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唯識學(一)《八識規矩頌》
             --第八意識(43)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頌文

頌一曰:「性惟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

頌二曰:「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頌三曰:「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二、頌三相關名相說明

1. 不動地

不動地者是菩薩道第八地,也是無學位菩薩。行者成就願波羅蜜,以求菩提願、樂利他願,加行清淨道行,離心(集起)、離意(思量)、離識(了別),得無生法忍(一切法,性本不生,而於此法,忍可印證),一切煩惱所不能動,斷除無相中作加行障(七地無相中加功用行),作無相觀,任運無功用行相續,證得不增減真如,此真如不隨染淨而有增減。菩薩不動地約相當於小乘阿羅漢果位,在七地菩薩位時,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後,證得不動自體清淨,而成就的果位。

2. 捨藏

要知捨藏,當知藏與識之意義。吾人持業者即如說藏識。識者是體,藏是業用。用能顯體,體能持業,藏即識故,名為藏識。阿賴耶識是第八識之自相,有能藏、所藏、執藏等三義。能藏:能含藏前七轉識種子,無量劫以來,所有善、惡、無記諸法,有漏、無漏等萬法之種子。所藏:為一切七轉識熏習雜染等法,所依處之場所,因其所藏之種子為因果之基質。執藏:阿賴耶識之自相分,為第七意識所妄執為實我、實法,恆時將那見分愛執為我,故曰我愛執藏,也因此特性能讓吾等沉淪六道而不能出。

前面講阿賴耶識具有三藏---能藏、所藏、執藏等,能藏、所藏是業用,其體不可能去除,能去除者祇有執藏,也就是能捨去執著的無明性。這也就是八地菩薩得解脫、證無學位的行相,捨去業用之藏,僅以識了知其境,是謂捨藏。

3. 金剛道

金剛道是指菩薩位後入佛因位之行相,也就是金剛如來地。《大乘同性經》佛說十地曰:「此地是如來十地名號,諸佛智慧不可具說。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細習氣除故,復一切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轉法輪故,說深法故。第三地者,說諸聲聞戒故,又復顯說三乘故。第四地者,說八萬四千法門故,又復降伏四種魔故。第五地者,說如法降伏諸外道故,又復降伏傲慢及眾數故。第六地者,說教示無量眾生六通中故,又復顯現六種大神通故。謂現無邊清淨佛剎功德莊嚴,顯現無邊菩薩大眾圍繞,顯現無邊廣大佛剎,顯現無邊佛剎自體,顯現無邊諸佛剎中,從兜率天下託胎乃至法滅,示現種種神通。第七地者,為諸菩薩如實說七菩提分無所有故,復無所著故。第八地者,受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種記故。第九地者,為諸菩薩現方便故。第十地者,為諸菩薩說一切諸法無所有故,復告令知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大涅槃故。」

(1)、第一如來地--甚深難知廣明智慧地:又作最勝甚深難識毘富羅光明智作地,斷除細習氣,於諸法得自在。

(2)、第二如來地--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又作無垢身威莊嚴不思議光明作地,能自轉正法輪而開顯深義。

(3)、第三如來地--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又稱作妙光明月幢寶幟海藏地,能自在開說三乘差別之法。

(4)、第四如來地--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又作淨妙金光功德神通智作地,能自在說八萬法以降伏四魔(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

(5)、第五如來地--火輪威藏明德地:又作光明味場威藏照作地,能自在摧伏邪法惡行。

(6)、第六如來地--虛空內清淨無垢燄光開相地:又作空中勝淨無垢持炬開敷作地,能自在示現六神通以顯示無常事。

(7)、第七如來地--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又作勝廣法界藏光明起地,能自在為諸菩薩顯示菩提。

(8)、第八如來地--最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又作最勝妙淨佛智藏光明遍照清淨諸障智通地,能自在為諸菩薩授記別。

(9)、第九如來地--無邊億莊嚴迴向能照明地:又作無邊莊嚴俱胝願毘盧遮那光作地,能自在為諸菩薩示現善方便。

(10)、第十如來地--毘盧遮那智海藏地:又作智海陪毘盧遮那地,能自在為諸菩薩說法。

4. 異熟識

異熟識是阿賴耶識之異名,阿賴耶識所儲存之善惡業種子,待因緣成熟,以酬引業來感召而受報,是有情總果報體及真異熟體,三界、五趣、四生(卵、胎、溼、化)有情之總果報體,全由此異熟識而得。不同之種子謂之異,有種子之因,待緣俱起或成熟,則果報起現行,故曰熟,合稱異熟識。行者要能超越此因緣的糾纏,面對境緣能如如不動,感召懸絕,始能得解脫,超出三界輪迴。

5. 大圓鏡智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曰:「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如是如來鏡智之中,能現眾生諸善惡業,以是因緣,此智名為大圓鏡智。依大智故常如法性,雙觀真俗無有間斷,能常執持無漏根身,一切功德為所依止。」《佛說佛地經》曰:「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大圓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又如圓鏡依緣本質,種種影像相貌生起,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一切時依諸緣故,種種智影相貌生起。又如圓鏡與眾影像,非合非離,不聚集故,現彼緣故,如是如來大圓鏡智,與眾智影非合非離,不聚集不散失故。」

一般而言,修證到行陰區宇或行陰破滅時,即能以圓鏡智觀十方世界,十二類眾生因緣果報,為尚受智慧力限制,僅能觀一千大千世界,及八萬劫十二類眾生因緣果報現象。當成果地佛(十地如來佛)時,始成就大圓鏡智,能觀三千大千世界,及無始劫來十二類眾生因緣果報現象。

6. 無垢識

侫無垢識是聖人阿賴耶識的稱號,又稱清淨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名,此名唯在如來地果位者用之,亦即金剛果地佛,如釋迦牟尼佛。有時又名阿陀那識,阿陀那識譯曰:「執持」,意指相續執持位,指八識之因相而言,八地以上菩薩,執持色、心之萬法種子,令使五根不斷失,故稱相續執持位。此位聖者依阿陀那識,執持五根得以相續不壞,盡未來際能樂利一切有情眾生。

 

三、解釋

  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1. 略解

在凡夫位阿賴耶識具有藏識的業用行相,泛緣薰習一切法塵,故根、塵、識三和合成世界萬法,行者修至第六、七意識的習氣毛病滅後,轉有漏智成清淨無漏智,至菩薩第八地不動地前,才轉藏識的行相能不執一切相,謂捨去執藏。此時阿賴耶識僅除存善惡業種子,故名異熟識。此時行者雖有定力不被諸境迷,但阿賴耶識所薰習儲存的業因種子尚未滅除,尚有活力成為輪迴的種子。行者繼續修習,修習至如來十地的金剛道後,其善惡業異熟識的名才滅,即正式將輪迴的種子滅除,號稱阿陀那識。當善惡業異熟識滅後,大圓鏡智與清淨無垢識(庵摩羅識𠯫梐b識)同時成就發起,修行過程中所有的有漏智及無漏智均轉成清淨無漏智;得大圓鏡智後,建立無分別的平等法,盡未來際相續不斷。且在根身、器界與種子三類性境,能沒錯謬地緣之,故行者能不忘不愚一切境界,神通速起,引發一切種智。如來位聖者能依此大圓鏡智發起自受用身、自受用土等。因此大圓鏡智圓照法界,無障無礙,且相續不斷,故能普照十方塵剎土。

 

2. 詳解

每一禪定之間有不同層次的無漏智修成,地地以有漏智去薰修成無漏智,修至第六、七意識的習氣、毛病滅後,轉有漏智成清淨無漏智。

藏識中的執藏,以前有六根、六塵、六識等種種的業緣會起作用,至八地是不動地時,不再執取一切業緣,捨去藏識能藏、所藏及執藏中的執藏,只剩善、惡業緣之異熟識名。修習第七意識有淨法、染法二法皆存在,當第七意識修得滅除時,有淨法無染法存在,大圓鏡智現起,無漏智起用,金剛道六地時,三明六通自然現起。自受用身是法身清淨,自受用土是法身居住的地方。

「不動地前纔捨藏,」

捨藏是針對三藏中的執藏,能薰、所薰慢慢地讓它淡泊,但是所薰的種子仍然存在,其因為執藏,能薰卻不去執著,種子就不成為果報,到八地不動地時,才能捨去執取的毛病,以及去一切習氣、毛病,故不動地的菩薩已經能解脫,不黏一切法。

「金剛道後異熟空。」

初地菩薩到八地、九地、十地是言菩薩道中的菩薩階位,十地法雲地以後是金剛如來地,是佛的階位。修証到金剛道後異熟空(第八意識是名阿賴耶識,第九意識是名異熟識,第十意識是名阿陀那識),阿賴耶識的凡夫相是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等三義,修証到八地以後,執取的習氣滅了,但是異熟識種子猶存,有種子卻不去執取即已解脫,但是輪迴的種子未滅,仍然存在阿賴耶識中。修証到金剛道後異熟識才滅、才空,輪迴的因才滅,才是真正解脫。

金剛道有十地是為佛地,佛有十地,第十地是果地佛,是名毘盧遮那智海藏地,九地以前為因地佛。金剛道第二地尚有微習,金剛道六地時,三明六通自然現起,與世間禪的五神通不同,五神通是修證而得。十地果地佛為福德兩足尊,譬如釋尊是。而西藏的活佛尚在菩薩位或者是位於金剛道的何地之間。過去已有千佛出現,現在賢劫亦千佛出世,未來亦有千佛出世,此等三千佛是真的果地佛。以上段落是敘述修行層次以及行相,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下面講證後的境界。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大圓鏡智性清淨,證入果地佛時,異熟識空後所有業才滅,自性才真正清淨,才有大圓鏡智現起(大是浩瀚無邊,圓是無所不包),一切虛空世界、一切眾生(十二類眾生)自然顯現如於鏡中般清楚,沒有時空與距離而顯現,心中為佛的境界,金剛道後異熟空。

菩薩、阿羅漢對於眾生僅能知八萬劫以內的因果現象,此等阿羅漢及菩薩們起念動念才現神通之用,譬如欲觀地獄,起念後地獄才現。但在八萬劫以後,即無法觀知,因智慧力不足,看不清眾生因果報應的因由。而佛的大圓鏡智,因性清淨而有,無垢智慧同時顯現,習氣、毛病斷盡、永伏(非暫伏)。每一個微塵即一個世界,普照十方界,十方者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之謂,是為佛的境界時,其光能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修證到佛地果位者,如契經云:如來無垢識,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通揀四智,謂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前兩智係因中轉,見道(開悟)時屬下品,修道中屬中品,能得此二智。待究竟上品時,即得佛果位,乃有後二智。故頌曰:「六七二識因中轉,前五第八果地圓。」(待續)


[ 《八識規矩頌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