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經》卷四十九
             初分摩訶菩薩品第十三之三


一、前言

48卷滿慈子菩薩繼言,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心修淨戒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菩提,為護淨戒於諸所有都不戀著,不趣求聲聞、獨覺,況異生地。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心修淨戒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六波羅蜜多相不取不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擐大功德鎧。菩薩摩訶薩具擐六種波羅蜜多大功德鎧,以一切智智心,修行安忍時,於六波羅蜜多相不取不著,擐大功德鎧,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擐大功德鎧。菩薩摩訶薩具擐六種波羅蜜多大功德鎧,以一切智智心,修行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六波羅蜜多相不取不著,擐大功德鎧,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擐大功德鎧。

滿慈子菩薩繼言,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離欲惡不善法,住四禪具足,四空處具足,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持此靜慮、無量、無色,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先自安住靜慮、無量、無色,於入住出諸行相狀,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為斷一切有情諸煩惱。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無所得而為方便,於一切法起常、非常等相不住著,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由如是等方便善巧,為欲利樂一切有情發趣大乘故,復名摩訶薩。

49卷滿慈子菩薩繼言,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乘六波羅蜜多,不得六波羅蜜多,以佈施言,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所施物,不得所遮法。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為遣修故修四念住,為遣修故修卅七道品、三解脫門、四無量、四無色定、六度、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空等。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菩提及薩埵俱不可得、五蘊、六根、六塵、六識處不可得,緣所生覺受不可得。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六大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六大不可得,四聖諦、十二因緣、十八空、真如、法界、法性、法定、法住、離生性、平等性等不可得、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六度、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空等不可得。

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無上正等菩提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無上正等菩提不可得故,無上正等覺者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無上正等覺者不可得。菩薩摩訶薩雖乘大乘,供養恭敬尊重讚嘆諸佛世尊,於諸佛所聽受正法,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而心初無佛國等想,當得一切智智轉正法輪。

所謂菩薩摩訶薩應能以一切智智心,再以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一切法,並對菩薩摩訶薩觀僅有假名施設言說,一切法均不可得。如此,菩薩摩訶薩乘大乘,修一切法又觀無所得,又能供養恭敬尊重讚嘆諸佛世尊,於諸佛所聽受正法,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而心初無佛國等想,當得一切智智轉正法輪。

 

二、經文

1.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乘六波羅蜜多,不得六波羅蜜多,以佈施言,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所施物,不得所遮法

爾時具壽舍利子問滿慈子言:「雲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滿慈子言:「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乘佈施波羅蜜多,不得佈施,不得佈施波羅蜜多,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不得所施物,不得所遮法。」

(1)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乘佈施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乘淨戒波羅蜜多,不得淨戒,不得淨戒波羅蜜多,不得持戒者,不得犯戒者,不得所遮法。

(2)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乘淨戒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乘安忍波羅蜜多,不得安忍,不得安忍波羅蜜多,不得能忍者,不得所忍境,不得所遮法。

(3)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乘安忍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乘精進波羅蜜多,不得精進,不得精進波羅蜜多,不得精進者,不得懈怠者,不得所遮法。

(4)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乘精進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乘靜慮波羅蜜多,不得靜慮,不得靜慮波羅蜜多,不得修定者,不得散亂者,不得定境界,不得所遮法。

(5)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乘靜慮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乘般若波羅蜜多,不得般若,不得般若波羅蜜多,不得修慧者,不得愚癡者,不得過去、未來、現在法,不得善、不善、無記法,不得欲界、色界、無色界法,不得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不得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法,不得世間、出世間法,不得色、無色法,不得有見、無見法,不得有對、無對法,不得有漏、無漏法,不得有為、無為法,不得所遮法。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乘般若波羅蜜多。舍利子!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2.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為遣修故修四念住,為遣修故修卅七道品、三解脫門、四無量、四無色定、六度、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空等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為遣修故修四念住,為遣修故修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1)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為遣修故修空解脫門,為遣修故修無相、無願解脫門。

(2)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為遣修故修四靜慮,為遣修故修四無量、四無色定。

(3)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為遣修故修佈施波羅蜜多,為遣修故修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4)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為遣修故修五眼,為遣修故修六神通。

(5)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為遣修故修佛十力,為遣修故修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6)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為遣修故修內空智、外空智、內外空智、,空空智、大空智、勝義空智、有為空智、無為空智、畢竟空智、無際空智、散空智、無變異空智、本性空智、自相空智、共相空智、一切法空智、不可得空智、無性空智、自性空智、無性自性空智。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3.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菩提及薩埵俱不可得、五蘊、六根、六塵、六識處不可得,緣所生覺受不可得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菩提及薩埵俱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色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色不可得故,受、想、行、識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受、想、行、識不可得故。

(1)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眼處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眼處不可得故,耳、鼻、舌、身、意處,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耳、鼻、舌、身、意處不可得故。

(2)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色處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色處不可得故,聲、香、味、觸、法處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聲、香、味、觸、法處不可得故。

(3)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諸受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故。

(4)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耳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耳界不可得故,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故。

(5)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鼻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鼻界不可得故,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但有假名施設言說,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故。

(6)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舌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舌界不可得故,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故。

(7)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身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身界不可得故,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故。

(8)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意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意界不可得故,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但有假名施設言說,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故。

4.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六大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六大不可得,四聖諦、十二因緣、十八空、真如、法界、法性、法定、法住、離生性、平等性等不可得、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六度、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空等不可得知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地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地界不可得故,水、火、風、空、識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水、火、風、空、識界不可得故。

(1)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苦聖諦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苦聖諦不可得故,集、滅、道聖諦但有假名施設言說,集、滅、道聖諦不可得故。

(2)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無明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無明不可得故,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不可得故。

(3)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內空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內空不可得故,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不可得故。

(4)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真如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真如不可得故,法界、法性、法定、法住、離生性、平等性實際但有假名施設言說,法界乃至實際不可得故。

(5)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四靜慮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四靜慮不可得故,四無量、四無色定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四無量、四無色定不可得故。

(6)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四念住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四念住不可得故,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不可得故。

(7)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空解脫門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空解脫門不可得故,無相、無願解脫門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無相、無願解脫門不可得故。

(8)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佈施波羅蜜多但有名施設言說,佈施波羅蜜多不可得故,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但有假名施設言說,淨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不可得故。

(9)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五眼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五眼不可得故,六神通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六神通不可得故。

(10)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佛十力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佛十力不可得故,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四無所畏乃至一切相智不可得故。

 5.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無上正等菩提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無上正等菩提不可得故,無上正等覺者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無上正等覺者不可得

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無上正等菩提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無上正等菩提不可得故,無上正等覺者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無上正等覺者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從初發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恒修圓滿不退神通,成熟有情嚴淨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恭敬尊重讚嘆諸佛世尊,於諸佛所聽受大乘相應之法,既聽受已如理思惟精勤修學。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6.菩薩摩訶薩雖乘大乘,供養恭敬尊重讚嘆諸佛世尊,於諸佛所聽受正法,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而心初無佛國等想。當得一切智智轉正法輪

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雖乘大乘,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恭敬尊重讚嘆諸佛世尊,於諸佛所聽受正法,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而心初無佛國等想。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住不二地觀諸有情,應以何身得義利者,即便現受令彼獲益。

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乃至證得一切智智,隨所生處不離大乘。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一切智智,為人天等轉正法輪,如是法輪,一切聲聞、獨覺、沙門、婆羅門、魔王、梵王、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世間所不能轉。舍利子!以諸菩薩由如是等方便善巧為欲利樂一切有情乘大乘故復名摩訶薩。

舍利子!如是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菩薩摩訶薩,普為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諸佛世尊於大眾中,歡喜讚嘆作如是言,某方某世界中有某名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不久當得一切智智,為天人等轉正法輪,其輪世間、天人、魔梵、聲聞等眾皆不能轉,如是展轉聲遍十方,天人等眾聞皆歡喜,鹹作是言,如是菩薩,不久當得一切智智轉正法輪利安含識。(待續)


[ 大般若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