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唯識學(一)《八識規矩頌》
             --第八意識(42)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頌文

頌一曰:「性惟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

頌二曰:「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頌三曰:「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二、頌二相關名相說明

1.三藏

第八阿賴耶識,中文譯為藏識,此藏有三種意義,即能藏、所藏、執藏:(1)能藏:能藏一切的善惡、無記等種子,無始劫以來,一切業緣都能儲藏在阿賴耶識中,猶如倉庫能藏一切米麥糧食,隨業力輪迴受報。(2)所藏:即指阿賴耶識中所儲存的善、惡、無記業種子,無一切業種之所依。此識是一切善染法所依處,故名所藏。(3)執藏:執是對業緣種子的一種堅持不捨的作用力,也是眾生無明隨此業緣而輪迴的執著力量。因此識為第七末那識執為自我,故第七末那為能執,第八阿賴耶為所執,故名執藏。

2.七浪

七浪者譬喻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等七,因此七識依種種因緣而生浪識,起浮不定,故說是浪。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等)依五塵(色、聲、香、味、觸等)而起浪識緣源,經第六意識起分別緣,再由第七意識起妄想執著諸緣,故形成無量無邊的識浪。這比喻我人受五根門照境後,再依六、七識起煩惱法,前七識均為外境所轉,起惑造業。《楞嚴經》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此段亦在闡述七浪之作用。又如《成唯識論》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捨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恒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在未至阿羅漢位前,眾生均是隨七浪恆起瀑流之心識。

3.境風

係指外境與內心的相應原理,若內心無不淨業緣,境即不能成為風而感召一切業緣。風大是一切業緣的動力,根身、器世界皆然。第八阿賴耶識無始劫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之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此識無始劫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境因風起猶如瀑流因果法爾,如瀑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又如瀑流雖風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雖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恒相續。又如瀑流漂水下上魚草等物隨流不捨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恒相隨轉。

4.受熏

受薰就是諸法種子能接受薰習,變成深熏種子,成一切果報緣種。能熏者是七轉識,第八識是所薰----接受七轉識薰習的受薰體。受薰體有它一定的條件,《成唯識論》云:依何等義立熏習名,所熏能熏各具四義,令種生長,故名熏習。何等名為所熏四義: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不堅住故非所熏。二無記性,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勢力強盛無所容納故非所熏,由此如來第八淨識,唯帶舊種非新受熏。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四與能熏共和合性,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剎那前後無和合義故非所熏。

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非心所等。何等名為能熏四義:一有生滅,若法能非常有作用產生習氣。所謂能薰者,指的是變動不居的前七識。能薰者也要具備四個條件,即一者有生滅,有生滅變化方有作用,有作用方能薰習種子。二者有勝用,勝用就是作用力強,此有二種,一者是能緣的勢用,這是心及心所的作用,而色法無此作用;二者是強盛的勢用,是作意籌度的作用。三者有增滅,其強盛的作用力高下不定,可增可減,方能發揮其作用。四者與所薰和合性,即能薰與所薰同時同處,和合相應。

5.持種

持種就是持取種子不放,契經說: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若無阿賴耶識,彼持種心不應有故。因諸轉識在滅定等有間斷故,根境作意善等類別易脫起故,如電光等不堅住故,非可熏習,不能持種,非染淨種所集起心。若不許有能持種心,非但違經亦違正理。謂諸所起染淨品法無所熏故不熏成種則應所起唐捐其功。染淨起時既無因種,應同外道執自然生,色不相應非心性故,如聲光等理非染淨內法所熏。又彼離識無實自性寧可執為內種依止,轉識相應諸心所法,如識間斷易脫起故。不自在故,非心性故,不能持種亦不受熏,故持種心理應別有。

 

三、解釋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1.略解:

「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等三義,依即能藏一切法境,又能將它藏存為種子,進而持取其境。吾人無始劫來依此三藏功用,所造所存之業無量無邊,真是不可窮盡。然阿賴耶識中可說淵深無底,儲存無量種子,所儲存種子要起現行,係由七轉識成七浪而興起。所造諸業亦由七轉識成為境風來成就,故此七轉識成一引發業力的風,亦能儲存一切塵境為業緣的。阿賴耶識尚有一受薰的行相,能由七轉識的法塵薰成種子而將其儲存,然後又執持之。阿賴耶識又能內變根身以為正報,因阿賴耶識對於根身具有四義,即(1)攝為自體、(2)持令不失、(3)領以為境、(4)令生覺受,故阿賴耶識是吾人自身的主宰,阿賴耶識不執持此色身,此色身當敗壞。又阿賴耶識能外變器世界以為依報,此器世界由有情眾生共業所成,眾生變現出此器世界後,又自緣此器世界,即以所變為自所緣,其行相杖之而得起故。吾人壽盡死亡時,起先前五識不起其功用,繼之第六、七意識漸昏昧而不知,終失去其功能,最後阿賴耶識才脫離色身,成中陰之身。阿賴耶識在人死亡時當七轉識滅後才最後走的,走後形成一中陰身,又叫中有身,依風大而住,故飄蕩不羈。然眾生正報身再生成前,阿賴耶識亦會先來入主,當此色身的主人翁。」

 

2.詳解

「浩浩三藏不可窮,」

阿賴耶識有三個浩瀚無邊的行相,能儲存的三種行相--1.能藏、2.所藏、3.執藏等三義。(1).能藏:阿賴耶識本身能夠儲存一切的種子。(2).所藏:所有的業,不管善、惡、無記皆儲存,成為後來因緣果報的種子(根本)。(3).執藏:儲存一切的業,成為所儲存的種子而持取一切境為真。

阿賴耶識的三種行相是為輪迴的動力(力量),能藏、所藏為儲存一切種子的特性。修行乃是針對執藏,如何不持取一切境為真,境界現前而能夠以觀空智觀其不真實,種子歸於種子,起不了作用。一般的凡夫眾生持取一切境為真、放不下,因此是隨著業緣流轉。

阿賴耶識有三藏,能藏、所藏、執藏等的特性,為其所儲存的種子無量無邊,故為不可窮、不能窮盡。以宿命通而言,阿羅漢的行者可觀八萬劫以內眾生的因緣,果地佛可於時空無始無終而觀十二類眾生的因緣,皆由阿賴耶識中所現起。

地、水、火、風四大合成人體,而中陰身只有風大,因此飄得很快,譬如道法或者密法,於人死亡之後,用衣服或者衣服的一角,朝其死亡的方向叫喚其名,即使在美國或其他地方,因為中陰身很敏感,只要叫喚其名馬上感應,隨即飄至,如風似地很快因為風大之故。

「深淵七浪境為風。」

由於持取皆由境風而起一切法,阿賴耶識的三種行相深禭如淵、無窮無盡。前五轉識為眼、耳、鼻、舌、身五識,六轉識是再加上一個第六意識,七轉識為再加上第七末那識。七轉識接觸外境及內心起相應而起浪,故謂七浪。七識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等如同浪,境緣起,風大現起一切法,遇境為前五識對外塵境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第六意識為分別,第七意識為妄執(妄想),故對外的塵境,內為第六意識、第七意識與之相應,起境風而持取一切境()為真。淵深七浪境為風,顯現阿賴耶識的種子,對前七識所執著成為真實輪迴的根本,皆因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習氣、種子起現行,為真正輪迴的本來過程。

「受薰持種根身器,」

阿賴耶識具有可薰性,有一可受薰的行相,是為其特性。欲成為種子必須薰習很重,業力亦現較重;薰習有善法、有惡法,成為習慣的模式,經過禪修者譬如念佛,念佛唸至內心,不是口邊唸,用體性去唸,因為佛性的體性本是空,以無心之心去念佛,這是最後的善境界。動身發語獨為最,是描述第六意識的功能。所以起初你唸佛的心是第六意識控制嘴的動與唸,唸至氣入內心時,即使嘴不想動唸,內心照樣唸,是阿賴耶識本身儲存可薰性念佛的種子,是所謂薰習好的種子,而不好的是薰習不良的習氣,皆代表阿賴耶識的可薰性以及受薰性。

善緣、惡緣,皆不可以一再的令其薰習,事情過去後即刻放下,不再回想來薰習,加重其印象。否則,因緣成熟,仍然得受果報,修解脫道者更不應令其心有罣礙。

持種是執持所藏的種子,能持取受薰而成的種子,形成果報,因果報應即能現。持種以後而有一個報身(在人為人身,在動物為畜身,在天為天神之體),阿賴耶識持取報身(種子)而成根身。在人體的根身是六根、色身,六根的演化比色身來得早,譬如演化之始,精子、卵子結合而受精卵發育,腦首先形成腦細胞,成熟後開始發育六根,六根都在頭部,最後是身體孕育,因此持取那一界眾生的報身,其根身即依其果報的型態去成就一個報身。

以現代的遺傳學而言即是基因,其實是四種化學物質組合而成,ATGU(代碼)以不同的排列組合去組成多種化學結合式,譬如將其欲形成翅膀的基因,移植入老鼠的背部中就會長出翅膀,故每一段的基因,皆是一種記憶體。

根身是由阿賴耶識變現而來的,今生的殘缺是上一世所薰習(除非是這一世的意外造成的突變而變形以外),皆是業力薰習而來,造了何業即感召了耳聾或者眼睛瞎掉,是阿賴耶識的欠缺而在形成根身時,即欠缺此基因演化的能力而殘缺,阿賴耶識左右了基因,六根、色身由阿賴耶識來幻化、變化。

阿賴耶識內變根身、外變器世界,器世界我們眾生所居住的地方,在慾界是娑婆世界,在天界是天宮,西方極樂世界亦是器世界之一。

受薰持種根身器,是阿賴耶識有可薰性、有受薰的行相是為其特性。持取受薰種子的本能,而根據它演化出六根、色身,演化即依其果報的型態去成就一個居住的器世界。

「去後來先作主公。」

阿賴耶識於人死了時最後才離去,普通人死亡有漸進地失去感覺,首先眼、耳、鼻、舌、身五根不起作用,五識亦亡,再來是第六意識起不了功用,不能分別五塵境。再來第七意識妄執第八意識所現的一切種子所生起的幻化之現象,準備下一世去輪迴。所以人死時會化現很多的念頭、影像,今生所做、前幾生所做,都有可能會化起。而第七意識去執取它加以分別,慢慢的第七意識亦不起作用,最後第八意識才真的離去(人已經冰冷)。因為只有第八意識業帶身,所造的業均眾集在阿賴耶識內,然後去投胎,其他六根、色身都帶不走,第六意識、第七意識最後都起不了功用,第八意識最後走,所以說是去後(最後走)。投胎時,第八意識先來入胎,精子、卵子結合而受精卵發育時再注入識神,而有此三者共參與,此胚胎一定存活。或者有受精而無識神入主就無法存活。所以是去後來先作主公,主公是人的精神主宰,主要是它,沒有它,就無法發展出其他的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前五識等。以上這段在說明輪迴受生的過程。(待續)


[ 《八識規矩頌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