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經》卷五
      初分相應品第三之二(1)


一、前言

行者修般若智除在「相應品三之一」中說不與一切法相應時 ( 空 ),始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此種空一切相,包括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如來法等,均得將他所修證者,要以觀照它、空掉它,如此才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修行第一階段在有所成道時,即是在修空觀,對自己過程間所經歷的現象都要空掉,如此才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修空觀是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的最高指導原則,一些外道或世間禪行者,因不瞭解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故對所修證者不能化為空,執取一切有相及神異的能力,故小者會住在那種修行境界不能前進,大者會久劫不能悟道。如初禪境界以覺觀照心,若不能捨覺觀,即不能入二禪,捨棄覺觀不會亂心,即能入二禪,也因為空、無執,而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而入二禪。

行者一入二禪得喜俱禪,並見種種光,若執光為究竟,當住二禪果報境界。若能捨棄喜心與諸光執,以空觀智破其對光的執著,當能入三禪,如是即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三禪行者是氣旺佈身,產生世間第一身樂,故謂樂俱禪。若行者不以空觀智破其對身樂的執著,即會得三禪天的果報。若行者能以空觀智破其對身樂的執著,當會入四禪境,如此即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者捨棄三禪境界即能入四禪,四禪即得一境性,在定中對一切法能不動,但一出定時並不能得如如不動,雖然住世久遠,天壽盡還得輪迴六道中。若四禪行者能以空破四禪境,加修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當得入菩薩位,如此即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以上從初禪到四禪境,若能以來空一切的修證境界,當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當行者已空掉一切法時,不能再因要空一切法,而變為有空執,也就是說反過來執取空。故世尊又告訴我們,對一切法不要有相應、不相應的法執,能「若相應、若不相應」,如此才是真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什麼叫「若相應、若不相應」?先說「相應、不相應」法,「相應」當是佛心的神通力,是靈知靈覺的本能,能瞭知一切世間事,是為有為相。「不相應」是佛性的本來,是空體的行相,因空故能自在、無礙,不執、不取,不即、不離,故說不相應,是為無為相。行者為要能入「空有不二」的修證,故要認真學習「相應、不相應」法,如此才能入中道觀的修證中。

「若相應、若不相應」可說是中道觀的行相,「相應、不相應」加上一個「若」字,有「好像」的意思,好像相應,又好像不相應。在因地位中,也可說若相應是佛心相應,若不相應是無餘習相應。佛心開發出來後,有靈知靈覺心,但當餘習未盡時,當認真學習不相應法。在覺地位時,一切似有法又似無法,似有覺又似無覺,要知即能有覺,要不知即能無覺。故對一切事境不是不知,知而又能不執,即說若不相應。如此「若相應、若不相應」法即修成,當得真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譬如說,行者自性佛心對某位大德已失其心覺的聯繫,可知此大德已迷失於煩惱法中,或入魔擾中。行者覺知此境是佛心的相應,似有相應,但不去採取任何措施以疏解,是為不相應。行者覺與似不覺間都能自在無礙,才能真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二、大般若經文

(一)、與世間法中一切法相應、不相應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色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眼處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耳鼻舌身意處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色處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聲香味觸法處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眼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耳鼻舌身意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色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聲香味觸法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眼識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耳鼻舌身意識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眼觸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耳鼻舌身意觸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地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水火風空識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因緣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從緣所生諸法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無明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欲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色無色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布施波羅蜜多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若相應若不相應。

 

(二)、與聲聞、緣覺法相應、不相應

不見內空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真如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四念住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苦聖諦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集滅道聖諦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十善業道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五近事戒八近住戒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施性福業事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戒性修性福業事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四靜慮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四無量四無色定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八解脫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空解脫門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無相無願解脫門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一切陀羅尼門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一切三摩地門若相應若不相應。

 

(三)、與解脫之小乘法、大乘法相應、不相應

不見極喜地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五眼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六神通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佛十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三十二大士相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八十隨好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無忘失法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恒住捨性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一切智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一切智智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永拔一切煩惱習氣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預流果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一來不還阿羅漢果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獨覺菩提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我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見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若相應若不相應。舍利子!由是因緣,應知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與空、有等一切法相應、不相應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觀空與空相應不相應,不觀無相與無相相應不相應,不觀無願與無願相應不相應。何以故?舍利子!空、無相、無願皆無相應不相應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與如是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入一切法自相空已,不觀色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是菩薩摩訶薩,不觀色與前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前際故,不觀受想行識與前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前際故。不觀色與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後際故。不觀受想行識與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後際故。不觀色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現在故。不觀受想行識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不見現在故。

 

()、與三際一切法相應、不相應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觀前際與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前際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後際與前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後際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現在與前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現在與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前際與後際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後際與前際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現在與前際後際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前際後際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舍利子!三世空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與如是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三際與一切智間相應、不相應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觀一切智與過去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尚不見有過去,況觀一切智與過去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一切智與未來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尚不見有未來,況觀一切智與未來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一切智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尚不見有現在,況觀一切智與現在若相應若不相應。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與如是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觀一切智與色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尚不見有色,況觀一切智與色若相應若不相應。不觀一切智與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何以故?尚不見有受想行識,況觀一切智與受想行識若相應若不相應。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與如是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待續)


[ 大般若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