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經》
心中心相貌--佛心決定(4)(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六、第六心中心相貌(之1)
《佛心經》云:「六者於六度中攝諸心,入慈定門攝毘那夜迦為六種善知識。第一毘那夜迦名為無喜,此人來時令人心中喜怒不定,多行殺法,師即以羼提波羅蜜攝入,慈忍定作慈忍王。第二毘那夜迦名為幻惑,此人來時心所動亂令人不定,於眾法中亦不印受,於動亂時即以禪波羅蜜攝入,號為不動智。第三毘那夜迦名為妄說,此人來時多喜於綺言中生決定心,於誑語中生直信,於清淨中生貪欲心,生染污心令人顛倒,即以尸羅波羅蜜攝入,號為善巧方便主,即令此人無所能為。第四毘那夜迦名為執縛,此人來時即令行者翻禮魔王,其此毘那夜迦常與一切魔王共為伴侶,所以現魔大身令歸依,攝入信心轉動惑亂,既覺知已,即以毘梨耶波羅蜜攝,號名為大方便王。第五毘那夜迦名為可意,此人來時令人悕望心成就,專行劫剝廣求財物將為麤用,先以財心後乃方施其人,常與餓鬼王居野,令此人常無厭足,無厭足已,此一切法力俱失,即以檀波羅蜜所攝,號為大施主王,從此攝已貪心亦盡。第六毘那夜迦名為作偽,其人來時純辨非法不得正智,多見過患妄生法相,無利求利廣行異說為眾導首,於正法中起謗法心,即以般若波羅蜜所攝,號為智慧藏王。」
(一) 前言
經云:「六者於六度中攝諸心,入慈定門攝毘那夜迦為六種善知識。」
第六種心中心相貌在修行最重要了,修行中你有沒有碰到這些心境?對此心境所誘發的心病,有沒有用禪定力來面對,或用菩薩道六度波羅蜜來攝諸心,在修治諸法過程之間,所現的這些魔相,能否自在無礙地度過。
眾生無明外又兼無知,不能了知心境變化的真實相,以為今天心情不好、情緒不佳是偶發現象,實不知均是外來因緣所造成。而造成此種心境變化的除冤親債主外,還有其他的就是毘那夜迦了。
毘那夜迦之心病有很多,但障礙修行者約有六種,剛好可以六波羅蜜來對治。若行者修行有個入處,能於六度中攝諸心不亂外,還能在定中以慈悲心加諸於毘那夜迦,終究能使六種有各個心病的毘那夜迦轉成六種善知識,當然自己也會成為善知識。行者遇境緣時能用這種禪修所得到的定力,來攝受一切的鬼神、毘那夜迦。因為他們心不清淨,當你受它們的影響時會起什麼心?有無喜、幻惑、妄說、執縛、可意、作偽等,面對此六種心病時當用六度波羅蜜來對治!不要因為魔障來了,沒辦法分辨就迷失掉,甚或非常的害怕,甚或覺得很苦惱,急要把心轉過來。若行者能入慈定門,把他們當做善知識,因為是他來考你,他的邪心與我的正心相等,他會變成正的,因為他們有這種不正當的心態,當你在修法時他們來了,而你潛意識裡面也有這種心態,剛好與他的心相應,也就引發出你的心之毛病出來了。
若行者感召後毛病出來了,而沒有智慧,還觀不清它、轉不了它,那就完了,還修什麼心中心法?得什麼心中心相貌?幸虧我們能夠以經典所說的法來對治這六種毘那夜迦心病,第一能利益自己,第二個是解除這些毘那夜迦心裡面的毛病,也讓他們能夠清淨。所以魔障並非不好,因為有魔來干擾你,讓你心地裡面生起你自己的魔相,然後才會知道自己還有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不然道理講得頭頭是道,行為卻無一是處,怎說是有修證者。若行者心感後病態起剛好能修、剛好要斷,你斷除心病、他也斷除心病,你不斷就跟他惡行相應了,怎能成就佛心決定相,這六段在告訴你如何轉來它。
(二)對治毘那夜迦心病之法
1.對治無喜毘那夜迦
《佛心經》云:「第一毘那夜迦名為無喜,此人來時令人心中喜怒不定,多行殺法,師即以羼提波羅蜜攝入,慈忍定作慈忍王。」
第一種毘那夜迦名稱為無喜,此種毘那夜迦起不了歡喜心,是為無喜。因無喜心會讓修行有境界者心相感知,故此等人來時令修行人心中喜怒不定,多行殺法,因瞋心故常生起殺心,或心生詛咒,危害眾生生命。此人來時讓行者一下子生氣、一下子高興,鬥爭心很強、害心很盛。有時見別人與己不同,生起鬥爭心、好勝心,若有此等心生起時,當隨即警覺,警覺後以何法來對治呢?
師即以羼提波羅蜜攝入此心,此時心已不定,要記得修忍辱法,將忍辱法攝入你的心中,以忍辱波羅蜜度到彼岸,去攝受自心得自在、無礙,世尊告誡我們能以慈悲忍的行者定能作慈忍王,得無上菩提、得佛心決定。
一般開悟行者觀心而覺知妄習,當能住心不動於如如境,這是正知見行者或有善神、菩薩守護者。若無正知見行者,當你有一天在修任何法門過程之間,覺得容納不了外在人事物等現象,心裡一直陰晴不定,有時候眾生所為正如己意就很高興,有時候眾生所為不稱己意就很苦惱,瞋心重者有時候甚至想要殺人,這種心生起就是已經有個鬼神、毘那夜迦來到你周圍,它不一定要害你,來後只要讓你能感知其心病,而你同時也有這種毛病時,這種毛病即時發作,喜怒心不定。當行者知道自心已失去平衡時,就要趕快用忍辱法修你自己的惡心。你自己心清淨了,當然會影響到毘那夜迦們,他的心也就會清淨,一切邪心與正心相等。
你要得心中心相貌或得佛心決定就要這麼去修學,不是求菩薩保佑我、佛保佑我,遠離那喜怒不定的心。到這個時候你修學佛心中心都是要靠自力救濟,總不能一下子要菩薩保佑我、一下子要佛保佑我,都要靠你自己的智慧來轉其境,這裏就要用忍辱波羅蜜度到彼岸。
還值得一提的是開悟或沒開悟行者,能修忍辱法即很快能悟得空,不必花費在無意義的佛理諍論上,一切外在人事物或衝著自己來的人事物,都能夠以忍辱法修到安忍的境界,則當能度到彼岸而悟得空、無為境,當真如顯現時即能體知佛所說的解脫力是什麼及靈知靈覺諸法後能自在無礙。
2.對治幻惑毘那夜迦
《佛心經》云:「第二毘那夜迦名為幻惑,此人來時心所動亂令人不定,於眾法中亦不印受,於動亂時即以禪波羅蜜攝入,號為不動智。」
第二種毘那夜迦名為幻惑,他有種能起幻法迷惑修行人的心態。當修行者心入禪中,能體知諸多事端,甚至起心動念能成就某些事。當此之時,若有毘那夜迦喜歡幻化者,此人來時行者心有所動亂起法,或因本身深執心動之法,不喜入禪觀而入定中,即會受影響而喜愛幻化事,迷戀幻化事,因多用心故此等行者即入不定中。修行者用心多了,因真定未得即壞初定,有時會覺得今天怎麼心慌慌的,心不能安定。古僧大德言:有禪無定,即是散亂。此等人本身認知不夠,又受毘那夜迦來影響起幻惑事而迷戀不捨,故終會壞其定。
行者壞定後,於眾法中亦不印受。對於以前所修的一切法,突然間怎麼都修不起來了?或修得起來卻不能得力。如修唸佛,卻唸佛號唸不起來了,接著手印、咒語卻也唸不起來了,因無定故覺得很煩燥不安,這是毘那夜迦有一種幻術在干擾你,用他的心力在擾亂你。
於動亂時,即以禪波羅蜜攝入,號為不動智。在這種動亂禪心,使心不定的時候,你要趕快把你以前所修學的禪定方法拿出來,趕快用功來攝受此心,進入到那個禪的境界裏面去,同時能產生禪定力,這樣你就可以有一種不動的智慧產生出來了,以破解這種情況。
若你認為我的心很亂、唸佛也都唸不起來,很多人都有這種現象,一生病了、教你念佛,卻是:「我痛得要死了,你還叫我念佛,我念不起來!」大家修行都會碰到這種境況。而碰到這種境況時,一下子不能馬上進入禪波羅蜜時該怎麼辦?要趕快打坐、趕快練寶瓶氣、甚至於趕快禮佛、拜佛,拜佛不用心念,不用意念、不用念力,一直拜佛到身體氣機比較通的時候,智慧力又來了、定力又來了,不動智慧也產生了。
很多修行人迷上幻惑事時,對他交代要觀一切禪中所體知事為空,不要依緣應緣,搞得自己以為神通無量,講來都是鬼通或毘那夜迦作怪。在還沒有得心中心相貌或佛心決定前,以禪波羅蜜為定,即能不迷失而度到彼岸。
3.對治妄說毘那夜迦
《佛心經》云:「第三毘那夜迦名為妄說,此人來時多喜於綺言中生決定心,於誑語中生直信,於清淨中生貪欲心、生染污心,令人顛倒,即以尸羅波羅蜜攝入,號為善巧方便主,即令此人無所能為。」
第三類毘那夜迦名為妄說,此等人來時多喜歡妄說一些話語,若修行人不察即會信其言,而造就諸多犯戒之事而不自知。此等毘那夜迦來時,常常會說些拍馬屁的話,使修行者於綺言中生決定心。最常聽到的是說您已證到幾地菩薩,甚至是已成佛了。在綺言當中能不信自己已多偉大的很少,若有智慧行者能生堅定的心不為所動,不要一聽就沖昏了頭。有如《金剛經》中云,行者證得須陀洹,無有須陀洹想;證得阿羅漢無有阿羅漢想。又如須菩提證空第一,自己卻無證空之想。
其次是於誑語中生直信者,相信自己修的法最好,境界最高,別人無能比擬。我看了第二期修心中心法的同學中,很多都有這種毛病,說:「這個法很好,我一定可以成就、我一定可以成佛、我一定可以怎麼樣!」這種大放誑語,一看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毛病還很多,有貢高我慢之嫌,或者是自信心太強了、或者其他的毛病一大堆,若修法中犯有這個毛病自己要警覺,不要有這種心態。
在其次是於清淨中生貪欲心,本來修行修得有模有樣,按步就班,心地是清淨的、無諍的、無害的,但毘那夜迦一來,被他們這麼一攪和時,卻生起了貪慾的心。淫欲心增強,求名心急切,對錢財看得很嚴重,倒底還是無慧自制,才會被毘那夜迦搞得身敗名裂。
因上述諸毛病不察,最後本是清淨心卻又生起染污法,令此人又執取世界顛倒因、眾生顛倒因,當然顛倒後又淪入輪迴之流。修行人清淨的心被染污了後,接著行為也顛倒了,又被毘那夜迦一些妄說讓你生信,或者是慫恿你成佛有望了,以及種種的甜言蜜語,修行人面對這些法都要能夠警覺才對。
行者在修行之初離不開戒律,就是修到一定層次後,還是不離戒律,故古僧大德云:最後的就是最初的,最初的當然是以戒起修。上述諸毛病要如何避免,經云:「即以尸羅(戒)波羅蜜攝入,號為善巧方便主」以戒律就能夠對治,能夠使你度到彼岸,如果不能精進守戒,就不是善巧方便,因行者心還不清淨,不能直接證得解脫知見,就以戒為方便,就是改變另一種方法,走迂迴的路線一樣,最後也能做到清淨無為。就像教你吃素您一下子做不到,你做不到,就先學吃十齋日,或者吃早齋,這麼漸進地去達到最後吃素的目的,這就是善巧、方便。所以有時候菩薩度化眾生,也要有這種心態,對自己也要有這種警覺性,一下子做不到你要慢慢漸進,不要太壓迫自己,要求自己太嚴苛了,造成心慌亂了、甚至于神經衰弱,這樣就不太好了。
「即令此人無所能為。」
為什麼守戒成善巧方便,就能夠令此毘那夜迦無所能為?毘那夜迦說好聽話,我心感知卻不見有喜心;毘那夜迦令您善發誑語,但因守戒清淨您不生直信心,不會亂”澎風”。其實修行到緊要關頭,反無話可說,要說也說不出,這樣才是正理。善於諍論佛理,或口出誑語,都是破佛律儀,都是著魔有份,若行者知非後,當閒言語,好好自淨其意,即是佛教。如此,因守戒不愛聽綺語,守戒不愛發誑語,於清淨中維持清淨心,有境中亦維持清淨心,如此怎會生貪欲心、生染污心,當然也無從顛倒了。所以行者要得心中心相貌,得佛心決定,當要嚴守戒律。(待續)
(91.03.10 講於 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