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 以幻修幻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 經文:
(一)身心皆幻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二)垢盡心明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三)見色執色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四)淨性離幻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二、釋解:
(一)緒言
什麼是「以幻修幻?」第七識所起的幻,係因執取第八識種子而起幻心,第六識所起的幻(顛倒妄想、顛倒是非、黑白說、不按理出牌、亂七八糟等),係執取第七識所起的幻法,或第六識對外境執著所起的幻心,此種幻上加幻,顯示吾人心病愈多,這第二層幻愈覺離譜。
我們要用覺知的空性來觀照它(幻),雖然這是幻法,我們初期還是要藉幻來修幻,把這個虛幻法,練成不黏、不執取。幻成第六識的相分(法相)時,幻得太離譜了,要藉修行來慢慢能離幻。
聖人能住境不生心,如實現其境。凡夫心境起執為有我,再加上自己的宿習推波助瀾,更入妄想煩惱境。例如說第八意識照現一圓形物,聖人心境亦現一圓形物而已,無有自己念頭起。凡夫則不然,看到圓形物則起心相應,認為此圓形物不好,應成橢圓形才好,更離譜的會認為三角形才好,這就是習氣相應、妄心作祟。聖人心中所現圓形物雖是幻,但聖人能離。凡夫心中所現圓形物,凡夫不能離,故有無數妄想念相應。有朝一日,凡夫也能住幻不生心,也能轉凡成聖。
那凡夫要怎麼來修、來改自己習氣呢?先改一半,把極力扭曲幻化的三角形,先改成扭曲的橢圓形,進而再把橢圓形轉改成「圓的」,回到本來的樣子,然後再把大小改成原來的一樣,與心境的相分(法相)百分之百一樣,這樣才算修行成功。
如果常顛倒是非,就是個性太差、習氣太壞了,把它改正過來,改了一半時,還有一點微細的習氣毛病在,只是比較淡薄了。現在,再把微細的習氣都改得沒有了,則第六意識相分跟心境中相分一樣。既然兩者一樣,第六識相分的存在就沒有意義,你就可以達到:看是看了,啊!這是山!山,我不去分別其形狀是「好嗎?」,是「不好嗎?」,什麼意念都沒有了,就是要這樣。既然達此境地,第七識相分、第六識相分現不出兩樣法相,這個妄心也就滅了,幻境就滅了,沒有必要了。幻也好,不幻也好,也沒有必要加以理會了。
同樣的,以幻來修幻,以一個幻來改造這胡思亂想的幻,舉個例子—想念你的媽媽,如果種子現出來的話,你媽媽的影像會出現在你腦筋裡面,再去想她,用你自己個人的感情作用去想,這也就是凡夫境啊!我為什麼要想呢?想也沒有幫助啊!如果我很愛她、想念她,光想是沒用的,我為什麼要起這個妄想?她也沒在我面前這裡啊!用這個心起,來改變你對她所起思念的心念,當念頭都沒有時,媽媽的影像起,你不想她、執取其境,自然影像就滅了。
所以你打坐時,內心所起的法塵,不要去抓它。那個種子是永遠不會滅的,你幹過的好事、壞事,是永遠不會滅的,為什麼無漏行者不會被這些業來轉呢?能控制第六、七意識妄動的話,讓第八意識心自起自滅,你不去抓它的話,這個種子成不了氣候,有因沒有緣,果就不能即時成,就是這麼來解脫的。如果您不能做到這樣,常常心內取境,腦筋所栽的種子,都沒辦法滅掉第六、七意識的分別、妄執,那你就卡死在這裡,永遠沒辦法解脫。
(二) 身心皆幻
經云:「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所謂幻身者包括五根六塵,五根是色身,六塵是五根門頭所對的境
─色、聲、香、味、觸、法。這色身如何來滅掉?對五根不執就是滅的境界。而五根加六塵不執,就是第六意識心滅,得外境不黏。周班長說:「他有一次打坐,坐到身體不見了,眼耳鼻舌身這五識都不起了,第六意識也不見了。」他所言第六意識不見是有語病,要知道第六意識到三禪、四禪境界都還會起作用,就是你破了色身、到了無色界的境界,它還是能起作用。因第六意識通三界,不管何界何地是不會滅的,只是你可以調理它,在不分別中而有分別,但沒有自身習氣和它相應。我可以分別這個人是好人、壞人,但我不會痛恨壞人,而偏喜愛好人,如此就是去掉分別的習氣。如果你不能分別這個人是女人或男人,你搞不清楚,那你神智不清,還在修甚麼?
在禪定中第六意識還會起作用,例如佛像現起,我就知道這個是佛像,山河大地現起,我就知道這是山河大地。所以在禪定中,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還在,它是不會滅的。四大假合,知身是幻。如果你打坐到幻化的身沒有感覺到了,表示身也是要用心來感覺的、來分別、來執著的。我們色身用解剖生理學來講,是神經系統來感覺。如果你打坐時,氣到後腦的延腦部位,身會感覺短暫的不見了。有一次劉大德說,他觀後腦,可以去掉腳痛,這是「偷吃步」、方便法,為了去掉痛,才這樣去觀後腦而去痛。剛才張大德講觀頭部,而不觀腳痛的地方,也可以減少腳的疼痛。如果你在觀想腳部,氣就會到腳處,氣到腳處會更脹痛。當覺得腳更痛時,你可以用超越的心靈去觀它痛,這才是真正的在練心、真正修心的方法,其他的方便法都是在去掉那個痛,但怕痛的妄習病並沒辦法去掉。
前曾講過「如何觀」,要用第八意識主帥去觀—誰在觀(Who)、觀誰(Whom),把這兩個可觀的、被觀的主客了知以後,你要讓第八意識觀身體覺知痛,加上第六意識分別痛,痛是色身它們的事情,跟真我沒關。真我可清清楚楚的觀它,這裡面有第八識的清淨,超越第六識的觀想腳。幾個心都攪在一起,它還是可以忍耐,這才是真正在歷緣對境修。既然腳不痛了,化身、幻身沒有了,你觀身在痛的那個心,也應該不必用了,所以幻心也沒有了。以上是解釋「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就是五根加六塵不執即是色身滅,第六意識心滅對境不黏,就是幻心滅的境界。
經云:「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痛是身觸,既然我們一直在講「痛」,或者身識加第六意識,才會覺得痛,現在痛已經不痛,第六意識已無可分別,所以第六意識也會滅卻。第六意識滅(幻心滅)的話,我們這個塵已無心來感,何能獨自存在,塵境歸塵境,心歸心矣。
從內心觀外境,幻身滅,它不能分別,所以幻心滅。第六意識滅,無有分別,所以外塵境滅,因為沒有心,所以塵境也沒有了。有心的話,外塵一定有,因為見色便見心故。所以你為什麼一定要練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在第一階段修行的時候,常常要捨識用根,捨去第六意識的分別。沒有分別的話,境歸境,心歸心,•••,所以幻心滅、幻塵滅,你不執著這個塵,這個塵實際沒有滅,你不感覺痛。當您打坐時,眼耳鼻舌身五識不起,六識不分別,身雖還坐在那裡,他幻身沒有滅,塵境沒有滅,是你的心滅故境滅,但其實境還是在的,只是你的心不對它執著,它就沒有感覺了。所以幻心滅,幻塵就滅,你心不去執著它,幻塵當然也滅,但不是真正滅。
經云:「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如果幻塵滅了,身也不見了,法入空了,這個幻滅也滅。為什麼《圓覺經》一直在說「幻」?甚麼叫作「幻」?要講真正有境,只有實境,實境在八識心中所現的影像是虛幻的,它不真實,再轉到第六識的它還是幻。眼耳鼻舌身識現的相也是幻,因為它是依託八識所現的,這可以看成照相的底片所洗出來的相片,第八識可以看成照相機內的底片,底片照了以後,變成留下這個種子,你要洗、要讓它現,它就現,這個相片洗出來,境已經就沒有了,留下相片是假的,留下的底片也是假的,洗出來的相片也是假的,一切都是幻。
你這樣去思考的話,心裡不真實的境,不要去當真,好好壞壞、真真假假都無所謂。所以「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
經云:「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前所說的均是幻,幻身、幻心、幻塵等幻都滅了,非幻是不滅的。假的幻都沒有了,眼睛也不必用,第六識也沒有壞心眼,去抓這些影像來胡思亂想,第七識不去打妄想,不去叫一些八識種子出來煩惱的話,所有周圍之間的東西都不起作用了,「真我」的覺知可說是非幻,了了的覺知心,它是確實存在的。我還有一個了了知覺,所以在經行時候,叫你把心投入虛空,一投入的話,身體的感覺沒有了,妄心不起了,雖然你沒有感覺身體站在這裡,但你還有一個了了的知覺,可以感覺幻身不見了。除非你工夫不夠,可感覺腳還在脹、痛,那您的第六意識也太強了,你的心眼沒有打開,不能體會把心拋入虛空,身體接著也沒有感覺的境界。身雖然沒有感覺,但還有一了了的知覺存在,那個就是「非幻不滅」的真我。該滅的都滅了,境也滅了,心也滅了,第七、六意識不執著,眼識不見了,這些都不起功用的時候,你還是有一了了的知覺在。
現在說修行第一階段,在滅一切心與境,修到最後不是在滅掉這些境,而是你修得好、工夫好的話,再回過頭來,面對境,此時境歸境,有歸有,我還有一了了知覺看這些境,但已沒有掛礙,這個是「空有不二」的境界。修行不是真的要滅一切境,滅一切境是斷滅,會逼死佛性的能知能覺的。
初悟法身時,還沒有走到最後,甚麼都會看不開,習氣都沒辦法控制,所以我要滅掉一切幻,等到工夫練好了,定力夠了,再回過來,境歸境,都可面對而看它。以前看到這個人的行為有些愚蠢,好管閒事的個性就馬上會現!練到最後也就沒有心了,沒意思了,我知道我看了,他做這樣好嗎?也沒甚麼不好!做這樣不好嗎?也沒甚麼好!反正對我沒甚麼障礙,我會接納他,我清楚地看著他,我無心地看著他,這種空有不二的關係就建立了。不落於空,不落於有,不落二邊,中道就證到了。所以這一段在講悟空的階段,不是說修行永遠都要這樣!這是第一階段修行才要這樣。
(三)垢盡心明
經云:「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就像你在磨鏡子一樣,鏡子上有灰塵,有灰塵你就看不了一切映照的境界,這些灰塵代表你主觀的意念、執著、喜怒、哀樂感情作用,一切貪、瞋、癡、慢、疑種種的習氣,這些都要把它磨滅掉,如果能磨滅掉,這個鏡子就清淨了,所以垢盡鏡子照一切就能現。以佛所證的大圓鏡智來講,佛性清淨後,十方虛空無所不現,眾生就在佛的心中,它的因緣果報清清楚楚。為什麼我們做不到?而諸佛菩薩能做得到?就是我們的污垢太重了,鏡子擦不乾淨,所有沒法發起心的大圓鏡。鏡子上很多污垢,那就要磨啊!
經云:「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
你要修行,要知道身也好,心也好,有幻是因心有污垢而起,幻上加垢是為幻垢。幻歸幻沒關係,垢就是你的習氣毛病,去執著那個境,所以本來幻不會是好事情,也不會是壞事情,應是中性的,因為你的習氣而有執著,所以就會有好、壞分別想。
經云:「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吾心中垢相永遠調伏後,十方界自然清淨。佛云:心淨則國土淨。十方是指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當下心能離垢清淨,則這些國土自然也清淨。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十方世界一切相,就是我們心中污垢太重,諸佛、菩薩的垢相滅了,所以可觀十方世界,且是不黏、無礙故清淨。
(四)見色執色
經云:「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
如果你把這些幻身、幻心、幻塵都滅了,滅到不能再滅的話,只留下一個清淨自性的時候,就像一個擦乾淨的摩尼寶珠一樣,可以現出五種的顏色,可以隨十方界的樣子,個個皆現出它本來的形象。
我們常說前五識是現量意識,雖然它是現量,但這現量是有受限制,受限因緣法,如眼睛看物,遠距離就看不清楚,這種現量有甚麼用呢?眼睛只能看到有限程度,不能看到其他多次元的眾生、菩薩、佛。眼睛沒有光,就看不清楚物相,只能見到暗,這種現量是不完美的。所以修行的人,不是在追求這種現量,應該追求第八識的現量---佛性的現量。垢盡十方清淨,自然就現在摩尼寶珠裡面,把八識的現量當摩尼寶珠,習氣妄想都清淨了,這時摩尼寶珠自然能映於五色,現十方一切境,這又是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無所不看,無所不知的,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就是我們的心垢太重了,執著幻身、心、塵為真。
經云:「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如果笨而無智者,不能了知一切法真實的話,對那摩尼寶珠所映現的五色,就去抓住這五色為真,用執著的心,去執著那個色境為實有。每個人都有摩尼寶珠,不是諸佛、菩薩才有,我們也有,但是我們把摩尼寶珠當彈珠在用,不當摩尼寶珠用,所以它所映現的五色,你就抓住這五色,用你執著的心,去執著那個境為實有。打坐時,第八識摩尼寶珠現起,可以映照山河大地現,而太執著那個境,這是愚癡的人。學佛法的人,要懂得佛心是可以遍照十方虛空,照了以後,不要執著,不要以為那境為真,不然就迷失了。
所以說「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也就是說幻起五色,也不能把它當真。就像我們現實人生一樣,視而不見,我看是看了,有那境但沒看進去,不要去執著,就不會被境轉,那就不會輪迴去了。你執著山河大地,執著天上的哪一天很漂亮,妄執就會出生到那一天去。如果你是天上下生來的話,做夢就會出現那種很亮麗的環境,你會生起喜愛心,有哪個心就會生在哪個天上。沒有看清楚本來清淨自性,對摩尼寶珠所映現的境,就會把它當真有那麼一回事。
(五)淨性離幻
經云:「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如果行者垢盡了,摩尼寶珠可照十方境界時,它同樣的,圓覺淨性可以依你的身、心上,隨各類眾生因緣化現於你的身心上,這本是圓覺淨性的功能。吾人前五識在剛開始修的時候不能去用它,所謂捨識用根,修第六識分別心滅,修第七識妄想心滅,修第八識清淨心現,清淨心能自現起。待清淨自性能現起時,才要再來利用前五識來產生神通妙用。懂得這道理後,不是佛教不講神通,你聽上師的錄音帶,他一直告戒我們不要學神通,因為你在修行過程中,那種神通都不是真正的神通,只要悟到自性清淨以後,再依五識(眼耳鼻舌身等識)就可以成就,這就是成所作智。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可以化千萬億個觀世音菩薩?這人如果該以人身得度者,他就現一個人身來跟你說法,不管是逆法,還是順法,反正就能令你服服貼貼的,你心甘情願地信服。這種靈通變化是從五識來的,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講:「妙觀察智見非功,平等性智心無病,大圓鏡智性清淨,成所作智同圓鏡。」修佛法就是要修得這四種智慧的,當然還要有法身、報身與化身等三身。
「妙觀察智」,行者能滅第六識分別心時,它就能轉成非常殊勝微妙的觀察智慧。如果你有執著,眼耳鼻舌身這五識的執著會產生見惑。所謂見惑,不只是眼睛看,還包括耳朵聽、鼻子聞、舌頭舔、身體接觸等這些塵境,只要有一執著,就會產生迷惑心,有迷惑就障礙第六識的功用,就證不到它的神通妙用。
「平等性智」是斷了第七識的妄想執著以後,一切法平等,這時候心就沒有毛病,不偏空、有,對、錯。不偏甚麼法,不喜順、不惡逆,都沒有任何心執時,這種人心就沒有毛病了。您心有沒有病—喜歡順境、不喜歡逆境,喜歡富有、不喜歡貧窮,喜歡健康、不喜歡生病,這些都是心有病。解脫的人,生病就生病,好好的生病。沒錢有飯吃就好了,活得很痛快。也沒有順、逆、善、惡等分別心,此分別情見對我來講都沒有意義了,如此就破掉分別心了。在未清淨以前,心有所怕,對怕很在意,覺悟後,一切法虛妄,知後就無從怕起。
「大圓鏡智」是摩尼寶珠,能映照十方虛空,五色種種的相都可以見,你要修到這個境界,就是自性清淨, 幻、垢都要滅,才能有第八識本來的現量,能鑑照十方世界,了知一切眾生。浩瀚無涯是為大,大而不能圓融、不能解脫,就沒有甚麼意義了,所以要有圓融的蓋括一切,那鏡子中(心鏡)就能無所不現了。
修佛法一定要了解問題、解決問題,不是只會算命,而不能解決問題。算命知道你過三個月就會死掉,如何救?不會啊!修佛法的人,就是專門在修「轉業」(不是轉職業,是轉業力)。怎麼轉?只要那個境來,能不黏就轉了。例如兩個夫妻吵架,因有要吵的「因」起的時候,我忍一口氣提醒自己說:我不要吵架,業就轉了,不隨境轉。很多人都忍不下這一口氣就吵了,常自以為對,不能互相退一步,就吵了。譬如,前幾世你曾破壞牠的家庭,冤親債主今生要來破壞你的家庭,剛好牠會製造一些事端,雞毛蒜皮的小事,可讓你們夫妻吵得面紅耳赤、大打出手,最後法庭相見,離婚了事。
如在講修行,就不要隨境而轉,要有能力去觀照。這些都是你的幻垢,要讓它清淨,清淨以後才有辦法現出大圓鏡智。基礎篇講義上講,大圓鏡智的功用,十方世界無所不知、無所不現,眾生心無所不知、無所不見。這還不夠,有了大圓鏡智後,「成所作智」現起,這是前五識要怎樣想,它就怎樣現,你想化一個甚麼身,你就有能力化出一個甚麼身。觀世音菩薩就是這麼化的,依感應的因緣,利用此五識你想甚麼,無所不作,有所作皆成,所作皆辦。
「成所作智」所作皆辦是三十七道品該修都修了,就是所作皆辦,這是指修行而言。我的想法不是只有這樣子,而是有所作意都能成就,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成所作智」要有能力化一個人出來,你要有能力到十方國土去,轉成神通妙用,一切神通妙用,利益眾生事都在裡面,它的智慧同大圓境智,也可以說自性清淨後才會有了,故說「成所作智同圓境」。這就是說大圓鏡性清淨時,身、心隨類各現,隨類各應,你要有這種成所作智的功用,才能隨類各應,產生無量神變。
經云:「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
那些比較愚癡不清楚的人,談到清淨圓覺修證的理念時,也應該了解不要執著,從淨圓覺反觀到身心反應上面講時,此等愚癡者,用彼摩尼寶珠現境後,會真的執著實有五色,這樣不好,虛虛幻幻、真而不實,身心所起的幻,你不要當真來看。
這在講「有」的方面,前段在講「空」,修心不清淨,所以我不要被它欺騙,等到慢慢的淨性圓覺了,你不要只這樣就認為究竟了,你還要回過頭來,利用清淨的自性,反應在身心上的一切相也是一樣,都是幻境,即「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經云:「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不管怎麼講,幻化還是幻化,清淨圓覺的自性所起的我心、我身這些住相,雖然隨類各現那個境相,但其實還是幻化的。這時候的幻化,你已經了解了,就不要執著了,不執著、不煩惱,但我能從裡面去懂一些消息,再去體會一些新的神通妙用,真的,會現出這些意境來。
經云:「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
在禪修之間,世間禪地地都有它的有漏智慧,用其有漏智慧來修得各地無漏智慧。不是一談到無漏,就好像全清淨了,不是這樣的,地地都有其特有的無漏智慧,直到真如無為證得時,才是真的成為覺者。
現在我懂了身、心皆有幻垢,我覺悟了,可是我做不到,我內心還是一堆污垢,但起碼我可以面對著它,不被它左右,不迷糊、不迷失本性。雖有妄心起,好好看著它,以前幹過甚麼壞事,沒關係啊!你起!起來!我看著你啊!坦然地面對它,能不能做到這樣?能做到這樣,起碼初步的解脫已經有了,可說是菩薩吧!
經云:「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若有身心之垢起就對著它,但不受它左右,得初步解脫。進而將一切污垢去除後,因已無垢可對,那一切言說、名相均是多餘的了,用不上了。我們還有心垢時,如有能力去面對幻化不實的身、心,把它看成不真實,此種功夫有的話,勉為其難的說是小菩薩。好好去想、去做,一切妄想執著要去除。不要報告寫得很好,做起來又不是那回事,能寫就能做!不要被雞毛蒜皮的事,搞得天翻地覆,不要被一切的幻身、幻心、幻境來影響你本來清淨的自性。
總結是說:若心對境能不黏,是你習氣毛病滅了。此時,縱有境相由心鏡鑑照而現起,因心無住,內心無垢,對境亦不用起名相來分別之。如是,幻塵不是幻塵,自性不是自性,一切入畢竟空相中。古德云:「遨遊於畢竟空。」如此,非幻不滅,此不滅的佛性覺知心,覺知一切因緣法爾現象。
( 88 年 1 月 17 日 講於 法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