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經》卷四
            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二(15)
 
    --
有關大般若法相總整理(12)


法相總整理(續)

 

廿七、十一智

《大般若經》云:十一智---1.法智,2.比智,3.他心智,4.世智,5.苦智,6.集智,7.滅智,8.道智,9.盡智,10.無生智,11.如實智。 十一智中包括世間智、出世間智及如實智(佛智),修行中境界不同,所得智慧亦不同。

()、十一智內容

  1. 法智者,欲界繫法中無漏智,欲界繫因中無漏智,欲界繫法滅中無漏智,為斷欲界繫法道中無漏智,及法智品中無漏智。

  2. 比智者,於色、無色界中無漏智亦如是。亦即色界、無色界繫法中無漏智,色界、無色界繫因中無漏智,色界、無色界繫法滅中無漏智,為斷色界、無色界繫法道中無漏智及法智品中無漏智。

  3. 他心智者,知欲界、色界繫現在他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少分。

  4. 世智者,諸有漏智慧,凡四禪八定中所現之有漏智。

  5. 苦智者,五受眾()中作無常、苦、空、無我觀時,所得之無漏智。

  6. 集智者,有漏法因,因集生緣,觀時所得無漏智。

  7. 滅智者,滅止妙出,觀時所得之無漏智。

  8. 道智者,道正行達,觀時所得之無漏智。

  9. 盡智者,我見苦已斷,集已、盡證已、修道已,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

  10. 無生智者,我見苦已不復更見,斷集已不復更斷,盡證已不復更證,修道已不復更修,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

  11. 如實智者,一切法總相、別相,如實正知,無有罣礙是為如實智。

()十一智所緣

各智如是緣:

  1. 法智緣欲界繫法及欲界繫法因欲界繫法滅,為斷欲界繫法。

  2. 道比智亦如是(如上)。

  3. 世智緣一切法。

  4. 他心智緣他心有漏、無漏心心數(所)法。

  5. 苦智緣五受眾(蘊)。

  6. 集智緣五受眾(蘊)。

  7. 滅智緣盡。

  8. 道智緣無漏五眾。

  9. 盡智俱緣四諦。

  10. 無生智俱緣四諦。

十智一有漏、八無漏、一當分別。他心智緣有漏心,是有漏緣無漏心,是無漏法智。

()、各智如是攝:

  1. 攝法智及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少分

  2. 比智亦如是。

  3. 世智攝世智及他心智少分。

  4. 他心智攝他心智及法智、比智、世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少分。

  5. 苦智攝苦智及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少分。

  6. 集智滅智亦如是(攝苦智及法智、比智、盡智、無生智少分)。

  7. 道智攝道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少分。

  8. 盡智攝盡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少分。

  9. 無生智亦如是(攝盡智及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少分。)

()、智相應法

九智八根相應,除慧根、憂根、苦根,世智十根相應除慧根,法智、比智、苦智,空三昧相應。法智、比智、滅智、盡智、無生智,無相三昧相應。法智、比智、他心智、苦智、集智、道智、盡智、無生智,無作(願)三昧相應。法智、比智、世智、苦智、盡智、無生智,無常想、苦想、無我想相應。世智中四想相應,法智、比智、滅智、盡智、無生智,後三想相應。有人言,世智或與離想相應。法智緣九智除比智,比智亦如是。世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緣十智。苦智、集智緣世智及有漏他心智、滅智,不緣智道智,緣九智除世智。

()、諸識之相

法智、比智十六相,他心智四相,苦集、滅道各各四相。盡智、無生智俱十四相。除空相、無我相,煖法、頂法、忍法中,世智十六相,世間第一法中世智四相除無相(轉相觀相也舊言十六聖行)。初入無漏心成就一世智,第二心增苦智、法智。第四心增比智,第六心增集智。第十心增滅智。第十四心增道智,若離欲者增他心智。無學道增盡智,得不壞解脫增無生智。

問曰:若知他心心數(所)法,何以故,但名知他心?答曰:心是主故但名知他心,若說心當知已說心數法。世智者名為假智,聖人於實法中知凡夫人,但假名中知,以是故名假智。如棟梁椽壁名為屋,但知是事不知實義,是名世智。苦智者,用苦慧呵五受眾(蘊)。

()十智與五蘊關係

問曰:五受眾()亦無常、亦苦、亦空、亦無我,何以故,但說苦智,不說無常、空、無我智?答曰:為苦諦故說苦智,集諦故說集智,滅諦故說滅智,道諦故說道智。

問曰:五受眾()有種種惡,何以故但說苦諦,不說無常諦、空、無我諦。答曰:若說無常空無我諦,亦不壞法相,以眾生多著樂畏苦故,佛呵世間一切皆是苦,欲令捨離故,無常、空、無我中,眾生不大畏故不說。復次佛說法中五受眾()有異名,名為苦,以是故但說苦智。是苦智或有漏或無漏,若在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是有漏,若入見諦道是無漏,何以故?從煖法,至世間第一法中,四種觀苦故,集智、滅智、道智亦如是。復次,苦智名知苦相,實不生集智,名知一切法離無有和合,滅智名知諸法常寂滅如涅槃,道智名知一切法常清淨無正、無邪,盡智名知一切法無所有,無生智名知一切生法不實、不定故不生。如實智者,十種智所不能知,以如實智故,能知十智各各相、各各緣、各各別異、各各有觀法。是如實智中,無相無緣無別,滅諸觀法亦不有觀。十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實智中唯有佛眼。

十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共有,如實智唯獨佛有。所以者何,獨佛有不誑法,以是故知,如實智獨佛有。復次,是十智入如實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實智。譬如十方諸流水皆入大海,捨本名字但名大海,如是等種種分別十一智義。


[ 大般若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