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卷四
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二(14)
--有關大般若法相總整理(11)
法相總整理(續)
廿五、涅槃的境界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如何善逝有有餘依,雖無實依而現似有,或苦依盡說無餘依,非苦依在說有餘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若聲聞等有無餘依,如何有處設彼非有,有處說彼都無涅槃,豈有餘依彼亦非有。然聲聞等身智在時有所知障,苦依未盡圓寂義隱,說無涅槃,非彼實無煩惱障盡所顯真理有餘涅槃。爾時未證無餘圓寂,故亦說彼無無餘依。非彼後時滅身智已,無苦依盡無餘涅槃。或說二乘無涅槃者,依無住處不依前三。又說彼無無餘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說,彼纔證得有餘涅槃,決定迴心求無上覺,由定願力留身久住,非如一類入無餘依。
謂有二乘深樂圓寂得生空觀親證真如,永滅感生煩惱障盡,顯依真理有餘涅槃。彼能感生煩惱盡故,後有異熟無由更生。現苦所依任運滅位,餘有為法既無所依,與彼苦依同時頓捨,顯依真理無餘涅槃。爾時雖無二乘身智而由彼證可說彼有,此位唯有清淨真如,離相湛然寂滅安樂。依斯說彼與佛無差,但無菩提利樂他業,故復說彼與佛有異。
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斷彼得無住處?彼能隱覆法空真如令不發生大悲般若,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故。斷彼時顯法空理,此理即是無住涅槃,令於二邊俱不住故。若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斷彼不得擇滅,擇滅離縛彼非縛故。既爾,斷彼寧得涅槃,非諸涅槃皆擇滅攝。不爾,性淨應非涅槃,能縛有情住生死者,斷此說得擇滅無為,諸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煩惱能縛有情。故斷彼時不得擇滅,然斷彼,故法空理顯。此理相寂說為涅槃,非此涅槃擇滅為性。
故四圓寂諸無為中,初後即真如,中二擇滅攝。若唯斷縛得擇滅者,不動等二四中誰攝,非擇滅攝。說暫離故,擇滅無為唯究竟滅,有非擇滅非永滅故。或無住處亦擇滅攝,由真擇力滅障得故。擇滅有二:一滅縛得,謂斷感生煩惱得者。二滅障得,謂斷除障而證得者。故四圓寂諸無為中初一即真如,後三皆擇滅,不動等二暫伏滅者非擇滅攝,究竟滅者擇滅所攝。既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說是菩提障?說煩惱障但障涅槃,豈彼不能為菩提障,應知聖教依勝用說,理實俱能通障二果。如是所說四涅槃中唯後三種名所顯得,二所生得,謂大菩提。此雖本來有能生種,而所知障礙故不生。由聖道力斷彼障故,令從種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續窮未來際,此即四智相應心品。
廿六、四智相應心品
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
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窮未來際。
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之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
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前五識)相應品,如次而得。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即初現起。異熟識種與極微細所知障種俱時捨故,若圓鏡智爾時未起便無能持淨種識故。有義此品解脫道時初成佛故乃得初起,異熟識種金剛喻定現在前時猶未頓捨,與無間道不相違故。非障有漏、劣無漏法,但與佛果定相違故。金剛喻定無所熏,識無漏不增應成佛故。由斯此品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持無漏種令不失故。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斷。法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時,皆容現起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菩薩,修道位中後得引故,亦得初起有義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異熟識所變眼等,非無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於境明昧異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無漏根方容現起,而數間斷,作意起故。
此四種性雖皆本有,而要熏發方得現行因位漸增。佛果圓滿不增、不減,盡未來際。但從種生不熏成種,勿前佛德勝後佛故。
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真如為境,是無分別非後得智,行相所緣不可知故。有義此品緣一切法,《莊嚴論》說大圓鏡智於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經》說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現故。又此決定緣無漏種及身土等諸影像,故行緣微細說不可知,如阿賴耶亦緣俗故。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餘一分二准此應知。
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第八淨識,如染第七緣藏識故。有義但緣真如為境,緣一切法平等性故。有義遍緣真俗為境,《佛地經》說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莊嚴論》說緣諸有情自他平等,隨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緣真俗二智所攝於理無違。
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緣一切法自相共相皆無障礙二智所攝。
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五種現境。《莊嚴論》說如來五根一一皆於五境轉故。有義此品亦能遍緣三世諸法不違正理。《佛地經》說成所作智起作三業諸變化事,決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去來現在等義。若不遍緣無此能,故然此心品隨意樂力或緣一法或二或多。且說五根於五境轉,不言唯爾故不相違。隨作意生緣事相境起化業,故後得智攝。
此四心品雖皆遍能緣一切法而用有異,謂鏡智品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持無漏種。平等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相。成事智品能現變化身及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能、過失,雨大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如是等門差別多種,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總名菩提,及前涅槃名所轉得。雖轉依義總有四種,而今但取二所轉得。頌說證得轉依言故,此修習位說能證得,非已證得因位攝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