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佛心經》
             心中心相貌--佛心決定
(10--1)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十、第十種心中心相貌

佛心經云:「十者,須存十信具足:一者、知佛常住在世,有大神通。二者、信法深遠,具大方便力,有決定力。三者、信佛慈愍,廣施法要,拔濟眾苦。四者、一切怖懼,自然除盡,諸佛菩薩,漸自降攝。五者、知佛於五垢中,常現慈光。六者、信佛於六賊中如父母。七者、信佛於七孔常出佛音。八者、信佛於六十二見,無愛憎想。九者、信佛於五濁世常度眾生,說無礙心無有邊際。十者、信佛菩薩及諸金剛常現神力,能化眾生一一成佛。若如是者,名第十心。」

 

「十者,須存十信具足:一者、知佛常住在世,有大神通。」

第十個心中心相貌是什麼?得第十個佛心決定者是什麼樣子?就是要能存有十種具足的信心,這十種信具足是自然生起的,因有所悟而能生起這十種具足心。那十種具足信心?第一者是要知道佛陀雖是進入了涅槃,但其法身卻永遠常住在這世間;也因為祂有大神通力,故能給地上菩薩無量的身化、語化、意化等三化教悔,給予無限的指導;也能給求佛地者無量的助力,因祂具有大神力,故能利益一切地上菩薩及求佛地者。

我們先要來了解佛為什麼會是常住在世?能常住不壞者諸煩惱惑已滅,則真常之理地方顯,其真常之理是不生、不滅的,是不變、不壞的,故如此才能稱為常,這也才是真常,能永住在世,故說佛是「常住在世」。也有一些稱為常,其實還是有變異、有期限的,例如聲聞、緣覺、菩薩等修至百劫、千萬億歲,或一劫至八萬劫後入滅,這也許亦能稱常,但並非真常,此常僅表示久遠住世之義,終有變易,而非指如佛的不變、不遷的真常法身。

再來談談佛的大神通,一般外道世間禪行者等其神通是有五,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就是阿羅漢、菩薩等也有五通再加一漏盡通。而佛陀則有三明、六通,三明者是前六通中,再具足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此三明與三神通有何不同,天眼通能見天上、地獄及一千大千世界,佛則能見宇宙中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天眼明在菩薩摩訶薩及佛的境界稱為天眼智通,以天眼徹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及見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之類,若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非有色、非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十二類眾生,如觀掌中阿摩勒果(餘甘子)。佛的天眼明非一般世間禪定或小乘聖人所證得之天眼通可比。

宿命通者僅能知八萬劫過去、未來眾生因緣果報現象,而宿命明者即能知無始無終時空的一切有情、無情眾生因緣果報現象。佛陀的宿命明又稱宿住隨念智證通,於一切事無忘失,智慧先導三業清淨,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自然覺悟能憶過去百千萬億那庾多劫事,若成若壞皆能憶知,此是宿命明之境界。

最後,漏盡通與漏盡明有何不同?漏者流注漏泄之意,亦即煩惱之異名,謂眾生因為煩惱,常由眼耳等六根門漏泄成患,故於生死海中流轉不止,故說是煩惱,也稱做「有漏」。而小乘聖人的漏盡通者雖無有煩惱心,但阿賴耶識中黑業種子俱在,祇是行者不受其影響而起煩惱者,意即漏盡而習未盡者;而漏盡明又稱漏盡智證明,是阿賴耶識中種子均是白淨業者,更永斷煩惱者,更無有餘習及色身,故稱漏習具盡,是為漏盡明。

除此之外,佛更有十八不共法、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有無忘失法、恒住捨性,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這些都是大神通大智慧,不是一般外道仙人或小乘聖人所能比擬的。

由此得知我們要得心中心相貌,定要能認知佛,祂是不會滅的,雖然是入涅槃,為什麼你意念祂,祂還是會現起。你虔心誠意地憶念哪一尊佛?祂就還會現起,祂永遠都住在世上,因佛是有大神通力的。

然而有些人學了一些小神通,就以為是成佛作祖了,如果能得心中心決定相,才有無礙智知道佛神通是多麼的不可思議。譬如阿羅漢可以觀12類眾生的因緣,只是八萬劫前、後的事情,但是八萬劫有多長?以無始無終的空間、時間相形之下,真的是九牛一毛。佛的智慧能知無始無終的時空事,虛空之中所有的一切,哪一個時間、事緣祂都能清楚。故得佛心決定者對佛的大神通力,是能深信不疑的。

 

「二者、信法深遠,具大方便力,有決定力。」

第十個心中心相貌中,即要能信佛法深遠流長,更具大方便力,亦在一切方便中更有決定力。要體知本句心中心相貌,當要能於利益眾生中體知,一切佛心所起的心法,是深遠流長的;是從心地裡面自然生起的,是無所做作的,是率直而出的。也因此而能先洞察機先,以方便法門來現起佛法,以方便力故,該走迂迴曲折的路,就會讓一切佛法以迂迴曲折路徑前進,最後終能達到所做皆辦的目的,因此佛法不論直趨本源,或是以方便力走迂迴的道路,均能有決定成就的力量。

此段經文若非得心中心相貌者,及得佛心決定者是不能體會的。開悟後的菩薩應能以方便波羅蜜多度到彼岸,在對自己用方便波羅蜜多,或在眾生化度中亦能以方便波羅蜜多,使佛法產生絕對的力量,也就會有決定力產生,當然最後都能圓滿成就一切所要做的佛事。

當一個法或欲做的事,不是一下子就能夠有所成就時,就要用方便法門,而地上菩薩對於方便法門都自然會用。當一個方便法門用出去後,事情就會慢慢的轉化,一個簡單的方便行法有效嗎?只要有信心,只要你心是足夠的清淨,只要你有足夠的慈悲心,一切方便法門自然就有決定效力。

上一次我們修法,蒲雪美大德要我們幫她媽媽(住院、昏迷)迴向,我們迴向了,也許你嘴巴唸一唸就迴向了,今天她打電話來說:她媽媽已經從加護病房,搬到復健病房,今天要再請各位的修行功德迴向。只要有信心,法雖然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就,因是要以方便法門慢慢的,使眾生的業障潛移默化地轉化,故說佛法直截、方便都會有其決定力,但某些時候就要用方便法,也能得到決定力,我們要有信心。

以後你們在行菩薩道,不管用心中心咒語,或用大隨求咒語時,只要心清淨地去持咒,雖不能一天成就、兩天成就、三天成就,但到最後慢慢地都會有所成就,不要有懷疑的心。

 

「三者、信佛慈愍,廣施法要,拔濟眾苦。」

得心中心相貌者能代佛宣說佛法,代佛行使菩薩道度化眾生,也因為佛有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等四大無量心,故說佛有慈愍心,得佛心決定行者,亦當有四無量心。認識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之前,先來認識菩薩的四無量心,此即菩薩為普度無量眾生,令他們離苦得樂所應有的四種體證。一、為慈無量,菩薩能令無量眾生得樂,是為慈無量。二、為悲無量,菩薩能令無量眾生離苦,是為悲無量。三、為喜無量,是菩薩能令無量眾生離苦得樂,於內心中深感無量喜。四、為捨無量,是為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觀之,無有怨親、我他分別,同樣平等能讓怨親離苦得樂,是為捨無量心。

菩薩既然有四無量心,那佛更有四大無量心,是為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等,佛能給與眾生無量福樂稱為大慈,能拔除眾生一切痛苦稱為大悲,因能行大慈、大悲故佛有大喜,更有大捨平等心,較菩薩四無量心更大有過之。

我們得佛心決者定當要行菩薩道,要能去拔濟眾生的苦難,使眾生得樂利。也因為佛的慈悲力感化影響,得心中心相貌者才有那種慈力、悲力,才有喜捨心,才有行菩薩道的行為,難行能行,永不退轉,這才是佛心決定者,得第十心中心相貌者。

 

「四者、一切怖懼,自然除盡,諸佛菩薩,漸自降攝。」

這是經典上漏掉的一句話,是從《大藏經》的補語裏面列進來的,所以古代經典抄寫來、抄寫去,有時候都會斷漏句。陳同學從六龜帶回來的二十本《佛心經》,我只核對這六印部份之文句,就發現錯誤一大堆,也漏了一大堆,錯別字一大堆,漏掉的句子也不少,根本不能用,還是再送回給上悟下本師父去了。否則此種版本拿到佛堂上課誦,是很不好的。以後我們法爾禪修中心是不是可以自己來做,做一個法本要很慎重,不能草率。連《大藏經》的大正本,都會把第四句的整句都漏掉。當然人家會去考証,又把這第四句再加上去,這第四句原是漏掉的。

第十個心中心相貌中,十信具足中的第四是能除一切怖畏與恐懼,此種去除怖懼是修法中自然而然地除盡,當然每個人業障都很多,且修行中境界越高就越有魔障,難免在第一次所遇到的狀況,因無知就會有所怖懼,若有善知識指導就可能好一點,若沒有人護持、指導,往往會因境界認識不清,而造成慌張失措,有時好事反而會變成壞事,又加上毘那夜迦、冤親債主等的攪和,更會有很多的狀況發生。

在修心中心法中遇到的障礙、恐懼,只要你虔誠的修學心中心法、或者修大隨求陀羅尼,上座時間不斷,唸咒之心不斷,咒語已能唸上數十萬次,或上百萬次,則咒能入心住於阿賴耶識中,當然就能與諸佛心相應。之後,遇有魔障、怖畏事都有諸佛、菩薩護持,一念心中心咒,我等心會漸漸為諸佛菩薩所攝,諸怖懼事也會為諸佛、菩薩所降服。

行者修行中若無有恐怖事,都是些善境界的樣子,那是不可能的,其原因是您修行境界、層次還不夠高,故沒有遇到魔障的資格與條件。若是真修行有境界的人,一定會碰到魔障,產生怖懼之事,此時若對諸佛、菩薩信心不移,諸佛、菩薩就會把你的障礙慢慢的化解、降服掉。

若一個修行人沒有遇到障礙,也有可能是遇到了魔類,魑魅、魍魎之類,因智慧不足把它看成是佛、菩薩,沒有辦法知曉,而為魔類所著而不自知。行者雖然產生諸多《楞嚴經》上所說的魔相,但都無警覺而不知放下及超越,這種行者可能就是與魔類為伍而不自知,反而會自認為境界很高,所產生諸多的怪力亂神的事端,還自以為這就是修行的工夫,此種人會因認識不清而淪墜的。

當然一個修行人不一定要修心中心法才會有成就,才會得到諸佛、菩薩的攝護,度過怖懼等事端。修禪、唸佛等人也會開悟的,當他們也有境界時,亦因能產生對佛、菩薩的信心,堅定不移,當然也能為諸佛、菩薩所攝護的。

 

「五者、知佛於五垢中,常現慈光。」

得第十心中心相貌者,理應能知自己的心垢還存有那些,不是真修行人才會在種種境界上執著,說我有這個能力,我有那個能力,我會這麼樣,我會那麼樣,就從來不去發覺自己心垢還有那些。從這段話您也可以研判自己是否是修正法的人,還是一些外道行者,甚或是已著魑魅、魍魎而自稱在修行者,因此種人都不會去尋找出自己的心垢,心垢不除,心不能清淨,怎能回復到未迷失前的本來面目?

五垢就是五蓋,是指貪、瞋、惛眠、掉舉、疑等五垢心。若有行者貪執五欲(名、色、財、食、睡)者是初機修行人,而修心中心法者之貪垢是指「貪有」,貪著修行中所有的境界,若不能以般若智破除的話,就會被諸天所感召而出生在其天處,或會為外道、仙眾等感召而成為外道、仙人。當高境界、層次的修行人有所境界出現時,都能感受到諸佛現慈光,去除我們心地中「貪有」的心,保持不即、不離之境心,如此才能走向菩提道究竟涅槃之路。

瞋心者指違情見之境上懷有忿怒心,上級、師長不如您意時,自己內心會發出瞋心,雖不會顯露出來,但瞋心確實已在發作,有妙觀察智行者當能體知,騙不了這種行者的。另者,下屬、徒弟、兒女不如您意,更在外表上大發出瞋心。瞋心是佛陀所說三毒之一,瞋心也很難修到心真清淨,要經能忍、安忍、柔順忍,到最後能不忍而忍,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時,就能面境不用忍,自然面境如如不動其心。很多人對於師長做了很多供養功德,有時一念無明發起瞋心,火燒功德林,把以前所做的功德一把怒火燒光了。故修行人瞋心之心垢定要斷除,要斷瞋心當修學忍辱波羅蜜多,使自心能對一切逆境、誣害境界,都能無心地去面對。行者遇有瞋心時,常有佛的慈光加被,能保持一覺知心能觀到自心瞋意要起的狀況,然後也很清楚地不與它相應,此瞋心垢自然又熄滅了。如此常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中,改造自己的瞋心垢至瞋心滅為止。

惛眠者是指心惛昧不明,有如夢中讓心進入半昏迷狀況,把握不住清醒的自我。這樣的心垢怎能好好修心,怎能覺醒自己不要迷糊?修心中心法或修禪定行者,不管什麼時候,怎樣的境界,都要把持一清醒的覺知心,不要進入惛睡無知的狀態中,這樣我們在往生的一剎那,才不會迷失又進入全昏迷的彌留狀況中,才不會又去輪迴了。

行者要能不惛眠,當要色身氣機具足,才能保持一覺醒的心,不會有所謂昏沉的毛病,很多人以為昏沉是修行人必定有的毛病,其實不盡然,主要還是遇到魔障,如毘那夜迦等要讓行者入無修狀態,就會讓人入惛眠中。遇此狀況就會有佛的慈光加持,鏟除此種毛病。除非您不是真正修菩提道的行者,是假借佛教名稱而做些不三、不四的邪法,掛羊頭賣狗肉似地,在破壞佛門清淨行,當然這種人無有佛的慈光加持,也不能去除此心垢的。

四者掉舉心垢,有時稱掉舉惡作蓋,行者心之躁動、不安是謂掉,舉言論義成戲論謂之舉,總之,掉舉蓋者常使行者心不能安住寂靜中,常有無量義要宣說的樣子,其實都是胡說八道的多,有的人修不到果地就想立言出書,這都是掉舉心垢無法除盡者。修行人不好好控制自己的習氣、毛病,讓自心安然定住不動,常在有所體悟而尚不真確之時,喜愛起心動念,作作詩歌、寫寫偈語,更會使心浮動不安,進入情見執著中。有時更因五根面對外塵境不能自己,所見、所聞不如己意,就會興起論戰之心,與人結惡緣,使心更進入不安定之中。

逢此之時,真修行人當能體知佛的慈光加被,叫您放下一切起心動念想,叫您安住在寂靜祥和的自性空中,也讓您覺知外境的人,是何層次、何境界所說的話語,不必由我們去諍論、強辯。如此覺知後,行者多自在、瀟灑,這些都是佛陀的慈光加被,您也都能覺知,感恩又感恩,佛的慈光加被。

最後的疑心之病,於初機修行人對治的疑病,都是在周遭生活中所發生的人、事、物等產生疑心,這是要好好的轉自心垢,也要有能力察覺自己的疑心病,不要讓它滋長生事。另外,修心中心法行者或禪宗行者,於修行有成後,當能體知諸佛慈光加被,能在境界中面對光怪陸離事,都能不起疑心,保持一平常心面對,對諸事能不即不離,永處安祥如如中。 

佛心決定行者當能沐浴在佛的慈光中,慢慢的斷掉你這五個污垢。如果這五個污垢不滅除,要如《佛心經》中所言,要一一印契一一神通,那是很難的。所以我們為什麼一直要唸心中心咒?我不知道你們雖然每天坐一座,有沒有每天一有空就唸心中心咒?要這樣子做,因為你咒語越唸越多,唸了幾百萬遍,甚至於唸了萬萬遍,你這個心就能與佛心一樣了,這樣你才能想什麼就成就什麼,手印一結,你要成就什麼神通?它也就會來了。

我們為什麼神通起不來?已經五年、六年了,為什麼修不來?為什麼沒有一點樣子?甚至有的習氣毛病還越來越重,以前修禪時,還知道用覺知心去控制這個妄心念;現在唸這個咒,把你潛意識的毛病挖出來,你卻不知道去控制這個心,忌妒心、疑心病一大堆,沒有坦蕩蕩的去承受所現的一切境。

如果這五個污垢滅除,就是在佛的慈光加持下,慢慢的讓它沒有了。如果還有或者是越來越重,表示你碰到了上面這些毘那夜迦之類的,沒有辦法去轉他們,反而被他們轉了,哪裏有心中心在?更別講心中心法已經修了千座,或者修了幾年了,也不知道修了幾座了?但就是沒把這個咒語唸進去八識心田中去。所以隨時有空就要唸,既然要行菩薩道,暫時把唸佛號的心放下也沒有關係,專心多唸這個咒,一定要把這五垢心全部滅掉。(待續)


[ 《佛心經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