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大般若經》卷四
            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二(6)
 
    --
有關大般若法相總整理(3)


法相總整理(續)

十一八背捨者:

又稱八解脫,謂依八種定力而捨卻對色與無色之貪欲,證得解脫者。八背捨者為:

  1. 內有色外亦觀色是初背捨---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為除內心之色想,於外諸色修不淨觀。
  2. 內無色外觀色是第二背捨---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心之色想雖已除盡,但因欲界貪欲難斷,故觀外不淨之相,令生厭惡以求斷除。
  3. 淨背捨身作證第三背捨---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為試練善根成滿,棄捨前之不淨觀心,於外色境之淨相修觀,令煩惱不生,身證淨解脫具足安住。
  4. 色想滅背捨---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解脫,盡滅有對色之色想,修空無邊處之行相而成就者。
  5. 空無邊處定背捨---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解脫,棄捨空無邊心,修識無邊之相而成就者。
  6. 識無邊處定背捨---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解脫,棄捨識無邊心,修無所有之相而成就者。
  7. 無所有處定背捨---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解脫,無所有心,無有明勝想,住非無想之相而成就者。
  8. 想受滅處定背捨---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厭捨受想等,入滅一切心、心所之滅盡定。

此中前二背捨者依初禪與二禪,皆修不淨觀,治顯色之貪。第三背捨依第四禪修淨觀,皆以無貪為性。第四至第七背捨依次以四無色定之定善為性,第八背捨依有頂地,以滅有緣心為性。

有關八背捨的論證,以《大智度論》中列舉而述之。是二皆觀不淨。一者觀內觀外。二者不見內但見外,何以故。眾生有二分行,愛行見行,愛多者著樂多縛在外諸結使行,見多者多著身見等行,為內結使縛。以是故愛多者觀外色不淨,見多者觀自身不淨壞敗故,復次行者初心未細攝繫心一處難,故內外觀漸習調柔,能內壞色相但觀外。

問曰:若無內色相誰當觀外。答曰:是為得解道,非實道。行者念未來死及火燒虫噉埋著土中皆磨滅,若現在觀亦分別是身,乃至微塵皆無,是名內無色相外觀色。

問曰:二勝處見內外色,六勝處但見外色。一背捨見內外色二背捨但見外色,何以故但內有壞色相。外色不能壞。答曰:行者眼見是身有死相,取是未來死相以況今身。外四大不見滅相故,難可觀無故,不說外色壞。復次離色界時,是時亦不見外色,淨背捨身作證者,不淨中淨觀。如八勝處說,前八一切處,觀清淨地水火風及青黃赤白,觀青色如青蓮華,如金精山,如優摩伽華,如真青婆羅捺衣,觀黃赤白各隨色亦復如是。總名淨背捨。

問曰:若總是淨背捨,不應說一切處。答曰:背捨是初行者,勝處是中行,一切處是久行。不淨觀有二種,一者不淨二者淨,不淨觀中二背捨四勝處,淨觀中一背捨四勝處,八一切處。

問曰:行者以不淨為淨名為顛倒,淨背捨觀云何不顛倒。答曰:女色不淨妄見為淨,是名顛倒,淨背捨觀,一切實青色廣大故不顛倒。復次為調心故。淨觀以久習。不淨觀心厭。以是故習淨觀非顛倒。亦是中不著故。復次行者先觀身不淨。隨身法所有內外不淨繫心觀中。是時生厭婬恚癡薄即自驚悟。我為無目此身如是。云何生著。攝心實觀無令復錯。心既調柔想身皮肉血髓不淨除卻。唯有白骨繫心骨人。若外馳散攝之令還。深攝心故見白骨流光。如珂如貝能照內外諸物。是為淨背捨初門。然後觀骨人散滅。但見骨光取外淨潔色相。復次若金剛真珠金銀寶物。若清淨地若淨水。如無煙無薪淨潔火。若清風無塵。諸青色如金精山。諸黃色如瞻蔔花。諸赤色如赤蓮華。諸白色如白雪等。取是相繫心淨觀隨是諸色。各有清淨光曜。是時行者得受喜樂遍滿身中。是名淨背捨。緣淨故名為淨背捨。遍身受樂故名為身證。得是心樂背捨五欲不復喜樂。是名背捨。未漏盡故。中間或結使心生隨著淨色。復懃精進斷此著故。如是淨觀從心想生。譬如幻主觀所幻物。知從己出心不生著能不隨所緣。是時背捨變名勝處。於淨觀雖勝未能廣大。是時行者還取淨相。用背捨力及勝處力故。取是淨地相。漸漸遍滿十方虛空。水火風亦爾。取青相漸令廣大亦遍十方虛空。黃赤白亦如是。是時勝處復變為一切處。是三事一義轉變有三名。

問曰:是三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是實觀,是得解觀。若實觀,身有皮肉何以但見白骨。又三十六物合為身法,何以分別散觀。四大各自有相,何以滅三大,但觀一地大。四色非盡是青,何以都作青觀。答曰。有實觀亦有得解觀,身相實是不淨,是為實觀。外法中有淨相種種色相,是為實淨觀,淨不淨是為實觀。以此少許淨,廣觀一切皆是淨。取是一水遍觀一切皆是水,取是少許青相,遍一切皆是青。如是等是為得解觀非實,四無色背捨。如四無色定中觀,欲得背捨先入無色定。無色定是背捨之初門,背捨色緣無量虛空處。

問曰:無色定亦爾有何等異。答曰:凡夫人得是無色定是為無色,聖人深心得無色定一向不迴,是名背捨。餘殘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名滅受想背捨。

問曰:無想定何以不名背捨?答曰:邪見者不審諸法過失,直入定中謂是涅槃,從定起時還生悔心墮在邪見,是故非背捨。滅受想患厭散亂心故,入定休息似涅槃法,著身中得故名身證。

 

十二、八勝處

又作八除入、八除處,即觀欲界之色處,制伏之而去除貪心之八個階段,所謂勝處者,係制勝煩惱以引起認識所應依之處。八勝處者即:

  1. 內有色相外觀色少勝處---即內心有色想,以觀道力未增長,若觀多色,恐難攝持,故觀少色;為除內心之色想,藉有色處之少分,制之而滅貪者。如想觀外色多處,若好若醜是色勝知勝觀,是名初勝處。
  2. 內有色相外觀色多勝處---即觀道力漸成熟,多觀外色亦無妨,諦觀一死屍乃至十百千萬等死屍,進而戰勝色處之多分。若好若醜是色勝知勝觀,是名第二勝處。
  3. 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即觀道力漸為勝妙,內心已不存有色想,更觀色處之少分而制勝者。
  4. 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即觀道力更為勝妙,內心更能觀色處之多分而制勝者。
  5. 內無色想觀外色青勝處---即觀道力更為勝妙,更能觀外色成青色分而制勝者。
  6. 內無色想觀外色黃勝處---即觀道力更為勝妙,更能觀外色成黃色分而制勝者。
  7. 內無色想觀外色赤勝處---即觀道力更為勝妙,更能觀外色成赤色分而制勝者。
  8. 內無色想觀外色白勝處---即觀道力更為勝妙,更能觀外色成白色分而制勝者。

五勝處後因內心已無色想,更能觀外色青、黃、赤、白等,並制勝之,以對治貪欲相。此八勝處者係以無貪善根心所為自性,漸次修行而成就,前四勝處者均依初禪與二禪觀之,後四勝處者均依第四禪,不依第三禪,因第三禪天色樂多(氣旺佈身),心反遲鈍故。且四禪行者心住一境性,心亦能轉一切境,欲學一切神通變化亦能成就故,故心轉外境成各種顏色,乃是容易之事。有關八勝處的論證,以《大智度論》中列舉而述之。

《大智度論》云:內有色相外觀色者,內身不壞見外緣少者,緣少故名少。觀道未增長故觀少因緣,觀多畏難攝故。譬如鹿遊未調不中遠放,若好若醜者。初學繫心緣中,若眉間若額上若鼻端,內身不淨相、內身中不淨相。觀外諸色善業報故名好,不善業報故名醜。復次行者如從師所受觀外緣種種不淨,是名醜色。行者或時憶念忘故,生淨相觀淨色是名好色。復次行者自身中繫心一處,觀欲界中色二種:一者能生婬欲,二者能生瞋恚。能生婬欲者,是淨色名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淨色名為醜。於緣中自在勝知勝見。

行者於能生婬欲端正色中不生婬欲,於能生瞋恚惡色中不生瞋恚。但觀色四大因緣和合生,如水沫不堅固,是名若好若醜。勝處者行者住是不淨門中,婬欲、瞋恚等諸結使來能不隨是名勝處。勝是不淨中淨顛倒等諸煩惱賊故。

問曰:行者云何內色相外觀色。答曰:是八勝處,深入定心調柔者可得。行者或時見內身不淨,亦見外色不淨。不淨觀有二種:一者三十六物等種種不淨,二者除內外皮肉五藏。但觀白骨如珂如雪,三十六物等觀是名醜,如珂如雪觀是名好。行者內外觀時心散亂難入禪,除自身相但觀外色,如阿毘曇中說。行者以得解脫觀見是身死,死已舉出塚間,若火燒若虫噉皆已滅盡。是時但見虫火不見身,是名內無色相外觀色。行者如教受觀身是骨人,若心外散還攝骨人緣中。何以故,是人初習行。未能觀細緣故,是名少色。行者觀道轉深增長,以此一骨人,遍觀閻浮提皆是骨人,是名為多。還復攝念觀一骨人,以是故名勝知勝見。復次隨意五欲中,男女相淨潔相,能勝故名為勝處。譬如健人乘馬繫賊,能破是名為勝。又能制御其馬,是亦名勝。行者亦如是,能自於不淨觀中,少能多、多能少,是為勝處。亦能破五欲賊亦名勝處,內未能壞身外觀色,若多若少若好若醜,是初第二勝處。內壞身無色相觀外色,若多若少若好若醜,是第三第四勝處。攝心深入定中壞內身,觀外淨緣青青色,黃、赤,白白色,是為後四勝處。

問曰:是後四勝處,十一切處中青等四處,有何等異。答曰:青一切處,能普緣一切令青是勝處若多若少隨意觀,不令異心奪,觀勝是緣名為勝處。譬如轉輪聖王,遍勝四天下,閻浮提王勝一天下而已。一切處普遍勝一切緣,勝處但觀少色能勝,不能遍一切緣。如是等略說八勝處。

 

十三十一切處者

又名十一切入、十遍入、十遍處定,即依勝解、作意,觀色等十法各週遍一切處無間隙。此十法為: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觀其周遍一切處,故稱地遍一切處,水遍一切處,,乃至識遍一切處等。此觀法為行者修八背捨(解脫道)、八勝處後,於色等得淨相後,於所觀之中心轉變各相自在,然未能周遍一切境,故修此定以圓滿心遍一切的變化,成就一切處後,行者欲學一切神通變化,當下即能成就,如成就世間五神通者,隨意而能辦。

問曰:何以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不名一切處。答曰:是得解之心。安隱快樂廣大無量無邊虛空處。是佛所說。一切處中皆有識。能疾緣一切法故。一切法中皆見有識。以是故二處立一切處。無所有中無物可廣。亦不得快樂佛亦不說是無所有無邊無量。非有想非無想處。心鈍難得取相令廣大。復次虛空處近色界。亦能緣色。識處能緣緣色。又識處起能超入第四禪。第四禪起超入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遠無色因緣故非一切處。是三種法皆行得勝處。一切處是有漏。初三背捨第七第八背捨是有漏。餘殘或有漏或無漏。初二背捨初四勝處。初禪二禪中攝。淨背捨後四勝處八一切處。第四禪中攝。二一切處即名說空處。空處攝識處。識處攝前三背捨八勝處八一切處。皆緣欲界。後四背捨緣無色界及無漏法諸妙功德。在根本中。若無色根本不緣下地故。滅受想定非心心數法故無緣。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但緣無色四陰及無漏法。九次第定者。從初禪心起。次第入第二禪。不令餘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滅受想定。

問曰:餘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稱九次第定。答曰:餘功德皆有異心間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試其心。從一禪心起次入二禪。不令異念得入。於此功德心柔軟善斷法愛故。能心心相次。是次第二是有漏七或有漏或無漏禪。中間未到地不牢固。又是聖人所得。又此大功德不在邊地。是故無次第。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聲聞法中略說。

 

十四、佛法印

佛說未法時期,眾善知識說法,不依「佛法印」而說者,即是魔說,若依「佛法印」而說法者,即是佛說。何者為「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此三者又稱三法印。

行者知三界皆是有為生滅,作法先有今無、今有後無,念念生滅相續相似生故,可得見知,如流水燈焰長風相似相續。故人以為一眾生於無常法中常顛倒故,謂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無常印。一切法無我,諸法內無主無作者,無知、無見、無生者、無造業者,一切法皆屬因緣,屬因緣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說,是名無我印。

問曰:何以故,但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答曰:不作法無因無緣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故,不名為無常。復次不作法中,不生心著顛倒,以是故不說是無常,可說言無我。有人說,神是常遍知相,以是故說一切法中無我。寂滅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滅故名寂滅印。

問曰:寂滅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說。答曰:初印中說五眾(),二印中說一切法皆無我,第三印中說二印果,是名寂滅印。一切作法無常,則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說無我破內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滅涅槃。行者觀作法無常,便生厭厭世苦,既知厭苦存著觀主,謂能作是觀,以是故有第二法印。知一切無我,於五眾、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中,內外分別推求觀主不可得,不可得故是一切法無我,作如是知已,不作戲論,無所依止但歸於滅,以是故說寂滅涅槃印。

問曰: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有為作法無常名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違。答曰: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過去色滅壞不可見故無色相,未來色不生無作無用不可見故無色相,現在色亦無住不可見不可分別知故無色相。無色相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


[ 大般若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