛菩薩是暗中在保護你去承受這種業障,所有所造的業都要去還,還不了你就不會成就,以前所結的冤親債主都是債,如果來討債了,你還是要心平氣和的去還,還到它們甘願了、它們離開了、它們走了,你才有辦法成就!
修行處在逆境才是在修佛法,很多佛法都是在逆境、痛苦中這樣地地上進的,沒有像一些神道、禱告、拜拜,好像家裏什麼事都OK了,身體健康、夫妻美滿、升官發財、小孩考大學、念書、什麼都很順利,這不是在修佛法,這樣不要講在修佛法。就以出家眾來講,剛開始修行每一個人也都是面有菜色、障礙很多、病痛很多,等他修了二、三十年以後,脫胎換骨了、紅光滿面,就出去弘法了,他已經有成就了。所以修行過程之間的風風雨雨、層層障礙等,都要對佛保持一定信心,祂才不會離開你,只是當你碰到業力浮浮沉沉時,你看不到祂,因為真正的佛不會現身給你看見,佛是無形無相的,佛的法身是無所不在的,佛的法身是要以清淨心才能與祂感應的。
我們道場的這三尊大佛,看到祂對你在微笑,好像這不是佛,這是假的木雕的一尊佛,真正的佛是心地裏面的,是用清淨心去感應祂的存在,你也會覺得很安祥;在《金剛經》的後面有一首偈語:「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這兩句話就是已經開悟的人,他要斷業障時,要修《金剛經》,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一切業力是無所有、不可得,觀所有修行的善境界也是無所有、不可得,所以在金剛頌裏面第一句就是:「斷疑生信,絕相超宗」,既然走到這階段,不要產生懷疑心,現在的不如意是以前所造的業,以後要好好的去還、好好的以清淨心去面對,那時候要斷疑生信,因那時是很容易產生懷疑心的。
現在要於佛生信,你就是很相信佛,因為你現在只有腳痛而已,對佛還有信仰,到開悟以後心通虛空、無所不知時,才會產生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懷疑心都起來了,這時候《金剛經》的偈語教你:「斷疑生信,絕相超宗」,不管你是以哪一宗派開悟的?也都要去超越,不能說我是修準提法門開悟的,還是修準提法門,不是的!一入開悟境界就是地上菩薩,八萬四千法門你都要懂,每一宗派都要懂,心地法門也要懂、法相宗也要懂,因為他們都是講理論的,對於唯識宗更要懂,心怎麼樣也要懂,要能說、能行、能做,這些都是地上菩薩的風範,以前是修淨土宗開悟的、要把淨土法門放下,修密宗開悟的、要把密宗放下,修禪宗開悟的、要把禪宗放下,因為要超越一切宗派,回到那一宗?回到釋迦宗!
釋迦宗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什麼法都知道、什麼法都能講、什麼心都能用,這都是釋迦牟尼佛教你的,所以這兩句:「於法無礙,於佛生信」可以來詮釋在我們修「心中心法」之前,還沒有到一個境界,為什麼於佛生信要提出來講?我對佛是很有信心的,是你理智時對佛很有信心,等到了進去時,那疑心病就來了,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事情?起心動念是真的嗎?是假的嗎?這些會引發信心危機,所以從初發心到最後有所成就,都要對佛產生信心,都要於佛生信。
你知道佛是什麼?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接觸到佛法,天天在念佛、在講佛,不知道佛是什麼?真正的佛是像釋迦牟尼佛這樣,是十地如來的佛,之前也有九地如來,還沒有真正成果地佛的,那是金剛如來地的,從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九地,二地以前還有微習,三地以上就要修如來清淨心的神通變化,還沒有像釋迦牟尼佛那麼完整的得到一切智,所以佛也有三不等,我們現在不要去講金剛如來十地的佛,我們就講菩薩所覺悟的,也可以稱為是覺者,佛就是覺者,只要覺悟性空緣起之法、覺悟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而起的,也能控制這個心不隨因緣去流轉,你就是覺者。
中國古代的祖師大德、或者是已經開悟的菩薩,都不隨緣這麼去輪轉,他來受生、出生做人,主要是來行菩薩道,是有願力來的,我們一般人都是業力所感召的、淫欲心所感召,而來出生做人的。佛菩薩是不一樣的,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是謂覺悟,但是祂還帶有「有情」的心,還要再修證,也就是心還沒有像佛那麼完全清淨,他雖是有一點覺悟的心,可以解脫業力的牽扯,但沒有完全成就如來菩提道。
我們現在大部份講明心見性成佛,這都是在講菩薩境界的覺者,沒有真正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的果地覺者,也不要有一天你修到一個境界說您已成佛了,這樣會犯下大妄語,入無間地獄的。我們不可能像釋迦牟尼佛那樣成佛,下一位佛是彌勒尊佛,五億五千多年以後要下生人間成佛,接著還有1995尊佛要下生人間,然後我們這個世界就會毀滅掉了,也就沒有了,沒有了這些眾生要往哪裏去?各往其它的世界去了,所有宇宙之間的眾生是不增不減的,當你懂了佛法以後就是這樣子,縱然是世界滅了,你也不會滅,也不要擔心害怕,因為業力的感召,你會到另外一個星球去,然後人還是人、天神就是天神,四禪天以上的是不受影響,四禪天以下的,都會依你的業力的感召,又出生到另外一個星球去,所以我們永遠都在這宇宙之間的各個世界,也因為我們的共業,現在繼續在這娑婆世界,是我們的共業所創造的這個小世界,一直在這裏輪迴。
未來還有1996尊佛要出現,第一位要來的是彌勒菩薩在五億五千多年以後,要下生人間成佛,這中間從末法的兩千多年,到未來彌勒尊佛下生之前,有幾千萬年的時間沒有佛法,那時候佛法真的滅掉了,我們現在還有佛法,差不多五億多年中間還有佛法,只是佛法興盛與否、有沒有被其他外道或者其他宗教所迫害,這每一時間都會有不同,尤其在增減劫之間,還有很多不同的佛法興盛與否的問題,所以我現在把佛稍微簡單的介紹一下,讓你對佛一定要有信仰,信仰才會產生恭敬心,你越是謙卑、越是心地清淨、佛越是會照顧你,不管出家、在家都一樣的,對諸佛菩薩要恭敬,這樣無形中在身、心各方面都會受到祂的加持,有的人祂在身體方面給你加持,起碼你的腳就不會痛,起碼就有信心,但是這都是無常,也不是天天給你加持,好的讓你嘗一嘗甜頭、壞的也可以讓你體會痛苦是什麼樣子?以幾天好日子,幾天身體沒有氣機,打坐就痛了,就是要讓你去體會無常!不管怎樣在無常之間,還是永遠要對佛有一份信心。
於心平等:這是在講你自己了,如何讓你的心平等?我們要空身,五根對六塵境,對外在的塵境要能夠看得開,對自己的肉體四大假合也要看得開,再來就會進入第七意識的修行,是修平等性;而以一般的話語來講是七情六慾,以佛教而言,我們身體的覺受有五個,就是憂、喜、苦、樂、捨,憂、喜是對我們的心來講的,苦、樂是對我們的身體來講的,你現在打坐為什麼腳會痛?就是太苦了,打坐輕安時就覺得有點快樂。慢慢不受身體控制時,氣旺你會覺得身體裏面產生那種快樂。從自己的心地來講,要修憂、喜、苦、樂這四個法,看起來都一樣,沒有痛苦、不痛苦,沒有憂愁、快樂的這種感覺,都一樣的以平常心去面對,這是對你自己來講。
對外境,譬如修佛法,「心中心法」是很好,但是其它的法也是很好,你要平等的去看它,法法是平等的,而我 唸「阿彌陀佛」,好不好?也是很好!太簡單了!太簡單也有它的功用,有什麼不好?很好的!上一次我到南部去了,楊師兄帶你們五會念佛,我們有一位同學寫了mail給我,他說修密法二十年了, 唸咒不曉得唸幾百萬遍了,是有氣機,卻不如一炷香的五會念佛,他以前所開發的經絡,當五會念佛止靜以後更突破了,所以對哪一種法不懂、又沒有要領,又不懂得法法本來是平等的,是你根基不好,不是法不好,八萬四千法門有哪一個法是好、不好的?都好!
《楞嚴經》裏面的二十五位菩薩各述悟道法門,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合共二十五個基本法門,哪一個是圓通?哪一個是不圓通?不管圓通、不圓通每一個法門都可以悟道,是你根基不行,才要找圓通的法門來修,而智慧夠、根基好的,普通的五根、六塵就可以悟道,或者用舌頭去嘗酸、甜、苦、辣你就悟道了,所以法是沒有高下,只是我們人的根基、善心有不同的層次,那是你的問題,不是法的問題!不要以為現在來修「心中心法」是高人一等,不要有這種心態;不要看人家在念佛,好像是老菩薩在做的事情,你不知道淨土法門的殊勝!所以不懂就要從內心裏面去改掉你自己,從憂、喜、苦、樂這些覺受,回到捨受入平等性。
對外境,以佛法來講要法法平等,對眾生來講也要平等,不要對高官顯貴就巴結得要命,對那些卑下的老百姓、三餐不繼要去撿破爛的,好像就很看不起,你的菩薩心要把慈悲放在這些比較需要照顧人的身上,當然不是對這些達官顯貴不去照顧,因為他們處在那狀況之下,不會真正想去修學佛法,有的人雖然號稱是佛教徒,有的是假借佛教徒的名稱來虛張聲勢,或者來要選票、或者要來幹什麼,真正的修行人,不會去搞這些民意代表,修心哪有去搞那些的?那些都是要勾心鬥角的,我們是做不來的。
於心平等有三者,一者對自己的憂、喜、苦、樂、捨這些覺受要加以平等化,二者對眾生要一視平等化、冤親平等,三者對任何宗教不要分別,我已經講了概念,不要去分別哪一個宗教好?哪一個宗教不好?只是他在這一條成佛的路上,位階屬於比較低,佛法是有高低不同,而你到如來地、菩薩地,到小乘的聲聞、緣覺乘,或者到世間禪定等等的,有的人還做不到這些。婆羅門教是有世間禪定的、中國的道家是有世間禪定的,其它的宗教是沒有禪定,只有做善行、布施、蓋醫院、幫助別人,這樣也很好,那是他的本質問題,我們不去分別它的好、不好?要平等的去看每一個宗教。
於眾生生慈悲心:這是你修「心中心法」的目的,修「心中心法」是要做什麼?要搞名聞利養嗎?不是的!是要成為菩薩,是要以如來的慈悲心來度化眾生,而這個慈悲心不起來,怎麼去度化眾生?現在有的人還生不起這慈悲、喜捨的心,那是境界的問題,譬如想要對眾生幫忙就可以,第一個幫忙眾生就變成你與他的共業,有沒有能力去處理?有沒有修學佛法?一個是時間、方便、善巧智慧,一個是解脫的智慧,你被他的業力黏上了,有沒有辦法擺脫?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所以對眾生生慈悲心,就是他有難要有這個能力與願力去幫助他,生慈悲心是要這麼起來的。
修世間禪定的人很少有慈悲心,他起不來!只要自己打坐、自己認為心清淨了,然後進入定中非常的安祥,這是過程之間還處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還沒有辦法去發起慈悲心,很多人說我打坐已經打得有點樣子了,為什麼我沒有那個心要想去幫助別人?不想要去講經說法?那是處在世間禪定的境界,還在求自我解脫,還沒有到菩薩的境界,如果你發菩提心了,就可以有一種衝力,譬如你要為眾生的離苦得樂而去盡自己的本份,這樣你就有菩薩的精神,所以鼓勵你去受菩薩戒,也是去種這個因,而種了這個因來修「心中心法」、修如來法,你才會有所成就。
後面還有「勿食惡食」,也是慈悲心的表現,慈悲就是要你吃素,不食眾生肉是對眾生起慈悲心,您還不能斷葷食,當然就沒有慈悲心可言。你要行菩薩道,就要去受菩薩戒,受菩薩戒就得素食。現在你還沒有這個心沒有關係!這一班可以分兩半,一半是可以行菩薩道的就去受菩薩戒,一半是我只是來學打坐的、我要來學基礎課的,首先要把身體弄好,以後心裏面有個水準了,希望能夠去受戒,然後再來修「心中心法」,每一個人的根基、願力,不可能都是一樣的。
我們不可能像小學生一樣,大小學生都是同一班,今天教數學的加、減、乘、除大家都會了,但是中間還有學不來的、學得比較慢的,都各有不同的根基。總是有一個先決的條件,就是有一天你要修如來地了、要修「心中心法」了,這個慈悲心就要起來,慈悲心起來就要去受菩薩戒,然後要為眾生著想,儘量去幫助眾生,不是只有生慈悲心就好了,在心裡面慈悲沒有用,要採取行動,有機會就去幫助他們,財力、人力、心力、願力、智慧力、心通力都可以隨時的用在眾生身上,幫他們離苦得樂。
於色無著:這裡的色不是在講男女之間的色慾,是在講六根對六塵外境,是謂色塵,都不要去執著,這是早上我第一節課程「觀音法門」所講的重點,就是修行的第一階段,要學習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所接觸的外境,你都要照單全收,不要去批評對錯、不要去認為很痛苦、不要去認為合理、不合理、不要去分別善惡、美醜、順逆,這些心都要拿掉,若是這一點都做不到,修「心中心法」等於是會很痛苦,修心中心本來就是要求得回到自性清淨、空無的階段,連五根對六塵境都沒有辦法放下,看到這個不順眼,對這五顏六色喜歡哪一種?不喜歡哪一種?這也是一種身體有病症,也不能講太多,只能點到為止,譬如你喜歡黑色,代表腎臟不是很好,你喜歡紅色,代表心臟不是很好,等等的這些,喜歡哪一種顏色?是與我們的五臟六腑都有關係,當有一天你對種種的顏色都覺得很好,也不偏於籃、也不偏於綠,那是中性的最好,也不偏於紅、也不偏於黑,也不偏於什麼,那五臟六腑一定安了,也是進一步的對顏色不去執著了,表示你已經回到中性了。
另外的,你對這個人喜歡、不喜歡,那是以前的因緣,與你有因緣的就喜歡,很投緣談得來,上一世的哪一個時候曾經相處過了,會覺得臭味相投、談得來;夫妻也是一樣,不是平白的一看就對眼或者是來電,一定是有幾世的因緣,然後一拍即合就結婚了。而對外境這些不好的人,要學習去容納,不要去執著,壞人也不要去執著,所以色可以代表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是屬於色法,色法之間用五根去接觸的,就不要去執著,心地裏面喜歡什麼就去執著這個好,不喜歡什麼就執著這個不好,沒有執著就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平常心去面對一切外在的塵境,這樣才可以來修內心。
第一炷香所講的,也是在講這個道理,五根對六塵都還放不開,你怎麼提升來修第七意識的內心呢?在修行的第一階段,我們就要「捨識用根」,第六意識不要加進去、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分別這個好、這個不好,不要去分別這件事情好、不好,這跟我們沒有關係,我們要回歸到眼睛看歸看、耳朵聽歸聽,不要起好壞想。不要喜歡聽拍馬屁的話,聽到忠言逆耳的話就很討厭,這種都不行,要不管是順逆,法對著你來了,聽了也都 要以平常心去面對,當然你能夠平常心了,做了一些事情讓人家批評了,但是清楚我自己在做什麼?因為是為了要度這個眾生,也許必須要跟他講大聲話語、重話,也許是罵他,但是出發點也是為他好,你被批評時心很平靜!
人家批評修行人怎麼可以這樣罵徒弟,罵怎麼樣?祖師大德還有用棒喝、棍子打的都有,棒喝的作用在哪裏?是假藉這個動作、假藉這個打鬥,讓氣打通了也不一定,不要光看這表面的,師父怎麼可以打徒弟?在我們看了是等於沒有看到,這就是於色無著,所以講了人、事、物等等的,都代表是外在的色法,你都不要去執著它,順逆、好壞、善惡、合理不合理、、、都不要去分別,這樣就超越了捨識用根,就去掉了第六意識,用你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去接觸外境,都不要去起分別,這就是於色無著,這樣初步的功夫做到了,已經可以修佛法、可以修內心了,不然你連這一點都做不到,要走下去就更難走了。
「於法無礙,於佛生信,於心平等,於眾生生慈,於色無著」,這幾點看起來是不是基礎?「於法無礙」,對這個法、對你本身的水準夠不夠?都是在講基本的。「於佛生信」也是在講基本的,你不信佛怎麼來修這個法?當然是有信仰才有力量。「於心平等」是讓你的心慢慢去建立一個平等性,要從內心開始,到外在的一切人、事、物、宗教都看成是平等的。「於眾生生慈」於眾生生起慈悲心,這也是平等理念的一種,既然生起慈悲心,要以菩薩心來度他們,建立菩薩基本的道行,對外境的人、事、物才不會去執著。「於色無著」這樣做到了捨識用根,才能來修這個法,建立一個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基礎,所以第一持心擺在第一個,第一持心藉以建立你們的基本修法德行與概念。(待續)
(2004.12.05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