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經》
心中心相貌--佛心決定(8)(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八、第八種心中心相貌
佛心經云:「八者於八聖道中常無厭足,常生十信、存十善行,不說非人過,不自讚,不毀他。無想施,不望報,常行施。誓持法無疲厭,如願教行,不失本心,是名第八心。」
「八者於八聖道中常無厭足」
第八個佛心決定的心中心相貌,即是卅七道品中的八聖道,又稱作八正道、八支、八支正道、八聖道分、八道行等,我們能常學習八聖道而不覺有厭煩或滿足的感覺。這八聖道是卅七道品中最後者,也最能代表佛教的實踐法門。
卅七道品者即是具足四念處、四正懃、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求得此八聖道乃依前七個菩提支而來。我們上面談過三十七道品是聲聞、辟支佛道重要的用功法門,也是依它而通向涅槃、解脫的正確方法,世尊轉法輪時,提出離樂欲或修苦行,均是走極端落二邊,若能依七菩提分來修此八聖道,依正智而修八聖道,即能趣向涅槃城。
八聖道是什麼?依《八正道經》來看內容,經云:「何等為邪道,不諦見、不諦念、不諦語、不諦治、不諦求、不諦行、不諦意、不諦定,是為道八邪行。何等為道八正行,一者諦見,諦見為何等?信布施、信禮、信祠、信善惡,行自然福。信父母、信天下道人、信求道、信諦行、信諦受,今世、後世自黠得證自成,便相告說是為諦見。第二諦念為何等?所意棄欲、棄家、不瞋恚、怒不相侵,是為諦念。第三諦語為何等?不兩舌、不傳語、不惡罵、不妄語,是為諦語。第四諦行為何等?不殺、盜、婬,是為諦行。第五諦受為何等?是聞有道弟子,法求不可非法,飯食、床臥、病瘦正法求不可非法,是為諦受。第六諦治為何等?生死意共合行,所精進行,出力因緣行,乃精進不厭意持,是為諦治。第七諦意為何等?生死行合意,念向意,念不妄不共意求,是名為諦意。第八諦定為何等?生死意合念止,相止護已,止聚止,不可為,不作所有罪,不墮中庭,是名為諦定。」
要如何來做呢?佛陀說:「所有道弟子,當受是八種行諦道,如說行可得道八行覺?(1)諦見者,信布施後世得具福,信禮者見沙門道人作禮福,信祠者懸繒、燒香、散花、然燈;信所行十善是為自然得福,信父母者信孝順,信天下道人者喜受經,信求道者為行道,信諦行者斷惡意,信諦受者不犯戒,今世、後世自黠為得黠,能教人得證,自成者能成人,能成他人便相告說,是名為諦見知,如是便自脫亦脫他人。第二諦念,所意起者為失意,欲棄家者為念道,不瞋恚怒者為忍辱,不相侵者當正意。第三諦語者,不惡罵、不犯口四過,但說至誠道品諦要。第四諦行者,不殺盜婬而行誠信。第五諦不墮貪者,但求一衣一食為賤醫。第六諦治者,為向三十七品經。第七諦意者,日增三十七品經不離意。第八諦止者,不忘因緣,止者常還意護,止者一切無所犯,聚止者得福道。」
若依現代話來演譯佛陀所言,八聖道者即(1)正見、(2)正念、(3)正語、(4)正行、(5)正命、(6)正法(治)、(7)正念、(8)正定等八。八聖道之對稱者為八邪行,即(1)邪見、(2)邪念、(3)邪語、(4)邪行、(5)邪命、(6)邪法(治)、(7)邪意、(8)邪定等八。
八聖道大意為(1)正見---又稱為諦見,見苦是苦,見集是集,見滅是滅,見道是道。行者有菩提智慧,見苦不會說是樂,故不會行世間樂欲(五欲)以為是在行樂,反而有正見知所行樂欲均是苦也。反之,當然是邪見者。另正見者定當認知因果,有善惡業報,修行能往至善處,於此生能或他生能成就菩提道者,是為正見。反之,所有錯誤的認知就是邪見。
(2)正念---又稱諦念,平時不能動意,一動意即失意,故可稱正念無念。若有出家的念者為念道,對瞋恚怒者不起念是為忍辱,並不相侵到別人或眾生者是為正意。反之,則為邪念。
(3)正語---又稱諦語,有所說話都是好話,不口出惡言、罵語、不犯妄語、兩舌、惡口、不綺語等四過,但能說至誠的修道品諦要。反之,則為邪語。
(4)正行---又稱諦行,不犯殺、盜、婬等之行為,具有誠信之言行。反之,則為邪行。
(5)正命---又稱諦受或稱諦求,聞有善知識求法不可用非法心,飯食、床臥、病痛等求治,不可有非法行,是為諦受。也可說不為憂喜、苦樂而造業使命受報,如墮貪欲,求一衣一食為賤醫,不以咒術為求生活之工具。反之,即為邪命。
(6)正法---又稱諦治或諦法,常念生死事大而所精進修行,在十二因緣觀行中盡力為之,乃精進沒有厭煩心意,為修向三十七品經,而努力不懈,是為諦治。反之,則為邪法(治)。
(7)正意---又稱諦意,用心正意於修卅七道,使日日增加三十七品經深入意念中,時時不離道意。又於生死行中合向意念,意念中不起妄想心等,是名為諦意。反之,則為邪意。
(8)正定---又稱諦定或諦止,不忘修十二因緣法,能止諸妄想念,而「還」意入「淨」意中,此是「數、隨、止、觀、還、淨」的六妙法門工程。止者一切無所犯,聚集諸止者,則能得福道。若不常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使意能合念止行。如此,相止相護,則止聚止,不可做所有罪,可不墮世間禪定中途,而能得涅槃城,是名為諦定。
佛陀常說:「菩薩摩訶薩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現在我們是求佛心決定,故世尊告訴我們要勤求八聖道中常無厭足。上言勤求七菩提分,今言八聖道中常無厭足。勤求七菩提分,才能滿足八聖道,為何八正道要常無厭足,因心病總是有粗、細、微細、極微細之毛病,少火亦火,星星之火能成大火燎原,故修八聖道要能不厭足,除非已成佛地的如來,心地真清淨故。七菩提分偏向於禪修,八聖道則在生活、起居間練心。一個是止中磨刀,一個是動中練心,兩者是成道的要角,不能偏廢獨談也。
「常生十信,存十善行。」
已成就佛心決定行者,其心中心相貌中應常生有十信之心,何等為十心?若以《菩薩瓔珞經》言,十心為(1)信心、(2)念心、(3)精進心、(4)定心、(5)慧心、(6)戒心、(7)迴向心、(8)護心、(9)捨心、(10)願心等十心。而以《仁王經》言,十心為(1)信心、(2)精進心、(3)念心、(4) 慧心、(5) 定心、(6)施心、(7)戒心、(8)護心、(9)願心、(10)迴向心等十心。若以《梵網經》中說,十心為(1)捨心、(2)戒心、(3)忍心、(4)進心、(5)定心、(6)慧心、(7)願心、(8)護心、(9)喜心、(10)頂心等十心。
由上得之,佛陀所謂的十心,大略是相同的,有時祇是次序不同而已,現依《菩薩瓔珞經》來說明一下。
信心---一心決定,成佛道有成。
念心---起正念思維,不雜妄想。
精進心---身心用功,隨時隨地無所不做修行工夫。
定心---常攝在定,不為境所迷惑。
慧心---入空守寂,引發智慧眼,智行無礙。
戒心---持戒清淨,行戒、心戒皆要謹慎受持。
迴向心---所有功德,迴向法界,迴向菩提覺道。
護心---護教如己命,護眾生生命,護自己慧命,努力不懈。
捨心---捨念清淨,於法平等,永離煩惱法。
願心---於己發願進修,於眾發四弘誓願,深得佛心。
佛陀次言還須信守十善,十善者乃是身、口、意三業成道之基石,能遠離(1)殺生、(2)偷盜、(3)淫欲、(4)妄語、(5)兩舌、(6)惡口、(7)綺語、(8)貪欲、(9)瞋恚、(10)邪見等十。前三為身業,中四為口業,後三為意業。
為何佛陀在《佛心經》還再重提十心、十善,得十心時行者能入十信位,斷三界之見、思二惑,得六根清淨,能不退轉於菩提道,而邁進十住位階,可說是最基礎的道行而已;而十善業清淨身、口、意業,也是六欲天道的果報而已,為何佛陀又重提此初基的道行與基石。
修行人最忌諱的是得高忘低,得後忘前。高處樓房由基石起,後得境界有前種之善行因。基石若塌陷,善因若毀滅,所得將不真或有走入魔道之可能。故古僧大德云:「最初的就是最後的,最後的就是最初的。」修行路上不要忘記最初的行為、善因,才能永保「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不會落入邪魔外道而不自知,不然還真以為自己神通無量,有不可思議的神變似已成佛作祖了。
故十種善行也就是十戒,必須要堅守,不要以為它只是天道法,天道法是沒有錯,但是你沒有天道法為基礎,現在所修的法就是空中樓閣,到最後都會走入邪道,故守戒要嚴格理由就是在於此,守戒是要求自己的身心,兩者要嚴格地去做好。
「不說非人過,不自讚,不毀他。」
佛心決定者其心中心相貌已成第八心,有上述的八聖道及七菩提分修證,當然就能對一切外境的人、事、物能脫黏、無礙,對於自己好壞清清楚楚,已去我、法二執,當然不會去自己讚嘆自己。也因六根清淨,故不會看清楚別人的境界或錯誤,而加以毀謗、批評。
對於任何眾生都不要加以毀謗,有什麼過錯都不要去評論。也不自讚自己有多好、多行。別人有錯,不要毀謗他人,看在眼裏就好了,哪一個人沒有毛病?每一個人都有,大毛病、小毛病的差別而已,就是表面上看不到毛病,內心裡面毛病還是一大堆的。得心中心相貌者,一切看在心裡就好了,不要這邊講、那邊講,這樣就會犯了兩舌,十善行裏面口業你就又犯了。
佛心決定者並非眼睛、耳朵不能看、不能聽,而是看聽後而無住。很多人對於自身的煩惱無覺知,本來是沒有事情的,祇為了煮飯,有的要煮這樣、有的要煮那樣,也會有事情、有爭執,要煮多、要煮少,也會有事情。同樣都是在修學,能講就跟他提醒一下,不能講就不要講,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一個道場遇到外緣來時會亂,就是那些心地不清淨的人先受影響而在亂。
「無想施,不望報,常行施。」
佛心決定者,其心中心相貌更表現能施,更願意施,更常常施,而施後能無想。為什麼會如此,因道業成自然喜施,常堅吝不捨,定是毘那夜迦在作怪,讓您不想施,或施後反悔,故前經云當要以布施波羅蜜多來對治。現在要討論的問題在於施後不會去想,無想施就是無法的執著,不是施後不去想是好的行為,而是對於所做、所為,都能隨緣而做,做後無著,這就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為眼目的布施,因行般若波羅蜜多意為不可得、無所有故。
無想施不是叫你不要去布施,不要把文句搞錯了。無想施也就是無住相布施的意思,布施了以後不要常常去想,然後也不要去望人家的回報。
「誓持法無疲厭,如願教行,不失本心,是名第八心。」
佛心決定者對佛法新的修證,不能厭倦疲憊;對基本的道行、善行能誓言持受不忘,尤其對心中心修法前發願的十持心,要能如願奉教而行,不要證後失前,基石穩固,道行不失,如此才叫做不失本心,若能做到如此境地,才能說是第八種佛心中心相貌。若行者能於八聖道常不斷要求自己成就不厭,不忘記最初的布施波羅蜜多,不忘記十信行,不忘記十善行,等等的佛陀基本教行,都能依教奉行而無疲倦,就是第八種心中心相貌,也是得第八種佛心決定相,始能說得名第八心。
本部份對已有境界的人很重要,常要記住當初修行初發心時及所修的善業是什麼,行者到有所成就時,也是能不忘佛陀基本教言,不然成道無望,可能還會淪落入三苦途中,或甚至入魔道中,故修心中心法者不能不知,有境界者更要認知清楚。若不能如願教行,不失本心,就不能說修得佛心中心法的第八種心中心相貌,也沒有佛心決定相。(待續)
(91.03.10 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