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一)《八識規矩頌》
--第八意識(4之4)(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頌文
頌一曰:「性惟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
頌二曰:「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頌三曰:「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二、體相業用說明
1.體相: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七浪者見漏(諸邪見)、修漏(三毒)𡧛根漏(諸根因外緣而生)、惡漏(一切惡法所生─違)、親近漏(衣、食、住、藥所生─順)、受漏(苦、樂、捨)、念漏(以受漏為因生諸邪念)等,在凡夫位受七轉識習氣,依此諸漏而生境風,撼搖阿賴耶種子相起,因其無覆無記性故。
2.業用:
前七轉識能熏,第八意識為受熏,因第八識能持種故,始有受熏之功用,而種子、根身、器界為第八識所緣之境也,也因其能熏性,吾人在去舊熏惡習中,不忘以新善法塵來種新善種子,如念佛熏佛號善種子是。
3.斷惑轉智:
不動地前(七地):第六、七意識妄執破滅,阿賴耶識具清淨無漏智,俱生我執已斷,故能捨三藏(能、所、執藏)之名,脫離死亡輪迴之流。
4.金剛道後:
第八阿賴耶識本識現起,得清淨無漏智,俱生法執斷盡,不再感招生死,故異熟果空。至此一切種識之有漏種,及劣無漏種永斷而成無垢識,上品無漏淨體即發起大圓鏡智。
5.果用:
真實現量現起,根身、器界,十方世界、微塵剎土,無不圓明普照,蓋法界洞明、真俗等觀矣。大圓鏡智,具足佛果功德,一者證得萬法平等實相,離諸分別; 二者所緣行相,微細難知; 三者不忘不愚一切境相; 四者性離染,淨德依持,五者現身土影,盡未來際; 六者如大圓鏡,現眾色相。以此鏡智,普照十方塵剎。
6.第八意識依修行境界不同,由凡夫到成佛,要經過染淨三個位次:
(1)、我愛執藏現行位:
第七識妄執第八識相分為自我 ,而起我愛執著。因此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是所執,故第八意識又名我愛執藏。由凡夫、二乘有學位及七地以前菩薩,全為此位所攝。二乘無學修到無學位住菩薩八地,俱生我執斷時,才捨去藏識之名,稱為異熟識。
(2)、異熟業果位:
阿賴耶識又名異熟識,因為它是善惡異熟業所招感的異熟果,所以第八識有異熟識之名。由凡夫到二乘無學位聖者,大乘十地菩薩,全是此位所攝。到十地菩薩滿心,即金剛道現前,一剎那間,永斷世間二障種子,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此時捨去異熟之名,而稱為阿陀那識。
(3)、相續執持位:
證得佛果行者之第八識,至無終盡期,名叫阿陀那識。這是無上轉依的清淨位,純粹是至善無漏的識體,故唯在佛果位才稱之。
總結:由凡夫、二乘行人有學位、大乘七地菩薩,含有阿賴耶識、異熟識、阿陀那識等三名具備;二乘無學位,八地以上菩薩,已捨去阿賴耶識名稱,只剩下異熟識及阿陀那識二名; 到究竟佛果位,異熟捨去,就只稱阿陀那識了。
7.智力斷障:
菩薩以智慧斷除執障,有其次第,初地只能斷除分別起的煩惱障與所知障,到七地才能斷除俱生我執,而微細的俱生法執猶在,唯有到十地滿心,才永斷二障種子,轉識成智。
8.轉依:
轉捨第八識中的二障種子,轉得菩提與涅槃二勝果,而所轉捨的二障種子,與所轉得的菩提與涅槃二妙勝果,都是以第八識為所依,故稱轉依。亦即是修行菩薩,到十地菩薩,於金剛喻定現前之際,剎那之間,二障種子斷盡無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而清淨的無垢識亦同時生起,與大圓鏡智相應。
三、第八意識頌略解
阿賴耶識是屬於無覆無記性,故不受四根本惑及八大煩惱所困惑,無任何煩惱障障其自性;也因為是無覆,故其能完全是酬引業所感招的真異熟的總果報體。若是有覆無記性,則善、惡業感招將不能得其便。第八阿賴耶識的相應心所僅剩餘五遍行,即作意、觸、受、思、想等五,然”受”心所五中,阿賴耶識僅與捨受相應。阿賴耶識心王是以根身、器界、種子為所緣的,心所法亦當然以此為所緣境,故行者證入阿賴耶識成清淨大圓鏡智時,可超越根身,謂法身活;依其種子可知過去、現在、未來諸事,謂宿命通;依其器世界所緣,可與器世界同體,又因宇宙與其同緣,又可與十方界一如,是謂大圓鏡智。若在第六、七意識破執後,阿賴耶識即能依其心所所緣,生於四禪八定中,因世間禪行者於入定中,阿賴耶識的活動暫止,然出定後阿賴耶識又起活動,故又感招異熟果;另證入阿羅漢果位或菩薩位者,從認知阿賴耶行相入手,不起第六、七意識妄執,則阿賴耶所藏善、惡種子,不能得其所緣起活動招感業果。然凡夫亦隨阿賴耶識業感招受生於六道中,依其善、惡業力分配之。另聲聞、緣覺二乘行者,因只認為人的第六意識是因果輪迴的根本,若能控制第六意識,證得我空真理就能不來受生;因其不認為有一阿賴耶識,故不能進而修習,破第七意識的妄執,及現第八意識的行相,得法我二空理,悟究竟涅槃。故說二乘不了其因,而迷執其錯誤的悟境。因二乘人只認佛陀所教化者,認大乘法不是佛所說,故不接受。然大乘法理論日漸興盛,故大乘法論主,不得不興論與小乘行者諍論。
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等三義,即能藏一切法境,又能將它藏存為種子,進而持取其境。吾人無數劫來一依此三藏功用,所造所存之業無量無邊,真是不能窮盡。然阿賴耶藏識中可說淵深無底,儲存無量種子,所儲存種子要起現行,係由七轉識成七浪所興起。所造諸業亦由七轉識成為境風來成就,故此七轉識成一引發業力的風,亦能儲存一切塵境為業緣的。阿賴耶識尚有一受熏的行相,能由七轉識的法塵熏成種子而將其儲存,然後又執持之。阿賴耶識又能內變根身以為正報,因阿賴耶識對於根身有四義,即攝為自體、持令不失、領以為境、令生覺受,故阿賴耶識是吾人自身的主宰,阿賴耶識不執持此色身,此色身當敗壞。又阿賴耶識能外變器世界以為依報,此器世界由有情眾生共業所成,眾生變現出此器世界後,又自緣此器世界,即以所變為自所緣,其行相仗之而得起故。吾人壽盡死亡時,起先前五識不起其功用,繼之第六、七意識漸昏昧而不知,終失去其功能,最後阿賴耶識才脫離色身,成中陰之身。阿賴耶識死亡時當七轉識滅後才最後走的,走後形成一中陰身,又叫中有身,依風大而住,故飄蕩不羈。然眾生正報身在生成前,阿賴耶識當會先來入主,做此色身的主人翁。
在凡夫位阿賴耶識具有藏識的業用行相,能泛緣熏習一切法塵,故根、塵、識三成世界萬法界,行者修至第六、七意識的習氣毛病滅除後,轉有漏智成清淨無漏智,至菩薩第八地不動地前,才轉藏識的行相成善惡業異熟識名,此時行者雖有定力不被諸境迷,但阿賴耶識所熏習儲存的業因種子尚未滅除,尚有活力成為輪迴的種子。行者繼續修習,至修習如來十地的金剛道後,其善惡業異熟識的名才滅,即正式將輪迴的種子滅除。當善惡業異熟識滅後,大圓鏡智與清淨無垢識(庵摩羅識--白淨識)同時成就發起,修行過程中所有的有漏智及無漏智均轉成清淨無漏智;得大圓鏡智後,建立無分別的平等法,盡未來際相續不斷。且在根身、器界與種子三類性境,能沒錯謬地緣之,故行者能不忘不愚一切境界,神通速起,引發一切種智。如來位聖者能依此大圓鏡智發起自受用身、自受用土等。因此大圓鏡智圓照法界,無障無礙,且相續不斷,故能普照十方塵剎土。(全部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