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經》
心中心相貌--佛心決定(1)(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今天各位要請修心中心法第二部分的修持,請法前要了解什麼是心中心相貌,您們修第一階段的法,有沒有得到佛心決定之心中心相貌。心中心相貌是修《大隨求陀羅尼》之基本德性,心中心法如果你修滿千座時,應該都已經進入佛心了,進入佛心有什麼心中心之相貌?我們今天要把這12種心相說明一下。
在修法過程之間,雖然有的已經過了三年、四年,但是這中間難免會碰到障礙,碰到障礙又隨著境界去轉。今天所要講的裡面就有提到六種現象,譬如第六個毘那夜迦,這六種其實等於是惡形、鬼類的,你在修行時他會來考驗你,你要把他當成善知識,當此境來要轉你的心,不要求那個境滅。從第一期、第二期灌頂同學中所現的一些行為,不難從這裏面去觀察到,他們還會受境界的影響。
我們要修《大隨求陀羅尼》,當然最基本的要回到心中心法,如果你修心中心法不能修到心裡面去,就是沒有得到佛心,佛心沒有得到,你唸起咒來就沒有力量。也就是說你們雖然有的人一天一座,一直在坐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將咒語唸到腦筋裡面去,能夠唸到睡覺的時候也在唸,然後行、住、坐、臥之間隨時都在持唸這個咒語,這樣子你本身就夠格來修《大隨求陀羅尼》。
接著下來講《大隨求陀羅尼》,是要向佛有所求,當然不能為你自身求什麼?或者是想中樂透彩,很多人打妄想說:「中樂透彩,我要為法爾趕快買一個道場!」我說:「那種一定不會中的!」沒有種那個善因,只是去買一個獎券就會中彩?沒有修善行、沒有修福報,這都是不正確的。當有所求時,都應是大事情,也都是為度化眾生的事情,才會有所求於佛,也才能成就。
關於這一點,今天雖然是第一次在教導大家修《大隨求陀羅尼》,你們要有正確的知見,不要去為自己、甚至於對一些不該用法來幫他求什麼的,如求發財也不行,真正的佛教徒不是協助人家去升官、發財的。
要修《大隨求陀羅尼》當然還是以心中心咒為主,所以我們看底下所述說的,要先修心中心咒1,080遍,接著再修《大隨求陀羅尼》1,080遍,這樣子兩個合起來,你就能夠於需要時向佛有所求,所求就能夠滿願。
今天我們還是先來說明心中心相貌,從你修心中心法中有無證到「心中心」的相貌,得到了沒有?或者是修心中心相貌之間,會碰到這些障礙,有沒有智慧把它轉過來?
二、心中心相貌
《佛心經》云:「佛告阿難,我與汝說心中心相貌,不離一切眾生,有十二種心,是佛心中心事,何者是耶?」
這一部分是《佛心經》卷下,世尊講了《佛心經》以後,有人依這心中心咒及六個手印修持,但是不見得每一個人都能夠成就,因此阿難請示於世尊,如果是修心中心法還不能夠成就的時候,要怎麼辦呢?釋迦牟尼佛即再闡釋《大隨求陀羅尼》。其實這個《大隨求陀羅尼》不是只有在《佛心經》裏面才有,在別的經典裏面也有講到,也都是佛所護持的一個咒,都是在講「佛心」,真正講到如來法的經典裏面才有的。這裏所說的,不離一切眾生者應具12種心,而修了《大隨求陀羅尼》要與眾生的心一致,因要能為眾生解除困難為主。不離一切眾生的心有12種心,就等於是佛心中心的事情一樣,這12種心是什麼呢?
1. 自苦能受,發解度眾生受苦心,是為佛心第一決定
「一者自身相苦而不辭苦,自心處苦而見一切眾生受非常苦時,念念稱說,大悲愍生決定心。自身不見苦於法無所得,能見眾生苦救護以命,徹到得出離者是名第一心。」
「一者自身相苦而不辭苦,」
菩薩當先勞身,自身相受苦應能不辭苦,若能得金剛身,更不會覺得色身會累或會苦。你要當菩薩,不是那麼好當的,隨時都會碰到障礙,或者是信眾的一些冤親債主,或者是天魔、鬼神之類的,所以要有吃苦的心理準備。你修這個心中心法還覺得很安詳,修禪定才有安詳,修心中心法是要為眾生解除困難的,所以要有為眾生受苦的心理準備,不要怕身體吃苦。
「自心處苦,見一切眾生受非常苦時,念念稱說,大悲愍生決定心。」
若菩薩自己心受諸苦時,見一切眾生更無智慧,更受一切的苦,這時菩薩當念念稱說,菩薩應該生起大悲心,有大悲心才能成就佛道。自己的苦應有智慧化解,然後才能來面對眾生的這些苦難,一心只希望為他們解決困難,你有這個心就是有大悲愍的心,那就是成就佛心中心的一種決定心之相貌。
「自身不見苦於法無所得。」
反過來說,自己身體不受苦,是無法學得佛法的,因菩薩有智慧,當自身受身苦時,定能以智慧化解色身的苦痛,如用瑜珈、氣功、中草藥、維生素等;當心受苦時,應能觀心然後調伏之,能觀就以觀心來超越,若不用觀心自能如如不動,正是學得無上心法時,要諸法有所得,都是從境界中來磨,正是心地法門的寫照。
如果你的身體沒有受苦,你修什麼法都無法成就,何況是要修心中心法,所以我們看第二期、第三期的同學,每一個人在修法過程之間,色身都非常的痛苦,色身的痛苦結果---氣脈會通,才會有所成就,沒有成就,就是無所得,是怕身苦的結果。
「能見眾生苦救護以命,徹到得出離者是名第一心。」
菩薩能夠見眾生的身苦、心苦,見後當救濟保護他門,縱使損及身命,亦在所不惜,只要能使眾生徹底地離苦得樂,這樣就是第一心的佛心決定心。自己要能受苦而有所得以後,進一步的也要對眾生的苦難起救護心,也要能以自身命來救護眾生。
要讓眾生離苦,不是只有解除他的色身苦難,最好也要讓他能修學佛法,解除心中的痛苦以外,更能夠得到解脫,出離就是解脫,這樣才是有佛心中心的第一個相貌。
2. 當苦來能入三昧,冤家來當父母想,是為佛心第二決定
「二者觀一切苦,如現前想而不動轉。觀一切苦作不定想,自身有苦如入三昧想。有諸惱亂來相及者,作入四禪想。一切怨家來作父母想,欲救諸苦觀此苦人,如孝順子向父母想,是名第二心。」
「二者觀一切苦。如現前想而不動轉。」
第二能以觀來破除一切苦境,當一切苦現在面前的時候,雖有所想但不要動轉,說是受不了了,或者是不幹了,或怎麼樣了。這樣是禪定心不夠,在第一階段修心中心法時,行、住、坐、臥之間,應該建立起那種非常高深的定力,身苦、心苦都能不退轉,如此才能與諸佛的心相應,這樣子一切苦現前的時候,也就能不動轉了。
「觀一切苦作不定想。」
若行者不能做到對諸法如如不動,那就要用觀的次要法門,觀一切法無常、不定。今天所受的苦,明天不見得還會苦,即使明天受苦,後天也不見得還會繼續再受苦,要有這種心理準備,我們對諸法無常的觀念要建立,獲得無常觀對修佛法是很重要的。
「自身有苦如入三昧想。」
如果你的身體有受到苦難,對於面對這種苦難,要作入正定、禪定想。我們修行的人碰到障礙,都是由於色身氣脈不通,如感冒、頭痛、受傷、...、等等的障礙,會使自身受苦,自身受苦,進而可能影響到心,心就住不了三昧中,這有時是難免的。但是你定要把它看成是在苦中學禪定,有一種三昧升起一樣,即能對境無著,有一種正定由內心升起,就能簡易地克服自身所受之苦。故學佛法要勤練禪定、三昧,三昧心未得時,也能用觀想法使心入禪定中。
「有諸惱亂來相及者,作入四禪想。」
若行者遇有諸阿修羅、魑魅魍魎、鬼神、天魔等來擾亂時,就要住入一境性中,作入四禪境界想,四禪境界就是能了知其境,但心卻如如不為所動。如果有一些苦主的冤親債主、非人等類來擾亂的時候,你要做入四禪想,入四禪想是入一境性,是謂對著一切境界的時候,用你的自性面對著它,只有一個法---覺知此境,但心卻能不相應。簡單的講也就是住境不生心,要有這種定力,這就是四禪的境界。
「一切怨家來作父母想。」
面對著心裡產生毛毛的覺知,或心裡知道是身不舒服了,或心是有一點害怕了,當你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一定就遇到境界了,但是您的定力還不夠,記得不要起厭惡心,更不能起什麼心法對治他們。反而要把他們當作父母想,反而要善待他們。若功夫好一點的,就是知道周圍之間,有一些非人、不安好心的人或眾生,知道就好了,也不要起什麼想,就樣就真的能如如不動。
「欲救諸苦觀此苦人,如孝順子向父母想,是名第二心。」
菩薩要救眾生諸苦,就要觀此等苦人有如父母,才能盡心盡力地去救度。我是一孝順的兒子,應該孝順苦人如父母。把他當作要救度對象的苦主,不是只有你救度他苦主就好,冤家也是眾生之一,也是在受苦的眾生,也要把他觀成也是受苦的人,兩者都應拔苦救濟。他為什麼會來要債?因為要來對某人索回他以前不甘願的債,這也都是心在受苦的,親疏眾生都在受苦,苦主對象的冤家也在受苦,兩個人都在受身、心的煎熬。
孝順的子女應該對父母怎麼做?苦主雙方都設想如父母般,要有這種心態,也就是說不要有那種為了救這個眾生,而把冤家當作敵人一樣,這種心態不要有。你在修法過程之間,本來就有這種心態,但要了知大家無明才會冤冤相報,既然要解除這個眾生苦,就不能再打擊另外一個眾生。救親打疏者是道家常常施行的方式,但是我們修學佛法要有慈悲心,不能有這些觀念,把苦主的債主也當做是父母一樣的,做一個孝順的子女,對父母應該怎麼做?那是很清楚的。
當菩薩自苦時,當苦來能入三昧想,冤家、苦主來能當父母想,有這些心態就能夠怨親平等,甚至於進一步把他當做都是父母想,你有此種心境就有第二種的心中心的相貌,佛心決定就更進一步,是有一點得到佛心的樣子了。(待續)
(91.03.10 講於 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