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佛心經》
             心中心相貌--佛心決定
(3)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4.憶持佛念不放

《佛心經》云:「四者於佛念處作成佛想,我當住持常不放捨。如毘沙門王掌舍利塔,如十金剛藏共持一金剛珠,如十世界跋折羅神共持一跋折羅杵,如十世界觀一日光,亦如十方眾生同一世界,是名第四。」

 

(1)憶佛時當作成佛想

「四者於佛念處作成佛想,我當住持常不放捨。」

第四心中心相貌即在憶想佛、唸佛時,應有我當作是佛等想,行者當永遠住持此種信念而無有放捨之時。修心中心法後得佛心決定時,除要想我以後也能夠成佛外,當生為利益一切眾生實有所作法,隨時應能把自己比作是佛、世尊,如此我身與佛身等,則做一切法當如出佛陀心中心,其威德力等如佛使出者,所作皆辦。

 

(2)諸多比喻與佛身心共一體

「如毘沙門王掌舍利塔,」

修心中心得相貌者當憶佛、念佛隨身隨處不捨佛想,此種狀況有如毘沙門王(四天王的北方多聞天王)掌佛陀舍利之塔一樣,永不暫離佛身舍利。毘沙門王因永遠掌持著佛舍利塔,走到何處都能帶著佛舍利塔,故有時稱他為托塔天王。毘沙門王(多聞天王)統領羅剎、夜叉等,有大威德力,受佛之囑咐,護持正法,守護國家。此喻行者處欲界天時,當常憶想佛如托塔天王樣,時時、處處不離佛,也能不離佛護。

「如十金剛藏共持一金剛珠。」

又如行者一入十金剛藏位階時,以堅修善根,勇斷煩惱,故喻為金剛,金剛者是無所不摧,此等十位階金剛同持一金剛珠,堅定道心永不退轉。此十位階各具一種心,為(1)信心,(2)念心,(3)迴向心,(4)達心,(5)直心,(6)不退心,(7)大乘心,(8)無相心,(9)慧心,(10)不壞心。故此十金剛藏行者共持一金剛珠,永不暫離此十心,成就此十種心後,當能入菩薩十地之位階。依准《梵網經》舉修行四十一位階,一為十發趣,二為十長養,三為十金剛,四為十地,此處所言金剛藏者是處於修道之第三層次也。

「如十世界跋折羅神共持一跋折羅杵,」

跋折羅神者金剛神,跋折羅杵者金剛杵,前十金剛藏位階行者同持一金剛珠,得金剛心勇往直前,一入初地以上菩薩位時,成就十種世界,能成就十世界境界者都是以金剛神一樣共持金剛杵,以金剛心斷一切業障與煩惱,而能使道業精進,此是修道之第四層次。十世界者非指三千大千世界,依《華嚴經》所言十世界係指十重世界,即世界性、世界海、世界輪、世界圓滿、世界分別、世界旋、世界轉、世界蓮華、世界須彌、世界相等十,此乃對十地菩薩所現境界之相貌。世界性即謂本來之性相,世界海者色類多且深廣之義,世界輪者齊用之義,世界圓滿者具德之義,世界分別者不雜之義,世界旋者正旋之義,世界轉者側轉之義,世界蓮華者敷發之義,世界須彌者勝妙之義,世界相者形貌之義,上依《華嚴經搜玄記》述說。

「如十世界觀一日光,亦如十方眾生同一世界,是名第四。」

而修心中心行者,得心中心相貌者,由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位階,均能以金剛心與金剛身突破層層障礙而終得佛心決定,在明十重世界相後,諸菩薩眾能以不同層次同觀一日光明。日光能照破黑暗,十重世界菩薩智如日光一樣,亦能照破一切無明與細煩惱。

十方眾生雖然處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對於一個法界,其實看起來都是同一個,而你有這種認知時,也不要有各別想,大家要共同的去護持一個目標,你有這種心,就是佛心中心法裏面的第四種心。

在第四佛心決定中,過程不能免除常憶想佛,以佛陀法身常伴左右,則能得呵護不離佛道。在以佛陀所示金剛心、金剛杵修行前進,即能得如日光明智慧,也能觀十方眾生入一世界中,重重復重重世界如同一世界,有這種體證者,可說得佛心中心相貌,這是佛心決定第四心樣。

 

5.無礙辯才、印契成就

《佛心經》云:「五者能於諸佛一一言句辯論,一一說法一一法樹,一一印契一一神通,及大小力用,而歎己身於法堪作下劣想。一一思惟不入睡眠決定生心,為大千界是信、非信,但無所損,是名第五心。若能如是者,即得五眼清淨明見世界。」

 

(1)佛心決定當得佛智

「五者能於諸佛一一言句辯論。」

第五心中心相貌得之行者,當能於佛所說的經典,知道此經典是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不管佛說何種法,都是方便權宜而說,每一句話正的、反的、倒的、橫的、豎的,都能善加辯論,諸法能立、能破,辯才無礙,行者都能夠知道眾生的毛病在哪裏?能夠辨別、能夠議論,使眾生信服。

「一一說法一一法樹。」

第五心中心相貌得者,當能宣說各種法出來,每一法又能引伸無量義,像一棵樹木成無量分枝。此法樹當能夠慢慢生根、茁壯,發展出無量樹枝,譬如說自己智慧慢慢具足,再能夠說法後就像一棵法樹一樣,往上能夠枝葉茂盛,但是你的根基,也就越來越牢固。

要學習能夠宣講佛法,得要開發出無上智慧力,僅學不能得真實義。或只重視修法,尚不得法義真實。行者要能夠站出來講,才具有一點智慧的樣子,才是真正修佛心中心的目的。不是光修自己,當然前面所說的要對著佛心中心的12種相貌,能夠在修法之間得到這些行相,也應該要慢慢的能辯才無礙,慢慢的能夠說,能說就代表你的法樹越來越枝茂、根深柢固始能衍生無量枝葉。

「一一印契一一神通。」

行者得心中心相貌者,當能起用印契,使用一一印契中,當能具足一一神通力。行者在初期時都在修空觀、斷習氣,都在修一切法空。現在修到佛心中心相貌既得,則能以印契來利益群生,而在使用一一印契中,都能產生實際的效果,故說一一印契,一一神通。其實在祈求諸佛菩薩的灌頂後,能夠潛心修學之餘,最後修證到神通顯現。

當然修學佛心中心法,必須要德行具足,也要能認真、精進的修學,最後一定會有神通,這要看自己有沒有虔誠的心,信心是否具足。在經典上已經闡釋的很清楚了,該怎麼做就要怎麼去做,做後就會有如佛陀的境界!

如果你沒有正心、正意,沒有誠心、誠意的,雖然你學會了手印,學會了咒語,但卻沒有成就,不能一印一神通。有時候從別處可以看到這些修法資料,但修時不如法或不用心,就不能得心中心相貌,當然也沒有得佛心決定。今天我還在同學桌上看到一張紙,是由外面四面八方道場的資料兜起來的,一張紙上面的第一行印有我們寫的梵字心中心咒,其實這個梵咒是劉老師所寫的,其中有"吽吽"兩字,此是依《大隨求陀羅尼勘註》寫出,而《佛心經》中是印有"哈哈"。當初我們第一期同學所學是以"吽吽"為主,第二期才改為"哈哈"""""是一樣、也不一樣,哈是本字,吽是轉字。我的體會是修法是用"哈哈",因為只是在修法,在行法時可能要用"吽吽",此還是有待考證。

什麼叫做行法?就是在度眾生、真的要用的時候,但是不能每一個人都這麼教導,因為有一些人居心不良、心地不良,希望求法是為自己、或者是為什麼利的。元音老上師所教導的還是與《大藏經》上面一樣的,是"哈哈"不是"吽吽",而用"吽吽"講得不好聽一點的,就是違背了上師的心意,他沒有教"吽吽""吽吽"是劉老師寫出來的。我們還是尊重上師的意思,還是改回來用"哈哈"

第二部分的英文是我加註的,發音起來就跟梵字是一致的,當然第三段也有中文,中文是上師他們的法本所傳的。不管怎麼樣,你要知道,這個法如果沒有真正的傳承,沒有跟你講清楚,最好不要去亂拿、亂用,不是你拿到法本就OK了,沒有的事!

《大藏經》流傳那麼久了,為什麼就沒有人修此法有成就的?就是心不誠、不恭敬,有誠、有敬,自然有諸佛菩薩加持、付囑給你,如果沒有付囑給你,雖然有人教你了,你還是會忘記,過久了就會忘記,或者是你修法就不會用心沒有成就。這個密法是非常的微妙的,心地不好時,你修這個法就不會有大成就。這個《佛心經》本來就是要佛的神通,為什麼你修後沒有?你如果很用心的去修學,擺脫世間的一切名聞、利養去修學,為眾生去修學,亦如上面剛剛所說的這些,都是要讓你修了三年、四年、五年多了,之後你有沒有這12種心中心相貌?當你這12種心相都建立了,接著下來才能夠去求大隨求的心。

每一個印契都是一個神通,印契不是只有佛心中心法的六印,還有其他很多的、有千萬的手印,只要你心能夠進入佛心,與諸佛心一樣的時候,你就能夠修證到無量的神通利益。

「及大小力用,而歎己身於法堪作下劣想。」

當心中心相貌得之後,會用此印、咒,不管所得力道大小,你都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力量是佛給你的,非你自己成就的,故要確實認知狀況,不要有點靈光時,就自以為了不起了,應當虛心做下劣想。修行的人得到一點小神通,就覺得很不得了,而你在修法後用每一個印,所修證到的每一個神通,才知道自己實在有多麼的渺小!

其實佛心中心法的那六個手印,要上天也可以、你要去哪裏都可以、你要怎麼樣都能夠成就,那是佛認為你這個人修得不錯了,可以把佛心交給你、與你印契,你自然也就有那個力量。修不到就是我們不用功,或是我們雜事太多,妄念太多,所唸的咒中心還不清淨。

有的人報告中說是每天坐一座,這一座裏面5060﹪都在打妄想,那一座等於沒有打坐,我們眾生本來業障就是很重,而你真的是要有大成就,就必須要狠狠的下心修,尤其那些沒有上班的、天天晃盪晃盪的,實在太可惜了!要閉關、禁足,要像連同學一樣,不管她禁足的好不好?禁足就是一個月、兩個月不出門,不與外面接觸、好好地精進用功,多少都會有一點體驗了。如果真的是能夠得到神通,當然是最好,這部分就看你的發心,你要不要去做?

「一一思惟不入睡眠決定生心。」

能夠不睡覺是大修行,大修行是不吃、不睡,睡眠的時候最容易起妄想、會做夢,上師說是半昏迷,而人死亡時是全昏迷。如果你能夠做到連睡覺都沒有夢,這個就意味想陰盡了,行者必須要真正的、好好的持咒,唸到連睡覺中都沒有夢,而且能夠與諸佛菩薩心一樣,一個覺知心還清清楚楚的,那當然是最好的,這樣也就是佛心決定了。

「為大千界是信、非信,但無所損。是名第五心。」

大千界為古印度的宇宙觀,以四大洲及一日月諸天看成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簡稱大千界。修心中心得其相貌者,對大千界世間事被信、不被信,都要能無所謂,對於超大千界事,自己要能有信仰心,也不會抱著懷疑心。世間人對你信與不信都無所謂,譬如別人對你給他的好處,顯現很感激的樣子,這樣也好。或當人家對你所做好處,顯示不在乎的時候,你心裡也不必覺得有受損的樣子,如果你心還受外界的影響,這樣就沒第五個心中心相貌。我們要修到自在無礙,能夠如上面所說的修証,如此佛心中心法裏面的第五種心,你就已經得到了。

「若能如是者,即得五眼清淨明見世界。」

能夠做到這樣,最後當證得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這五眼就生起來了,如此不就與諸佛一樣了嗎?只有佛才具足五眼,世間禪裏面有天眼,我們凡夫肉身有肉眼,有智慧菩薩就產生慧眼,修証到空的人就有慧眼,這五眼只能夠大略的說一下,不能夠專門的說明這個,今天主要是修大隨求陀羅尼。

修証到空就有智慧,很多同學修了十幾年了,看起來都沒有智慧,都被他的瞋心、妄心所蒙蔽而團團轉,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起不了慧眼,沒有慧眼就觀不了一切法,也就沒有法眼。四眼具足就有佛眼,只要能夠做到這樣,能夠言句辯論,就表示你對經典義理能懂,能夠說法助長你的知見,這法法生法,枝葉茂盛,你的根基雄厚,樹根越往下紮就越深時,定力就越強,你的智慧當然就會出來了,這樣子就產生你修每一印,就能夠產生與神通相應。

當一個得第五個心中心相貌者,得佛慧、辯才無礙、用印契得神通,最後當得五眼,就能觀世間一切法,心清淨發明,當然能見一切世界及眾生相了。(待續)

(91.03.10 講於 法爾)


[ 《佛心經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