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佛心經》
             心中心相貌--佛心決定
(9)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九、第九種心中心相貌

佛心經云:「九者,不欺眾、不嫌法,不我慢、不增上,不執著、不誑他,常行質直。所修行願一一記持,佛及僧寶接足承事,所禮尊像不輕慢禮,一一如法,是名第九心。」

「九者,不欺眾、不嫌法。」

第九個心中心相貌者是不能欺騙眾生,不能嫌棄一切佛法。一般人在環境順遂時大多能守住自心,不會去做些違背良心的事來。但是當處在困境中時,一切偷雞摸狗的事,可能就相繼為之。同樣的,修行人也可能如此,故修佛道者,隨時隨地都應能掌控自心,不要因為環境變遷,不利於自己,處在困境中時,就做一些欺瞞眾生的事情出來。雖能欺瞞眾生於一時,但對於自心卻不能讓它安寧,此心是騙不了它的,當逆境來時,當要往生、圓寂之時,它會再現,當此行為再現於心地中時,會造成您心地的慌亂,最後不能往生善趣,有時還有墮落惡趣的現象發生。因為您心有所虧欠,此種子有一天就會成熟,果報即時會現起。故常言道:「平時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不要說做些別人不知的事不要緊,反正沒有人知道,其實您的心最知道,種入八識心田中,就是一將來要發芽的種子,故修行人要不欺暗室,越沒人知的事,越要做得讓自心安寧,不然果報照樣歷歷不爽。

不嫌法者對一切佛法良賤,莫要譏嫌。法就是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法,教內、教外的法都是佛法,祇是自己無知而強加分別。法無高低,一切法當機則利,不當機也要能懂其訣竅,往後行菩薩道利益眾生時,才能因材施教。對上根機者諸法皆能得利,對中下根機者,要用所謂的圓通法門,讓他們能得利。有些人修外道法,我們也要能體驗一下,該法有何優劣,存優汰劣,也就能成為一幫助修行的法門。最重要者是心地要正,心地一正,學任何法門都不會讓您走入邪途。因之,要圓滿第九個心中心相貌,諸法皆要學習,要能懂得其利弊處,增加自己的知見。

「不我慢、不增上。」

要成就第九個心中心相貌,對自己的慢心要調理,不要我慢、不要有增上慢。慢者輕蔑他人而自恃心高之意,再說慢者有自法高標,憍慢不請他法,依上述講就有嫌法之過。故慢心能障道,不能去除我執,亦不能去除法執,譬如說世尊要開演《法華經》時,五千慢心比丘自行頂禮離去,不得聞聽法華玄義,此是慢心障道之實例。道俗菩薩有四十八輕戒,其中之一為憍慢不請法戒,又稱慢人輕法戒,都是依慢心而起,故慢心要能守住不讓其發起。

此處經文講不我慢、不增上,這只是概括而言,談到慢心大略有七慢,名為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七,但因其中我慢是所有慢中的「根本慢」,故世尊給予列出;另增上慢者是未得謂得而生慢心,此等人不警覺悔改,將會入無間地獄,故世尊不得不提出來,讓修行人警惕,不得有增上慢。

現在來說明一下這些慢的意思:(1)慢者別人真劣於自己而認為自己勝過他而生慢心者謂之,(2)過慢者對同等境界者硬認為我勝過他人而生慢心者謂之。(3)慢過慢者對已勝過自己者,反倒認為自己勝過他而生慢心者謂之。(4)我慢者於五蘊四大假合之身,執著有個「我」、「我所」,恃我而起慢心者謂之。這是七慢中的「根本慢」,因內心執有一我,則以我為中心,一切都當不如我者。外執有我所(習氣等),則凡我所有的皆比他人所有的為高。(5)增上慢者尚未證得之果位或未得殊勝之德行,自己認為我已經證得而生慢心者謂之。(6)卑慢者對於極優勝者卻認為自己稍低一點而已,或承認他是優勝於我,卻不肯虛心求教於他,此乃明顯現出卑慢心者謂之。(7)邪慢者自己無德卻反自認為有德而生慢心者謂之。

一般人剛修行時都會虛心受教於人,對別人也很尊敬。但當他修行有點境界時,或有點異能時,就會無形中產生慢心而不自知。我們修心中心法者或修禪定者,隨時隨地都在觀此心,當有妄想心起時都能清楚地察覺,何況稍有異常心生起如七慢心等,當此慢心生起時更應能即時警覺而撲滅之,怎麼會讓它形成慢心而不自知?另外,為要防止慢心的生起,隨時隨地見佛像都要頂禮,見出家師父時若環境許可也要頂禮,如此您就較不會有我慢等心養成或讓其現起。

進而修行人對修證境界上的果位絕口不提,像《金剛經》中所說,行者證得須陀洹(不入流—不入六塵之流)、斯陀含(一返果)、阿那含(不返果)、阿羅漢(無生果)等都無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果位想,抱著如此心態就不會犯著增上慢。觀看很多外道行者,動不動就是幾地菩薩或已成佛作祖,這些人不是無知錯認境界,就是著了魑魅、魍魎或著魔,不然就是增上慢人。

「不執著、不誑他,常行質直。」

得第九心中心相貌者,應有對一切法不執著的修證,因我執滅,則能不與眾人比高低,也能不求名聞利養,隨緣而度化眾生;也因法執滅,則對一切因緣所生諸法能住境而不生心,以如實空的體,面對如實不空的境緣時,卻能如如不動。行者內心初得清淨,對世間、出世間事都能無執著,初步解脫知見即得,脫離一切煩惱法。

得第九心中心相貌者,還要能不誑他,誑者欺詐之意,是唯識學心所法名相之一,不誑他者即要能不以種種手段,包括語言、心力等,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得心中心相貌者應能知心中心之心用,此心中心是用來協助他人離苦得樂,若他真處於苦難中,以心中心攝受,讓他能脫離苦難,給予無畏施,讓他能得安祥。反之,有些心地不清淨的行者,無事找事,亂以種種手段,迷惑、擾亂他人的心境,讓他們產生精神上的不安寧,或是造成他心裡的苦惱,這就是所謂的誑他,騙財、騙色者都是屬於這些人。六祖云:「心不清淨,學法無益。」若一個心地不清淨的人,學得一些佛法心用,常會用在誑他之上,縱使他不去害人,也會為求財而用,求名聞利養而用。這種人不可能會得心中心相貌,更無有佛心決定相。

「常行質直」是對法能不執著,對人能不誑他,就能「常行質直」。質直者係指正直之心地,修行的人在悟得諸法實相,悟得空時即能質直,對內無煩惱之心境,對外之人事物無欺罔之心,能恆常以空無的心來濟世,則行為坦蕩無欺,質地清淨無瑕,是謂質直無諂。質直心是修行人必備的心行之一,如《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中亦有言:「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他日您們要行菩薩道時,也要能常行質直,不要以諂媚、誑他之心,用來招攬信眾,有緣則來,無緣不用強求,如此自得自在。

一個人本性質地要正直是對,但如果是為了要人行善,講話也要柔軟,因為同修之間有時候講話太率直,人家聽了不高興,不會不高興的,那就已經超你的程度了。你會講他,表示你不行,有時候不是痛快講一講就好了,痛快講了而人家不在意那就很好,表示他的境界比你高,你怎麼在講我,我自己都清清楚楚的,都無所謂,如此保持一個正直的心。不要去產生歪曲、不正等等的心態,這樣都不好,要人家改善或者怎麼樣地,也都要保有一個正直的心,沒有為自己,都是為別人、為道場,這種心態都是好的。

「所修行願一一記持,佛及僧寶接足承事,所禮尊像不輕慢禮,一一如法,是名第九心。」

行願者係指修行與誓願,有時也講說願行。行與願如一車之兩輪,缺一不能行得。有願而無行,則像是說一人要渡到彼岸,但卻不預備船筏一樣,怎能渡得。菩薩發四弘誓願,若不修四行,亦復如是。所謂四行者意即菩提、福德、智慧、羯磨(即謂業---karman)等是,行者能從四行的羯磨業中,用修行法門來超出羯磨業的牽扯,修得智慧、福德、菩提等,才可說四行圓滿。

修其他的法或心中心法常會有些修持上的體驗,這些行法都要能記起來,不要發生或經過後就忘記了。有所發願,所發之願行要常能一一記得,還要能去執持做到。

「佛及僧寶接足承事」

得佛心中心相貌者,能於三寶中恭敬承事,佛寶、僧寶常行接足禮趨承服事,表示對佛寶及僧寶的尊敬。接足承事是頭面著地接足之禮,接足禮是印度最高的禮節,就像中國的三跪九叩一樣的大禮。行接足禮時行者要稽首、彎背曲躬、雙手前後分別按地、頭面著地、以雙手翻手掌心向上伸向被禮拜者。現在佛已不在人間,我等頂禮佛像時,當觀雙手掌心承接佛足。僧寶要像尊敬諸佛、菩薩一樣,見面要頂禮三拜,若是師父說一拜,那就頂禮一拜;對於僧寶要能見面時頂禮外,還要能做四事供養,四事是什麼?即指衣服、飲食、臥具(或房舍)、醫藥等,修心中心法得佛心決定者,若未出家都要能對僧寶加以承事供養。

另三寶中的法寶在前已提出,是指修行中所使用的法門,上述世尊一直在提示我們,不嫌法、不輕一法,當然這也是尊重法寶。現在又提出佛寶、僧寶亦要以接足禮承事服侍。

「所禮尊像不輕慢禮」

當然,你要認真的去供養、奉侍僧寶,但對於佛寶,現佛陀已入滅,我們祇能頂禮佛像來表示尊敬。在頂禮佛像時不要有輕慢心,隨便一禮,並無莊嚴的樣子。我們道場所薰習出同學,應該每一位都很不錯,不會有貢高我慢心,見佛寶、僧寶不頂禮者。但在頂禮佛寶時,因有禪修的底子,頂禮拜佛中都有一禪定的樣子,拜起佛來就會慢慢地,顯現出莊嚴隆重的樣子了。

「一一如法,是名第九心。」

得佛心中心相貌者,對於自己無我慢、無增上慢心,對於他人不誑欺、戲弄信眾或他人,所行願行無不圓滿,心地質直,對於佛、法、僧三寶都能尊重承事,對佛寶、僧寶頂禮接足,以最恭敬心來頂禮。對法寶不輕一法、不嫌一法,法法皆是佛法,高低良賤,皆有其用。故得心中心相貌者應能體會諸法的行相,不管好壞、良賤,都能不加以輕慢、譏嫌。如此,行者對於自己、他人、行願及佛、法、僧三寶,都能一一如法尊重行持者,即是得第九佛心中心相貌,也才有得佛心決定之相,這就是名為第九個佛心中心相貌。(待續)


[ 《佛心經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